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本草發揮》~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米穀部

大麻子

成聊攝云:《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子、杏仁之甘,緩脾而潤燥。

海藏云: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因燥熱而亡津液,故曰脾約。約者,約束之義。經云: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子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白麻油

丹溪云:香油須是炒熟麻,乃可取之。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又煎煉食之,與火無異,戒之。

飴糖

成聊攝云:《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之甘,以緩中也。

海藏云:此即濕餳糖也。以其色紫,如深琥珀色,故謂之膠飴。色白而枯者,即干餳糖也,不入藥。中滿者不宜用。嘔家切忌之。為太陰藥。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丹溪云:飴屬土,成之於火。大發濕中之熱。《衍義》云其動脾風,是言其末而遺其本也。

海藏云:古人惟以麥造麴,釀黍已為辛熱有毒,嚴戒如此。況今之醞者,加以烏頭、巴豆、薑、桂之類大毒大熱之藥,以增其氣味,益加辛熱之餘烈,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夭人壽耶。又云:能行諸經而不止,與附子相同。味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下而緩也。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若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也。

丹溪云,本草止言其熱而有毒,不言其濕熱。濕中發熱,近於相火,大醉後振寒戰慄者可見矣。又云: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肺受賊邪,金體大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得熱,必大傷耗。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

其久也病深,或為消渴,為內疽,為肺痿,為內痔,為膨脹,為失明,為哮喘,為勞嗽,為癲癇,為難名之病。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

粟米

丹溪云:粟屬水與土。陳者硬而難化,惟得漿水則易化。

粳米

成聊攝云: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海藏云:粳米與熟雞頭相合作粥,食之可以益精強志,聰耳明目。本草諸家共言益脾胃,如何白虎湯用之入肺?以胃為陽明之經,色為西方之由,故入肺也。然治陽明之經,即有胃也。色白,味甘,寒,入手太陰也。又云:少陰證桃花湯用此,甘以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此,甘以益不足。

小麥

丹溪云:面熱而麩涼。饑年用以代谷。須曬麥令燥,以少水潤之,春去赤皮,煮以為飯,食之則無面熱之後患。

神麯

潔古云。味甘,純陽,暖。益胃氣,消食。治食不化,須用於脾胃藥中,少加之。

海藏云:能治小兒腹堅大如盤,胸中滿,妊娠卒胎動不安,或腰痛,胎動搶心下,血不止。火炒以助天五之氣。入足陽明經。

丹溪云:神麯性溫,入胃。麩皮曲性涼,入大腸。俱消食積。紅曲活血消食。

大麥

丹溪云:大麥初熟,人多炒而食之。此等有火,能生熱病,人不知也。

大麥櫱

潔古云:氣溫味鹹。補脾胃虛,寬腸胃。炒黃色,搗細,取面用之。

海藏云:治產後腹中膨脹不通。此藥氣虛人宜服,以代戊己,腐熱水穀。與豆蔻、縮砂、芍藥、木瓜、五味子、烏梅為之使。

丹溪云,麥櫱行上焦之滯血,腹中鳴者用之。

成聊攝云:香豉味苦,寒。助梔子以吐虛煩。

潔古云:苦,陰。去心中懊憹。生用之。

東垣云:豉苦,寒,純陰。

成聊攝云,苦酒之酸,以斂咽瘡。

丹溪云:醋酸漿甘,以之調和諸藥,儘可適口。若和魚肉,其致疾以漸,人所不知,酸收也,甘滯也。人能遠之,亦卻疾之一端也。

白話文:

[米穀部]

大麻子

《內經》說:脾胃功能宜緩和,急著想改善脾胃功能,就應該吃些甘甜的食物來緩解。麻子、杏仁的甘甜滋味,可以緩解脾胃功能,潤燥化便秘。

大麻子能走足太陰脾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出汗太多、胃熱、大便困難這三種症狀,都是因為燥熱導致津液不足,所以說脾胃功能受限。受限,就是被約束的意思。《內經》說:乾燥的就用潤澤的來治療。所以張仲景用麻子仁來潤澤足太陰脾經的燥熱,並且通便。

白麻油

必須用炒熟的芝麻才能榨油。人吃了香油美味,而且不會生病。但是如果煎煉後再食用,就如同食用火一樣,應當避免。

飴糖

《內經》說:脾胃功能宜緩和,急著想改善脾胃功能,就應該吃些甘甜的食物來緩解。麥芽糖、大棗的甘甜,能緩解脾胃不適。

飴糖就是濕潤的麥芽糖。因為它的顏色是紫色的,像深琥珀色,所以叫它膠飴。顏色白而乾枯的,就是乾麥芽糖,不能入藥。腹部脹滿的人不宜服用,嘔吐的人更要絕對避免。它是治療脾胃的藥物。張仲景說嘔吐的人不能用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

飴糖屬土,是用火煉製而成。它能發散濕邪中的熱。醫書上說它能引起脾風,這是只看到它的末端作用,而忽略了它的根本作用。

古人只用麥子釀酒,用黍米釀的酒辛辣燥熱且有毒性,所以要嚴格禁止。何況現在釀酒,還加入烏頭、巴豆、生薑、桂枝等劇毒燥熱的藥物,以增加酒的香味,進一步增加了辛辣燥熱,豈不是損傷人體的平和之氣,損傷精神,耗傷人體的精氣,縮短壽命?酒還能走遍全身經脈,而且不會停止,這和附子相似。辛味能發散,苦味能瀉下,甘味則緩和脾胃功能。酒作為導引之物,能通行一身的經脈,到達身體最深處。如果酒味淡,則利小便而加速排出體外。

本草書只說酒熱而有毒,沒說它濕熱。濕邪中發熱,接近於相火,大醉後發冷發抖就可見一斑。酒的特性是喜歡往上升,氣也必然隨著上升。痰鬱在上,小便不利,肺受邪氣,肺氣非常乾燥,又恣意飲用寒涼的酒,其熱邪內鬱,肺氣受熱,必然會大大損傷身體。初期病情較輕,可能嘔吐、自汗、瘡瘍、鼻塞、腹瀉、心脾疼痛,這些症狀還可以發散出去。

時間久了,病情加重,可能發展成消渴(糖尿病)、內疽(內部腫瘍)、肺痿(肺癆)、內痔、腹部膨脹、失明、哮喘、咳嗽、癲癇等難以命名的疾病。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醫生,很難治療,所以不能不謹慎啊。

粟米

粟米屬水和土。陳舊的粟米堅硬不易消化,只有加水煮爛才容易消化。

粳米

粳米的甘甜,可以補充正氣。

粳米和熟雞頭一起煮粥,能益精強志,使人聰耳明目。各家本草書都說它益脾胃,為什麼白虎湯中用它卻入肺經呢?因為胃屬於陽明經,西方屬金,所以入肺經。然而治療陽明經的病,也和胃相關。粳米色白,味甘,性寒,入足太陰脾經。少陰病的桃花湯用它,是利用它的甘味來補充正氣;竹葉石膏湯用它,是利用它的甘味來益氣不足。

小麥

小麥麵粉性熱而麩皮性涼。饑荒年可以用它代替糧食。必須曬乾小麥,用少量的水潤濕,春天除去麥麩,煮成飯吃,這樣就不會有小麥麵粉性熱的後患。

神麴

神麴味甘,純陽,溫暖。益胃氣,消食。治療食物消化不良,必須用在治療脾胃的藥方中,少加即可。

神麴能治療小兒腹部堅硬像盤子一樣大,胸中滿悶,妊娠期突然胎動不安,或者腰痛,胎動衝擊心窩,出血不止。用火炒可以增強它的陽氣。入足陽明胃經。

神麴性溫,入胃經。麩皮曲性涼,入大腸經。都能消食積。紅曲活血消食。

大麥

大麥剛成熟時,很多人炒熟了吃。這種做法會助長體內火氣,導致發熱生病,人們卻不知道。

大麥芽

大麥芽性溫味鹹。補脾胃虛弱,舒暢腸胃。炒成黃色,搗碎,取其粉末使用。

大麥芽能治療產後腹部膨脹不通。這種藥氣虛的人適合服用,可以代替戊己二字(指中藥材),腐熟水穀。配合豆蔻、縮砂仁、芍藥、木瓜、五味子、烏梅等藥物一起使用。

大麥芽能運行上焦的瘀血,腹部鳴響者可以使用。

豉(豆豉)

香豆豉味苦,性寒。能幫助梔子治療虛煩。

豆豉味苦,性寒,能去除心中煩悶。生用。

豆豉味苦,性寒,純陰。

醋是苦酒的酸味,可以斂收咽喉瘡瘍。

醋酸味而汁液甘甜,用它調和各種藥物,可以使藥物容易入口。如果用它來烹調魚肉,它會慢慢導致疾病,人們卻不知道,酸味有收斂的作用,甘味則會滯留。人們能遠離它,也是避免疾病的一個方法。

2. 菜部

瓜蒂

海藏云:納鼻中,出黃水,除偏頭痛有神。頭因有濕者,宜此瓜蒂。苦以治胸中寒。與白虎同例,俱見知母條下。與麝香同為使。治久不聞香臭,仲景鈐方瓜蒂十四枚,丁香一枚,黍米四十九粒,右為末,含水搐一字取下。

丹溪云:瓜蒂俗呼為苦丁香。性急,損胃氣。吐藥不為不多。胃弱者勿用。設有當吐之證,以它藥代之可也。病後產後,尤宜深戒之。仲景有云: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

冬瓜

丹溪云:冬瓜性急而走,久病與陰虛者忌之。《衍義》以其分散癰疽毒氣,有從於走而性急也。

丹溪云:本草分六種,而馬莧在其數。然馬莧自是一種,余莧皆人所種者。下溫而又入血分,且善走。紅莧與馬齒莧同,服下胎,妙。臨產時煮食之,易產。

萊菔(並子)

丹溪:萊服根屬土,而有金與木。本草言煮食之,大下氣。往往見煮食之多者,停膈間,成溢飲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其子有推牆倒壁之功。

蔥莖白

成聊攝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

海藏云:味辛,溫,以通上下之陽氣也。《活人》書云:傷寒頭痛如破,連須蔥白湯主之。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

丹溪云:韭屬金,而有水與土。其性急。研取真汁冷飲,細細呷之,以下膈中瘀血,甚效。

海藏云:瀉痢下重者,下焦氣滯也。四逆湯加薤白,以瀉氣滯。入手陽明經。

香薷

丹溪云: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濃煎汁成膏為丸,服之以治水脹,效也。

荊芥

潔古云:氣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辟邪毒,利血脈。宣通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勞。冷搗和醋,封腫毒。東垣云:主清利頭目。

薄荷

潔古云:薄荷能發汗,通關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服,令人虛汗不止。《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去高巔及皮膚風熱。

海藏云:上行之藥,能引諸藥入榮衛,手太陰兼手厥陰藥也。

東垣云:主清利頭目。荊芥亦然。

大蒜

丹溪云:大蒜屬火,性熱,喜散。善化肉,故食肉者喜用之。多在暑月。其傷氣之禍,積久自見,化肉之功不足言也。有志於養生者,宜自思之。

茄子

丹溪云:茄屬土,故甘而喜降火,腑易動者忌之。實之裂者,燒灰以治乳裂。蒂、本燒灰,以治口瘡。皆甘緩火之意。

白話文:

[菜部]

瓜蒂:

古人認為瓜蒂塞入鼻中能引出黃水,治療偏頭痛,尤其適用於頭痛伴有濕邪者。瓜蒂味苦,能治療胸中寒邪,與知母藥效相似,並常與麝香合用,治療久聞不香不臭的疾病。有一方子用十四枚瓜蒂、一枚丁香、四十九粒黍米研末,含在口中,直到藥粉滴下。 但瓜蒂性急,易損傷胃氣,用量不宜過多,胃弱者禁用,如有需要催吐,宜用其他藥物代替。產後或病後更應謹慎使用,體虛失血者更不能使用。

冬瓜:

冬瓜性急,作用迅速,久病體虛者忌用。因其能散癰疽毒氣,故性急。

莧:

莧菜種類很多,馬莧是其中一種,其他莧菜都是人工栽種的。莧菜性溫,入血分,且作用迅速,紅莧與馬齒莧功效相似,能促進胎兒娩出,臨產時食用可 облегчить分娩。

萊菔(蘿蔔及種子):

蘿蔔根屬土,兼具金木之性。煮食蘿蔔能消氣,但過量食用易停滯於膈間,導致溢飲,因其甘味過重,辛味不足。蘿蔔子則有強力通便的功效。

蔥白:

蔥白辛溫,能滋潤乾燥的腎臟,通達陽氣。治療傷寒頭痛劇烈如裂開般疼痛,可用蔥白連須煎湯服用。蔥白走入手太陰經和足陽明經。

韭(韭菜):

韭菜屬金,兼具水土之性,性急。將韭菜榨汁冷飲,能有效治療膈下瘀血。

薤(薤白):

瀉痢下重,是下焦氣滯,可用四逆湯加薤白來瀉氣。薤白走入手陽明經。

香薷:

大葉香薷能治療中暑,利尿。濃煎成膏製成丸藥,可治療水腫。

荊芥:

荊芥氣味辛溫,性輕浮,具有發散、行氣、活血的功效,能治療五臟氣虛,發汗解勞。冷敷可治療腫毒。能清利頭目。

薄荷:

薄荷能發汗,通經絡,解疲勞,與薤白相宜。但病癒之人不宜多服,以免出汗不止。性涼味辛,輕浮上升,能治療頭痛及皮膚風熱。薄荷能引導藥物到達經脈,走入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薄荷也能清利頭目。

大蒜:

大蒜屬火,性熱,具有發散作用,能助消化肉食,多在夏季食用。但長期食用會損傷身體,其助消化作用有限,養生者應謹慎食用。

茄子:

茄子屬土,甘味,能降火,但腸胃功能紊亂者不宜食用。茄子蒂、本燒成灰能治療口瘡及乳頭裂。皆因其具有緩和降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