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7)

1. 腫脹源流(痞滿)

皆當審形辨脈,知其水從何經而來,於治水藥中,各加引經之品以開導之(各引經藥已詳在前)。五臟之外,又有九種水,其根緣症狀治法,有可一一明之者:一曰青水,先從兩脅腫起,根在肝(主治宜大戟);二曰赤水,先從舌根腫起,根在心(主治葶藶);三曰黃水,先從腰腹腫起,根在脾(主治甘遂);四曰白水,先從足腫起,根在肺(主治桑皮);五曰黑水,先從陰上腫起,根在腎(主治連翹);六曰元水,先從面頰腫起,根在外腎(主治芫花);七曰風水,先從四肢腫起,根在膀胱(主治藁本);八曰高水,先從少腹腫起,根在小腸(主治巴霜);九曰氣水,或盛或衰,根在三焦(主治赤小豆。

上九種藥等分配合,主治某經者倍之,蜜丸,赤茯苓湯下三丸,日三服,忌鹽二三十日,自愈)。凡患水腫者,皆自此推之,可知其所從來而治之不差矣。大約水腫之病,唇黑傷肝,缺盆平傷心,臍突傷脾,背平傷肺,足心平傷腎,五傷者必死,不可不知之也。血腫一症,尤為奇害,其為狀,四肢浮腫,皮肉間必有紅痕赤縷,皆由血溢離經,留滯於中,與水濕相化,因變為水也(宜調榮飲,或酌用代抵當湯)。而產婦敗血留滯,以致化水,亦能成腫,必四肢浮,麵皮黃(宜小調經散)。

不論婦人女子,經水為患,亦能化水,四肢腫,小便不通,此血不歸經之故(宜椒目丸)。三者皆不易治,皆水腫病之類也。石水一症,《內經》雖有其名,卻無明文,然本章雖未詳言,而陰陽別論篇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以既見於陰陽篇,故不必重出也,並非闕文,其理自可互參。邪應作斜,陽結腫四肢,是在陽之發處。

陰結便血,是在陰之聚處,今邪交入陰陽,而交結之勢,必結於陰陽之所共生處矣。生陰惟腎,生陽惟膽,皆根原下焦,而腎職行水,膽職沁水,若兩家交壅,正所謂不能通調水道也。然陰多陽少,則腎病為多,腎病則陰之真水沉寒,而無陽以化氣,此病固不在膀胱而在腎,腎既留水,不能化精,故石堅一處,惟見少腹,而不及他所也。

水蠱一症,因水毒之氣,結聚於內,遂令其腹漸大,動搖有聲,常欲飲水,皮膚粗惡,其原多因他病,久而變成,蓋亦有蠱敗之義焉,故亦名蠱,其為症治,有可指陳者,或因雨濕而浮腫(宜平胃散加白朮、赤苓、草蔻仁),或飲水過多而浮腫(宜胃苓湯),或久喘後積水氣而浮腫(宜葶藶丸),或久瘧變水氣而浮腫(宜黃甲丸),或久痢變水氣而浮腫(宜補中益氣湯加附子)。此等皆水症之別也。

而水症之外,又有結陽症。《內經》曰:結陽者,腫四肢。注曰:素嘗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故為腫也。邪氣漸甚,正氣漸微,陽氣衰少,致邪伐正氣,不能宣通,故四維發腫,諸陽受氣於四維也。今人見手足關節腫痛,概以為風症治者,誤矣(宜犀角湯)。嗟乎,脹腫之為患,重且大如此,倘忽視之,不幾委人命於草莽乎。

白話文:

關於腫脹的成因和發展(痞滿)

首先要仔細觀察病人的外形,診斷脈象,了解水腫是從哪條經脈來的。在治療水腫的藥方中,要加入能引導藥力到達特定經脈的藥物(這些引經藥物之前已經詳細說明過)。除了五臟之外,還有九種不同的水腫,它們的根源、症狀和治療方法都可以一一說明:

第一種是青水,最早從兩側脅部腫脹開始,病根在肝臟(適合用大戟治療);第二種是赤水,最早從舌根腫脹開始,病根在心臟(適合用葶藶治療);第三種是黃水,最早從腰腹部腫脹開始,病根在脾臟(適合用甘遂治療);第四種是白水,最早從腳部腫脹開始,病根在肺臟(適合用桑白皮治療);第五種是黑水,最早從陰部腫脹開始,病根在腎臟(適合用連翹治療);第六種是元水,最早從臉頰腫脹開始,病根在外腎(適合用芫花治療);第七種是風水,最早從四肢腫脹開始,病根在膀胱(適合用藁本治療);第八種是高水,最早從小腹腫脹開始,病根在小腸(適合用巴豆霜治療);第九種是氣水,時而嚴重時而減輕,病根在三焦(適合用赤小豆治療)。

以上這九種藥物等比例混合,針對主要病變經脈的藥物可以加倍。將藥物製成蜜丸,用赤茯苓湯送服三丸,每天服用三次。忌吃鹽二十到三十天,病就會自然痊癒。凡是患有水腫的人,都可以根據這些方法來推斷病因,了解水腫的來源,這樣治療就不會出錯。大致來說,水腫這種疾病,如果嘴唇發黑是傷了肝,鎖骨凹陷處平坦是傷了心,肚臍突出是傷了脾,背部平坦是傷了肺,腳心平坦是傷了腎,這五種情況都出現的話,病人必死無疑,不可不知。

還有一種血腫,特別難治,它的症狀是四肢浮腫,皮膚肌肉之間有紅色的痕跡或血絲,這是因為血溢出經脈,停留在體內,和水濕混合,轉變成水腫(適合用調榮飲治療,或者根據情況使用代抵當湯)。產婦產後惡露沒有排乾淨,導致血液淤積,也可能化為水腫,這種情況通常會四肢浮腫,面色發黃(適合用小調經散治療)。

不論男女,月經失調也可能導致水腫,造成四肢腫脹,小便不通暢,這是因為血液沒有回到正常的經脈(適合用椒目丸治療)。這三種情況都不容易治療,都屬於水腫的範疇。

還有一種石水,《內經》中雖然有這個名稱,但沒有明確說明。本書雖然沒有詳細解釋,但在《陰陽別論》篇中提到「陰陽邪氣交結,多陰少陽,稱為石水,會導致小腹腫脹」,既然在陰陽篇已經提到,就不必重複說明,並不是遺漏。其中的道理可以互相參考。「邪」應該解釋為「斜」,陽氣結聚會導致四肢腫脹,這是陽氣發散的地方。陰氣結聚會導致便血,這是陰氣匯聚的地方。現在邪氣進入陰陽,交結的部位必然是陰陽共同產生的位置。產生陰氣的根源在腎,產生陽氣的根源在膽,它們都位於下焦。腎臟負責運行體內的水液,膽臟負責疏導水液,如果兩者功能都堵塞,就會造成水道不通。如果陰氣多而陽氣少,那通常是腎臟出了問題。腎臟有病會導致陰性的寒水沉積,沒有陽氣來轉化,所以病根不在膀胱,而是在腎臟。腎臟積水,無法化生精氣,所以腹部會堅硬如石,只會腫脹在小腹,不會影響其他部位。

另外還有水蠱病,這是因為水毒之氣在體內積聚,導致腹部逐漸增大,晃動時有水聲,患者經常想喝水,皮膚粗糙。這種病多半是因其他疾病久拖不治而導致的,也帶有蠱蟲侵蝕的含義,所以也稱為蠱。這種病的治療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因為淋雨受濕導致的浮腫(適合用平胃散加白朮、赤苓、草蔻仁治療);因為飲水過多導致的浮腫(適合用胃苓湯治療);因為久咳後積水導致的浮腫(適合用葶藶丸治療);因為久瘧後轉變成水腫(適合用黃甲丸治療);因為久瀉後轉變成水腫(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治療)。這些都屬於水腫的不同類型。

除了水腫之外,還有結陽症。《內經》說:「結陽,會導致四肢腫脹。」注釋說,這是因為患者本來就有氣病,再加上濕熱侵襲,氣、濕、熱混合,所以會導致腫脹。邪氣逐漸加重,正氣逐漸減弱,陽氣衰敗,導致邪氣侵襲正氣,無法正常運行,所以四肢出現腫脹,因為四肢是諸陽氣匯聚的地方。現在的人看到手腳關節腫痛,就認為是風症來治療,這是錯誤的(適合用犀角湯治療)。唉!腫脹這種疾病的危害如此嚴重且廣泛,如果忽視它,豈不是把人的性命交給了荒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