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8)

1. 腫脹源流(痞滿)

業師孫慶曾先生嘗謂余曰:脹腫門,惟水病難治,其人必真火衰微,不能化生脾土,故水無所攝,泛溢於肌肉間,法惟助脾扶火,足以概之。而助脾扶火之劑,最妙是五苓散。肉桂以益火,火暖則水流;白朮以補土,土實則水自障,茯苓、豬苓、澤瀉以引水,則水自滲泄而可不為患。每見先生治人水病,無不用五苓散加減,無不應手而愈,如響應者。

可見無人不知五苓散,而不能用治水病,以致決潰而死者,皆未明病之根源,方之奧妙,而尊之信之,加減以收功也。然其加減,則必有神明乎藥物之性,洞悉乎病根所在者,而後所加所減,悉與原方配合,悉與本病無乖,故可投之立效,否亦無益也。

【脈法】《內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又曰:脈盛而緊曰脹。《脈訣》曰:脹滿脈弦,脾制於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則可治,虛則危急。《得效》曰:關上脈虛則內脹,遲而滑者脹,虛而緊澀者脹,或弦而遲或浮而數皆脹也。又曰:諸氣脹滿,浮大可治,虛小難治。(此係脹滿之脈。)

仲景曰: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脈經》曰:水病脈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水病腹大如鼓,實者生,虛者死。東垣曰:水氣得沉脈則逆,此陰脈也。《得效》曰:水氣浮大則宜,沉細則愈而復作。又曰:上氣浮腫,浮滑可安,微細難治。《正傳》曰:水腫脈多沉伏。

又曰:病陽水,兼陽症,脈必沉數;病陰水,兼陰症,脈必沉遲。《三因》曰:陽虛陰實,為水必矣。(此係浮腫脈。)

【脹滿為真臟病】丹溪曰:脹滿由脾虛之極,乃真臟病。如反胃癆瘵,亦皆真臟受病。凡人真臟不病,則五行相生相制,以適於平,雖不服藥而自愈,如火極傷金,有水以制之,有土以生之之類,所謂亢則承,害乃制也。雖然亦有惡藥忌醫而誤之者,蓋正氣與病邪不兩立,一勝則一負,久則病劇正脫,而不免於死。然則有病不服藥,可乎?不延醫,可乎。

【脹滿症治】《內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填滿閉塞。又曰:腹滿填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又曰: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廓胸脅,脹皮膚,故命名脹。《內經》注曰:寒氣在上,聚而不散,則成脹。

《脈經》曰:胃中寒則脹滿。仲景曰:腹滿,按之痛者為實,不痛者為虛。又曰:腹脹時減,復如故,此為寒,宜溫之。又曰:脹滿不減,減不足言,須當利之。

《入門》曰,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治比水腫更難。蓋水腫飲食如常,鼓脹飲食不及,每病根深痼,必三五年而後成。治腫補中行濕足矣,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導。更斷鹽醬、音樂、妄想,不責速效,乃可萬全。又曰:脹有虛實,虛脹陰寒為邪,吐利不食,時脹時減,按之則陷而軟;實脹陽熱為邪,身熱咽乾,常脹內痛,按之不陷而硬。《醫鑑》曰:中滿腹脹者,其面目四肢不腫,而肚腹脹起,中空似鼓者是也。

白話文:

業師孫慶曾先生曾對我說過:腫脹類的疾病中,最難治療的是水病。患這種病的人,通常是體內的真火衰弱,無法將脾土化生出來,導致水液無所約束,四處溢散在肌肉之間。治療的原則應該是幫助脾臟恢復功能,扶助體內的火氣,這樣就能夠概括所有的治療方法。而在所有幫助脾臟、扶助火氣的藥方中,效果最好的就是五苓散。肉桂可以增強火氣,火氣溫暖了,水液就能正常流動;白朮可以補益脾土,脾土充實了,水液自然會被阻擋。茯苓、豬苓、澤瀉可以引導水液,使之通過滲泄排出體外,這樣水液就不會成為禍患。我經常看到先生治療水病,總是使用五苓散,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幾乎沒有不應手見效的,效果就像聲音的回響一樣。

由此可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五苓散,卻不能用它來治療水病,以至於病情惡化潰散而死,都是因為沒有明白疾病的根源,不了解藥方的奧妙,也沒有對藥方懷有敬畏之心,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減,以達到治療效果。但是,要進行加減,必須對藥物的性能有深刻的理解,對疾病的根源有透徹的認識,之後所加減的藥物才能與原方相互配合,與疾病的本質相符,這樣才能夠藥到病除。如果不是這樣,加減藥物就沒有任何效果。

【脈象診斷】《內經》說:脈象粗大而堅硬且澀滯的,是脹滿的表現。又說:脈象盛大而緊張的,也是脹滿的表現。《脈訣》說:脹滿的脈象是弦脈,這是因為脾臟受到肝臟的制約;脈象洪大而數快的,是熱性的脹滿;脈象遲緩而微弱的,是陰寒性的脹滿;脈象浮在表面的,是虛性的脹滿;脈象緊張的,是實性的脹滿;脈象浮在表面的,病情還容易治療;脈象虛弱的,病情就危急了。《得效》說:關脈虛弱的,是內臟脹滿;脈象遲緩而滑的,是脹滿;脈象虛弱而緊張澀滯的,是脹滿;脈象弦而遲緩或者浮而數快的,都是脹滿的表現。又說:各種氣機引起的脹滿,脈象浮大容易治療,脈象虛小難以治療。(以上講的是脹滿的脈象。)

仲景說:脈象沉在深處的,應當考慮是體內有水液,身體會腫脹沉重。《脈經》說:水病脈象粗大的容易治療,脈象微細的難以治療;水病腹部腫大像鼓一樣,脈象充實的可以存活,脈象虛弱的會死亡。東垣說:水氣引起的疾病,如果出現沉脈,就表示病情逆反,屬於陰性的脈象。《得效》說:水氣引起的疾病,脈象浮大比較好,脈象沉細容易復發。又說:上身出現氣腫,脈象浮滑的可以痊癒,脈象微細的難以治療。《正傳》說:水腫的脈象大多是沉伏的。

又說:患陽水病,同時兼有陽性的症狀,脈象一定是沉而數快的;患陰水病,同時兼有陰性的症狀,脈象一定是沉而遲緩的。《三因》說:陽氣虛弱而陰氣充實,一定會出現水腫。(以上講的是浮腫的脈象。)

【脹滿是真臟病】丹溪說:脹滿是因為脾虛到了極點,屬於真臟病。就像反胃、癆病等,都是真臟受到疾病的侵襲。一般來說,人的真臟如果沒有疾病,五行就能相互協調,達到平衡,即使不吃藥也能自愈,就像火太旺盛會損傷金,有水來制約它,有土來滋養它一樣,這就是所謂的“過盛則有制約”。雖然如此,也有些人因為厭惡藥物,忌諱看醫生而耽誤病情,因為正氣和邪氣是不能同時存在的,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退,時間久了,病情就會加重,正氣就會脫失,難免死亡。既然如此,生病了不吃藥可以嗎?不去看醫生可以嗎?

【脹滿的治療】《內經》說:飲食不節制,起居不正常,就會傷及陰氣,陰氣受損就會侵入五臟,侵入五臟就會導致閉塞和脹滿。又說:腹部脹滿,胸脅支撐,氣向上衝,這些都與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有關。又說:脹的發生都在臟腑之外,排擠臟腑,擴張胸脅,脹大皮膚,因此命名為脹。《內經》的注釋說:寒氣停留在上,聚集而不能散開,就會形成脹。

《脈經》說:胃裡有寒氣就會脹滿。仲景說:腹部脹滿,按壓時疼痛的是實證,不痛的是虛證。又說:腹部脹滿時好時壞,反反覆覆,這是寒證,應該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又說:脹滿持續不減,稍有減輕也不明顯的,應該用利水的方法來治療。

《入門》說,凡是脹病剛開始都是氣脹,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水脹,治療起來比水腫更困難。因為水腫病人飲食還算正常,而鼓脹病人飲食卻很差,而且病情通常很深固,往往要經過三五年才能形成。治療水腫,補益中氣,利濕就可以,而治療脹滿,必須要補益中氣、利濕,同時還要消食導滯。更要戒斷鹽醬、音樂、胡思亂想,不要期望快速見效,這樣才能夠萬無一失。又說:脹有虛實之分,虛脹是陰寒邪氣引起的,會出現嘔吐、腹瀉、不思飲食、時好時壞、按壓時塌陷而且軟的症狀;實脹是陽熱邪氣引起的,會出現發熱、口乾、持續脹滿、腹部疼痛、按壓時堅硬不塌陷的症狀。《醫鑑》說:中滿腹脹的人,他的面部四肢並不腫脹,只是腹部隆起,中間空虛像鼓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