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6)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6)
1. 治督脈病諸藥要品及方四
總治(羌活,荊芥,秦艽,細辛,黃連,附子)
蘇合丸,〔強厥〕白朮,犀角,香附,硃砂,訶子,蓽撥,冰片,木香,檀香,沉香,麝香,丁香,安息香,薰陸香,蘇合,香油
白話文:
這是一些治療疾病的草藥配方:
- 羌活、荊芥、秦艽、細辛、黃連和附子是用於綜合症狀的。
- 蘇合丸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它包含有白朮、犀角、香附、硃砂、訶子、蓖麻籽、冰片、木香、檀香、沈香、麝香、丁香、安息香、燻陸香以及蘇合等成分。
這些都是傳統的中草藥配方,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或疑慮,請先向您的醫生尋求幫助。
藿香正氣散,〔又〕大腹皮,茯苓,白芷,紫蘇,厚朴,白朮,陳皮,藿香,桔梗,甘草
川芎茶調散,〔頭重〕薄荷,川芎,荊芥,羌活,白芷,甘草,防風,細辛,每末二錢,食後,茶清下。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還有大腹皮、茯苓、白芷、紫蘇、厚朴、白朮、陳皮、藿香、桔梗、甘草。川芎茶調散,頭重時用薄荷、川芎、荊芥、羌活、白芷、甘草、防風、細辛,每味二錢,飯後用茶水送服。
白芷丸,〔又〕白芷二兩,蘿蔔汁浸,曬乾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細嚼,茶清或荊芥湯下。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藥方的文字是:
「白芷丸」,又名白芷二兩,用蘿蔔汁浸泡後晾乾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如彈珠大小的丸狀。
服用方法:每次取一粒丸藥,慢慢咀嚼吞服,可以搭配茶水或者荊芥湯一起服用。
2. 帶脈病源流
帶脈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十二經脈,及奇經中七脈者也。
按《內經》沖、任二脈,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則太衝所以能上養心肺者,須賴帶脈之持之。一身二十七氣之上下流行,亦賴帶脈為之關鎖。且其氣整齊堅固,有以牢持於上下之間。而一身之強力,亦賴帶脈以出。蓋力出於膂,膂在季脅之下,即帶脈所在也。
故經云: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中為天樞,天樞在氣交之分,正指帶脈而言也。故人苟上而心脾抑鬱,氣不運行,下而肝腎虛敗,真陰不榮,必致停濕為熱,下注於小腸血海之間,其病自作矣。
白話文:
帶脈像一條腰帶一樣圍繞著腰部,它連結著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根據《內經》,沖脈、任脈與陽明經在宗筋處交匯,並在氣街處匯合,都屬於帶脈,並連接督脈。太衝穴之所以能向上滋養心肺,需要依靠帶脈的支撐。全身二十七條經脈的氣血運行,也需要帶脈控制。帶脈的氣息強健穩定,能牢固地維持上下之間的聯繫。人體的強壯力量,也依靠帶脈來發揮。因為力量源於膂,膂位於季脅下方,也就是帶脈所在的位置。
經書上說:身體上半部分由天氣主導,下半部分由地氣主導,中間是天樞穴,天樞穴位於氣交匯處,正是指帶脈。如果上半身心脾鬱結,氣血不暢,下半身肝腎虛弱,精氣不足,就會導致濕氣停滯化熱,下注小腸和血海之間,疾病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何言之?中分不運,必病腹滿;陰陽兩虛,中分弱而不能鎮定,必病腰溶溶如坐水中;心脾上郁,肝腎下虛,邪熱留連而為滯淫,必病赤白帶;陽不能勝,不能固守於天樞,陰氣得以襲之,必病左右繞臍腰脊痛衝心腹;邪客於太陰之絡,必病腰痛引小腹控眇(季脅下空軟處),不可以養息。此皆帶脈所生病也。
是知一身上下,機關全在於帶,帶不能自持其氣,其症皆陷下而不上矣,可不知帶之為病,求其源而升降補瀉哉。
【帶脈經行諸穴】《內經》曰:帶脈者,起於季脅厥陰之章門穴(在季脅骨端肋尖盡處,為足厥陰、足少陽二經之會),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屬足少陽經),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少陽會於五樞(帶脈下三寸)、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白話文:
所謂的「中分不運」,指的是身體中焦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腹脹;而「陰陽兩虛」則是指身體陰陽氣血都虛弱,導致中焦氣血不足,無法安定,就會出現腰部無力,像是坐在水中一樣的感覺;如果心脾氣血鬱結,肝腎氣血虛弱,導致邪熱停滯,就會出現白帶或赤帶;如果陽氣不足,無法守住天樞穴,陰氣就會入侵,導致腰部、臍周、脊背疼痛,甚至蔓延至心腹;邪氣入侵太陰經絡,就會導致腰痛,並牽連到小腹和季脅部位,讓人無法安穩休息。這些都是帶脈病變所引起的。
由此可知,人體上下各個部位都依靠帶脈的運作,如果帶脈不能維持自身的氣血,就會導致各種病症,都往下沉而無法向上升。因此,了解帶脈的病變,找到病根,才能針對病症進行升降補瀉治療。
《內經》記載,帶脈起於季脅的章門穴,沿著足少陽經循行,環繞身體一周,就像一條束帶一樣,並且與少陽經在五樞、維道等穴位交會。
【脈法】《脈經》曰:脈來關部左右彈者,帶脈也。
【帶病原由症治】《靈樞》曰:足少陽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注云: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張潔古曰:帶脈之病,太陽主之,可灸章門三壯。仲景曰:大病瘥後,腰以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散主之,若不已,灸章門穴。
海藏曰:小兒㿗疝,可灸章門三壯而愈,以其與帶脈行於厥陰之分,而太陽主之也。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狀。而衝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
白話文:
《脈經》說,脈搏在關部左右跳動的,是帶脈。
《靈樞》說,足少陽經氣到達膕窩後,分出與太陽經相合,向上到達腎臟,經過第十四節椎骨,最終連接到帶脈。註解中說,帶脈束縛著所有經脈,使它們不亂跑,就像人用帶子束腰一樣,因此得名。婦女月經後殘留的血液,會隨著帶脈向下流,所以稱為帶下。張潔古說,帶脈的病症,由太陽經主導,可以灸章門穴三壯。仲景說,大病痊癒後,腰以下有水氣,可以用牡蠣澤瀉散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灸章門穴。
海藏說,小兒疝氣,可以灸章門穴三壯而治癒,因為它與帶脈運行於厥陰經分支,而太陽經主導它。子和說,十二經與奇經七脈,都上下周流,只有帶脈從少腹兩側,季脅下方開始,環繞身體一周,經過腰部,像束帶一樣。衝脈和任脈則沿著腹脅,夾著臍旁,流向氣衝穴,屬於帶脈,並連接到督脈。衝脈、任脈、督脈三脈,共同起源,但各自運行,同出一源卻分為三支,都連接到帶脈。
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鬱抑,白物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皆從濕熱治之,與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熱傳於大腸,赤白帶乃邪熱傳於小腸也。劉宗厚曰,帶下多本於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脈凝澀,衛氣下陷,精氣積滯於下焦奇經之分,醞釀而成,以帶脈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屬氣,赤者屬血,多因醉飽入房,服食躁熱所致。
亦有濕痰流注下焦者,腎肝陰淫濕勝者,或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無窮,發為白淫。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或余經濕熱,屈滯於少腹之下,或下元虛冷,子宮濕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發中兼補,補中兼利,燥兼升發,潤兼溫養,或收澀,或溫補,諸例不同,亦病機之活法也。
白話文:
因為各個經絡上下的活動,留下了熱在腰間的帶脈之中,外來的熱悶住了,白色的東西隨著尿液下來,不斷地流出,這就是白色分泌物,都是由溼和熱引起的,治療方法跟拉肚子一樣。紅色和白色的便便是邪惡的熱進入了大腸,紅色和白色的分泌物則是邪惡的熱進入了小腸。劉宗厚說,女性私處分泌異常大多是由於陰虛、陽氣耗盡、血液循環不良、經脈阻塞、防禦力下降到低層次、精力聚集在下腹部的奇經八脈中,慢慢形成,因此稱作「帶下」,也是根據病症表現命名的。白色的是屬於氣,紅色的是屬於血,大多是因為喝酒吃辣後做愛或是吃了太多辛辣食物所導致的。
也有時是溼痰流入下部,或者是腎臟和肝臟中的陰性溼氣過盛,或者受到驚嚇使木元素侵襲土元素的位置,造成混濁液體向下流動;或者是思念無限,引發出白色分泌物。這是影響心和脾的疾病。或者是其他經絡中的溼熱,在小腹下面彎曲堵塞,或者是生殖器官受寒,子宮裡充滿溼氣,治療的方法可以是排泄、嘔吐、發汗並同時滋補、滋補中兼顧通暢、乾燥中兼顧生長、滋潤中兼顧保暖,也可以使用收斂止瀉藥品,或是用溫暖的方式進行調理,這些例子都不相同,但都是疾病的靈活性治療方式。
巢元方曰:腎著病,腰痛冷如水,身重腰如帶五千錢,小便利,因勞汗出,衣里冷濕而得,久則變為水也,《千金方》用腎著湯,《三因方》用滲濕湯,東垣用獨活湯主之。
白話文:
巢元方說:腎臟有病,腰部疼痛冰冷如水,身體沉重,腰部像繫著五千錢那樣沉重,小便頻繁,是因為勞累出汗,衣服裡冷濕而導致的,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水腫。《千金方》使用「腎著湯」,《三因方》使用「滲濕湯」,東垣則以「獨活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