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

《六氣感證要義》~ 風 (33)

回本書目錄

風 (33)

1. 方解

由是推之。少陰口燥咽乾,不用調胃承氣、小承氣,而獨用大承氣,仲景之意,亦可見矣。

豬苓湯,治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方見前。

伏邪發於少陰,致心煩不得眠,而復下利,至六七日咳而嘔渴,陰液之傷已甚矣。此時以阿膠鹹寒入陰而滋之,自是要策。然愈利愈渴,愈渴愈利,阿膠一味,詎為足恃。其所以然者,熱為之也,亦飲為之也。夫邪氣自下而上者,仍須從下引而出之。豬、茯、澤、滑,蕩熱而兼利濕,配以阿膠之滋陰,則損其有餘,即補其不足,一舉而收全效,此足見仲景製劑之妙也。拙擬

詳少陰病用豬苓湯,則知陽明病之用豬苓,寧謂非伏邪由少陰而發,此尚在血分,彼則已及陽明。治陽明而亦兼滋其陰者,陰先傷也。彼此互參,其義益見,即證不同而治同,亦可於此得其旨矣。拙擬

大承氣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此湯。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內大黃,煎取二升,去滓,內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傷寒論》此條,或謂是傷寒傳經之證,但少陰不由陽明傳入,無傳入少陰而有陽明承氣證之理。或謂是寒中少陰,則咽痛有之。何至二三日即口燥咽乾,且以大承氣下之。尤在涇云:陽明居中土,為萬物所歸,故三陽三陰之邪,皆得還入於胃而成可下之證。蓋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少陰久伏之邪,發之勢暴,腎將涸也。

腎將涸,則入胃而並燥其土,土燥則實,不得不下。大承氣湯內有芒硝,攻胃而即能救腎,所以為的對之方也。拙擬

古人文辭簡質,仲景云:宜大承氣湯。即隱寓大承氣證在內,其非大承氣所有之證,則為特著之。或難之曰:彼條腹脹不大便,固宜以大承氣與之矣,又何以贅為?曰:無少陰別證可據,以陽明病之證,系之於少陰,明其非陽明病云爾。拙擬

三承氣湯,無不有大黃,故承氣之名,當屬之大黃。承氣者為血,大黃固血分藥也。夫血隨氣行,亦血隨氣滯,氣滯而血不隨之滯者,是氣之不足,非氣之有餘。惟氣滯並波及於血,於是氣以血為窟宅,血以氣為禦侮。遂連衡宿食,蒸逼津液,悉化為火,此時惟大黃能搗其巢穴,蕩熱除穢。

氣之結於血者散,則枳樸遂能效其通氣之職。此大黃所以為承氣也,其加芒硝何也?腎為胃關,胃熱足以鑠腎,腎熱亦耗其胃,不以芒硝直入下焦,軟堅潤燥,關門如何能利,燥屎亦安得下?故小承氣無芒硝,只為和胃之劑,大承氣有芒硝,即少陰溫病亦可與,在得其意而善用焉耳。

以上六方,仲景治溫熱之發於陰者。

白話文:

由此推論,少陰病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的症狀,不使用調胃承氣湯或小承氣湯,而獨獨使用大承氣湯,仲景的用意由此可見。

豬苓湯,是用來治療少陰病,患者腹瀉六七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而無法入睡。

方劑內容前面已經提過。

潛伏的邪氣從少陰爆發,導致心煩無法入睡,又伴隨腹瀉,持續六七天後出現咳嗽、嘔吐、口渴,這表示體內陰液虧損嚴重。此時用阿膠鹹寒的藥性來滋養陰液,是個重要的策略。然而,越腹瀉越口渴,越口渴越腹瀉,單靠阿膠一味藥,恐怕難以達到效果。原因在於,這是因為熱邪所引起的,也跟飲水過多有關。邪氣從下往上竄,仍然需要從下引導而出。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可以清除熱邪並兼具利濕作用,再搭配阿膠滋陰,就能去除多餘的邪氣,補足不足的陰液,一次達到全面的效果,這充分顯示了仲景配製藥方的精妙之處。我認為。

詳細研究少陰病使用豬苓湯的情況,就能了解陽明病使用豬苓湯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潛伏的邪氣從少陰爆發出來的嗎?這時邪氣還在血分,陽明病則已經到了陽明經。治療陽明病時也要兼顧滋養陰液,是因為陰液先受損了。兩者互相對照參考,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其含義,即使證狀不同,治療方法卻相同,也能從這裡領悟其中的道理。我認為。

大承氣湯,是用來治療少陰病,病程兩三天,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的症狀,必須立即攻下,宜使用此方。

藥方組成:大黃(四兩,用酒洗過),厚朴(半斤,用火烤過,去除外皮),枳實(五枚,用火烤過),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藥,用水一斗煮,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藥汁,放入大黃,煎煮至二升,去除藥渣,再放入芒硝,用微火稍微加熱一兩次沸騰,分溫兩次服用,如果排便了就停止服用。

《傷寒論》中這條記載,有人認為是傷寒傳經的病症,但少陰病不會從陽明傳入,沒有從陽明傳入少陰卻有陽明承氣湯證的道理。也有人認為是寒邪侵入少陰,那應該會有咽喉疼痛的症狀,怎會才兩三天就口乾舌燥、咽喉乾燥,還要用大承氣湯來攻下?尤在涇說:陽明位於中央,是萬物歸屬的地方,所以三陽三陰的邪氣,都會返回到胃部,形成需要攻下的證狀。大概是發病兩三天,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的,是少陰潛伏已久的邪氣,爆發的勢頭很猛,腎陰快要枯竭了。

腎陰將要枯竭,就會影響到胃,使得胃也變得乾燥,胃燥就會產生實證,不得不使用攻下的方法。大承氣湯中有芒硝,可以攻瀉胃部,也能同時挽救腎陰,所以這個藥方是對證的。我認為。

古人的文字簡潔質樸,仲景說:「宜大承氣湯」,就暗示了大承氣湯證的內涵,如果不是大承氣湯證的狀況,就會特別說明。或許有人會問:那條文既然說腹脹、沒有大便,當然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又何必多此一舉地註明呢?答:因為沒有其他少陰病的特殊證據,所以用陽明病的證狀來與少陰病連繫,是要說明這不是陽明病。我認為。

三種承氣湯都含有大黃,所以承氣湯的名稱,應該歸功於大黃。承氣指的就是血,大黃本來就是屬於血分藥。血隨著氣運行,也可能因為氣滯而血滯。如果只是氣滯,而血沒有跟著滯留,那是因為氣不足,而不是氣有餘。只有氣滯連帶影響到血,使得氣以血為居所,血以氣為護衛,進而連帶宿食,蒸發體內津液,全部化為火。此時只有大黃能夠搗毀邪氣的巢穴,清除熱邪和污穢。

氣積聚在血分而導致氣滯,如果能將氣散開,枳實和厚朴就能發揮它們通氣的作用。這就是大黃之所以能「承氣」的原因。那麼,為什麼還要加入芒硝呢?腎是胃的關卡,胃熱足以損耗腎陰,腎熱也會損耗胃的陰液。如果不用芒硝直接進入下焦,軟化堅硬的燥屎,潤燥滑腸,關卡如何能暢通,燥屎又怎麼能順利排出?所以小承氣湯沒有芒硝,只是用來調和胃氣的藥劑;而大承氣湯有芒硝,即使是少陰溫病也能使用,關鍵在於能否領會其精髓,並善加運用。

以上這六個藥方,是仲景用來治療從陰分爆發出來的溫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