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三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0)

1. 吐血

乾薑甘草湯,若陰乘於陽,心肺經寒而嘔血者宜服。

甘草,乾薑(各半兩),

上㕮咀,水煮頓服。《局方》理中湯亦妙。

花蕊石散,予嘗見一婦人苦此疾,百藥不效,以童子小便和酒,調下真花蕊石散,不數服而愈。

烏金散,治吐血不已,每服二錢,米飲下。(即催生如神散,方見後。)

濟生雞蘇散,治勞傷肺經,唾中有血,咽喉不利。

雞蘇葉,黃耆(炒),生地黃,阿膠(炒),貝母,白茅根(各一錢),桔梗(炒),麥門冬(去心),蒲黃(炒),甘草(炙,各五分),

上姜水煎服。

生地黃散,治鬱熱衄血咯血吐血,陰虛而不能愈者。

枸杞子,柴胡,黃連(炒),地骨皮,天門冬(去心),白芍藥,甘草(炒),黃芩(炒),黃耆(炒),生地黃,熟地黃(自制,各五分),

上水煎服。下血,加地榆。

三因茯苓補心湯,治面色黃悴,五心煩熱,咳嗽血。

半夏,前胡,紫蘇,茯苓,人參,枳殼(麩炒),桔梗(炒),甘草(炒),乾葛(各五分),當歸,川芎,陳皮,白芍藥(各一錢),熟地黃(自制,一錢半),

上薑棗水煎服。

麥門冬飲子,治氣虛吐血,或氣虛不能攝血。

五味子(杵,十個),麥門冬(去心),黃耆(炒,各一錢),當歸身,人參,生地黃(各半錢),

上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治胃氣虛弱,吐血衄血,便血不止,以致外證惡寒發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寒熱作渴,頭疼眩暈,而似中風。或氣血俱虛,胸腹脅痛。或骨節作痛,經候不調。或寒熱往來,發熱晡熱,或五心發熱,咽乾舌燥,或痰嗽喘促,胸膈虛痞。或嘔吐泄瀉,手足冷熱等證。(方見雜病虛勞門。)

白話文:

**乾薑甘草湯:**如果體內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虛弱,引起心肺經脈受寒而嘔血,可以服用此方。

藥材:甘草、乾薑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稍微搗碎,加水煮後一次服下。《局方》中的理中湯效果也很好。

**花蕊石散:**我曾經見過一位婦人患有吐血的疾病,用了很多藥都無效,後來用童子的小便和酒調和花蕊石散,服用幾次就好了。

**烏金散:**治療吐血不止,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也就是催生如神散,藥方在後面。)

**濟生雞蘇散:**治療因勞損傷及肺經,導致咳嗽吐血,咽喉不適。

藥材:雞蘇葉、炒黃耆、生地黃、炒阿膠、貝母、白茅根各一錢,炒桔梗、去心的麥門冬、炒蒲黃、炙甘草各五分。

用法:加薑片煎水服用。

**生地黃散:**治療因鬱熱導致流鼻血、咯血、吐血,以及陰虛久治不癒的情況。

藥材:枸杞子、柴胡、炒黃連、地骨皮、去心的天門冬、白芍藥、炒甘草、炒黃芩、炒黃耆、生地黃、自製熟地黃各五分。

用法:加水煎煮服用。如果出現便血,可以加入地榆。

**三因茯苓補心湯:**治療面色萎黃、精神不振,手心、腳心、心口發熱,咳嗽帶血。

藥材:半夏、前胡、紫蘇、茯苓、人參、麩炒枳殼、炒桔梗、炒甘草、葛根各五分,當歸、川芎、陳皮、白芍藥各一錢,自製熟地黃一錢半。

用法:加薑片、紅棗煎水服用。

**麥門冬飲子:**治療因氣虛導致吐血,或因氣虛無法控制血液流動。

藥材:搗碎的五味子十個,去心的麥門冬、炒黃耆各一錢,當歸身、人參、生地黃各半錢。

用法:加水煎煮服用。

**十全大補湯:**治療因胃氣虛弱導致吐血、流鼻血、便血不止,進而出現怕冷發熱、自汗盜汗、食慾不佳、身體疲倦等症狀。或者出現忽冷忽熱、口渴、頭痛眩暈等類似中風的症狀。又或者氣血兩虛,胸腹肋痛、關節疼痛、月經不調,或出現寒熱往來,下午發熱、手心腳心發熱、咽乾口燥,或咳嗽氣喘、胸悶不適,或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等各種症狀。(藥方在雜病虛勞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