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7)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7)
1. 附載仲景大法諸藥要品及方九
血崩而成枯(四物湯),崩者澀劑收(白芍,白堊,艾葉,黃芩)
血閉久而成竭(四物湯),閉者破劑通(三稜,牛膝,桃仁,紅花,黃耆,鯪鯉甲炙,肉桂)
破血三法:初治(四物湯加紅藍花調肉桂、黃耆,),次治(四物湯加紅藍花調鯪鯉甲、桃仁、肉桂、童便、酒煮尤佳),三治(四物湯加紅藍花調沒藥散)
四物湯春加川芎,風勝也;夏加白芍,火勝也;秋加當歸,金勝也;冬旺水勝,又加熟地以益之。若血旺必無服四物之理,以其血衰而煩,以此補之,故加熟地也。既可服四物,知其血衰之甚也,故用加之耳。
丁香脾積丸,〔腹滿〕三稜,蓬朮,青皮,丁香,木香,醋煮高良薑,巴霜,皂莢(燒存性),百草霜(少許),糊丸,麻子大,白湯下二三十丸。
壯本丹,〔腰冷〕酒杜仲,鹽補骨脂,茴香(各一兩),酒蓯蓉,酒巴戟,青鹽(各五錢),每用豬腰子二個,批開,入藥末五錢,紮好,紙包煨熟,以黃酒一頓送下。
秘傳帶下方,〔帶下〕青葙子,菟絲子(各二錢),棉子肉(炒令煙盡四錢),共為細末,分作十服。清晨將壯生鴨蛋一個,挖一小孔入藥在內,攪和黃白中,將紙封孔,飯上蒸熟,以黃酒食之,輕者八九服,重者一二十服,無不效。如赤帶,每料加熟石膏一錢。愈後再服丸藥以補之。
加味龍虎散,〔陰襲〕蒼朮(一兩),全蠍(三錢),草烏,附子(各二錢),天麻(三錢),每末一錢,空心,豆酒調下。
此方兼治風寒腰痛,筋骨拳攣。
速效散,〔邪客〕川楝肉(巴豆五粒同炒去豆),鹽炒茴香,蜜炒補骨脂,各一兩,每末一錢,熱酒下。
牡蠣澤瀉散,〔水氣〕
腎著湯,〔腎著〕白朮(二錢半),炮姜,赤苓(各錢半),炙草(五分)
滲濕湯,〔腰重〕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蒼朮,陳皮,黃連,山梔,秦艽,防己,葛根
獨活湯,〔又〕當歸,連翹(各錢半),羌活,獨活,防風,澤瀉,肉桂(各一錢),防己,黃柏,大黃,甘草(各五分),桃仁(留尖九粒),酒、水各半煎。
此方兼治閃挫勞役,腰痛如折。
白話文:
【血崩導致虛弱(四物湯)】,有出血不止的情況,使用收斂藥物(白芍,白堊,艾葉,黃芩)來止血。
【長期閉經導致衰竭(四物湯)】,對於閉經的情況,使用破血藥物(三稜,牛膝,桃仁,紅花,黃耆,鯪鯉甲烤過,肉桂)來通經。
【破血三步法:】初期治療(四物湯加上紅藍花調肉桂、黃耆,);中期治療(四物湯加上紅藍花調鯪鯉甲、桃仁、肉桂、童便、酒煮更有效);後期治療(四物湯加上紅藍花調沒藥散)。
【四物湯的季節性調整】春季加入川芎,因為風邪較盛;夏季加入白芍,因為火邪較盛;秋季加入當歸,因為金邪較盛;冬季水邪較盛,因此會加入熟地以增加藥效。如果血液旺盛,一定不需要服用四物湯。但因為血液衰弱且感到煩躁,所以才會使用此方補血,因此會添加熟地。既然可以服用四物湯,就知道其血液衰弱非常嚴重,因此會增加藥量。
【丁香脾積丸】,用於腹部脹滿,成分包括三稜,蓬朮,青皮,丁香,木香,醋煮高良薑,巴霜,皁莢(燒過),百草霜(少量),製成丸狀,大小如芝麻,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白湯吞服。
【壯本丹】,用於腰部寒冷,成分包括酒杜仲,鹽補骨脂,茴香(各一兩),酒蓯蓉,酒巴戟,青鹽(各五錢)。每次取兩個豬腰子,切開,放入藥末五錢,綁好,用紙包裹後烤熟,再用黃酒吞服。
【祕傳帶下方】,用於帶下病,成分包括青葙子,菟絲子(各二錢),棉子肉(炒至冒煙四錢),全部研磨成細粉,分成十份。清晨取一個生鴨蛋,挖一小孔,將藥粉倒入,拌勻,用紙封住孔洞,飯上蒸熟,再用黃酒食用。輕症者服用八九次,重症者需服用一二十次,必定見效。如果是赤帶,每次可添加熟石膏一錢。痊癒後再服用丸藥以補身體。
【加味龍虎散】,用於陰部感染,成分包括蒼朮(一兩),全蠍(三錢),草烏,附子(各二錢),天麻(三錢),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時,用豆酒調服。
【速效散】,用於邪氣入侵,成分包括川楝肉(與五粒巴豆同炒去豆),鹽炒茴香,蜜炒補骨脂,各一兩,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酒吞服。
【牡蠣澤瀉散】,用於水氣病。
【腎著湯】,用於腎著病,成分包括白朮(二錢半),炮姜,赤苓(各錢半),炙草(五分)。
【滲濕湯】,用於腰部沉重,成分包括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蒼朮,陳皮,黃連,山梔,秦艽,防己,葛根。
【獨活湯】,成分包括當歸,連翹(各錢半),羌活,獨活,防風,澤瀉,肉桂(各一錢),防己,黃柏,大黃,甘草(各五分),桃仁(保留尖端九粒),用酒、水各半煎煮。
此方同時適用於扭傷或過度勞動導致的腰痛,腰痛如折。
2. 陽維陰維脈病源流
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綱維也。
人身陽脈既統於督,陰脈既統於任矣,而諸陽諸陰之散見而會者,又必有以維繫而主持之,故有陽維以維諸陽,陰維以維諸陰。要其所以能維者,必從陰陽根柢之處以發其氣,氣之極盛而後能維之。蓋陽維則從少陰斜至太陽,發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陽明會於陽白,是其所從起者少陰,而所會者皆陽也。所會皆陽,則所維自皆陽矣。
陰維從少陽斜至厥陰,發足少陰之築賓,至項前而終,是其所從起者少陽,而所發所至者皆陰也。所發所至皆陰,則所維自皆陰矣。然陽維既為諸陽之維,而反起於少陰,陰維既為諸陰之維,而反起於少陽者,何也?少陰為諸陰根柢之氣,維於陽者必起於此,是陰為陽根也。少陽為諸陽根柢之氣,維於陰者必起於此,是陽為陰根也。
所謂互為其根者是也,故二脈又為營氣之綱領。仲景云:病常自汗,榮衛不相和諧,宜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愈。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以病寒熱自汗,本桂枝湯症,服之而不愈者,乃陽維脈病也,故必先針陽維諸會之穴,以刺受病之處,然後再服桂枝湯,自無不愈也。其曰榮衛不和者,是衛氣不與榮血和也。
潔古云:陰維為病,苦心痛者,其治必在足少陽三陰交,此其處乃陰維所起也。按仲景法,太陰症則用理中湯,少陰症則用四逆湯,厥陰症則用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參其法,酌其劑,以治陰維之病,乃潔古所以治足少陽三陰交之意也。如是而二維之病,何憂弗愈哉。
【陽維經行諸穴】《內經》曰: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分,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二陽之間),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在章門下八寸,監骨上陷中),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在肘上七寸,兩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寸),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臑會在肩前,去肩端三寸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間,上毖骨際陷中央),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蹺於臑前(在肩後大骨下,𩨹上廉隱中),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在耳後髮際陷中),上腦空(承靈後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承靈(正營後一寸半)、正營(目窗後一寸)、目窗(臨泣後一寸)、臨泣(在瞳人直上髮際五分陷中),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眉上一寸,直瞳人相對),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在直耳上入髮際中),凡經共三十二穴。
【陰維經行諸穴】《內經》曰: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在足內踝上五寸腨肉分內),為陰維之郄,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在腹哀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一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並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半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下二寸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脈法】《脈經》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癲什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內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
【二維病原由症治】《難經》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灌溉諸經者也。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怏然失志,溶溶(緩慢貌)不能自收持。又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
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矣。營衛不諧則怏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是衛氣不與營氣和也,宜桂枝湯和之。又云: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後尚自發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
又曰:陰維為病,主心痛,治在三陰之交,太陰症則理中湯,少陰症則四逆湯,厥陰症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主之。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症,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蓋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
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症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症者,當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耆建中及八物湯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症屬之陽維,似未擴充。至於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理之藥治之,則寒中三陰者宜矣。
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三氣衝上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兼太陽者承氣湯主之。
若營血內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榮湯、妙香散之類,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鰲按:潔古據仲景法以桂枝方治陽維,理中三方治陰維,舉其要也,故余前論亦據之。瀕湖於陽維增黃耆建中三方,於陰維增金鈴散七方,備其用也,余故附錄之)。
又曰:叔和以癲癇屬陽維陰維,《靈樞》以癲癇屬陽蹺陰蹺二說文異旨同,蓋陽維行衛分諸陽之會,陰維行營分諸陰之交,陽蹺行一身左右而主陽,陰蹺行一身左右而主陰。邪在陰維陰蹺則發癲,邪在陽維陽蹺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陽脈主之。癲靜而屬陰,陰脈主之。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
王叔和曰: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苦肩息,洒洒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