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

《六氣感證要義》~ 風 (29)

回本書目錄

風 (29)

1.

2. 集說

火分君相,君火少陰,相火少陽。少陰者,足少陰也,而手少陰寓焉。地二生火,火生必於陰,故手少陰雖為君主之官,而其火則根於腎,與腎中之火相感應。傷寒少陰病,所以必心煩,以心為君火者。不知其靜而坐鎮。有南面之德者,腎也,非心也。少陽者,足少陽也,而手少陽寓焉。

膽脈循頸至肩,出入三焦之路,故膽火動,而三焦之火亦無不動。以君心不主運,而少陽行君之令,佐以木火,故名相火。以相火為天火者,只見其勃發之跡,而不知膽藏於肝,肝固同源於腎也。拙擬

歲火太過,上臨少陰少陽,少陰少陽之為火無異。少陰少陽司天,皆病本於肺,其淫勝之病無異。又《內經》論生化,每舉寒暑燥濕風,五氣而不及火,是知暑與火,雖二而一者也。雞峰《普濟方》,論外感諸疾而不分暑火,其亦有見於此矣。拙擬

少陰為二之氣,故少陰所至為暄,少陽為四之氣,故少陽所至為炎暑。暄者溫也。暑者熱也。然溫亦可謂熱,熱亦可謂溫,如病溫虛甚死,溫該乎熱也。人之傷於寒為病熱,熱該乎溫也。暑以氣言,則猶之溫熱。若以病言,則但可謂暑,而不可謂之溫熱,如汗出喘喝,氣虛身熱,必明著其暑狀,示不與溫熱同也。所以然者,溫熱病是伏氣所發,有發於陰,有發於陽,難以的指。

暑氣隨感而發,必先傷手太陰,此皆經之鑿鑿可證者。仲景所以別出暍病篇,不與溫病同論。今分暑與溫熱為兩門,暑入暑門,已見於上,溫熱則屬之火,而以備火之一氣云。拙擬

火原不僅有溫熱病,但非感證,例不收入。感證之暑,已隸於暑門。又有何者可隸於火,溫熱非火之甚者乎?雖非感而即發,要必溫發於溫候,熱發於熱候,與傳經之先有他病者不同,以此與暑門區分畛域,庶幾指歸各定。

伏氣之說,發於仲景,實與《內經》符合。喻氏以春溫為伏氣,夏暑非伏氣,《金鑑》亦以後夏至日之病暑,為隨時而病,不知上文病傷寒而成溫,已明示伏氣矣。病暑即謂病熱,非指身熱氣虛之暑病也。喻氏論不藏精之義極精,即以其言春夏之病,皆起於冬核之,豈非熱病亦由冬不藏精所致。

至吳鞠通著《溫病條辨》,而全不及伏氣之病,竟似古有伏氣而今無伏氣,其師法葉氏。而於葉氏所謂春溫以黃芩湯為主方者,亦悖之不顧,真可怪異。拙擬

伏邪發於春為溫病,發於夏為熱病,言其常也。然春時亦有熱病,夏日亦有溫病,溫者熱之輕,熱者溫之重,故古人往往互稱。

傷寒之邪,自太陽遞入三陰,伏氣溫熱,自三陰傳出三陽。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夫不惡寒而渴,非太陽病而云太陽病者,以冬月伏藏之邪,感春令少陽之氣,由內而發。其始固太陽也,寒閉成熱,熱鑠其液,故發而即渴。表無邪郁,表裡俱熱,故不惡寒。延至三五日,或腹滿,或下利,黃芩湯是正治之方。若因外邪先受,引動在裡伏熱,則宜先以辛涼解其新邪,繼進苦寒以清裡熱。

白話文:

火分為君火和相火,君火屬於少陰,相火屬於少陽。所謂少陰,指的是足少陰經,而手少陰經也包含其中。陰陽學說中,地二產生火,火必定從陰中產生,所以手少陰雖然是君主之官,但它的火源於腎,與腎中的火相互感應。傷寒的少陰病,之所以會心煩,是因為心被認為是君火的代表。但實際上,心只是靜靜地坐鎮而已,真正擁有像君王一樣德行的,是腎,而不是心。少陽,指的是足少陽經,而手少陽經也包含其中。

膽經沿著頸部到達肩部,是三焦經的通路,所以膽火一動,三焦之火也會跟著動。因為君主的心不負責運作,而是由少陽執行君主的命令,再加上木火的輔助,所以稱為相火。有人把相火當作天火,只看到了它爆發的現象,卻不知道膽臟藏在肝臟中,而肝臟的根源也來自於腎。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

如果歲火過旺,會影響到少陰和少陽,這時少陰和少陽的火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少陰和少陽如果當令主事,病根都來自於肺,它們導致的病症也幾乎相同。《內經》討論生化時,常用寒、暑、燥、濕、風這五種氣,而沒有提到火,可知暑和火,雖然有兩種名稱,但其實是同一種東西。雞峰的《普濟方》討論外感疾病時,也沒有將暑和火區分開來,這也顯示他們對此有所見解。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

少陰屬於二之氣,所以少陰所到的地方會感到溫暖;少陽屬於四之氣,所以少陽所到的地方會感到炎熱。溫暖是溫熱的感覺,炎熱是熱的感覺。然而,溫也可以說是熱,熱也可以說是溫。例如,病溫虛弱到極點而死,這個溫就屬於熱;人因為受寒而生病發熱,這個熱就屬於溫。暑氣如果從氣的角度來說,就像溫熱一樣;如果從病症來說,就只能說是暑,而不能說是溫熱,例如汗出、喘氣、虛弱發熱等,一定要明確地指出是暑的狀態,表示它和溫熱病不同。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溫熱病是潛伏的病氣所引發,有的發於陰,有的發於陽,很難明確地指出是哪一種。

暑氣是隨感而發的,一定會先傷害手太陰經,這都有經典可以證明。張仲景因此另外寫了暍病篇,沒有將暑病和溫病放在一起討論。現在將暑和溫熱分為兩類,暑歸入暑門,這已經在前面說過了,而溫熱則歸類於火,這樣就可以包括火的各種情況。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

火的原因不僅僅只有溫熱病,但不是因為外感而發病的,所以沒有列入。外感引起的暑,已經歸屬於暑門了。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歸屬於火呢?溫熱不就是火的極致表現嗎?雖然不是因為外感馬上就發病,但一定會在溫熱的季節發作,與那些在傳經之前就有其他疾病的情況不同。這樣與暑門區分開來,就能讓各種類型的疾病都有明確的歸屬。

伏氣的說法,起源於張仲景,實際上與《內經》的觀點相符。喻氏認為春天的溫病是伏氣引起的,而夏天的暑病不是伏氣引起的。《金鑑》也認為夏至之後發生的暑病是隨時發生的病,卻不知道上文提到的傷寒轉為溫病,已經明確說明了是伏氣引起的。病暑其實就是病熱,而不是指身體發熱、氣虛的暑病。喻氏關於不藏精的道理說得極為精闢,他認為春夏發生的疾病,都是因為冬天沒有藏精所導致,難道熱病不是因為冬天沒有藏精所造成的嗎?

到了吳鞠通寫《溫病條辨》時,卻完全沒有提到伏氣引起的疾病,好像古時候有伏氣,現在卻沒有了似的。他學習葉氏的醫學觀點,卻連葉氏主張春天溫病以黃芩湯為主方的觀點,也棄之不顧,實在令人費解。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

伏邪在春天發作是溫病,在夏天發作是熱病,這是說一般情況。然而,春天也可能有熱病,夏天也可能有溫病。溫病是比較輕的熱病,熱病是比較重的溫病,所以古人常常會將它們互相稱呼。

傷寒的病邪,會從太陽經逐漸傳入三陰經;而伏氣引起的溫熱病,則會從三陰經傳出三陽經。

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但不怕冷,這種情況是溫病。所謂不怕冷卻口渴,並不是真正的太陽病,而是因為冬天潛藏的病邪,在春天感受到少陽之氣,從體內發出來。一開始的確是太陽病,寒邪鬱積轉為熱,熱消耗了體液,所以會發熱立刻口渴。因為體表沒有邪氣鬱積,表裡都是熱,所以不怕冷。病情延續三五天,可能會出現腹脹或腹瀉,這時用黃芩湯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是因為外邪先入侵,引動了體內潛伏的熱邪,就應該先用辛涼的藥物解除新的外邪,再用苦寒的藥物清除體內的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