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8)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8)
1. 治二維病方十五
桂枝,〔陽維〕桂枝,白芍,甘草,姜,棗
麻黃湯,〔又〕
黃耆建中湯,〔又〕
八物湯,〔又〕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理中湯,〔陰維〕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白話文:
- 桂枝湯:由桂枝、陽維桂枝、白芍、甘草、薑、棗組成。
- 麻黃湯:另一種藥方。
- 黃耆建中湯:另一種藥方。
- 八物湯:由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黃組成。
- 理中湯:由陰維的人參、白朮、甘草、乾薑組成。
四逆湯,〔又〕附子,乾薑,甘草
當歸四逆湯,〔又〕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大棗
吳茱萸湯,〔又〕吳萸,人參,姜,棗
金鈴散,〔又〕金鈴子,延胡索(各一兩),每末二錢,酒下,痛止。與枳朮丸去其餘邪。
白話文:
四逆湯由附子、乾薑、甘草组成。當歸四逆湯则由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大棗组成。吳茱萸湯由吳萸、人參、姜、棗组成。金鈴散由金鈴子、延胡索各一兩组成,研末每次服用二钱,酒送服,止痛。若需去其餘邪氣,可服用枳朮丸。
延胡索散,〔又〕延胡索,當歸,蒲黃,赤芍,官桂(各一錢),薑黃,木香,乳香,沒藥(各七分),炙草(五分),姜(三片)
此方兼治女人血結胸,心腹作痛,連腰脅脊膂,上下攻刺,甚作搐搦。
失笑散,〔又〕
承氣湯,〔又〕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白話文:
延胡索散,由延胡索、當歸、蒲黃、赤芍、官桂(各一錢)、薑黃、木香、乳香、沒藥(各七分)、炙草(五分)、姜(三片)組成。此方可用於治療婦女血塊阻塞胸腔,心腹疼痛,連帶腰部、脅肋、脊背都疼痛,上下竄痛,甚至抽搐。失笑散、承氣湯,則分別由其他藥物組成。
養榮湯,〔又〕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苓,山梔,麥冬,陳皮(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棗(二枚),烏梅(一個)
四物湯,〔又〕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二分半),一方,春倍川芎,夏倍芍藥,秋倍熟地,冬倍當歸。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天冬,冬加桂枝。
白話文:
養榮湯由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苓、山梔、麥冬、陳皮(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棗(二枚)、烏梅(一個)組成。四物湯則由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二分半)組成,並根據季節調整藥材比例:春季以川芎為重,夏季以白芍為重,秋季以熟地為重,冬季以當歸為重。此外,春季加防風,夏季加黃芩,秋季加天冬,冬季加桂枝。
按此方通治血病,當歸和血歸經,白芍涼血補腎,生地生血寧心,熟地補血滋腎,川芎行血通肝。
妙香散,〔又〕
白話文:
這個配方可以治療血液方面的疾病。當歸能夠調理血液並使其回到正常的循環路線;白芍有冷卻血液、滋補腎臟的作用;生地黃能產生新的血液並且安撫心情;熟地黃則是用來滋養腎臟的血液;而川芎具有流動血液及疏通肝臟的效果。 妙香散(另稱)
2. 陽蹺陰蹺脈病源流
陽蹺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脈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主一身左右之陰。所以使機關之矯捷也。
蹺以矯舉為義。其脈之剽悍,同於衛氣,而皆上出目內眥。然皆有孔道,與衛不同。按其脈,則陰出陽而交於足太陽,陽入陰而交於足少陰。其氣之行每從根柢,陰陽和合,以為蹺舉,而上榮大會於目,故目之開合皆宜。若目氣不榮,則目不合矣。經曰: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者,言乎入陰則榮臟,入陽則榮腑也。
又曰:蹺脈有陰陽,何者當其數。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者,男子陽用事,其蹺在陽,故數其陽。女子陰用事,其蹺在陰,故數其陰也。至其為病,陽蹺則陰緩而陽急,陽急則狂走,目不昧。潔古云:里和表病,為陰不病而陽病。陽病則寒,其治風池、風府。若在陽表,當汗,桂枝湯、麻黃湯。
白話文:
陽蹺脈起於腳跟,沿著外踝上行,分佈於身體的左右兩側,主掌一身的右半邊陽氣。陰蹺脈同樣起於腳跟,但沿著內踝上行,也分佈於身體的左右兩側,主掌一身的左半邊陰氣。這些脈絡使得身體的動作靈活敏捷。
「蹺」這個字代表提升或舉起的意思。這兩種脈絡的運行速度快速有力,類似於衛氣的循環,並且都上行到眼睛內部。然而,它們各自都有專門的通道,與衛氣不同。如果按壓脈絡,可以發現陰蹺脈的氣流先流向陽蹺脈,再進入腳上的太陽穴;而陽蹺脈的氣流則進入陰蹺脈,最後進入腳上的少陰穴。這兩股氣流總是從根部開始運行,當陰陽調和時,就會形成提升的力量,向上供應至眼睛,因此眼睛的開合才能正常。如果眼睛得不到足夠的氣血供應,那麼眼睛就無法閉合。
經典提到:「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意思是說陰脈供養五臟,陽脈供養六腑。
另外,還提到:「蹺脈有陰陽,何者當其數。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意思是男性主要使用陽蹺,女性主要使用陰蹺,因此男性主要數量在陽蹺,女性在陰蹺。如果出現疾病,陽蹺脈的問題會導致陰蹺脈的緩慢,陽蹺脈的緊張可能會引發狂奔,眼睛失去焦點。李東垣認為,如果內部平衡而外部有病,那麼主要是陰沒有問題,而是陽出了問題。陽出了問題通常表現為寒冷,治療時可採用風池和風府穴。如果是陽表有病,則應該出汗,可以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進行治療。
若在陰里,當下,承氣湯。陰蹺病,陽緩而陰急,陰急則陰厥,足脛直,五絡不通。潔古云:表和里病,為陽不病而陰病,陰病則熱,甘草乾薑湯。二蹺之病異,治二蹺之法亦異也。要而論之,奇經八脈,惟帶脈橫束於膂,不與七脈同,而七脈則皆起於太陽。少陰,雖或統宗眾會,孔道之各有殊,其實皆自下而上,源不甚遠,古人止言太衝,不分督任蹺維,蓋有分之而不盡可分者,固即謂太衝之義也,此又不可不知也夫。
【陽蹺經行諸穴】《內經》曰: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當踝後繞跟,以僕參為本(在踝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陽為郄(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陽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髀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俞(在肩後大骨,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在髆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有孔),上人迎,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脈動處),同足陽明上而行巨窌(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復會任脈於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睛明穴(見陰蹺下),從睛明上行入髮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風池在耳後,夾玉枕骨下發際陷中)。凡共經二十二穴。
白話文:
如果患者在阴寒状态下,应该立即服用承气汤。阴跷病,阳气虚弱,阴气急迫,阴气急迫会导致阴厥,足胫直硬,五络不通。洁古先生说:表证和里证,是阳气不病而阴气生病,阴气生病就会发热,应该服用甘草干姜汤。两种跷脉病症不同,治疗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总而言之,奇经八脉中,只有带脉横向束缚于脊柱,不与七经脉相同,而七经脉都起源于太阳经。少阴经,虽然有时统领众脉汇聚,但其穴位路径各有不同,实际上都是从下往上走,源头并不远。古人只说太冲穴,没有区分督脉、任脉、跷脉、维脉,这是因为有一些穴位可以区分,但又不能完全区分,所以就概括为太冲穴的意义,这一点也需要了解。
【陰蹺經行諸穴】《內經》曰:陰蹺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內踝前下一寸陷中),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在內踝下五分),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郄(交信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入迎之前,至咽嚨交貫衝脈,入頄內廉,上行入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晴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凡經行八穴。
張紫陽《八脈經》云:八脈者,衝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蹺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項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項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採之惟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
白話文:
《內經》記載,陰蹺經是足少陰經的別支,起於腳跟內側,經過足少陽經的然谷穴之後,沿著內踝下方經過照海穴,再向上至內踝骨上方二寸,在交信穴處與足少陰經相交,然後直上沿著陰股進入陰部,繼續向上循行於胸腔內,穿過缺盆,上行至入迎穴前方,再到咽喉處與衝脈交匯,進入頄內廉,繼續向上到達眼內眥,與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蹺經在晴明穴匯合後向上行。陰蹺經總共經過八個穴位。
張紫陽在《八脈經》中提到,八脈分別是衝脈在風府穴下方、督脈在臍後方、任脈在臍前方、帶脈在腰部、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方、陽蹺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項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項後一寸三分。這些八脈都屬陰神,平時閉而不開,只有神仙才能用陽氣衝開,因此才能得道。八脈是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而要採集八脈之氣,必須先從陰蹺經入手。只要陰蹺經通,其他經脈也會隨之暢通。
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原。而陰蹺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覆命關,曰邦都鬼戶,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氣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李瀕湖曰: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衝任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蹺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諸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
白話文:
督脈、任脈、沖脈這三條經脈,是人體所有經脈的根本。而陰蹺脈則散布在丹田,名字很多,又稱天根、死戶、覆命關、邦都鬼戶、死生根,還有神主之名叫做桃康,向上通達泥丸宮,向下貫穿湧泉穴。如果能了解陰蹺脈的運作,讓真氣的聚散都從這些關竅出入,就能使天門常開,地戶永閉,督脈周流全身,貫通上下,氣血自然上升,陽氣旺盛,陰氣消退,猶如冬日裡開花,寒冬裡燃起火焰,這就是所謂的“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要知道,西南方向是坤位,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正是天地每天生成的氣根,也是產出鉛的所在,可惜很多醫生卻不知道。
其言必不相謬也)。
【脈法】《脈經》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苦腰背痛,又為癲癇,僵仆羊鳴,惡風,偏枯𤸷痹,身體強。又曰:微澀為風癇,並取陽蹺,在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穴(跗陽穴也)。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又為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髖,髀骨也。
窌,腰下穴也)。又曰:陰蹺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蹺脈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難經》曰:陰絡者,陰蹺之絡;陽絡者,陽蹺之絡。
【二蹺脈原由症治】《靈樞》曰: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蹺(交信穴也)。又曰: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若中有寒邪,取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瀕湖所謂足太陽,京骨穴也,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赤白際陷中,針三分,灸七壯。膕中,委中穴,在曲膝後橫文中,針三分。
白話文:
意思是,如果寸口脉前部左右跳动,说明阳跷脉有问题,会导致腰背疼痛、癫痫、僵直、羊鸣、怕风、半身不遂、身体强壮等症状。如果寸口脉后部左右跳动,说明阳跷脉有问题,会导致癫痫、寒热、皮肤麻痹、少腹疼痛、里急后重、腰部和髋骨下方疼痛、阴部疼痛、男性阴疝、女性漏下不止等症状。另外,阴跷脉和阳跷脉的症状也有区别,阴跷脉急的时候,内踝以上会比较紧,外踝以上会比较松;阳跷脉急的时候,外踝以上会比较紧,内踝以上会比较松。
陰蹺取交信穴,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三毛,大敦穴也,在足大指外側三毛中,肝脈之井也,針三分,灸三壯。血絡者,視其處有絡脈盛滿者,出其血也)。又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又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精液宗氣,分為三隊。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榮四脈,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而先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焉。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陽分間行於五臟六腑。
白話文:
取交信穴,位於內踝骨上方,少陰經前方,太陰經後方,廉筋骨之間,也就是三毛穴。大敦穴則位於足大拇指外側三毛之中,是肝經的井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若患處有血絡,則應將其血放出。
陰蹺脈與陽蹺脈交匯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眼睛睜大,陰氣盛則眼睛閉合。
五穀進入胃中,其糟粕、精液、宗氣分為三部分。宗氣積聚於胸中,從喉嚨而出,貫穿心肺,使人呼吸。營氣則分泌津液,注入血管,轉化為血液,滋養全身經脈,並流注於五臟六腑,以維持生命活動。衛氣則散發熱氣,先於四肢末端、肌肉、皮膚之間運行,日行於陽,夜行於陰,不斷循環於五臟六腑。
今厥氣客於臟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陽,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治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甲乙經》曰:人病目閉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病目不得瞑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瀕湖曰:《靈樞》有云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綱。足陽明之筋,為目下綱。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又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營衛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白話文:
當邪氣入侵臟腑時,衛氣只守護在外,無法深入陰經,停留在陽經則陽氣旺盛,陽氣過盛導致陽蹺陷落。無法進入陰經,則陰氣虛弱,因此眼睛無法閉合。治療方法應補益不足,瀉去過剩,通暢經絡,驅除邪氣。服用半夏湯一劑,陰陽調和,就能正常入睡。甲乙經記載,眼睛閉合無法視物,是衛氣停留在陰經,無法運行到陽經,停留在陰經則陰氣旺盛,陰氣過盛導致陰滿。無法進入陽經,則陽氣虛弱,因此眼睛閉合。
眼睛無法閉合,是衛氣無法進入陰經,常停留在陽經,停留在陽經則陽氣充盈,陽氣充盈導致陽氣過盛。無法進入陰經,則陰氣虛弱,因此眼睛無法閉合。瀕湖說,《靈樞》記載足太陽經的筋脈是眼睛上方的綱,足陽明經的筋脈是眼睛下方的綱。寒則筋脈緊縮,眼睛無法閉合;熱則筋脈鬆弛,眼睛無法睜開。又說,體壯者血氣旺盛,肌肉滑利,營衛運行正常,因此白天精力充沛,夜晚能安然入睡。
老人氣血哀,氣道澀,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瞑。又云:多臥者,腸胃大而皮膚澀,分肉不解,衛氣行遲故也。張子和云: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巢元方云:脾病困倦而嗜臥,膽病多煩而不眠。王叔和云: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也,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
一云: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澀嗜臥矣。數說皆言目閉、目不瞑,雖不言及二蹺,蓋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可互考也。張潔古曰:蹺者,捷疾也。二脈起於足,使人蹺疾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名為陽蹺之絡。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里,故名為陰蹺之絡。
白話文:
老年的身體氣血衰弱,氣道流通不暢,衛氣(一種調節身體機能的氣)內侵,因此白天精神不振,晚上無法入睡。有人說,經常躺在牀上的人,腸胃功能強大但皮膚乾燥,肌肉緊繃,衛氣運行緩慢所致。
張子和認為,思慮過度會導致失眠和嗜睡;巢元方則指出,脾虛時會感到疲倦並喜歡躺著;膽病則常伴有煩躁且不易入睡。王叔和則提到,夜晚睡眠時,若聽到流水般的聲音,是因為脾臟功能減退,人的脈搏也因此變快。
另一種說法指出,脾臟的健康狀況可以從眼皮的活動來判斷,眼皮活動說明瞭脾臟能夠消化食物。當脾臟生病時,眼皮會感覺乾澀,並且喜歡躺著。多個論述都提到了眼睛的閉合問題,雖然沒有明確提到蹺脈,但這都是基於陰陽與營衛(身體的營養與衛生)虛實理論的延伸,可以相互參考。
張潔古指出,蹺脈指的是快速或迅速的脈象。兩條蹺脈起自腳部,使人感覺動作敏捷。陽蹺脈位於肌肉表面,沿著陽脈流動,貫穿六個器官,控制身體外側的機能,因此稱為陽蹺脈。陰蹺脈則位於肌肉下方,沿著陰脈流動,貫穿五個臟器,控制身體內部的機能,因此稱為陰蹺脈。
陰蹺為病,陰急則陰厥脛直,五絡不通,表和里病。陽蹺為病,陽急則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陰病則熱,可灸照海、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足少陽之合也。筋病治此)。陽病則寒,可針風府、風池(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太陽、陽維之會也)。又曰:在陽表者當汗之,在陰里者當下之。
又癲癇晝發,灸陽蹺;夜發,灸陰蹺。
白話文:
陰蹺經脈病變,會導致陰急,進而引發陰厥,脛骨僵直,五絡不通,表裡皆病。陽蹺經脈病變,則會出現陽急,表現為狂躁不安,目不昏眩,表病裡和。陰病多為熱證,可用灸法治療照海穴和陽陵泉穴。陽病多為寒證,可用針法治療風府穴和風池穴。另外,若病症位於陽經表層,則需採用汗法治療;若病症位於陰經裡層,則需採用下法治療。
此外,癲癇若在白天發作,則灸陽蹺;若在夜晚發作,則灸陰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