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5)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5)
1. 督脈病源流
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其別與厥陰脈同會於巔。此主身後之陽。
人身陰陽原氣,皆起於下。經曰:廣明之後,即為太衝。太衝之地,屬之少陰,少陰之前,乃為厥陰。其部有血海,嘗與太衝騰精氣而上,灌滲陰陽。可知元氣固起於下,精氣亦起於下矣。嘗按精氣之自下而上也,實分三道:其陽者,起胞中,從少陰之後,行太陽夾脊之中道上巔,歷百會、都庭,以統宗諸陽,其名曰督。
其陰者,起中極之下胞中,由前陰地道而上行陽明之表,中循關元,歷承漿,上與督脈會,以統宗諸陰,其名曰任。其中央一道,起胞中,循血海,騰精氣而上,上行伏臍,積於胸中,為宗氣以司呼吸,會於咽喉,其名曰沖。是三脈者,同起於胞中,一源而三歧,故古人統三者而總名之曰太衝。
白話文:
督脈從會陰處開始,沿著背部向上行進,位於身體後方,是所有陽經的總匯,因此稱為陽脈之海。它與厥陰脈在頭頂會合。督脈主導身體後部的陽氣。
人體的陰陽原氣都起源於下部。經書上說,廣明穴之後就是太衝穴。太衝穴屬於少陰經,少陰經之前是厥陰經。這個區域有血海穴,它經常與太衝穴一起將精氣向上輸送,灌注到陰陽經脈中。由此可知,元氣和精氣都起源於下部。
精氣從下向上運行,實際上分為三條路徑:陽氣從胞中開始,沿著少陰經之後,經過太陽經夾脊,走中央通道到達頭頂,經過百會穴、都庭穴,統攝所有陽經,稱為督脈。
陰氣從中極穴下面的胞中開始,從前陰、陰道向上行進,經過陽明經的表面,走中央通道經過關元穴、承漿穴,向上與督脈匯合,統攝所有陰經,稱為任脈。
中央通道從胞中開始,沿著血海穴向上運行,將精氣向上輸送,經過伏臍穴,積聚在胸腔,成為宗氣,負責呼吸,到達咽喉,稱為沖脈。
這三條經脈都起源於胞中,從一個源頭分為三條分支,因此古人把這三條經脈統稱為太衝。
且三者之氣,與陽明胃氣同住中州,亦與營俱行於十二經,故三者之氣,能貫於一身也。而督之所以為督,從可識矣。楊氏曰:督之言郵也,是人陽脈之都綱。呂氏亦曰:陽脈之海下極者,長強也。長強乃督脈之別名。下極者,尾骶骨也。以其循脊上項散頭,故實則脊強而厥,虛則頭重。
夫脊強者,五痓之總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強而瘛瘲也。而督之所以為病,又從可識矣。
【督脈經行諸穴】《內經》曰: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乃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到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俱繞篡後屏翳穴(前陰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由會陽(在陰尾尻骨兩旁,凡二穴)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裡上行,歷腰俞(二十一椎下)、陽關(十六椎下)、命門(十四椎下)、懸樞(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樞(十椎下)、筋縮(九椎下)、至陽(七椎下)、靈臺(六椎下)、神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與手足三陽會合,上瘂門(項後入髮際五分),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會足太陽、陽維,入腦中,循腦戶(枕骨上)、強間(百會後三寸)、後頂(百會前一寸半),上巔,歷百會(在頭中央旋毛中)、前頂(百會前一寸半)、囟會(百會前三寸,即囟門)、上星(囟會前一寸),至神庭(囟會前二寸,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鼻準頭也)、水溝(人中也),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唇上端),入齦交(上齒縫中),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
白話文:
督脈之氣與胃氣、營氣同在中焦,並循行於十二經脈,因此能貫穿全身。督脈之所以稱為督脈,由此可見。楊氏說,督即郵,是人體陽脈的總綱。呂氏也說,陽脈之海下端為長強,長強是督脈的別名,下端即尾骶骨。督脈循脊柱上行至頭部,因此督脈實則脊背強直且厥逆,虛則頭部沉重。
脊強是五痓的總稱,症狀為口噤,背部反弓,抽搐。督脈病變的原因由此可知。
《內經》記載,督脈是陽脈之海,起於腎臟下方胞中,行至小腹,再向下行至腰部橫骨的中央,與溺孔相連。男性督脈沿著生殖器向下行至肛門,女性則沿著陰器至肛門之間,兩者皆繞過肛門後方的屏翳穴,再繞過臀部,與少陰經和太陽經交會,然後沿著股內側上行,穿過會陽穴,貫穿脊柱,與長強穴交會,該穴位於骶骨末端,與少陰經交會,並沿著脊柱上行,經過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經交會,再上至瘂門,與陽維經交會,進入舌根,上行至風府,與足太陽經和陽維經交會,進入腦中,循行腦戶、強間、後頂,上至巔頂,經過百會、前頂、囟會、上星,到達神庭,為足太陽督脈的交會穴,繼續沿著額頭中央至鼻柱,經過素髎、水溝,與手足陽明經交會,到達兌端,進入齦交,與任脈和足陽明經交會而終,共計三十一穴。
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於目內眥睛明穴(見陰蹺下),上額,與足厥陰同會於巔,入絡於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於大抒,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隱中。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脈法】《脈經》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又曰: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
【督病原由症治】《靈樞》曰:頭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內經》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癲癇。風入腦,則為風目眼寒。注云:腦乃督脈,足太陽之會故也。又曰:督脈生疾,從小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女子不孕,癃閉遺溺,嗌乾,治在骨上(謂橫骨上毛際中,曲骨穴也),甚者在臍下營(臍下一寸陰交穴)。注云:此乃任沖二脈之病,不知何以屬之督脈。
白話文:
督脈別絡
督脈的別絡,從長強穴開始沿著任脈向上,經過小腹,直上貫穿臍中,繼續向上穿過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下巴,環繞嘴唇,向上連接到兩眼下方中央,與太陽經在目內眥的睛明穴交會(見陰蹺經下),再向上到達額頭,與足厥陰經在巔頂穴交會,然後進入腦部。
另外一條分支從腦部下方頸項開始,沿著肩胛骨向下,與手足太陽、少陽經在肩井穴交會,在第一椎骨下兩側,距離脊柱中線一寸五分處的隱中穴。內側緊貼脊柱到達腰部,沿著膂脈,連接腎臟。
脈法
《脈經》中記載:脈象浮在寸關尺三部,並且直上直下,這就是督脈的脈象。患者會出現腰脊強痛,無法彎腰或仰頭,大人會出現癲病,小孩則會出現風癇。
又記載:脈象浮在寸關尺三部中央,並且直上直下跳動,這就是督脈的脈象,脈象跳動則表示腰背膝寒。
督脈病原由症治
《靈樞》中記載:頭部中央的脈絡,就是督脈,又叫做風府。
《內經》中記載:風氣沿著風府穴向上,就會導致癲癇。風邪侵入腦部,就會導致風目眼寒。註解說:腦部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匯處。
又記載:督脈生病,會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導致疼痛,無法前後彎腰,稱為衝疝。女性則會出現不孕、癃閉、遺溺、咽喉乾燥等症狀,治療需要在骨上(指橫骨上毛際中,曲骨穴)進行,病情嚴重者需要在臍下營(臍下一寸陰交穴)治療。
註解說:這些症狀屬於任脈和沖脈的病症,不知為何歸屬於督脈。
李厥明云:督脈雖行於背,而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則由小腹直上貫臍中,貫必入喉,上頤環唇,而入於目之內眥,故顯此諸症。王注蓋未深考爾。又曰:督脈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重。《難經》曰: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海藏云:此病宜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細辛、藁本、黃連、大黃、烏頭、附子、蒼耳子之類。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任者,妊也,為陰脈之妊養。
白話文:
李厥明說:督脈雖然走行於背部,但是它分出的別絡從長強穴沿著任脈向上走,會由小腹直上貫穿臍中,再向上貫穿喉嚨,到達下巴環繞嘴唇,最後進入眼睛的內眥(眼角)。因此,才會出現這些病症。王注(註解)可能沒有深入探究。
他又說:督脈實證,則會出現脊背強直反折;督脈虛證,則會出現頭重。
《難經》說:督脈生病,會出現脊背強直且昏厥。
海藏說:這種病症應該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細辛、藁本、黃連、大黃、烏頭、附子、蒼耳子等藥物治療。
張潔古說:督,是統攝的意思,督脈是陽脈的總綱;任,是孕育的意思,任脈是陰脈的根本。
王海藏曰:陰蹺、陽蹺同起跟中,乃氣並而相連;任脈、督脈同起中極之下,乃水溝而相接。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原而二歧,一行於身之前,一行於身之後,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見陰陽之不離,合之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李瀕湖曰,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
魏伯陽參同契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崔希範《天元入藥鏡》云: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歸根竅,覆命關,貫尾閭,通泥丸。
白話文:
王海藏認為,陰蹺脈和陽蹺脈都從跟中開始,氣息相連;任脈和督脈則從中極之下開始,如同水溝般相接。滑伯仁則說,任脈和督脈,源頭相同卻分為兩支,一條行於身體前面,一條行於身體後面。人身有任督二脈,就像天地有子午線一樣,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分開時,可以見到陰陽互不分離;合在一起時,可以見到渾沌無間,一而二,二而一。李瀕湖認為,任督二脈是人體的子午線,是道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也是坎水離火交媾之地。
魏伯陽在《參同契》中說,上面閉塞則稱之為有,下面閉塞則稱之為無。無者以奉上,上面有神德居住,這兩個孔穴方法,金氣也相互需要。崔希範在《天元入藥鏡》中說,上面是鵲橋,下面也是鵲橋,天應星,地應潮,歸根竅,覆命關,貫尾閭,通泥丸。
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十五絡聯輳,虛間一穴,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
俞琰注參同契云:人身血氣,往來循環,旦暮不停,繄有任督二脈,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黃庭經》言: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天經,乃吾身之黃道,呼吸往來於此也。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長春。此數說,皆丹家河車妙旨也。
白話文:
修行煉丹之人,身體內有一個重要關竅,稱為玄牝,位於乾卦之下、坤卦之上,震卦之西、兌卦之東,也就是坎離二卦交合之處,正處於人體的中心位置。八脈九竅、十二經脈、十五絡脈都在此處交匯,虛空之中有一穴道,如同懸掛著一顆小米粒,醫書稱之為任督二脈。元氣由此產生,真息由此而起。修行煉丹之人若是不明此竅,真息便無法生成,神化也無從談起。
俞琰在《參同契》中注解道:人體的血氣循環往復,日夜不停,靠的就是任督二脈。若能打通任督二脈,則全身經脈皆可暢通。《黃庭經》中提到:心內運行天經,晝夜存之可得長生。天經,也就是人體的黃道,呼吸往來於此。鹿能運轉尾閭,可通督脈;龜能吸納鼻息,可通任脈。所以這兩種動物都能長生不老。這些說法都是丹道中重要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