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發揮
《本草發揮》,一部成書於明朝初年(1368年)的重要藥學著作,由徐彥純所撰。此書雖然體量為四卷,收藥七百二十種,相對龐大的歷代本草而言,其藥物種類數量並非最龐大,但其價值核心不在於藥物收錄的廣度,而是在於對藥物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的深入闡釋與理論發揮,尤其體現了對金元時期醫家藥學思想的繼承與光大,這也是書名「發揮」二字的精髓所在。
全書結構嚴謹,卷一至卷三按傳統本草分類法,將藥物分為金石、草、木、人、獸、蟲、魚、果、米谷、菜等十類。這種分類方式源於《神農本草經》以來的傳統,便於讀者按藥物自然屬性或來源查找。每味藥物項下,除了記載其基本性味、功效外,最顯著的特點是大量引用和發揮金元時期張潔古(張元素)、李東垣(李杲)、王海藏(王好古)、朱丹溪(朱震亨)、成聊攝(成無己)等諸家學說。這使得《本草發揮》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更是一部反映金元醫學理論指導下藥物應用的重要文獻。
卷四則為藥物總論,此卷更是集中體現了金元諸醫對藥物的闡析與臨床經驗總結。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金元醫學如何將臟腑經絡、病機氣化等理論與具體藥物相結合,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例如,金元醫家強調「氣」與「味」在藥物作用中的不同,以及藥物對不同臟腑的歸屬(歸經),並根據病機(如內傷脾胃、陰虛火旺等)來選用藥物,這些理論在《本草發揮》中得到了廣泛的引用和具體藥物條下的應用。
從提供的內容片段來看,《本草發揮》的撰寫風格獨具特色。以金石部的丹砂為例,不僅記錄其味甘、微寒、無毒、鎮養心神等基本信息,更直接引用潔古、東垣的論述,如潔古認為辰砂能除心熱,東垣則強調其味甘、寒、純陰能「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這種引經據典的方式,清晰地呈現了金元醫家對同一味藥物從不同理論角度(如五行與臟腑、氣味陰陽)進行的闡釋,使藥物功效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當時的醫學理論體系緊密相連。
石鐘乳一條的論述尤為精彩,它體現了作者或編者(如徐用誠)對傳統本草記載的批判性思考。儘管《本草經》贊其「久服有延年之功」,但書中引用丹溪「為慓悍之劑」的觀點,並聯繫《內經》「石藥之氣悍」的論斷,強烈警示長期服用石藥的危害,認為這是膏粱之家「惑於方士服食致長生之說」而造成的禍患。這種對傳統觀點的質疑和對藥物偏性的深刻認識,是《本草發揮》在藥學倫理和臨床實踐方面展現出的清醒態度,區別於一味追捧「仙藥」的傾向。
硝石家族(生硝、朴硝、盆硝、芒硝)的討論,則細緻入微地展現了金元醫家如何運用《內經》理論指導藥物使用。通過分析硝石味鹹、辛、大寒的藥性,結合「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辛」的原則,解釋了其治療積熱、硬結、便秘的機理。同時,辨析了不同加工方法(經火與否)對藥性的影響,提出了玄明粉(經火鍛)「性當溫」的觀點,並質疑其「常服多服久服皆可」的說法,再次體現了嚴謹的藥學態度。此外,討論到在特定情況(如傷寒妊娠)下使用硝石必須「以大黃引之,直入大腸」,這不僅是配伍經驗,更是對《內經》「有故無殞」精神的臨床應用,強調了在特殊病機下的變通與權衡。
草部的討論同樣充滿金元醫家色彩。人參作為補氣要藥,書中引用成聊攝「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解釋其緩脾之功,引用潔古、東垣論述其補脾肺陽氣不足、益元氣、生津液等功效。更重要的是,書中深入探討了人參與其他藥物的配伍關係(如升麻引導上升、茯苓/甘草梢子引導下焦),以及辨證使用(治喘嗽勿用,短氣則用)。海藏的論述則將人參與沙參對比,明確區分其補陽與補陰的不同,並結合五臟學說,強調辨證選藥的重要性,「安得不異?」。丹溪關於人參蘆的論述,更是從細微處提示了臨床用藥的注意事項,強調了藥物不同部位藥性的差異,告誡醫者謹慎配伍。
甘菊花、天門冬等藥物的討論,也都是在性味歸經的基礎上,結合金元醫家的具體論斷進行發揮。如甘菊花「屬金而有水與土,大能補陰」,這是一種將五行屬性與藥物功效、臟腑關聯起來的典型闡釋方式。對山野間味苦莖青者「大傷胃氣」的警示,則直接關係到臨床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天門冬「冷而能補」,並引用潔古之言解釋其「苦以泄滯血,甘以助元氣,及治血妄行」的功用,體現了藥物複雜藥性的多角度理解。
總結而言,《本草發揮》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對金元醫學藥學思想的系統性繼承與「發揮」。它不是簡單的藥物名錄,而是通過對每一味藥物的細緻討論,將金元醫家辨證論治、理論創新(如內傷學說、陰虛火旺、脾胃學說等)如何落實到具體藥物應用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書中大量引用並辨析諸家觀點,形成了具有較強理論深度和臨床指導意義的藥物學體系。
序論中薛氏父子校訂、梓行的事蹟,也為這本書增添了人文色彩。它不僅說明了本書的流傳經過,更藉由對薛辛甫「孝」與「忠」的讚揚,將醫學著作的流傳與儒家道德觀念相結合,提示了明代醫者在社會中所被期待的角色——不僅是治病救人的技術者,更是具備高尚品德的「儒醫」。這也解釋了為何一部藥學著作的序論會提及為人子者應「視其親之遺,罔知所重」,以及為吏者應「廉勤視事」等內容,體現了當時社會對知識傳承和官員操守的重視。
因此,《本草發揮》是一部承載著金元醫學精髓、批判性吸收前人經驗、並在理論與臨床應用之間搭建橋樑的重要本草著作。它對於研究金元醫學如何影響明代藥學、理解中醫藥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脈絡,以及探究單味藥物在不同病機下的應用,都提供了豐富且寶貴的資料。雖然藥物數量相對有限,但其深度和廣度體現在對藥物「理、法、藥」結合的發揮上,使其在中醫本草學史上佔有獨特且重要的地位。現存的明刻本也證明了其在當時的學術影響力和實用價值。這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讀,以體會金元醫家識藥用藥智慧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