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感證要義》~ 風 (35)
風 (35)
1. 方解
若調入湯劑,則犀角、羚羊角、金汁、甘草、人中黃、連翹、薄荷,可隨宜酌用。
至寶丹,治中惡氣絕,中風不語,熱疫煩躁,氣喘吐逆,邪氣攻心,神昏頭眩,口乾不眠,及傷寒狂語。
生烏犀屑,生玳瑁屑,琥珀(研),硃砂(研,水飛),雄黃(研,水飛,各一兩),牛黃(研,五兩),安息香(一兩半,為末,酒研飛淨,一兩熬膏,用水安息尤妙),龍腦(研),麝香(研,各一兩),銀箔,金箔(各十五片,研細為衣)
上將烏犀、玳瑁為細末,入余藥,研勻,將安息香膏重湯煮,凝成後,入諸藥中,和搜成劑,丸如桐子大,蠟護,臨服剖,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王晉三云:此治心臟神昏,從表透里之方也。犀角、牛黃、玳瑁、琥珀以有靈之物,內通心竅,硃砂、雄黃二箔,以重墜之品安鎮心神,佐以龍腦、麝香、安息,搜剔幽隱諸竅。
故熱入心包絡,舌絳神昏者,以此丹入寒涼湯藥中用之,能祛陰起陽,立展神明,有非他藥所可及。若病因頭痛,而即神昏不語者,此肝虛魂升於頂,當用牡蠣救逆以降之,又非此丹所宜輕試。
大黃湯,療天行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
大黃(胃),黃連(心肝),黃柏(腎),梔子(肺,各半兩,擘)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六七沸,內豉一升,蔥白七莖,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豬肉冷水。
此三黃湯之變,除六經之熱。
以上六方,凡溫熱證,無論外感伏氣,但與方合,皆可施用。
白虎加桂枝湯,治溫瘧,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炙),粳米(二合),桂枝(三兩)
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溫瘧者,邪氣內臟腎中,至春夏而始發,為伏氣外出之證。寒蓄久而變熱,故亦不作寒也。脈如平者,病非乍感,故脈如其平時也。骨節煩疼時嘔者,熱從腎出,外舍於其合,而上並於陽明也。白虎甘寒除熱,桂枝則因其熱而達之耳。
白話文:
如果將這些藥材加入湯藥中,犀牛角、羚羊角、金汁、甘草、人中黃、連翹、薄荷,可以根據情況適量選用。
至寶丹,可以治療突然昏倒、氣息斷絕、中風不能說話、發熱煩躁、呼吸急促、想吐、邪氣侵犯心臟、神智不清、頭暈、口乾失眠,以及傷寒導致的胡言亂語。
主要成分有:新鮮的犀牛角屑、新鮮的玳瑁屑、琥珀(研磨成粉)、朱砂(研磨成粉,用水淘洗)、雄黃(研磨成粉,用水淘洗,各一兩)、牛黃(研磨成粉,五兩)、安息香(一兩半,磨成粉末,用酒研磨漂洗乾淨,取一兩熬製成膏狀,用水熬製安息香膏效果更好)、龍腦(研磨成粉)、麝香(研磨成粉,各一兩)、銀箔、金箔(各十五片,研磨成細粉作外衣)。
先將犀牛角和玳瑁磨成細粉,加入其他藥材混合研磨均勻,然後將安息香膏隔水加熱煮融,待凝固後加入其他藥材中,調和成藥劑,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蠟封好。服用時剝開蠟丸,用人參湯送服,每次三到五丸。王晉三說,這個方子是治療心臟神昏,從體表透達內裡的方子。犀牛角、牛黃、玳瑁、琥珀這些帶有靈性的藥材,可以疏通心竅;朱砂、雄黃以及金銀箔這些重鎮的藥材,可以安定心神;再輔以龍腦、麝香、安息香,可以疏通隱藏在深處的竅穴。
因此,如果熱邪侵入心包絡,出現舌頭紅絳、神智昏迷的情況,將此丹藥加入寒涼的湯藥中服用,能夠去除陰邪,振奮陽氣,使神智清醒,這是其他藥物無法達到的效果。如果病因是頭痛,並且馬上出現神昏不能說話的情況,這是肝虛導致魂魄上浮到頭頂,應該用牡蠣來平息上逆之氣,使魂魄下降,這種情況就不適合輕易嘗試這個丹藥。
大黃湯,可以治療流行病五六天還沒好,出現頭痛、高熱、四肢煩痛、無法進食的情況。
主要成分有:大黃(入胃經)、黃連(入心肝經)、黃柏(入腎經)、梔子(入肺經,各半兩,掰開)。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八升煮沸六七次,加入豆豉一升、蔥白七根,煮至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服用,忌吃豬肉和冷水。
這是三黃湯的變化方,可以清除六經的熱邪。
以上六個方子,凡是屬於溫熱證的,無論是外感還是潛伏的邪氣,只要符合症狀,都可以使用。
白虎加桂枝湯,可以治療溫瘧,脈象平和,身上不感到寒冷,只有發熱、骨節煩痛,時常想吐。
主要成分有: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炙)、粳米(二合)、桂枝(三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碗半煎至八分,去除藥渣,溫服,出汗後就會痊癒。
溫瘧是指邪氣潛伏在腎臟中,到春夏才開始發作,是潛伏的邪氣向外發散的表現。寒邪積蓄久了就會轉為熱,所以也不會感到寒冷。脈象平和是指病情不是新發的,所以脈象和往常一樣。骨節煩痛時常想吐,是因為熱邪從腎臟發出,在體表與陽明經相合,並向上影響到陽明經。白虎湯性味甘寒,可以清除熱邪;而加入桂枝,是因為熱邪向外發散而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