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感證要義》~ 濕溫 (1)
濕溫 (1)
1. 集說
《難經》: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活人書》:其人兩脛逆冷,腹滿,胸多汗,頭目痛苦,妄言,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主之。王宇泰云:凡陰病厥冷,兩臂皆冷,脛冷臂不冷,則知非下厥上行,不當以陽微寒厥論治。
張石頑云:暑傷氣,故陽脈濡弱,濕傷血,故陰脈小急,觀此數說,而濕溫之證瞭然矣。
《活人書》:以濕溫為先傷濕,後中暑。《本事方》:謂先受暑,後受濕。而兩書所用之方則同,可知先受後受,並不關病之出入。拙擬
白話文:
《難經》提到,濕溫病的脈象表現為陽脈濡軟,陰脈細急。《活人書》進一步描述了具體症狀:兩脛部逆冷,腹部滿脹,胸部多汗,頭腦疼痛,神志混亂,脈象表現為陽脈濡軟,陰脈細急。治療應集中在太陰經,不應使用發汗法,因為發汗會導致病情加重,患者無法說話。若出現耳鳴、聽力喪失、不知道疼痛位置、全身青紫面色改變等症狀,稱為「重暍」。這種情況下的死亡,是由醫生的錯誤診治造成的,應使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
張石頑指出,濕溫病由暑熱傷及氣分,使陽脈濡軟;由濕邪傷及血分,使陰脈細急。這幾個說法結合起來,可以清楚地理解濕溫病的特點。
《活人書》認為濕溫病首先受到濕邪侵襲,接著中暑。而《本事方》則認為先受到暑熱,再受到濕邪。但兩本書所使用的藥方相同,說明先後受邪並不會影響疾病的進程。
我自己的看法是,對於濕溫病,首先要辨別是先受濕邪還是先受暑熱,然後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
王孟英謂濕熱即濕溫,張石頑分濕熱濕溫為二,而不言其所以然。竊思濕熱濕溫,固不能無別。濕溫者,濕與熱比,多由內郁。濕溫者,暑濕相搏,多由外感。內郁者徐,外感者暴,然此在初發之時則然,迨其變化,往往彼此互見,故孟英之言,亦未為盡失也。拙擬
濕熱病,屬陽明太陰居多。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而大便之溏硬即因之。
脾惡濕,夏月濕熱相蒸,多有發黃之候。然與傷寒瘀熱發黃,卻有不同,彼屬熱多,其色明亮,此屬濕多,其色黯晦。
仲景論濕與風濕,皆屬毗於寒之證。故發熱身色如薰黃,並不以茵陳蒿湯主之。與茵陳蒿湯之治濕熱發黃,絕不相混,即其明證。王孟英創為仲景濕溫篇,而以仲景濕風濕之論入之,方則不錄,豈仲景之誤治耶。亦未識濕風濕與濕溫之大不侔矣。拙擬
白話文:
王孟英認為濕熱就是濕溫症,張石頑則將濕熱和濕溫區分為兩種類型,但沒有說明原因。我認為濕熱和濕溫症肯定有區別。濕溫症是濕邪和熱邪並存,多是由於內部鬱積所致。濕熱症則是暑濕相爭,多是由於外感所致。內鬱發病緩慢,外感發病急促,但是這是在初期發病時的情況,隨著病情變化,往往會相互夾雜,所以王孟英的說法也不完全錯誤。我粗略擬定如下:
濕熱病多見於陽明經和太陰經。中氣實則病在陽明經,中氣虛則病在太陰經,大便的稀溏與硬結也由此而來。
脾臟厭惡濕邪,夏季濕熱蒸發,常會出現黃疸。但與傷寒瘀熱導致的黃疸不同,後者熱邪較重,黃色明亮,而前者濕邪較重,黃色晦暗。
仲景論述濕邪和風濕時,都認為屬於寒溼並見的證候。所以發熱身體發黃如薰黃色,並不以茵陳蒿湯為主治。這與茵陳蒿湯治療濕熱發黃截然不同,就是明證。王孟英創立仲景濕溫篇,卻將仲景濕風濕的論述納入其中,卻不記載方劑,難道是仲景誤治了嗎?還是沒有認識到濕風濕與濕溫症的巨大區別?我粗略擬定如下:
羅謙甫謂仲景瀉心湯諸方,取治濕熱最當。愚則曾遇是證,其人素多痰濕,又中暑邪,遂胸滿氣逆,勢極險惡,用生薑瀉心湯,去乾薑,加薑汁、竹瀝,立見奇效。洵謙甫之善用仲景方也。拙擬
濕溫證,當以《活人書》為準。濕熱證,可熟玩《溫熱輕緯》葉氏、薛氏諸篇,本集不分列兩門者,以二證原不相徑庭也。
濕溫一證,即藏疫癘在內。一人受之,則為濕溫,一方受之,則為疫癘。若燥熱之疫,則與此大異。
白話文:
羅謙甫認為東漢名醫張仲景所創制的瀉心湯系列方劑,對於治療濕熱病症尤其適合。我曾遇到類似的症狀案例,患者平時體內積聚了不少痰濕,再加上中暑邪氣的影響,導致胸脹呼吸困難,情況十分危急。我使用了生薑瀉心湯,將乾薑換成了薑汁和竹瀝,立刻看到了神奇的效果。這確實證明瞭羅謙甫對張仲景方劑的精妙運用。我自創的治療濕溫症的方法,應該以《活人書》為準。對於濕熱病症,可以詳細研讀葉天士和薛雪等人的《溫熱輕緯》各篇論述,因為在本集中並未單獨列出濕溫和疫癘兩種分類,這兩種病症本質上並無太大差別。
濕溫症,其實包含了疫癘在內。一個人感染了這種病,會表現出濕溫症狀;一個地區或羣體同時感染,則表現為疫癘。而如果是乾燥炎熱的疫病,則與濕溫症有著根本的不同。
2. 方解
白虎加蒼朮湯,治濕溫多汗,余詳前說。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炙),蒼朮,白粳米(各三兩)
上藥,銼如麻豆大,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前至八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
暑濕相搏為患,而陽則上衛,陰則下沉。故腹為之滿,頭為之痛,脛為之冷,昏其神則妄言,泄於肌則多汗。以知母、石膏之苦辛寒清暑,蒼朮之辛溫雄烈燥濕,甘草、粳米之甘平補中,藥止五味,效如桴鼓之應,洵治濕溫之第一神方也。拙擬
白話文:
白虎加蒼朮湯用來治療濕溫病症,患者常伴隨多汗症狀,詳細說明已在先前提到。方劑包含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炙)、蒼朮、白粳米各三兩。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一盞半煎煮,煮至八分,去渣,取六分清汁溫服。此方以知母、石膏的苦辛寒性清暑,蒼朮的辛溫燥濕,甘草、粳米則甘平補中,五味調和,藥效迅速,可謂治療濕溫病症的首選良方。
茵陳蒿湯,治瘀熱在裡,頭汗出,身無汗,腹滿,小便不利,渴欲飲水。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病從小便去也。
《傷寒論》治陽黃用茵陳蒿湯,與濕熱發黃之證無二。三物皆所以泄熱祛濕,而茵陳清芬四溢,尤足以解鬱蒸之氣,故以為君。大黃力猛,與梔子少用而後煮,則濕熱專從小便而去矣。拙擬
白話文:
茵陳蒿湯主要用來治療身體內部積聚的熱邪,表現為頭部出汗,身體卻不汗,肚子脹滿,排尿困難,口渴想喝水。
藥方使用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先用一斗水煮茵陳蒿,煮到剩六升時,加入梔子和大黃,繼續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分成三份溫熱服用。服用後應該排尿順暢,尿液呈皂角汁狀,顏色鮮紅,一夜後腹部就會減小,病症會隨著尿液排出。
《傷寒論》中用茵陳蒿湯治療陽黃,與濕熱引起黃疸的症狀一樣。
這三味藥都是用來瀉熱除濕的,其中茵陳氣味清香,尤其能解鬱蒸之氣,所以是君藥。大黃性猛,所以用量少,而且在梔子之後才加入煮,這樣就能將濕熱從小便排出。
生薑瀉心湯,證見前說。
生薑(四兩),甘草(炙),人參,黃芩(各三兩),半夏(半斤),黃連,乾薑(各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諸瀉心湯,以生薑瀉心一法,為於前說最合。痰濕蔽其清陽,內已駸駸化熱,而外暑復煽之,交結為虐,勢焉得不劇。非姜夏之辛散,不足以辟易陰霾,非芩連之苦降,不足以驅除痞逆。乾薑於溫暑非宜,以性熱而主收斂,無生薑橫散之力也。至人參一味,表實與心煩皆忌之,發熱而渴者不忌,汗吐下後之心痞亦不忌,下利忌之,下利而兼嘔者不忌,少陽之嘔亦不忌。凡少陽證宜和解,人參為陰中之陽之藥,具燮理陰陽之能,於少陽證最合。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適用於前文所述的證狀。藥方包括生薑四兩、甘草(炙)三兩、人參三兩、黃芩三兩、半夏半斤、黃連一兩、乾薑一兩和大棗十二枚。將以上八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後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各種瀉心湯中,以生薑瀉心湯最符合前文所述的證狀。痰濕阻礙清陽,內熱已漸漸滋生,又受外暑的刺激,交織在一起,病情必然嚴重。只有生薑和半夏的辛散之性才能驅散陰霾,只有黃芩和黃連的苦降之性才能消除痞逆。乾薑不適合溫暑,因為它性熱而收斂,沒有生薑橫散的作用。人參這一味藥,表實和心煩都忌用,但發熱口渴者不忌,汗吐下後的心痞也不忌,下利忌用,下利兼嘔者不忌,少陽之嘔也不忌。凡是少陽證都宜和解,人參是陰中之陽的藥物,具有調和陰陽的能力,最適合少陽證。
故生薑瀉心湯,雖利而不嘔,以兼脅下有水氣而不去。甘草瀉心湯,以心煩而去之。其他於證有非宜而亦用者,則必其中有陰陽不和之故。又瀉心湯,以生薑冠首者,重在乾噫食臭也。甘草冠首者,重在胃中虛也。半夏冠首者,重在嘔與痞也。前人論人參與三瀉心湯,全不切當,致仲景書微義,塵封數千百年矣,聊附於此以發之。
人中黃丸,大解濕熱疫癘諸毒。
大黃(三兩,酒浸),人中黃,蒼朮(去皮,麻油炒),桔梗,滑石(各二兩),人參,黃連(酒洗),黃芩(酒洗,各一兩),防風(五錢),香附(薑汁拌,勿炒,一兩五錢)
白話文:
因此生薑瀉心湯,虽然能利水,但不会引起呕吐,因为它还能兼治胁下有水气而不消退的症状。甘草泻心汤则专治心烦,用来消除心烦。其他一些不适合症状却也被使用的方剂,一定是其中存在阴阳不调的原因。另外,生薑瀉心湯以生薑居首,是因为它主治干呕食臭;甘草泻心汤以甘草居首,是因为它主治胃中虚;半夏泻心汤以半夏居首,是因为它主治呕吐和痞块。前人论述人参与三泻心汤,完全不恰当,导致仲景书中微妙的意义,尘封数千年了,我在这里稍微附带说明一下。
人中黄丸,能有效地缓解湿热疫癘等毒素。
大黄(三两,用酒浸泡),人中黄,苍朮(去皮,用麻油炒),桔梗,滑石(各二两),人参,黄连(用酒洗),黄芩(用酒洗,各一两),防风(五钱),香附(用薑汁拌匀,不要炒,一两五钱)。
上為末,神麯糊丸,清熱解毒湯送下二三錢。附錄清熱解毒湯方:黃連、黃芩、白芍、生地、人參各三錢,石膏、羌活、知母各二錢,甘草錢半,升麻、葛根各一錢,生薑二兩。
此方之妙,全在人中黃一味,以穢惡之物,解穢惡之毒,三黃清熱,蒼防驅濕,又准對病因,而加以香附宣郁,桔梗開肺,神麯達表,俾藥力無處不到。更有人參領正氣以駕馭之,於是撥亂而反之正矣。送以湯劑者,恐病急而丸緩,勢不相當也。然若泥定清熱解毒湯一方,則於病或有未宜,可別製劑以易之。拙擬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神曲麵糊做成丸劑,用清熱解毒湯送服二至三錢。附上清熱解毒湯的方劑:黃連、黃芩、白芍、生地、人參各三錢,石膏、羌活、知母各二錢,甘草錢半,升麻、葛根各一錢,生薑二兩。
此方劑的妙處,全在人中黃一味,用骯髒惡臭之物,來解骯髒惡臭之毒,三黃清熱,蒼防祛濕,又符合病因,再加入香附疏解鬱結,桔梗宣開肺氣,神曲透達表證,使藥力無處不到。更用人參扶正氣來統領諸藥,如此一來便能化解病邪,恢復正氣。用湯劑送服藥丸,是擔心病情危急而藥丸起效較慢,力道不符。但若拘泥於固定的清熱解毒湯方劑,則可能不適合病情,可以另外調製其他方劑來替代。我擬定的
甘露消毒丹,治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疼,斑疹身黃,項腫口渴,溺赤吐瀉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淡黃,是暑濕疫癘之邪,尚在氣分,此丹悉主之。
飛滑石(十五兩),綿茵陳(十一兩),淡黃芩(十兩),石菖蒲(六兩),川貝母,木通(各五兩),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五兩)
白話文:
甘露消毒丹主要治療發燒、疲倦、胸悶腹脹、肢體酸痛、咽喉疼痛、身上長斑疹、皮膚發黃、脖子腫脹、口渴、小便發紅、嘔吐腹瀉等症狀。適用於舌苔淡白、厚膩或淡黃的患者,這些症狀都是暑濕疫癘之邪入侵氣分的表現,此丹藥能有效治療。
上藥,曬燥生研細末,勿見火,每服三錢,開水送,日二次。或以神麯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滑石、茵陳,為蕩熱除濕之要藥,故用為一君一臣。佐以芩、連、通、射、翹、荷,則橫解直泄,各效其用。菖蒲所以利竅,藿香所以闢穢,白蔻所以疏滯,此三味,在熱為從治,在濕則正治,方之超妙在此。此葉天士治濕熱疫癘之劑當日活人之功甚大,勿輕視也。拙擬
白話文:
上藥曬乾,研成細末,不可見火,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一天兩次。也可以用神麴糊成丸子,如彈子大小,用開水化開服用。
滑石和茵陳是蕩除熱氣、去除濕氣的主要藥物,因此作為君藥和臣藥。佐以黃芩、黃連、通草、射干、翹搖、荷葉,則橫向解毒,直線泄熱,各司其職。菖蒲可以利竅,藿香可以辟除穢氣,白蔻可以疏通滯塞,這三味藥,在熱症中屬於從治,在濕症中則屬於正治,此方妙處就在於此。這是葉天士治療濕熱疫癘的方劑,當日救活許多人的功績很大,不可輕視。拙劣之作,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