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發揮》~ 卷三 (4)
卷三 (4)
1. 米穀部
大麻子
成聊攝云:《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子、杏仁之甘,緩脾而潤燥。
海藏云: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因燥熱而亡津液,故曰脾約。約者,約束之義。經云: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子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白麻油
丹溪云:香油須是炒熟麻,乃可取之。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又煎煉食之,與火無異,戒之。
飴糖
成聊攝云:《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之甘,以緩中也。
白話文:
【大麻子】
《內經》提到:脾臟喜歡緩和的食物,因此應該食用甘甜的食物來調節。大麻子和杏仁都是甘甜的,可以緩和脾臟並滋潤乾燥。
【白麻油】
丹溪指出:香油必須用炒熟的大麻籽製成,這樣才能提取出來。食用香油不僅美味,還不會導致疾病。如果再進行煎煉食用,等同於使用火焰,應當避免這種做法。
【飴糖】
《內經》提到:脾臟喜歡緩和的食物,因此應該食用甘甜的食物來調節。飴糖和大棗都是甘甜的,可以緩和中焦。
海藏云:此即濕餳糖也。以其色紫,如深琥珀色,故謂之膠飴。色白而枯者,即干餳糖也,不入藥。中滿者不宜用。嘔家切忌之。為太陰藥。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丹溪云:飴屬土,成之於火。大發濕中之熱。《衍義》云其動脾風,是言其末而遺其本也。
酒
海藏云:古人惟以麥造麴,釀黍已為辛熱有毒,嚴戒如此。況今之醞者,加以烏頭、巴豆、薑、桂之類大毒大熱之藥,以增其氣味,益加辛熱之餘烈,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夭人壽耶。又云:能行諸經而不止,與附子相同。味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下而緩也。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若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也。
白話文:
海藏指出:這就是濕餳糖,因其顏色紫紅,類似深琥珀色,所以稱為膠飴。顏色白而乾燥的,就是乾餳糖,不適合入藥。中飽的人不宜使用。嘔吐者應當避免。它是太陰藥物。仲景認為嘔吐患者不適用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
丹溪說:飴屬土,由火而成。會發出濕氣中的熱量。《衍義》認為它會導致脾風,這是隻講現象卻忽略了根本原因。
酒
海藏說:古人只用麥子製造酒麴,釀造黍米已經很辛熱有毒,嚴格禁止如此。現在的酒製作過程,還加入瞭如烏頭、巴豆、薑、桂等極度辛熱且毒性強烈的藥物,以增加酒的味道和熱性,更增加了過度的辛熱後果,豈非傷害了身體的調和,損害了精神,乾枯了榮衛,耗盡了天癸,短命了人的壽命嗎?又說:酒能貫穿各經脈而不止,與附子相同。味道辛的能散開,味道苦的能下洩,味道甘的在下而緩和。作為導引,可以讓全身表皮流通,達到極高的部位。如果味道淡的,則能利小便而快速下洩。
丹溪云,本草止言其熱而有毒,不言其濕熱。濕中發熱,近於相火,大醉後振寒戰慄者可見矣。又云: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肺受賊邪,金體大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得熱,必大傷耗。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
其久也病深,或為消渴,為內疽,為肺痿,為內痔,為膨脹,為失明,為哮喘,為勞嗽,為癲癇,為難名之病。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
粟米
丹溪云:粟屬水與土。陳者硬而難化,惟得漿水則易化。
白話文:
丹溪指出,藥典只提到酒的熱性和毒性,但沒有提到它的濕熱特性。飲酒後產生的熱感,接近於相火的表現。特別是大醉後出現的寒戰和震顫,就是這種濕熱反應的顯著例子。他又說,酒性上揚,氣息也會隨之上升。當體內有痰積聚,排尿困難時,肺部會受到邪氣的侵擾,肺部乾燥,如果過度飲用寒涼之物,內在的熱氣會被困住,導致肺部熱毒加重,進而損傷肺氣。
初期症狀較輕,可能表現爲噁心、嘔吐、自汗、皮膚疹子、鼻塞流涕、腹瀉、心脾部位疼痛等,這些症狀還有可能自行緩解。
然而,如果病情發展到晚期,可能出現多種嚴重病症,如消渴(糖尿病)、內疽(慢性潰瘍)、肺痿(肺組織萎縮)、內痔、腹脹、視力障礙、哮喘、勞嗽(長期咳嗽)、癲癇、難以命名的疾病等。如果不具備專業的眼光去判斷和治療,那麼處理這些疾病的難度就會變得更大。
對於「粟米」: 粟米屬於水和土的五行屬性。陳年的粟米口感較硬且不易消化,但如果加入「漿水」,就能使其變得容易消化。
粳米
成聊攝云: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海藏云:粳米與熟雞頭相合作粥,食之可以益精強志,聰耳明目。本草諸家共言益脾胃,如何白虎湯用之入肺?以胃為陽明之經,色為西方之由,故入肺也。然治陽明之經,即有胃也。色白,味甘,寒,入手太陰也。又云:少陰證桃花湯用此,甘以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此,甘以益不足。
小麥
丹溪云:面熱而麩涼。饑年用以代谷。須曬麥令燥,以少水潤之,春去赤皮,煮以為飯,食之則無面熱之後患。
白話文:
【粳米】
李時珍說:粳米的甜味,能補充正氣。
陳士良說:粳米與煮熟的蓮子合煮成粥,食用可以增加精氣、強化意志,讓耳朵聽得更清楚、眼睛看的更明亮。藥典中的各家都提到粳米能補益脾胃,但在白虎湯中卻使用了粳米來進入肺部,這是因為胃是陽明經的所在,其顏色屬西方,所以能進入肺部。然而,治療陽明經的疾病時,其實就是處理胃部問題。粳米的顏色是白色的,味道是甘甜的,性質偏寒,進入手太陰肺經。另外,少陰經的疾病使用桃花湯時,用粳米來補充正氣;竹葉石膏湯使用粳米,是利用其甘甜來補足不足之處。
【小麥】
朱震亨說:小麥的表面熱,但麥麩是涼性的。在災荒之年,可用小麥代替糧食。必須先將小麥曬乾,再用少量的水浸泡它,春天去掉外皮,煮成飯食,這樣就不會有小麥表面熱度帶來的後果。
神麯
潔古云。味甘,純陽,暖。益胃氣,消食。治食不化,須用於脾胃藥中,少加之。
海藏云:能治小兒腹堅大如盤,胸中滿,妊娠卒胎動不安,或腰痛,胎動搶心下,血不止。火炒以助天五之氣。入足陽明經。
丹溪云:神麯性溫,入胃。麩皮曲性涼,入大腸。俱消食積。紅曲活血消食。
大麥
丹溪云:大麥初熟,人多炒而食之。此等有火,能生熱病,人不知也。
大麥櫱
潔古云:氣溫味鹹。補脾胃虛,寬腸胃。炒黃色,搗細,取面用之。
白話文:
【神麯】
潔古說,神麯味道甘甜,是純正的陽性,具有溫暖的特性。它能滋養胃氣,幫助消化。對於食物難以消化的情況,應在脾胃藥中使用,少量加入即可。
海藏認為,神麯能治療小孩腹部堅硬如同盤子大小,胸部滿脹,妊娠期間突然胎動不安,或者腰痛,胎動時心下感到疼痛,出血不止。經過火炒可以幫助提升天五之氣。進入足陽明經絡。
丹溪提到,神麯性溫,進入胃部。麩皮曲性涼,進入大腸。兩者都具有消除食積的功效。紅曲則具有活血和消食的作用。
【大麥】
丹溪指出,大麥在成熟初期,人們常常炒食。這種情況下,它會產生火氣,引發熱病,人們往往未察覺。
【大麥櫱】
潔古提到,大麥櫱氣溫味鹹。能補充脾胃虛弱,寬暢腸胃。需將其炒至黃色,搗碎後取出粉末使用。
海藏云:治產後腹中膨脹不通。此藥氣虛人宜服,以代戊己,腐熱水穀。與豆蔻、縮砂、芍藥、木瓜、五味子、烏梅為之使。
丹溪云,麥櫱行上焦之滯血,腹中鳴者用之。
豉
成聊攝云:香豉味苦,寒。助梔子以吐虛煩。
潔古云:苦,陰。去心中懊憹。生用之。
東垣云:豉苦,寒,純陰。
醋
成聊攝云,苦酒之酸,以斂咽瘡。
丹溪云:醋酸漿甘,以之調和諸藥,儘可適口。若和魚肉,其致疾以漸,人所不知,酸收也,甘滯也。人能遠之,亦卻疾之一端也。
白話文:
海藏認為,這藥方適合氣虛的人服用,可以代替戊己兩種元素,消化掉體內積聚的腐敗熱氣和食物殘渣。它與豆蔻、縮砂、芍藥、木瓜、五味子、烏梅等藥材相配。
丹溪提到,麥櫱能夠活血化瘀,對於上焦的滯血有很好的效果,若是腹部有響聲,也可以使用這藥物。
豉是一種具有苦味和寒性的藥材,能幫助梔子排出虛熱和煩躁。
潔古指出,豉具有苦味和陰性特徵,能去除心中的煩惱和懊惱。生著使用的豉有特別的功效。
東垣則認為豉具有苦味和寒性,且屬純陰性質。
醋,成聊攝提到,它的酸味能收斂咽喉傷口。丹溪則指出,醋有酸性和甘性,可以用來調和藥物,使其口感適宜。然而,當醋與魚肉混合時,可能會逐漸引發疾病,這是因為醋有收斂作用,甘味則會導致滯塞。人們如果能避免這種情況,也是預防疾病的一種方法。
2. 菜部
瓜蒂
海藏云:納鼻中,出黃水,除偏頭痛有神。頭因有濕者,宜此瓜蒂。苦以治胸中寒。與白虎同例,俱見知母條下。與麝香同為使。治久不聞香臭,仲景鈐方瓜蒂十四枚,丁香一枚,黍米四十九粒,右為末,含水搐一字取下。
丹溪云:瓜蒂俗呼為苦丁香。性急,損胃氣。吐藥不為不多。胃弱者勿用。設有當吐之證,以它藥代之可也。病後產後,尤宜深戒之。仲景有云: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
白話文:
【瓜蒂】
海藏說:將其放入鼻中,能排出黃色的液體,對於消除偏頭痛有著神效。頭部如果有濕氣,適合使用瓜蒂。苦味可以治療胸中的寒氣。與白虎有相同的療效,詳細內容在知母條目下可以看到。與麝香一同作為調和藥物。對於長期無法聞到香味或臭味的問題,根據仲景鈐方,使用十四枚瓜蒂、一枚丁香、四十九粒黍米,研磨後含水吸入,可以取下。
丹溪指出:瓜蒂俗稱為苦丁香。其性質急躁,會損傷胃氣。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嘔吐。對胃氣較弱的人不宜使用。如果出現需要吐出的情況,可以換用其他藥物。對於病後和產後的人,尤其需要謹慎。仲景曾提到:各種失血和虛弱的家庭,都不適合使用瓜蒂。
冬瓜
丹溪云:冬瓜性急而走,久病與陰虛者忌之。《衍義》以其分散癰疽毒氣,有從於走而性急也。
莧
丹溪云:本草分六種,而馬莧在其數。然馬莧自是一種,余莧皆人所種者。下溫而又入血分,且善走。紅莧與馬齒莧同,服下胎,妙。臨產時煮食之,易產。
萊菔(並子)
丹溪:萊服根屬土,而有金與木。本草言煮食之,大下氣。往往見煮食之多者,停膈間,成溢飲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其子有推牆倒壁之功。
蔥莖白
白話文:
【冬瓜】 丹溪說:冬瓜性質急促且容易散播,對長期患病或陰虛的人來說,應避免食用。《衍義》認為它能分散癰疽的毒素,因為它具有急促的特性。
【莧】 丹溪說:本草分類中有六種莧,馬莧是其中之一。然而,馬莧本身是一種,其他莧都是人類栽種的。馬莧具有下溫的特性,並且進入血分,且能迅速擴散。紅莧與馬齒莧相似,具有下胎的功效,非常奇妙。在臨產時食用,可以幫助生產過程。
【萊菔】(連同子) 丹溪指出:萊菔的根屬於土,但同時具有金和木的特性。本草中提到食用它可以降氣,經常可以看到過量食用導致胃部積食,形成浮腫病,這是因為它的甘味過多而辛味不足。它的子有推牆倒壁的奇效。
【蔥莖白】
成聊攝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
海藏云:味辛,溫,以通上下之陽氣也。《活人》書云:傷寒頭痛如破,連須蔥白湯主之。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
韭
丹溪云:韭屬金,而有水與土。其性急。研取真汁冷飲,細細呷之,以下膈中瘀血,甚效。
薤
海藏云:瀉痢下重者,下焦氣滯也。四逆湯加薤白,以瀉氣滯。入手陽明經。
香薷
白話文:
成氏提到:腎臟如果感到乾燥,應急於食用辛味食物來滋潤它。蔥白的辛味,能引導陽氣流通。
海藏氏說明:辛味,溫熱,能夠通暢上下之陽氣。《活人書》提到:傷寒引起的頭痛如裂開,應服用加入蔥白的湯方來治療,這方子適合手太陰經及足陽明經的病症。
韭:韭屬於金行,卻帶有水與土的特性。它的性質急促。研磨取得真正的韭汁後,冷飲並慢慢品嚐,能有效清除膈中瘀血,效果顯著。
薤:海藏氏指出:對於下痢且感覺下腹部沈重的病狀,這是下焦氣機阻滯所致。在四逆湯中加入薤白,用以消除氣滯。此法適用於手陽明經的病症。
香薷:香薷是一種具有特殊芳香的草本植物,常被用於調理風寒、發汗退熱等情況。
丹溪云: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濃煎汁成膏為丸,服之以治水脹,效也。
荊芥
潔古云:氣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辟邪毒,利血脈。宣通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勞。冷搗和醋,封腫毒。東垣云:主清利頭目。
薄荷
潔古云:薄荷能發汗,通關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服,令人虛汗不止。《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去高巔及皮膚風熱。
海藏云:上行之藥,能引諸藥入榮衛,手太陰兼手厥陰藥也。
白話文:
丹溪說:大葉香薷可以治療中暑,並有利於尿液排出。將其濃縮成膏狀做成丸藥,用來治療水腫,效果顯著。
荊芥:
潔古指出:荊芥的氣味溫和,味道辛辣。它的氣味都比較淡,能夠浮動上升,屬陽性。荊芥具有避開邪氣、通暢血脈的功效。對於五臟不足的氣血流通不順問題,荊芥可以發汗、消除疲勞。若將荊芥鮮品搗碎後與醋混合,可以封住腫毒。東垣認為荊芥能清熱利頭目。
薄荷:
潔古提到:薄荷具有發汗、通暢關節、解除疲勞的作用,並且與薤相輔相成。新痊癒的人不宜過量服用,否則會導致虛汗不停。《主治祕訣》指出:薄荷性涼,味道辛辣。它的氣味都比較淡,能夠浮動上升,屬陽性。薄荷能清除高處和皮膚的風熱。
海藏認為:薄荷是一種上行的藥物,能夠引導其他藥物進入榮衛系統,同時也是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藥物。
東垣云:主清利頭目。荊芥亦然。
大蒜
丹溪云:大蒜屬火,性熱,喜散。善化肉,故食肉者喜用之。多在暑月。其傷氣之禍,積久自見,化肉之功不足言也。有志於養生者,宜自思之。
茄子
丹溪云:茄屬土,故甘而喜降火,腑易動者忌之。實之裂者,燒灰以治乳裂。蒂、本燒灰,以治口瘡。皆甘緩火之意。
白話文:
東垣指出:這藥物能清潔並促進頭腦清晰。同理,荊芥也有同樣的功效。
大蒜,又名大蔥,屬於火行,性質熱烈,喜歡發散。它能分解肉類,因此喜歡吃肉的人常使用它。大多在炎熱的夏季使用。長期過量食用對身體的損害會逐漸顯現,其分解肉類的效用已經不值得強調了。對於重視養生的人,應該自行思考這一點。
茄子,屬於土行,因此具有甜味且喜愛降火。腸胃容易動蕩的人應避免食用。若茄子長出裂紋,可以將其燒成灰來治療乳頭裂傷。使用茄子蒂和根部燒成的灰來治療口腔潰瘍,都是為了達到緩解火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