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發揮》~ 卷四 (3)
卷四 (3)
1. 五臟補瀉法
肝虛,以陳皮、生薑之類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若補其腎,熟地黃、黃檗是也。如無他證,惟不足,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虛,則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是也。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虛,則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虛則以錢氏益黃散,實則瀉黃散。心乃脾之母,以鹽炒補心。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肺虛,則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實則用錢氏瀉白散,虛則用阿膠散。虛則以甘草補脾土,補其母也。實則以澤瀉瀉腎水,瀉其子也。
腎虛,則熟地黃、黃檗補之。瀉以澤瀉之咸。腎本無實,本不可瀉。錢氏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肺乃腎之母,金生水故也,以五味子補肺而已。
已上五臟,《內經·藏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詳,請看本論。
白話文:
五臟補瀉法
肝臟虛弱,可用陳皮、生薑等溫補。經書上說:虛弱就補益它的“母臟”。水能生木,腎臟是肝臟的“母臟”(腎屬水),所以可補腎,可用熟地黃、黃柏等藥。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只有虛弱的症狀,可用錢氏地黃丸。如果肝臟實證(亢盛),則用白芍藥瀉肝。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用錢氏瀉青丸。如果肝實,也可瀉其子(心臟),用甘草瀉心火。
心臟虛弱,可用炒鹽溫補。虛弱就補益它的“母臟”,木能生火,肝臟是心臟的“母臟”(肝屬木),所以可用生薑補肝。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用錢氏安神丸。如果心臟實證,則用甘草瀉心。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用錢氏方劑中,症狀重的用瀉心湯,症狀輕的用導赤散。
脾臟虛弱,可用甘草、大棗等補益。如果脾臟實證,則用枳實瀉之。如果沒有其他症狀,脾虛可用錢氏益黃散,脾實則用瀉黃散。心臟是脾臟的“母臟”,可用炒鹽補心;肺臟是脾臟的“子臟”,可用桑白皮瀉肺。
肺臟虛弱,可用五味子補益。如果肺臟實證,則用桑白皮瀉之。如果沒有其他症狀,肺實則用錢氏瀉白散,肺虛則用阿膠散。肺虛可以通過甘草補益脾土(脾是肺的母臟),肺實則用澤瀉瀉腎水(腎是肺的子臟)。
腎臟虛弱,可用熟地黃、黃柏補益。瀉法是用澤瀉(性味鹹)。腎臟本就很少出現實證,一般不宜瀉。錢氏方劑有補腎地黃丸,而沒有瀉腎的藥物。肺臟是腎臟的“母臟”(金生水),可用五味子補肺。
以上五臟的補瀉方法,《內經·藏氣法時論》中都有詳細記載。若想深入了解,請參閱本論。
2. 臟腑相生相剋
肺為金,肝為木,腎為水,心為火,脾為土。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克我者為鬼賊,我克者為妻財。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假令木生火,木乃火之父母,火乃木之子孫。木剋土,木乃土之夫,土乃木之妻。余皆仿此。
白話文:
臟腑相生相剋
肺屬金,肝屬木,腎屬水,心屬火,脾屬土。滋養我的臟腑是我的父母,我滋養的臟腑是我的子孫。克制我的臟腑是我的敵人,我克制的是我的財物。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例如,木生火,木就是火的父母,火就是木的子孫。木剋土,木就是土的克星(丈夫),土就是木的被克制者(妻子)。其他的關係也以此類推。
3. 七神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
白話文:
七神: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脾主意與智,腎主精與志。
4. 制方之法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有酸苦辛鹹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藥之氣味不必同。同氣之物,其味俱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氣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且明其用矣。經曰:味為陰,味厚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
氣為陽,氣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然味厚則泄,味薄則通。氣厚則發熱,氣薄則發泄。又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凡此之味,各有所能。然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酸能收緩收散,甘能緩急,淡能利竅。故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泄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凡此者,是明其氣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氣,必明其氣之所宜。識其病之標本臟腑,寒熱虛實,微甚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隨其證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大小反正逆從之制也。主治病者為君,使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
此隨病之所宜,而又贊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四臣六,耦之制也。去咽嗌之病者,近者奇之。治腎肝之病者,遠者耦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耦。補上治上制以緩,緩則氣味補。薄下治下制以急,急則味氣厚。
薄者則頻而少服,厚者則頓而多服。又當明五氣之郁:木鬱則達之,謂吐令條達也;火鬱則發之,謂汗令疏散也;土鬱則奪之,謂下令無壅滯也;金鬱則泄之,謂解表利小便也;水鬱則折之,謂制其沖逆也。凡此五者,治病之大要也。
白話文:
制方之法
藥物具有寒熱溫涼的特性,以及酸、苦、辛、鹹、甘、淡等不同的味道,每種藥物都有其獨特的功效,不可不知曉。藥物的氣味不一定相同。同氣的藥物,其味道可能都是鹹的,氣性都偏寒,以此類推。凡是同氣的藥物,必定有多種味道;同味藥物,必定有多種氣性。各種藥物的氣味輕重不同,藥性及功效也不等,制定藥方的人必須清楚了解它們的功效。經典醫籍記載:味道屬陰,味道厚重屬純陰,味道輕薄屬陰中之陽;氣屬陽,氣厚重屬純陽,氣輕薄屬陽中之陰。然而,味道厚重則瀉下,味道輕薄則通利;氣厚重則發熱,氣輕薄則發散泄瀉。又說:辛甘味具有發散的功效屬陽,酸苦味具有湧泄的功效屬陰;鹹味具有湧泄的功效屬陰,淡味具有滲泄的功效屬陽。以上這些味道,各有其功效。辛味能散結潤燥,苦味能燥濕堅實,鹹味能軟堅散結,酸味能收斂緩和,甘味能緩急止痛,淡味能通利竅穴。因此經典醫籍記載:肝臟感到急痛,應服用甘味藥物緩解;心臟感到緩慢不適,應服用酸味藥物收斂;脾臟感到濕困,應服用苦味藥物燥濕;肺臟感到氣上逆,應服用苦味藥物泄降;腎臟感到乾燥,應服用辛味藥物潤澤,以疏通腠理,促進津液流通,氣血暢通。肝臟需要疏泄,應服用辛味藥物疏散,用辛味藥物補益,用酸味藥物瀉下;心臟需要軟化,應服用鹹味藥物軟化,用鹹味藥物補益,用甘味藥物瀉下;脾臟需要緩和,應服用甘味藥物緩和,用甘味藥物補益,用苦味藥物瀉下;肺臟需要收斂,應服用酸味藥物收斂,用酸味藥物補益,用辛味藥物瀉下;腎臟需要堅固,應服用苦味藥物堅固,用苦味藥物補益,用鹹味藥物瀉下。以上這些,說明了藥物氣味的作用。如果運用藥物的味道,必須清楚了解其味道的適用與否;如果運用藥物的氣性,必須清楚了解其氣性是否合宜。要辨識疾病的標本、臟腑、寒熱虛實、輕重緩急,然後根據疾病的證候,運用藥物的氣味,制定藥方。因此,藥方有君、臣、佐、使之分,以及輕重緩急、大小、正反、順逆等配伍方法。主治疾病的藥物為君藥,輔助君藥的藥物為臣藥,配合臣藥的藥物為佐使藥。這些藥物都根據疾病的需要而選用,並互相配合使用。君藥一味,臣藥二味,是奇數配伍;君藥二味,臣藥四味,是偶數配伍;君藥二味,臣藥三味,是奇數配伍;君藥四味,臣藥六味,是偶數配伍。治療咽喉疾病,用近於奇數的配伍方法;治療腎肝疾病,用近於偶數的配伍方法。發汗的藥方不能用奇數配伍,瀉下的藥方不能用偶數配伍。上焦病證用補法治療,用緩和的配伍方法,緩和則藥物氣味偏補;下焦病證用瀉法治療,用急促的配伍方法,急促則藥物氣味偏瀉。藥性輕薄的藥物,應該頻服少量;藥性厚重的藥物,應該頓服多量。還應該了解五氣鬱滯的治療:木氣鬱滯則應疏通,即通過吐法使其條達;火氣鬱滯則應發散,即通過汗法使其疏散;土氣鬱滯則應瀉下,即通過下法使其通暢;金氣鬱滯則應泄瀉,即通過解表利尿使其通利;水氣鬱滯則應制伏,即控制其沖逆。以上五點,是治療疾病的大要。
5. 㕮咀之藥
古之用藥治病,擇淨口嚼,水煮服之,謂之㕮咀。後人乃以鍘細銼桶內,銼過,以竹篩齊之也。
白話文:
古時候用藥治病,會先選擇乾淨的藥材,用嘴巴咀嚼,再用水煮服下,這種方法叫做「㕮咀」。後來的人就改用刀具切碎,再用桶子裝起來,切碎後,用竹篩子過濾。
6. 五行制方生克法(附湯例)
風製法:肝、春、木、酸,生之道也,失常則病矣。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暑製法:心、夏、火、苦,長之道也,失常則病矣。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濕製法:脾、土、甘,中方化成之道也,失常則病矣。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咸熱,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製法:肺、秋、金、辛,收之道也,失常則病矣。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寒製法:腎、冬、水、咸,藏之道也,失常則病矣。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注云:酸苦甘辛鹹,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之本也。四時之變,五行化生,各順其道,違則病生。聖人設法以制其變。謂如風淫於內,即是肝木失常,火隨而熾。治以辛涼,是以辛金克其木,涼水沃其火。其下治法,例皆如此。下項二方,非為治病而設。此乃教人比證立方之道,容易通曉也。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痛,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濕。羌活苦辛,透關節勝濕;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故以為主。水性潤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而上行,以苦發之也。白朮苦甘溫和除濕,蒼朮體質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之濕,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人參、甘草甘溫補脾,養正氣,使苦藥不能傷胃。仲景云:濕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參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製藥,以為因用。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溫平,澤瀉鹹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得以宣通也。
羌活(半兩),防風(三錢。二味為君),升麻(二錢),葛根(二錢),白朮(半錢),蒼朮(三錢。四味為臣),當歸身(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錢),苦參(酒浸,二錢),黃芩(二錢,炒),知母(酒洗,三錢),茵陳(酒炒,五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上伴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重,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濕,候少時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待少時美膳壓之。
天麻半夏湯,治風痰內作,胸膈不利,頭旋目黑,兀兀欲吐,上熱下寒,不得安臥,遂處此方云。眼黑頭旋,虛風內外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為君。偏頭痛,乃少陽也,非柴胡不能治。黃芩苦寒,酒製炒銼柴胡,治上熱,又為引用,故以為臣。橘皮苦辛溫,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生薑、半夏辛溫,以治風痰;白茯苓甘平,利小便,導濕熱,引而下行,故以為使。不數服而愈。
天麻(一錢,為君),黃芩(酒製,五分,為臣),橘皮(去白,七分),柴胡(七分),甘草(五分,為佐),白茯苓(五分,為使),半夏(一錢)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一錢,生薑三片,煎至一錢,去滓溫服。
白話文:
五行制方生克法(附湯例)
風的治療方法:肝臟屬木,與春、酸味相關,是生發的特性,若失常則生病。風邪入侵體內,治療應使用辛涼之品,輔以苦辛之味,用甘味緩和,用辛味疏散。
暑的治療方法:心臟屬火,與夏、苦味相關,是炎熱的特性,若失常則生病。熱邪入侵體內,治療應使用鹹寒之品,輔以甘苦之味,用酸味收斂,用苦味洩熱。
濕的治療方法:脾臟屬土,與土、甘味相關,是化生轉化的特性,若失常則生病。濕邪入侵體內,治療應使用苦熱之品,輔以鹹熱之味,用苦味燥濕,用淡味利濕。
燥的治療方法:肺臟屬金,與秋、辛味相關,是收斂的特性,若失常則生病。燥邪入侵體內,治療應使用苦溫之品,輔以甘辛之味,用辛味潤燥,用苦味瀉下。
寒的治療方法:腎臟屬水,與冬、鹹味相關,是收藏的特性,若失常則生病。寒邪入侵體內,治療應使用甘熱之品,輔以苦辛之味,用辛味疏散,用苦味固澀。
註解: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別對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之特性。四季的變化,五行相生相剋,各自遵循其規律,違背則疾病產生。聖人制定治療方法來制衡這些變化。例如,風邪入侵體內,就是肝木失常,火氣隨之旺盛。治療使用辛涼之品,是利用辛金克木,涼水制火。其他治療方法也以此類推。以下兩個方劑,並非為治療特定疾病而設,而是教導人們根據病症辨證施治的方法,方便理解。
當歸拈痛湯:治療濕熱導致的疾病,症狀為肢體關節疼痛,肩背沉重,胸膈不舒,全身疼痛,下肢脛部腫脹疼痛難忍。經書記載:濕邪入侵體內,治療應使用苦味藥物瀉濕。羌活味苦辛,能透達關節,祛除濕邪;防風味甘辛溫,能疏通經絡中滯留的濕邪,故此二味為君藥。水性向下,升麻、葛根味苦辛平,性味平和,能引導藥力向上,以苦味洩熱。白朮味苦甘溫和,能除濕;蒼朮性輕,氣力強,能去除皮膚腠理的濕邪,故此二味為臣藥。血液瘀滯不通則疼痛,當歸味辛溫,能疏通血脈,使氣血各歸其位。人參、甘草味甘溫,能補益脾胃,扶助正氣,使苦味藥物不傷胃。仲景方劑中提到:濕熱交雜,肢體關節疼痛,常用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參,是用苦味瀉濕。所有藥物都用酒製,是因治療需要。若治療濕邪導致小便不利,則此方不適用。豬苓味甘溫平,澤瀉味鹹平,能利尿滲濕,去除體內水濕,故此二味為佐藥。諸藥合用,上下協同,消除濕邪,使經絡通暢。
藥物組成:羌活(半兩),防風(三錢),升麻(二錢),葛根(二錢),白朮(半錢),蒼朮(三錢),當歸身(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錢),苦參(酒浸,二錢),黃芩(二錢,炒),知母(酒洗,三錢),茵陳(酒炒,五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用法:將藥物切成麻豆大小,每服一兩重,用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服藥後稍作休息,再進食。
天麻半夏湯:治療風痰內生,胸膈不舒,頭暈目眩,噁心欲吐,上熱下寒,無法安睡的症狀。方劑組成如下:眼花頭暈,是虛風內外夾擊所致,非天麻不可治,故為君藥。偏頭痛屬少陽,非柴胡不可治。黃芩苦寒,用酒製炒,與柴胡合用,治療上熱,又為引藥,故為臣藥。橘皮味苦辛溫,炙甘草味甘溫,能補益脾胃,為佐藥。生薑、半夏味辛溫,能治療風痰;白茯苓味甘平,能利尿滲濕,引導濕熱向下,故為使藥。通常服藥數次即可痊癒。
藥物組成:天麻(一錢,為君藥),黃芩(酒製,五分,為臣藥),橘皮(去白,七分),柴胡(七分),甘草(五分,為佐藥),白茯苓(五分,為使藥),半夏(一錢)
用法:將藥物切成麻豆大小,所有藥材共為一劑,加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