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本草發揮》~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形色性味體

形,金木水火士。真假。輕枯虛薄緩淺,假宜治上。

色,赤赤黃白黑。深淺。重潤實厚急深,真宜治下。

性,寒濕溫涼平。急緩。

味,辛酸鹹苦甘。厚薄。其中平者,宜治中。

體,虛實輕重平。枯潤。宜處方。

白話文:

形,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真與假,輕、枯、虛、薄、緩、淺,假宜治上。

色,指的是紅、黃、白、黑四色。深淺,重、潤、實、厚、急、深,真宜治下。

性,指的是寒、濕、溫、涼、平五種特性。急緩,描述物質的動態或速度。

味,指的是辛、酸、鹹、苦、甘五種味道。厚薄,描述物質的濃度或質地。

其中平者,指的是那些既無過於熱烈也無過於冷靜的物質,宜治中。

體,指的是虛、實、輕、重、平五種體質。枯潤,描述物質的乾燥程度或水分含量。這些原則都適用於處方選薑。

2. 諸藥相反例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

黎蘆反細辛、芍藥、人參、丹參、苦參、沙參。

白話文:

【甘草】不能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烏頭】不能與【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黎蘆】不能與【細辛】、芍藥、【人參】、【丹參】、【苦參】、【沙參】同用。

3. 用藥凡例

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經云:辛甘發散為陽。風以辛散,防風味辛,乃治風通用,故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是寒以甘發也。或有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選用其分兩,以君臣論之。

凡眼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以黃連,當歸根和血為佐。兼以各經藥引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熱地黃、當歸身為君,以羌活、防風為臣,甘草、甘菊之類為佐。

白話文:

對於治療風寒症狀,我們可以使用「防風」作為主要藥物,配合「甘草」和「白朮」作為輔助藥物。「經書」提到,辛味和甘味能夠發散陽氣,風寒症狀需要用辛味藥物來散風,而防風的辛味正符合這個需求,因此我們選擇防風作為主藥,甘草和白朮作為輔助藥物。

對於治療寒邪引起的病症,我們以「甘草」作為主藥,配合「防風」和「白朮」作為輔助藥物。這裡是利用甘草的性質來發散寒邪。「如果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其他症狀,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對症下藥。在選擇藥物的劑量時,要按照主藥和輔助藥物的比例進行考慮。」

對於突然出現的紅腫眼睛,我們可以使用「防風」和「黃芩」作為主藥,來清熱降火。另外,我們還可以加入「黃連」來輔助清熱,以及「當歸根」來調和血液。同時,我們還可以選擇與各個經絡相關的藥物來作為引導。

對於長期患病導致視力模糊的狀況,我們可以使用「熱地黃」和「當歸身」作為主藥,來滋補肝腎和調和血液。我們還可以加入「羌活」和「防風」作為輔助藥物,以及「甘草」和「甘菊」等類似藥物作為輔助調和。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見血先後,以三焦熱論。

凡水瀉,以茯苓、白朮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證藥為佐。

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以半夏為佐,喘者以阿膠為佐。有熱無熱,俱以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以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

白話文:

對於痢疾腹痛的情況,建議使用白芍藥和甘草作為主要藥物,當歸和白朮作為輔助藥物。根據是否有出血情況,我們可以從三焦熱的角度來進行判斷。

對於水瀉的情況,應以茯苓和白朮作為主要藥物,白芍藥和甘草作為輔助藥物。

對於各種風症,以防風作為主要藥物,根據具體症狀選擇相應的藥物作為輔助。

對於咳嗽的情況,以五味子作為主要藥物,如果有痰則添加半夏作為輔助藥物,出現喘息的情況則使用阿膠作為輔助。無論是否有熱,都可以使用黃芩作為輔助,只是用量可能有所不同。

對於小便不順暢的情況,主要使用黃柏和知母作為藥物,茯苓和澤瀉作為輔助藥物。

凡下焦有濕,以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

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別證加減。

凡諸瘡,以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凡瘧疾,以柴胡為君,隨所發之時,與所屬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已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逐旋加減用之。

白話文:

對於下焦有濕氣的情況,我們以「草龍膽」和「防己」作為主要藥物,輔以甘草和黃柏。

對於痔漏問題,我們選擇「蒼朮」和「防風」作為主藥,再配合甘草和芍藥。針對不同症狀進行調整。

對於各種創傷,我們以「黃連」和「當歸」作為主要藥物,再配合甘草和黃芩。

對於瘧疾,我們以「柴胡」作為主要藥物,根據發病時間和相關經絡進行分類使用,並配合引經藥物作為輔助。

以上都是使用藥物的基本原則,但需要進一步詳細區分症狀,根據先前對應症狀的治療藥物,逐步調整用量。

4. 制方用藥例

東方甲風乙木,其氣溫,其味甘,在人以肝膽應之。

南方丙熱丁火,其氣熱,其味辛,在人以小腸、心、三焦、胞絡應之。

中央戊濕,而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應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氣涼,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腸應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氣寒,其味苦,在人以膀胱、腎應之。

人乃萬物中之一也,獨陽不至,獨陰不長,須稟兩儀之氣而生化也。垂世立教,不能混,必當分析。以至理而言,則陰陽相附不相離,其實一也。呼則因陽出,吸則隨陰入。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此上說正明補瀉君臣之一也。故曰:主病者為君,用藥之機會要明。輕清成象,重濁成形。

白話文:

東方代表甲木風,其特性溫暖,味道甘甜,與人體的肝和膽相應。

南方代表丙火熱丁火,其特性熱烈,味道辛辣,與人體的小腸、心、三焦、胞絡相應。

中央代表戊土濕,其本質平和,兼有溫涼寒熱的特性,在人體中與胃相應。

中央代表己土,其本質味道鹹,兼有辛甘酸苦的味道,在人體中與脾相應。

西方代表庚金燥辛,其特性涼爽,味道酸甜,在人體中與肺和大腸相應。

北方代表壬水寒癸水,其特性寒冷,味道苦澀,在人體中與膀胱和腎相應。

人是萬物中的一員,既不能只有純陽也不能只有純陰,必須接受天地二儀之氣的影響而生長和變化。傳世立教,必須區分清楚,不能混淆,應該進行分析。根據最深層的道理來講,陰陽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的,實際上就是同一個事物。呼氣時因為陽氣而出,吸氣時隨著陰氣而進。天以陽氣生長陰氣,地以陽氣殺伐陰氣隱藏。這是上面所說的正確理解補救和放鬆君臣角色的第一點。因此說,治療疾病的主要藥物為君,使用藥物的機會和方式要清晰。輕盈清新的藥物形成形象,沈重渾濁的藥物形成具體的形態。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中濁者,榮華腠理,濁中清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故至真要大論云: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使之平也。帝曰:非調氣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無毒,何先何後,願聞其道。曰: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小大為制也。又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消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

白話文:

根據天地的原理,人體的器官也應該遵循其自然屬性。清肺以幫助身體的天然功能,清除中間混雜的物質可以滋養皮膚和神經,而清除混雜的物質則能滋養靈魂。對於那些混雜的混雜物質,則可以強化骨髓。所以《至真要大論》提到,五味具有陰陽的效用,辛甘是陽性的,酸苦是陰性的。淡味是陽性的,鹹味也是陰性的。這六種味道或收縮或擴散,或緩慢或急迫,或乾燥或潤滑,或軟弱或堅硬,每種都有其獨特的治療效果。

調節氣息,使其達到平衡狀態。黃帝問道:不通過調節氣息就能得到療效的方法,該如何治療呢?有無毒性,先後次序又是怎樣的呢?回答說:有無毒性,主要取決於治療目標,並根據症狀的大小來決定治療方法。又提到:君藥一,臣藥二,這是小量的治療;君藥一,臣藥三,佐藥五,這是中等的治療;君藥一,臣藥三,佐藥九,這是大量的治療。

對於寒冷的病症使用熱療,對熱性的病症使用冷療,對輕微的病症使用逆向療法,對嚴重的病症使用順向療法,對堅硬的病症使用消融療法,對侵入性的病症使用去除療法,對勞累的病症使用溫暖療法,對結塊的病症使用散開療法,對停留的病症使用流通療法,對乾燥的病症使用潤滑療法,對急迫的病症使用緩解療法,對散開的病症使用收縮療法,對損傷的病症使用溫暖療法,對過度放縱的病症使用活動療法,對受驚的病症使用平靜療法,對升高的病症使用降下療法,按摩、沐浴、輕薄、強制、打開、啟發,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療法。逆向療法是正當的治療方式,順向療法是反向的治療方式。依據症狀的輕重,觀察實際情況。讓病人的氣息自然安靜,必須保持清潔和寧靜,這樣病態的氣息就會逐漸減弱,最終回到它原本的歸宿。

此治之大體也。帝曰:反治何謂也?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潰堅,可使破積,可使氣和,可使必已。方制君臣何謂也?曰:主病之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謂也。帝曰:三品何謂?岐伯曰: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中醫學理論的一個概要。在中醫學中,「反治」是一種治療原則,包括「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方法。

「熱因寒用」指的是用寒涼的方法來治療熱性的疾病。「寒因熱用」是指使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寒性的疾病。「塞因塞用」是指用補充的方法來治療因為虛弱或阻塞所引起的疾病。「通因通用」則是指使用疏通的方法來治療因為阻塞或瘀滯所導致的疾病。

在進行治療時,醫生需要先找出疾病的根源(「先其所因」),然後針對疾病的主要症狀(「必伏其所主」)進行治療。「其始則同,其終則異」表示治療的開始可能看起來相同,但最終會有不同的結果。這些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消除堅硬的病竈,打破積聚的物質,恢復氣血的平衡,並確保疾病得以痊癒。

接著,這段文字提到「方制君臣」的概念。「君臣」在這裡指的是藥方中的主要成分和輔助成分。「主病之為君」意指主要治療疾病的部分作為主要成分。「佐君之謂臣」則是指輔助主要成分的藥物,以增強其效果。「應臣之謂使」指的是進一步調節藥方,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最後,關於「三品」的問題,這可能是對於不同藥物類別的分級,例如上品、中品和下品,分別代表不同的療效或用途。然而,這部分的具體定義需要根據特定的中醫理論來理解,並可能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