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發揮》~ 卷四 (4)
卷四 (4)
1. 五味之用
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咸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
白話文:
苦味的藥物直達而具有通洩的作用,辛味的藥物橫向運行而具有散開的作用,酸味的藥物收縮而有收斂的效果,鹼味的藥物止血且能軟化堅硬的物質,甘味的藥物則會向上運行且具有發散的效果。
2. 五入
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酸入肝,鹹入腎。
3. 五走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白話文:
【辛味入氣,氣病時不要過量食用辛味食物。苦味入骨,有骨頭問題時應減少苦味食物的攝取。酸味入筋,筋肉問題時應少吃酸味食物。鹹味入血,血液問題時應限制鹹味食物的攝取。甜味入肉,肉體問題時應減少甜味食物的食用。】
4.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麥、羊肉、杏、薤皆苦。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甘酸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各隨五病所宜也。
白話文:
肝的顏色是青色,適合食用甘味的食物,如糙米、牛肉、棗、葵,這些都是甘味的食物。
心的顏色是紅色,適合食用酸味的食物,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這些都是酸味的食物。
脾的顏色是黃色,適合食用鹹味的食物,如大豆、豬肉、藷、藿,這些都是鹹味的食物。
肺的顏色是白色,適合食用苦味的食物,如小麥、羊肉、杏、薤,這些都是苦味的食物。
腎的顏色是黑色,適合食用辛味的食物,如黃黍、雞肉、桃、蔥,這些都是辛味的食物。
毒藥用於攻擊邪氣,五穀用來養生,五果用來輔助,五畜用來增益,五菜用來充實。食物的味道相合,一起服用,可以補充精氣。這五種食物,各自有其特定的益處,有的能散開體內的積滯,有的能收斂身體的外露,有的能緩解疼痛,有的能急促行動,有的能堅固體質,有的能柔軟筋骨。四季五臟疾病,都應按照各自的需要來選擇食物。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以法,長有天命。
白話文:
大毒藥物用來治病,可以去除病痛的六分之十;常毒藥物用來治病,可以去除病痛的七分之十;小毒藥物用來治病,可以去除病痛的八分之十;無毒藥物用來治病,可以去除病痛的九分之十。糧食、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可以通過飲食療法進行調養,但不要過量,以免影響身體正常功能。五味對人體的陰氣有著生成的影響,而五味對人身五臟的傷害也與此相關。例如,酸味過多會導致肝氣過盛,脾氣衰弱;鹹味過多會使骨頭疲勞,肌肉變短,心氣受到抑制;甘味過多會讓心氣喘息,面色變黑,腎氣失衡;苦味過多會讓脾氣失去滋潤,胃氣過厚;辛味過多會使筋脈鬆弛,精神受損。因此,要謹慎調節五味,保持骨骼強壯、筋骨柔軟,血液和氣血流通順暢,皮膚和毛細孔閉合緊密,這樣身體的骨頭和氣質就能得到精華的養護。遵循正確的方法,才能長久保持生命活力。
5. 五多五傷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所傷也。
白話文:
多吃鹹食,則使脈絡凝滯,顏色改變。多吃苦味食物,則皮膚乾燥,頭髮脫落。多吃辛味食物,則筋脈緊繃,指甲乾枯。多吃酸味食物,則肌肉纏結,嘴脣裂開。多吃甜食,則骨骼疼痛,頭髮掉落。這就是五味對人體的傷害。
6. 六化
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木,司地氣,故物化從酸。
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火,司地氣,故物化從苦。
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土,司地氣,故物化從甘。
少陽司天為炎,化在泉為苦,化火,司地氣,故物化從苦。
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金,司地氣,故物化從辛。
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水,司地氣,故物化從咸。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主,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謹候氣宜,無失病機。其主病何如,言採藥之歲也。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先歲氣何曰?天地專精之氣,藥物精濃。又於使用當其正氣也。五運主歲,不足則物薄,有餘則物精。非專精即散氣,散氣則物不純也,是以質同而異等。
形質雖同,力用則異也,氣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
白話文:
在古代中醫理論中,對天地氣候與疾病產生的關係有著獨特的理解。以下內容是對天地氣候影響人體健康的一種解釋:
- 奇經八脈(厥陰)主管風氣,地下水(泉)則化為酸味,這意味著風氣與酸味相應,影響地面上的物質變化。
- 少陰主管熱氣,地下水則化為苦味,這表示熱氣與苦味相應,影響地面上的物質變化。
- 太陰主管濕氣,地下水則化為甜味,這代表濕氣與甜味相應,影響地面上的物質變化。
- 少陽主管炎熱,地下水則化為苦味,這表明炎熱與苦味相應,影響地面上的物質變化。
- 陽明主管乾燥,地下水則化為辣味,這表示乾燥與辣味相應,影響地面上的物質變化。
- 太陽主管寒冷,地下水則化為鹹味,這意味著寒冷與鹹味相應,影響地面上的物質變化。
在治療疾病時,必須瞭解這六種氣候對物質的影響,分辨各種味道的主導作用,以及五顏色、五臟器官的適應性,這樣才能開始談論疾病的起因和發展。因此,要謹慎觀察氣候變化,不要錯過疾病的關鍵時刻。對於主診的疾病,要考慮採集藥材的年份,根據每年氣候的不同,準備合適的物資。在早於或晚於特定氣候時採取行動,會影響藥物的效果。五個元素(金、木、水、火、土)對應的年份,若元素不足,物質就可能質量不佳;若元素有餘,物質就可能品質優良。只有專注於精煉的氣體,才能確保物質的純度,即使外觀相同,實際效果也可能不同。藥物的味道濃厚程度、性質的動靜、療效的強弱、化學反應的深度,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總之,理解天地氣候對健康及疾病的作用,並適當調整治療方法,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原則。
7. 東垣標本陰陽論
天陽無圓,氣上外升,生浮晝動,輕躁六腑。
地陰有方,血下內降,殺沉夜靜,重濕五臟。
夫治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此五臟六腑之標本也。又臟腑在內為本,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此臟腑經絡之標本也。更人身之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各各有標本也。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流病為標。
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畜。若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謂如先生輕病,而後滋生重病,亦先治輕病,後治重病。如是則邪氣乃伏,蓋先治其本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復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治大小便,次治中滿,謂尤急也。
白話文:
天陽無圓,氣上外升,生浮晝動,輕躁六腑:天地間的陽氣無處不至,氣息向上攀升,生命在白天活躍,六腑(消化系統)表現出輕盈和躁動。
地陰有方,血下內降,殺沈夜靜,重濕五臟:地上的陰氣有著規則,血液向內下降,死亡在夜晚沈寂,五臟(心、肝、脾、肺、腎)感受到沈重的濕氣。
治病應知標本:治病時要分清主次,以身體來看,外部症狀為標,內部疾病為本;陽氣為標,陰氣為本。因此,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這是五臟六腑的標本關係。再看內在的五臟和外在的經絡,都是本與標的關係。人的五臟、陰陽、氣血、經絡各自有自己的標本。從病狀來看,最初出現的病狀為本,後續發展的病狀為標。
治病應先治本,後治標:一般來說,先解決根本的問題,再處理表面的症狀。如果先處理表面的症狀,後解決根本問題,病態會越來越嚴重。反之,如果先解決根本問題,再處理表面的症狀,即使有十多種不同的病症,都能得到根治。例如,先治療輕微的病症,再處理加重的病症,應先治輕病,後治重病。這樣做可以讓病態潛伏,因為先解決了根本問題。如果中間有滿溢(如腹脹),無論是標還是本,都應先處理滿溢,因為這是一個緊迫的情況。如果中間有滿溢並伴有大小便不通,同樣不必區分標本,先處理大小便問題,然後再處理滿溢,因為這是一個更緊迫的情況。
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皆先治其本,不可不慎也。從來前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也。治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其子火也。然非直瀉其火。十二經絡中,各有金木水火土,當木之分,瀉其火也。
故標本論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既肝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火行間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少府穴是也。以藥論,入肝經藥為引,用瀉心火藥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虛則當補其母。故標本論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白話文:
除了大、小便不順暢,以及中焦氣血壅塞這三種情況之外,對於其他的病症,都應該首先治療根本的原因,不可不謹慎。通常,從前面來的病症多是實邪,從後面來的病症則多是虛邪。這種情況下,子女(後出現的病症)會使母親(先出現的病症)變為實邪,母親(先出現的病症)也會使子女(後出現的病症)變為虛邪。治療原則是:對於虛弱的病症,要補充其根源;對於實質的病症,則要清除其原因。例如,如果肝部受到心火的影響,這是從前面來的實邪,應當清除其原因,即清除心火。但不僅僅清除心火,還需注意到十二條經絡中的金、木、水、火、土元素,其中在與木相關的部分,需要清除心火。所以,根據《標本論》的理論,我們應該先治本,後治標。既然肝部受到心火的影響,應首先在肝經的五個穴位中,清除心火行間穴。然後再治標,即在心經的五個穴位中,清除心火少府穴。從藥物的角度來看,進入肝經的藥物作為引導,使用清除心火的藥物作為主藥,這是治療實質疾病的方法。如果肝部受到腎的影響,這是從後面來的虛邪,虛弱的情況則需要補充其根源。根據《標本論》的理論,我們應該先治標,後治本。
既肝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湧穴中補木,是先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是後治其本。此先治標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白話文:
如果肝臟受到水邪的影響,我們應該首先在腎經的湧穴進行補木的治療,這是在處理問題的表面現象;接著在肝經的曲泉穴進行瀉水的療法,這是針對根本問題的治療。這種先處理表面現象的治療策略,從更深入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在解決根本問題。若從藥物的角度來討論,進入腎經的藥物作為引導,補充肝經的藥物作為主藥,就是這樣的理論基礎。
8. 用藥法象
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
此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寒涼者,地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
地有陰陽,金水木火士,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此辛甘淡酸苦鹹六味是也,皆象於地。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
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味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鹹寒是也。
氣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氣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熱,辛甘溫熱是也。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白話文:
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與之相應。這指的是溫、涼、寒、熱四種氣候。溫熱,是天的陽性特徵;寒涼,是地的陰性特徵。這是天的陰陽特性。
地也有陰陽,分別是金、水、木、火、土五種元素,它們分別代表生、長、化、收、藏等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與地應和。
這六種味道——辛、甘、淡、酸、苦、鹹,都是模仿大地的特性。辛、甘、淡是大地的陽性特徵;酸、苦、鹹是大地的陰性特徵。這是大地的陰陽特性。
味道輕的,代表陰中之陽,因為輕的味道能促進流通。酸、苦、鹹味平和就是例子。
味道重的,代表陰中之陰,因為重的味道會導致洩漏。酸、苦、鹹味寒涼就是例子。
氣息輕的,代表陽中之陰,因為輕的氣息會導致洩漏。辛、甘、淡味平和寒涼就是例子。
氣息重的,代表陽中之陽,因為重的氣息會導致熱度。辛、甘、溫、熱就是例子。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清晨到中午,是天的陽性時段,也是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是天的陽性時段,但屬陽中之陰。夜晚到雞叫,是天的陰性時段,屬陰中之陰。雞叫到清晨,是天的陰性時段,屬陰中之陽。
故人亦應之。言人身之陰陽也,則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藏為陰,府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蓋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而施針石藥物也。
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白話文:
古人亦有相似的觀念。關於人體的陰陽理論,外部被認為是陽,內部是陰;背部是陽,腹部是陰;器官是陰,腔道是陽。我們想要瞭解陰中的陰和陽中的陽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冬季疾病在陰部,夏季疾病在陽部,春季疾病在陰部,秋季疾病在陽部,都是根據疾病所處的位置來選擇針灸、藥物等治療方式。
背部代表陽,其中的心是陽中之陽。背部代表陽,其中的肺是陽中之陰。腹部代表陰,其中的腎是陰中之陰。腹部代表陰,其中的肝是陰中之陽。腹部代表陰,其中的脾是陰中之至陰。
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之間的相互應答,因此可以反映天界的陰陽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