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發揮》~ 卷四 (2)
卷四 (2)
1. 各經引用
太陽經羌活。在下者黃檗,小腸、膀胱也。
少陽經柴胡。在下者青皮,膽、三焦也。
陽明經升麻、白芒。在下者石膏,胃、大腸也。
太陰經,足脾白芍藥,手肺桔梗也。
少陰經,足腎知母,手心黃連、獨活也。
厥陰經青皮。在上者柴胡,肝、心包絡也。同少陽。
已上十二經之的藥也。
白話文:
各經引用
太陽經常用羌活。在下焦(指小腸、膀胱)使用的藥物是黃柏。
少陽經常用柴胡。在下焦(指膽、三焦)使用的藥物是青皮。
陽明經常用升麻、白芷。在下焦(指胃、大腸)使用的藥物是石膏。
太陰經,足太陰脾經用白芍藥,手太陰肺經用桔梗。
少陰經,足少陰腎經用知母,手少陰心經用黃連、獨活。
厥陰經常用青皮。在上焦(指肝、心包絡)使用的藥物是柴胡,與少陽經相同。
以上是十二經脈常用藥物的記載。
2. 五味所用
苦以瀉之。甘以發之,及緩之,詳其所宜用之。酸以收之。辛以散之。咸以軟之。淡以滲泄之。
白話文:
苦味可以瀉火、通便。甘味可以滋補、緩和病情,需根據實際情況使用。酸味可以收斂、固澀。辛味可以發散、行氣。鹹味可以軟堅散結。淡味可以利水、滲濕。
3. 用藥各定分兩
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為佐使者又次之。藥之於證,所主停者,則各等分也。
白話文:
用藥時,君藥用量最多,臣藥次之,佐使藥用量最少。藥物對於病症,如果主要作用是緩解或制止症狀,則各藥的劑量應按此比例分配。
4. 藥性生熟用法
黃連、黃芩、知母、黃檗,治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酒炒之,藉酒力上升也。治在咽之下,臍之上者,須酒浸之。治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大黃鬚煨,恐寒傷胃氣。至於烏頭,附子,須炮去其毒也。用上焦藥,須酒浸、曝乾。黃檗、知母,治下部之藥也。久弱之人,須合之者,酒浸,曝,恐寒傷胃氣也。
熟地黃酒浸,亦然。當歸酒浸,助發散之用也。
白話文:
藥性生熟用法
黃連、黃芩、知母、黃柏用於治療頭面部及手部末梢皮膚的疾病,需要用酒炒,藉助酒的功效使其藥力向上升發。治療咽喉以下、肚臍以上的疾病,則需要用酒浸泡。治療下焦疾病則生用。總之,炮製後的藥材藥力上升,生藥則藥力下降。大黃必須煨制,以免寒涼損傷胃氣。烏頭、附子則必須炮製去除毒性。上焦藥材,需用酒浸泡後曬乾。黃柏、知母是治療下焦疾病的藥材。體虛久病的人,如果需要服用這兩種藥材,也需用酒浸泡後曬乾,以避免寒涼損傷胃氣。
熟地黃、當歸也需用酒浸泡,熟地黃是為了同樣的理由,而當歸則是為了增強發散作用。
5. 藥用根梢法
凡根之在上者中半已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以下,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當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經云:根升梢降。
白話文:
藥用根梢法
凡是植物的根,生長位置在中間偏上半部,氣脈向上輸送,用以長出嫩芽的部分,才是真正的根。中間偏下半部,氣脈向下輸送,深入泥土的部分,才是梢。應該知道,中焦的病症要用植物的莖葉(身),上焦的病症要用植物的根,下焦的病症要用植物的梢。經書上說:根向上升,梢向下降。
6. 《醫學啟源》天地六位臟象之圖
7. 手足三陰三陽
注云:肝、心、脾、肺、腎,皆屬陰,五臟也。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皆屬陽,六腑也。分而言之,手足皆有三陰三陽是也。
手三陰三陽
三焦寅相火,手少陽;大腸卯燥金,手陽明;小腸辰寒水,手太陽;包絡巳風木,手厥陰;心午君火,手少陰;肺未濕土,手太陰。
足三陰三陽
膽申相火,足少陽;胃酉燥金,足陽明;膀胱戌寒水,足太陽;肝亥風木,足厥陰;腎子君火,足少陰;脾醜濕土,足大陰。
歌曰
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包絡,胃足陽明手大腸,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腎足少陰手是心,脾足太陰手肺金。
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天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形證脈氣,若非診察,無由識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乃良醫之大法也。
白話文:
手足三陰三陽
肝、心、脾、肺、腎這五個臟器都屬於陰,是五臟。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這六個臟器都屬於陽,是六腑。仔細來說,手和腳都各有三個陰經和三個陽經。
手的三陰三陽:
三焦經(寅時)屬相火,是手少陽經;大腸經(卯時)屬燥金,是手陽明經;小腸經(辰時)屬寒水,是手太陽經;心包絡經(巳時)屬風木,是手厥陰經;心經(午時)屬君火,是手少陰經;肺經(未時)屬濕土,是手太陰經。
腳的三陰三陽:
膽經(申時)屬相火,是足少陽經;胃經(酉時)屬燥金,是足陽明經;膀胱經(戌時)屬寒水,是足太陽經;肝經(亥時)屬風木,是足厥陰經;腎經(子時)屬君火,是足少陰經;脾經(醜時)屬濕土,是足太陰經。
歌訣:
手太陽經屬於小腸,足太陽經屬於膀胱;肝經屬於足厥陰,手厥陰經屬於心包絡;胃經屬於足陽明,手陽明經屬於大腸;膽經屬於足少陽,手少陽經屬於三焦;腎經屬於足少陰,手少陰經屬於心;脾經屬於足太陰,手太陰經屬於肺。
五臟六腑以及心包絡,一共十一條經脈的診斷方法。人體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順逆等情況,都會表現在形體、證狀、脈象和氣息上。如果不仔細診斷,就無法了解病情。虛證就應該補益,實證就應該瀉掉,寒證就應該溫暖,熱證就應該清熱,如果既不虛也不實,就用經絡調理。這就是優秀醫生最重要的治療方法。
8. 隨證治病藥品
頭痛須川芎。如不愈,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頂巔痛,用藁本,去川芎。肢節痛,用羌活,風濕亦用之,少腹痛,用青皮。心下痞,必用枳實、黃連。腹痛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檗。腹中窄狹,用蒼朮。
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亦用黃耆。腹脹,用薑製厚朴,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虛熱,用黃耆,亦止虛汗。脅下痛,往來寒熱,日晡潮熱,用柴胡。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及去痰,用白朮。胃脘痛,用草豆蔻。氣刺痛,用枳殼。看經分以導引之。破滯氣,用枳殼。
高者用之,然能損胸中至高之氣,三二服則已。破滯血,用桃仁、蘇木。補血不足,用甘草。和血用當歸,凡血受病皆用。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去痰用半夏,熱痰用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朮,然多用則瀉脾胃。調氣用木香。補氣用人參。
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必用火洗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去中焦濕熱與痛,用黃連,瀉心火故也。去滯氣,用青皮,多則泄元氣。渴者,用乾葛、茯苓,禁半夏。嗽用五味子。喘則用阿膠。宿食不消,用黃連、枳實。
煩躁用梔子仁。飲食多以致傷脾,用白朮、茯苓、芍藥。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根梢,及引經藥。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小便黃,用黃檗,澀者加澤瀉。莖中痛,用生甘草梢。驚悸恍惚,用茯神。凡用純寒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方也。
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云:中滿勿食甘。
白話文:
隨證治病藥品
頭痛用川芎,若不見效,再加入引經藥:太陽經用川芎,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用吳茱萸。頂部疼痛,用藁本,川芎則不用。四肢關節疼痛,用羌活,風濕疼痛也用羌活。小腹部疼痛,用青皮。心窩部痞塞,必須用枳實、黃連。腹部疼痛,用芍藥。畏寒且疼痛,加桂枝。發熱且疼痛,加黃柏。腹部脹滿狹窄,用蒼朮。
肌肉發熱及痰濕,用黃芩,也可用黃耆。腹部脹滿,用薑製厚朴;腹部實熱,用大黃、芒硝。虛熱,用黃耆,也能止虛汗。脅肋下疼痛,寒熱往來,午後發熱,用柴胡。脾胃受濕,身體沉重無力,倦怠嗜睡,以及痰濕,用白朮。胃脘疼痛,用草豆蔻。氣體刺痛,用枳殼。參考經絡循行路線來引導藥力。破除滯氣,用枳殼,但用量要適度,過量會損傷胸中清氣,服用兩三次即可。破除瘀血,用桃仁、蘇木。補益血虛,用甘草。調和血液,用當歸,凡是血液相關的疾病都可用。血液刺痛,用當歸,需根據病情選擇藥物的根或梢。祛除痰濕,用半夏;熱痰用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阻塞,用陳皮、白朮,但用量不宜過多,以免傷及脾胃。調和氣機,用木香。補益元氣,用人參。
治療下焦濕腫及疼痛,以及膀胱有火邪,必須用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水煎服用)。治療上焦濕熱,需用黃芩,以瀉肺火。治療中焦濕熱及疼痛,用黃連,以瀉心火。治療滯氣,用青皮,但用量不宜過多,以免損傷元氣。口渴,用葛根、茯苓,忌用半夏。咳嗽,用五味子。呼吸困難,用阿膠。宿食不消化,用黃連、枳實。
煩躁不安,用梔子仁。飲食過多損傷脾胃,用白朮、茯苓、芍藥。瘡瘍疼痛難忍,用苦寒藥物,如黃芩、黃連,需根據病情選擇藥物的根或梢,並配合引經藥。眼痛難忍,用黃連、當歸根,用酒浸泡後煎服。小便黃,用黃柏;小便澀滯,加澤瀉。尿道疼痛,用生甘草梢。驚悸恍惚,用茯神。凡是使用純寒或純熱藥物,都必須用甘草調和,以緩解藥性。
寒熱夾雜,也用甘草,以調和藥性。腹部脹滿者禁用。經書記載:腹部脹滿者不宜服用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