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感證要義

《六氣感證要義》是清代醫家周岩於光緒戊戌年(1898年)撰成的一部關於外感病的專書。此書將外感病的病因核心歸結於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自然界異常氣候,並以此為綱,系統地闡述了由這六氣所引起的各類病證。周岩處於西學東漸、傳統醫學面臨挑戰的時代,撰寫此書既是對前人醫學理論的梳理與繼承,也融入了他個人的臨床體悟與學術見解,旨在為外感病學提供一套清晰且實用的辨治體系。

全書的結構設計獨具匠心,共分為六篇,每一篇又細分為「集說」與「方解」兩部分。這種安排體現了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並重的思想。「集說」部分匯集了歷代醫家對特定病證的認識、病因病機的闡述,以及周岩本人的心得與辨析,旨在闡明疾病的本質與規律。「方解」部分則深入分析經典方劑的組成、藥物配伍原理及其治療機轉,指導臨床用藥。作者在凡例中特別指出,對於他個人獨創或有所發揮的見解,會標註「拙似」二字,用以徵詢海內名賢的意見,這不僅展現了其學術的謙遜態度,也體現了他對醫學探索的嚴謹精神。

周岩在《六氣感證要義》的序中,開宗明義地表達了他對當時醫學現狀的憂慮。他對當時西學的「苦思力索,不極其元不止,每一藝出,令人駴絕」表示認可,但也批評了西醫「遺氣化而究形質」的片面性。他認為中國醫學以陰陽五行之理合於人身,是「確乎不易」的真理,不應因西醫的質疑而自我貶低。同時,他也毫不諱言中國醫學自身的衰敝, lamenting the loss of needle techniques` true transmission and the superficial study of classical texts like《素問》《靈樞》《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他批評當時的醫學著述,有的「文辭朗鬯,中多紕繆」,有的「稗敗剽竊,復為大言」,甚至存在「偏於溫熱,偏於寒涼」的門戶之見,這都導致了醫學的日漸衰落,無法有效應對疾病。在這樣的背景下,周岩認為論病容易辭飾,而方解則必須紮實無虛構,必須「切究其所以然,無毫髮疏舛」。他評價國朝大醫葉天士、徐洄溪、尤在涇三家,雖然成就斐然,但在方解方面仍有不足之處(葉注多羼雜無當之言,徐輯碎而不全,尤注簡而渾)。正是基於補前人之關的願望,儘管年事已高、事務繁忙,他還是為其學生孫倩程輯錄了這部「六氣感證與古方之切合者」,雖然他自謙「不足為檢方治病之用,毋示外人,供覆瓿也」,但學生孫倩程則認為此書發前人所未發之蘊,訂正了錯誤言論,對後學者有引導作用,對前輩醫家亦有補充之功,即使西醫見之,亦會認為中國格致別有機悟。這段序言不僅闡述了作者的創作動機與學術立場,也為全書定下了基調:以紮實的理論為基礎,結合精確的方解,回歸經典,辨析謬誤,重振醫學。

《六氣感證要義》的核心框架圍繞六氣展開。周岩認為外感病證的病因「不出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他在凡例中特別強調,本書不單列傷寒一門,是希望學者能去深入研讀完整的《傷寒論》,因為「醫不明傷寒,不可以治百病」,六經之證「最易混淆,最宜詳審」。然而,他同時指出,「六氣者,傷寒之先河也」,理解六氣是掌握傷寒的基礎。本書的重點在於辨析「六氣之初感者」,即疾病的初始階段,而對於傷寒複雜的傳變、合病、並病、兩感,以及受內傷或舊疾影響的變證,則「概不暇及」,這是為了保持本書的清晰性和入門性,為學者提供一個明確的起點。

書中分別論述了由單一氣候邪氣所致的病證,如風、寒、暑、濕、燥、火;以及由兩氣相合所致的病證,如風溫(風邪與暑邪合)、風濕(風邪與濕邪合)、濕溫(濕邪與熱邪合,凡例中說明濕溫包含濕熱之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將中風和中寒單獨列出,並在凡例中解釋「中字非病因,而稱名特重」,強調它們是「大證」,應引起學者的特別重視,而非簡單歸屬於風或寒的範疇。這種處理方式,既尊重了傳統醫學中對中風、中寒作為重要病證的約定俗成,也提示了它們的特殊性與複雜性。

在具體病證的闡述中,作者依循集說與方解的模式。以「風篇」為例,集說中首先論述風邪的特性:「風為六氣之首,其性善行而數變」,故能引起多種病證。本篇所討論的風,專指「傷風之風甚於寒者」,即現代醫學常說的感冒或流感,強調其發生與機體腠理虛弱有關。作者辨析了傷風與傷寒的異同,指出它們同屬太陽表證,但惡風惡寒的程度和性質不同,並強調傷風若誤治,其危害不亞於傷寒,甚至對下元虛弱者可能是致命的。集說部分還提示有一類看似傷風實則內傷(腎虛)的咳嗽痰多證,告誡醫者需仔細辨別,避免誤用麻黃湯等發散峻劑。

在風篇的方解部分,作者詳細分析了《傷寒論》中的桂枝湯和張元素創立的九味羌活湯。對於桂枝湯,作者不僅列出藥物組成、煎服法、禁忌,更深入分析了其配伍意義:桂枝發散、芍藥攝津、炙甘草協調內外、生薑大棗補益營衛,共同達到調和營衛、外解風邪的目的。他特別強調飲熱稀粥和溫覆取微汗的重要性,這是臨床應用桂枝湯的關鍵步驟。作者對桂枝湯的推崇溢於言表,認為它是治療風傷太陽的「神妙」方劑,但遺憾的是,由於粗工畏懼或不識其法,已「幾成廣陵散矣」,呼籲學者必須深入探究。九味羌活湯則被作者視為「四時感冒發散之通劑」,是後人為應對四時不正之氣而創立的,補充了經典方劑的不足。這種經典與時方結合的闡述,體現了作者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與創新。

其他病證篇章,如寒篇、暑篇、濕篇、燥篇、火篇以及風溫、風濕、濕溫篇,也都循此例展開。集說部分會根據各個邪氣的特性(寒性凝滯收引、暑性炎熱蒸騰、濕性重濁黏滯、燥性乾燥收斂、火性炎熱暴烈)來闡述其致病特點、常見症狀以及與其他邪氣的合病情況。方解部分則會列舉治療相應病證的代表性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治寒邪,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治暑火邪,五苓散、蒼朮白朮湯治濕邪,以及針對合邪的銀翹散、桑菊飲(風溫)、三仁湯(濕溫)、獨活寄生湯(風濕)等。雖然本書的凡例表明主要討論初感,但所選方劑中不乏治療複雜或入裡病證的方劑(如白虎加人參湯、大柴胡湯),這可能反映了作者在方解部分希望覆蓋更廣泛的臨床應用,或者這些方劑在特定情況下也適用於初感後的傳變階段,具體則需參閱各篇的詳細集說與方解內容。

總體而言,《六氣感證要義》是一部體系清晰、內容翔實的外感病學著作。作者以六氣為綱,梳理了外感病的病因病機,辨析了不同病證的特點,並結合經典與後世方劑,深入闡述了治療原則與方藥組成。書中的「集說」部分展現了作者廣徵博引、批判繼承的學術態度,「方解」部分則體現了其對藥物和方劑機理的深入理解與臨床經驗的積澱。特別是作者在序言和凡例中流露出的對傳統醫學的熱愛與擔憂,對西醫的理性認識,以及對醫學後學的殷切期望,都使得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技術性的醫學著作,更是一部飽含人文關懷與時代反思的作品。儘管作者自謙此書僅為「要義」而非全豹,且只聚焦於初感,但在當時醫學衰敝、流派紛呈的背景下,為學者提供一個回歸本源、抓住主要矛盾(六氣病因)的學習框架,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對於理解晚清時期醫家如何應對內外部挑戰、如何傳承與發展傳統醫學理論,提供了寶貴的視角,至今仍是研究外感病與中醫方劑學的重要參考著作。


凡例

風 (1)

風 (2)

風 (3)

風 (4)

風 (5)

風 (6)

風 (7)

風 (8)

風 (9)

風 (10)

風 (11)

風 (12)

風 (13)

風 (14)

風 (15)

風 (16)

風 (17)

風 (18)

風 (19)

風 (20)

風 (21)

風 (22)

風 (23)

風 (24)

風 (25)

風 (26)

風 (27)

風 (28)

風 (29)

風 (30)

風 (31)

風 (32)

風 (33)

風 (34)

風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