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本草發揮》~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經曰

味為陰,味厚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

氣為陽,氣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

味厚則泄,味薄則通。氣厚則發熱,氣薄則發泄。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

白話文:

味道屬陰,濃烈的味道是純粹的陰性,味道清淡則是陰性中的陽性。

氣息屬陽,強烈的氣息是純粹的陽性,微弱的氣息則是陽性中的陰性。

味道濃厚會導致排泄,味道清淡會導致流通。氣息濃厚會引起熱感,氣息微弱則會引發排泄。

辛、甘兩種味道發散性質為陽性,酸、苦兩種味道的下瀉性質為陰性。淡味具有的滲透和下瀉性質為陽性,鹹味的下瀉性質為陰性。

2. 升降者天地之氣交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也。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髮汗而升上。然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大陰也。

附子,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

大黃,味之厚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粥淡,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

白話文:

茯苓的性質是淡,這代表它有如天空中的陽氣。陽氣應該上升,但茯苓為什麼能利尿並導引水分向下呢?經典說:氣質輕盈的物質,其實是陽氣內含的陰性成分。因此茯苓能夠利尿並導引水分向下。不過,導引水分向下並非離開了陽性的本質,所以茯苓進入人體後會影響太陽經脈。

麻黃的性質是苦,這代表它有如大地的陰性。陰性應該下降,但麻黃為什麼能發汗並使能量上升呢?經典說:味道輕盈的物質,其實是陰性內含的陽性成分。因此麻黃能發汗並使能量上升。不過,使能量上升並非離開了陰性的本質,所以麻黃進入人體後會影響大陰經脈。

附子的氣質厚重,是陽性中的陽性,所以經典說它會產生熱力。

大黃的味道厚重,是陰性中的陰性,所以經典說它能導引水分向下並通便。

粥的性質是淡,這是陽性中的陰性,因此它能幫助利尿。

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濁陰走五臟,濁之清者也。

白話文:

茶的味道是苦的,屬於陰性中的陽性,因此具有清腦明目的作用。

清陽氣能發達皮膚的機能,這是指清陽氣的清淨部分。清陽氣能充實四肢,這指的是清陽氣的混雜部分。

濁陰氣歸於六腑,這是指濁陰氣的混雜部分。濁陰氣流動於五臟,這指的是濁陰氣的清淨部分。

3. 藥性要旨

苦藥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藥平降。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苦甘寒瀉血熱。

白話文:

苦味的藥物有提升的效果,微寒的藥物在提升的情況下仍然有調節作用。甘味和辛味的藥物有下降的效果。甘味且帶寒性的藥物可以清熱。苦味且帶寒性的藥物可以清濕熱。苦味和甘味且帶寒性的藥物可以清血熱。

4.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注云:肝膽之經,前後寒熱不同,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心小腸: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三焦命門:補瀉同。

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熱補寒涼瀉。

注云:溫涼寒熱,各從其逆順,互換入求責法。

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腎膀胱:味苦補咸瀉,氣寒補熱瀉。

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故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居。又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

白話文:

【肝膽】:味道辛代表補充酸性並有瀉除作用,氣溫度代表補充涼性並有瀉除作用。

【心小腸】:味道鹹代表補充甘甜並有瀉除作用,氣溫度代表補充寒冷並有瀉除作用。

【三焦命門】:補充與瀉除的作用相同。

【脾胃】:味道甘代表補充苦味並有瀉除作用,氣溫度代表補充熱性並有瀉除寒冷作用。

【註解】:溫度、涼度、寒冷、熱度,各自根據其逆轉順序,互相更換進入尋求責任的方法。

【肺大腸】:味道酸代表補充辛味並有瀉除作用,氣溫度代表補充涼性並有瀉除溫度作用。

【腎膀胱】:味道苦代表補充鹹味並有瀉除作用,氣溫度代表補充寒冷並有瀉除熱度作用。

五臟相互調和,一個臟器不平衡時,另一個能平衡它,這就是所謂的原則。所以說:飲食安穩則健康,斷絕飲食則死亡。水分離開後血液會散失,飲食消化後衛氣會消失。血液散失、衛氣消失,靈魂無法依附。另外,仲景也曾提到:水分進入經脈,血液才能形成。飲食進入胃部,脈絡才能運作。所以血液不能不被滋養,衛氣不能不被溫暖。血液溫暖、衛氣和諧,榮衛才能運作,這始終是生命的本質。】

5. 藏氣法時補瀉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黃芩。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檗。注云: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白芍藥。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黃耆、甘草、人參。

白話文:

肝臟如果過度焦躁,應該立即食用甘味的食物來緩和它,像是甘草。心臟如果感到疲軟,應該立即食用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像是五味子。脾臟如果過於濕潤,應該立即食用苦味的食物來使它乾燥,像是白朮。肺部如果感到呼吸不順,應該立即食用苦味的食物來排解它,像是黃芩。

腎臟如果過於乾燥,應該立即食用辛味的食物來使其潤滑,像是知母和黃檗。這類食物有助於打開皮膚孔隙,讓身體的水分流通,以及讓呼吸更順暢。

對於肝臟,如果它需要散發能量,應該立即食用辛味的食物來幫助它,像是川芎。如果需要補充,可以使用細辛。如果需要減輕,則可以使用酸味的白芍藥。

對於心臟,如果它需要變得柔軟,應該立即食用鹹味的食物來幫助它,像是芒硝。如果需要補充,可以使用澤瀉。如果需要減輕,則可以使用甘味的黃耆、甘草和人參。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以辛瀉之,桑白皮。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檗;以咸瀉之,澤瀉。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軟,或堅。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白話文:

脾臟的特性是緩和的,當脾臟不調時,可以食用甘味的食物來調節,例如甘草。若需要補充脾臟,可以使用人參。若脾臟過旺,則可用苦味的藥物如黃連來調節。

肺的特性是收斂的,當肺部不調時,可以食用酸味的食物來調節,例如白芍藥。若需要補充肺部,可以使用五味子。若肺部過旺,則可用辛味的藥物如桑白皮來調節。

腎的特性是堅固的,當腎臟不調時,可以食用苦味的食物來調節,例如知母。若需要補充腎臟,可以使用黃檗。若腎臟過旺,則可用鹹味的藥物如澤瀉來調節。

總之,酸、辛、甘、苦、鹹這五種味道各有其特定的療效,可以分別達到疏散、收斂、緩和、軟化、堅固的效果。四季不同,對應五臟的不同需求,選擇相應的味道進行調節。

6. 治法綱要

氣交變論云:五運太過不及。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

注云: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無所運行。故動必有靜,勝必有復,乃天地陰陽之道也。以熱治熱法。經云病氣熱甚,而與寒藥交爭,而寒藥難下,故反熱服,順其病勢。熱體既去,寒性乃發,病勢除愈,則如承氣湯,寒藥反熱服之者是也。寒病亦同法也。凡治病者,必求其所在。

病在上者治上,病在下者治下,故中外臟腑經絡皆然。病氣熱則除其熱,病氣寒則除其寒,六氣同法。瀉實補虛,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醫之道也。

白話文:

《氣交變論》提到,五行的運行過度或不足。五行的政令,就像秤桿一樣,高者壓抑,低者提升,變化則對應調整,這符合生長、化育、收斂的自然規律,這是氣候的常態。若失去這種常態,天地四時的氣候就會受阻。

註釋說,當五行運行失去常態,天地四時的氣候就無法正常運轉。因此,動作必然要有靜止,勝利的結果必會有後果,這是天地間陰陽平衡的原則。使用「以熱治熱」的方法。經典裡提到,如果病人的熱病嚴重,卻與寒藥產生衝突,寒藥難以被接受,所以病人反而選擇熱藥來服用,這順應了病況的趨勢。熱病消除後,寒性的影響才會顯現,病狀得以痊癒,就像「承氣湯」那樣,用熱藥治療熱病。對於冷病,同樣適用這種方法。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找出疾病的所在。

如果病在上部,就在上部進行治療;病在下部,就在下部進行治療,這樣的原則適用於內外臟腑和經絡。若病氣過熱,就消滅熱氣;若病氣過冷,就消除冷氣,六種氣候都遵循相同的治療原則。排除實質的疾病,補充虛弱的狀態,保持疾病的平穩,不偏離正常的醫學原則。

太法曰:前人方法,即當時對證之藥也。後人用之,當體指下脈氣,從而加減,否則不效。予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蓋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體,一時之間,變亂無常。驗脈處方,亦前人之法也,而復有通乎理,當以予言為然。

白話文:

古人之法,即是當時根據症狀開出的藥方。後世使用這些藥方時,應當根據脈象和氣息進行調整,否則效果可能不佳。我並非輕視古人而自行其是,而是因為五行之間相剋相生,生命與自然的運行規律在某一刻瞬息萬變。診脈開方,也是古人的方法,但必須通曉其中道理,認為我的建議纔是正確的。

7. 用藥用方辯

如仲景治表虛,制桂枝方,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桂枝為君,芍藥、甘草佐之。如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乃制小建中湯方,芍藥為君,官桂、甘草佐之。一則治其表虛,一財治其裡虛,是各言其主用也。後人之用古方者,觸類而長之,則知其本而不致差誤矣。

白話文:

如同張仲景治療表虛症狀,會使用桂枝方,桂枝味道辛辣且溫熱,具有發散和增強陽氣的作用,性質輕盈,因為它與自然界的能量相親近,所以桂枝被作為主要藥物,芍藥和甘草則作為輔助藥物。

如果脈搏感覺乾澀,脈搏感覺緊繃,通常會有腹部疼痛的症狀,這時會使用小建中湯方,芍藥作為主要藥物,官桂和甘草則作為輔助藥物。

這兩種治療方法分別針對表虛和裡虛的情況,各有其主要使用的藥物。後世的人在使用古方時,能夠靈活運用這些原則,就能夠瞭解其根本原理,並且不會犯錯。

8. 去臟腑之火

黃連瀉心火。梔子、黃芩瀉肺火。白芍藥瀉肝火。知母瀉腎經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苓瀉大腸火。石膏瀉胃經火。柴胡瀉三焦火,黃芩佐之。柴胡瀉肝經火,黃連佐之。膽經亦同。黃檗瀉膀胱火。又曰:龍火,膀胱乃水府之火,故曰龍火也。

以上諸藥,瀉各經之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為君臣處,詳其宜而用之,不可執而言也。

白話文:

黃連可以清熱降火,主要針對心火。梔子和黃芩則能清肺火,白芍藥能清肝火,知母則能清腎火。木通能清小腸火,黃芩能清大腸火,石膏則能清胃火。柴胡能清三焦火,黃芩可輔助其效果;柴胡也能清肝火,黃連可輔助其效果。這兩者對於膽火也有同樣的影響。黃檗能清膀胱火。這裡提到的「龍火」,指的是膀胱這個部位的火氣,因為膀胱是水體藏於內的部位,所以稱之為「龍火」。

以上的藥物,都具有清熱降火的效果。除了清熱降火之外,這些藥物還能用來治療其他疾病。在使用時,應根據病情詳細選擇和搭配使用,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