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發揮》~ 卷四 (5)
卷四 (5)
1. 形色性味體
形,金木水火士。真假。輕枯虛薄緩淺,假宜治上。
色,赤赤黃白黑。深淺。重潤實厚急深,真宜治下。
性,寒濕溫涼平。急緩。
味,辛酸鹹苦甘。厚薄。其中平者,宜治中。
體,虛實輕重平。枯潤。宜處方。
白話文:
形狀:可分金、木、水、火、土五種屬性,並有真假之分。輕、枯、虛、薄、緩、淺等特徵屬假,宜從上焦治療。
顏色:有赤、黃、白、黑等顏色,深淺不一。重、潤、實、厚、急、深等特徵屬真,宜從下焦治療。
性質:有寒、濕、溫、涼、平五種性質,並有急緩之分。
味道:有辛、酸、鹹、苦、甘五種味道,厚薄不一。其中屬平性的藥物,宜從中焦治療。
體質:有虛實、輕重、平和之分,並有枯潤之別。需根據這些特徵來處方用藥。
2. 諸藥相反例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
黎蘆反細辛、芍藥、人參、丹參、苦參、沙參。
白話文:
甘草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克。
烏頭與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相克。
黎蘆與細辛、芍藥、人參、丹參、苦參、沙參相克。
3. 用藥凡例
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經云:辛甘發散為陽。風以辛散,防風味辛,乃治風通用,故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是寒以甘發也。或有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選用其分兩,以君臣論之。
凡眼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以黃連,當歸根和血為佐。兼以各經藥引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熱地黃、當歸身為君,以羌活、防風為臣,甘草、甘菊之類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見血先後,以三焦熱論。
凡水瀉,以茯苓、白朮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證藥為佐。
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以半夏為佐,喘者以阿膠為佐。有熱無熱,俱以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以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
凡下焦有濕,以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
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別證加減。
凡諸瘡,以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凡瘧疾,以柴胡為君,隨所發之時,與所屬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已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逐旋加減用之。
白話文:
用藥凡例
治療風寒感冒,用防風為主藥,甘草、白朮為輔藥。經書記載:辛味甘味藥物具有發散的功效,屬陽性。風邪要用辛味藥物發散,防風味辛,是治療風邪的常用藥,所以用防風為主藥,甘草、白朮為輔藥。
治療傷寒,用甘草為主藥,防風、白朮為輔藥,因為寒邪要用甘味藥物來發散。如果出現其他症狀,則根據具體情況用藥。藥物劑量要根據君臣佐使的原則確定。
治療眼睛突然紅腫,用防風、黃芩為主藥,以瀉火;黃連、當歸根為輔藥,以養血;並配合其他經絡藥物引導藥力。
治療眼睛長期昏暗,用熟地黃、當歸身為主藥,羌活、防風為臣藥(次要藥物),甘草、甘菊等為輔藥。
治療痢疾腹痛,用白芍藥、甘草為主藥,當歸、白朮為輔藥。如果大便帶血,則要從三焦熱證考慮。
治療水瀉,用茯苓、白朮為主藥,芍藥、甘草為輔藥。
治療各種風症,用防風為主藥,根據具體情況選用輔藥。
治療咳嗽,用五味子為主藥;如有痰,則用半夏為輔藥;如有喘息,則用阿膠為輔藥;無論有熱或無熱,都用黃芩為輔藥,只是劑量有所不同。
治療小便不利,用黃柏、知母為主藥,茯苓、澤瀉為輔藥。
治療下焦濕熱,用龍膽草、防己為主藥,甘草、黃柏為輔藥。
治療痔瘡和肛漏,用蒼朮、防風為主藥,甘草、芍藥為輔藥,需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
治療各種瘡瘍,用黃連、當歸為主藥,甘草、黃芩為輔藥。
治療瘧疾,用柴胡為主藥,根據發病時間和所屬經絡,配合引經藥物。
以上是常用藥物的大致原則,更詳細的辨證論治和藥物加減,請參考之前的內容,根據病情調整藥物。
4. 制方用藥例
東方甲風乙木,其氣溫,其味甘,在人以肝膽應之。
南方丙熱丁火,其氣熱,其味辛,在人以小腸、心、三焦、胞絡應之。
中央戊濕,而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應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氣涼,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腸應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氣寒,其味苦,在人以膀胱、腎應之。
人乃萬物中之一也,獨陽不至,獨陰不長,須稟兩儀之氣而生化也。垂世立教,不能混,必當分析。以至理而言,則陰陽相附不相離,其實一也。呼則因陽出,吸則隨陰入。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此上說正明補瀉君臣之一也。故曰:主病者為君,用藥之機會要明。輕清成象,重濁成形。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中濁者,榮華腠理,濁中清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故至真要大論云: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使之平也。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小大為制也。又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消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
此治之大體也。帝曰:反治何謂也?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潰堅,可使破積,可使氣和,可使必已。方制君臣何謂也?曰:主病之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帝曰:三品何謂?岐伯曰: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白話文:
制方用藥例
東方甲乙木之氣溫和,味道甘甜,在人体内对应肝脏和胆囊。
南方丙丁火之气炎热,味道辛辣,在人体内对应小肠、心脏、三焦和胞络(经络)。
中央戊土之气平和,兼具温凉寒热等多种性质,在人体内对应胃部。
中央己土,其本味咸,兼具辛甘酸苦等多种味道,在人体内对应脾脏。
西方庚辛金之气寒冷干燥,味道酸涩,在人体内对应肺脏和大肠。
北方壬癸水之气寒冷,味道苦,在人体内对应膀胱和肾脏。
人作为万物之一,既非纯阳之体,也非纯阴之体,必须吸收阴阳二气才能生存和发展。传授医术,不能混淆不清,必须仔细分析。从根本道理来说,阴阳二气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实质上是一体的。呼气是阳气外泄,吸气是阴气内收。天以阳气生发阴气,地以阳气杀死阴气并使其潜藏。以上说明了补泻、君臣药的道理。所以说:主治疾病的药物为君药,用药时机要明确。轻清之物成气,重浊之物成形。
效法天地的特性,上行的归于天,下行的归于地,各有其归宿。清中之清者,能清肃肺气,以助先天之精气;清中之浊者,能滋润肌肤;浊中之清者,能滋养精神;浊中之浊者,能强健骨髓。因此《至真要大论》中说:五味具有阴阳的特性,辛甘味具有发散之阳性,酸苦味具有泻下之阴性;淡味具有渗泄之阳性,咸味具有泻下之阴性。这六种味道,有的收敛,有的发散,有的缓和,有的急迫,有的干燥,有的润泽,有的柔软,有的坚硬,各有其功效和作用方式。
调理人体气机,使其平衡。皇帝问道:如果不是通过调理气机而获得疗效,该如何治疗?药物有毒与无毒,用药的先后顺序,希望你能讲解其道理。岐伯答道:药物有毒无毒,取决于所治疾病,剂量多少需根据情况而定。君药一味,臣药二味,这是用药的少量配伍;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这是用药的中量配伍;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这是用药的大量配伍。
对于寒症,用温热之法治疗;对于热症,用寒凉之法治疗;对于轻微的病症,用反常之法治疗;对于严重的病症,用顺应之法治疗;对于坚硬的病症,用消散之法治疗;对于外来的病邪,用排除之法治疗;对于劳损的病症,用温煦之法治疗;对于气血凝结的病症,用散结之法治疗;对于停滞不动的病症,用通行之法治疗;对于干燥的病症,用滋润之法治疗;对于急迫的病症,用缓和之法治疗;对于散漫的病症,用收敛之法治疗;对于损耗的病症,用温补之法治疗;对于过度疲劳的病症,用运动之法治疗;对于惊恐的病症,用镇静之法治疗;对于上逆的病症,用下行之法治疗;按摩和沐浴,削减和劫夺,开通和疏泄,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针对病症的性质进行治疗,对于违反常理的病症,采取正治;对于顺应常理的病症,采取反治。用药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使各脏腑气机安和,务必使人体清静,则病邪就会逐渐衰弱消失,恢复到正常状态。
这就是治疗的大体原则。皇帝问道:反治是什么意思?岐伯答道:热证用寒凉之法治疗,寒证用温热之法治疗,闭塞的用疏通之法治疗,通畅的用闭塞之法治疗。必须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而先治疗其诱因。开始治疗方法可能相同,最终结果却不同。可以使坚硬的肿块溃散,可以使积聚的邪气消除,可以使气机调和,可以使疾病痊愈。君臣药的配伍是什么意思?岐伯答道:主治疾病的药物为君药,辅助君药的药物为臣药,配合臣药的药物为使药,这并非指上中下三品药物。皇帝问道:三品药是什么意思?岐伯答道:这是为了区分药物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