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感證要義》~ 風 (15)
風 (15)
1. 方解
香薷飲,治避暑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發熱惡寒,頭痛煩渴,腹痛吐瀉。
香薷(一斤),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浸冷服。
香薷辛溫,厚朴苦溫,扁豆守中,皆與暑熱之旨相戾。若非如方柄所列,對證施之,遺誤非輕。香薷為陰邪閉汗夏月解表不可少之藥,古方頗多。但香薷外,餘味可不拘,要在斟酌病情,以為去取焉耳。拙擬
澄火散(即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
地榆,赤芍藥,黃連,青皮(去白,各等分)
上杵為散,每用漿水,調服三錢,若血痢,水煎服。
夏月猝倒無知,由於心火暴甚,暑熱乘之,名曰暑風。是熱生之風,非外來之風也。暑邪深入心臟,以致昏迷不省人事,證亦險矣。知其煎熬陰血,而以地榆、赤芍、黃連直清其心,涼其血,血熱者必鑠其肝,又加青皮銳入之氣,引領三物,入肝而解之。藥不旁驚,故效亦至捷,錄此以示治暑風之一則。拙擬
陽旦湯加桔梗萎蕤,證見前說。
桂枝湯加黃芩一分為陽旦湯,桂枝湯方見前風門。
冬月當寒而反溫,溫則氣泄,少陰失閉藏之職。故昔人謂冬感溫邪在腎,心煩嘔逆,咽痛下利,與傷寒之邪傳少陰無異,何以不用少陰之藥?蓋傷寒由太陽入里,已無表證,此則溫邪挾少陰之氣擾及心肺肌表,又當寒水司令,兼有身熱頭痛咳嗽自汗之太陽證,自宜散之於外,與以陽旦湯,正為的對,桔梗透肺熱,萎蕤化陽邪,加此二味,又以佐黃芩之不逮也。
考《活人書》冬溫用萎蕤湯,葉天士謂可用補中益氣帶表藥,冬溫為病非一,故治療亦無定法。愚以羅氏所言,方與證極合,故錄入而詳釋之。拙擬
白話文:
方解
香薷飲,治療因貪涼避暑、飲用冷飲,導致體內陽氣被陰邪之氣阻遏,出現發熱、怕冷、頭痛、口渴煩躁、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藥方組成:香薷(一斤)、厚朴(用薑汁炒製)、白扁豆(炒過,各半斤)。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八分,放涼後服用。
香薷性味辛溫,厚朴性味苦溫,白扁豆性味平和,這些藥物都與暑熱的性質相反。如果不是像藥方所述的病症,而隨意使用,會造成嚴重的錯誤。香薷是夏季解表,排除陰邪閉汗不可或缺的藥物,古方中有很多相關的配方。但除了香薷之外,其他藥物的味道可以不用太過拘泥,重要的是要根據病情來酌情增減。這是我的看法。
澄火散(即地榆散),治療因中暑而昏迷,不省人事,瀕臨死亡的危急狀況。
藥方組成:地榆、赤芍藥、黃連、青皮(去白,各等份)。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用米湯調服三錢。如果是血痢,則用水煎服。
夏季突然昏倒、失去意識,是由於心火過旺,加上暑熱侵襲,這種情況被稱為「暑風」。這種「風」是體內熱邪所引起的,並非外來的風邪。暑邪深入心臟,導致昏迷不省人事,情況非常危急。考慮到暑熱煎熬陰血,所以使用地榆、赤芍、黃連來直接清除心火,涼血。血熱會影響肝臟,所以又加入青皮辛銳的藥氣,引導其他三味藥入肝,以解除暑邪。此藥效果迅速,不致產生其他副作用,所以記錄下來,作為治療暑風的案例。這是我的看法。
陽旦湯加桔梗萎蕤,適用的症狀如同前面所述。
陽旦湯的組成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芩,桂枝湯的配方在前面的風門篇中有說明。
冬天本該寒冷,如果反常出現溫熱,就會導致體內氣外泄,少陰經失去閉藏的功能。所以古人認為,冬季感受溫邪,病在腎,會出現心煩、嘔吐、咽痛、腹瀉等症狀,與傷寒的邪氣傳入少陰經相似。為什麼不使用治療少陰病的藥物呢?因為傷寒是由太陽經進入體內,已經沒有表證,而這種溫邪卻是挾帶少陰之氣,侵擾心肺和肌表,又正值寒水當令的季節,還會同時出現身熱、頭痛、咳嗽、自汗等太陽經的症狀,所以應該通過發散的方式來治療。使用陽旦湯正對此症,加入桔梗來疏通肺熱,萎蕤來化解陽邪,這兩味藥可以彌補黃芩的不足。
考察《活人書》中記載,冬季感受溫邪使用萎蕤湯。葉天士認為可以使用補中益氣、兼具解表作用的藥物。冬季溫邪的病症多種多樣,所以治療方法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我認為羅氏所說的,藥方與病症非常契合,所以記錄下來並詳細解釋。這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