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本草發揮》~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

2. 經曰

味為陰,味厚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

氣為陽,氣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

味厚則泄,味薄則通。氣厚則發熱,氣薄則發泄。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

白話文:

經書上說:味道屬陰,味道濃郁屬純陰,味道淡薄屬陰中帶陽。

氣屬陽,氣盛屬純陽,氣弱屬陽中帶陰。

味道濃郁則瀉下,味道淡薄則通利。氣盛則發熱,氣弱則發泄。

辛辣甘甜味具有發散作用,屬陽;酸苦味具有湧泄作用,屬陰。淡味具有滲泄作用,屬陽;鹹味具有湧泄作用,屬陰。

3.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也。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髮汗而升上。然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大陰也。

附子,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

大黃,味之厚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粥淡,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

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白話文:

茯苓性味平和,屬天之陽氣,陽氣本應上升,為何卻能利水滲濕而向下運行呢?因為茯苓的氣質輕薄,屬於陽氣中的陰性部分,所以才能利水向下。但它向下運行,仍然不脫陽氣的特性,因此歸屬於手太陽經。

麻黃味苦,屬地之陰氣,陰氣本應下降,為何卻能發汗而向上運行呢?因為麻黃的滋味輕淡,屬於陰氣中的陽性部分,所以才能發汗向上。但它向上運行,仍然不脫陰氣的特性,因此歸屬於手少陰經。

附子,氣質濃厚,屬於陽氣中的陽性部分,所以能發熱。

大黃,滋味濃厚,屬於陰氣中的陰性部分,所以能瀉下。

稀粥性味平和,屬陽氣中的陰性部分,所以能利尿。

茶葉味苦,屬陰氣中的陽性部分,所以能清頭目。

清澈的陽氣布散於肌膚腠理之間,這是最精純的陽氣。清澈的陽氣充實四肢,這是較為濁滯的陽氣。

濁重的陰氣歸屬於六腑,這是最濁滯的陰氣。濁重的陰氣運行於五臟,這是較為清澈的陰氣。

4. 藥性要旨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白話文:

藥性要旨:

苦味藥性平和,作用上升。微寒的藥性也平和,作用上升。甘味辛味藥性平和,作用下降。甘味寒性的藥物能瀉去火熱。苦味寒性的藥物能瀉去濕熱。苦味甘味寒性的藥物能瀉去血熱。

5.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注云:肝膽之經,前後寒熱不同,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心小腸: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三焦命門:補瀉同。

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熱補寒涼瀉。

注云:溫涼寒熱,各從其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腎膀胱:味苦補咸瀉,氣寒補熱瀉。

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故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居。又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

白話文: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藥物需辛味來補,酸味來瀉;性質溫熱的藥物來補,寒涼的藥物來瀉。

註解:肝膽經絡,前後部位寒熱不同,作用相反相成,用藥時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心小腸:藥物需鹹味來補,甘味來瀉;性質溫熱的藥物來補,寒涼的藥物來瀉。

三焦命門:補瀉方法相同。

脾胃:藥物需甘味來補,苦味來瀉;性質溫熱的藥物來補,寒涼的藥物來瀉。

註解:溫熱寒涼的藥性,需根據其相反相成的特性,靈活運用。

肺大腸:藥物需酸味來補,辛味來瀉;性質寒涼的藥物來補,溫熱的藥物來瀉。

腎膀胱:藥物需苦味來補,鹹味來瀉;性質寒涼的藥物來補,溫熱的藥物來瀉。

五臟互相平衡,一個臟腑失衡,就要用其他臟腑來調整,這就是所謂的平衡之道。因此說:飲食充足則身體強盛,斷絕飲食則身體衰亡。體液充足則氣血運行良好,營養充足則衛氣充沛。氣血運行良好和衛氣充沛都消失,精氣神就沒有依附之處。張仲景也說:水液進入經絡,血液才能生成;食物進入胃,經脈才能運行。所以血液不可不滋養,衛氣不可不溫煦。血液溫暖,衛氣調和,氣血才能運行,才能維持生命。

6. 藏氣法時補瀉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黃芩。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檗。注云: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白芍藥。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黃耆、甘草、人參。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以辛瀉之,桑白皮。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檗;以咸瀉之,澤瀉。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軟,或堅。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白話文:

藏氣法時補瀉法

肝臟不舒服且急迫時,要趕快吃甜味食物緩解,例如甘草。心臟不舒服且緩慢時,要趕快吃酸味食物收斂,例如五味子。脾臟不舒服且濕氣重時,要趕快吃苦味食物乾燥,例如白朮。肺部不舒服且氣往上逆時,要趕快吃苦味食物瀉掉,例如黃芩。

腎臟不舒服且乾燥時,要趕快吃辛辣味食物滋潤,例如知母、黃柏。這能打開毛孔,引導津液,使氣流通。

肝臟想舒展時,要趕快吃辛辣味食物使其舒展,例如川芎;可以用辛辣味食物補充它,例如細辛;可以用酸味食物瀉掉,例如白芍藥。

心臟想柔軟時,要趕快吃鹹味食物使之柔軟,例如芒硝;可以用鹹味食物補充它,例如澤瀉;可以用甜味食物瀉掉,例如黃耆、甘草、人參。

脾臟想緩和時,要趕快吃甜味食物緩解,例如甘草;可以用甜味食物補充它,例如人參;可以用苦味食物瀉掉,例如黃連。

肺臟想收斂時,要趕快吃酸味食物收斂,例如白芍藥;可以用酸味食物補充它,例如五味子;可以用辛辣味食物瀉掉,例如桑白皮。

腎臟想堅固時,要趕快吃苦味食物使其堅固,例如知母;可以用苦味食物補充它,例如黃柏;可以用鹹味食物瀉掉,例如澤瀉。

總之,酸、辛、甘、苦、鹹五味各有其益處,可以舒展、收斂、緩和、柔軟或堅固臟腑。四季五臟的疾病,就應該根據五味的特性來治療。

7. 治法綱要

氣交變論云:五運太過不及。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

注云: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所運行。故動必有靜,勝必有復,乃天地陰陽之道也。以熱治熱法。經云病氣熱甚,而與寒藥交爭,而寒藥難下,故反熱服,順其病勢。熱體既去,寒性乃發,病勢除愈,則如承氣湯,寒藥反熱服之者是也。寒病亦同法也。凡治病者,必求其所在。

病在上者治上,病在下者治下,故中外臟腑經絡皆然。病氣熱則除其熱,病氣寒則除其寒,六氣同法。瀉實補虛,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醫之道也。

太法曰:前人方法,即當時對證之藥也。後人用之,當體指下脈氣,從而加減,否則不效。予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蓋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體,一時之間,變亂無常。驗脈處方,亦前人之法也,而復有通乎理,當以予言為然。

白話文:

治法綱要

《氣交變論》說:五行運行的盛衰過度。五運的調控,就像權衡一樣,高的要壓下去,低的要抬起來,變化了的要順應它,異常的要使其恢復正常。這是生長、化育、收藏的道理,是氣的常規。如果失去常規,天地就會阻塞不通。

註釋說:失去常規,天地四時的氣機就無法運行。所以動靜必須相輔相成,盛衰也要互相轉化,這是天地陰陽的道理。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熱症,經書上說,病情熱盛,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寒涼藥物不容易服用下去,所以反而用溫熱藥物,順應病情發展。熱症消除後,寒涼性質就會顯現,疾病就會痊癒,例如承氣湯,就是寒涼藥物反以溫熱的方式服用的例子。寒症也是同樣的道理。凡是治療疾病,必須找出病灶所在。

疾病在上焦就治療上焦,疾病在下焦就治療下焦,內外臟腑經絡都是如此。疾病是熱症就去除它的熱,疾病是寒症就去除它的寒,六氣的治療方法都一樣。瀉去實證,補充虛證,使身體恢復平衡,保持常態,這就是醫道的原則。

太極法說:前人的方法,就是當時針對病症的藥方。後人使用時,應該仔細診斷脈象和氣機,再根據情況增減藥物,否則就會無效。我並不是輕視前人而獨創方法。因為五行相生相剋,生化制約的規律,瞬息萬變,捉摸不定。根據脈象開處方,也是前人的方法,但必須通曉其道理,才能真正理解我的觀點。

8. 用藥用方辯

如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湯方,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佐之。如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乃制小建中湯方,芍藥為君,官桂、甘草佐之。一則治其表虛,一財治其裡虛,是各言其主用也。後人之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則知其本而不致差誤矣。

白話文:

用藥用方辯

像張仲景治療表虛,制定桂枝湯的方劑,桂枝味辛熱,能發散、溫陽,藥性輕浮,符合天之氣上升的特性,所以桂枝為君藥,芍藥、甘草輔佐它。如果陽脈澀滯,陰脈弦急,導致腹中急痛,就要用小建中湯,芍藥為君藥,桂枝、甘草輔佐它。一個治療表虛,一個治療裡虛,這都說明了各自的主藥作用。後人使用古方時,能觸類旁通,就能掌握其根本原理,就不會用錯了。

9. 去臟腑之火

黃連瀉心火。梔子、黃芩瀉肺火。白芍藥瀉肝火。知母瀉腎經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苓瀉大腸火。石膏瀉胃經火。柴胡瀉三焦火,黃芩佐之。柴胡瀉肝經火,黃連佐之。膽經亦同。黃檗瀉膀胱火。又曰:龍火,膀胱乃水府之火,故曰龍火也。

以上諸藥,瀉各經之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為君臣處,詳其宜而用之,不可執而言也。

白話文:

黃連可以瀉去心火;梔子、黃芩可以瀉去肺火;白芍藥可以瀉去肝火;知母可以瀉去腎經的火;木通可以瀉去小腸的火;黃苓可以瀉去大腸的火;石膏可以瀉去胃經的火;柴胡可以瀉去三焦的火,並佐以黃芩;柴胡也可以瀉去肝經的火,並佐以黃連,膽經也一樣;黃檗可以瀉去膀胱的火。此外,膀胱之火也稱為「龍火」,因為膀胱是貯藏水的器官,所以稱其火為龍火。

以上這些藥物,都能瀉去各個經絡的火。它們不只是能瀉火,還能治療疾病,在處方中擔任君臣藥物,需根據情況適當運用,不可死板地照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