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發揮》~ 卷一 (2)
卷一 (2)
1. 草部
人參,味甘,微溫,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
《藥性》云:患人虛而多夢,加而用之。
成聊攝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之甘,以緩脾氣。
潔古云:人參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氣少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可為相得。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去莖中病,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佳。《主治秘訣》云:性溫,味甘。
白話文:
人參
人參,味甘,微溫,無毒。主要功效是補益五臟,安神定魂,止驚悸,驅除邪氣、霍亂、嘔吐,調和脾胃,止渴,通暢血脈。
《藥性》記載:對於虛弱多夢的人,可以加入人參使用。
《成聊攝》記載:脾胃喜緩,急躁時食用甘味食物可以緩和脾胃,人參的甘味可以緩解脾氣。
《潔古》記載:人參可以治療脾肺陽氣不足,以及肺氣喘促、呼吸短淺。它可以補益脾胃,緩解脾胃功能,瀉火邪。善治短氣少氣,如果沒有升麻輔助,不能補益上升之氣。升麻一錢,人參三錢,可以相得益彰。若要補益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可以茯苓為使,甘草梢生用為君,去除莖中病邪,或加入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藥,效果更佳。
《主治秘訣》記載:人參性溫,味甘。
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補元氣,止渴,生津液也。肺虛者用之,又能補胃。治喘嗽則勿用,短氣則用之。
東垣云:人參甘溫,能補肺中之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肺主諸氣故也,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者,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矣。若陰虛單補血,血無由而生,無陽故也。又云:補氣須用人參。又云:安胃和中。又云:人參補元氣不足,而瀉肺氣。
甘溫補陽,利止而脈不足者,是亡血也,人參補之。益脾氣,與乾薑同用。補氣,裡虛則腹痛,此藥補之,是補其不足也。又云:人參,補氣之藥,如氣短、氣不調及喘者加之。
白話文:
人參性味平和,輕飄上升,能溫補陽氣。它有三個主要功效:補益元氣、止渴生津。人參適合肺虛的人使用,還能補益脾胃。治療喘嗽時不宜使用,但治療氣短則可以。
醫家李東垣認為,人參甘溫,能補益肺部的元氣。肺氣旺盛,則其他四臟的氣也都會旺盛,因為肺主氣之統率。張仲景用人參來補血,是因為血氣並非憑空產生,需要生陽氣的藥物才能生血,陽氣旺盛則陰血滋長,血氣自然充盈。單純補益陰血而忽略陽氣,則血氣無從產生,因為沒有陽氣的滋生。李東垣也說,補益氣血需要使用人參。此外,人參還有安胃和中的作用。他還指出,人參能補益元氣不足,但也會瀉掉肺氣。
人參甘溫補陽,對於脈虛無力、體虛乏力者,說明是氣血不足,人參可以補益。人參還可以益脾氣,與乾薑一起使用效果更好。人參可以補氣,對於內虛導致的腹痛,人參可以補益不足之處。李東垣還說,人參是補氣的藥物,如果出現氣短、氣息不順或喘息等症狀,可以添加人參。
海藏云:味既甘溫,調中益氣,即補肺之陽,瀉肺之陰也。若但言補肺,而不論陰陽寒熱何氣不足,則誤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為天之地,即手太陰也。為清肅之藏,貴涼而不貴熱,則其寒象可知。若其傷熱,則宜沙參。沙參味苦,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治胃痹,心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人參味甘,微溫,補五臟之陽也。
沙參味苦,微寒,補五臟之陰也,安得不異?易老取沙參以代人參,取其苦也。苦則補陰,甘則補陽。《本經》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藏藥相佐使,隨所引而相補一臟,豈可不知。
白話文:
古籍中提到,甘溫的藥性能調和脾胃,增強正氣,等同於補益肺部的陽氣,同時也瀉去肺部的陰氣。然而,單純說補肺而不分陰陽寒熱,哪種氣不足,就容易犯錯。如果肺部受寒邪侵襲,就適合用這種藥來補益;但如果肺部受熱邪侵襲,就不宜使用。肺部是人體的“天”之所在,也就是手太陰經,它負責清肅,喜涼不喜熱,所以寒象很容易理解。若肺部受熱傷,就應該用沙參。沙參味苦微寒,無毒,能化解血積、驚氣,去除寒熱,補益脾胃,增強肺氣,治療胃痹、心痛積熱、邪氣頭痛、皮膚熱症,安定五臟。人參味甘微溫,則補益五臟的陽氣。
沙參味苦微寒,補益五臟的陰氣,跟人參的性質顯然不同。古代醫家易老用沙參代替人參,是因為沙參味苦,苦能補陰,而甘則補陽。雖然《本經》中記載人參能補益五臟,但實際應用時,也需要配合各臟的本藥來互相配合,才能針對某一臟腑進行補益,不能不加分辨地混用。
丹溪云:人參,入手太陰經而能補陰火,甚與其蘆相反。若服參一兩,於內入蘆一錢,則一兩之參徒虛費矣。戒之。
甘菊花
潔古云:甘菊花,味甘、苦,養目血。
東垣云:甘菊花,治頭風頭眩,明目。
丹溪云:甘菊花,屬金而有水與土,大能補陰。須是味甘莖紫者。若山野間味苦莖青者勿用,大傷胃氣,謹戒之。
天門冬,味苦、甘,平,大寒,無毒。主保定肺氣,去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
潔古云:保定肺氣,治血熱侵肺,止喘。氣促,加人參、黃耆,用之為主,如神。味苦、甘,性寒,味厚氣薄,陰也。苦以泄滯血,甘以助元氣,及治血妄行,此天門冬之功也。
白話文:
丹溪說:人參走太陰經,能補陰火,與人參鬚根正好相反。如果你吃了1兩的人參,又同時服用了1錢的人參鬚根,那麼1兩的人參就白費了。要小心。
潔古說:甘菊花性味甘苦,可以養護眼睛的血液。
東垣說:甘菊花能治療頭風頭眩,明目。
丹溪說:甘菊花屬金,但帶有水和土的特性,非常滋陰。一定要選用味甘、莖紫的甘菊花。山野間味苦、莖青的甘菊花不要使用,會嚴重損傷胃氣,要謹慎。
天門冬味苦甘,性平,大寒,無毒。主治保定肺氣,去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性寒而能補。
潔古說:天門冬能保定肺氣,治療血熱侵肺,止喘。氣促時,加入人參、黃耆一起使用,效果極佳。天門冬味苦甘,性寒,味道厚實,氣味輕薄,屬於陰性藥物。苦味可以泄去瘀滯的血液,甘味可以助元氣,並能治療血妄行,這是天門冬的功效。
東垣云:天門冬,味苦、甘,主肺氣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鎮心,潤五臟,強骨髓。
海藏云:天門冬,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榮衛枯涸者,溫劑所以潤之。天麥二門冬、人參、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此上焦獨取寸口之意。
甘草,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藏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藥性》云:病人虛而多熱者加用之。
成無己云:甘草甘平以除熱。又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人參、白朮之甘,以緩脾氣,調中。
白話文:
李東垣說,天門冬味苦甘,能治肺氣喘息急促,退熱,通腎氣,鎮心,滋潤五臟,強健骨髓。
張元素說,天門冬入肺經和腎經。人體津液不足,可用溫熱藥物來滋潤,而天門冬、麥冬、人參、五味子、枸杞子,合用能生津止渴,這就是針對上焦(頭面、胸部)的治療方法。
甘草味甘性平,無毒。能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溫暖中焦、降逆氣,消除胸悶、氣短,治損傷臟腑引起的咳嗽,止渴,通暢經脈,促進血液循環,解百藥毒。
《藥性論》記載,病人虛弱而有熱症,可以加入甘草。
成無己說,甘草甘平,可以退熱。還說,脾臟喜緩和,可以用甘味食物來緩解,用甘味來補脾。人參、白朮的甘味,能緩解脾氣,調理中焦。
潔古云:甘草性平,味甘。生用之,則大涼瀉熱;火炙之,則能補三焦元氣,調和諸藥,相協力共,為而不爭。性緩,善解諸急,故有國老之稱。《主治秘訣》云:性寒,味甘,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和中,補陽氣,調和諸藥,能解其太過,去寒邪,此為五也。
腹脹則忌之。又能養血補腎。生甘草梢子去腎莖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又云:補血不足,用甘草。凡用純寒純熱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藥,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云:中滿者,勿食甘。
東垣云:生甘草補脾胃不足,大瀉心火。又云:甘草味甘,生寒炙溫,純陽。陽不足者,補之以甘。又云:炙之以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除熱,緩正氣,緩陰血,潤肺。
白話文:
甘草性溫和,味道甘甜。生用甘草可以清熱解毒,而經過火炙之後,則能補益三焦元氣,並且能調和各種藥物的功效,使它們互相協調,共同發揮作用。甘草性情溫和,擅長緩解各種急症,因此被稱為「國老」。甘草性質偏寒,味道甘甜,氣微而味厚。它可以升也可以降,屬於陰中有陽的藥材。甘草主要有五種功效:和胃健脾、補益陽氣、調和藥性、緩解藥性過強、驅寒邪,這就是它的五種功效。
腹脹的時候要避免使用甘草。甘草還能滋養血液,補益腎氣。生甘草的枝葉可以治療腎莖疼痛,而胸中積熱則只有甘草的枝葉才能消除。還有人說,如果血液不足,可以用甘草來補血。凡是使用純寒或純熱的藥物,都必須加入甘草,以減緩藥性。對於寒熱混合的藥物,也需要加入甘草,來調和藥性。肚子脹滿的人禁用甘草。古書中記載:肚子脹滿的人,不要吃甘草。
一位名叫東垣的醫家說:生甘草可以補益脾胃虛弱,清瀉心火。他又說:甘草味道甘甜,生用偏寒,火炙則偏溫,屬於純陽藥材。如果陽氣不足,可以用甘草來補益。他又說:火炙甘草可以散發表寒,驅除邪熱,緩解咽喉疼痛,降熱,緩和正氣,滋養陰血,潤肺。
海藏云,經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以補脾,能緩之也。故湯液用此以建中。經曰:甘者令人中滿。又曰:中滿者勿食甘。則知非中滿之藥也。甘入脾,歸其所喜故也。或問:附子理中湯、調胃承氣湯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調和之意?曰:附子理中用甘草者,恐其大僭也;調胃承氣用甘草者,恐其速下也。三藥用之,非調和也,皆緩之也。
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即有調和之意。鳳髓丹用甘草者,緩腎濕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經曰:以甘補之,以甘緩之,以甘瀉之。本草云:治七十二種石毒,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諸藥有功,故名國老。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所以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白話文:
古書記載,脾臟喜緩和,如果吃太多辛辣的食物,可以用甘味來緩解。甘味能補益脾臟,使其緩和。因此,湯藥中常使用甘味來調理脾胃。經典中也提到,甘味會讓人覺得飽脹。同時也說,肚子飽脹的人不能吃甘味。這說明甘味並非針對飽脹的藥物。甘味入脾,歸於脾臟喜愛的部位,因此對脾臟有效。有人問,《附子理中湯》和《調胃承氣湯》中都使用了甘草,這是如何達到調和的效果呢?其實,這兩種湯藥中使用甘草,都是為了緩解藥性。其中,《附子理中湯》使用甘草,是因為擔心附子過於辛熱;《調胃承氣湯》使用甘草,是因為擔心大黃過於峻猛。這三種藥物使用甘草,不是為了調和,而是為了緩解藥性。
《小柴胡湯》中含有柴胡和黃芩的寒涼之性,同時也有人參和半夏的溫暖之性,其中加入甘草,就具有調和的作用。而《鳳髓丹》中加入甘草,則是为了緩解肾虛濕困,滋生元氣,也屬於甘味補益的作用。經典中記載,可以用甘味來補益、緩解、瀉下。本草書中也說,甘草能治療七十二種石毒,一千二百種草木毒。甘草能調和各種藥物,功效顯著,因此被稱為“國老”。甘草雖然不是君藥,但卻是君藥的輔佐,能夠調和各種藥物,解毒去邪。
於此可見調和之意者。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咸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入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經,能治肺痿之膿血。若作吐劑,能消五發之癰疽。
每用甘草二兩,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滓服之,消瘡腫,與黃耆同功。黃耆亦能消諸腫癰疽,修治之法與甘草同。
丹溪云:生甘草大緩諸火邪。下焦藥宜少用,恐大緩不能自達。
熟乾地黃,味甘、苦,日乾者平,火乾者溫,無毒。
白話文:
由此可見調和的重要性。五味各自有其特性,苦味直行泄瀉,辛味橫行散發,酸味收斂,鹹味止痛軟堅,甘味則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緩之效,既能補益又能瀉下,是中和之道。甘味入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經,可治肺痿的膿血。若用作吐劑,還能消散五發的癰疽。
常用的方法是用甘草二兩,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用,可消瘡腫,與黃耆功效相似。黃耆也能消腫治癰疽,用法與甘草相同。
丹溪先生說,生甘草能緩解各種火邪。下焦藥宜少用,以免過於緩和而達不到藥效。
熟地黃味甘苦,日曬乾燥者性平,火烤乾燥者性溫,無毒。
潔古云:熟地,酒灑九蒸,假酒力則微溫,補血虛不足。虛損血衰之人須用。善黑鬚發。忌萊菔。《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甘,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益腎水真陰,一也;和產後血氣,二也;去腹臍急痛,三也;養陰退陽,四也;壯水之源,五也。治外治上,以酒浸之。
東垣云:地黃生則性大寒而涼血,熟則性微溫而補腎。又云:熟地黃、當歸身、牡丹皮,此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
白話文:
古人說:「熟地黃用酒浸泡蒸九次,利用酒的力量,可以使其性溫和,補血虛不足。血虛損傷的人就需要用它。熟地黃還能使頭髮烏黑。忌食蘿蔔。」《主治秘訣》中記載:熟地黃性溫,味苦甘,氣輕味重。沉降,屬陰。它有五種功效:一是滋補腎水真陰;二是調和產後血氣;三是治療腹臍急痛;四是養陰退陽;五是壯水之源。外用時,可以用酒浸泡。
醫家李東垣說:「生地黃性寒涼血,熟地黃性微溫補腎。」又說:「熟地黃、當歸、牡丹皮這三味藥,在人體各個經絡中,可以調和、生長、涼血。」
海藏云: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骨蒸熱。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涼血。其脈洪實者宜用生地黃。若脈虛者,則宜熟地黃。假火力蒸九次,故能補腎中元氣。仲景制八味丸,以熟地黃為諸藥之首者,天一所生之源也,湯液四物湯,以治藏血之臟,亦以熟地黃為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蒸搗不可犯鐵器,若犯之,令人腎消。
陳藏器云:蒸於則溫補,生干則平宣。《機要》云:熟地黃治臍下發熱者,腎經病也,非地黃不能除,補腎也,益陰之劑。二宜丸加當歸,為補髓煎。
白話文:
海藏說:生地黃可以治療手腳心發熱以及骨蒸發熱。生地黃入足少陰、手足厥陰經,能滋養腎水,涼血降火。脈象洪實的人適合用生地黃。如果脈象虛弱,則應該用熟地黃。熟地黃是用火蒸九次製成的,所以能補腎中元氣。仲景的八味丸,以熟地黃為首,因為它是天一生水之源。四物湯用於治療藏血的臟器,也以熟地黃為君藥,因為癸水與乙木同歸一治。蒸搗生地黃時,不可接觸鐵器,否則會導致腎臟損傷。
陳藏器說:蒸熟的生地黃溫補,生干的生地黃則平性宣散。《機要》說:熟地黃能治療臍下發熱,這是腎經病症,非地黃不能去除,因為它能補腎益陰。二宜丸加入當歸,用於補髓煎。
生地黃,味甘,平,大寒,無毒。主婦人崩中,血不止。
潔古云:生地黃性寒,味苦。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治少陰心熱在內。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涼血,一也;除皮膚燥,二也;去諸濕澀,三也。又云:陰中微陽,酒浸上行。
海藏云:手少陰、手太陽之藥,故錢氏瀉內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
蒼朮,味苦、辛,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消痰火,暖胃,消穀嗜食,瘟疾,山嵐瘴氣。
白話文:
生地黃,味道甘甜,性平,但寒性很強,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婦女崩漏,血流不止的情況。
潔古說:生地黃性寒,味道偏苦。它具有涼血補血、滋補腎臟水液真陰不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少陰心熱內蘊的病症。由於此藥寒性很強,使用時應謹慎,以免損傷脾胃之氣。《主治秘訣》記載:生地黃性寒,味道苦,氣味輕薄,但味道濃厚,性質沉降,屬於陰性藥物。它的作用主要有三個:一是涼血,二是滋潤乾燥的皮膚,三是去除各種濕氣和澀滯。書中還提到:生地黃雖然屬陰性藥物,但其中也帶有微弱的陽性,用酒浸泡後可以使其藥性上行。
海藏說:生地黃屬於手少陰、手太陽經的藥物,因此錢氏將它與木通一起使用,用於瀉內熱,引導熱邪向下排泄。生地黃對於各種經脈的熱證,也能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進行治療。對於尿血、便血等症,也能起到治療作用。
蒼朮,味道苦、辛,性溫,無毒。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消痰火、暖胃、促進食慾、瘟疫、山嵐瘴氣等病症。
潔古云:蒼朮氣溫,味甘。主治與白朮同。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中濕,力少,加白朮。腹中窄狹者須用之。若治脛足濕腫,加白朮。又云:蒼朮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間腠理濕。
東垣云:入手陽明、太陰,能健胃安脾。本草但言術,不言蒼、白。其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內傳於太陰也。以其經泔浸火炒,故能發汗。與白朮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蓋蒼、白有止發之異也。
丹溪云:蒼朮治上中下濕痰,俱可用之。
白朮,味甘、辛,無毒。消宿食,去痰涎,除寒熱,止下泄,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及胃氣虛而冷痢。
白話文:
潔古說:蒼朮性溫,味甘。主要的功效與白朮相同。如果要治療上半身的濕氣,發汗,蒼朮的功效最大。如果要補益中焦,去除中焦的濕氣,蒼朮的功效較弱,需要加白朮。腹中狹窄的人必須要使用蒼朮。如果治療小腿足部濕腫,要加入白朮。潔古還說:蒼朮質地輕浮,氣力雄壯,能去除皮膚腠理之間的濕氣。
東垣說:蒼朮入足陽明、太陰經,能健胃安脾。本草書中只講述白朮,不提蒼朮和白朮的區別。其實蒼朮另有雄壯上行的氣力,能除濕氣,下行安固太陰,使邪氣不傳入太陰經。因為蒼朮經過淘洗、火炒,所以能發汗。而白朮具有止汗的功效,兩者作用不同,不可互相替代,因為蒼朮和白朮在止汗和發汗方面有不同的作用。
丹溪說:蒼朮可以治療上、中、下三焦的濕痰。
白朮,味甘、辛,無毒。能消宿食,去痰涎,除寒熱,止瀉,治療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以及胃氣虛弱引起的寒痢。
成聊攝云: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
潔古云:白朮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主治秘訣》云:氣溫,味甘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九:溫中一,去脾胃濕二,除脾胃熱三,強脾胃進飲食四,和脾胃以生津液五,主肌熱六,治四肢困倦,目不欲開,怠情嗜臥不思飲食七,止渴八,安胎九也。又云:脾胃受熱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並去痰,須用白朮。
飲水多因致傷脾,須用白朮、茯苓、豬苓。水瀉,須用白朮、茯苓、芍藥。又云:非白朮不能去濕。
東垣云:白朮味苦而甘,性溫,味厚氣薄,陽中陰也。去諸經中濕而理脾胃。潔古云:溫中去濕,除熱強胃。蒼朮亦同,但味頗厚耳,下行則用之。甘溫補陽益脾,逐水,寒淫所勝。甘以緩脾,生津去濕,渴者用之。又云:白朮佐黃芩以安胎,君積實以消痞。
白話文:
脾臟最怕濕氣,甜味的食物最容易進入脾臟。茯苓和白朮的甘甜,能滋補脾臟並驅除水腫。
白朮能去除濕氣、燥濕,和胃益氣,促進腰臍間血液循環,消除胃熱。它的性溫,味道甘甜帶微苦,氣味淡薄,能浮升陽氣。白朮有九大功效:溫暖脾胃、去除脾胃濕氣、消除脾胃熱、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飲食消化、調和脾胃滋生津液、改善肌肉發熱、治療四肢乏力、眼皮沉重、嗜睡懶散、食欲不振等症狀、止渴、安胎。脾胃受到濕熱侵襲,導致身體沉重無力、嗜睡懶散,還伴有痰濕,都需要使用白朮治療。
喝太多水會損傷脾臟,需要使用白朮、茯苓、豬苓來調理。水瀉則需要使用白朮、茯苓、芍藥。白朮是去除濕氣的關鍵藥材。
白朮味道苦中帶甜,性溫,味道醇厚但氣味淡薄,屬於陽中陰的藥性。它能去除各經絡中的濕氣,調節脾胃功能。白朮能溫暖脾胃、去除濕氣、消除熱氣、增強胃氣。蒼朮與白朮功效類似,但味道更濃郁,適合下行治療。白朮性甘溫,能補益陽氣、滋養脾臟、驅除水腫,適用於寒邪過盛的患者。甘甜能緩解脾胃,滋生津液,去除濕氣,適用於口渴的患者。白朮可以搭配黃芩來安胎,也能用來消散積聚的食積。
海藏云:本草本條下無蒼與白之名,近代多用白朮。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補中,利腰臍間血,利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胸,下而腰臍之間。在氣主氣,在血主血。入手太陽、足陽明、手少陰、足太陰、足厥陰。
潔古云: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除濕利水,如何是益津液?
丹溪云:白朮有汗則止,無汗則發,與黃耆同功。味亦有辛,大能消虛痰也。
牛膝,味苦、酸,平,無毒。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墮胎,男子消陰,老人失溺,婦人月水不通,補腎填精,逐惡血留結,助十二經脈,壯陽。
白話文:
《海藏》中記載:本草記載中沒有蒼朮和白朮之分,近來多用白朮。白朮可以治療皮膚病,止汗消痞,補益脾胃,利通腰臍之間的血脈,利水通淋。白朮能上達皮毛,中通心胸,下至腰臍之間。白朮入氣則主氣,入血則主血。白朮走入手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
《潔古》中記載:若要祛濕,非白朮莫屬;若要消痞,非枳實莫屬。白朮祛濕利水,如何能滋陰呢?
《丹溪》中記載:白朮能治有汗之症,亦能治無汗之症,與黃耆功效相同。白朮味辛,能消虛痰。
牛膝味苦酸,性平,無毒。主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難以屈伸,墮胎,男子精氣虧損,老人尿失禁,婦女月經不通,補腎填精,排出瘀血,助十二經脈,壯陽。
潔古云:牛膝強筋。
丹溪云:牛膝之用,能引諸藥下至於足。凡用土牛膝,春夏用莖葉,秋冬用根,惟葉汁之效尤速。
茺蔚子,一名益母。味辛、甘,微寒,無毒。主明目益精。其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治產後血脹。苗葉同功。
丹溪云:益母草治產前產後諸疾,行血養血,難產,作膏服良。
柴胡,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治熱勞,骨節煩痛,時疾內外熱不解,胸脅氣滿。
成無己云:柴胡之苦,以發表熱。又云:柴胡、黃芩之苦,入心而折熱。
白話文:
古人說牛膝可以強化筋骨。
丹溪先生說,牛膝的使用,可以引導藥性下達足部。使用土牛膝時,春夏用莖葉,秋冬用根,葉汁的功效最快。
益母草,又名茺蔚子,味辛甘微寒,無毒。它可以明目益精,其莖可以治療癮疹瘙癢,可作浴湯。它也能治療產後血脹,苗葉功效相同。
丹溪先生說,益母草可以治療產前產後各種疾病,行血養血,難產時可以製成膏劑服用。
柴胡味苦性平,微寒無毒。它可以治療傷寒,心煩熱,各種痰熱結實,熱勞,骨節疼痛,時疾內外熱不解,胸脅氣滿。
成無己先生說,柴胡的苦味可以發散體內熱氣。又說,柴胡和黃芩的苦味,可以入心而消除熱氣。
潔古云:柴胡除虛勞煩熱,解散肌熱,去早晨潮熱。此手足少陽、厥陰四經行經藥也。善除本經頭痛,非他藥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能引胃氣上升,以發散表熱,去寒熱往來。膽痹非柴胡梢不能除之。又去脅下痛,往來寒熱,及日晡發熱,用柴胡。《主治秘訣》云:柴胡味微苦,性平,微寒,氣味俱輕,陽也,升也。
少陽經分藥。偏頭痛乃少陽也,非柴胡不能除。
東垣云:柴胡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欲上升,則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則生用梢。又治瘡瘍癖積之在左。又云:十二經瘡藥中須用,以散諸經血結氣聚,功用與連翹同。
白話文:
潔古說:柴胡能去除虛勞煩熱,解散肌熱,消除早晨的潮熱。這是手足少陽、厥陰四經的行經藥物。它擅長消除本經頭痛,其他藥物無法做到。能治療心下痞滿,胸膈疼痛。能夠引導胃氣上升,散發表面的熱邪,去除寒熱往來交替的症狀。膽痹症如果不是用柴胡梢,就無法治癒。此外,還能消除脅下疼痛,往來寒熱,以及午后發熱,這些情況都需要用柴胡。《主治秘訣》說:柴胡味道微苦,性平,微寒,氣味輕飄,屬陽性,具有上升的特性。
少陽經分藥。偏頭痛屬於少陽經病症,非柴胡不可治。
東垣說:柴胡瀉肝火,需要用黃連來輔佐。如果要讓藥力上升,就用根部,用酒浸泡;如果要讓藥力在中焦或下降,就用生的梢部。柴胡還可以用來治療瘡瘍癖積在左側的病症。東垣又說:十二經瘡藥中必須使用柴胡,因為它可以散解各經脈的血結氣聚,功效與連翹相同。
海藏云:入足少陽,主東方分之氣也。在經主氣,在藏主血。證前行則惡熱,卻退則惡寒。雖氣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經,是主氣也。若佐以三稜、廣朮、巴豆之類,故能消堅積,是主血也。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傷寒雜病,潔古須用小柴胡主之,加以四物之類,並秦艽、牡丹皮輩,同為調經之劑。
《衍義》云: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嗚呼!凡此誤世多矣。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藏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須斟酌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凡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已。若或無熱而得此,則病愈甚。
白話文:
海藏說:足少陽經主東方之氣,在經脈中主氣,在臟腑中主血。患病時,病症往前發展時會感到惡熱,退卻時則感到惡寒。雖然氣性微寒,但味道較淡,因此能通行經脈,這就是主氣。如果輔以三稜、廣朮、巴豆等藥物,就能消堅積,這就是主血。婦女月經來得準確,患上傷寒雜病時,古時候人們都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再加上四物湯等藥物,以及秦艽、牡丹皮等,共同作為調經的藥方。
《衍義》中說:柴胡在《本經》中並沒有記載治療勞的功效,但現在人們治療勞的藥方中,很少有不使用柴胡的,真是可嘆!這些誤導世人的說法太多了。我曾經研究過,勞病中有一種是真氣虧損,又受到邪熱的侵襲,因虛弱而導致勞損,所以叫做勞,意思是勞累,必須慎重地使用藥物。比如經驗方中,治療勞熱的藥方就是青蒿煎。凡是用柴胡的藥方,都是合適的,服用之後必能見效。熱退了就應該馬上停止服用。如果沒有發熱而患上這種病,病情會更加嚴重。
《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註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萬世之後,所誤無窮爾。苟有明哲之士,自可處制;中下之士,所學不肯考究,枉致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湯,正合其宜。《圖經》云:張仲景治傷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龍骨牡蠣、柴胡加芒硝等湯。
故後人治傷寒寒熱,以此為最要之藥。東垣云:柴胡者,能引清氣而行陽道。傷寒外諸藥所加,有熱則加之,無熱則不可加。又能引胃氣上行,升騰如春令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能去內外臟腑,俱之能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蓋以少陽之氣初出,地之皮為嫩陽,故以少陽當之。
白話文:
《日華子》也說它能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也說它能治療勞累、虛弱、瘦弱。對於這些病症,只要不是實熱引起的,醫生就可以使用它,何必猶豫呢?注解本草,一字都不能馬虎,因為萬世之後,錯誤會無窮無盡。如果有聰明睿智的人,自然可以自行判斷;但中下等的人,學習時不願意考究,最終就會枉費所學,淪落無用,不可不謹慎,不可不警惕!就像張仲景治療寒熱往來如瘧疾,用柴胡湯,就非常合適。《圖經》說:張仲景治療傷寒,有大小柴胡湯,還有柴胡龍骨牡蠣湯、柴胡加芒硝湯等。
所以後人治療傷寒寒熱,柴胡是最重要的藥物。東垣說:柴胡能引導清氣,使陽氣運行順暢。治療傷寒,外加其他藥物時,如果患者有熱症,就加入柴胡,沒有熱症就不要加。柴胡還能引導胃氣上行,升騰如春天般生機勃勃。想要達到這種效果,又何必添加其他藥物呢?它能疏通內外臟腑,又能引導清氣上行,使陽氣運行順暢。這是因為少陽之氣剛剛開始出現,如同大地表面的嫩芽,所以用少陽之氣來應對。
麥門冬,味甘,平,微寒,無毒。主虛勞客熱,口乾燥渴,定肺氣,治心肺虛熱。
成聊攝云: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門冬之甘,潤肺除熱。
潔古云:麥門冬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名之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須用之。又治經枯乳汁不行,湯潤去心。用引經,須以酒浸。
東垣云:麥門冬,味甘,平,陽中之陰。主心腹結氣,腸中傷飽,虛勞客熱。保定肺氣,止煩渴。又云:補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甘平,補不足。
海藏云:入手太陰經。《衍義》云:治心肺虛熱,及虛勞客熱。苗可作熟水飲之。
白話文:
麥門冬的功效與應用
麥門冬,味甘,性平,略微偏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虛勞導致的客熱,症狀包括口乾舌燥、口渴,以及肺氣虛弱。此外,它還能治療心肺虛熱。
成聊攝說:肺部乾燥燥熱,可以用酸味收斂,用甘味緩解。麥門冬的甘味可以滋潤肺部,消除熱氣。
潔古說:麥門冬能治療肺部隱藏的熱氣。如果脈氣微弱將要斷絕,可以添加五味子、人參,組合成生脈散,用於補益肺部元氣不足。此外,麥門冬還能治療經血枯竭、乳汁不通,可以用它來潤燥,去除心火。若想引導藥力進入經絡,可以用酒浸泡。
東垣說:麥門冬,味甘,性平,屬於陽中之陰。主要用於治療心腹積聚的氣,腸胃受損導致的飽脹感,以及虛勞導致的客熱。它能保護和穩定肺氣,止渴止煩。此外,它還能補益心氣不足,以及治療血液妄行。甘平的性味,能夠補益不足之處。
海藏說:麥門冬入肺經。衍義中記載,麥門冬可以治療心肺虛熱,以及虛勞導致的客熱。麥門冬的苗可以煮水飲用。
獨活,味苦、甘,平,辛,微溫,無毒。療諸賊風,百節痛,諸風濕冷,皮肌苦癢,手足攣痛。
潔古云:獨活,足少陰腎經行經藥也。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如神。《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氣厚味薄,沉而升,陰中陽也。治風須用,反能燥濕。經云:風能勝濕,頭暈目眩,非此不能除。
東垣云:獨活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痹,不能動履,非獨活不能治。
羌活,味辛、苦,無毒。治賊風多癢,血癩,手足不遂,口面喎斜,遍身𤸷痹,治一切風,赤目疼痛。
白話文:
獨活,味道苦甘,性平,帶點辛辣,微溫,無毒。可以治療各種邪風引起的疾病,包括百節疼痛、風濕冷痛、皮膚瘙癢、手足拘攣疼痛。
潔古說:獨活是足少陰腎經的藥物。如果與細辛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少陰經頭痛,效果非常好。《主治秘訣》中說:獨活性溫,味道苦。氣厚味薄,沉重而上升,屬於陰中之陽。治療風寒時需要用它,它還能燥濕。古書中說:風能勝濕,導致頭暈目眩,沒有獨活就無法消除。
東垣說:獨活治療足少陰經的伏風,但不治療太陽經的風。所以,如果雙腳寒痹,無法走路,只有獨活才能治療。
羌活,味道辛辣苦,無毒。可以治療邪風引起的瘙癢、血癩、手足不遂、口眼歪斜、全身麻痹等症狀,可以治療各種風寒,以及赤目疼痛。
潔古云:羌活治肢節疼痛,手足太陽本經風藥也。加川芎,治足太陽、少陰頭痛,透關利節,又治風濕。《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手足太陽引經一,風濕相兼二,去肢節痛三,除癰疽敗血四,治風濕頭痛五也。
東垣云:羌活、獨活、防風,此三味治手足太陽證,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
海藏云:羌活君藥也,非無為之主,乃撥亂反正之主也。故大無不通,小無不入。關節痛非此不治。太陽經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非羌活不能除。足太陽、足厥陰、足少陰藥也。與獨活不分。二種,後人用羌活,多用鞭節者;用獨活,多用鬼眼者。羌活則氣雄,獨活則香細。
白話文:
潔古說:羌活可以治療肢體關節疼痛,它是手足太陽經的祛風藥。如果加上川芎,可以治療足太陽、少陰經頭痛,能通達關節,舒暢筋骨,還可以治療風濕。
《主治秘訣》中記載:羌活性溫,味辛,氣味都比較淡薄,藥性浮升,能向上提升陽氣。它的功效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引導手足太陽經的氣血運行;二是治療風濕兼有其他症狀的病症;三是緩解肢體關節疼痛;四是消除癰疽、敗血等病症;五是治療風濕引起的頭痛。
東垣說:羌活、獨活、防風這三味藥可以治療手足太陽經的病症,比如脊柱疼痛、脖子僵硬、不能回頭、腰部像斷裂一樣疼痛、脖子像被拉扯一樣疼痛。
海藏說:羌活是君藥,它不是無所作為的主藥,而是撥亂反正、恢復正常的主藥。因此,它可以通達全身各處,深入病灶。治療關節疼痛,非它莫屬。太陽經頭痛、肢節疼痛、全身疼痛,只有羌活才能治療。羌活屬於足太陽、足厥陰、足少陰經藥,與獨活藥效相同。後人使用羌活時,大多選擇帶有鞭節的羌活;使用獨活時,大多選擇帶有鬼眼的獨活。羌活的藥氣比較雄厚,獨活的味道比較香細。
故氣雄者入太陽,香細者入少陰也。錢氏瀉青丸用此者,壬乙同非一治也。或問:治頭痛者何?答曰:巨陽從頭走足,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而上行。諸陽不得下,故令頭痛也。足太陽、厥陰之藥也。
升麻,味甘、苦,平,微寒,無毒。闢瘟疫瘴氣,頭痛喉痛,口瘡,時氣熱疾,牙根浮爛惡臭,碗豆瘡,口氣疳䘌。
成聊攝云:《玉函》曰:大熱之氣,寒以取。甚熱之氣,以汗發之。麻黃、升麻之甘,以發浮熱。
潔古云:升麻乃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行經藥也。若補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若得白芷、蔥白之類,亦能走手陽明、太陰。非此四經,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傷風引用之藥也。《主治秘訣》云:氣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手足陽明引經一,升陽氣於至陰之下二,陽明經分頭痛三,去風邪在皮膚及至高之上四也。治脾癉,非升麻梢不能除。
白話文:
氣勢雄壯的藥物會進入太陽經,香氣細膩的藥物則會進入少陰經。錢氏的瀉青丸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壬乙兩種藥物並非針對同一種病症。有人問:頭痛應該怎麼治療?答曰:巨陽經從頭部走到腳部,只有厥陰經和督脈會在頭頂交匯,並逆行向上。由於陽氣無法下降,所以才會導致頭痛。因此,治療頭痛需要用到足太陽經和厥陰經的藥物。
升麻,味道甘苦,性平微寒,無毒。它可以預防瘟疫瘴氣,治療頭痛、喉嚨痛、口瘡、時疫熱病、牙根浮腫腐爛發臭、碗豆瘡、口氣疳疾等。
成聊攝在《玉函》中說:遇到大熱之氣,要用寒性藥物來治療。遇到極度炎熱的氣候,就要用汗法來治療。麻黃和升麻的甘味,可以發散浮熱。
潔古說:升麻是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藥物。如果要補脾胃,沒有升麻就無法補益。如果能搭配白芷、蔥白之類的藥物,也能通達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除了這四條經脈,其他經脈就不要使用升麻了。升麻可以解除肌肉間的熱氣,是手足陽明經風寒感冒的常用藥物。《主治秘訣》中記載:升麻氣溫味辛,氣味都比較輕薄,性浮而升,屬於陽性藥物。它的功效有四:一是引導手足陽明經;二是提升陽氣到至陰之下;三是治療陽明經分佈的頭痛;四是去除皮膚和頭頂上的風邪。治療脾虛,只有升麻的梢部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東垣云:主發散陽明經風邪。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以升其陽氣上行也。又云: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
海藏云:升麻入足陽明。若初病太陽證,便服升麻、葛根,發出陽明經汗或失之過,陽明經燥,太陽經不可解,必傳陽明矣。故投湯不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朱氏云:瘀血入里,治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之聖藥也。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遠不同,何以代之?蓋以升麻是引地黃及余藥,同入陽明經耳。
白話文:
李東垣認為升麻可以散發陽明經的風邪,元氣不足的人可以用它,因為它能在陰中提升陽氣上行。他还说,升麻配蔥白可以散發手陽明經的風邪,配石膏可以止足陽明經的牙痛。
張海藏則指出,升麻入足陽明經。如果剛開始患太陽病,馬上服用升麻和葛根,能發散陽明經的汗,如果失誤過度,陽明經會變得乾燥,太陽經就無法解表,病一定會傳到陽明經。因此,用藥不當,不僅無益,反而會造成傷害。
朱丹溪說,瘀血入里,治療鼻衄和吐血,犀角地黃湯是陽明經的聖藥。如果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升麻和犀角性味相差很大,為什麼可以用它代替呢?因為升麻可以引導地黃和其他藥物一起進入陽明經。
初病太陽證,服升麻可乎?仲景云:太陽治發汗,若下,治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而轉屬陽明病,其害不可勝言。仲景又云:太陽兀兀無汗者,葛根湯發之。若兀兀自汗者,表虛也,不宜用此。朱氏用葛根、升麻者,以表實無汗也。
車前子,味甘、咸,寒,無毒。主氣癃,止痛,利水道,治肝中風熱,衡目赤痛,障翳,腦痛淚出。其葉通五淋,治尿血。
海藏云:能利小便,而不走精氣,與茯苓同功。
木香,味辛,溫,無毒。治九種心疼,積年冷氣,痃癖症塊脹痛,治霍亂吐瀉,心腹疼痛,治心腹一切氣,止痢疾,安胎,健脾消食,及膀胱冷痛,嘔逆翻胃。
白話文:
一開始患上太陽病,可以服用升麻嗎?張仲景說:治療太陽病要發汗,如果用下法,就應該治療小便不利,嚴重會導致津液流失,胃中乾燥,進而轉變成陽明病,其危害難以言喻。張仲景又說:太陽病患者如果發熱不汗,可以用葛根湯發汗。如果患者發熱自汗,就是表虛,不適合用葛根湯。朱氏使用葛根、升麻,是因為患者表實不汗。
車前子,味道甘鹹,性寒,無毒。主治氣癃,止痛,利水道,治療肝中風熱,眼睛紅腫疼痛,障翳,頭疼流淚。車前子的葉子可以治療五種淋症,以及尿血。
海藏說:車前子能利小便,但不傷精氣,功效與茯苓相同。
木香,味道辛辣,性溫,無毒。主治九種心痛,積年冷氣,痃癖症塊狀脹痛,治療霍亂嘔吐腹瀉,心腹疼痛,治療心腹一切氣痛,止痢疾,安胎,健脾消食,以及膀胱冷痛,嘔吐反胃。
潔古云:除肺中滯氣。若療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主治秘訣》云:氣熱,味辛、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調氣而已。又云:辛,純陽以和胃氣。
東垣云:木香味苦辛,純陽,治腹中氣不轉運,助脾。又云:辛溫,升降滯氣。
海藏云:木香治血氣刺心痛,冷積氣,痃癖癥瘕,腹脹,通行一切氣,安胎健脾,膀胱冷痛,嘔逆反胃,霍亂,吐瀉,九種心疼,痢疾。《本經》云:主氣劣、氣不足,補也。《衍義》云:專泄決胸腹間滯寒冷氣,破也。安胎健脾,補也。除痃癖塊,破也。與本條言補不同,何也?易老以為調氣之劑,不言補也。
白話文:
古籍記載,檳榔可以清除肺部的鬱滯之氣,治療中下焦氣結滯,需要用檳榔來引導藥力。檳榔性辛苦,氣味厚重,沉降而屬陰,主要作用是調氣。檳榔辛味屬純陽,可以和胃氣。
另外,木香味苦辛,屬純陽,可以治療腹中氣不流通,有助於脾胃功能。木香辛溫,能升降滯氣。
古籍還記載,木香可以治療血氣刺心痛、寒氣積聚、癥瘕、腹脹等病症,還可以通行全身氣血,安胎健脾,治療膀胱冷痛、嘔逆反胃、霍亂、吐瀉、九種心痛、痢疾等疾病。木香可以補氣,也可以破除胸腹間的寒氣和積滯,安胎健脾,消除癥瘕。雖然有些古籍說木香具有補益作用,但也有人認為木香只是調氣之劑,不以補益論。
丹溪云:木香行肝經氣。火煨用,可實大腸。
薯蕷,味甘,平,溫,無毒。主傷中,補虛羸,益氣力,長肌肉,強筋骨,補五勞七傷,心氣不足,治泄精、健忘。
海藏云:入太陰之藥。潤皮毛之燥,涼而能補,與二門冬同。
東垣云:仲景八味丸用乾山藥者,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物潤之。
丹溪云:山藥屬土而有金與水火,補陽氣。生者能消腫硬。經云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著而不去,其病為實,非腫硬之謂乎。故補其氣則留滯,自不容於不行矣。
薏苡仁,味甘,平,微寒,無毒。主筋急拘攣,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肺痿吐膿血,治乾溼腳氣,治肺癰心胸甲錯。
白話文:
丹溪說:木香能運行肝經之氣。用火煨過,可以固實大腸。
山藥,味道甘甜,性平溫,無毒。主治傷寒,補虛弱,益氣力,長肌肉,強筋骨,補五勞七傷,心氣不足,治泄精、健忘。
海藏說:山藥屬於太陰之藥。潤澤皮毛的乾燥,性涼而能補,與二門冬藥性相似。
東垣說:仲景的八味丸用乾山藥,是因為山藥性涼而能補。也能治療皮膚乾燥,用山藥來潤澤它。
丹溪說:山藥屬土,但也含有金、水、火之性,能補陽氣。生的山藥可以消腫硬。經書上說:虛弱的地方,邪氣必定會聚集,停留不去,病症就會轉為實證,這並不是腫硬的意思。所以補益氣血,邪氣就會自然消散,不再停留。
薏苡仁,味道甘甜,性平微寒,無毒。主治筋脈拘攣,風濕痺痛,去除筋骨中的邪氣,治療肺痿吐膿血,治乾濕腳氣,治療肺癰胸悶心痛。
丹溪云:寒則筋急,熱則筋縮。急因於堅強,縮因於短促。治受濕則弛,弛因於寬長。然寒與熱未嘗不挾濕,三者皆因於濕。然外濕非內濕,有以啟之,不能成致濕之病。蓋因酒面為多,而魚與肉繼以成之。若甘滑陳久,燒炙香辛乾硬之物,皆致濕之因也。戒之慎之。
澤瀉,味甘、咸,寒,無毒。逐膀胱三焦停水,治五淋,宣通水道,長於行水。多服病人眼。
成聊攝云:鹹味湧泄,為陰,澤瀉之咸以泄伏水,滑利竅。
潔古云:除濕之聖藥也。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者服之,令人目盲。《主治秘訣》云:性寒味鹹,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入腎經一,去舊水養新水二,利小便三,消水腫四也。又云:滲泄止渴。
白話文:
丹溪說:寒冷會使筋緊繃,熱氣會使筋收縮。緊繃是因為筋骨強壯,收縮是因為筋骨短促。受到濕氣侵襲則筋骨鬆弛,這是因為濕氣使得筋骨變得寬鬆。然而,寒冷和熱氣都不會單獨引起濕氣,這三個現象都是由濕氣引起的。然而,外部的濕氣並不是內部的濕氣,有特定的原因才能導致濕氣的生成。大體上,喝酒過量、食用魚和肉是主要原因,如果食用甜膩、久存、燒烤、香辛、乾硬的食物也會導致濕氣生成。所以,要警惕和謹慎飲食。
澤瀉,味道甘、鹹,性寒,無毒。能排除膀胱和三焦的積水,治療尿路感染,暢通水道,尤其對排水利尿效果顯著。過量服用會損害眼睛。
成氏認為,鹹味具有湧洩的特性,屬於陰性,澤瀉的鹹味能洩散潛藏的水分,使其順暢流通。
潔古認為,澤瀉是除濕的神藥。可以治療小便頻尿,消除男性私處的汗水。對於沒有這些疾病的人來說,服用澤瀉會導致視力模糊。《主治祕訣》指出,澤瀉性寒味鹹,氣味都比較濃厚,屬陰性。它的作用有四點:進入腎經、去除舊水養生新水、利尿、消腫。此外,澤瀉還能清熱止渴。
海藏云:《衍義》言澤瀉之功,尤長於行水。張仲景治水畜煩渴,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用長於行水。《本經》又引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誠為行去其水。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接引桂附等非就腎經,別無他意。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
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本經》云:久服目明。扁鵲云:多服病人眼,何也?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鹹能瀉伏水,故去留垢,即腹中陳久積物也。入足太陽少陰經。仲景治太陽中風入里渴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衍義》中提到澤瀉的功效,特別擅長於利水。張仲景治療水腫、煩渴、小便不利,或嘔吐或腹瀉的病症,使用五苓散來治療。方劑中使用了澤瀉,由此可知澤瀉的作用在於利水。《本經》又引用扁鵲的話說,長期服用澤瀉會損傷眼睛,因為它能過度利水。《本經》中說:長期服用澤瀉可以使眼睛明亮。扁鵲說:長期服用澤瀉會損傷眼睛,這是為什麼呢?易老說:澤瀉可以清除胞中積垢,因為它的味道鹹,能瀉去伏水,所以能去留垢,也就是清除腹中陳久積物。澤瀉走入足太陽、少陰經。仲景治療太陽中風入里渴症,也用五苓散來治療。
龍膽,味苦,寒,無毒。益肝膽氣,止驚惕,明目,止煩,小兒驚癇。
潔古云:治兩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為主,龍膽為使,治眼中之病必用藥也。《主治秘訣》云:性寒,味苦、辛。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風濕一也,除濕熱二也,臍以下至足腫痛三也,寒濕腳氣四也。其用與防己同。酒浸,上行及外行。
細辛,味辛,溫,有小毒。主咳逆頭痛,風濕痹痛,溫中下氣,開胸中滯,益肝膽,明目,利九竅,治惡風、頭風,止眼風淚下,除齒痛,治頭面痛,不可缺者也。
白話文:
龍膽
龍膽,味道苦,性寒,無毒。具有益肝膽之氣、止驚惕、明目、止煩躁等功效,適用於小兒驚癇。
潔古云:治療雙眼赤腫、眼球脹痛,眼部瘀肉隆起,疼痛難忍。以柴胡為主藥,龍膽為輔藥,治療眼疾必用此藥。
《主治秘訣》云:龍膽性寒,味苦辛。氣味厚重,沉降陰氣。其作用有四:一、去除下半身風濕;二、去除濕熱;三、治療臍以下至足部的腫痛;四、治療寒濕腳氣。其作用與防己相似。用酒浸泡後,藥性上行及外行。
細辛
細辛,味道辛,性溫,有小毒。主治咳嗽逆氣、頭痛、風濕痹痛,溫中降氣,開胸中鬱滯,益肝膽,明目,利九竅,治療惡風、頭風,止眼風淚下,去除齒痛,治療頭面部疼痛,不可缺少的藥物。
成聊攝云:細辛、附子之辛,以溫少陰之經。
潔古云:治少陰經頭痛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之使。《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氣厚於味,輕清上浮,而升陽中陰也。止諸陽頭痛,諸風通用,辛熱溫少陰之經,散水寒,治內寒。
東垣云:細辛味大辛,純陽。主手少陰經頭痛。又云:去風頭痛,及皮膚風熱。
海藏云:東垣言細辛治邪在裡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易老云治少陰。苦頭痛,太陽則羌活,少陰則細辛,陽明則白芷,太陰則蒼朮,厥陰則川芎、吳茱萸,少陽則柴胡,用者隨經,不可差也。細辛香味俱細而緩,故入少陰,與獨活頗相類。
白話文:
成聊攝說:細辛、附子辛辣的性質,能溫暖少陰經。
潔古說:治療少陰經頭痛效果非常顯著,但應該少用,可以用獨活作為輔藥。《主治秘訣》說:細辛性溫,味辛,藥氣濃厚,輕浮上行,能升發陽氣,溫暖少陰。可以治療各種陽頭痛,以及各種風寒症,辛熱溫暖少陰經,散寒除濕,治療內寒。
東垣說:細辛味辛,性純陽。主治手少陰經頭痛。還說:可以治療風寒頭痛,以及皮膚風熱。
海藏說:東垣說細辛治療邪氣在裡而表出的病症,所以仲景在治療少陰證時會用到麻黃附子細辛湯。易老說:治療少陰經頭痛,太陽經頭痛用羌活,少陰經頭痛用細辛,陽明經頭痛用白芷,太陰經頭痛用蒼朮,厥陰經頭痛用川芎和吳茱萸,少陽經頭痛用柴胡,用藥應該根據經絡來選擇,不能錯用。細辛氣味都比較細微緩和,所以入少陰經,與獨活藥性相似。
藍實
丹溪云:藍屬水而有木,能使散敗之血分歸經絡。
芎藭,味辛,生溫熟寒,無毒。主中風入腦,頭痛,面上遊風。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血。破宿血,養新血,長肉。諸瘡瘍及排膿。
潔古云:補血,治血虛頭疼之聖藥也。治妊婦數月胎動,加當歸,二味各二錢,水二錢,煎至一錢,服之神效。《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辛苦。氣味厚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手少陽引經一也,諸經所痛二也,助清陽之氣三也,去濕氣在頭四也。
東垣云: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厥陰吳茱萸,少陰細辛,如頂巔痛,去川芎,用加藁本。又云:芎藭味辛,溫,純陽。主中風入腦,頭面風。
白話文:
藍實性寒,能幫助散亂的血液回歸經絡。芎藭性溫,無毒,能治療中風、頭痛、面部風症,以及各種風、氣、血相關疾病。它能化解淤血,滋養新血,促進肉芽生長,並可治療各種瘡瘍和排膿。芎藭是補血的良藥,尤其對血虛頭疼有顯著療效,也可用於治療孕婦早產。芎藭性溫,味辛苦,能引導經絡,緩解經絡疼痛,提升陽氣,去除頭部的濕氣。治療頭痛時,常選用川芎,如效果不佳,可根據不同的經絡疼痛,加入相應的引經藥物。若頭頂疼痛,則可去除川芎,改用藁本。芎藭性溫,味辛,屬於純陽之物,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入腦、頭面風症。
海藏云:易老言川芎上行頭角,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皆所用也。入手足厥陰。《衍義》云:頭面風不可缺也,然須以他藥佐之。治單服既久,則走散真氣。既以他藥佐之,又不可久服,中病便已可也。東垣曰:頭痛甚者,加蔓荊子;頂與腦痛,加川芎;頭頂痛者,加藁本;諸經頭痛者,加細辛。治有熱者不能治,別有清空之劑能緣諸經頭痛,並用此四物。
丹溪云:芎久服能致暴亡,以其辛溫也。辛甘發散之過歟?《局方》以沉、檀、腦、麝等諸香作湯,較之芎辛散之禍,孰為輕重?請試思之。
白話文:
海藏說:「易老說川芎向上走頭頂,向下走血海,所以能清神,四物湯都用它。川芎入足厥陰、手厥陰經。」《衍義》說:「治療頭面風不可缺少川芎,但是需要用其他藥物佐助它。單獨服用川芎時間長了,會散失真氣。既然用其他藥物佐助,就不可長期服用,治好病就好了。」東垣說:「頭痛很嚴重的人,可以加蔓荊子;頂部和腦袋痛,可以加川芎;頭頂痛,可以加藁本;全身經脈頭痛,可以加細辛。治療有熱症的人,單用川芎不行,另有清熱的藥方,可以治療各種經脈頭痛,可以同時使用這四味藥。」
丹溪說:「川芎長期服用會導致暴亡,因為它辛溫。是不是因為辛甘發散過度呢?《局方》用沉香、檀香、腦麝等香料做湯,與川芎的辛散之性相比,哪個更嚴重呢?請你好好想想。」
黃連,味苦,寒,無毒。主熱氣目痛,皆傷淚出,明目,腹痛,止煩渴,益膽,殺小兒疳蟲,點赤眼昏痛,鎮肝,治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並瘡疥、盜汗。
成聊攝云: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瀉心下之虛熱。又云: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又云: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檗之苦以安蛔。
潔古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五也。酒炒則上行。又云:去中焦濕與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黃連、枳實。
白話文:
黃連,味道苦澀,性寒,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熱氣引起的目痛、流淚、腹痛、口渴、膽虛等症狀,還能殺滅小兒體內的寄生蟲,治療眼紅腫痛、肝火旺盛、心慌煩躁、滋潤心肺、促進肉芽生長止血,以及治療瘡疥和盜汗。
醫學典籍記載:苦味入心,寒性可以去除熱邪。大黃和黃連的苦味,可以引導瀉出心下虛熱。還有說法認為,上焦熱盛可以用苦味藥物來瀉火,黃連的苦味可以下降陽氣。另外,蛔蟲喜歡甜味,遇到苦味就會安靜,黃連、黃柏的苦味可以安蛔。
另一位醫家說:黃連可以瀉去心火,去除脾胃中的濕熱,治療煩躁噁心,以及中焦鬱熱導致的想吐的症狀。黃連的味道苦,藥性厚重,既能升又能降,屬於陰中陽。黃連的用途有五:一是瀉心熱,二是去中焦火,三是治療各種瘡瘍,四是去風濕,五是治療眼睛突然發紅。用酒炒黃連,則藥性上行。另外,黃連可以去除中焦的濕熱,因為它可以瀉心火。眼睛疼痛難忍,可以用黃連、當歸根泡酒煎服。宿食不消,可以用黃連、枳實來治療。
海藏云:入手少陰經。性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雖然,瀉心其實瀉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凡治血病,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也。一方令小兒終身不發癍瘡,煎黃連一口,兒初生未出聲時,灌之,大驗。已出聲時灌之者,癍雖發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衍義》云:治痢兒有微血,不可執以黃連為苦燥用之,虛者必致危困。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者,則宜用之。
丹溪云:以薑汁炒黃連,辛散沖熱有功。
黃耆,味甘,微溫,無毒。主癰疽,排膿止痛,內托補虛,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主虛喘,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骨蒸。
白話文:
海藏說:黃連進入手少陰經。它的性味苦燥,所以入心,火就喜燥。雖然如此,瀉心其實是瀉脾。因為孩子能令母親實,實了就會瀉其子。凡是治療血病,防風是上使,黃連是中使,地榆是下使。有一個方子可以讓孩子終身不生癍瘡,就是煎黃連一口,孩子初生時還沒出聲,就灌下去,效果很好。如果孩子已經出聲了再灌,雖然會生癍,但也會比較輕。古方以黃連作為治療痢疾的最佳藥物。
《衍義》說:治療痢疾的孩子,如果帶有微血,不能執著於黃連的苦燥性質而使用它,虛者必會導致危困。如果氣實初病,熱多血痢,則可以使用它。
丹溪說:用薑汁炒黃連,辛散沖熱有功。
黃耆,味甘,微溫,無毒。主治癰疽,排膿止痛,內托補虛,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主治虛喘,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骨蒸。
潔古云: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訣》云:性溫,味甘,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去肌熱三也,瘡瘍排膿止痛四也,壯脾胃五也。去諸經之痛,除虛熱,止盜汗。
東垣云:補五臟諸虛不足,瀉陰火。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又云:護周身皮毛間腠理虛,及活血脈生血,乃瘡家聖藥也。又能補表之元氣虛弱,通和陽氣,泄火邪也。
海藏云:黃耆有白水耆、木耆,功用皆同。惟木耆莖短而理橫,折之如綿,皮黃褐色,肉內白色,謂之綿黃耆。若但堅脆,味苦者,謂之苜蓿根。世人以苜宿根代之,呼為苜蓿根。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頗能亂真,用者宜審。其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藥。
白話文:
古人認為黃耆能治療虛勞自汗,滋補肺氣,堅固皮毛,瀉去肺部積熱,適用於脈象弦細、自汗、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通等症狀。尤其是內部陰虛導致的瘡瘍,更需要用到黃耆。其性溫味甘,氣輕味重,可升可降,屬陰中之陽。主要功效包括:補益虛損、增強元氣、清熱解毒、排膿止痛、健脾胃。此外,還能緩解各種經絡疼痛、虛熱,以及盜汗。
東垣醫家認為黃耆能補益五臟虛損,瀉去陰火,既能促進出汗,也能止汗。他還指出,黃耆能固護周身皮毛腠理,活血化瘀,是治療瘡瘍的良藥。同時,也能補益表面的元氣,調節陽氣,祛除火邪。
海藏醫家指出,黃耆分為白水耆和木耆,功效相同。木耆莖短而橫,折斷像棉花一樣,外皮黃褐色,內肉白色,稱為綿黃耆。如果質地堅硬,味道苦澀的,則稱為苜蓿根。世人常將苜蓿根當作黃耆使用,但苜蓿根味苦會導致人體消瘦,而真正黃耆味甘能使人肥胖。两者很容易混淆,使用時需仔细辨别。黃耆主要用于治療氣虛盗汗和自汗,是治療皮表疾病的常用藥物。
又治皮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又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藏之元氣,以為里藥,乃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圖經》言:河東者,沁州綿上是也,故謂之綿耆。味甘如蜜,兼體骨柔軟如綿。世以為如綿者為綿黃耆,非也。別說云: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蓋以地產為綿。
治以柔韌如綿為綿,而偽者亦柔韌,但當以堅脆甘苦為別也。《衍義》云:黃耆、防風,世多相須而用。東垣云:黃耆、人參、甘草,此三味退熱之聖藥也。《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特益氣異爾。然亦在乎佐使。
白話文:
黃耆除了可以治療皮膚疼痛,還可以治療咯血,滋養脾胃,更能補益腎臟元氣,可說是治療內外三焦的良藥。《圖經》記載,河東地區的黃耆產於沁州綿上,因此稱為綿耆。它味道甘甜如蜜,且質地柔軟如棉。世俗認為質地像棉花的黃耆才是綿黃耆,其實不然。也有記載說,產於綿上的黃耆品質最佳,因為它生長在綿土中。
判斷黃耆品質,可以看它是否柔韌如棉,但偽造的黃耆也會很柔韌,因此還需要觀察它的堅脆程度和甘苦味道。《衍義》中提到,黃耆和防風經常搭配使用。東垣則認為,黃耆、人參、甘草三味藥是退熱的聖藥。《靈樞》指出,衛氣能溫暖肌肉、滋養皮膚、使毛孔緊密,並控制開合。黃耆可以補益三焦,充實衛氣,與桂枝的作用相似,但黃耆更擅長補氣。不過,黃耆的功效也要看它與其他藥物的搭配使用。
桂則通血脈,亦能破血,而實衛氣,通內實外者歟。桂以通血言,則耆為實氣也。入手少陽、足太陰、足少陰、命門之劑。
肉蓯蓉,味甘、酸,溫,無毒。主勞傷,補中,除莖中痛,強陰益精。
海藏云:命門相火不足,以此補之。
丹溪云:屬土而有水與火,能峻補精血。驟多用之,則反滑大腸。
鎖陽
丹溪云:味甘可啖,煮粥彌佳。補陰氣,治虛而大便燥結者。虛而大便不燥結者勿用。可代蓯蓉用。
防風
潔古云:療風通用,瀉肺實如神。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又為去濕藥之使,風能勝濕故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主治秘訣》云:味甘,純陽,手足太陽經之本藥。又云: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
白話文:
桂枝能通暢血液,也能破血,並且能增強衛氣,通暢內外。桂枝以通血而言,則肉桂則以壯實氣血著稱。桂枝可用於手少陽、足太陰、足少陰、命門等經脈。
肉蓯蓉味甘酸溫,無毒。主治勞傷,補益中氣,治療莖中疼痛,壯陽益精。
海藏說:命門相火不足,可以用肉蓯蓉來補益。
丹溪說:肉蓯蓉屬土,但又有水和火,能峻補精血。如果一次服用過多,反而會滑腸。
鎖陽味甘,可以食用,煮粥更佳。補益陰氣,治療虛弱而大便燥結者。虛弱而大便不燥結者則不要使用。可以代替肉蓯蓉使用。
防風可以治療各種風症,瀉肺實效果顯著。能散頭目中滯氣,清除上焦風邪。又可以作為除濕藥的使藥,因為風能勝濕。誤服會瀉人上焦元氣。《主治秘訣》記載:防風味甘,純陽,歸手足太陽經。又說:防風味甘辛溫,能散經絡中留濕。
東垣云:防風,辛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凡瘡在胸膈已上,雖無手足太陽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人身體拘急者,風也。諸瘡見此證者,亦須用之。若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證,正當用之。又云: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
又云:防風盡治一身之痛,乃卒伍卑賤之職,聽令而行,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之調劑也。雖與黃耆相制,乃相畏相使者也。又云:防風身去人身半已上風邪,梢去人身半已下風邪。主治諸風。
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為多;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昔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而脈沉,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湯藥,則緩不急事,乃造防風黃耆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使口鼻皆受,其夕便得語。藥力薰蒸,其效如此。善醫者宜取法焉。
白話文:
東垣認為,防風味辛溫,氣味都比較淡薄,性浮而升,屬於陽性藥物。凡是瘡瘍長在胸膈以上,即使沒有手足太陽經的症狀,也應該用防風,因為它能散結,去除上部的風邪。病人身體拘急,是風邪作祟。各種瘡瘍出現這種症狀,也需要使用防風。如果脊背疼痛,脖子僵硬,不能回頭,腰像折斷,脖子像被拉扯,這就是手足太陽經的症狀,正應該用防風。東垣還說,防風能制約黃耆,黃耆得到防風,它的功效就更大。
東垣又說,防風能治療全身的疼痛,就像軍隊中的普通士兵,聽從命令,隨處應變,是風藥中的調劑藥物。雖然它能制約黃耆,但其實是互相畏懼又互相利用的關係。東垣還說,防風能去除人體上半身的風邪,也能去除人體下半身的風邪,主要用於治療各種風邪。
丹溪認為,人的口與地相通,鼻與天相通,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氣,所以鼻子主要吸收無形之氣;地主濁氣,所以嘴巴主要吸收有形之物,但也兼吸無形之氣。曾經有位王太后患風邪,不能說話,脈象沉細,情況緊急。如果用有形的湯藥,效果太慢,無法應急。於是丹溪製作了防風黃耆湯,用數斛藥湯放在床下,藥氣像煙霧一樣,讓患者的口鼻都能吸收到藥氣,當天晚上就恢復了說話能力。藥物的熏蒸,效果如此神奇,善於行醫的人應該效法。
五味子
成聊攝云:《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而安肺。
潔古云:五味子,大益五臟氣。孫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遇季夏之間,令人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耆、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檗,銼,煎湯服之,使人精神、精氣兩足,筋力湧出。生用。
東垣云:五味子,味酸,溫。主咳逆上氣,明目,暖水藏,治勞傷羸瘦,補不足。又云:收肺氣,補氣不足。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則此藥與乾薑同用治之。又云:性溫,味酸,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六:收散氣一也,止嗽二也,補元氣不足三也,止瀉痢四也,生津液五也,止渴六也。
白話文:
五味子
成聊攝云:《內經》說:肺臟想要收斂,就應該急著吃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芍藥和五味子的酸味,可以收斂逆氣,使肺臟安穩。
**潔古云:**五味子,能大大益補五臟的氣。孫真人說:五月常吃五味子,可以補益五臟之氣。遇到夏季末端的時候,人容易感到疲乏無力,氣力不足以行動,可以將五味子與黃耆、人參、麥門冬一起,少量加點黃檗,磨成粉末,煎湯服用,就能讓人精神飽滿,精氣充盈,筋骨有力。生用即可。
**東垣云:**五味子,味酸,性溫。主治咳嗽逆氣上涌、視力模糊、溫暖腎臟、治療勞傷瘦弱、補益不足。又說:能收斂肺氣,補益氣虛。酸味可以收斂逆氣。如果肺臟寒氣逆上,可以與乾薑一同使用治療。又說:五味子性溫,味酸,氣味輕薄而味道濃郁,可以升也可以降,屬於陰中之陽。它的用途有六種:第一,收斂散氣;第二,止咳;第三,補益元氣不足;第四,止瀉痢;第五,生津液;第六,止渴。
海藏云:仲景八味丸用此,述類形象為腎氣丸。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故入手太陰、足少陰也。
丹溪云:五味子屬水而有木與金,大能收肺氣,宜其有補腎之功。收肺氣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藏乎?食之多致虛熱者,蓋收補之驟也。《衍義》何惑之有?又云:火熱嗽,必用之。
茵陳蒿
成聊攝云: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茵陳、梔子之苦寒,以逐胃燥。
海藏云:入足陽明經。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黃也;梔子檗皮湯,治燥黃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寒熱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八味丸類似於腎氣丸,而五味子可以滋養肺金之氣,既能滋補肺部,又能補益腎臟。五味子屬水性,但又兼具木和金的特性,能收敛肺氣,同時也具有補腎功效。收敛肺氣能降火,補腎則能溫暖肾脏,但如果過量食用五味子,容易引起虛熱,這是因為收补太过急促。
茵陳和梔子性寒,可以用来治疗胃热引起的燥热。茵陈和梔子入足阳明经,可以治疗黄疸,其中茵陈梔子大黄汤用于治疗湿热型黄疸,梔子檗皮汤则用于治疗燥热型黄疸。湿热型黄疸类似于植物被水淹,而燥热型黄疸则类似于植物干旱,因此治疗湿热型黄疸应该以泻为主,而治疗燥热型黄疸则应该以润为主。茵陈附子汤则用于治疗阴黄,其中茵陈为主药,搭配大黄和附子,根据寒热情况进行调整。
東垣云:茵陳味甘,陰中微陽,治傷寒發黃。
沙參
海藏云:沙參,厥陰經本經之藥。
王不留行
潔古云:苦甘,陽中陰也。下乳引導用之,利血脈。
東垣云:王不留行,主金瘡,止血,乳癰。
白話文:
李東垣說:茵陳的味道甘甜,性屬陰微帶陽,可以用來治療傷寒發黃。
沙參
李海藏說:沙參是厥陰經的本經藥物。
王不留行
李潔古說:王不留行的味道苦甘,性屬陽中帶陰。可以下乳引導,促進乳汁分泌,並能通利血脈。
李東垣說:王不留行主要用於治療金瘡,止血,以及乳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