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感證要義》~ 風 (34)
風 (34)
1. 方解
涼膈散,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發斑發狂,及小兒驚風,痘瘡黑陷。
連翹(一兩),大黃(酒浸,二兩),芒硝(一兩),甘草(六錢),黃芩(酒炒,一兩),薄荷(七錢),梔子(八錢)
上為末,每服四五錢,加竹葉、生蜜煎。
硝黃得枳樸之重著,則下熱因之而奪,得苓梔翹荷之輕揚,則上熱因之而散,此承氣涼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調胃承氣之義。張潔古去大黃、芒硝加桔梗,以手足少陽相火,俱下胸膈,遊行一身之表,桔梗載諸藥而上之,以去胸腹六經之熱,名桔梗湯。余師愚又於桔梗湯加生石膏,以治疫疹初起。
甘露飲,治丈夫小兒,胃中客熱,牙宣齒爛,目垂欲閉,飢不欲食,及目赤腫痛,口瘡咽腫,瘡疹已發未發,又療脾胃濕熱,黃疸腹滿,或時身熱,並宜服之。
枇杷葉,熟地,生地,天冬,枳殼,茵陳,麥冬,石斛,甘草,黃芩(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本事方加犀角,名加減甘露飲。(此乃以散作飲者。)
煩熱多由陰虛,腎主五液,胃為燥金,皆喜潤而惡燥。燥則火升,熱亦生濕,以二地、二冬、石斛、甘草滋而補之。枇杷葉、枳殼清而降之。更以茵陳、黃芩折熱而去濕,諸證無慮不平矣。若渴飲尿秘,則又以河間桂苓甘露飲為當。方附錄: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各二兩,茯苓、澤瀉各一兩,白朮、豬苓、肉桂各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生薑湯或新水調下。拙擬
犀角地黃湯,治溫熱病邪入心包絡,舌絳津虧。
黑犀角(磨汁),連翹(各三錢),生地(五錢),生甘草(五分)
上四味,以水二鍾,武火煎三物之八分,去滓入犀角汁和服。
熱傳心包,舌絳津虧,八九日不解,醫反治經,寒之、散之、攻之,熱勢益熾。得此湯立效者,蓋犀角靈異之物,能於內外皆熱之毒,悉舉上行而散。連翹解客熱,生地滋陰液,甘草和營血,專從事於心包而鉅患始平。固非芩連膏知輩,所能越俎而代也。
《局方》此湯有丹皮、赤芍,無連翹、甘草,此為王晉三所改。丹芍雖除血熱,而性主攻逐下行,連翹輕揚,甘草甘平,則適如其分而不過。且以佐犀角,更為調劑有情,較原方自勝爾。拙擬
萬氏牛黃清心丸,治溫熱病熱阻關竅。
犀牛黃(二分五釐),鏡面硃砂(一錢五分),生黃連(五錢),黃芩,山梔(各三錢),鬱金(二錢)
上研末,蒸餅為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
王晉三云:此丸古有數方,其義各別。若治溫邪內陷,包絡神昏者,惟萬氏此方為妙。蓋溫熱入於心包,邪在裡矣。草木之香,僅能達表,不能透里,必藉牛黃幽香有情之物,乃能透包絡而合神明,然尤在佐使之品,配合成宜。萬氏以芩連山梔瀉心火,鬱金通心氣,辰砂鎮心神,正與牛黃式好無尤,是以得建奇功。
白話文:
涼膈散,主要治療心火過旺,導致中焦(脾胃)乾燥積滯的症狀,像是煩躁不安、口渴、眼睛紅腫、頭暈目眩、口瘡、嘴唇乾裂、吐血、流鼻血、大小便不暢通、各種抽搐、發疹、精神錯亂,以及小孩驚風和痘瘡發黑下陷等症狀。
藥方組成:連翹(一兩),酒浸大黃(二兩),芒硝(一兩),甘草(六錢),酒炒黃芩(一兩),薄荷(七錢),梔子(八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五錢,加竹葉和蜂蜜一起煎煮服用。
大黃和芒硝這兩種藥物如果加上枳實和厚朴,可以加強清瀉腸胃燥熱的效果;而連翹、梔子、薄荷等藥物,則可以幫助散發上焦(心肺)的熱邪。這就是涼膈散和承氣湯的區別所在。使用甘草,是取其類似調胃承氣湯的調和脾胃之意。張潔古將原方中的大黃和芒硝去除,加入了桔梗,認為手少陽經(三焦經)的火氣,會沿著胸膈遊走全身,而桔梗可以引導藥力向上,去除胸腹六經的熱邪,因此將此方命名為桔梗湯。余師愚又在桔梗湯中加入生石膏,用來治療剛開始發作的瘟疫和疹子。
甘露飲,主要治療成年男子和小孩,因為胃中有熱邪,導致牙齦腫痛、牙齒鬆動、眼睛下垂快要閉上、飢餓卻不想進食,以及眼睛紅腫疼痛、口瘡、咽喉腫痛、疹子剛要發出或已經發出等症狀,也可以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黃疸、腹脹、有時發熱等情況。
藥方組成:枇杷葉、熟地、生地、天冬、枳殼、茵陳、麥冬、石斛、甘草、黃芩(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飯後或睡前溫服。有的醫方會在原方中加入犀角,稱為加減甘露飲。(此方是用散劑當作湯飲來服用)
許多煩熱的症狀,多半是陰虛引起的。腎臟主導體內各種液體的代謝,胃屬於燥金,都喜歡滋潤而討厭乾燥。乾燥就會導致火氣上升,產生熱邪,熱邪也會產生濕氣。因此使用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和甘草來滋養和補充陰液。枇杷葉和枳殼則可以清熱降火。再加入茵陳和黃芩來清熱除濕,如此一來,各種症狀自然就能平息。如果還有口渴、小便不順暢等症狀,則應該使用河間桂苓甘露飲。這個藥方如下:滑石四兩,石膏、寒水石各二兩,茯苓、澤瀉各一兩,白朮、豬苓、肉桂各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湯或開水調服。這是作者的建議。
犀角地黃湯,主要治療溫熱病邪侵入心包絡,導致舌頭呈深紅色且津液虧損的症狀。
藥方組成:磨取犀角汁(三錢),連翹(三錢),生地(五錢),生甘草(五分)。
將連翹、生地、甘草三味藥材,用水兩碗用大火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加入犀角汁調和後服用。
熱邪傳入心包絡,導致舌頭呈深紅色且津液虧損,如果七八天都沒好轉,醫生反而用治療經脈的方法,或是使用寒涼的藥物、發散的藥物或是攻下的藥物,反而會讓熱邪更加嚴重。使用這個方子會立即見效,是因為犀角這種具有靈異的藥物,可以將體內外的熱毒,全部向上引導散發。連翹可以解表熱,生地可以滋養陰液,甘草可以調和營血,專門針對心包絡的問題,因此可以治療嚴重的疾病。這不是黃芩、黃連等藥物所能取代的。
《局方》的犀角地黃湯,有丹皮和赤芍,但沒有連翹和甘草。這是王晉三所修改的。丹皮和赤芍雖然可以去除血熱,但藥性主攻下行;連翹的藥性輕揚,甘草的藥性平和,更適合這個病症,而且可以輔助犀角,更能調和藥性。比起原方更加優秀。這是作者的建議。
萬氏牛黃清心丸,主要治療溫熱病導致熱邪阻塞心竅的症狀。
藥方組成:犀牛黃(二分五釐),鏡面硃砂(一錢五分),生黃連(五錢),黃芩、山梔(各三錢),鬱金(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做成糊,製作成像小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八丸。
王晉三說:這個藥丸古時有很多不同的配方,各有各的含義。如果是治療溫邪內陷、侵犯心包絡而導致神志不清的症狀,只有萬氏的配方最為有效。因為溫熱邪氣侵入心包絡,邪氣已經在體內深處。草木類藥物的香氣,只能達到體表,無法深入體內,必須藉助牛黃這種具有特殊香氣的藥物,才能夠穿透心包絡,恢復神志。但還需要其他藥物的輔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萬氏的配方中,使用黃芩、黃連、山梔來瀉心火,用鬱金來疏通心氣,用硃砂來鎮靜心神,與牛黃完美配合,所以才能夠發揮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