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感證要義》~ 風 (30)
風 (30)
1. 集說
黃芩湯治太陽少陽合病,或謂傷寒合病,或謂溫病合病,周禹載更謂是伏氣而非合病。按:黃芩一物,治少陽伏氣,固為恰合,但下利可不藉甘棗。嘔亦不宜姜夏,(詳見後解。)仲景斷不如是之疏。竊謂其方於傷寒合病為切,然治溫病,豈可不主黃芩,即熱病亦不能捨此一物,加減隨宜,而不執其方斯可矣。拙擬
白虎湯之治,或以為府病,或以為經病。按表裡俱熱四字,是用白虎湯之把鼻,石膏一味,善解肺胃之熱,兼走表裡,謂之經府俱病亦可。拙擬
《傷寒論》主白虎湯有二條:一傷寒脈浮滑,一傷寒脈滑而厥。主白虎加人參湯有三條:一傷寒無大熱,一傷寒脈浮發熱,一傷寒若吐下後。沈堯封、王孟英以為中暍,他家則主伏氣,然則溫熱之伏氣與外感,非絕不可通,亦可見矣。
溫熱病,用辛溫發汗,多致不救。然有宜辛涼解散者,蓋伏邪自內達外。熱鬱腠理之時,若不得外泄,必還入里而成可攻之證。益元散加蔥豉、薄荷,即發汗之妙劑,或酌加神麯、浮萍、川貝母亦佳。
王孟英云:伏氣溫病自里出表,先從血分而後及於氣分。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潤無苔。其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絳咽乾,甚有肢冷脈伏之假象,亟宜大清陰分,繼必厚膩黃濁之苔漸生。更有伏邪深沉,不能一齊出外者,雖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後,逾一二日,舌復干絳,苔復黃燥,正如剝蕉抽繭,層出不窮,不比外感溫邪,由衛及氣,自營而血也。秋月伏暑證,輕淺者邪伏膜原,深沉者亦多如此。
此理不發自孟英,而孟英言之綦詳,故備錄之。雖與辛涼散解之旨頗異,然伏氣之發,原無定處,難拘一轍。《難經》云: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此可為治溫熱病之法矣。拙擬
溫熱病,其脈洪大有力,此陽證見陽脈也,可治。若脈來沉細微小,此陽證見陰脈也,必死。
凡溫熱病,若發於三陰,脈微足冷者。多難治。
但熱無寒之溫瘧,是伏氣為病,宜與溫熱同論,其餘雖亦伏氣,而其始受之因不一,例不收入。
長夏受暑,過夏而發者,名伏暑。霜未降者輕,霜既降者重,冬日尤重。不入暑門者,以與伏氣為類也。
白話文:
黃芩湯這個方子,有人說是用來治療太陽、少陽兩經同時生病的狀況,也有人說是治療傷寒或溫病合併發生的情況。周禹載更認為這是體內潛伏的病邪發作,而不是多種疾病同時發生。我認為,黃芩這味藥,本來就適合處理少陽經的潛伏病邪,但下利的情況不一定需要搭配甘草、紅棗,嘔吐也不應該用生薑、半夏,(詳細的原因後面會解釋)。仲景先生的看法並不是這樣簡單。我認為這個方子比較適合治療傷寒合併發生的情況,但如果是治療溫病,怎麼能不用黃芩呢?就算是熱病,也不能缺少黃芩這味藥,只要根據情況調整藥材,不必拘泥於原方就好。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對於白虎湯的治療作用,有人認為是治療府病,有人認為是治療經病。我認為「表裡俱熱」這四個字,是使用白虎湯的關鍵,石膏這味藥,能有效解除肺胃的熱邪,並且能同時作用於體表和體內,所以說白虎湯能治療經脈和臟腑同時發病的狀況也是可以的。這也是我個人的看法。
《傷寒論》中提到白虎湯主要有兩個情況:一是傷寒時脈象浮滑,一是傷寒時脈象滑而手腳冰冷。提到白虎加人參湯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傷寒沒有明顯發熱,一是傷寒時脈象浮且發熱,一是傷寒時吐或瀉之後。沈堯封、王孟英認為這些情況是中暑,其他人則認為是潛伏的病邪發作,由此可見溫熱病潛伏的病邪與外感風寒,並不是完全不能相通的,也能看出來它們之間的聯繫。
溫熱病如果用辛溫發汗的方法治療,常常會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但有時候也適合用辛涼解散的方法,這是因為潛伏的病邪從體內發散到體表。當熱邪鬱積在皮膚毛孔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從體表排出,必然會重新進入體內,形成需要攻下的病症。益元散加上蔥豉、薄荷,就是發汗的良藥,也可以酌情加入神麯、浮萍、川貝母等藥材。
王孟英說,潛伏的溫病從體內向外發散,通常是先從血液方面開始,然後才到氣的方面。因此,發病初期,舌頭常常是濕潤而沒有舌苔。如果潛伏的病邪比較嚴重,一開始就會出現舌頭發紅、咽喉乾燥的情況,甚至會出現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的假象,這時應當趕緊用藥清除陰分的熱邪,之後必然會慢慢出現黏膩黃濁的舌苔。如果潛伏的病邪很深,不能一次性全部發出來,即使治療方法正確,舌苔退去、舌頭顏色變淡之後,過一兩天,舌頭又會變得乾紅,舌苔又會變得黃燥,就像剝香蕉一樣,一層層不斷出現,不像外感溫邪,是由表及裡,由氣分進入營分、血分。秋天潛伏的暑邪,比較輕微的是潛伏在膜原,比較嚴重的也常常是這樣。
這個道理並不是王孟英首創,但王孟英說得非常詳細,所以把它記錄下來。雖然這和用辛涼藥解散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潛伏病邪的發作,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模式,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難經》說,溫病的脈象,會在各個經脈中運行,不知道會在哪一條經脈發作,所以要根據病邪所在的位置來判斷。這可以作為治療溫熱病的方法。這也是我個人的看法。
溫熱病如果脈象洪大有力,這是陽證表現出陽脈,可以治療。如果脈象沉細微弱,這是陽證表現出陰脈,必定會死亡。
凡是溫熱病,如果從三陰經發作,並且脈象微弱、手腳冰冷,這種情況通常很難治療。
只有發熱沒有寒冷的溫瘧,是潛伏的病邪所導致的,應該和溫熱病一樣看待,其他的雖然也是潛伏的病邪引起的,但發病原因不盡相同,所以不列入討論範圍。
在長夏時節受到暑熱,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病的,稱為伏暑。如果還沒有下霜,病情比較輕,如果已經下霜,病情就比較重,到了冬天病情會更加嚴重。沒有被歸為暑病的,是因為它和伏氣病是同一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