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

《六氣感證要義》~ 風 (14)

回本書目錄

風 (14)

1. 集說

不曰寒將自罷,而曰惡寒將自罷,義自可見,即病有二字,亦非間文。蓋謂汗出不惡寒者其常,汗不出而惡寒者,熱病亦有之耳。且太陽中熱之惡寒,亦豈有寒邪。彼汗出者,由熱傷其衛,熱之甚而氣虛,虛氣則惡寒,故治以白虎加人參湯。此不汗出者,由熱鬱於經,熱方來而氣阻,氣阻則惡寒,故不待服藥,汗即出而寒已。

雖愚創論,然太陽陽明感受熱邪,確有此兩種不同之候,俱載於仲景書,在人之精心尋繹耳。拙擬

《內經》論火熱淫勝之邪,必肺先受。金為土子,肺熱則胃亦熱,故肺胃之病,往往並見。其或肺甚胃微,胃甚肺微,則人之氣體感受有不同耳。拙擬

肺胃固相通矣,而肺主皮毛,太陽亦為腠理毫毛之應,故肺與太陽又通。仲景以中暍為太陽病,而治則在肺與陽明,其義蓋原於《內經》也。拙擬

張石頑云:中暑有猝然暈倒如中風者。乃酷暑之氣,鼓運其痰,壅塞心包,故喘乏而無痰聲,由其人腎水素虧,不勝時燔灼也。

暑火二氣,難分畛域。本集以暑病入暑門,暑即熱也。凡外感之病,類於暑者附之,溫熱病入火門,所謂伏氣之病也。凡伏氣之病,類於溫熱者附之。說詳後火門。

風溫濕溫,雖為外感溫病,以俱有專門,故不入於此。

冬溫者,冬感非節之暖而成,非伏氣也。其證心煩嘔逆,身熱頭痛,或咳嗽自汗,或咽痛下利,羅謙甫云,宜陽旦湯加桔梗萎蕤。

疫癘有濕熱燥熱之分,燥熱之疫,當與此參觀,再詳玩《溫熱經緯》余師愚疫病篇。

有傷於勞役,以致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按之無力,此血虛發熱所謂類中暑也。東垣以當歸補血湯治之。若誤服白虎湯必斃。

白話文:

集說

說到「不說寒冷將會自己停止,而說厭惡寒冷將會自己停止」,其中的道理就很明顯了,這個「病」字,也不是多餘的文字。這是說流汗後不覺得冷是正常的,不出汗卻怕冷,在熱病中也會出現。而且太陽經中暑導致的怕冷,難道真的是因為寒邪嗎?那些流汗的人,是因為熱邪傷害了衛氣,熱邪過盛導致氣虛,氣虛就會怕冷,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而那些不出汗的人,是因為熱邪鬱積在經絡,熱邪剛來的時候氣機被阻礙,氣機阻滯就會怕冷,所以不需要吃藥,汗一出,寒冷就消失了。

雖然這個觀點是我個人的創見,但太陽和陽明經感受熱邪,確實有這兩種不同的情況,這些都記載在張仲景的書中,需要人們仔細研究。這是我個人的淺見。

《黃帝內經》說到火熱之邪過盛,肺臟必定先受影響。肺在五行中屬金,是土所生的,肺熱就會導致胃也熱,所以肺和胃的疾病,常常同時出現。或者肺的病症比較嚴重,胃的病症比較輕微,或者胃的病症比較嚴重,肺的病症比較輕微,這是因為人們的氣質體質感受邪氣有所不同。這是我個人的淺見。

肺和胃固然是相通的,而且肺主宰皮膚和毛髮,太陽經也對應著皮膚的紋理和毛髮,所以肺和太陽經也是相通的。張仲景把中暑歸為太陽病,而治療卻從肺和陽明經入手,這個道理大概是源於《黃帝內經》的。這是我個人的淺見。

張石頑說:中暑有突然暈倒像中風一樣的情況。這是因為酷暑之氣,鼓動了體內的痰,痰堵塞了心包,所以會喘不過氣而且沒有痰聲,是因為這個人腎水不足,不能承受過熱的暑氣。

暑氣和火氣,很難區分界限。本書把暑病歸入暑門,因為暑就是熱。凡是外感病症,類似暑病的,都歸入這一類;溫熱病歸入火門,也就是所謂的伏氣病。凡是伏氣病,類似溫熱病的,都歸入這一類。詳細的論述在後面的火門中。

風溫和濕溫,雖然是外感溫病,因為都有專門的論述,所以不歸入這裡。

冬溫,是在冬天感受了不合時節的暖氣而形成的,不是伏氣病。它的症狀是心煩、嘔吐、發熱、頭痛,或者咳嗽自汗,或者咽喉痛、腹瀉。羅謙甫認為,應該用陽旦湯加桔梗和萎蕤來治療。

疫癘有濕熱和燥熱之分。燥熱的疫病,應當與此參考觀察,再仔細研究《溫熱經緯》中余師愚的疫病篇。

有些人因為勞累過度,導致肌肉發熱、臉色發紅、煩渴想喝水、脈搏大而虛弱、按下去沒有力量,這是血虛發熱,也就是所謂的類似中暑。李東垣用當歸補血湯治療。如果誤用白虎湯,必定會導致死亡。

2. 方解

白虎加人參湯,治太陽中熱,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惡寒者,熱氣入則腠理開,開則灑然寒,與傷寒惡寒不同,發熱汗出而渴。是表裡之熱俱熾,與以石膏、知母辛寒重滑之品,俾表裡兼到,足變炎歊為清涼。而粳米、甘草,最與胃氣相得,覆載以緩之。此於陽明經中之熱,已搤其吭而拊其背矣。而暑傷其氣,至於脈虛津傷,則白虎一法,尚未能養津而舒困,此所以必加人參之大力,乃克建消暑之懋績也。拙擬

一物瓜蒂湯,治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脈微弱,由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

瓜蒂(二十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尤在涇以白虎加人參湯,為治中暑無濕,一物瓜蒂湯,為治中暑兼濕,較喻氏一專治熱,一專治濕之說,尤為允當。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不治其暑者,水去而暑無所依,即自解也。

此與下消暑丸、香薷飲,皆非本門應入之方,但欲知治法之所以攸異,則非連及之,不足以醒目。自《金匱》兩方並峙,而孫真人、和劑局,又各有一方以應之。本此意以擴學者之識,良為有裨。至香薷飲,則正俗所謂暑者,錄之亦以辨病名也。

生脈散,治熱傷元氣,體惓懶言,汗出脈虛,或微喘而渴。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各等分)

上三味,水煎服。

此孫真人仿白虎加人參湯之方也。熱散肺氣此能補之收之。熱鑠胃陰,此能滋之生之。然必得如方柄無他證者,服之始善,否則收斂邪氣入內,不可不慎。他如東垣之清暑益氣湯,藥味龐雜,依違兩可,則不足取矣。拙擬

消暑丸,治伏暑引飲,發熱頭痛,脾胃不和,小便不利。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乾),甘草(半斤,生),茯苓(半斤)

上為末,薑汁和丸,勿見生水,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湯送下,中暑為患,昏懶不醒者,研末灌之立蘇。

此和劑局仿一物瓜蒂湯之方也。彼為濕淫於表,故以瓜蒂去身面四肢之水,濕去而疼重失。此為濕盛於裡,故以半夏苓草拯脾胃之失職,濕去而上下安。用醋煮者,醋能散水而兼泄熱,亦猶瓜蒂湯寓宣發於苦寒,皆功有並擅也。拙擬

天水散(俗名六一散),治傷暑表裡俱熱,煩渴引飲,小便不通,及霍亂吐瀉。

膩白滑石(六兩,水飛),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水或新汲水調下,加辰砂少許,名益元散,加薄荷少許,名雞蘇散,加青黛少許,名碧玉散。

滑石味淡性利,色白入肺,復以甘草,使留連在上,肺得行清肅之令,故暑濕之邪傷上焦者,為效甚速。其下清水道,蕩熱滲濕之功,亦非他藥可及,然無濕而津液少者勿服。

白話文:

[方解]

白虎加人參湯,用來治療因太陽熱邪侵襲,導致發熱、出汗、怕冷、口渴的病症。

藥材組成: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搗碎,用棉布包起來),甘草(二兩,炙烤過),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煎煮方法:將以上五種藥材,加入一斗水煮,等米煮熟湯成,過濾掉藥渣,將藥湯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對於怕冷的症狀,是因為熱氣進入體內,導致皮膚毛孔打開,毛孔打開後反而感覺到寒冷,這與傷寒引起的怕冷不同。此時病人會發燒、出汗、口渴,表示體內體表都有熱邪。所以使用石膏、知母這種辛涼而又滑潤的藥物,使其內外都能達到治療效果,能將體內炎熱轉化為清涼。加入粳米和甘草,是因為這兩種藥材最能與胃氣相合,能緩和藥性。這個方子針對陽明經的熱邪,已經扼制住了它的發展,並加以疏導。但如果暑熱傷了氣,導致脈虛、津液受損,單用白虎湯還不足以滋養津液、解除困乏,所以必須加入人參這種大補的藥材,才能建立起消暑的功效。這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物瓜蒂湯,用來治療因太陽熱邪侵襲,導致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搏微弱的病症,這是因為夏天受到冷水侵襲,導致水邪停留在皮膚所致。

藥材組成:瓜蒂(二十個)。

煎煮方法:將瓜蒂切碎,加入一升水煮,煮到剩下五合,過濾掉藥渣,一次性服用。

尤在涇認為白虎加人參湯是用來治療沒有濕氣的中暑,而一物瓜蒂湯是用來治療兼有濕氣的中暑。這比喻氏的觀點(一個專治熱,一個專治濕)更為恰當。瓜蒂味苦性寒,有催吐和通瀉的作用,能去除身體、面部、四肢的水邪。它並不是直接治療暑熱,而是因為水邪被去除後,暑熱就失去了依附,自然會消散。

這個方子與下面的消暑丸、香薷飲,都不應該是我們這一門的方子,但如果想了解治療方法的不同之處,就必須把這些方子也列出來,才能讓人清楚。自從《金匱要略》將這兩個方子並列後,孫思邈和《和劑局方》也各自有一個方子來應對。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會很有幫助。至於香薷飲,則是現在大家所說的暑病,我把它也記錄下來是為了辨別病名。

生脈散,用來治療因熱邪損傷元氣,導致身體倦怠、不想說話、出汗、脈搏虛弱,或者有輕微喘氣、口渴的病症。

藥材組成: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各等份)。

煎煮方法: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煎煮服用。

這是孫思邈仿照白虎加人參湯而制定的方子。它能補益和收斂因熱邪耗散的肺氣,也能滋養和生發因熱邪損傷的胃陰。但必須是符合方證,沒有其他疾病的人服用,才能達到好的效果。否則,可能會將邪氣收斂到體內,所以必須謹慎。至於東垣的清暑益氣湯,藥味繁雜,效果模棱兩可,不值得採用。這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消暑丸,用來治療伏暑導致的口渴、發熱、頭痛、脾胃不和、小便不暢的病症。

藥材組成:半夏(一斤,用五斤醋煮乾),甘草(半斤,生用),茯苓(半斤)。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製成丸子,不要沾到生水,丸子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熱水送服。如果中暑導致昏迷不醒,可以將藥粉研磨後灌服,能立即甦醒。

這是《和劑局方》仿照一物瓜蒂湯而制定的方子。一物瓜蒂湯是治療濕邪侵犯體表,所以用瓜蒂來去除身體、面部、四肢的水邪,濕邪去除後疼痛沉重的症狀自然消失。消暑丸則是治療濕邪困於體內,所以用半夏和茯苓來恢復脾胃的功能,濕邪去除後,上下氣機自然通暢。用醋來煮半夏,是因為醋能散水並能泄熱,這也與瓜蒂湯一樣,寓發散於苦寒之中,都有兼具多種功效的優點。這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天水散(俗名六一散),用來治療因暑熱導致的體內外皆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霍亂吐瀉等病症。

藥材組成:膩白滑石(六兩,用水淘洗過),甘草(一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或新汲的水調服。加入少量辰砂,稱為益元散;加入少量薄荷,稱為雞蘇散;加入少量青黛,稱為碧玉散。

滑石味淡性利,顏色白而歸肺經,配合甘草,使藥性停留在上焦,幫助肺發揮清肅的功能,所以對於暑濕之邪侵犯上焦的病症,效果很快。它能向下疏通水道,排除熱邪、滲透濕邪,是其他藥材無法比擬的。但沒有濕邪而津液不足的人,不要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