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發揮》~ 卷四 (4)
卷四 (4)
1. 五味之用
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咸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
白話文:
五味之用
苦味能直瀉下通便;辛味能橫向疏散;酸味能收斂固澀;鹹味能止瀉軟堅;甘味能向上提升,具有發散作用。
2. 五入
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酸入肝,鹹入腎。
白話文:
辛味入肺經,苦味入心經,甘味入脾經,酸味入肝經,鹹味入腎經。
3. 五走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白話文:
辛味的食物能行氣,如果氣有毛病,就不要吃太多辛味的食物。苦味的食物能通利骨骼,如果骨頭有毛病,就不要吃太多苦味的食物。酸味的食物能舒展筋脈,如果筋脈有毛病,就不要吃太多酸味的食物。鹹味的食物能運行血液,如果血液有毛病,就不要吃太多鹹味的食物。甘味的食物能滋養肌肉,如果肌肉有毛病,就不要吃太多甘味的食物。
4.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麥、羊肉、杏、薤皆苦。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甘酸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各隨五病所宜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以法,長有天命。
白話文:
五宜
肝臟顏色屬青,應該吃甜味的食物,例如粳米、牛肉、棗子和葵菜都屬於甜味。
心臟顏色屬紅,應該吃酸味的食物,例如小豆、狗肉、李子和韭菜都屬於酸味。
脾臟顏色屬黃,應該吃鹹味的食物,例如大豆、豬肉、栗子和豆葉都屬於鹹味。
肺臟顏色屬白,應該吃苦味的食物,例如小麥、羊肉、杏子和薤(一種植物)都屬於苦味。
腎臟顏色屬黑,應該吃辛辣味的食物,例如黃黍、雞肉、桃子和蔥都屬於辛辣味。
毒性藥物可以攻克邪氣,五穀雜糧用於滋養身體,五種水果輔助調理,五種牲畜提供益處,五種蔬菜補充營養。將具有辛、甘、酸、苦、鹹五味的食材搭配服用,可以補充精氣、增強體力。這五種味道各有益處,有的發散,有的收斂;有的緩和,有的急促;有的堅固,有的柔軟。一年四季,五臟的疾病,都應該根據五臟的特性和疾病選擇合適的食物。
毒性很強的藥物治療疾病,療效只有六成;毒性較強的藥物,療效只有七成;毒性較弱的藥物,療效只有八成;沒有毒性的藥物,療效只有九成。穀物、肉類、水果、蔬菜,飲食調養要恰到好處,不可過量,以免損傷正氣。人體陰氣的產生,根本來自於五種味道;而五臟陰氣的損傷,也來自於五種味道。所以,酸味過度,會導致肝氣損傷津液,脾氣衰竭;鹹味過度,會導致骨骼勞損,肌肉萎縮,心氣受壓;甜味過度,會導致心氣喘滿,面色發黑,腎氣失衡;苦味過度,會導致脾氣失調,胃氣過盛;辛辣味過度,會導致筋脈鬆弛,精神受損。因此,必須謹慎調和五種味道,才能使骨骼正直,筋脈柔軟,氣血暢通,肌膚緻密,這樣才能使骨骼強健,精氣充沛,遵循養生之道,才能長壽。
5. 五多五傷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所傷也。
白話文:
吃太多鹹,血管就會凝滯,膚色也會改變。吃太多苦,皮膚就會乾燥粗糙,毛髮脫落。吃太多辣,筋腱就會僵硬,指甲也會乾枯。吃太多酸,肌肉就會肥厚粗硬,嘴唇乾裂。吃太多甜,骨頭就會疼痛,頭髮也會脫落。這就是五種味道所造成的傷害。
6. 六化
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木,司地氣,故物化從酸。
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火,司地氣,故物化從苦。
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土,司地氣,故物化從甘。
少陽司天為炎,化在泉為苦,化火,司地氣,故物化從苦。
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金,司地氣,故物化從辛。
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水,司地氣,故物化從咸。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主,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謹候氣宜,無失病機。其主病何如,言採藥之歲也。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先歲氣何曰?天地專精之氣,藥物精濃。又於使用當其正氣也。五運主歲,不足則物薄,有餘則物精。非專精即散氣,散氣則物不純也,是以質同而異等。
形質雖同,力用則異也,氣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
白話文:
六化
厥陰主氣是風,在泉水中轉化成酸味,化生木材,掌管地氣,所以萬物變化都循著酸味而來。
少陰主氣是熱,在泉水中轉化成苦味,化生火,掌管地氣,所以萬物變化都循著苦味而來。
太陰主氣是濕,在泉水中轉化成甘味,化生土,掌管地氣,所以萬物變化都循著甘味而來。
少陽主氣是炎熱,在泉水中轉化成苦味,化生火,掌管地氣,所以萬物變化都循著苦味而來。
陽明主氣是乾燥,在泉水中轉化成辛味,化生金,掌管地氣,所以萬物變化都循著辛味而來。
太陽主氣是寒冷,在泉水中轉化成鹹味,化生水,掌管地氣,所以萬物變化都循著鹹味而來。
所以治療疾病的人,必須明白這六種轉化的規律,區分五種味道、五種顏色所屬的臟腑以及各自的特性,才能夠說明白疾病的發生緣由。要謹慎觀察氣候的變化,不要錯失治療疾病的時機。要判斷疾病的主症,必須考慮採集藥材的年份。掌握每年的氣候變化並儲備藥材,就不會有遺漏的藥物了。藥材的採集年份很重要,天地精氣充沛的年份,藥物的品質才會精良濃縮。而且使用藥物時,必須配合人體的正氣。五年一運的循環,年份氣候不足則藥材品質薄弱,年份氣候充裕則藥材品質精良。如果年份氣候沒有精純,藥材的氣就散了,藥材品質就不純淨,因此即使藥材的種類相同,品質卻有所不同。
雖然藥材的外形和質地相同,但功效卻有所差異;藥材的氣味有濃淡之分,藥性有活躍與平和之別;治療和保養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分,藥物轉化的深淺也有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六化之理。
7. 東垣標本陰陽論
天陽無圓,氣上外升,生浮晝動,輕躁六腑。
地陰有方,血下內降,殺沉夜靜,重濕五臟。
夫治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此五臟六腑之標本也。又臟腑在內為本,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此臟腑經絡之標本也。更人身之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各各有標本也。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流病為標。
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畜。若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謂如先生輕病,而後滋生重病,亦先治輕病,後治重病。如是則邪氣乃伏,蓋先治其本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復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治大小便,次治中滿,謂尤急也。
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皆先治其本,不可不慎也。從來前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也。治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其子火也。然非直瀉其火。十二經絡中,各有金木水火土,當木之分,瀉其火也。
故標本論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既肝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火行間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少府穴是也。以藥論,入肝經藥為引,用瀉心火藥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虛則當補其母。故標本論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既肝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湧穴中補木,是先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是後治其本。此先治標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白話文:
天上的陽氣運行不規律,氣機向上向外升發,導致身體浮腫、活動增多,表現為輕躁,影響六腑。
地下的陰氣運行規律,血液向下向內下降,使身體沉靜、安穩,影響五臟。
治療疾病必須懂得標本的關係。就人體而言,外在為標,內在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所以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這是五臟六腑的標本關係。此外,臟腑在內為本,其經絡在外為標,這是臟腑經絡的標本關係。人體的臟腑、陰陽、氣血、經絡,都有各自的標本關係。就疾病而言,首先發病的地方為本,疾病傳播蔓延的地方為標。
治療疾病,必須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如果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會更加滋長,病情會加重。如果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即使疾病有多種症狀,也能痊癒。就好比先有輕病,後來發展成重病,也要先治輕病,後治重病。這樣邪氣就會被抑制,因為先治了根本原因。如果出現腹脹滿,不管標本,要先治療腹脹滿,因為這是緊急情況。如果腹脹滿伴有大、小便不利,也要不管標本,先治療大、小便,再治腹脹滿,因為這是更緊急的情況。
除了大、小便不利和腹脹滿這三種情況以外,其他疾病都要先治其本,不可不慎。從前來的邪氣為實邪,從後來來的邪氣為虛邪。兒子能使母親變得充實,母親能使兒子變得虛弱。治療方法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比如肝臟受到心火的邪氣侵犯,這是從前來的實邪,應該瀉其子火。但不僅僅是瀉火,十二經絡中各有金木水火土,應在木的分支瀉火。
所以標本論說: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肝臟受到火邪侵犯,應先在肝經五個穴位中,瀉去滎火行間穴位的火氣。後治其標,則在心經五個穴位中,瀉去滎火少府穴的火氣。從用藥的角度來說,入肝經的藥物為引經藥,瀉心火的藥物為主藥,這是治療實邪的方法。假設肝臟受到腎臟的邪氣侵犯,這是從後來來的虛邪,虛則應該補其母。所以標本論說: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肝臟受到水邪侵犯,應該先在腎經湧泉穴補益肝木,這是先治其標;然後在肝經曲泉穴瀉水,這是後治其本。這是先治標的例子,推究其根本道理,也是先治其本。從用藥的角度來說,入腎經的藥物為引經藥,補肝經的藥物為主藥。
8. 用藥法象
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
此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寒涼者,地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
地有陰陽,金水木火士,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此辛甘淡酸苦鹹六味是也,皆象於地。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
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味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鹹寒是也。
氣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氣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熱,辛甘溫熱是也。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言人身之陰陽也,則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藏為陰,府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蓋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而施針石藥物也。
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白話文:
用藥法象
天地都具有陰陽之性。天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對應於三陰三陽,這便是溫、涼、寒、熱四氣。溫熱屬天的陽氣,寒涼屬地的陰氣,這是天的陰陽。
地也有陰陽,分別是金、水、木、火、土五行,對應於生長收藏,這便是辛、甘、淡、酸、苦、鹹六味。辛、甘、淡屬地的陽氣,酸、苦、鹹屬地的陰氣,這是地的陰陽。
藥性平和屬陰中之陽,藥性平和則藥效通暢,例如酸、苦、鹹等藥性平和之物。
藥性濃厚屬陰中之陰,藥性濃厚則藥效泄瀉,例如酸、苦、鹹等藥性偏寒之物。
藥氣平和屬陽中之陰,藥氣平和則藥效泄瀉,例如辛、甘、淡等藥性偏寒涼之物。
藥氣濃厚屬陽中之陽,藥氣濃厚則藥效溫熱,例如辛、甘等藥性溫熱之物。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從清晨到中午是天的陽氣,屬於陽中之陽;從中午到傍晚是天的陽氣,屬於陽中之陰;從晚上到雞鳴是天的陰氣,屬於陰中之陰;從雞鳴到清晨是天的陰氣,屬於陰中之陽。
人體也遵循這樣的規律。人體的陰陽,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臟腑屬陰,腑屬陽。所以要了解陰中之陰和陽中之陽,就要觀察季節和部位。例如冬季的疾病在陰,夏季的疾病在陽,春季的疾病在陰,秋季的疾病在陽,都要根據疾病的位置,來選擇針灸或藥物治療。
背部屬陽,陽中之陽是心臟;背部屬陽,陽中之陰是肺臟;腹部屬陰,陰中之陰是腎臟;腹部屬陰,陰中之陽是肝臟;腹部屬陰,陰中之至陰是脾臟。
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應和的關係,與天地的陰陽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