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本草發揮》~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各經引用

太陽經羌活。在下者黃檗,小腸、膀胱也。

少陽經柴胡。在下者青皮,膽、三焦也。

陽明經升麻、白芒。在下者石膏,胃、大腸也。

太陰經,足脾白芍藥,手肺桔梗也。

少陰經,足腎知母,手心黃連、獨活也。

厥陰經青皮。在上者柴胡,肝、心包絡也。同少陽。

已上十二經之的藥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主藥是羌活。位於下部的藥物是黃檗,對應的是小腸和膀胱。

少陽經的主藥是柴胡。位於下部的藥物是青皮,對應的是膽和三焦。

陽明經的主藥是升麻和白芒。位於下部的藥物是石膏,對應的是胃和大腸。

太陰經的主藥是足脾的白芍藥,以及手肺的桔梗。

少陰經的主藥是足腎的知母,以及手心的黃連和獨活。

厥陰經的主藥是青皮。位於上部的藥物是柴胡,對應的是肝和心包絡。這與少陽經的藥物相同。

以上就是十二經脈的主藥。

2. 五味所用

苦以瀉之。甘以發之,及緩之,詳其所宜用之。酸以收之。辛以散之。咸以軟之。淡以滲泄之。

白話文:

苦味的藥物用於清熱解毒,甘味的藥物用於促進發育或調節機能,並緩和藥性,應詳細考慮其適合使用的場合。酸味的藥物用於收斂止汗或固腸止瀉,辛味的藥物用於散寒解表或活血化瘀,鹹味的藥物用於軟化硬塊或消腫,淡味的藥物用於利水滲溼或降火通便。

3. 用藥各定分兩

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為佐使者又次之。藥之於證,所主停者,則各等分也。

白話文:

作為領導者的藥物最多,作為輔助者的藥物次之,而作為調節者的藥物再次之。在藥物對於病症的主導作用上,它們的份量會根據各自的職責不同而相對應地分配。

4. 藥性生熟用法

黃連、黃芩、知母、黃檗,治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酒炒之,藉酒力上升也。治在咽之下,臍之上者,須酒浸之。治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大黃鬚煨,恐寒傷胃氣。至於烏頭,附子,須炮去其毒也。用上焦藥,須酒浸、曝乾。黃檗、知母,治下部之藥也。久弱之人,須合之者,酒浸,曝,恐寒傷胃氣也。

熟地黃酒浸,亦然。當歸酒浸,助發散之用也。

白話文:

對於治療頭部、臉部和四肢皮膚的疾病,藥物如黃連、黃芩、知母和黃檗,需要使用酒炒的方式來處理,這是因為酒的性質能夠幫助這些藥物上升到相應的部位。對於治療咽喉下方、肚臍上方的疾病,則需要使用酒浸泡的方式。對於治療位於身體下部的疾病,通常使用生藥物,而對於熟升熟降的原則,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大黃在使用時需要先經過煨煮,以防其寒性損傷胃氣。至於烏頭和附子這類藥物,則需要經過炮製來去除其中的毒性。對於上焦的藥物,通常會使用酒浸泡和曬乾的方式來處理。黃檗和知母是常被用於治療下部疾病的藥物。對於體質虛弱的人,為了防止寒性損傷胃氣,通常會將這些藥物與其他藥物一起使用,並進行酒浸泡和曬乾的處理。熟地黃和當歸在使用時也需要進行酒浸泡,前者有助於藥物的發散作用,後者則能增強其功效。

5. 藥用根梢法

凡根之在上者中半已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以下,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當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經云:根升梢降。

白話文:

所有植物的根部,位於上方的部分大約有一半以上,其氣血向上運行,以促進葉子和枝條的生長。位於下方部分,則有大約一半以下,其氣血向下運行,進入土壤,以促進根部的深入。我們應當明白,身體的疾病可以從中焦(胃和腸)開始,向上影響到上焦(心、肺),向下影響到下焦(腎、膀胱)。經典中提到:根部向上生長,梢部向下沈降。

6. 手足三陰三陽

注云:肝、心、脾、肺、腎,皆屬陰,五臟也。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皆屬陽,六腑也。分而言之,手足皆有三陰三陽是也。

手三陰三陽

三焦寅相火,手少陽;大腸卯燥金,手陽明;小腸辰寒水,手太陽;包絡巳風木,手厥陰;心午君火,手少陰;肺未濕土,手太陰。

足三陰三陽

膽申相火,足少陽;胃酉燥金,足陽明;膀胱戌寒水,足太陽;肝亥風木,足厥陰;腎子君火,足少陰;脾醜濕土,足大陰。

歌曰

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包絡,胃足陽明手大腸,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腎足少陰手是心,脾足太陰手肺金。

白話文:

註解如下:

肝、心、脾、肺、腎,都是陰性,是五個主要的內臟。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都是陽性,是六個輔助的消化系統。若單獨看,我們可以看到人體的手和腳都有三陰三陽的構造。

手三陰三陽:

三焦與寅時的火相應,手少陽是主火。大腸與卯時的金相應,手陽明是主金。小腸與辰時的水相應,手太陽是主水。包絡與巳時的風木相應,手厥陰是主風木。心與午時的君火相應,手少陰是主火。肺與未時的濕土相應,手太陰是主土。

足三陰三陽:

膽與申時的火相應,足少陽是主火。胃與酉時的金相應,足陽明是主金。膀胱與戌時的水相應,足太陽是主水。肝與亥時的風木相應,足厥陰是主風木。腎與子時的君火相應,足少陰是主火。脾與醜時的濕土相應,足大陰是主土。

歌詞如下:

手經太陽屬小腸,膀胱經屬足太陽,肝足厥陰手包絡,胃足陽明手大腸,膽屬少陽足經尋,三焦手內少陽臨,腎足少陰手是心,脾足太陰手肺金。

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天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形證脈氣,若非診察,無由識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乃良醫之大法也。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人體擁有五臟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以及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和心包絡這六腑。這些器官與身體的十一條經脈相互連接,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系統。人的健康狀態,包括虛弱、實滿、寒涼或熱盛,以及生與死的逆轉,都可通過觀察形態、脈象和氣息來判斷。如果不進行診察,就無法識別出這些情況。

對於五臟六腑的虛弱情況,應採用補益的方法;對於實滿的情況,則應使用瀉下或清熱的方法;對於寒涼的症狀,則需以溫暖的方式來治療;對於熱盛的症狀,則應以冷涼的方式來處理。如果既非虛弱亦非實滿,則應根據經絡理論來調節。

這是良醫們遵循的基本原則。

7. 隨證治病藥品

頭痛須川芎。如不愈,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頂巔痛,用藁本,去川芎。肢節痛,用羌活,風濕亦用之,少腹痛,用青皮。心下痞,必用枳實、黃連。腹痛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檗。腹中窄狹,用蒼朮。

白話文:

頭痛可以使用川芎來治療。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可以添加引經藥物:太陽經用川芎,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用吳茱萸。

如果是頂部疼痛,則使用藁本,並且可以去掉川芎。四肢關節疼痛,使用羌活,對於風濕病也有療效。少腹疼痛,則使用青皮。

心下部位有阻塞感(痞),必須使用枳實和黃連。腹痛時,使用芍藥。若伴有畏寒且疼痛,可以加入桂枝。若是畏熱且疼痛,則加入黃檗。若腹部感覺狹窄,則使用蒼朮進行治療。

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亦用黃耆。腹脹,用薑製厚朴,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虛熱,用黃耆,亦止虛汗。脅下痛,往來寒熱,日晡潮熱,用柴胡。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及去痰,用白朮。胃脘痛,用草豆蔻。氣刺痛,用枳殼。看經分以導引之。破滯氣,用枳殼。

高者用之,然能損胸中至高之氣,三二服則已。破滯血,用桃仁、蘇木。補血不足,用甘草。和血用當歸,凡血受病皆用。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去痰用半夏,熱痰用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朮,然多用則瀉脾胃。調氣用木香。補氣用人參。

白話文:

在這裡,中醫古籍提到:

  1. 針對肌肉發熱和去除痰濕的情況,可以使用「黃芩」和「黃耆」。
  2. 若出現腹部脹滿的症狀,可選擇「薑製厚朴」進行治療;若腹部有實熱,則可用「大黃」和「芒硝」。
  3. 治療虛熱,常選用「黃耆」,同時也能止住虛弱的流汗。
  4. 若感到肋骨下疼痛,以及出現反覆寒熱、傍晚時分特別熱的症狀,可以使用「柴胡」。
  5. 胃腸受濕氣影響,表現為沈重無力、疲倦嗜睡或想躺著的情況,或者要清除痰濕,可以使用「白朮」。
  6. 「草豆蔻」適合用於胃部疼痛。
  7. 過度使用的「枳殼」可以幫助排除積滯的氣體,但可能傷害胸中的氣息,一般服用兩三次後即會停止。
  8. 破解瘀血,可使用「桃仁」和「蘇木」。
  9. 治療血量不足,常用「甘草」。
  10. 用「當歸」來調和血液,對於所有涉及血液問題的情況都適用,尤其是血液刺痛時。
  11. 考慮到上、下部位的不同需求,可以使用當歸的根部或梢部。
  12. 清除痰濕時,可以使用「半夏」;熱痰則需加入「黃芩」,而風痰則需要添加「南星」。
  13. 「陳皮」和「白朮」適合治療胸中寒痰凝塞的狀況,但過量使用可能會耗損脾胃功能。
  14. 用「木香」來調和氣機。
  15. 補充氣力時,「人參」是一個好選擇。

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必用火洗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去中焦濕熱與痛,用黃連,瀉心火故也。去滯氣,用青皮,多則泄元氣。渴者,用乾葛、茯苓,禁半夏。嗽用五味子。喘則用阿膠。宿食不消,用黃連、枳實。

煩躁用梔子仁。飲食多以致傷脾,用白朮、茯苓、芍藥。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根梢,及引經藥。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小便黃,用黃檗,澀者加澤瀉。莖中痛,用生甘草梢。驚悸恍惚,用茯神。凡用純寒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方也。

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云:中滿勿食甘。

白話文:

在治療下焦濕腫和疼痛,以及膀胱有火邪的情況時,通常會使用火洗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等藥物。對於上焦的濕氣和熱氣,則需要用到黃芩,因為它能清肺火。針對中焦的濕熱和疼痛,黃連是常見的選擇,因為它能清心火。為了消除積聚的氣體,我們可能會使用青皮,但過量則可能損失元氣。如果感到口渴,可以使用乾葛、茯苓,但要避免使用半夏。咳嗽的情況下,五味子是一個好的選項;喘息時,阿膠能提供幫助。對於消化不良的情況,黃連和枳實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對於煩躁的情況,可以使用梔子仁來舒緩。如果飲食過多導致脾虛,可以考慮使用白朮、茯苓、芍藥進行調理。對於難以忍受的傷口疼痛,使用黃芩、黃連等苦寒藥物是必要的,同時需根據病情的上下部位和經絡來選擇藥物。如果眼睛疼痛到無法忍受,可以使用黃連、當歸根,並以酒浸泡後煎煮。小便黃色,則可以用黃檗,對於尿頻的情況,可以添加澤瀉。如果尿道疼痛,生甘草梢是適當的選擇。對於驚悸恍惚的狀態,茯神可以提供幫助。

無論是純寒或純熱的藥物,都必須搭配甘草,以緩和藥性的強度。對於中焦壅塞的狀況,甘草的使用應被禁止,因為經書中有言「中滿勿食甘」,意即中焦壅塞時,應避免食用甘甜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