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本草發揮》~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木部

成聊攝云:桂枝能泄奔豚。又云:辛甘發散為陽,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又云:辛以散之,下焦畜血,散以桂枝,辛熱之氣也。

潔古云:補下焦熱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虛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藥也。《主治秘訣》云:滲泄止渴,去榮衛中風寒。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者,乃桂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條也,尤宜入治上焦藥用也。《主治秘訣》云:桂枝性熱,味辛甘。

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去傷寒頭痛,開腠理,解表,去皮膚風濕。

東垣云:肉桂味辛甘。大熱純陽。溫中利肺氣,發散表邪,去榮衛中風寒。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之。又云:桂枝味辛,性熱,氣味俱輕,陽也升也,故能上行,發散於表。收內寒則用牡桂。辛熱散經寒,引導陽氣。若熱以使正氣虛者,以辛潤之。散寒邪,治奔豚。

白話文:

桂枝:

李勳在《成實論》中提到,桂枝可以治療奔豚病。他又說,桂枝的辛甘之性可以調和肌表。又說,辛味可以疏散,下焦積聚的血液可以用桂枝疏散,辛熱之氣就是桂枝。

潔古在《本草衍義》中提到,桂枝可以補充下焦的熱力和火源,治療沈寒痼冷以及表虛自汗。春夏兩季是禁用桂枝的。《主治祕訣》中提到,桂枝可以利尿止渴,去除榮衛中的風寒。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使用桂枝發汗,使用的是一種名為「桂條」的桂枝,而非乾燥的桂枝,因為它輕薄,能發散。現在還有一種叫做「柳桂」的桂枝,是嫩小的枝條,特別適合用於上焦的藥物。《主治祕訣》中提到,桂枝的性質熱,味道辛甘。

桂枝的氣味都比較淡薄,體輕而上行,浮動且上升,是陽性的。它的用途有四: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打開皮膚毛孔,解開表皮,去除皮膚的風濕。

東垣在《脾胃論》中提到,肉桂味道辛甘,熱度極高,完全屬陽性。它可以溫暖中焦,疏通肺氣,發散表邪,去除榮衛中的風寒。在秋冬季節,可以治療下腹部疼痛,沒有肉桂是無法停止這種疼痛的。他又說,桂枝的味道辛,性質熱,氣味都比較輕,是陽性且上升的,因此能夠上行,發散於表皮。對於收縮內寒的情況,則使用牡桂。辛熱的氣味可以消除經絡中的寒冷,引導陽氣。如果熱到使正氣虛弱的情況,則需要用辛潤之物。可以散寒邪,治療奔豚。

以上內容是對傳統中醫理論中關於桂枝的描述和應用,請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和專業醫生的指導來使用。

又云: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仲景或云復發其汗,或云先其時發汗,或云當以得汗解,或云當發汗,更發汗,併發汗,宜桂枝。凡數處言之,則是用桂枝發汗也;又云無汗不得服桂枝,又云汗家不得重發汗,又云發汗過多者,用桂枝甘草湯,則是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如何明得仲景發汗閉汗,與本草之義相通為一。

答曰:本草言桂味辛甘,大熱無毒,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者,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藏無他病,發熱自汗者,此是衛氣不和也。又云:自汗者為榮氣不和,榮氣不和則內外不諧,蓋衛氣不與榮氣相和諧也,若榮氣和則愈矣。故用桂枝湯調和榮衛,榮衛既和,則汗自出,風邪由此而解,非桂技能開腠理而發汗出也。

白話文:

古人曾問:在《本草經》中提到肉桂能止煩渴而出汗,但張仲景在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的情況下,他會再發一次汗;有的情況下,會在預期時間之前發汗;有的時候,則會說在得到出汗後才解;還有的時候,會說應該發汗,再發汗,甚至一起發汗,這都是為了適應肉桂的特性,適用於桂枝。

然而,如果沒有出汗,則不能服用桂枝;如果已經出汗,則不能再進行發汗;如果發汗過度,則應使用桂枝甘草湯,這表明在這種情況下,肉桂可以封閉汗腺。

這顯示了一種藥物的兩種用途,讓人難以理解張仲景對於發汗和封閉汗腺的區分,以及這與《本草經》的觀點之間的一致性。

回答如下:《本草經》指出肉桂味道辛甘,性熱無毒,能促進百種藥物的流通,調節血液循環,止煩渴而出汗,是因為它調節了血液,使汗水自然流出。張仲景認為,當身體無其他疾病,卻出現發熱和自行出汗的情況時,這是衛生系統失調的表現。他又進一步指出,自行出汗可能是因為榮氣(營養血液)不調和,榮氣不調和就會導致內外失衡,即衛生系統與營養血液無法協調。如果榮氣調和,那麼情況就會好轉。因此,使用桂枝湯來調和榮衛,當榮衛協調後,汗水就會自然流出,風邪也會因此得到解除,並不是肉桂單獨的作用使皮膚毛孔打開而出汗。

昧者不解閉汗之意,凡見傷寒病者便用桂枝湯發汗,若與中風自汗者,其效應如桴鼓,因見其取效而病愈,則曰此桂枝發汗出也,遂不問傷寒無汗者,亦皆與桂枝湯,誤之甚矣。故仲景言無汗,不得服桂枝,是閉汗孔也。又云:發汗多,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

此亦是閉汗孔也。又云: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湯,是重發其汗也。凡桂枝湯下言發字,當認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黃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本草出二字,下文有通血脈一句,此非三焦衛氣皮毛中藥,此乃榮血中藥也。如此則出汗二字,當認作榮衛和,自然汗出耳,非是桂枝開腠理髮出汗也。

白話文:

對那些不懂得閉汗原理的人來說,他們在遇到傷寒病症時就隨意使用桂枝湯來發汗。如果這種方法用於自汗的情況,效果就像敲擊鼓一樣立竿見影。由於這些人看到病症得到改善,就認為桂枝湯能夠發汗,於是不分傷寒有無汗,都使用桂枝湯。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因此,張仲景提到,沒有汗液不能服用桂枝湯,這就是為了封閉汗腺。他又進一步指出,過度發汗後,會出現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動想要按壓的情況,這時候需要用桂枝甘草湯。

這也是封閉汗腺的表現。他又說,汗症患者不得再進行重複發汗,如果使用桂枝湯,等於是再次發汗。一般來說,桂枝湯中的「發」字應該理解為「出」,意思是汗液自然流出,而不是像麻黃那樣能打開皮膚層,引發出汗。《本草經》中的「出」字後面有「通血脈」一句,這並不是作用於三焦、衛氣、皮膚和毛細孔的藥物,而是用於調節血液循環的藥物。所以,「出汗」兩個字應該理解為調和榮血,自然就會出汗,而非桂枝打開皮膚層引發出汗。

故後人用桂治虛汗,讀者當逆察其意可也。噫!神農作之於前,仲景述之於後,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海藏云:桂有菌桂、牡桂、筒桂、肉桂、板桂、桂心、官桂之類,用者罕有分別。大抵細薄者為枝為嫩,厚脂者為肉為老,但不用粗皮,止用其心中者為桂心也。《衍義》云:桂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用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

本草云:療寒以熱。故知獨有一字桂者。本草言甘辛大熱,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也。然《本經》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蓋只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處不中用。今又謂之官桂,不知何緣而立名。或云:官字即觀字之文,蓋產於觀州者佳,故號觀桂也。深慮後世以為別物,故於此書之。

白話文:

古人使用肉桂來治療虛汗,讀者們應當反向理解其深意。啊!神農在前代創製了藥方,張仲景在後代繼承並發展了這些理論,前人的智慧和後人的理解,其原理是一致的。

根據海藏的記載,肉桂有許多種類,如菌桂、牡桂、筒桂、肉桂、板桂、桂心和官桂等,實際運用時很少有人能區分。總的來說,細薄的多為枝條或嫩肉,厚實的多為成熟的肉質部分。但通常不使用粗皮,只選擇其中心部分作為桂心。《衍義》提到,肉桂性熱。《素問》指出,辛味和甘味可以促進身體的發散功能,這就是陽性的表現。因此,漢代的張仲景使用桂枝湯來治療傷寒所導致的表虛症狀,都需要使用這種藥材,這是專門利用了辛味和甘味的特性。

本草記載治療寒冷應使用溫熱的藥物,所以知道只有「桂」這一單詞。本草認為甘味和辛味都是溫熱的,正好符合《素問》中關於辛味和甘味可以促進陽性的理論。然而,《本經》只提到了桂,而張仲景卻提到了桂枝,這可能只是取自樹枝上的皮層,而樹身較粗厚的部分則不能使用。現在又稱之為官桂,不知為何原因而命名。有的說法是,「官」字是「觀」字的簡寫,因為產於觀州的肉桂品質優良,所以被稱為觀桂。為了避免後世誤認為是其他物種,特在此說明。

然筒桂厚實,氣味重者宜入治藏及下焦藥,輕薄者宜入治頭目發散藥。故《本經》以菌桂養精神,牡桂利關節。仲景傷寒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條也,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一種柳桂,乃小嫩桂條也,尤宜入上焦藥。仲景湯液用桂枝發表,用肉桂補腎,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理之自然。

然此藥能護榮氣而實衛氣,桂枝發表則在足太陽經,桂心入心則在手少陰經。

丹溪云:桂虛能補,此大法也。仲景救表用桂枝,非是表有虛以桂補之也。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風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能收汗而用之也。今《衍義》云乃謂仲景治表虛,誤矣。本草止言出汗,正是《內經》辛甘發散之意。後人用桂止汗,失經旨矣。

白話文:

筒桂的厚實與濃烈氣味適合用於治療內臟和下焦的藥物,輕薄的則適合用於治療頭部、眼、髮等部位的發散藥物。因此,《本經》中提到菌桂能養精神,牡桂能通關節。張仲景在治療傷寒時使用桂枝作為發汗藥,這裡的桂枝是指桂枝條,而非乾燥的整體桂枝,因為它輕薄且能有效發散體內的熱氣。一種稱為柳桂的桂枝,是較嫩的枝條,特別適合用於上焦藥物。張仲景在湯劑中使用桂枝來發汗,使用肉桂來補腎,這是遵循天地原則,即來自天空的東西適合上焦,來自地面的東西適合下焦,這是自然的規律。

然而,這種藥物能夠保護榮氣(血液和津液)並強化衛氣(保護身體的氣)。桂枝發汗主要作用在足太陽經,而桂心進入心臟則主要作用在手少陰經。

丹溪認為,桂枝虛弱時能補充,這是個重要的原則。張仲景使用桂枝來治療表面症狀,不是為了補充表面的虛弱,而是因為衛氣有風邪,導致自汗,通過使用桂枝來發散風邪,當衛氣和調時,表面的防護更加密實,汗液自然停止,這並不是桂枝能收斂汗液,而是通過發散風邪來實現的。現在有些學說誤解張仲景是為了治療表面虛弱而使用桂枝,這是錯誤的。本草僅提到出汗,這符合《內經》中辛甘發散的意圖。後世使用桂枝止汗,已經背離了經典的指導原則。

名曰官桂者,以桂多品,取其品之高者,可以充貢,而名之曰官桂,乃貴之辭也。桂心者以皮之肉厚,去其粗而無味者,止留近本一層,其味辛甘者,故名之曰桂心,乃美之之辭也,何必致疑若此乎。

胡椒

丹溪云:屬火而有金,性燥。食之快膈,喜食者眾,大傷脾胃肺氣,久則氣大傷。凡病氣疾人,蓋大其禍也。

蔓荊實

潔古云:氣清,味辛溫。治太陽頭痛,頭沉昏悶,除目暗,散風邪之藥也。胃氣人不可服,恐傷痰疾。《主治秘訣》云:苦、甘,陽中之陰。涼諸經之血熱,止頭痛目暗。

蜀椒

白話文:

【官桂】 名為官桂,是因為桂樹有多種品種,選取品質最好的,可用於進貢,因此稱之為官桂,這是一種尊貴的稱呼。桂心則是以樹皮厚實,去除粗燥且無味的部分,僅保留接近根部的一層,因其味道帶有辛香甘甜,所以稱之為桂心,這是對於其美味的描述,何必如此疑慮呢?

【胡椒】 丹溪認為,胡椒屬於火性,但又含有金屬元素,性質燥烈。食用後能使人感到喉嚨舒暢,喜歡食用的人很多,但長期過量食用會嚴重傷害脾胃和肺氣,長時間下去,脾氣和肺氣會受到很大的損傷。對所有氣血不調的疾病來說,這種過度的消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蔓荊實】 潔古提到,蔓荊實氣清,味道辛辣溫暖。能夠治療太陽型的頭痛,頭腦沈重混亂,消除眼花,並散發風邪。對於胃氣不佳的人,不宜服用,以防傷害到已有痰疾的部位。《主治祕訣》則指出,蔓荊實苦味甘甜,屬於陽性中的陰性,能夠涼爽各經脈的血液熱度,停止頭痛和眼花。

【蜀椒】

潔古云:氣溫,味辛。主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髮,明目,利五臟。凡須用炒去汗及合口者。

東垣云:蜀椒味辛溫,大熱,純陽。溫中明目,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又云:蜀椒去汗,辛熱以潤心寒。丹溪云:紅椒屬火而有水與金,有下達之能。所以其子名曰椒目,止行滲道,不行穀道,能下水燥濕。世人服椒者,無不被其毒。以其久,久則火自水中起,誰能御之。

吳茱萸

成聊攝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

潔古云:治寒在咽隘,塞胸中。經云:咽膈不通,食不可下,食則嘔,令人口閉目瞪,寒邪所結,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寒氣用之如神,諸藥不可代也。《主治秘訣》云:性熱味辛,氣味俱厚,氣浮而味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去胸中滿,止心痛,治感寒腹痛,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佐也。

白話文:

潔古認為,溫氣和辛味的藥物可以治療邪氣,調理中焦,祛除寒邪,強固牙齒和頭髮,改善視力,並通暢五臟。使用時應先炒去水分,或者合口使用。

東垣指出,蜀椒具有辛溫的特性,具有大熱度,純陽之性。它能調理中焦,明目,緩解骨骼、皮膚、死肌的寒濕和疼痛。他還提到,蜀椒可以去汗,通過辛熱來舒緩心寒。丹溪則認為紅椒屬火,但同時含有水和金的特性,能向下通達。因此,它的種子被稱為椒目,專門用於導引水分,而不進入食物消化系統,有除濕的作用。一般人服用蜀椒後,往往會受到其毒性影響,因為時間久了,火氣會從水中升騰,難以控制。

吳茱萸和生薑是潔古認為可以調理胃部寒氣的藥物,特別適合胃寒的人羣。

潔古提到,對於咽喉阻塞,胸中堵塞的病症,吳茱萸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經典中描述了咽喉和食道不通暢的情況,食進的食物無法下嚥,甚至會引起嘔吐,導致嘴巴閉合,眼睛凝望,這是寒邪造成的氣流上下不通的病症。如果不加以治療,會導致腹部發冷和腹脹,以及下痢。寒邪的病症,使用吳茱萸可以像神一般神奇,其他藥物無法替代。

潔古進一步解釋了吳茱萸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其熱性的特性,濃厚的氣味和味道,以及其氣上升而味道下降的特性。作為陰中帶陽的藥物,吳茱萸有四種用途:消除胸中積聚,止心痛,治療感受寒冷引起的腹痛,消除宿醉,並作為白豆蔻的輔助藥物。

東垣云:治胸中氣逆。不宜多用,辛熱恐損元氣。入足太陰脾經。又云:心腹疼痛,溫中下氣,溫胃,去痰冷。

海藏云:吳茱萸入足太陰、足厥陰,少陰震坤合,為其色綠。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大溫脾湯及脾胃藥,皆用此也。《衍義》云:須探湯中浸去苦裂,凡六七過,始可用。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益智子

潔古云:氣熱味辛,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氣,治人多唾。當於補中藥內兼用之,不可多服。

海藏云:君相二火,手足太陰、足少陰。本是脾藥,在集香丸則入肺,在四君子湯則入脾,在鳳髓丹則入腎。益脾肺腎互用者,有子母相關之意。

白話文:

東垣指出:治療胸部氣流反轉時,不應過度使用辛熱的藥物,以免傷害到身體的根本元氣。此藥進入腳上的脾經。又說:對於心腹疼痛、溫暖中焦、溫暖胃部、去除痰與寒冷等症狀,有著療效。

海藏提到:吳茱萸進入腳太陰、腳厥陰、少陰與震坤合,因為它的顏色為綠色。仲景的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大溫脾湯以及脾胃藥方,都使用了這個藥物。《衍義》則說:必須將藥物放入熱水中浸泡並去掉苦味後,經過六七次的處理,才能使用。這種藥物能迅速使腸道舒緩,對於腸道虛弱的人來說,反而會使情況更糟。

益智子

潔古提到:這種藥物具有熱氣和辛味,能治療脾胃中的寒邪,調和中焦並增強體力,對於多口水的人有幫助。在補充中藥時,可以適當使用,但不可過量。

海藏進一步說明:益智子影響的是君火與相火,以及手腳太陰、足少陰。雖然它是脾臟的藥物,但在集香丸中它進入了肺部,在四君子湯中它進入了脾臟,在鳳髓丹中它進入了腎臟。使用益智子來調和脾肺腎的功能,有著子母之間相互關聯的意涵。

厚朴

成聊攝云:厚朴之苦,以泄腹滿。又云:燥淫於內,治以苦溫,厚朴之苦以下結燥。

潔古云:能除腹脹。若元氣虛弱,雖腹脹宜斟酌用之,寒脹是也。大熱藥中,兼用結者散之,乃神藥也。誤服脫人元氣,切禁之。《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氣味俱厚,體重濁而微降,陰中陽也。平胃氣,去腹脹。孕婦忌之。

東垣云:厚朴味苦而辛,大溫,陽中之陰。專去腹脹滿,去邪氣。又云:腹脹用薑製厚朴。

海藏云:經言治中風傷寒頭痛,溫中益氣,消痰下氣,厚腸胃,去腹脹滿。果泄氣乎?益氣乎?若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泄實滿,經云消痰下氣者是也。若與陳皮、蒼朮同用,則能泄濕滿,經云溫中益氣者是也。若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治痢藥同用,則厚腸胃。

白話文:

【厚朴】

李時珍和蘇恭提到:厚朴的苦味可以消除腹部脹滿。又說,如果體內有燥熱,治療應使用苦溫的藥物,厚朴的苦味能往下排除燥熱。

潔古指出:厚朴能去除腹部脹大。對於元氣虛弱的情況,雖然腹部脹滿,但在使用時需謹慎斟酌,特別是寒性的腹部脹滿。在大熱的藥方中,為了消除腹部脹滿,通常會加入厚朴。如果誤服會導致元氣流失,因此嚴禁使用。《主治祕訣》提到:厚朴性溫,味道苦,氣味濃厚,體質沈重而微帶下降,屬於陰中帶陽的藥物。它可以調理胃氣,去除腹部脹滿。懷孕婦女應避免使用。

東垣認為:厚朴具有苦和辛的口感,性溫,是陽中帶陰的藥物。它專門去除腹部脹滿和異常氣體。又說,腹部脹滿可以用薑製厚朴來治療。

蘇軾提到:經典中提到厚朴可以治療中風、傷寒引起的頭痛,增強中焦的溫暖和氣血,消除痰液,幫助呼吸,增厚腸胃,消除腹部脹滿。厚朴是否能解除氣息?還是補充氣力?如果與枳實和大黃一起使用,就能排除實質的腹部脹滿,經典中提到的消除痰液,幫助呼吸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與陳皮和蒼朮一起使用,就能排除濕氣,經典中提到的增強中焦的溫暖和氣力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與解毒利尿的藥物一起使用,就能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如果與治療痢疾的藥物一起使用,就能增厚腸胃。

大抵苦溫,用苦則泄,用溫則補。《衍義》云:平胃散中用之,最調中。至今此藥盛行,既能溫脾胃氣,又能走冷氣,為世所須也。加減隨證,如五積散,治疫同功。

丹溪云:屬土而有火。氣藥也,溫而能散瀉胃中之實也。而平胃散用之,佐以蒼朮,正為瀉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之太過,而復其平,以致於和而已,非謂溫補脾胃也。習以成俗。皆謂之補,哀哉!又云:厚朴能治腹脹,因其味辛,以提其氣。

丁香

東垣云:丁香味辛,溫,純陽。去脾胃中寒,止霍亂。又云: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

白話文:

大抵而言,苦味與溫熱的藥物,使用苦味多時,具有降洩的功效;使用溫熱多時,則具有補益的作用。《衍義》中提到,在平胃散這副方子中,運用苦溫的藥物,對於調理中焦特別有效。直到現在,這副藥方仍非常流行,不僅能溫暖脾胃,還能疏散冷氣,符合社會的需求。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進行調整或增減,例如在五積散中,用來治療瘟疫也有相同的效果。

丹溪認為,丁香這種藥物性屬土,卻有火性,是一種氣類的藥物,具有溫熱且能疏散胃中實邪的特性。在平胃散中使用丁香,並配合蒼朮,主要是為了疏解上焦的濕邪,使脾胃之土不過盛,恢復平衡,最終達到和諧的效果,而非單純的溫補脾胃。這種做法已經成為習慣,人們都誤以為是補益之藥,實在可惜!

丹溪又提到,丁香的味道辛烈,性溫熱,屬純陽之品,能治療脾胃中的寒邪,並止住霍亂。他又指出,對於氣血旺盛的人來說,不宜服用丁香,因為會加重其氣。

海藏云:治翻胃,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消痃癖,除冷勞。與五味子、廣朮同用,亦治奔豚氣泄,肺寒,補胃,大治腎氣。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

丹溪云:屬火而有金。補瀉,能走夫人口,居上而地氣出焉。肺行清令,與脾氣相和,惟有潤而甘芳自適焉。有所謂口氣病者乎?口有氣而已自嫌之,以其脾有鬱火,溢人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意,而濁氣上干,此所謂為口氣病也。若以丁香含之,揚湯止沸爾。惟以香薷煮汁飲之,其效甚捷。

沉香

白話文:

海藏認為沈香可以治療翻胃、腎氣不足、奔豚氣、陰部疼痛、壯陽、暖腰膝、消除癥瘕、祛除寒勞等症狀。與五味子、廣朮一同使用,也能治療奔豚氣、肺寒、補益胃部,對腎氣也有很好的療效。沈香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以及足少陰腎經。

丹溪則指出沈香具有火性但又兼有金性,能流動於人口,位於高處而使大地之氣得以散發。肺經主行清氣,與脾經相協調,因為其性潤且甘芳,適合入口。如果有人出現「口氣病」,也就是口中異味,這通常是由於脾中有積聚的熱火,導致其上昇進入肺部,使得肺部失去了清潔、甜美、甘潤的特性,而使得混雜的氣體上沖。對於這種情況,單單含著丁香只能暫時止住表面的問題。最好的方法是以香薷煮水飲用,效果會非常迅速和有效。

潔古云:辛熱純陽,補右腎命門。

東垣云:能養諸氣,上而至天,下而及泉。與藥為使,最相宜也。又云:沉香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補腎暖腰膝,去風水毒腫,去惡氣邪氣。又云:重可去怯,以沉香辛溫,體重清氣,去怯安神。

檀香

潔古云:陽中微陰。主心腹霍亂中惡,引胃氣上升,進飲食。

東垣云:能調氣而請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薑、棗,將以葛根、豆蔻,縮砂、益智,通行陽明之經,在胸膈之上,處咽嗌之中,同為理氣之藥。入手太陰、足少陰。

白話文:

潔古認為,檀香具有辛熱且純陽的特性,能補充右側的腎與命門。東垣則指出,檀香能夠滋養各類氣息,向上達到天空,向下影響地下。它和藥物搭配使用,效果非常適合。此外,東垣還提到,檀香能調節中間的氣息,補充五臟,增強精氣,壯大男性功能,補充腎功能並加溫腰膝,消除風水引起的腫脹,去除惡氣和邪氣。再者,東垣認為,重量可以消除膽怯,因為檀香辛溫,體質較重,清氣充足,能消除膽怯,安定心神。

在中醫學中,檀香被認為是補腎壯陽的良品,能幫助消化,對於胃部不適,如心腹霍亂、腹內惡病有著良好的療效,並且能引導胃部氣息上升,增加飲食的吸收。此外,檀香也被用來調節氣息,引導芳香物質上行至極高部位,特別適合與橙子等水果一起使用。在治療上,檀香常被與薑、棗等調味料搭配,以及葛根、豆蔻、縮砂仁、益智仁等藥材一同使用,以活絡陽明經脈,在胸膈與咽喉之間運作,作為調理氣息的藥物。檀香也被認為進入手太陰經脈和足少陰經脈。

梔子

大戟云:苦以湧之。梔子之苦,以湧虛煩。

潔古云:性寒味苦,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去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療風熱,是為四也。又云:梔子氣寒,味微苦。治心煩懊憹,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又云:苦,純陽,止渴。

海藏云:仲景用梔子治煩,胸為高之分也。故易老云:輕飄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瀉肺之火也。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為吐藥,梔子本非吐藥,為邪氣在上,拒而不納,故令人上吐,邪因得以出。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或用梔子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小便得以出也。

白話文:

【梔子】 大戟提到,其味道苦澀,可以引導體內的邪氣上湧。梔子的苦味,可以消解虛火引起的煩躁。

潔古指出,梔子性寒,味道苦澀,氣質輕盈、上行,味道則下降,具有陽性中的陰性特徵。它有四種用途:消除心經的外來熱病,緩解煩躁,消除上焦的虛熱,治療風熱病,這就是它的四個用途。他又說,梔子性寒,味道微苦。可以治療心煩、情緒不安,無法入睡,心神顛倒接近死亡的情況,以及血液淤積、小便不通的問題。此外,還能止渴。

海藏認為,張仲景使用梔子治療煩躁,因為心臟部位的熱病像是高起的部位。所以,王冰老先生說,梔子的味道輕盈,形狀象徵肺部,顏色紅赤,象徵火,因此能清瀉肺部的熱病。《本草》沒有提到能催吐,但張仲景使用它作為催吐藥物,實際上梔子本身並不是催吐藥,只是因為邪氣停留在上部,抗拒不進食,所以讓人產生嘔吐的反應,邪氣因此得以排出。經典中有提到「高者因而越之」,即是這個道理。有人使用梔子來通利小便,其實並非真正通利小便,而是清涼肺部。當肺部的氣息變得清新,膀胱成為儲存體液的部位,小便就能順暢排出。

《本經》云:治大小腸熱。辛與庚合,又與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去皮泄心火,連皮泄肺火,入手太陰、手少陰經。梔子豉湯治煩躁。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煩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陰虛滿者,加甘草。

若嘔噦者,加生薑、橘皮。下後腹滿而煩,梔子厚朴枳實湯。下後身熱微煩,梔子甘草乾薑湯。梔子大而長者,染色不堪入藥。皮薄而圓,七稜至九稜者,名曰山梔子,所謂越桃者是也。《衍義》云: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以梔子豉湯治之。因虛故不用大黃,有寒毒故也。

白話文:

《本經》提到,這方藥可以治療大小腸的熱症。其中的辛味和庚味結合,同時也能與丙味相合,並且能夠排泄戊味,這是因為它首先進入中州的原因。去皮可以洩除心火,帶皮則可以排除肺火,作用在手太陰和手少陰的經絡上。梔子豉湯可以治療煩躁的症狀。煩是與氣相關的,躁則與血有關。氣主肺,血主腎,因此使用梔子來治療肺部的煩躁,並使用香豉來治療腎臟的躁動。煩躁的表現為情緒焦慮,無法入睡。如果少陰經出現虛滿的情況,可以加入甘草。如果出現嘔吐的症狀,可以加入生薑和橘皮。如果下藥後出現腹滿且煩躁的情況,則使用梔子厚朴枳實湯。如果下藥後出現身體發熱且微感煩躁,則使用梔子甘草乾薑湯。如果梔子的大小長度適合,則可以作為藥物使用;如果皮薄且呈圓形,有七稜到九稜的,則稱為山梔子,即通常所說的越桃。《衍義》指出,張仲景在治療傷寒病時,對於在出汗、吐藥或下藥後出現的虛煩難眠,如果病情嚴重會導致心神不安,則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由於體虛,所以不使用大黃,以免有寒涼的副作用。

梔子雖寒無毒,治胃中熱氣,既亡血亡津液,臟腑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物不可除也。又治心經留熱,小便赤澀,去皮山梔子、火炮大黃、連翹,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錢,七服之,無不效。張仲景《傷寒論》及古今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香豉、甘草等,分四物作湯飲之。

又治大病起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湯,並小利而愈。其方極多,不可悉載。用仁去心胸中熱,用皮去肌表間熱。

丹溪云:山梔子屈曲下行,降。又能治肺中之火也。

檗皮

成聊攝云: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檗之苦安蛔。

白話文:

桅子雖然性寒且無毒,能夠治療胃部的熱氣。如果體內血和津液都已經流失,使得臟腑失去滋潤,產生了虛熱,這種情況下非桅子不可消除。此外,桅子還能治療心經積熱,以及小便赤澀的症狀。使用去皮的桅子、火炒的大黃、連翹、炙甘草,按照相同比例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後服用,通常效果顯著。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以及歷代名醫治療黃疸時,都使用桅子、茵陳、香豉、炙甘草等藥物,分為四種材料製成湯劑飲用。

又可以治療大病後因勞累再次出現的症狀,常使用桅子、鼠矢等湯劑,通常能有良好的排尿效果而痊癒。這類方劑種類繁多,無法一一列舉。桅子可以清除心胸中的熱氣,而桅子皮則可以清除肌表間的熱氣。

丹溪認為,桅子具有下行的特性,能夠降火。同時,桅子還能治療肺部的火氣。

檗皮(黃檗)的功效是,蛔蟲遇到甘甜的食物會活動,而遇到苦味的食物則會得到安撫,黃連和黃檗的苦味能安撫蛔蟲。

潔古云: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腳無力,於黃耆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足膝氣力湧出,痿軟即時去矣。蜜炙此一味為細末,治口瘡如神。癱瘓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熱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治痢疾先見血四也,去臍下痛五也,補腎氣不足壯骨髓六也。二制則治上焦,單制則治中焦,不制則治下焦也。

既能泄瀉膀胱火,亦能利竅。小便黃用檗皮,澀者加澤瀉。

東垣云:黃檗味辛、苦,苦厚辛微,陰中之微,降也。太陽經引經之藥。瀉膀胱經火,補本經及腎不足。若寒,安蛔,補下焦虛,堅腎。經曰:苦以堅之。凡痿厥除濕藥中不可缺也。

白話文:

潔古氏說:治療腎水膀胱不足所引發的各種萎縮、四肢無力等症狀,可以在黃耆湯中加入少量這味藥物,這樣可以讓雙腳和膝蓋的力量得到激發,萎縮的情況會馬上得到改善。將這味藥物蜜炙後研磨成細粉,對於口腔潰瘍有奇效。對於癱瘓的患者來說,這是不可或缺的藥物。《主治祕訣》中提到:這味藥性寒,味道苦,味道濃厚,具有沈降的特性,屬陰性。它的作用有六種:一是清洩膀胱中的龍火,二是通利小便,消除熱結,三是祛除下焦的濕腫,四是治療痢疾初期出現的出血情況,五是緩解腹部疼痛,六是補充腎氣不足,強壯骨髓。這味藥經過兩種方法炮製後,可以治療上焦疾病;單獨炮製可以治療中焦疾病;如果不經過炮製,則可以治療下焦疾病。

這味藥既能夠清洩膀胱中的熱邪,也能夠疏通小便。如果小便黃濁,可以使用檗皮,對於尿頻的人,可以添加澤瀉。

東垣氏說:黃檗味辛、苦,其中苦味濃厚,辛味微弱,是陰性中的微弱之物,具有下降的特性。它是引導經絡的藥物之一,能夠清洩膀胱經的熱邪,補充本經和腎的不足。如果患者有寒症,可以安蛔蟲,補充下焦的虛弱,堅固腎臟。經書上說:苦可以堅固身體。在治療萎縮、四肢無力等症狀的藥物中,這味藥是不可或缺的。

海藏云:足少陰之劑。腎苦燥,故骨停濕也。梔子、黃芩入肺,黃連入心,黃檗入腎,燥濕所歸,各隨其類也。活人解毒湯,上下內外通治之。

丹溪云:檗皮屬金,而有水與火。走手厥陰經,而有瀉火補陰之助。舌頰瘡多生於郁用之。以配細辛,治口瘡有奇效。

地骨皮

潔古云:氣寒味苦。解骨蒸肌熱,主消渴,風濕痹,堅筋骨。《主治秘訣》云:屬陰涼血,去骨取皮,用去肌熱及骨中之熱。

東垣云:地骨皮大寒,純陰。涼血,去皮膚骨節間熱。又治表有風寒,熱邪自汗。又云:地骨皮瀉腎火,總治熱。在外地為陰,骨為里,皮為表也。又云:四物湯內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婦人骨蒸最妙。又云:地骨皮治足少陰、手少陽有汗而骨蒸者。

白話文:

海藏認為,足少陰之劑,針對腎臟易乾燥的情況,會使用能進入肺、心、腎的藥物來調理,因為這三處是調節濕氣的主要部位,各自對應其功能。活人解毒湯則可以對全身內外的問題進行治療。

丹溪指出,黃檗皮雖然屬金,但同時具有水與火的特性,能夠進入手厥陰經,並提供降火補陰的輔助效果。對於舌頰出現的瘡瘍,使用它會有特別的好處。搭配細辛使用,對於治療口瘡有非常特殊的療效。

地骨皮,潔古認為其性寒味苦。能解除骨蒸肌熱,對於消渴、風濕痹、堅筋骨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主治祕訣》中提到,地骨皮屬陰性,有涼血的功效,取其皮而非根,可以去除肌肉熱和骨中的熱。

東垣認為,地骨皮性質極寒,屬於純陰性質,有涼血的作用,可以去除皮膚、骨節間的熱氣。同時也能治療表層的風寒與熱邪引發的自汗。他還提到,地骨皮能夠清降腎火,總體上可以治療熱症。在地表處為陰,骨髓為裡,皮膚為表的理論下,地骨皮適用於足少陰、手少陽有汗而伴有骨蒸的病症。在四物湯中加入地骨皮和牡丹皮,對於治療婦人骨蒸的症狀效果非常精妙。

海藏云:入足少陰經、手少陽經。

枳實

成聊攝云:枳實味苦寒,潰堅破積。

潔古云:去胃氣濕熱。《主治秘訣》云:氣味升降與枳殼同。其用有五:主心下痞一,化胸脅痰二,消宿食三,散敗血四,破堅積五。凡治心下痞及宿食不消,並用枳實、黃連。

東垣云:枳實味苦微寒。苦以泄之,治心下痞。潔古用治脾經積血,故能去心下痞,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散氣消食。苦寒,炙用以泄氣,除內熱。

海藏云:欲益氣則佐之以人參、乾薑、白朮,破氣則佐之以大黃、牽牛、芒硝,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復言消痞也。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殼主高而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主氣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枳實白朮湯主之,枳實七枚,白朮三兩,水一斗,煎至三升,分三服,腹中軟,即消。《衍義》云:枳殼、枳實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

白話文:

海藏指出:枳實進入了足少陰經和手少陽經。

枳實的味道是苦且寒,可以溶解堅硬的東西,打破積聚的物質。

成聊攝認為:枳實具有苦寒的特性,能夠破壞堅硬的積聚。

潔古則指出:它能去除胃部的濕熱。《主治祕訣》提到:枳實的氣味和作用與枳殼相同。它的用途有五點:一是治療心下痞,二是化痰於胸脅,三是消除宿食,四是散除敗血,五是打破堅硬的積聚。凡是在治療心下痞或宿食不消的情況下,都會使用到枳實和黃連。

東垣認為:枳實的味道是苦且微寒。苦可以幫助排出,用於治療心下痞。潔古用它來治療脾經的積血,因此可以去除心下痞,因為脾經沒有積血,心下就不會有痞狀。它還能散除氣體和消化食物。苦寒的特性,經過炙烤後可以排除氣體,去除內熱。

海藏進一步指出:若要補充元氣,可以搭配人參、乾薑、白朮;若要強力去除氣體,則搭配大黃、牽牛、芒硝。這也是《本經》中提到補充元氣,同時又談到消除痞狀的原因。沒有白朮就不能去除濕氣,沒有枳實就不能去除痞狀。枳殼主升,枳實主降。主升的在胸部和膈肌,主降的在心臟和腹部。仲景治療心下堅硬,大如盤狀,由水飲造成的,使用枳實白朮湯,配方為枳實七枚,白朮三兩,用水一斗,煎至三升,分成三次服用,可以讓腹部變得軟和,然後消散。

最後,海藏提到:枳殼和枳實其實是同一物種,只是大小不同,性質和效果也有所不同。小的性質激烈而迅速,大的性質詳細而緩慢。

故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他方但導散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意如此。故胸中痞有桔梗枳殼湯,心下痞有桔實白朮湯,高低之分,易老詳定為的也。

丹溪云: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滑竅瀉氣之藥。

枳殼

潔古云:治胸中痞塞,泄肺氣。凡氣刺痛用枳殼,看何經分,以引經藥導之。破滯氣亦用積殼。高者用之,然能損胸中至高之氣,止可二三服而已。《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厚味薄,浮升而微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堅痞一,利胸中氣二,化痰三,消食四。然不可多用,多則損胸中至高之氣。

白話文:

故仲景治療突然發作的傷寒疾病時,使用了枳實在承氣湯中,這就是他的治療理念。他們都是為了疏通、排泄、打開結節的意義。其他藥方只用枳殼來導引疏散風邪堵塞的氣息,可以經常服用,所以他們使用了枳殼。這是他們的治療理念。

丹溪說:枳實可以清熱化痰,能衝擊牆壁,打開通道。滑竅則是用於排出氣息的藥物。

枳殼

潔古說:治療胸中堵塞,釋放肺氣。對於氣體刺痛的症狀,使用枳殼,根據症狀所屬的經絡,用引導經絡的藥物來輔助。打破阻塞的氣體也使用枳殼。對於高處的症狀,可以使用,但要注意,它可能會損傷胸中至高的氣息,因此只能服用二三次。

《主治祕訣》中提到:枳實的性質為寒,味道苦,氣息厚重但味道較薄,具有浮動上升和微弱下降的特性,屬於陰中帶陽的藥物。它的用途有四種:一是打開心下堅硬的痞塊,二是通暢胸中的氣息,三是化解痰濕,四是消食。然而,不能過量使用,過量會損傷胸中至高的氣息。

東垣云:氣血弱者,不可服枳殼,以其損氣也。

豬苓

成聊攝云:淡味滲泄,為陽。豬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

潔古云:大燥除濕,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主治秘訣》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升而微降,陽也。其用與茯苓同,去心中懊憹。

東垣云:豬苓味甘苦而淡,性平。甘重於苦,陽也。苦以泄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故能除痹濕而利小便也。

海藏云:治妊娠淋,及治妊娠從肺上至腹腫脹,小便不利。仲景治少陰渴者用豬苓湯。入足太陽、少陰經。《衍義》: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白話文:

東垣指出:氣血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枳殼,因為它會耗損氣力。

豬苓:成聊攝認為,豬苓有淡味,具有清熱的效果,是屬於陽性的藥物。豬苓和茯苓的甘味則能幫助排尿。

潔古認為:豬苓可以去除乾燥,除濕,對於像淡滲類的乾燥藥物來說,可能會導致身體缺水。若沒有濕症狀,不宜服用。《主治祕訣》指出,豬苓性平,味淡,氣味都較輕,具有上升但微有下降的特性,屬陽性。它的用途與茯苓相同,可以消除心煩。

東垣進一步解釋:豬苓的口味甘苦且帶淡,性質平和。其中甘味比苦味重,屬陽性。苦味可以排除積滯,甘味可以補益陽氣,淡味則能幫助開竅,因此可以消除濕邪並有利於小便的排出。

海藏提到:豬苓可以用來治療懷孕期間的尿頻問題,以及懷孕期間由肺部上至腹部的腫脹和小便不通。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治療少陰渴症時使用了豬苓湯。豬苓進入足太陽、少陰經絡。《衍義》中提到,豬苓可以很好的調節水分,但長期服用會損傷腎氣,使人視力模糊。

茯苓

成聊攝云:茯苓以伐腎邪。又云: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又云:津液少者甘潤之,茯苓、白朮之甘,緩脾生津。

潔古云:止消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大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醫言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主治秘訣》云:性溫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止瀉一,利小便二,開腠理三,除虛熱四,生津液五也。

又云: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泄下。經雲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

白話文:

茯苓:

茯苓被認為可以抑制腎部的邪氣。又說,脾不喜歡濕氣,甘甜的物質首選進入脾臟,茯苓和白朮的甘甜可以滋養脾臟,排除積水。此外,如果津液(體內水分)不足,甘甜的物質可以滋潤它們,茯苓和白朮的甘甜可以緩解脾臟並促進津液的生成。

潔古認為茯苓能止住口渴,幫助排尿,除濕增燥,調和中樞,增加體力,特別是對腰部和腹部的血液有主要的治療效果,能治療小便不通,尿黃,或者尿色發紅但排尿不順暢的情況。然而,如果尿液過於頻繁,或是服用了太多的茯苓,可能會對眼睛造成很大的傷害。如果出汗過多,人服用茯苓會損耗原本的元氣,縮短人的壽命。醫學上有一個原則是「赤瀉白補」,意思是出血時應使用白色藥物來補充,這是上古時期並未提及的理論。《主治祕訣》指出茯苓的性質溫暖,味道淡,氣味都比較輕微,浮動且上升,屬陽性。茯苓的作用有五種:止瀉,利尿,打開皮膚,消除虛熱,以及生津液。

茯苓的味道淡,代表了它的作用在於天上的陽性能量。陽性應該上升,茯苓卻能利尿和排泄,這是因為茯苓中的「薄氣」是陽性中的陰性,因此茯苓能夠利尿並排泄,依然符合了陽性的本質,這就是它為什麼能進入手太陽經絡的原因。

東垣云:茯苓味甘而淡,性平,陽也。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平火。寒淫所勝,小便不利,用淡味滲泄為陽也。治水緩脾,生津液,止渴導氣。又云:分陰陽而導濕。

海藏云:入手足少陰、手足太陽也。白者入庚辛壬癸,色赤者入丙丁。伐腎邪,小便多則能止之,小便澀則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卻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其味甘平,如何是利小便?

丹溪云:茯苓屬金,得松之餘氣所成。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病新病之要藥,若久病陰虛者,恐未為相宜。

白話文:

東垣指出:茯苓的味道甜且微帶鹹,性質平和,屬陽。甜味可以幫助增強陽氣,鹹味能夠通利經絡,茯苓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除濕聖藥。甜味與平和的特性,補充了陽氣,強化了脾臟功能,並且能消退水分與火氣。對於寒氣侵襲所導致的小便不通,茯苓的甜味能夠通過滲漏的方式補充陽氣。它能調節水分平衡,緩解脾臟負擔,促進津液生成,並有助於止渴與導引氣息。另外,茯苓還能分清陰陽,引導體內濕氣排出。

海藏認為:茯苓進入人體的手足少陰、手足太陽等經脈。白色茯苓適合與庚辛壬癸相配,而紅色茯苓則適合與丙丁相配。茯苓具有降服腎臟邪氣的作用,對於尿頻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對於尿澀也能起到通利作用,這與車前子的功效相似。茯苓雖然能夠通利小便,但不會影響氣息。使用酒浸泡茯苓,與光明硃砂一同使用時,可以保持真氣的穩定。茯苓的甜味平和,難道不是一種通利小便的藥物嗎?

丹溪表示:茯苓屬金,是由松樹的餘氣所生成。張仲景在治療尿量過多的疾病時,常使用茯苓。茯苓是應對急性病與新發疾病的關鍵藥物,但如果長期患有陰虛病狀,可能就不適合使用茯苓了。

檳榔

潔古云: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陽也。破滯氣下行,泄胸中至高之氣。

東垣云:檳榔辛而苦,性溫味厚,氣輕,陰中陽也。苦以泄滯氣,辛以散風邪,專破滯氣下行。

槐實

潔古云:槐實苦酸,涼大腸熱。槐花亦同。

東垣云:槐實味苦酸鹹寒,治口齒風,五內邪氣熱,止涎唾,治大腸熱,婦人乳瘕。槐花味苦平,純陰。涼大腸熱,去皮膚風,腸風瀉血。

琥珀

白話文:

【檳榔】

潔古認為,檳榔對於治療大便稀軟有奇效,其性質沈重,如同鐵石,能讓藥物沈降到身體的下部。《主治祕訣》則提到,檳榔性溫,味道苦,氣味薄而味道厚,具有下沈和下降的特性,是陰性中的陽性。它可以破除積滯的氣息,使其向下流通,排除胸中的高漲之氣。

東垣則指出,檳榔具有辛味和苦味,性溫,味道厚,氣味輕,是陰性中的陽性。它以苦味來排泄積滯的氣息,以辛味來疏散風邪,專門用於破除積滯的氣息,使其向下流動。

【槐實】

潔古提到,槐實味道苦酸,有涼性,可以清大腸的熱氣。槐花的功效與槐實相同。

東垣則說明,槐實的味道苦、酸、鹹,性寒,可以治療口腔和牙齒的風病,五臟的邪氣熱病,停止涎液和唾液的分泌,治療大腸的熱病,對女性的乳腺結塊也有療效。槐花的味道苦,性平,是純陰性的。它可以清涼大腸的熱氣,消除皮膚的風病,治療腸風出血。

【琥珀】

琥珀的性質溫和,味道甘甜,氣味濃厚,是陰性中的陽性。它可以安神定志,消炎止痛,利水通淋,對於心悸、失眠、疼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潔古云:屬陽,利小便,清肺。

東垣云:琥珀味甘平,純陽。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消瘀血,通五淋,利小便。

丹溪云:屬陽,金。古方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蓋脾能運化,肺自下降,故小便可通。若因血少不利者用之,反致燥急之苦。又云:能長肌肉。

烏藥

海藏云:氣厚於味,陽也。入足陽明、少陰經。

藿香

潔古云:性溫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補腎氣,進飲食。去枝莖,用葉。

東垣云:藿香芳馨之氣,特助脾開胃止嘔。

海藏云:溫中快氣。治口臭,上焦壅,煎湯漱口。入手足太陰經,入勻氣烏藥則補肺,入黃耆、四君子則補脾。

白話文:

潔古大夫說:烏藥是屬陽的,可以幫助排尿,並且清淨肺部。

東垣先生說:琥珀的口味甘甜且平和,是純陽之物。它能安定五臟,平定魂魄,殺死精靈邪魅,消除瘀血,通暢五淋,並且有利於排尿。

丹溪大夫說:烏藥是屬陽的,而且具有金屬特性。在古方中,烏藥被用來利尿,主要是因為它可以調理脾土。脾土能運化,肺自然會下降,所以小便就能順暢。但如果因血少而不利於排尿時使用烏藥,反而會引起乾燥的不適。此外,烏藥還能增強肌肉。

烏藥的性質濃厚,是純陽之物,進入了足陽明和少陰兩條經絡。

藿香的性質溫暖,味道苦澀,氣味濃厚而味道輕薄,浮動且上升,是屬陽的。它能補充腎氣,促進飲食吸收。使用時應去除枝莖,只使用葉子。

東垣先生說:藿香的芳香氣息特別能幫助脾臟開胃,並止吐。

海藏大夫說:藿香有溫中快氣的功效。可以治療口臭和上焦阻塞的問題,只需要將它煮成湯後漱口即可。它進入了手足太陰兩條經絡,與烏藥一起使用可以補肺,與黃耆、四君子一起使用則可以補脾。

乾漆

丹溪云:漆屬金,而有水與火。性急能飛補。近用為去積滯之藥。若用之中節,積去後,補性內行,人不知也。

皂莢

海藏云:仲景治咳逆,上氣唾濁,但坐不得臥,皂莢丸主之。杆皂莢末一物,蜜丸梧子大,棗湯下一丸,日三夜一。《活人》治陰毒正陽散內,皂角引入厥陰經也。用之有蜜炙、酥炙、燒火灰之異,宜從本方。

丹溪云:皂角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

白話文:

【乾漆】

丹溪認為,乾漆雖屬金屬,卻具有水和火的特性,其性質急切,能迅速補充身體所需。近年來,乾漆被用作消解積食的藥物。若使用得當,消除積食後,其補充功能會自然進行,人們甚至不易察覺。

【皁莢】

海藏提到,東漢張仲景在治療咳嗽、喘息、吐痰等症狀時,常使用皁莢丸。皁莢丸的製法是將皁莢粉混合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日服用三次,晚上一次,以棗湯送服。在《活人》一書中,皁角被用於「正陽散」中,以引導至厥陰經脈。皁角的使用方式有蜜炙、酥炙、燒火灰等不同方法,應遵從原方使用。

丹溪指出,皁角刺適用於已經潰瘍的疔毒,能引導療效至潰瘍部位。

山茱萸

潔古云:味酸,陽中陰也。溫肝藏。

東垣云:山茱萸味酸平,微溫,陰中之陽。主心下邪氣,暖腰膝,助水藏,除一切風,逐一切冷。

海藏云:入足少陰、厥陰經。《聖濟經》云: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山茱萸之澀以收其滑。仲景八味丸用為君主,如何澀劑以通九竅。雷公用之去核,取肉四兩,緩火熬用,能壯元氣,秘精。核滑精,故去之。

側柏葉

丹溪云:柏屬陰金,性善守,故採其葉。隨月建方,以取其多得月令之氣也。此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白話文:

【山茱萸】

潔古說:山茱萸的口味酸,是陽中帶陰的特性。可以溫暖肝臟和藏府。

東垣指出:山茱萸口味酸且平和,帶微溫,是陰中帶陽的特性。它能治療心下部位的邪氣,暖腰膝,增強藏府功能,消除所有風寒病,去除身體的冷氣。

海藏認為:山茱萸進入腳少陰和厥陰經脈。《聖濟經》提到:如果氣體滑落,澀劑可以收斂它們,山茱萸的澀性正好用來收斂滑落的氣體。張仲景在八味丸中將其作為君主藥物使用,如何用澀劑來疏通九竅。雷公則去掉了核,只使用了四兩的果肉,用慢火煎熬,能壯健元氣,保護精液。核會導致精液流失,因此要去掉它。

【側柏葉】

丹溪認為:柏樹屬於陰金類植物,性質穩定,所以選擇它的葉子。根據每月的季節進行採集,以獲得最多的月令之氣。這是補充陰氣的重要藥物。它的性質比較乾燥。長期使用對脾臟有極大的益處,可以滋養肺部。

紫葳花

丹溪云:凌霄花治血痛之要藥也,且補陰甚捷,蓋有守而能獨行。婦人方中宜用。

酸棗仁

海藏云:胡洽治振悸不得眠,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酸棗仁炒香,六物煮沸。本草注:治膽虛不眠,寒也,酸棗仁炒為末,竹葉調湯服(出《聖惠方》)。治膽實,多睡熱也,酸棗仁生用一錢,臘茶二錢,薑汁調服(出《濟眾方》)。

桑根白皮

海藏云:入手太陰經。甘厚辛薄,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辛以瀉肺氣之有餘。

白話文:

【紫葳花】

丹溪認為,紫葳花是治療血痛的重要藥材,並且能夠迅速補充陰液,因其有堅定的性質且能獨立運作。在婦女的藥方中,常使用到它。

【酸棗仁】

海藏提到,酸棗仁適用於治療心神不定、難以入眠的情況。可以將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和炒香的酸棗仁共六味材料加水煮沸。本草註解指出,對於膽氣虛弱導致的失眠,可用炒製後的酸棗仁研磨成粉末,加入竹葉調成湯飲服用(出自《聖惠方》)。若膽氣過盛導致嗜睡且體溫升高,則可使用生用的酸棗仁一錢、乾茶二錢,再加入薑汁調和服用(出自《濟眾方》)。

【桑根 白皮】

海藏說明,桑根白皮屬手太陰肺經。其性甘厚辛薄,甘味可以補充不足的元氣,辛味則可以清瀉肺氣過盛。

訶梨勒

東垣云:訶梨勒味苦而酸,性平味厚,陰也,苦重酸輕。經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補之。苦重能泄肺氣,酸輕不能補肺,故嗽藥中不用。

丹溪云:訶子下氣,以其味苦而性急喜降,經云肺苦急食苦以瀉之,謂降而下是也。其氣實者宜之,若氣虛者似難輕服。又云: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極,遂郁遏脹滿。蓋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故也。

郁李仁

潔古云:苦、辛,陽中之陰,主破血潤燥。

東垣云:郁李仁味酸平,陰中之陽。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治大便氣結燥,澀滯不通。七聖丸中用之,專治氣燥。

白話文:

訶梨勒: 東垣認為,訶梨勒有苦和酸的味道,性質平和,但味道厚重,屬陰性。苦味較重,酸味則較輕。經典指出,肺部如果氣流向上逆流,應急時食用苦味食物來排解,並以酸味補充。然而,苦味可以有效排解肺部的氣流,而酸味則不足以補充肺部,因此在治療咳嗽的藥物中不會使用。

丹溪認為,訶梨勒可以助於消化氣體,因為它具有苦味且性質急迫,喜歡下降。經典提到,肺部如果急迫,應食用苦味食物來釋放。這就是指它有助於下降和排出氣體。對於氣體過多的患者適用,但如果氣體不足的患者則不宜輕易服用。另外,訶梨勒能治療肺部氣流問題,尤其是由於火傷極度而導致的脹滿。這是因為它含有酸苦的成分,能夠收斂並降火。

郁李仁: 潔古認為,郁李仁有苦和辛的味道,屬於陽性中的陰性,主要用於破除血液凝塊,增加身體的濕潤度。

東垣認為,郁李仁有酸和平和的味道,屬於陰性中的陽性。它主要用於治療腹部水腫、臉部和四肢的浮腫。它能處理大腸的氣體凝結和乾燥,以及滯留不暢的情況。在七聖丸這種藥方中,它專門用於處理氣體和乾燥的問題。

巴豆

成無己云:巴豆之辛,用以散實。

潔古云:性熱味苦,氣薄味厚,體重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導氣消積一,去臟腑停寒二,消化寒涼及生冷硬所傷三也。又云:巴豆辛,陽。去胃中寒積。

東垣云:巴豆味辛溫,生溫熟寒。去胃中寒濕,盪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

海藏云: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大宜詳審。《藥性論》云:得火良。若急治為水穀道路之劑,則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則炒煙出,令紫黑色用。可以通腸,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仲景治百病客忤,備急丸主之,巴豆、杏仁例用,加減寒熱,佐使五色。並余例,並見《醫壘元戎》。

白話文:

巴豆:

成無己認為,巴豆的辛辣性質可以用來疏散實邪。

潔古指出,巴豆性熱,味苦,氣味薄而味道濃厚,體質沈重且具有沈降陰性的特性。它的用途有三個:一是導引氣血,消除積聚,二是去除內臟中的寒凝,三是消化寒涼以及因生冷硬物所造成的傷害。他還提到,巴豆的辛辣性質是陽性的,能夠去除胃部的寒積。

東垣指出,巴豆的味道是辛溫的,生長時性溫,經過處理後變為寒性。它能去除胃部的寒濕,清空五臟六腑,開闢通路,解除阻塞。

海藏認為,巴豆如同一位能突破敵陣,奪取城門的將軍,不能輕易使用,必須詳細審慎。《藥性論》中提到,巴豆與火相配效果更佳。如果急需用於疏通食物運輸通道,則需要去除皮、心、膜和油,生用;如果緩慢地用於消解堅硬結塊和積聚,則需炒至煙出,使其呈現紫黑色後使用。巴豆可以通腸,也可以止瀉,這是世人所不熟悉的。

漢代的張仲景在治療各種疾病的異常反應時,會使用一種名為「備急丸」的藥方,其中包含了巴豆和杏仁,根據病情的寒熱程度進行調整,並配合其他輔助藥物。這類方子和其他例子都能在《醫壘元戎》中找到。

丹溪云:去胃中寒積,無寒積勿用。

乳香

潔古云:辛熱,純陽。補腎,及定諸經之痛。

東垣云:乳香味苦、辛,熱,純陽。療風水腫毒,去惡風,心腹痛。若丸散用之,微炒殺毒,得不黏。

胡梧淚

潔古云:味鹹,治瘰癧非此不能除。

東垣云:胡梧淚味酸、苦,大寒。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即吐。

芫花

成聊攝云: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飲。

海藏云:仲景治太陽中風,脅下痛,嘔逆者可攻,十棗湯主之。胡洽治痰癖、飲癖,加以大黃、甘草、大戟、甘遂與芫花,共五物同煎。以相反主之,欲其大吐也。夫水者肺、腎、胃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而頭目,中而四肢,下而腰臍,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內而筋骨。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異。

白話文:

丹溪說:要祛除胃中的寒積,若沒有寒積則不必使用。

【乳香】

潔古說:乳香是辛熱屬性,純陽之藥。它能補腎,並能鎮定各經絡的疼痛。

東垣說:乳香味道苦、辛,熱,純陽。能治療風水腫毒,消除惡風,以及心腹痛。如果用於丸散,應微炒以殺滅毒素,以免黏附。

【胡梧淚】

潔古說:胡梧淚有鹹味,對於治療瘰癧(一種淋巴結腫大)是必不可少的。

東垣說:胡梧淚味道酸、苦,大寒。能治療大熱毒、心腹煩滿,用水調服後會引發嘔吐。

【芫花】

成聊攝說:用辛味來疏散病氣,芫花的辛味可以疏散飲食。

海藏說:仲景治療太陽中風,脅下痛,嘔逆的情況時可以使用攻法,以十棗湯為主藥。胡洽治療痰癖、飲癖,除了加入大黃、甘草、大戟、甘遂之外,還會加上芫花,共五種藥物一起煎煮。使用相反的藥物來治療,目的是想要病人大量嘔吐。水是肺、腎、胃三個經絡的主要元素,並且涉及五臟六腑十二經的分佈,上至頭目,中至四肢,下至腰臍,外至皮毛,中至肌肉,內至筋骨。脈搏有尺寸上的差別、浮沈的不同。

不可輕瀉,當知病在何經何藏而用之。若誤用則害深矣。然而此藥大意泄濕。

蘇木

潔古云:性涼,味甘酸而微辛,陽中之陰。發散表裡風氣,破死血。

東垣云:味甘而酸辛,性平,甘勝於酸。辛去風,與防風同。

楝實

潔古云:楝實入心經,止下部腹痛。又云:味酸、苦,陰中之陽。心暴痛者,非此不能除。

樗木皮

丹溪云:臭椿根皮,性涼而能澀血。

棠球子

丹溪云:棠球子消食積,行結氣,建胃,催瘡疹。治婦人兒枕痛,濃煎此藥汁,入砂糖調服,立效。

白話文:

不可以輕易使用,必須瞭解疾病的所在經絡和臟腑,然後才能使用。如果錯誤使用,其害處會非常深重。然而這種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排出濕氣。

【蘇木】

潔古說:性質涼爽,味道甘甜帶酸且微有辛香,屬於陽性中的陰性。能疏散表裡的風氣,破除死血。

東垣說:味道甘甜且帶酸辛,性質平和,甘味勝過酸味。辛味可以祛風,與防風相似。

【楝實】

潔古說:楝實進入心經,可以停止下腹部疼痛。又說:味道酸、苦,屬陰性中的陽性。對於心臟突然劇痛的狀況,非此藥不能消除。

【樗木皮】

丹溪說:臭椿樹的根皮,性質涼爽且能夠止血。

【棠球子】

丹溪說:棠球子能消食積,行氣活血,健脾胃,促進瘡疹癒合。對於婦女的頭枕痛,可以濃煎此藥汁,加入砂糖調和後服用,立即見效。

松節

丹溪云:松屬陽金。用其節炒焦,治筋骨間病,能燥血中之濕。松花多食,能發上焦熱病。

五倍子

丹溪云:五倍子屬金與水。噙口中,善收頑痰有功,且解諸熱毒。

楓香脂

丹溪云:楓香屬金,而有水與火。性疏通,故木易有蟲穴,其液名顛倒,為外科家要藥。近世不知,誤以為松脂之明瑩者,甚失《本經》之意。

桑上寄生

丹溪云:桑寄生,藥之要品也。自《圖經》以下失之,而俗醫又不識其的,惜哉!以其生於近海州邑及海外,其地暖,不蠶,由是桑木得氣之厚,生意濃郁,而無採捋之苦。但桑上自然生出,且所生處皆是光澤皮膚之上,何曾所謂節間可容他樹子耶?此說得之海南北道憲僉老的公云。

白話文:

【松節】

丹溪認為,松屬陽金。使用其節炒至焦黃,對於治療筋骨之間的疾病,能夠去除血中的濕氣。過量食用松花則會引起上焦熱病。

【五倍子】

丹溪指出,五倍子屬金與水。含在口中,具有很好的收斂頑痰的功效,並且可以解熱毒。

【楓香脂】

丹溪提到,楓香屬金,兼有水與火的特性。其性質通暢,因此容易有蟲穴的木頭,其液體被稱為顛倒,是外科醫生的重要藥物。近世之人誤認為明亮如松脂的楓香脂,完全忽略了《本經》的意圖。

【桑上寄生】

丹溪評論,桑寄生是藥材中的重要品種。從《圖經》以後的描述有所偏差,而一般醫生又不認識其正確用途,實在可惜!因為它生長在近海州邑及海外,那裡的氣候暖和,不適合養蠶,所以桑木能夠得到豐富的氣息,生命濃鬱,而沒有採摘的苦惱。然而,桑上自然生長出的寄生植物,且生長的地方都是光澤皮膚之上,哪會有可以容納其他樹子的節間呢?這個說法來自於海南北道憲僉老的公論。

合歡

丹溪云:合歡屬土,而有水與金。補陰之有捷功者,長肌肉續筋骨,既可見矣。而外科家曾錄,用何歟?

龍腦

東垣云:龍腦入腎,治骨病。

丹溪云:龍腦屬火。世知其寒而通利,然未達其暖而輕浮飛揚。《局方》但喜其香而貴細,故動輒與麝香同用,而為桂、附之佐,殊不知人身之陽易於動,陰易於虧,幸試思之。

丹溪云:墨屬金,而有火與水。入藥甚助補性。

杉材

丹溪云:杉屬陽金而有火。用節作湯,浸洗以治腳氣腫痛。言用屑者非也。

白話文:

合歡

丹溪認為,合歡屬於土性,但同時具有水性和金性。它在補充陰氣方面有著快速的效果,可以增強肌肉,延續筋骨的生長,這點顯而易見。然而,外科醫生也曾將其紀錄在冊,那又是為了什麼用途呢?

龍腦

東垣提到,龍腦進入腎臟,用於治療骨頭疾病。

丹溪指出,龍腦屬於火性。人們只知道它有清涼和通暢的功效,但卻未能理解它溫暖且輕盈飄逸的一面。《局方》僅因喜歡它的芳香而珍視其細緻,因此常將它與麝香一同使用,作為肉桂和附子的輔助,其實並未意識到人體的陽氣容易動蕩,而陰氣則容易流失,值得我們深思。

丹溪說,墨屬於金性,但同時具有火性和水性。在藥物中使用時,它能強化補益的特性。

[杉材]

丹溪表示,杉木屬於陽金,但同時也有火性。使用樹節煮湯,浸泡洗滌以治療腳部氣腫和疼痛。言論使用杉木屑是不正確的。

烏臼木

丹溪云:烏臼解蛇毒有功。

竹葉,竹瀝

潔古云:竹葉苦,陰中微陽,涼心經。

東垣云:竹葉辛,平,除熱緩脾而益元氣。

丹溪云:竹瀝本草言大寒,泛觀其意,以與石膏、黃芩、黃連等同類,而諸方治胎前產後諸病,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是陰虛之病,無不用之。產後不得虛,胎前不損子。夫何世俗因大寒二字棄而不用,縮手殆盡,豈不哀哉。《內經》云:陰虛則發熱。大寒而能補,正與病對。

薯蕷寒而能補,世或用之。惟竹瀝因大寒而置疑,是猶因盜嫂受金,而棄陳平之國士也。殊不知竹瀝味苦性緩,能降陰虛之有大熱者。大寒言其功也,非以氣言也。幸相與評其可否,若曰不然,世人食筍,自幼至老,何無一人因筍之大寒而病。

白話文:

烏臼木: 丹溪認為,烏臼木有解蛇毒的功效。

竹葉與竹瀝: 潔古指出,竹葉苦,具陰性且微帶陽性,能夠清涼心經。 東垣則提到,竹葉辛,性平,可以消除熱毒,緩和脾臟功能,並補益元氣。

丹溪則表示,竹瀝在本草書中有記載為大寒之物,但綜合其特性,與石膏、黃芩、黃連等藥物類似,常被用於治療胎前產後的各種病症,以及金瘡口噤、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等陰虛之病。丹溪認為,竹瀝在產後不致於導致虛弱,在胎前亦不會傷害胎兒。然而,世人因「大寒」二字而棄之不用,實為可惜。《內經》提到,陰虛會引起發熱,而竹瀝的「大寒」特質正是為了補益陰虛,與病狀對照,正好相符合。

薯蕷寒而能補,世人時有使用。唯獨竹瀝因「大寒」而受到懷疑,這就像是因為盜嫂受金而遺棄了陳平一樣。實際上,竹瀝味苦且性緩,能降服陰虛伴隨的大熱症狀。這裡的「大寒」指的是其功效,而非氣味。希望各位能評論其是否可用,不能說世上人人食用竹筍,從小到老,就沒有人因竹筍的「大寒」而生病。

瀝即䇹之液也,況假於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又云:竹瀝滑痰,非佐以薑汁不行經絡;痰在四肢,非竹瀝不可開;痰在皮裡膜外,非竹瀝、薑汁不可除;痰在膈間,使人顛狂,宜用竹瀝;風痰亦宜用。其功又能養血。

潔古云: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

海藏云:清頭目,利小便,消熱渴,下氣消食,令人少睡。中風昏憒,多睡不醒,宜用此。入手足厥陰經。治陰證湯藥內用此,與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大意相似。茗味苦,經云苦以泄之,其體下行,如何是清頭目?

金櫻子

丹溪云:金櫻子屬土,而有金與水。夫經絡隧道,以通暢為和平。昧者不知,取澀性以為快,遂熬為煎食之,自不作靖,咎將誰執?

白話文:

瀝是指草本植物蒸餾出的液體,既然經過火烤製成,為什麼會如此寒冷?又說竹瀝能潤滑痰液,如果不加入薑汁就無法流通;痰積聚在四肢,非用竹瀝不能疏散;痰在皮膚和膜之間,非竹瀝和薑汁不能清除;痰在膈肌之間,讓人產生精神錯亂,應使用竹瀝;風痰也適合使用。此外,竹瀝還有滋養血液的功效。

茶葉,潔古認為它雖苦但具有陰中之陽的特性,因此可以清腦明目。

海藏提到茶葉能清腦明目,利尿,消除熱渴,下氣消食,讓人減少睏倦。對於中風後頭暈嗜睡的人,使用茶葉會有幫助。茶葉進入手足厥陰經,治療陰證的湯藥中常使用茶葉,這和去除抵抗寒邪以及治療潛伏的陽氣的原理相似。但根據經書,苦味物質應該具有排出功效,而茶葉的性質是下行的,難道它們能清腦明目嗎?

金櫻子,丹溪認為它是屬土的,但含有金屬和水的元素。經絡隧道以流通為平和,誤解的人以為收斂性會帶來舒適感,於是將它熬煮成飲料食用,結果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該由誰來負責呢?

茯神

東垣云:味甘,平,純陽,療風眩,心虛闢不止,驚悸,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心虛非此不能除之。

秦皮

東垣云:苦,寒,主熱利下重,下焦虛。經云: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用白頭翁、黃連、黃檗、秦皮之苦劑也。

杜仲

潔古云: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沉而降,陽也。其用壯筋骨,及足弱無力以行。

東垣云:杜仲能使筋骨相著。

柏子仁

海藏云:潤腎之藥也。

白話文:

茯神:

李東垣說:茯神味甘,性平,具有純陽之性,可以治療風眩,對於心虛導致的驚悸和心慌有很好的療效,能開心益智,安定魂魄,養護精神。心虛的情況,非茯神不可治。

秦皮:

李東垣說:秦皮味苦,性寒,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引起的下痢腹痛,對於下焦虛弱有療效。經典中提到腎臟需要堅固,因此需要苦味來堅固它,所以使用了秦皮、白頭翁、黃連、黃檗等苦味的藥物。

杜仲:

張元素說:杜仲性溫,味辛、甘。它的氣味都比較輕,沈降入體,具有陽性。杜仲主要用於壯筋骨,對於腳部疲軟無力、行走困難有療效。

李東垣說:杜仲能夠讓筋骨相接。

柏子仁:

蘇軾說:柏子仁是一種滋潤腎臟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