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本草發揮》~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五臟補瀉法

肝虛,以陳皮、生薑之類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若補其腎,熟地、黃檗是也。如無他證,惟不足,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虛,則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是也。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白話文:

肝臟功能不足的情況,可以用陳皮和生薑這種藥材來補強。古籍中提到,當身體出現虛弱的情況時,應補充相對應的「母」器官的功能,因為水能滋養木(即肝),而腎就是肝的「母」器官,所以如果要補充腎功能,可以使用熟地和黃檗這類藥材。如果只有肝虛這個問題,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錢氏的地黃丸來調理。如果肝臟過於旺盛,可以使用白芍這種藥材來緩解。同樣地,如果有心臟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炒鹽來補充。根據古籍,當身體出現虛弱的情況時,應該補充相對應的「母」器官功能,因為木能滋養火(即心),而肝就是心的「母」器官,因此可以用生薑來補強肝功能。如果只有心虛這個問題,可以使用錢氏的安神丸。如果心臟過於旺盛,可以使用甘草來進行調節。如果是嚴重的心臟旺盛,可以使用錢氏的瀉心湯;如果是輕微的心火旺盛,可以使用導赤散。

脾虛,則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虛則以錢氏益黃散,實則瀉黃散。心乃脾之母,以鹽炒補心。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肺虛,則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實則用錢氏瀉白散,虛則用阿膠散。虛則以甘草補脾土,補其母也。實則以澤瀉瀉腎水,瀉其子也。

白話文:

當脾臟功能虛弱時,可以使用甘草和大棗等補益藥物進行調理;如果脾臟功能過盛,則需使用枳實這種藥物來進行清瀉。若沒有其他病症,對於脾虛的情況,可以使用錢氏益黃散;對於脾實的情況,則使用瀉黃散。心是脾的母器官,因此在心功能不足時,可以使用鹽炒的方式進行補充;肺是脾的子器官,在肺功能過盛時,可以使用桑白皮來進行清瀉。

當肺部功能虛弱時,可以使用五味子這種補益藥物進行調理;如果肺部功能過盛,則需使用桑白皮這種藥物來進行清瀉。對於肺實的情況,可以使用錢氏瀉白散;對於肺虛的情況,則使用阿膠散。在肺虛的情況下,使用甘草補脾土,這是補充肺的母器官;在肺實的情況下,使用澤瀉來清瀉腎水,這是清瀉肺的子器官。

腎虛,則熟地黃、黃檗補之。瀉以澤瀉之咸。腎本無實,本不可瀉。錢氏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肺乃腎之母,金生水故也,以五味子補肺而已。

已上五臟,《內經·藏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詳,請看本論。

白話文:

如果腎虛,可以使用熟地黃和黃柏來補充。使用澤瀉的鹹味來清熱。腎本身並無實質,因此不宜直接清熱。錢氏有補腎地黃丸,其中沒有直接清腎的藥物。肺是腎的母臟,金生水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只需用五味子來補肺即可。

以上對於五臟的討論,都在《內經·藏氣法時論》中有詳細的說明。若想深入瞭解,請參考該論述。

2. 臟腑相生相剋

肺為金,肝為木,腎為水,心為火,脾為土。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克我者為鬼賊,我克者為妻財。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假令木生火,木乃火之父母,火乃木之子孫。木剋土,木乃土之夫,土乃木之妻。余皆仿此。

白話文:

肺屬金,肝屬木,腎屬水,心屬火,脾屬土。能生養我的是父母,我能生養的是子孫。能剋制我的是鬼賊,我所剋制的是妻財。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假設木生火,木是火的父母,火是木的子孫。木克土,木是土的丈夫,土是木的妻子。其他類似這樣。

3. 七神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

4. 制方之法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有酸苦辛鹹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藥之氣味不必同。同氣之物,其味俱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氣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且明其用矣。經曰:味為陰,味厚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

氣為陽,氣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然味厚則泄,味薄則通。氣厚則發熱,氣薄則發泄。又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凡此之味,各有所能。然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酸能收緩收散,甘能緩急,淡能利竅。故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白話文:

藥材有寒、熱、溫、涼四種性質,有酸、苦、辛、鹹、甘、淡六種味道,每種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必須瞭解清楚。藥材的味道和氣息不一定相同。同樣氣息的藥材,味道都偏於鹹,氣息都是偏寒的一類就是如此。所有同樣氣息的藥材,必定包含各種味道。同樣味道的藥材,必定包含各種氣息。藥材的氣味效果各有強弱,作用效果不同,配方師必須清楚其用途。經典上說:味道代表陰性,味道濃厚代表純陰,味道輕薄代表陰中帶陽。氣息代表陽性,氣息濃厚代表純陽,氣息輕薄代表陽中帶陰。然而,味道濃厚會導致洩瀉,味道輕薄會導致流通。氣息濃厚會產生熱量,氣息輕薄會導致洩瀉。另外,經典上說:辛、甘味道能夠發散,屬於陽性;酸、苦味道能夠湧出和洩瀉,屬於陰性;鹹味道能夠湧出和洩瀉,屬於陰性;淡味道能夠滲透和洩瀉,屬於陽性。所有這些味道,各有其功能。然而,辛味能夠散結、潤燥,苦味能夠燥濕、堅硬、軟化,鹹味能夠軟化堅硬,酸味能夠收縮、緩解、散開,甘味能夠緩解緊張,淡味能夠利導竅門。因此,經典上說:肝臟喜愛緊張,應食用甘味以緩解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泄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凡此者,是明其氣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氣,必明其氣之所宜。識其病之標本臟腑,寒熱虛實,微甚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隨其證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大小反正逆從之制也。主治病者為君,使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

白話文:

心經感到苦澀,應急時食用酸性食物來收斂它。脾經若感到濕氣,應急時食用苦味食物來去濕。肺經若感到氣上逆,應急時食用苦味食物來降逆。腎經若感到乾燥,應急時食用辛味食物來滋潤,並打開皮膚孔隙,讓水分流通和氣息調和。肝經若感到緊繃,應急時食用辛味食物來疏解它。食用辛味可以補充肝經,食用酸味可以疏洩肝經。心經若感到硬,應急時食用鹹味食物來柔軟它。食用鹹味可以補充心經,食用甘味可以疏洩心經。脾經若感到緩慢,應急時食用甘味食物來緩和它。食用甘味可以補充脾經,食用苦味可以疏洩脾經。肺經若感到收縮,應急時食用酸味食物來收斂它。食用酸味可以補充肺經,食用辛味可以疏洩肺經。腎經若感到堅硬,應急時食用苦味食物來堅固它。食用苦味可以補充腎經,食用鹹味可以疏洩腎經。這些都是明確了味道和氣息的用途。使用味道時,必須明確味道是否適合。使用氣息時,必須明確氣息應該適用於哪個部分。瞭解疾病的標本、臟腑、寒熱、虛實、輕重、緩急,並根據藥物的味道和氣息,隨證制方。因此,藥方有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大小正反逆從之制,作為治療疾病。主治病症的藥物為君,輔助君藥的藥物為臣,與臣藥相應的藥物為使。

此隨病之所宜,而又贊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四臣六,耦之制也。去咽嗌之病者,近者奇之。治腎肝之病者,遠者耦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耦。補上治上制以緩,緩則氣味補。薄下治下制以急,急則味氣厚。

薄者則頻而少服,厚者則頓而多服。又當明五氣之郁:木鬱則達之,謂吐令條達也;火鬱則發之,謂汗令疏散也;土鬱則奪之,謂下令無壅滯也;金鬱則泄之,謂解表利小便也;水鬱則折之,謂制其沖逆也。凡此五者,治病之大要也。

白話文:

根據病情所需,選擇合適的藥物配方並使用。君藥一兩、臣藥二兩,這是奇數配伍法。君藥二兩、臣藥四兩,這是偶數配伍法。君藥二兩、臣藥三兩,這是奇數配伍法。君藥四兩、臣藥六兩,這是偶數配伍法。治療咽喉疾病,接近的病症適用奇數配伍法。治療腎臟和肝臟疾病,遠離的病症適用偶數配伍法。出汗的病症不適用奇數配伍法,下瀉的病症不適用偶數配伍法。補益上部器官的疾病,應使用緩慢的配伍法,因為這樣可以補充氣血。清下部器官的疾病,應使用迅速的配伍法,因為這樣可以增強藥效。

對於藥物的用量,輕薄的藥物應頻繁少量服用,厚重的藥物應一次大量服用。此外,還需要明白五種氣候的阻滯:木氣阻滯應通暢,即通過吐藥來使氣流通暢;火氣阻滯應發散,即通過出汗來使氣流通暢;土氣阻滯應減少,即通過下藥來避免積聚;金氣阻滯應排除,即通過解開表皮和利尿來排除;水氣阻滯應抑制,即通過控制沖擊和逆流來抑制。總的來說,這五點是治療疾病的關鍵。

5. 㕮咀之藥

古之用藥治病,擇淨口嚼,水煮服之,謂之㕮咀。後人乃以鍘細銼桶內,銼過,以竹篩齊之也。

白話文:

古代醫學中,治療疾病時會選擇乾淨的藥材,用口細嚼後,再用水煎煮服用,這被稱為「㕮咀」。後來,人們開始將藥材磨得更細,放入研磨桶中研磨,然後用竹篩過濾,確保藥材細碎均勻。

6. 五行制方生克法(附湯例)

風製法:肝、春、木、酸,生之道也,失常則病矣。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暑製法:心、夏、火、苦,長之道也,失常則病矣。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濕製法:脾、土、甘,中方化成之道也,失常則病矣。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咸熱,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製法:肺、秋、金、辛,收之道也,失常則病矣。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寒製法:腎、冬、水、咸,藏之道也,失常則病矣。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白話文:

【風製法】:涉及肝臟,春季,與木元素相對應,其特性為生長,若失去正常狀態就會導致疾病。如果風邪侵入體內,治療方式應使用辛涼藥物,輔以苦辛藥物,並用甘味藥物來緩和,以辛味藥物來疏散風邪。

【暑製法】:涉及心臟,夏季,與火元素相對應,其特性為生長,若失去正常狀態就會導致疾病。如果熱邪侵入體內,治療方式應使用鹹寒藥物,輔以甘苦藥物,並用酸味藥物來收斂,以苦味藥物來發散熱邪。

【濕製法】:涉及脾臟,土元素,其特性為中間的化育,若失去正常狀態就會導致疾病。如果濕邪侵入體內,治療方式應使用苦熱藥物,輔以鹹熱藥物,並用苦味藥物來燥濕,以淡味藥物來排泄濕邪。

【燥製法】:涉及肺臟,秋季,與金元素相對應,其特性為收斂,若失去正常狀態就會導致疾病。如果燥邪侵入體內,治療方式應使用苦溫藥物,輔以甘辛藥物,並用辛味藥物來潤燥,以苦味藥物來下滌燥邪。

【寒製法】:涉及腎臟,冬季,與水元素相對應,其特性為收藏,若失去正常狀態就會導致疾病。如果寒邪侵入體內,治療方式應使用甘熱藥物,輔以苦辛藥物,並用辛味藥物來疏散寒邪,以苦味藥物來堅固體質。

注云:酸苦甘辛鹹,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之本也。四時之變,五行化生,各順其道,違則病生。聖人設法以制其變。謂如風淫於內,即是肝木失常,火隨而熾。治以辛涼,是以辛金克其木,涼水沃其火。其下治法,例皆如此。下項二方,非為治病而設。此乃教人比證立方之道,容易通曉也。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痛,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濕。羌活苦辛,透關節勝濕;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故以為主。水性潤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而上行,以苦發之也。白朮苦甘溫和除濕,蒼朮體質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之濕,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人參、甘草甘溫補脾,養正氣,使苦藥不能傷胃。仲景云:濕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參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製藥,以為因用。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溫平,澤瀉鹹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得以宣通也。

白話文:

註解指出:酸、苦、甘、辛、鹹,分別對應著肝、心、脾、肺、腎這五臟。四季的變化會影響五行的生成,當五行順序正常運作時,身體健康;反之,若違反了五行的規律,就會導致疾病產生。聖人通過制定規則來調節這些變化。例如,如果風邪入侵體內,那麼就是肝木失衡,接著火勢也會加劇。治療方法是使用辛涼的藥物,用金屬屬性的藥物剋制木質屬性的問題,用水性屬性的藥物降溫。對於疾病的下部治療方式,都是按照這樣的原則來進行的。接下來的兩個方劑並非為了治療特定疾病而設立,而是為了教育人們如何根據症狀選擇藥方,讓理解更加簡單明瞭。

「當歸拈痛湯」用於治療由於濕熱引起的疾病,包括四肢疼痛、肩背沈重、胸部不暢、全身痛楚、下肢腫脹,痛感難忍。古書提到,濕邪入侵體內,應該使用苦味的藥物來祛除。羌活苦辛,能夠穿透關節,消除濕邪;防風甘辛溫,可以疏散體內積存的濕氣,因此被選為主藥。水性潤滑,升麻、葛根苦辛平和,味道較薄,具有陰中帶陽的特性,能夠引導藥力向上,利用苦味來促進排出。白朮苦甘溫和,能夠去除濕氣;蒼朮體質輕盈,氣力強大,能夠清除皮膚和腠理的濕氣,因此被視為輔助藥物。血液淤積無法流通會引起疼痛,當歸身性辛溫,可以散開血液,確保氣血各得其所。人參、甘草甘溫,補益脾臟,養護正氣,讓苦味的藥物不會傷害胃部。張仲景曾說,濕熱相結合,導致四肢疼痛,應使用苦參、黃芩、知母、茵陳等苦味的藥物來治療。凡是在藥物中加入酒,是為了增加藥效。治療濕熱但未能有效利尿,並非正確的治療方式。豬苓甘溫平和,澤瀉鹹平,用清淡的方法來消除濕氣,並且能導出體內積聚的飲食,因此被選為輔助藥物。藥物的氣味相互配合,達到上下分消濕氣的效果,讓身體得以通暢。

羌活(半兩),防風(三錢。二味為君),升麻(二錢),葛根(二錢),白朮(半錢),蒼朮(三錢。四味為臣),當歸身(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錢),苦參(酒浸,二錢),黃芩(二錢,炒),知母(酒洗,三錢),茵陳(酒炒,五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上伴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重,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濕,候少時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待少時美膳壓之。

天麻半夏湯,治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旋目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遂處此方云。眼黑頭旋,虛風內外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為君。偏頭痛,乃少陽也,非柴胡不能治。黃芩苦寒,酒製炒銼柴胡,治上熱,又為引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生薑、半夏辛溫,以治風痰;白茯苓甘平,利小便,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不數服而愈。

白話文:

羌活(半兩),防風(三錢。這兩味是主要藥材),升麻(二錢),葛根(二錢),白朮(半錢),蒼朮(三錢。這四味是輔助藥材),當歸身(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錢),苦參(酒浸,二錢),黃芩(二錢,炒),知母(酒洗,三錢),茵陳(酒炒,五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將所有藥材磨碎至大小如米粒,每次服用約一兩重的量,用兩點半杯水拌濕後,稍等片刻再煮沸至剩下一盞,濾掉渣滓,溫熱飲用。飲用後稍等片刻,再食用美味的食物以幫助消化。

「天麻半夏湯」,用來治療風痰在體內形成,導致胸膈不暢,頭暈眼花,想嘔吐,上部有熱下部有寒,無法安睡的情況。眼花頭暈,由於內外虛風的影響,唯有使用天麻才能去除,因此天麻被用作主要藥材。偏頭痛,是因為少陽經受到影響,唯有柴胡能夠治療。黃芩性苦寒,酒製後炒熟的柴胡,能夠治療上部的熱症,並作為引導其他藥材的媒介,因此被用作輔助藥材。橘皮性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能夠補充中焦、增強體力,用作佐藥。生薑和半夏都性辛溫,用來治療風痰;白茯苓性甘平,能夠利尿,引導濕熱之氣向下排出,因此用作導引藥。

幾次服藥後,病情即可得到痊癒。

天麻(一錢,為君),黃芩(酒製,五分,為臣),橘皮(去白,七分),柴胡(七分),甘草(五分,為佐),白茯苓(五分,為使),半夏(一錢)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一錢,生薑三片,煎至一錢,去滓溫服。

白話文:

天麻(1錢,作為主藥),黃芩(經酒製,5分,作為輔助藥),橘皮(去白,7分),柴胡(7分),甘草(5分,作為調和藥),白茯苓(5分,作為引導藥),半夏(1錢)。

將以上藥物研磨至大小類似芝麻,混合成一劑,用一杯水加入三片生薑,煮沸後減小火候,待水剩下一半時,濾掉藥渣,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