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本草發揮》~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乾薑

成聊攝云:辛以潤之。乾薑之辛,以固陽虛之汗。又云:乾薑之辛,以散裡寒。又云:寒淫所勝,平以辛熱。薑、附之辛熱以勝寒。又云:乾薑之辛,以溫胃散寒。

潔古云: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用水同煎二物,薑、附湯是也。亦治中焦有寒。《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厚,半浮半沉,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通心氣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二也,發散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又云:辛溫純陽。

白話文:

乾薑

成聊攝說:辛味可以潤澤。乾薑的辛味,可以用來固護陽虛引起的汗出。又說:乾薑的辛味,可以散去裡寒。又說:寒邪侵犯所導致的疾病,可以用辛熱之品來治療。薑、附子這兩種藥物的辛熱之性,可以克制寒邪。又說:乾薑的辛味,可以溫暖胃部,散去寒氣。

潔古說:治療沉寒痼冷,腎中陽氣不足,脈氣將要斷絕的病症。黑附子作為引藥,用水一起煎煮這兩種藥物,這就是薑附湯。它也可以治療中焦有寒的病症。《主治秘訣》說:乾薑性熱,味辛。氣味都厚重,半浮半沉,可以升可以降,屬於陽中陰之物。它有四種功效:一是通暢心氣,助陽氣;二是去除臟腑的沉寒;三是發散經絡的寒氣;四是治療感寒腹痛。又說:乾薑辛溫純陽。

《內經》云:寒淫所勝,以辛散之。此之謂也。干、生薑氣溫味辛,主傷寒頭痛,鼻塞,上氣,止嘔吐咳嗽。生與干同治。與半夏等分,以治心下急痛。

東垣云:乾薑,味苦、辛,溫,純陽。主溫中,治霍亂,腹冷痛,除冷氣,治寒嗽,溫經破血,去風。又云:主發散寒邪。如多用,則耗散元氣。蓋辛以散之,則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散內寒,散陰寒、肺寒。與五味子同用,治嗽,以勝寒邪。正氣虛者發寒,與人參同用,補脾溫胃,去腹中寒甚,平以辛熱也。

白話文:

《內經》說:寒邪侵襲,就用辛溫之物來驅散它。這就是這個道理。乾薑性溫味辛,能治療寒邪引起的頭痛、鼻塞、呼吸急促、嘔吐和咳嗽。生薑和乾薑都有相同的功效。乾薑與半夏等量,可以治療心下急痛。

東垣說:乾薑味苦辛,性溫,屬於純陽之物。它可以溫中散寒,治療霍亂、腹痛、寒氣、寒咳,溫經化瘀,祛風。乾薑還能散寒邪。如果過量使用,會耗散元氣。因為辛味可以散寒,就會壯火食氣。所以必須用生甘草來緩解它。乾薑的辛熱之性可以散內寒,散陰寒、肺寒。乾薑與五味子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咳嗽,以克服寒邪。正氣虛弱的人容易受寒,可以用乾薑和人參一起使用,補脾溫胃,去除腹中寒氣,以辛熱之性調和。

海藏云:經炮則味苦,溫脾燥胃,所以理中,其實主氣而泄脾。易老云:乾薑能去下焦之寒,故四逆湯用之。乾薑本味辛,及見火後稍苦,故止而不行,所以能治裡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湯用此者,以其四逆也。或問東垣曰:乾薑一味辛熱,又云補脾,今言泄脾而不言補,何也?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氣,是泄脾中寒濕之邪氣,蓋以辛熱之劑燥之,故曰泄脾也。

丹溪云,治血虛發熱,須以補陰藥同用。入肺中,利肺氣;入腎中,燥下濕;入氣分,引血藥以生血。

生薑

白話文:

古籍記載,乾薑經過炮製後會變得苦味,能溫暖脾胃,因此可以調理脾胃。但其實乾薑主要是溫補脾陽,同時也能排除脾胃中的寒濕之邪。另一個說法是,乾薑能去除下焦的寒氣,所以四逆湯中會使用乾薑。乾薑本身辛辣,經過火炙後帶點苦味,因此能止瀉而不利尿,所以能治療內寒,不像附子一樣會利尿而不止瀉。理中湯中使用乾薑,正是因為它能治療四逆症。有人曾經問李東垣:乾薑味辛熱,為何又能補脾?李東垣回答:乾薑的「泄脾」並非泄脾胃的正氣,而是指泄脾胃中的寒濕之邪,因為乾薑辛熱,可以燥濕,所以才說它泄脾。

丹溪翁則說,治療血虛發熱,必須同時使用補陰藥。生薑入肺可以利肺氣,入腎可以燥除下焦濕氣,進入氣分可以引導補血藥物,促進生血。

成聊攝云:薑、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又不特專於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薑、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

潔古云:生薑,性溫,味辛、甘,氣味俱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製厚朴、半夏毒一,發散風邪二,溫中去濕三,益脾胃藥之佐四。東垣云:生薑為嘔家之聖藥。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物能行陽而散氣。又云:生薑消痰下氣,益脾胃,散風寒。主傷寒頭痛,鼻寒,通四肢關節,開五臟六腑。

又云:生薑與大棗同用,調和脾胃;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

白話文:

古人認為薑和棗性溫味甘,能發散,但不僅僅是發散,更能促進脾胃運化津液,使營氣和衛氣協調。生薑性溫,味辛甘,氣味濃郁,向上升發,屬陽性。它的功效有四:一是用來解厚朴、半夏的毒性;二是用來發散風寒;三是用來溫中去濕;四是用來輔助益脾胃的藥物。古人還說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因為它的辛辣可以散解氣滯,而嘔吐正是因為氣不散造成的。生薑還能消痰、下氣、益脾胃、散風寒,治療傷寒頭痛、鼻寒,通暢四肢關節,打開五臟六腑。生薑與大棗合用,可以調和脾胃;生薑與芍藥合用,可以溫經散寒。

海藏云:孫真人言生薑為嘔家聖藥,或則東垣曰生薑辛溫入肺,如何是開胃口?俗指心下為胃口者,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又問曰:人言夜間勿食生薑,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薑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生薑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食。

此以平人論之可也,若有病則不然也。姜屑比之乾薑不熱,比之生薑不潤,以乾生薑代乾薑者,以其不僭也。

葛根

成聊攝云:本草云縮砂蜜,麻黃、葛根之屬是也。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於桂枝中也。

白話文:

海藏說:孫真人說生薑是嘔吐的聖藥,而東垣說生薑辛溫入肺,那麼怎麼能開胃口呢?一般人指心下為胃口,這是錯的。咽門之下,接收有形之物,是胃的連結,才是真正的胃口,與肺同處,所以入肺就能開胃口。

又有人問:人說晚上不要吃生薑,吃了會讓人閉氣,為什麼呢?答:生薑辛溫,主要功能是發散。晚上人體氣機原本要收斂,反過來吃生薑發散氣機,就違背天道,所以不適合吃。

這只是針對一般人而言,如果有病就不一樣了。姜屑比起乾薑不那麼熱,比起生薑不那麼潤,用乾生薑代替乾薑,是因為它不僭越。

葛根

成聊攝說:本草說縮砂蜜、麻黃、葛根等都是屬於此類。因為中風表實,所以將這兩味藥加入桂枝中。

潔古云:治脾胃虛熱而渴,解酒毒,通行足陽明經。《主治秘訣》云:性寒,味甘,氣味俱薄,體輕上行,浮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發散表邪三也,發散小兒瘡疹難出四也。益陽生津,不可多服,恐損胃氣。

東垣云:葛根味甘,純陽。止消渴,身大熱,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又云:乾葛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而解肌熱。

海藏云:入足陽明經。東垣云:世或初病太陽證,便服葛根升麻湯者,是遺太陽,不惟遺經,反引太陽邪氣入於陽明,不能解也。朱奉議云: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主之。次又不已者,葛根蔥白湯主之。恐太陽流入陽明,故用此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而非太陽藥也。故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也;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知葛根非太陽藥,即陽明藥也。易老又云:太陽初病,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可便服葛根湯發之。

白話文:

葛根功效與應用

潔古說:葛根可以治療脾胃虛熱導致的口渴,解酒毒,並能通暢足陽明經。

**《主治秘訣》**說:葛根性寒,味甘,氣味淡薄,質地輕盈上行,浮而不沉,屬於陽中之陰。它有四個主要的功效:一、止渴;二、解酒;三、發散表邪;四、幫助小兒發散瘡疹。葛根能益陽生津,但不可過量服用,以免損傷胃氣。

東垣說:葛根味甘,屬純陽。它可以止消渴,解身大熱,解諸毒,治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又說:乾葛氣味輕浮,可以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解肌熱。

海藏說:葛根入足陽明經。

東垣說:有些人剛患太陽病,就服用葛根升麻湯,這是錯誤的。這樣做會導致遺經,不僅沒有治療效果,反而會將太陽病邪引入陽明經,導致更難治療。

朱奉議說:頭痛如頭破裂一樣的,可以用連須蔥白湯治療。如果持續疼痛,可以用葛根蔥白湯治療。這是因為擔心太陽病邪會流入陽明經,所以用此方斷絕太陽病邪進入陽明經的途徑,因此葛根蔥白湯不是治療太陽病的藥物。

仲景在治療太陽、陽明合病時,在桂枝湯中加入麻黃、葛根;另外也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這說明葛根不是太陽病藥物,而是陽明病藥物。

易老說:太陽病初期,病邪還沒有進入陽明經,頭痛時,不可立即服用葛根湯發汗。

治服之,是引賊次家也。若額顱痛者可服之。葛根湯乃陽明自中風之仙藥也。

栝樓根

成聊攝云:栝樓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者也。加之則津液通行,是為渴所宜也。又云:津液不足而為渴,苦以堅之。栝樓根之苦,以生津液。又云:苦以泄之。栝樓實味苦寒,通胸中鬱熱,苦寒以泄熱。

潔古云:性寒味苦,陰也。能解煩渴,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東垣云:栝樓根,味苦寒,純陰。止渴生津液。苦寒與酸辛同用,以導腫氣。

丹溪云:栝樓實屬土而有水,本草言治胸痹,以其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又云:洗滌胸膈中垢膩,治消渴之神藥也。

白話文:

服用這個藥物,就等於引誘賊人到你的家裡。如果頭額疼痛,可以服用它。葛根湯是陽明經中風的仙藥。

栝樓根性味苦微寒,可以潤燥。加入它,就能使津液暢通,因此適合口渴的人服用。另外,津液不足導致口渴,用苦味可以滋補它。栝樓根的苦味可以生津液。還有,苦味可以泄熱。栝樓果實味苦寒,可以通暢胸中的鬱熱,苦寒可以泄熱。

栝樓根性寒味苦,屬陰性,可以解煩渴。心中枯渴的人,非它莫屬。

栝樓根味苦寒,純屬陰性,可以止渴生津液。苦寒與酸辛一起使用,可以引導腫氣排出。

栝樓果實屬於土,但又帶有水性。本草書上記載它可以治療胸痹,是因為它的味甘性潤,甘可以補肺,潤可以降氣。胸中有痰的人,是因為肺受火逼迫,失去下降的順暢,現在有了甘緩潤下的幫助,痰就能自然下降,所以它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另外,它可以洗滌胸膈中的垢膩,是治療消渴的神藥。

苦參

潔古云:苦參氣寒味苦,是少陰腎經之君藥也,治本經須用。《主治秘訣》云:苦,陰,氣沉,逐濕。

東垣云:苦參,能治熱毒風,皮膚煩躁。主瘡,赤癩脫眉。

丹溪云:苦參屬水而有火,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腰重者,以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

當歸

成聊攝云:《內經》曰:脈者血之府也。諸血皆屬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苦先入於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

潔古云:當歸頭止血,尾破血,身和血。若全用,一破一止,亦和血也。使頭是一節硬實處,使尾是尖細處。《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三,心經本藥一也,和血二也,治諸病夜甚三也。治上治外。須以酒浸。可以潰堅。凡血受病須用之。

白話文:

苦參

潔古說:苦參性寒味苦,是少陰腎經的主藥,治療腎經病症時必須使用。 《主治秘訣》中說:苦參性陰,氣沉,能驅除濕氣。

東垣說:苦參能夠治療熱毒引起的風症,以及皮膚發熱、煩躁不安等症狀。主治瘡瘍、赤癩和眉毛脫落等病症。

丹溪說:苦參屬水但帶有火性,可以峻補陰氣。有些人服食苦參後會感到腰部沉重,這是因為苦參的藥性下降而不上升,並不是傷腎造成的。苦參治療大風症有很好的療效,更何況是風熱引起的細疹呢?

當歸

成聊攝說:《內經》中說:脈絡是血液的儲藏場所,所有血液都歸屬於心臟。要通暢脈絡,必須先補益心臟和血液。苦味先入心經,當歸的苦味可以幫助滋養心血。

潔古說:當歸的頭部止血,尾部破血,全身和血。如果使用整根當歸,則既能止血又能破血,也能和血。當歸頭部是一節堅硬的部分,尾部是尖細的部分。 《主治秘訣》中說:當歸性溫,味辛。氣厚味薄,可以升也可以降,屬於陽中之陰。當歸的用途有三:一是補益心經,二是和血,三是治療所有病情在夜晚加重的病症。當歸可以治療上焦和外感病症。需要用酒浸泡。當歸可以軟堅散結。凡是血液病症都需要使用當歸。

眼痛不可忍者,以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

東垣云:當歸梢主症癖,破惡血,併產後惡血上衝。去諸瘡瘍腫結,治金瘡惡血,溫中潤燥止痛。又云:當歸、熟地黃、牡丹皮,此三味於諸經和血生血涼血之藥也。又云: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稍,酒洗糖黃色者,嚼之。大辛,可能潰堅。治血通用,甘以和血,辛溫以潤內寒,苦以助心散寒。

海藏云:別說言產後惡血上衝,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此蓋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恐聖人立當歸之名,必因此出。入手少陰,以其心生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能養血也。入足厥陰,以其用藏血也。治令用在參、耆,皆能補血。用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分定,用者當知。

白話文:

眼睛疼痛難以忍受,可以用黃連和當歸根泡酒煎服。有人說,血瘀不通導致疼痛,當歸性溫辛,可以散瘀,使氣血各歸其位。

李杲(東垣)認為,當歸梢主治癥瘕,破除惡血,也能治療產後惡血上衝。它可以消除瘡瘍腫結,治療金瘡惡血,溫中潤燥止痛。他也說,當歸、熟地黃、牡丹皮這三味藥,能調和各經氣血,滋養血液,涼血降火。另外,他說血刺痛可以用當歸治療,根和梢都有效,用酒洗淨,糖煮至黃色,嚼食。當歸性辛,可以破堅,性甘,可以和血,性溫辛,可以溫潤內寒,性苦,可以助心散寒。

張元素(海藏)認為,不只是產後惡血上衝,氣血昏亂的人,服用當歸都能使之安定。這或許是因為當歸能使氣血各歸其位,所以聖人才給它取名“當歸”。當歸入心經,因為心主血;入脾經,因為脾能養血;入肝經,因為肝藏血。當歸可以和其他藥物搭配使用,例如與人參、黃芪一起補血,與牽牛、大黃一起破血。在使用當歸時,要根據其配伍來決定劑量和用法。

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論諸經頭痛,俱在細辛條下。惟酒煎當歸,治諸頭痛。蓋諸頭痛皆屬肝木,故以血藥主之。《本經》云:當歸主咳逆上氣。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此言盡當歸之用。

麻黃

成聊攝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潤之。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又云: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

潔古云:麻黃,發太陽、少陰經汗,入手太陰。《主治秘訣》云:性溫,味甘、辛。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四:去寒邪一也,肺經本藥二也,發散風寒三也,去皮膚寒濕及風四也。泄衛中實,去榮中寒。又云:麻黃苦為在地之陰,陰當下行,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髮汗而升上。亦不離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也。

白話文:

桂枝、附子、茱萸性溫,大黃、芒硝性寒。治療各種經脈頭痛,都可以在細辛的條目下找到方法。但是,用酒煎當歸可以治療各種頭痛。這是因為各種頭痛都屬於肝木,所以用活血藥物來治療。 《本經》中說:當歸可以治療咳嗽、氣逆上衝。當歸是活血藥,怎麼能治療胸中的氣呢?《藥性論》中說:當歸可以補益女子各種不足。這句話概括了當歸的功效。

麻黃性寒,用來治療寒邪入侵體內,可以用甘熱藥物治療,佐以苦辛藥物,用辛潤來治療。麻黃的甘味,可以解除少陰經的寒邪。還說:麻黃、甘草的甘味,可以散發表面的寒邪。

潔古說:麻黃可以發散太陽經、少陰經的汗,進入手太陰經。《主治秘訣》中說:麻黃性溫,味甘、辛。氣味都比較薄,輕清而浮,具有升陽的作用。麻黃的功效有四:一是驅寒邪,二是肺經的本藥,三是發散風寒,四是去除皮膚的寒濕和風邪。麻黃可以泄去衛氣中的實邪,去除榮氣中的寒邪。還說:麻黃苦味屬於地下的陰,陰應該向下走,怎麼能發汗而升上去呢?經書中說:味道薄的藥物,屬於陰中之陽,所以麻黃可以發汗而升上去。麻黃的功效也不離陰的本性,所以它進入手太陰經。

東垣云:去表上之寒邪。甘緩,熱,去節。用以解少陰經之寒,散表寒,散浮熱。又云: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發表出汗,通九竅,開毛孔,治咳逆上氣。

海藏云:麻黃入足太陽、手太陰。能泄衛實而發汗,及傷寒無汗,咳嗽。夫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經藥,其實榮衛藥也。以其在太陽地分,故曰太陽也。本病者即榮衛,肺主衛,心主榮,衛為氣,榮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咳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通草

潔古云:氣平,味苦。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

白話文:

東垣說:麻黃可以去除表面的寒邪。性味甘緩,溫熱,可以通暢關節。用來治療少陰經的寒症,散發表面的寒氣,消除浮熱。

海藏說:麻黃入足太陽經和手太陰經。能瀉去衛氣實證而發汗,治療傷寒無汗、咳嗽。麻黃是治療衛氣實證的藥物,桂枝是治療衛氣虛證的藥物。桂枝和麻黃雖然是太陽經的藥物,但實際上是榮衛之藥。因為它們作用於太陽經的部位,所以稱為太陽經藥。這個病症,正是榮衛失調,肺主衛,心主榮,衛氣是氣,榮氣是血,是肺和心所主,所以麻黃是手太陰經的藥物,桂枝是手少陰經的藥物。因此,傷寒、傷風而咳嗽者,用麻黃、桂枝,就是治療的根本。

通草性味平和,味苦。主治小便不通,疏導小腸中的熱邪。

東垣云:通草味辛甘,純陽。能泄肺,利小便。又云:木通味甘而淡,性平,氣厚味薄,陽也。通經利竅,去小腸之熱。又云:通草甘平,以緩陰血。

燈心草

潔古云:氣平味甘。通陰竅,澀不利,利小便,除水腫、癃閉、五淋。《主治秘訣》云:辛甘陽也,瀉肺。

丹溪云:燈心草屬金,火燒為灰,取少許吹喉中,治急喉閉,甚捷。

白芍藥

成聊攝云: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又云: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又云:正氣虛弱,收而行之。芍藥之酸,以收正氣。又云: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又云: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

白話文:

東垣說:通草味道辛甘,屬於純陽之物。它能泄肺氣,利尿。又說:木通味道甘淡,性平,氣厚味薄,屬於陽性。能通經絡,利竅道,去除小腸的熱氣。還說:通草甘平,能緩解陰血不足。

燈心草

潔古說:燈心草氣平味甘。能通陰竅,不滑利,利尿,去除水腫、小便不通、五淋等病症。《主治秘訣》說:燈心草辛甘屬於陽性,能瀉肺氣。

丹溪說:燈心草屬金,火燒成灰,取少許吹入喉嚨中,能快速治療急喉閉。

白芍藥

成聊攝說:芍藥白色滋補而紅色瀉下,白色收斂而赤散則散開。又說:芍藥的酸味,能收斂津液,滋養血氣。又說:正氣虛弱,需要收斂並促進其運行。芍藥的酸味,能收斂正氣。又說:酸味具有收斂和瀉下的作用。芍藥的酸味,能收斂陰氣,瀉出邪氣。又說:肺燥氣熱,用酸味收斂,用甘味緩解。芍藥的酸味,能收斂逆氣。

潔古云:白芍藥補中焦之藥,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惡熱而痛,加黃檗;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藥也。如寒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一盞服。《主治秘訣》云: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

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白補赤散,瀉肝補脾。酒浸引經,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東垣云:芍藥味酸而苦,微寒。氣薄味厚,陰也,降也。收脾經之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與棗、生薑同用,以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謂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下利必用之藥也。經云:肺欲收,以白芍藥之酸收之。

白話文:

古人說,白芍藥是補中焦的藥材,用炙甘草輔助,可以治療腹痛。夏天腹痛,可以加一點黃芩;腹痛伴隨發熱,可以加黃柏;如果腹痛伴隨怕冷,可以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這是仲景的經典藥方。冬天嚴寒腹痛,可以加桂枝一錢半,水兩碗,煎成一碗服用。《主治秘訣》中記載,白芍藥性寒,味酸,氣厚味薄,升發而微降,是陽中帶陰的藥材。

它有六種功效:安脾經、治腹痛、收胃氣、止瀉痢、和血脈、固腠理。白芍藥補益,赤芍藥散瘀,瀉肝補脾。酒浸可以引導藥力,治療中腹部疼痛。使用時要去皮。

東垣說,芍藥味酸帶苦,微寒,氣薄味厚,是陰性的藥材,具有下降的特性。它可以收斂脾經的陰氣,治療腹痛。酸味可以收斂,扶助陽氣,同時收斂陰氣,泄出邪氣。與大棗、生薑一起使用,可以溫經散寒,通利阻塞,治療腹痛。因為氣不通暢,肺部乾燥而發熱,酸味收斂,甘味緩和,所以腹瀉的時候一定要用它。經書中記載,肺氣需要收斂,用白芍藥的酸味來收斂。

海藏云:《衍義》言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山中者為佳。花葉多則根虛,然其根亦多赤色。其味澀,若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云白補而赤瀉。

東垣云: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以澀為收,今《本經》言利小便,何謂也?東垣云: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非通利之也。又腎主大小二便,以此益陰滋濕,故小便通也。又問:緩中何謂?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又問:當用何藥?曰:當用四物湯,其內有芍藥故也。

白話文:

海藏云:

《衍義》中記載,芍藥只用根,種類繁多,需選用花朵紅色的,單葉的,山中生長的為佳。花葉多則根部虛弱,但根部也多呈紅色。芍藥味道澀,若有顏色白、粗壯肥大的,效果更好,其餘則依照本經所述。然而血虛寒的人禁止服用此藥。古人有言,減少芍藥的用量以避免中寒,不可忽視。現今見花朵紅色者稱為赤芍,花朵白色者稱為白芍藥。民間俗語云:白芍補而赤芍瀉。

東垣云:

只有澀的芍藥才是上乘。有人問古今方論中,以澀為收,為何《本經》中卻說利小便?東垣答曰:芍藥能留住濕氣,滋潤津液,使小便自行排出,并非通利小便。又肾主大小二便,芍藥能滋陰潤濕,所以小便通暢。又问:緩中是什么意思?答曰:损害肝脏的,緩其中,也就是调理血气。又问:应该用什么药?答曰:应该用四物湯,其中就含有芍藥。

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入手足太陰,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收降之體。又能治血海而入九地之下,復至厥陰也。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在南方故瀉也。

丹溪云:白芍藥酒浸炒,與白朮同用則補脾,與川芎同用補肝,與人參、白朮同用則補氣。治腹中痛不利者必炒,後重者不炒。惟治血虛腹痛,諸腹痛皆不可治。

玄參

潔古云:氣寒味苦。治心中懊憹,煩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東垣云: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治本經須用。

白話文:

紅色藥物有助於利尿排氣,白色藥物則能止痛散血。這些藥物進入足太陰經,大體來說,酸澀的藥物具有收斂止濕的功效,所以主要用於治療足太陰經的收斂下降之症。也能治療血海,進入九地之下,並到達厥陰經。後人使用赤瀉白補法,是因為紅色藥物屬西方,所以補益,屬南方,所以瀉下。

丹溪說:白芍藥浸炒後,與白朮同用可以補脾,與川芎同用可以補肝,與人參、白朮同用則可以補氣。治療腹部疼痛不適時,一定要炒製,腹瀉者則不需炒製。唯獨治療血虛腹痛,其他腹部疼痛都不可用。

玄參

潔古說:玄參性寒味苦。能治療心中懊惱,心煩意亂而無法入睡,心神顛倒快要昏厥,血瘀,小便不利等症狀。東垣說:玄參是足少陰腎經的君藥,治療腎經病症時必須使用。

海藏云:易老言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治傷寒陽毒,用玄參升麻湯,治汗吐下後毒不散,即知肅清樞機之劑。以此論之,治空以氤氳之氣,無根之火,以玄參為聖藥也。

秦艽

潔古云:秦艽本功外,又治口噤,腸風瀉血。《主治秘訣》云:性平,味鹹。養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陽明下牙痛,及除本經風濕。

東垣云:秦艽味苦、辛,陰中微陽。主寒濕風痹,肢節痛,無問新久,通攣急,傳屍骨蒸。

知母

白話文:

海藏說:易老說玄參是樞機之藥,能統管全身氣機,上上下下,肅清而不濁,風藥中常用它。所以《活人書》治傷寒陽毒,就用玄參升麻湯,治汗吐下後毒氣不散,也證明玄參能肅清樞機。以此推論,治療虛弱無力、氣息虛浮、無根之火,玄參就是最佳良藥。

潔古說:秦艽除了本身的功效外,還能治口噤(嘴巴緊閉說不出話)、腸風瀉血(大腸出血)。《主治秘訣》記載:秦艽性平,味鹹。能養血滋潤筋脈,中風手腳麻痺者可用它,也能治手陽明經(手上的太陽經脈)下牙痛,並能消除本經的風濕。

東垣說:秦艽味苦辛,屬陰性,但略帶陽氣。主治寒濕風痹,四肢關節疼痛,不論新病舊病,都能通絡止痛,並能治療傳染性疾病引起的骨蒸潮熱。

成聊攝云:上熱者以苦泄之。知母、黃芩之苦,涼心去熱。

潔古云:知母治足陽明大熱,大補益腎水膀胱之寒。《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泄腎經之火一也,作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臍下痛三也。腎經本藥。苦欲上頭引經,皆須用酒炒。刮去皮毛,用里白者佳。

東垣云:知母味苦,陰中微涼,腎經。

海藏云:東垣言入足陽明經、手太陰經,味苦,寒潤。治有汗骨蒸,腎經氣勞,瀉心。仲景用此,為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者肺也,躁者腎也。以石膏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粳米、甘草之甘,而使之不速下也。經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主之。

白話文:

中醫古籍記載,上火時可以用苦味藥物來泄熱。知母和黃芩都屬於苦味藥,具有清心降火的作用。知母能治療足陽明經熱證,同時也能滋補腎水和膀胱寒。知母性寒味苦,氣味厚重,沉降性強,屬於陰性藥物。其用途主要有三個:第一,清泄腎經的熱火;第二,輔助利尿;第三,治療痢疾腹痛。知母是腎經的常用藥,由於其苦味容易上行,所以一般都需要用酒炒制。去皮毛,使用里白者品質較佳。

東垣認為,知母味苦,性微涼,歸腎經。

海藏則指出,東垣認為知母入足陽明經和手太陰經,味苦,性寒潤。能治療出汗骨蒸、腎氣虛勞、心火旺盛等症状。張仲景在白虎湯中使用知母,用來治療失眠、心煩躁動等症状。因為心煩躁動,是肺熱和腎虛所致,所以白虎湯以石膏為主藥,佐以知母的苦寒來清泄腎火,同時用粳米和甘草來緩解藥性,避免藥效過於急促。古籍記載,胸中寒氣可用瓜蒂散治療。

又云:表熱裡寒者,白虎湯主之。夫以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之寒,何也?蓋大戟注云:即傷寒寒邪之毒為熱病者也。讀者當逆識之。如《論語》言亂臣十人之類,亂字訓作治字也。仲景所言寒之一字,舉其初而言之,熱病在其中矣。若以寒字為寒冷之寒,則無復用寒苦之劑。

兼言白虎湯證,尺寸俱長,則其熱可知之矣。

貝母

成聊攝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

海藏云: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仲景以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服,以其內有貝母也。別說云,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今用以治心口氣不快,多愁郁者,信然。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用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以豬蹄調下。

白話文:

古人說,外熱內寒的病症,要用白虎湯治療。白虎湯裡面的瓜蒂和知母都苦寒,卻能治療胸中的寒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戟注》說,傷寒寒邪的毒素,會變成熱病。讀者要反過來理解,就像《論語》裡說「亂臣十人」,「亂」字其實是「治理」的意思。仲景說的「寒」字,指的是疾病的初期階段,熱病就在其中。如果把「寒」字理解成「寒冷」的寒,那就沒有必要用寒涼的藥物了。

此外,白虎湯的病症,脈象尺脈和寸脈都長,這就能證明病人的熱氣很重。

貝母性辛散苦泄,能下氣。桔梗和貝母都苦辛,所以能下氣。

《海藏》說,寒氣積聚胸中沒有發熱症狀,可以用小陷胸湯治療。白散也可以服用,因為它裡面有貝母。其他醫書也說,貝母能散去心胸鬱結之氣,非常有效。現在用貝母治療心口氣悶,多愁善感的人,效果很顯著。海藏祖方裡有下乳三母散,用牡蠣、知母、貝母三味藥研成細末,用豬蹄調服。

香白芷

潔古云:治足陽明頭痛,中風寒熱,解利藥也。以四味升麻湯中加之,通行手足陽明經也。《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氣味俱輕,陽也。陽明行經之藥。治陽明經頭痛在額,及治風通用,去肺經風熱,頭面皮膚燥癢。

東垣云:白芷,味辛純陽。治風邪,止渴,嘔吐,頭風侵目淚出,頭眩目癢,治目赤努肉,排膿,治瘡痍疥癬,長肌肉,散陽明經之風。又云:通行手足陽明經,又為手太陰之引經。

海藏云:其氣芳香,治正陽陽明頭痛。與辛夷、細辛同用,治鼻病。內托,用此長肌,則陽明可知也。

白話文:

香白芷

潔古說:白芷可以治療足陽明經頭痛,中風寒熱,並且解利藥的毒性。在四味升麻湯中加入白芷,可以通行手足陽明經。

《主治秘訣》說:白芷性溫,味辛,氣味都比較輕,屬於陽性。是治療陽明經的藥物。可以治療陽明經頭痛,頭痛位置在額頭,以及治療風寒感冒,去除肺經風熱,頭面皮膚乾燥瘙癢。

東垣說:白芷,味辛,性純陽。可以治療風邪,止渴,嘔吐,頭風侵犯眼睛導致流淚,頭昏眼癢,治療眼睛紅腫、肉芽突出,排膿,治療瘡痍、疥癬,促進肌肉生長,散解陽明經的風邪。又說:白芷可以通行手足陽明經,並且是手太陰經的引經藥。

海藏說:白芷氣味芳香,可以治療正陽陽明頭痛。與辛夷、細辛一起使用,可以治療鼻病。內托,使用白芷可以促進肌肉生長,這可以說明白芷對陽明經的療效。

黃芩

成聊攝云:苦入辛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以泄痞熱。又云:陽有餘,以苦除之,黃連、黃芩之苦以除熱。

潔古云: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肉壅盛,必用之藥。泄肺中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苦甘。氣厚味薄,浮而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氣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皮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

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又治下痢膿血,稠黏腹痛,後重身熱,久不可者,與芍藥、甘草同用。易老又云: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濕熱,亦用黃芩,瀉肺火故也。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藥用之。

白話文:

黃芩

成聊攝 說道:苦味入辛味,能泄去體內的熱邪。黃芩、黃連的苦味,能泄去積聚在胸腹部的熱邪。又說:陽氣過盛,可以用苦味來消除,黃連、黃芩的苦味能除熱。

潔古 說道:治療肺部濕熱,治療上焦熱邪導致的眼睛紅腫,以及瘀血積聚,都必須使用黃芩。它可以泄去肺部的火邪,防止上逆到膈膜。補益膀胱的寒水不足,滋養膀胱的化源。《主治秘訣》說道:黃芩性涼,味苦甘。氣厚味薄,藥性浮而不沉,屬陽中陰。其功效有九:一、瀉肺經熱;二、夏月必須使用;三、治療上焦及皮膚的熱邪;四、去除各種熱邪;五、婦女產後用於養陰退陽;六、利胸中氣;七、消膈上痰;八、除上焦熱邪及皮膚濕熱;九、安胎。單制、二制、不制,分別適用於上、中、下三焦。

酒炒黃芩 上行,主治上部積血,非黃芩不可。肺部苦氣上逆,急需用苦味藥物來泄去,這正是黃芩的功效所在。又治下痢膿血,稠黏腹痛,肛門墜脹,身體發熱,久治不愈者,可以與芍藥、甘草同用。

易老 又說道:肌膚發熱及去痰,可以使用黃芩。上焦濕熱,也可用黃芩,因為它能瀉肺火。瘡痛難忍,可以用苦寒藥物,如黃芩、黃連。詳察黃芩的上下部位,分開使用根和梢,並搭配引經藥物使用。

東垣云:黃芩除陽有餘,涼心,去熱,通寒格。又云:治發熱口苦。

海藏云:東垣言黃芩味苦而薄,中枯而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入手太陰經之劑也。細實而中不空也,治下部妙。陶隱居云:色深堅實者好。圓者名子芩,又治奔豚,臍下熱痛。飄與堅有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同例。黃芩,其子主腸澼膿血;其根得厚朴、黃連,主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以療鼠瘻。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

白話文:

東垣說:黃芩能去除陽氣過盛,降心火,退熱,使寒氣通暢。他也說:黃芩可以治療發熱口苦。

海藏說:東垣認為黃芩味道苦澀,質地乾燥而輕飄,因此能清泄肺火,解肌熱,屬於入足太陰脾經的藥物。黃芩外形細實,內部不空,適合治療下焦病症。陶隱居說:黃芩顏色深沉,質地堅實的比較好。圓形黃芩稱為子芩,還可以用來治療奔豚,臍下熱痛。輕飄和堅實有等級之分,與枳實、枳殼相同。黃芩的果實主治腸道膿血瀉痢;黃芩的根部配合厚朴、黃連,主治腹痛;配合五味子、牡蒙、牡蠣,可以幫助生育;配合黃芪、白蘞、赤小豆,可以治療鼠瘻。張仲景治療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方中四面都使用黃芩,因為它可以主治各種熱症,並能通利小腸。

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而主妊娠,安胎散內多用黃芩,醫亦常用。《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久服之,行及奔馬,甚驗。

丹溪云:黃芩安胎者,乃上中二焦藥,降火行下也。縮砂安胎者,治痛行氣也。若血虛而胎不安者,阿膠主之。治痰熱者,假此以降其火也。

敗醬

海藏云:仲景治腹癰腸有膿,用薏苡仁附子敗醬湯。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三物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取一升,頓服之。小便當下愈。時習云入手厥陰、足少陰經。

白話文:

太陽病患者腹瀉不止,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懷孕時,安胎散中常加黃芩,醫生也常用它來安胎。《千金方》記載,巴郡太守曾奏報用加減三黃丸治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等症,長期服用效果顯著,能快速行走,甚至趕上奔馬。

丹溪認為,黃芩安胎是因為它能清熱降火,行下二焦之熱。縮砂安胎則能止痛行氣。如果血虛導致胎不安,可以用阿膠治療。治療痰熱可以用黃芩來降火。

敗醬可以治療腹癰腸有膿,方子是將薏苡仁、附子、敗醬三味藥研末,用水煎服,能治療小便不利。時習認為,敗醬可以入厥陰、少陰經。

藁本

潔古云:此太陽經風藥,治寒氣鬱結於本經。治頭疼腦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主治秘訣》云:味苦,性微溫。氣厚味薄而升陽也。太陽頭痛必用之藥。足太陽本經藥也。頂巔痛非此不能除。

東垣云:通行手足太陽經。氣力雄壯,治風通用。又云:治頭面及遍身皮膚風濕。

海藏云:此與木香同治霧露之氣,與白芷同作面脂藥。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後,凡中霧露之氣,皆為傷寒。又云:清邪中於上焦,皆霧露之氣。神木白朮湯內,加木香、藁木,擇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藁本

古書上說:這是治療太陽經中風的藥,能解決因寒氣鬱結在經絡中引起的問題。可以治療頭痛和腦痛,受到大寒侵襲時,會導致頭痛和牙痛。《主治祕訣》說這藥味苦,性微溫,氣味厚重但味道淡薄,能夠升陽。對於太陽經的頭痛必須使用這種藥,因為它是足太陽經的藥物,只有它能夠解除頂部的疼痛。

東垣說:這藥通行於手足的太陽經,氣力強壯,治療風病。還說它能治療頭面及全身的風濕。

海藏說:這藥與木香一樣能治療霧露之氣,且與白芷一起用作面部膏藥。仲景說:在清明之前和立秋之後,所有的霧露之氣都會造成傷寒。此外,清邪如果侵入上焦,也都是霧露之氣。在神木白朮湯裡可以加上木香和藁木,根據情況選擇使用。這樣既能治風又能治濕,互相對應。

玄胡索

海藏云:一名玄胡索,避宋諱也。治心氣痛、小腹痛如神。入足厥陰經。

石香葇

丹溪云:香薷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又云:大葉香薷,去暑利小水。濃煎汁成膏丸而服之,可治水脹。

艾葉

潔古云:艾葉苦,陰中之陽。溫胃。

丹溪云:艾屬火而行水,生寒熟溫。生搗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溫,不言其熱。其性入火炙則氣下行,入藥服則氣上行。世人喜溫,今婦人慾子者,率多服之。及其毒發,何嘗歸咎於艾,惜哉。予考《圖經》而默有感於其中也,故云。

白話文:

玄胡索,又名玄胡索,因為避諱宋朝皇帝的名字而改名。它能神奇地治療心氣痛、小腹痛,歸屬於足厥陰經。

香薷屬金和水,能通達上、下,治療水腫效果極快。肺部得到香薷的滋潤,就能清化、運作,熱氣自然從下排出。大葉香薷也能去暑利小便。將它濃煎成膏狀丸服,可以治療水腫。

艾葉苦,屬於陰中之陽,溫胃。

艾葉屬火,卻能行水,生時寒涼,熟後溫熱。生艾葉搗汁服用,可以止血。本草只記載艾葉溫性,卻沒有提及其熱性。艾葉的特性是,火炙後氣向下行,入藥服用則氣向上行。世人喜歡溫補,現在婦女想懷孕的,大多服用艾葉。等到艾葉的毒性發作時,卻很少有人歸咎於艾葉,實在可惜。我參考《圖經》,心中有所感觸,所以才說這些。

牛蒡子(一名惡實)

潔古云:主風腫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瘡疽頭。《主治秘訣》云:辛溫,潤肺散氣。搗碎用之。

東垣云:惡實,味辛平,甘溫。主明目,補中,除風及皮膚風,通十二經。

水萍

丹溪云:浮萍發汗,尤甚麻黃。

地榆

潔古云:性寒味苦。氣味俱薄,體沉而降,陰中陽也。專治下焦血。

東垣云:治下焦血,腸風下血,及瀉血。下血須用之。又云:地榆,味苦、甘、酸,陽中微陰。主婦人乳疾、七傷、帶下,治下部膿血。

白話文:

【牛蒡子】(一名惡實) 潔古認為:它能治風腫毒和喉嚨疼痛,吞下一粒可以排出瘍頭。《主治祕訣》指出:它有辛溫的特性,能滋潤肺部,疏散氣體。搗碎後使用效果更佳。 東垣認為:惡實,味道辛且平,甘且溫。能明目、補中,祛風以及皮膚風疹,通暢十二條經絡。

【水萍】 丹溪認為:水萍能發汗,比麻黃更強烈。

【地榆】 潔古認為:地榆性寒,味道苦,氣味都比較淡,體質沈重且下降,是陰中帶陽的藥物。專門治療下焦血液問題。

東垣認為:地榆能治療下焦血液問題、腸風出血,以及下痢出血。對於出血的情況必須使用。此外,地榆的味道苦、甘、酸,是陽中微陰的藥物。能治療婦女的乳腺疾病、七種傷害、帶下病,以及下部的膿血。

白薇

海藏云:白薇根狀似牛膝,白前而短小。療卒驚邪風,狂痓病。《局方》中多用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淋露故也。

海藻

成聊攝云:鹹味湧泄,海藻咸以泄水氣。

潔古云:海藻苦、咸,寒,陰也。治癭瘤、馬刀諸瘡,堅而不潰者。《內經》云:咸能軟堅。營氣不從,外為浮腫,隨各引經之藥治之,無腫不消,亦泄水氣。

漢防己

潔古云:氣寒味苦。療腰已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主治秘訣》云:辛苦陰也。泄濕氣,去皮淨用。又云:去下焦濕腫與痛,並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龍膽、黃檗、知母也。

白話文:

白薇

海藏認為,白薇的根狀似於牛膝,呈白色且短小。對於突然受到驚嚇或邪風影響所導致的神經緊張症狀,如狂亂和抽搐,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局方》中常使用白薇來治療婦人病症,這是因為它能治療傷害身體而引起的尿路問題。

海藻

成聊攝提到,海藻具有鹹味,其特性是能夠排除體內的水分。潔古則指出,海藻屬苦、鹹性,寒涼,具陰性。它對於治療腫瘤、馬刀等疾病非常有效,特別是對於那些堅硬且不易潰瘍的部位。《內經》中提到,鹹味可以軟化堅硬的物質。如果體內的營養循環不暢,造成浮腫,配合適當的引導經絡的藥物使用,所有腫脹的部位都可以消退,同時也能排除體內的水分。

漢防己

潔古認為漢防己的氣味是寒涼且苦味,適合治療腰部以下至腳部的濕熱腫脹和腳氣。它能補充膀胱功能,去除積聚的熱氣,並且流通於十二條經脈之中。《主治祕訣》中提到,漢防己具有陰性的特質,可以排除體內的濕氣,但需要使用去皮淨化的漢防己。此外,對於下焦的濕熱腫脹和疼痛,以及膀胱的火邪,必須使用漢防己、龍膽、黃檗、知母等藥物進行治療。

東垣云:漢防己,大苦寒,純陰。能泄血中之濕熱,通血中之滯塞,補陰瀉陽,助秋冬瀉春夏之藥也。比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險健之人,幸災樂禍,遇風塵之驚,則借為亂階。然而見善亦喜,逢惡亦怒,如善用之,則可以敵凶暴之人,突險固之地。此瞑眩之藥,聖人所以存而不廢爾。

今夫防己聞其臭則可惡,下咽則令人身心為之煩亂,飲食為之減少。至於十二經有濕熱壅塞不通,及治下疰腳氣,除膀胱積熱,而庇其基本,非此藥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

復有不可用者數端:若遇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穀氣已虧之病,而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肺經氣分,宜滲泄之,其防己乃下焦血藥,此不可用二;如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虛渴,宜補以人參葛根之甘溫,若用苦寒之劑則速危,此不可用四也。不止如此,但上焦濕熱者,真不可用。

白話文:

東垣論漢防己

東垣先生說:漢防己,味苦性寒,屬純陰之藥。它能將血中的濕熱排出,疏通血脈中的阻塞,補益陰氣、瀉去陽氣,輔助秋冬滋陰、春夏清熱的藥物。比喻來說,它就像一個性格險峻而強健的人。這樣的人,喜歡幸災樂禍,遇到風塵驚擾,就會借機生事。但同時,他們見善亦喜,逢惡亦怒,如果善加利用,就能抵擋凶暴之人,突破險峻之地。這種藥性如同「瞑眩」,看似反常,卻是聖人用來治病時,必須保留而不廢棄的藥物。

現在,漢防己聞其氣味令人厭惡,下咽之後,令人身心煩亂,食慾減退。然而,對於十二經脈濕熱壅塞不通,以及治療下肢水腫、腳氣病,去除膀胱積熱,而又能保護根本,就非此藥不可。它是真正行經通絡的仙藥,沒有任何藥物可以代替。

然而,也有幾種情況不可使用漢防己:

  1. 若病人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和谷氣已經虧損,而用漢防己瀉下大便,就會加重失血,這是不可使用的第一種情況。
  2. 若病人口渴引飲,說明熱在肺經上焦氣分,應該用滲泄之藥,而漢防己是作用於下焦血分的藥物,這是不可使用的第二種情況。
  3. 若病人外傷風寒,邪氣傳入肺經,氣分濕熱,小便黃赤甚至不通,這是上焦氣分疾病,不能使用血分藥物,這是不可使用的第三種情況。
  4. 若病人久病,津液不能運行,上焦虛渴,應該用人參、葛根等甘溫藥物來補益,如果使用苦寒藥物,就會加速危殆,這是不可使用的第四種情況。

不止如此,凡是上焦濕熱者,都不可使用漢防己。

若下焦有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然後可審而用之也。又云:太陽本經藥也。

天麻

潔古云:治風痰眩運頭痛。

高良薑

潔古云:氣熱味辛,純陽。健脾胃。

東垣云:良薑,味辛大溫,純陽。主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健脾胃。

茴香

潔古云:茴香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

東垣云:補命門不足之藥。

海藏云:茴香本是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云小腸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入手足少陰。二藥相合,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丙與壬交也。手足太陽藥。

白話文:

如果下半身有濕熱,流入十二經絡,導致兩陰不通,就可以仔細判斷並使用藥物治療。另外,有人說這屬於太陽經的藥物。天麻可以治療風痰眩暈頭疼。高良薑氣味辛辣溫熱,性屬純陽,能夠健脾胃。良薑味辛性溫,純陽,可以治療胃寒逆冷、霍亂腹痛,也能健脾胃。茴香可以去除一切臭氣,調節脾胃,幫助消化食物。茴香可以補益命門。茴香原本是治療膀胱的藥物,因為它先屬丙火,所以也屬於小腸藥,能潤燥丙火。由於它也屬戊土,所以從丙火到壬水,能通入手足少陰經。兩種藥物相合,可以打開上下經絡的通道,所以丙火與壬水相交。這屬於手足太陽經的藥物。

紅藍花

潔古云:破留血,神驗。入心養血,謂其苦溫,為陰中之陽,故入心。

東垣云:紅花和血,與當歸同用。

丹溪云:破留血,養心血。多用則破血,少用則養血。

牡丹皮

潔古云: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是犀角地黃湯中一味也。《主治秘訣》云:辛、苦,陰中陽也。涼骨熱。

東垣云:牡丹皮辛味苦寒,陰中之陽。主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婦人冷熱血氣,排膿,通經,涼骨蒸。又云:去腸胃中留血滯血於諸經,皆能和血生血涼血。

白話文:

紅藍花: 潔古認為,紅藍花有破除瘀血的作用,並且效果神妙。它進入心臟,養護血液,因為它性苦而溫,是陰中帶陽的藥物,所以會進入心臟。

東垣指出,紅花能和合血液,與當歸一同使用效果更佳。

丹溪則說,紅藍花能破除瘀血,養護心血。大量使用會破除瘀血,少量使用則能養護心血。

牡丹皮: 潔古提到,牡丹皮可以治療腸胃積血,以及鼻血、吐血等症狀,這是犀角地黃湯中的其中一種藥物。《主治祕訣》中說,它性辛、苦,是陰中帶陽的藥物,可以涼卻身體的熱氣。

東垣則進一步解釋,牡丹皮性辛味苦,寒性,是陰中帶陽的藥物。它主要用於消除腫塊、瘀血,這些瘀血停留在腸胃中,對於婦女的冷熱血氣,可以排出膿液,通暢經脈,涼卻身體的熱氣。另外,它還能去除腸胃中的積血和滯血在其他經絡中,都能調和血液、養護血液、涼卻血液。

海藏云:易老言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陰也;志不足者,足少陰也。故仲景八味丸用之。牝牡乃天地之稱。牡為群花之首,葉為陽,發生,花為陰,成實。丹為赤,即火,故能瀉陰中之火。牡丹皮主手厥陰、足少陰無汗之骨蒸,地骨皮主足少陰、手少陽有汗之骨蒸。又云:牡丹皮,治胞中之火。

京三稜

潔古云:氣平味苦,陰中陽也。破積氣,損真氣,虛人勿用。火炮製使。

東垣云:京三稜味苦平,陰中微陽。治癥瘕癖積結塊,脹滿,治氣脹。

白話文:

海藏說:「易老說治療神志不足。神不足是手少陰的問題;志不足是足少陰的問題。所以仲景用八味丸來治療。牝牡是天地之稱。牡是群花之首,葉是陽,負責生長,花是陰,負責結果實。丹是紅色,代表火,所以能夠瀉去陰中之火。牡丹皮主治手厥陰、足少陰無汗的骨蒸,地骨皮主治足少陰、手少陽有汗的骨蒸。又說:牡丹皮,治療胞中之火。」

潔古說:「京三稜氣平味苦,是陰中之陽。破積氣,損真氣,虛人不能使用。用火炮製。」

東垣說:「京三稜味苦平,陰中微陽。治療癥瘕癖積結塊,脹滿,治療氣脹。」

海藏云:其色白,破血中之氣。又云:京三稜、逢莪朮,治瘡堅硬,甚者用之,為堅者削之也。

青黛

丹溪云:青黛能收五臟之鬱火,解熱毒,瀉肝,消食積。

鬱金

潔古云:鬱金,味辛、苦,純陰。涼心經。

東垣云:鬱金,主積血下氣,主肌,止血,破惡血。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

丹溪云:上行之藥也。

肉豆蔻

海藏云:入手陽明經。

丹溪云:肉豆蔻屬金與土,溫中補脾有功。《日華子》言其下氣,蓋以脾得補而善運化,其氣自下,非若香附、陳皮之快泄也。《衍義》不詳,其實謾爾,因此遂為不可多服。

白話文:

海藏指出:青黛的顏色是白色,可以破除血液中的氣體。又說:京三稜和[莪朮],可以治療癥瘕堅硬的疾病,對於較嚴重的情況,使用它們可以像是削除堅硬物體一樣對癥下藥。

青黛能收斂五臟的鬱火,解熱毒,清肝,消食積。

鬱金的味道是辛、苦,純屬陰性,可以涼心經。

東垣指出:鬱金主要針對積聚的血液和下氣,主肌肉,止血,破壞惡性血液。可以治療陽毒進入胃部,導致下血頻繁且疼痛。

丹溪認為,鬱金是一種能夠上行的藥物。

肉豆蔻進入手陽明經絡。

海藏認為:肉豆蔻屬於金與土,溫暖中焦,補脾非常有效。《日華子》提到它能夠下氣,這是因為脾得到了補益,運化能力變得更好,所以氣自然向下流通,不像[香附]、[陳皮]那樣快速洩氣。《衍義》並未詳細說明,實際上這只是誤導,因此不能過量服用。

天南星

東垣云:南星味甘、辛,陰中之陽。主中風降痰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乃肺經之本藥。

縮砂蜜

潔古云: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虛勞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

海藏云:縮砂與檀香、白豆蔻為使,則入肺;與人參、益智為使,則入脾;與黃檗、茯苓為使,則入腎;與赤、白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入手足太陰、手足陽明經。

白話文:

【天南星】

東垣說:天南星味道甘、辛,是陰性中的陽性。主治病症包括中風、減少痰液、引發麻痺,能促進消化,打散堅硬的積聚物,消腫,通暢胸膈,散血和引發流產。這是針對肺經的本草藥材。

【縮砂蜜】

潔古提到:縮砂蜜主要用於治療脾胃因氣結而導致的滯塞不散。適用於虛弱勞累引起的冷瀉,心腹疼痛,促進消化。

海藏指出:縮砂蜜配合檀香或白豆蔻使用,可以進入肺部;與人參或益智合作,則進入脾部;與黃檗或茯苓一起,可以進入腎部;與赤石脂或白石脂共同作用,則對應大腸和小腸。這藥物主要作用在手足太陰、手足陽明經絡上。

丹溪云:縮砂安胎止痛,行氣故也。

蓬莪朮

海藏云:蓬莪朮其色黑,破氣中之血。入氣藥中,發諸香。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故孫用和治氣短不能續,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湯中,多用此也。

香附子

潔古云:味甘、苦,微寒。氣厚於味,陽中陰也。快氣。

東垣云:香附子,味甘,微寒。除胸中熱,充皮毛,治一切氣,並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消食下氣。

海藏云:後世人用治崩漏,本草不言治崩漏。《圖經》云: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皮膚瘙癢,癮疹,飲食不多,日漸瘦損,常有憂愁,心忪少氣,以是知益氣血之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能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白話文:

丹溪認為縮砂可以安定胎象、緩解疼痛,這是因為它能調理氣機。

蓬莪朮,海藏認為它的顏色是黑色的,能夠在氣機中破開血液,進入氣類藥物中,發散各種芳香成分。雖然它被視為通便藥,但也能夠補益氣力。因此,孫用和使用了「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劑以及湯藥中,多數時候會使用到蓬莪朮。

香附子,潔古認為它味道甘、苦,性質稍微偏寒,氣味濃厚,是陽性中的陰性,能促進氣機流通。東垣則提到香附子味道甘,性質微寒,可以清除胸部的熱邪,滋養皮毛,治療所有種類的氣病,包括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痛,以及腎氣和膀胱的寒冷,還有消化不良和下氣的功效。

海藏認為後世的人使用香附子來治療崩漏(月經過多),但本草書上並未提到這一點。《圖經》中提到,當膀胱部位連接脅下時,時常有氣機阻塞的情況,皮膚瘙癢,出現疹子,食量減少,身體日益消瘦,經常感到憂愁,心神不定,少氣力,由此可知它能補益氣血。在方劑中使用來治療崩漏,是為了補益氣血並止血。此外,它還能去除凝結的血液,即推陳出新。它與「巴豆」都能治療拉肚子不停,也能治療大便不通,具有相似的作用。

丹溪云: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藥必用之,以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紅豆蔻

海藏云:是高良薑子也。畏良薑。用紅豆復用良薑,如用官桂復用桂花同意。

白豆蔻

潔古云:蕩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飲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薄,輕清而升,陽也。其用有五:肺經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天麻暴發,白睛紅者,用之少許五也。

東垣云:白豆蔻味辛,大溫,純陽。主積冷氣,止嘔逆翻胃,消穀下氣,去太陽經目內大眥紅筋。

白話文:

丹溪說:香附子必須使用童子尿浸泡。所有能活血的藥物都應該使用它,以引導藥力到氣分並促進血液生成,這正是陽氣生長、陰氣增長的道理。

紅豆蔻:海藏認為它是高良薑的種子,忌與良薑一同使用。若要用紅豆蔻,則需配合良薑,就像使用官桂時要配合桂花一樣,以達到相似的效果。

白豆蔻:潔古提到它能清除肺部的阻塞氣息,擴展膈肌,增加飲食的消化吸收。《主治祕訣》指出,它的性質為熱,味道辛辣,氣味輕盈且上升,屬陽。它的用途有五點:一是作為肺經的基本藥物,二是能疏散胸中的阻塞氣息,三是能治療因受寒引起的腹部疼痛,四是能溫暖脾胃,五是在天麻突然發作,導致眼睛白膜紅腫時,少量使用可以幫助緩解。

東垣說:白豆蔻味道辛辣,性溫,是純陽之品。它可以治療積聚的冷氣,停止嘔吐和反胃,增強飲食消化能力,以及消除太陽經脈中眼內的大紅筋。

海藏云:入手太陰經,別有清高之氣。上焦元氣不足,以此補之。

黑附子

成聊攝云:附子之辛溫,固陽氣而補胃。又云: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又曰: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

潔古云:黑附子,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胸中寒甚。以白朮為佐,謂之朮附湯,除寒濕之聖藥也。治濕藥中宜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及治經閉。《主治秘訣》云:性大熱,味辛甘,氣厚味薄。輕重得宜,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三:去臟腑沉寒一也,補助陽氣不足二也,溫暖脾胃三也。

然不可多用。慢火炮製,去皮臍用。又云:附子,熱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又云:非附子不能補下焦之陽虛。

白話文:

海藏認為,黑附子能夠進入手太陰肺經,具有清高之氣,對於上焦元氣不足的問題,可以使用黑附子進行補充。

黑附子的辛溫特性,能夠固定陽氣,並補充胃部的元氣。對於經脈中的濕氣,也可以使用黑附子的辛熱特性來排除。此外,黑附子的辛味可以散寒,這也是其特點之一。

潔古提到,黑附子的特性是行走而不固定,同時也能夠去除胸中嚴重的寒氣。若與白朮一起使用,可以形成「朮附湯」,這是一種能夠消除寒濕的聖藥。在治療濕氣的藥物中,黑附子可以適量加入。黑附子能夠流通各個經脈,是引導其他藥物的媒介,並且也適用於經絡閉塞的治療。《主治祕訣》指出,黑附子的性質極熱,味道辛甘,氣質厚重但味道較薄。在使用時,必須掌握適當的比例,既可以升也可以降,屬於陽性藥物。黑附子的用途主要有三個:去除內臟深層的寒冷、補充陽氣不足、以及溫暖脾胃。

然而,黑附子不應過量使用,必須用慢火炮製,去掉皮和臍部。潔古進一步解釋,黑附子的熱度濃厚,是陽性中的陽性,因此會導致發熱。此外,沒有黑附子就不能補充下焦的陽氣虛弱。

東垣云:黑附子味辛、甘,溫。大熱純陽。治脾中大寒。主風寒咳逆,溫中。又云:散臟腑沉寒,其氣亦寒,補諸不足,不宜多用,經曰壯火食氣故也。用之則須以甘草緩之。辛熱以溫少陰經,以溫陽氣。散寒發陰,必以辛熱。濕淫所勝腹中痛,用之補虛勝寒。蛔動胃虛,則氣壅滿,甘令人中滿,去朮加此,補陽散壅。

海藏云:附子入手少陽、足少陰,三焦、命門之劑。其浮中有沉,無所不至。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乾薑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涼、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四逆也。

丹溪云:《衍義》論附子有五等,同為一物,以其形象命名而為用,至哉言矣。然猶有未明也。仲景八味丸,以附子為少陰之嚮導,其補自是地黃為主;後世因以附子為補藥,誤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可致遠爾。烏頭、天雄皆氣壯形偉,可為下部藥之佐。

白話文:

東垣說:黑附子味道辛辣、甘甜,溫暖,具有強大的熱力和純陽之性。它能治療脾中的大寒症狀,對風寒咳嗽逆流、調理中焦有著很好的效果。他又提到:黑附子能散除五臟六腑的深寒,它的氣息也是寒冷的,能夠補充各種不足,但不應過量使用,因為會導致壯火傷氣。使用時必須搭配甘草來緩和。用辛熱之物來溫暖少陰經絡,以及溫煦陽氣。要散除寒邪,必須使用辛熱之物。濕氣過盛導致腹痛,使用黑附子可以補虛勝寒。如果胃虛引發蟲動,會導致氣體堵塞,甘草使人中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減少甘草的用量,增加黑附子的用量來補充陽氣,疏散壅塞。

海藏認為:黑附子能進入手少陽、足少陰、三焦、命門等部位,它的氣息既浮又沈,無處不到。味道辛辣,熱力大,是陽中之陽,因此能不斷行進,不像乾薑只止不動。對於身體表面涼、四肢冷的人不能隨便使用。如果要用,主要是因為它能治療四逆症。

丹溪指出:《衍義》論述了黑附子有五種不同等級,都是一物,根據其外觀命名用途,這是一個非常精確的描述。然而,還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張仲景的八味丸,以黑附子作為少陰的導引,補充的主要力量來自於熟地黃。後世誤以為黑附子本身就能作為補藥,這是錯誤的。黑附子的特性是快速流通,只是利用其強勁向下流動的特質來輔助熟地黃的滯滯性,這樣才能達到遠程的效果。烏頭和天雄都具有壯大的氣息和強大的形態,適合用作下部藥物的輔助。

惜無表其害人之禍者,相習用之,為治風之藥,殺人多矣。如治風治寒,有必須用附子、烏頭者,當以童便而浸之,以殺其毒,且可以助行下之力。入鹽尤捷也。

烏頭

潔古云:治風痹、血痹、寒痹,半身不遂,行經藥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甘。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痞堅二也,溫養臟腑三也,治諸風四也,破積聚滯氣五也,感寒腹痛六也。

東垣云:烏頭,味辛、甘,溫。大熱純陽。主中風,除寒濕痹,行經散風邪。不宜多用。

海藏云:烏附子類,皆水浸炮裂,去皮臍用之。然多外黃內白,劣性尚存些少,莫若乘熱切作片子再炒,令表裡皆黃色,劣性盡去為良也。今人罕知如此制之。

白話文:

對於那些未詳細描述其傷害人類的災難者,他們互相學習使用,作為治療風症的藥物,導致了許多死亡。例如,在治療風和寒時,如果必須使用附子和烏頭,應當用水童的尿浸泡它們,以消除其毒性,並且能助於下行的力量。加入鹽更是快速有效。

烏頭

潔古說:烏頭用於治療風痹、血痹、寒痹,以及半身不遂,是一種行經散風邪的藥物。《主治祕訣》指出:烏頭性熱,味道辛、甘。氣質厚重,味道淡薄,上浮並上升,屬陽,其用途有六:除去寒疾一也,去除心下痞堅二也,溫暖保護臟腑三也,治療各種風症四也,打開積聚的氣滯五也,對抗寒氣引起的腹痛六也。

東垣提到:烏頭味道辛、甘,溫熱,大熱度純陽。用於治療中風,除寒濕痹,行經散風邪。不應該大量使用。

海藏則說:烏附子類,都需先用水浸泡後,再進行炮製、裂開,去除果皮和果心後使用。然而,現在的烏頭往往外表呈黃色,內部呈白色,其劣質特性仍然存在一些。最好的方法是趁熱切成片狀再炒,使表面和內部都呈現黃色,這樣就可以完全去除劣質特性,使其質量更佳。現在的人很少知道這樣的製造方法。

天雄

潔古云:非天雄不能補上焦之陽虛。

白附子

東垣云:味辛、甘,微溫,純陽。主血痹,行藥勢,治中風失音。

半夏

成聊攝云: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以除煩嘔。辛入肺而散氣。辛以散結氣,辛以發音聲。

潔古云: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辛、苦。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濕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氣三也,消腫散結四也。渴則忌之。又云:去痰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朮。然多用則瀉脾胃。

白話文:

【天雄】

潔古認為:沒有天雄就不能補充上焦的陽虛。

【白附子】

東垣說:白附子味辛、甘,微溫,是純陽之物。它能治療血痹,導引藥力,治中風失音。

【半夏】

成聊攝提到:半夏的辛味具有散開的作用。半夏的辛味,用來排除逆氣,消除煩嘔。辛味進入肺部,散開氣息。辛味能解開結氣,能發出聲音。

潔古認為:半夏能治寒痰,以及因形寒飲冷傷肺而引起的咳嗽。它能大大和諧胃氣,除去胃寒,增加飲食量。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祕訣》中提到:性質涼,味道為辛、苦。它的氣味都輕薄,沈而下降,是陰中帶陽的。其用途有四:乾燥脾胃濕氣一也,化解痰液二也,增強脾胃之氣三也,消腫散結四也。口渴時應避免使用。又說:去除痰液用半夏,熱痰加上黃芩,風痰加上南星,胸中寒痰痞塞,使用陳皮、白朮。然而,過度使用會損傷脾胃。

東垣云:半夏主中風,除痰,生溫熟寒,健脾胃,止嘔吐,去胸中痰滿。又云:渴者禁半夏。

丹溪云:半夏屬金與土。仲景用於小柴胡,取其補陽明也,豈非有燥脾土之功歟。

大黃

成聊攝云:大黃謂之將軍,以苦盪滌。又云:宜下必以苦,大黃之苦寒以下瘀熱。又云:腸燥胃強,以苦泄之。大黃、枳實之苦,下燥結而泄胃強也。

潔古云:大黃之性,走而不守,瀉諸實熱,大腸不通,盪滌腸胃間熱,專治不大便。《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去濕熱一也,除下焦濕二也,推陳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用之酒浸煨熟,寒因熱用也。又云:味苦純陰。熱淫所勝,以苦泄之。

白話文:

東垣指出:半夏能治療中風,消除痰液,性質生則溫暖,熟則寒涼,能增強脾胃功能,緩解嘔吐,去除胸中的痰多症狀。他又提到:對於口渴的人應避免使用半夏。

丹溪認為:半夏屬於金屬和土類元素。仲景在小柴胡方中使用半夏,是因為它能補充陽明經的機能,難道不是因為它有調理脾土的效能嗎?

大黃,被稱為將軍,因其苦味而具有清潔和洗滌的作用。丹溪說:對於需要下藥的病情,一定得使用苦味的藥物,而大黃的苦寒特性正是用來清除瘀熱的。他又指出:對於腸道乾燥、胃強硬的病狀,需要用苦味的藥物來排泄,而大黃和枳實的苦味,正是用來清除乾燥的結塊和胃強硬的情況。

潔古則提到:大黃的特性是走而不守,可以清除各種實熱病症,對於大腸不通暢、腸胃間的熱氣,特別有效。專門用於治療大便不通。《主治祕訣》中寫到:大黃性寒,味道苦,氣味皆濃厚,沈澱而向下,屬陰性。其用途有四:一是去濕熱,二是清除下焦的濕氣,三是推陳出新,四是消解舊食物。使用時需將大黃浸泡在酒中,加熱後再使用,這是寒性的藥物用於熱性的病情。他又指出:大黃的味道苦,屬純陰性。如果熱邪入侵,需要用苦味的藥物來排出熱邪。

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酒。又云:腹中實熱者,用大黃、芒硝。又云:大黃苦味之厚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泄下。

海藏云:味苦寒,陰中之陰也。下泄推陳致新,去陳垢而安五臟。謂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無異,所以有將軍之名。入手足陽明經。以酒引之,上至高巔;以舟楫載之,可浮胸中。本苦泄之性,峻至於下。以酒將之,可至至高之分。若物在高巔,人跡不及之處,必射以取之也。

故太陽陽明、正陽陽明,承氣湯俱用酒浸。惟少陽陽明為下經,故小承氣湯不用酒浸也。襟證方有生用者,有用麵裹蒸熟者,其制不一。《衍義》云: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或曰:心氣不足矣,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湯,何也?答曰:心氣獨不足,則不當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以客之,故吐衄。

白話文:

酒浸可以進入太陽經脈,酒洗則可以進入陽明經脈,其他經脈則不需要使用酒。另外,有說法指出,如果腹部有實熱的情況,可以使用大黃和芒硝來治療。再者,大黃的苦味濃厚,可以視為陰中的陰,因此經典中有提到它具有排泄作用。

海藏認為,大黃的味道是苦且寒涼的,屬陰中的陰。它可以通往下洩,促進新陳代謝,去除舊的污垢,使五臟安寧。這就像穩定動亂,帶來和平一樣,因此有將軍的名稱。大黃能進入手腳的陽明經脈,若使用酒作為引導,則可以將其提升到頭部;如同船隻載運,可以在胸部浮動。由於大黃本身具有強烈的下洩性質,因此使用酒作為引導,可以將其帶到極高的部位。如果物體位於極高的地方,一般人無法達到,就需要使用射箭的方式來取得。

因此,對於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病症,使用承氣湯都需要加入酒。然而,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病症則不使用酒,這是因為小承氣湯的治療對象不同。有些情況下會直接使用大黃,有些則會先將大黃包裹在面團中蒸煮熟透,不同的製法有所不同。《衍義》提到,張仲景在治療心氣不足、吐血、鼻出血等情況時,會使用大黃、黃芩、黃連等藥物。有人疑惑,既然心氣不足,為什麼不用補心湯,反而使用瀉心湯呢?答案是,如果只有心氣不足,那麼吐血和鼻出血就不應該發生。這是因為邪熱乘虛而入,導致了吐血和鼻出血的現象。

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兩全之。有此證者用之,無不效,量虛實而用之。

丹溪云:大黃屬水與火,苦寒而善泄。仲景用之以治心氣不足而衄血者,名曰瀉心湯。正是因少陰經之陰氣不足,本經之陽氣亢甚,無所輔著,以致陰血妄行而飛越,故用大黃,泄去亢甚之火,使之和平,則血歸經而自安矣。夫心之陰氣不足,非一日矣。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以黃芩救肺,黃連救肝。

蓋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之火既退,陰血自復其舊矣。《衍義》不與明說,而曰熱因不足而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開後人之盲聵乎?

葶藶

白話文:

以苦味消除熱邪,同時以苦味滋補心臟,這是一種全面性的治療方法。對於具有這種症狀的人使用此法,效果通常都很好,需根據虛實程度來調整用量。

丹溪曾提到,大黃具有水與火的特性,性苦且寒,能有效排除熱邪。張仲景利用它來治療心氣不足導致鼻出血的病人,這被稱為「瀉心湯」。這正是因為少陰經的陰氣不足,而陽氣過盛,沒有適當的支持,導致陰血亂流而出血,因此使用大黃來洩去過盛的火氣,使其恢復平和,血液就能回到正軌而自愈。心的陰氣不足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肺和肝都受到火邪的侵襲,故使用黃芩來救助肺部,黃連來救助肝臟。

因為肺是陰氣的主導者,肝是心的母親,也是血液的寄居之所。當肺和肝的火氣消退,陰血自然能恢復到原先的狀態。《衍義》並未明確說明這點,而是提到熱邪因陰氣不足而乘機侵犯,如何能更清楚地理解張仲景的想法,並啟發後世的思考呢?

成聊攝云:葶藶、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滿。

東垣云:葶藶苦寒。熬與辛酸同用,以導腫氣。

海藏云:葶藶,仲景用苦者。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則下泄,甜則少緩,量病虛實用之,不可不審。本草雖云甜苦主治同,然甜苦之味,安得不異?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用之。

丹溪云:葶藶屬火與水,性急,善逐水。病人稍虛者,宜遠之。其殺人甚速,何待久服,而後致虛也。

桔梗

成聊攝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又云:桔梗辛溫以散寒。

白話文:

成賴攝雲:葶藶和杏仁的苦和甘,可以排除飽滿感。

東垣雲:葶藶是苦寒的。在熬煮時與辛酸一同使用,用以引導腫脹的氣息。

海藏雲:葶藶,仲景用的是苦的。其他方劑可能使用甜的,也可能不提及甜苦。總的來說,苦的會往下排出,甜的則較緩慢,根據病人的虛實來使用,不可不謹慎。本草雖然說甜苦的功效相同,然而甜和苦的味道,怎麼可能一樣?仲景的葶藶大棗瀉肺湯就使用了葶藶。

丹溪雲:葶藶屬於火和水,性質急進,善於排除積水。如果病患稍微虛弱,應該遠離它。它殺人速度很快,何需等到長期服用後才導致虛弱。

桔梗

成賴攝雲:桔梗有辛散和苦洩的特性。桔梗和貝母的苦和辛,用於調節氣息。又雲:桔梗有辛溫的特性,用於散寒。

潔古云:桔梗,治咽喉痛,利胸中氣。《主治秘訣》云:味辛,苦微溫,味厚氣薄,陽中陰也。肺經之引藥,辛苦微溫,乃散寒嘔。若咽中痛,非此不能除。陽中之陽,謂之舟楫。諸藥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去蘆米泔浸一宿,焙乾用。

東垣云:桔梗性涼,味甘苦。味厚氣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利胸膈咽喉氣壅及痛,一也;破滯氣及積塊,二也;肺部風熱,二也;清利頭目,四也;利竅,五也。

海藏云:入手太陰、足少陽經。易老言桔梗與國老並行,同為舟楫之劑。如用將軍苦泄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故用辛甘之劑以升之也。《衍義》云:治肺熱氣奔促,咳逆,肺癰排膿。

白話文:

潔古說:桔梗能治療咽喉疼痛,通暢胸部氣息。《主治祕訣》指出:桔梗的性味是辛和苦,溫度稍微,味道濃但氣味淡,是陽中帶陰的藥物。桔梗是針對肺經的引導藥物,具有辛和苦的味道,溫度微溫,可以散寒和止噁心。如果咽喉疼痛,沒有這種藥物是無法治癒的。桔梗在陽中帶陽的位置,好比是船隻,任何藥物中若有此種成分,就不會沈下去。桔梗還能治療鼻塞,需將桔梗與蘆葦米和鹽水浸泡一夜後,再烘烤乾燥使用。

東垣指出:桔梗的性質涼爽,味道甘甜且略帶苦味。其性味濃厚但氣味淡薄,飄浮且上升,屬於陽性。桔梗有五種用途:一是疏通胸腔和咽喉的氣體阻塞以及疼痛,二是打開積聚的氣體和塊狀物,三是對付肺部風熱,四是清潔和通暢頭腦,五是通暢耳鼻喉等管道。

海藏認為:桔梗進入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陽膽經。易老認為桔梗與大黃並行,都是作為導航的藥物。如果使用強烈的苦味降下藥物,想要引導至胸部的高處,非桔梗的辛甜不能完成。就像鐵石進入江河,非舟楫不能運載,所以使用辛甜的藥物來提升。《衍義》則提到:桔梗能治療肺熱引起的呼吸急促、咳嗽和肺癰,排出膿液。

丹溪云:桔梗能開提氣血,氣藥中宜兼用之。

旋覆花

成聊攝云:硬則氣堅,鹹味可以軟之。旋覆之咸,以軟痞硬。

海藏云:發汗吐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宜此。仲景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旋覆代儲湯。胡洽治痰飲兩肋脹滿,旋覆花丸,用之尤妙。

射干(射音夜)

潔古云:射干苦,陽中陰也。去胃中癰瘡。

東垣云:射干味苦,平。陽中之陰。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消腫毒,通女人月經,消瘀血。

白話文:

丹溪認為,桔梗能開放和提升氣血運行,對於氣類的藥物,在使用時應當考慮加入桔梗。

旋覆花: 成聊攝指出,如果旋覆花的質地較硬,那麼它的鹹味特性有助於軟化它。而旋覆花的鹹味,就是為了軟化那些堅硬的結塊。

海藏提到,當人們發過汗、嘔吐或排過瀉後,若出現心下部位堅硬、噯氣不能消除的情況,這時旋覆花就是適當的選擇。仲景在治療傷寒後出現的心下堅硬、噯氣不除的情況時,會使用旋覆代儲湯。胡洽則利用旋覆花丸來治療痰飲所導致的兩側肋部脹滿症狀,效果特別好。

射乾: 潔古指出,射乾具有苦味,屬陽中帶陰的性質,可以清除胃中的癰瘍病竈。

東垣則說明,射乾味道苦,性平,屬陽中帶陰的性質。它可以治療咳嗽、呼吸困難、咽喉炎、咽痛,還能消腫解毒,對女性的月經不通、瘀血有很好的療效。

海藏云:仲景治咽中動氣,或閉塞,鳥扇湯中用之。時習云仲景射干湯用之鳥扇,是射干苗也。

丹溪云:射干屬金而有木與水火,行厥陰、太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又曰:治便毒。此乃足厥陰濕氣,因疲勞而發。取射干三寸,與生薑同煎,食前服,利三兩行效。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紫花者是,紅花者非。

恆山

丹溪云:恆山屬金而有火與水,性暴悍,善驅逐,能傷真氣,功不掩過者也。病者稍近虛怯,勿用也。雷公有云:老人與久病人切忌之。

蜀漆

潔古云:蜀漆味辛,純陽破血。

白話文:

海藏指出:東漢名醫張仲景在治療咽喉中出現震動的聲音,或是有堵塞感時,會使用一種叫做「鳥扇湯」的藥方。當時的醫學家認為,張仲景實際上使用的是「射乾湯」,其中的「射乾」就是指的植物「射乾」的根。

丹溪則說:「射乾」這味藥物,其性質屬金,但也有木、水和火的特性,能夠在厥陰、太陰經脈中運轉積聚的痰液,幫助消散結塊,療效迅速。此外,它還可以治療尿道炎。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足厥陰濕氣過盛,加上過度勞累所導致。可以取「射乾」的根部長達三寸,與生薑一同煎煮,於飯前服用,通常飲用三次左右就能見效。此外,對於喉嚨疼痛的患者,切一片「射乾」含在口中,也能得到緩解。其中紫花的「射乾」纔是正確的品種,而紅花的則不是。

恆山則被丹溪描述為屬金性質,但同時也有火和水的特性,其性質強烈且具有攻擊性,可能對真氣造成傷害。因此,對於身體稍顯虛弱或疲憊的患者,不建議使用。雷公也曾提到,老年人或長期患病的人應該避免使用。

蜀漆,根據潔古的描述,是一種味道辛辣、純陽性的藥物,具有破血的作用。

東垣云:蜀漆,破腹中癰瘕,堅結痞氣,積聚邪氣。主瘴鬼、久瘧不瘥。又云:蜀漆洗去腥,與苦酒同用,以導膽。

海藏云: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甘遂

潔古云:味甘寒。有毒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之。

東垣云:甘遂味苦,寒,純陽。主大腹腫滿,能瀉十二種水氣腫滿。

海藏云:甘遂可以通水,以其氣直達透所結處。

白及(與白蘞同)

潔古云:白及苦甘,陽中陰也。止肺血,澀與白蘞同。

東垣云:白及,味苦、辛、甘,陽中陰也。主癰腫惡瘡,敗疽發背,瘰癧腸風,痔漏,湯火瘡。

白話文:

東垣指出:蜀漆能分解腹中的癰瘤和堅硬的結塊,以及消除腹內的邪氣。對抗瘴氣和長期未愈的瘧疾有療效。此外,蜀漆可用來洗滌腥味,與醋一起使用,以引導膽汁。

海藏提到:當火熱邪氣反覆上逆時,加入蜀漆的辛味以疏散它們。

甘遂,其性味甘寒,具有毒性,專門用於清除胸中積聚的水分,沒有這種藥物就無法達到效果。

東垣解釋:甘遂的味道苦,性寒,屬純陽性質。能消除大腹脹滿,對十二種水氣所引起的脹滿都有療效。

海藏認為:甘遂能通利水道,因為它的氣息能直接穿透並作用在積聚的地方。

白及(與白蘞相同),潔古認為其性味苦甘,屬陽中帶陰。能止住肺部出血,與白蘞一樣具有的是收斂作用。

東垣指出:白及的味道苦、辛、甘,屬陽中帶陰。能治療腫瘤、惡性潰瘍、敗傷、發背、瘰癧、腸風,以及痔漏、湯火傷等病。

大戟

成聊攝云: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腎所生也。

潔古云:大戟,味苦、甘、寒,陰中微陽也。瀉肺氣,卻能損真氣。

海藏云:此澤漆根也。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以苦燥除之。

蕘花

成聊攝云:蕘花下十二種水,水去利則止。

海藏云:張仲景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利則止,其意如此。若用時當以意斟酌,不可使過與不及也。仍須是有此證者,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龍湯,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用之蓋利水也。

白話文:

【大戟】

成賴攝雲:苦以導出。甘遂和大戟的苦味可以導出體內的水分。水分是由腎臟產生的。

潔古雲:大戟,味道苦、甘、寒,是陰性中帶微陽性的藥物。它可以排空肺部的氣息,但同時也可能耗損真氣。

海藏雲:這是指澤漆的根。它與甘遂一樣,都是用來排空水分的藥物,對於濕氣過重的狀況,可以用苦味來消除。

【蕘花】

成賴攝雲:蕘花可以排出十二種不同類型的水分,當水分排出,利尿作用停止。

海藏雲:張仲景使用蕘花來治療利尿症狀,因為它有排水利尿的作用,當水分排出後,利尿症狀自然會停止。在使用時應根據情況自行斟酌,不可過量或不足。並且必須確認患者確實有此症狀,纔可使用。張仲景的小青龍湯,如果出現輕微利尿,則可以加上蕘花,大小約如雞蛋般,經過煎煮至呈現紅色,用於利尿。

威靈仙

東垣云:威靈仙味苦純陽,主諸風濕冷,宣通五臟,去腹內癖滯,腰膝冷痛及折傷。

丹溪云:屬金與木,其性好走。治痛風之要藥也,在上痛者尤效。須量病人,稍虛者即禁用之。

牽牛子

東垣云:牽牛子,非《神農》之藥也。本草《名醫》續注云:味苦寒,能除濕,利小水,治下疰腳氣。據所說氣味主治俱誤矣。何以明之?凡藥中用牽牛子者,少則動大便,多則下水,此乃下氣之藥。

試取嘗之,即得辛辣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壯,漸漸不絕,非辛如何?續注家乃謂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為瀉濕之藥,猶不知其的也,何則?此物但能瀉氣中之濕熱,不能瀉血中之濕熱;況濕從下受之,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濕,宜用苦寒之味,今反以辛藥瀉之,其傷人必矣。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

白話文:

【威靈仙】

東垣認為,威靈仙具有苦味和純陽之性,主要針對各種風濕冷痛,能通達五臟,清除腹部內的積滯,對腰部和膝蓋的寒冷疼痛以及傷損都有療效。

丹溪則指出,威靈仙屬於金與木的屬性,其特性好於行走。對於治療痛風,威靈仙是一種重要的藥物,特別是在頭部疼痛時效果更佳。然而,使用時必須根據病人的狀況來調整,對於稍有虛弱的患者,則應避免使用。

【牽牛子】

東垣提到,牽牛子並非神農氏的藥物。本草《名醫》的續注中記載,牽牛子味苦且性寒,能除濕,利尿,治療下痢腳氣。但這份記載的氣味、主治都存在誤差。為何這樣說呢?在藥物中使用牽牛子時,用量少會影響大腸運作,用量多則會排尿,這表明牽牛子是一種能降氣的藥物。

嘗試嘗試牽牛子,會發現它有一種辛辣的味道,長時間咀嚼後,感覺強烈而壯烈,不斷地持續著,如果不辣,又怎麼可能呢?續注家說它味苦寒,那裡的苦寒實際在哪呢?如果認為牽牛子是除濕的藥物,還不清楚它的確切作用。為什麼呢?這東西只能排出氣中的濕熱,不能排出血中的濕熱;況且,濕氣從下部受納,下焦主管血液,所以血中的濕熱,應該使用苦寒之味的藥物,現在反而使用辛味的藥物來排泄,對人一定有害。濕氣是水的別稱,是有形之物。

若肺先受濕,則宜用之,今用藥者,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欲動大便,或有熱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藥,俱用牽牛,豈不誤哉。殊不知牽牛辛熱,瀉人元氣,比之諸辛藥瀉氣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經云:辛瀉氣,辛走氣,辛瀉肺。氣病者,無多食辛。此一味瀉人元氣,至甚神速。

況飲食失節,勞役所傷,是胃氣不行,心火乘之,腸胃受火邪,名曰熱中脈。經云脾胃主血,所生病當血中瀉火,潤燥補血,破惡血,瀉胃之濕熱及胸中熱。肺受火邪,當以黃芩之苦寒瀉火,以當歸之辛溫和血,以生地黃之苦寒涼血補血,少加紅花之辛溫以瀉血絡,以桃仁之辛甘油膩之藥,以破惡血,兼除燥潤大便。

白話文:

如果肺部先受到濕氣影響,那麼應該使用相應的治療方法,現在使用藥物的人,不管是否有濕氣,只要消化不良,或者想要排便,或者有熱性飲食後,或者作為日常調理的藥物,都用牽牛花,這不是錯誤嗎?實在不知道牽牛花性辛熱,會耗損人的元氣,比起其他辛香藥物耗氣更加嚴重,因為它的辛香味道特別強烈。經典中提到:辛味藥物會耗散氣體,辛味會流動於氣體中,辛味會耗散肺部的氣體。如果有氣體方面的問題,不要過量食用辛味藥物。這種藥物會耗散人的元氣,效果非常迅速。

此外,飲食失衡,勞累傷害,是因為胃氣無法正常運轉,心火趁機而入,腸胃受到火邪的侵襲,被稱為熱中脈。經典中提到脾臟和胃主導血液循環,因此在處理血液方面應該使用苦寒性藥物來降火,潤燥補充血液,破壞惡性的血液,消除胃部的濕熱以及胸中的熱感。如果肺部受到火邪的影響,應該使用黃芩的苦寒性質來降火,使用當歸的辛溫性質來調和血液,使用生地黃的苦寒性質來涼血補血,稍微加入紅花的辛溫性質來疏通血液通道,使用桃仁的辛甘性質來作為油膩的藥物,來破壞惡性的血液,同時還能幫助潤滑大便。

然猶不可專用,須於正藥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甘草諸甘溫甘寒補元氣瀉陰火之藥內,兼而用之。何則?上焦元氣已自虛弱,若反用牽牛大辛辣氣味俱陽之藥,以瀉水瀉元氣,可乎?津液已不足,口燥舌乾,而重瀉其津液,利其小便,重瀉已虛之元氣,復竭其津液,致陰火愈甚,可乎?故重則必死,輕則夭人壽,誠可憫也。今重為備言之。

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熱而瀉氣,差誤甚矣。若病濕勝,濕氣不行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耳。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經云:一臟不平,以所勝平之。火能平金而瀉肺氣者,即此也。近世錢氏瀉黃散中獨用防風,比之餘藥過於兩倍者,以防風辛溫,令於上中,以瀉金來助濕者也。經云:從前來者為實邪,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然而,這不能單一使用,必須在主藥「補中益氣湯」裡,加入黃耆、人參、甘草等甘溫或甘寒的補元氣、降陰火的藥物,一起使用。為什麼呢?因為上焦的元氣已經變得虛弱,如果反向使用具有大辣和強烈陽性味道的藥物,如牽牛,來降火和傷害元氣,這樣可以嗎?體內的津液已經不足,嘴巴乾燥,舌頭也乾,如果再進一步傷害津液,增加小便量,那又進一步消耗虛弱的元氣,再次耗盡津液,導致陰火更加嚴重,這樣可以嗎?所以,這樣操作必定會致命,輕微的也將縮短人的壽命,真是令人痛心。現在詳細地為你說明。

牽牛是受南方熱火影響而產生的,它具有清熱和瀉氣的作用,但很容易誤用。如果疾病是由濕氣過盛引起,導致大小便不通暢,那麼使用牽牛是有必要的。濕氣消退後,氣體就能得到流通,這是說五臟有異常時,會互相調節平衡。經典中提到,一個臟器不平衡時,可以用另一個臟器來調節,火能調節金屬(即肺)氣息,就是這個道理。近代錢氏的「瀉黃散」中只使用了防風,用量超過其他藥物的兩倍,因為防風具有辛溫的性質,可以幫助在上中層降火,並配合濕氣。經典中提到,從外部來的邪氣是實邪,也就是說,子可以讓母實,實則降其子。

此之謂以所勝乎子者也。古人有云:牽牛不可耽嗜,耽嗜則脫人元氣。經云:秋不食姜,令人瀉氣。故夏月食姜不禁,為熱氣正旺之時,夏宜以汗散火,令其汗出,以越其熱。故秋月則禁之。朱晦庵語錄中有戒:秋食姜,則夭人天年。經止言辛瀉氣,而晦庵戒之深者也。姜尚之如此,況牽牛乎!今所以言此者,明味辛之物,皆有宜禁之時,亦猶牽牛不可一概用之也。張仲景治七種濕證,小便不利,無一藥中有犯牽牛者。

仲景豈不知牽牛能泄濕利小便也,為濕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氣病,不可用辛辣,氣藥瀉上焦太陰之氣,故七種濕證藥無一用之者。仲景尚不敢輕用牽牛如此,世醫乃一概用之,何也?又云白牽牛,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

白話文:

這指的是使用對子宮有剋製作用的藥物。古人曾說過:牽牛不能過度食用,過度食用會耗損人的元氣。經典裡提到:秋天不宜吃薑,會導致身體虛弱。因此在夏天可以不限制吃薑,因為夏天正是熱氣旺盛的時候,適合出汗排熱,讓熱氣發散。所以在秋天則要禁止吃薑。朱晦庵的語錄中有一個警戒:秋天吃薑,會縮短人的壽命。經典只提到辛味的食物會耗氣,但朱晦庵的警告更深。既然連牽牛都如此,那麼更不用說其他辛味的食物了。張仲景治療七種濕病,其中小便不利,卻沒有任何藥方中使用牽牛。

張仲景難道不知道牽牛能幫助排除體內濕氣和利尿嗎?但這是因為濕病的根本原因在於下焦,是血液中的氣病,不能使用辛辣和具有清氣功效的藥物來清潔上焦的太陰之氣。因此,張仲景的藥方中對於牽牛這種藥物沒有使用。張仲景自己都不敢輕易使用牽牛到這樣的程度,但現代醫生卻常常一概使用,這是為什麼呢?另外,白牽牛能夠清氣分的濕熱,並有治療上攻喘滿的作用。

海藏云:以氣藥引之則入氣,以大黃引之則入血。張文懿公云:不可耽嗜,脫人元氣。吾初亦疑之,藥有何耽嗜?後每見人因酒食病痞者,多服食藥以導其氣,及用神芎犯牽牛等丸,初服則快,藥過其痞,依然依前,再服隨藥而效,藥過服病。由是愈信其效。以此久服,脫人元氣,而猶不知悔悟也。

治法惟當益脾健胃,使人元氣生,而自然腐熟水穀,此法無以加矣。

丹溪云:牽牛性善走,屬火。有黑白兩種,黑者屬水,白者屬金。若非病形與脈證俱實者,勿用也;不脹滿,不大小便俱秘者,勿用也。如稍涉疑似,誤用其驅逐以致虛,先哲之所深戒也。

白話文:

海藏認為,使用能調節氣機的藥物可以引導藥力進入氣分,而使用大黃可以引導藥力進入血分。張文懿公說,人們不可以沈迷於飲酒吃肉,這樣會耗損人的元氣。我起初對這點存有疑惑,藥物怎麼可能讓人沈迷呢?但後來每次看到因飲酒吃肉導致腸胃病的人,大多會服用調理氣機的藥物來改善狀況,以及使用神芎、牽牛等藥丸,起初服用時感覺很舒暢,但藥力過後,腸胃病狀依舊,再次服用藥物後病情有所緩解,但過量服用反而使病情加重。因此,我更加確信這種方法的有效性。然而,長期服用這些藥物會耗損人的元氣,人們卻仍然沒有覺醒。

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滋補脾胃,讓人的元氣生長,這樣自然就能消化食物,這種方法已經很完美了。

丹溪指出,牽牛的性質善於運行,屬火。它有黑色和白色兩種,黑色的屬水,白色的屬金。如果不是病狀和脈象都顯示為實證的患者,不應該使用;如果沒有腹脹、大便不通暢的情況,也不應該使用。如果只是稍微有些懷疑,誤用了牽牛這樣的藥物來排除病徵,反而導致虛弱,這是先賢們所嚴厲警告的。

萆麻子

丹溪云:萆麻子屬陰,而能吸出有形質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其葉主腳上腫瘡。

苧根

丹溪云:苧根屬水而有土與金,大能補陰而行滯血。方藥中鮮用,故表而出之。安胎尤效。

羊蹄根

丹溪云:羊蹄根屬水,走血分,葉似苦蕒,甘而不苦。

馬鞭草

丹溪云:馬鞭草治金瘡,行血活血。

白頭翁

東垣云:白頭翁味苦性寒,主下焦腎虛,純苦以堅之。

海藏云:仲景治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內經》云: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利則下焦虛,是以純苦之劑堅之。

白話文:

【蘆荌子】

丹溪說:蘆荌子具有陰性,能夠吸出有形質的積滯物,因此常被用於處理胎產、胞衣、殘骨、膿血等問題。它的葉子則對腳上的腫瘍有療效。

【薴根】

丹溪說:薴根屬性為水,同時帶有土和金的特性,它強大的補陰和行血功能使得它能夠處理積滯的血液。在方藥中並不常見,因此特別提到它的用途。尤其對於安胎非常有效。

【羊蹄根】

丹溪說:羊蹄根屬性為水,走動於血液部分,葉子的外觀類似苦蕒,但口感甘甜不苦。

【馬鞭草】

丹溪說:馬鞭草對金屬創傷有療效,能夠活血化瘀。

【白頭翁】

東垣說:白頭翁味道苦,性質涼,主要用於治療下焦腎虛的情況,通過純苦的味道來堅固腎臟。

海藏說:仲景用白頭翁湯來治療熱病引起的下痢腹痛。《內經》中提到腎臟需要堅固,因此需要食用苦味的食物來達到堅固的效果。因為下焦虛弱導致了這種情況,所以使用純苦的藥物來進行治療。

蘆根

海藏云:《金匱玉函》方治五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水三大盞者,取二錢去滓,溫服無食。

馬兜鈴

潔古云:苦寒,陰中陽也。主肺熱,清肺氣,補肺。

東垣云:馬兜鈴味苦寒,陰中之陽。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

連翹

潔古云:連翹性涼微苦,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瘡瘍須用三也。

東垣云:連翹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乃結者散之之義。能散諸經血結氣聚,此瘡瘍之神藥也。又云:諸經客熱,非此不能除。

白話文:

蘆根: 海藏認為,《金匱玉函》中的藥方可以治療五種膈氣阻滯、煩躁不適、嘔吐反胃、無法進食的情況。使用蘆根五兩,磨碎後加入大約三盞水,煮至剩下兩錢的濃汁,然後溫服,但需避免同時進食。

馬兜鈴: 潔古提到,馬兜鈴性質苦寒,是陰中帶陽的藥物。它能治療肺部熱病,清肺氣,補益肺部功能。

東垣則指出,馬兜鈴味道苦寒,是陰中帶陽的藥物。它主要用於治療肺部熱咳、痰多、呼吸困難等症狀。

連翹: 潔古描述連翹的性質為涼微帶苦,氣味輕清且浮動,具有升提陽氣的作用。其用途有三:一是清心經客熱,二是清除上焦各類熱病,三是對於傷口必用。

東垣認為,連翹適用於十二經絡,是創傷藥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具有化解瘀血、散氣聚的效果,對傷口具有神效。此外,對於其他經絡的外來熱病,非連翹不能消除。

海藏云:入手足少陽經,治瘡瘍瘤氣,癭起結核,有神。與柴胡同功,須分氣血之異爾。與鼠黏子同用,治瘡瘍,別有神效。

連軺

海藏云:苦寒除熱,《本經》不見所載,但仲景方內注云:連軺,即連翹之根也。

木賊

丹溪云:用木賊發汗至易,須去節,銼,以水潤濕,布火烘用。

夏枯草

丹溪云:夏枯草無臭味,治瘰癧。郁臭草有臭味,方作緊而藥,即充尉是也。明是兩物。俱生於春,但夏枯草先枯而無子,郁臭草後枯而結黑子。又云: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三月、四月開花,五月夏至時候便枯。蓋凜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也。

白話文:

海藏指出:連軺入於手足少陽經,能治療腫瘤、瘤氣、癭結和腫塊等症狀,其療效非常出色。它與柴胡一起使用時效果更佳,但需區分氣血的不同情況。連軪與鼠黏子一同使用時,對於治療腫瘤具有特別的療效。

木賊能幫助出汗,使用時需去掉節部,然後用刀切成片,用水浸泡潤濕後,用火烘烤使用。

夏枯草無臭味,對於治療淋巴結癢有很好的療效。而臭草有臭味,常被用於治療緊張和緊繃的病症,就是充尉這種草藥。實際上,這兩種草藥是不同的物種。它們都在春季生長,但夏枯草會在夏季先枯萎且不會結籽,而臭草則會在夏末枯萎並結出黑色的籽粒。丹溪還提到夏枯草有補養肝經血液和脈絡的功能。夏枯草通常在三月和四月開花,到了五月夏至時就會枯萎。這反映出它對純陽之氣的敏感性,當接收到陰氣時就會枯萎。

以上是關於連軫、木賊、夏枯草這三種草藥的介紹。

佛耳草

東垣云:佛耳草酸熱,治寒嗽及痰涎,除肺中寒,大升肺氣。少用款冬花為使。過食則損目。

燈籠草

丹溪云:燈籠草寒,治熱痰嗽。佛耳草治寒嗽。

款冬花

東垣云:味辛甘,純陽。溫肺,止嗽。治肺痞勞嗽,消渴,喘急。

蜀葵花

潔古云:性冷,陰中之陽。赤者治三稜,白者治白帶。赤治血燥,自治氣燥。

蘭葉

白話文:

佛耳草:佛耳草性酸且熱,可用於治療寒咳和痰多的情況,能去除肺部的寒氣,並大大提升肺氣。使用時應少量搭配款冬花一起,過量則可能對眼睛有損傷。

燈籠草:根據丹溪的說法,燈籠草性寒,適合治療熱痰咳嗽。而佛耳草則是用來治療寒咳的。

款冬花:東垣認為,款冬花味道辛甘,純屬陽性。它可以溫暖肺部,止住咳嗽。對於肺部的積勞咳嗽、消渴症、呼吸急促等都有療效。

蜀葵花:潔古指出,蜀葵花性質寒冷,屬於陰中帶陽的藥材。紅色的蜀葵花可以治療三稜,白色的則能治療白帶病。紅色的蜀葵花主要針對血液乾燥的情況,而白色則主要是調節氣血乾燥。

蘭葉:蘭葉具有清涼的性質,能夠滋潤肺部,改善呼吸困難和咳嗽的症狀。

東垣云:蘭葉味辛平。其氣清香,生津止渴,益氣,潤肌肉。《內經》云消渴治之以蘭是也。消渴證非此不能除,膽癉必用。

丹溪云:蘭稟金水之清氣,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可貴,而不知為用之方。蓋其葉能散久積陳爵之氣,甚有力。入藥煎者用之。東垣方中常用矣。

蒲公草

丹溪云:蒲公英屬土。開黃花,似菊花而小,折斷有白汁,莖中空虛。化熱毒,消惡腫結核,有奇功。在處田間路側有之。二月開黃花似菊。味甘。解食毒,散滯氣。可入陽明、太陰經。洗淨細銼,同忍冬藤煎濃湯,入少酒佐之,以治乳癰。服罷隨手欲睡,是其功也。睡覺病已安矣。

白話文:

東垣指出:蘭葉的味道是辛且平和的,它所散發的氣息清幽芬芳,可以滋潤口腔,緩解口渴,增強體力,使肌膚柔潤。《內經》中提到,對於消渴症狀,使用蘭葉是必要的治療方式。消渴症狀如果不借助蘭葉,是無法根除的,膽囊疾病必須使用蘭葉來治療。

丹溪認為:蘭葉吸收了金屬與水的清氣,卻帶有一絲火氣,人們只知其花朵的香味價值,卻不知道它用於療法的方式。蘭葉的葉片能夠疏散長時間積聚的陳年邪氣,功效顯著。在煎藥時使用蘭葉。東垣的方子中常常用到蘭葉。

蒲公草,丹溪指出:蒲公草屬土,開出黃色花朵,類似菊花但更小,折斷後會流出白色汁液,莖部中空。它能化去熱毒,消除惡性腫塊和結核,有非常奇特的療效。蒲公草在田間路旁隨處可見,二月開出類似菊花的黃花。它的味道甘甜,可以解食物中毒,散除體內積聚的氣息。它可以進入陽明和太陰兩條經絡。將其清洗乾淨後細細切碎,與忍冬藤一起煎煮成濃湯,加入少量的酒作為輔料,可以治療乳腺炎。服用後,會感到想要睡覺,這就是它的療效所在。睡覺後,疾病就會得到緩解。

東垣云:微苦寒,足少陰腎經君藥,治本經須用。

漏蘆

東垣云:足陽明本經藥。

白蘞

東垣云:味苦、甘。主癰腫瘡疽,塗一切腫毒,傅丁瘡、火灼瘡,治發背。

薑黃

東垣云:味辛,大寒,無毒。治癥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消腫毒。

葫蘆巴

東垣云:味苦,純陽。治元藏虛寒,腎經虛冷,膀胱疝氣。

茜根

潔古云:味苦寒,陰中之陽。去諸死血。

萎蕤

東垣云:甘平。潤肺除熱。

商陸根

白話文:

李東垣說:微苦寒性,是足少陰腎經的主藥,對於該經的病症必須使用。

漏蘆:是足陽明本經的藥物。

白蘞:味道苦、甘,主要針對癰腫、瘡瘡,可以塗抹在所有腫毒上,對丁瘡、火燒瘡有療效,能治療發背。

薑黃:味道辛,性大寒,無毒,能消除癥瘕血塊、癰腫,通暢月經,消腫毒。

葫蘆巴:味道苦,純屬陽性,能治療元藏虛寒、腎經虛冷、膀胱疝氣。

茜根:潔古提到,味道苦寒,屬於陰中之陽,能去除各種死血。

萎蕤:味道甘,性平,能滋潤肺部、清除熱氣。

商陸根:李東垣認為,它是一種藥物。

東垣云:熬,辛酸與苦同用,以導腫氣。

御米殼(即罌粟殼)

潔古云:味酸澀,主收,固氣。

昆布

東垣云:味大咸。治瘡之堅硬者,咸能軟堅也。

白話文:

東垣指出:熬煮時,使用辛酸和苦味的藥材一起應用,可以引導腫氣排出。

御米殼(即罌粟殼)

潔古提到:這味藥有酸澀的特性,主要作用是收縮組織,穩固氣息。

[昆布]

東垣說明:這味藥的味道非常鹹,對於治療堅硬的傷口非常有效,因為鹹性能夠軟化堅硬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