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

《六氣感證要義》~ 中風 (1)

回本書目錄

中風 (1)

1. 集說

風之傷人,其病各異,其名不同,而要以傷風、中風二者最為安危所繫。傷風輕而勢緩,誤治則為害亦鉅。中風重而勢急,治得其宜則轉機亦易,此仲景所以分列於《傷寒論》《金匱》兩書也。拙擬

中風何以得之?蓋風自虛鄉來為虛風,亦謂虛邪風,適與人身之虛,兩虛相感,於是中絡、中經、中腑、中臟,而有猝暴之疾。若風非虛邪,人非甚虛,但為傷風而已。

陰虛、陽虛之內風,亦為虛風,與自虛鄉來之虛風不同,宜分辨。

虛風之來,每挾身中素有之邪,或火或氣或痰,相因為患。河間主火,東垣主氣,丹溪主痰,皆不免於偏。然合而觀之,則於中風一證,思過半矣。

《金匱》風之為病二段,語語金針,必宜熟玩。河間謂中腑多著四肢,中臟多滯九竅。即於理有未足,喻西昌之論中風可按也。

喻氏謂侯氏黑散,於驅風之中,兼填空竅。俞東扶譏其好奇,而喻氏實從《內經》、《金匱》,細意探討,發出精義,不足為喻氏病也。

喻氏論偏枯猝倒,皆由陽氣虛餒所致,亦從《內經》、《金匱》,反覆闡明。有功醫學,且非偏重溫補,而置祛風清火消痰宣竅諸法於不講,其書具在,非愚之阿所好也。

北人多屬寒,南人多屬火,此徐洄溪之言,著一多字甚妙。前人南醫好用陽藥者,不可勝舉。劉河間北醫,而以善用清涼名家,可見北人非無屬火,南人非無屬寒,預存成見,偏重一面者,不可與言至道。拙擬

《金匱》侯氏黑散風引湯兩方,非學識超卓,未可輕用。然其方一治寒,一治熱,屹然對峙,實為後世偏熱偏寒之醫治中風者,下一針砭。拙擬

《資生經》云:中風由心腹中先有大熱而後作,後人驗之良信。竊謂此亦類中,非真中。乃若多欲勞損之人,一旦真陽發越,亦有心腹中有大熱者,急與回陽大劑,間有得生。與類中之熱,相似而實不同,粗工不知細辨,往往致誤。拙擬

張石頑云:中風猝倒,必手足搐引,喉間痰涎壅盛,甚則聲如拽鋸,斯為中風之真候。

南方多類中,宜用河間地黃飲子者頗多,不因外感,不闌入。

徐洄溪云:凡古聖定病之名,必指其實,名曰中風,其為屬風可知。既為風病,則治病之方,必以治風為本。故唐以前之方,皆多用風藥,而因證增減。蓋以風入經絡,則內風與外風相煽,以致痰火一時湧逆,惟宜先驅其風,繼清痰火,然後調其氣血,則經絡可以漸通。按此為治中風扼要之論,學者所當切記,至於此證,部分易淆,出入至大,非取前賢名論佳案與良方,悉心研究,得其三昧,不能於臨證製劑,確有裁斷。本集只略示門徑,非所以備治法也。

2. 方解

千金小續命湯,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言,奄奄忽忽,神情悶亂,諸風服之皆驗。

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芍藥,甘草川芎杏仁(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一枚),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更合三四隨劑。人風輕重虛實,腳弱服之亦瘥。恍惚者,加茯神遠志。骨節疼煩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外臺》加白朮一兩,石膏當歸各二兩,無防己。

風之傷人者,皆帶嚴寒肅殺之氣而來。中風有似傷寒,而甚於傷寒。以本元早虧,邪風直犯無禁,又與內壅之痰涎,表裡糾結,其勢甚劇。故加人參於麻黃、桂枝兩方中,以發越在表之邪。以附子直入少陰,搜逐在裡之邪,戡定禍亂,其要在此。余如川芎、黃芩、防風、防己,不過為麻黃之佐使,以祛標熱,轉氣機耳。

徐洄溪謂千金小續命湯,為中風之主方,因證加減,變化由人。而總不能捨此以立法,按此方,治有六經之形證,他書附有易老加減法。然總須審辨虛實寒熱,宜與不宜,斟酌加減,未可以原方漫試也。

三生飲,治中風猝倒,痰氣上壅,昏不知人,並口眼喎斜,半身不遂。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生附子(去皮,各五錢),木香(五錢)

每服一兩,加人參一兩煎。

風為陽邪,風中無寒,不甚傷人,惟風中挾寒,害始劇矣。寒輕而在表者,宜發汗以逐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溫中補虛,終不可救。南星、烏附,大辛大熱,而又不炮不制,則其剛銳之氣,足以摧堅陷陣,又恐驟入而邪或拒,佐木香以導之。正虛而倒戈可慮,益人參以駕之,斯寒去而陽回,陽回而風熄。

今之畏事者,用烏附數分,必制熟而後改用,又以芩、連監製之。安能換回如此危證哉。

祛風至寶膏,治諸風熱。

防風(二兩),白朮(一兩半),芍藥(二兩半),芒硝(五錢),石膏(一兩),滑石(三兩),當歸(二兩半),黃芩(一兩),甘草(二兩),大黃(五錢),連翹(五錢),川芎(三兩半),麻黃(五錢),天麻(一兩),山梔子(五錢),荊芥(五錢),黃柏(五錢),桔梗(一兩),薄荷(五錢),熟地(一兩),羌活(一兩),人參(一兩),全蠍(五錢),細辛(五錢),黃連(五錢),獨活(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此即防風通聖散,加以熟地黃益血,人參益氣,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活、天麻、全蠍、細辛去風。按通聖散可治多病,本河間斟量之妙,此更致廣大而盡精微,洵如喻氏所謂中風門中,不可移易之專方也。

陳修園、陸九芝,皆極重此方。修園與風引湯互服,九芝適與其體相宜,皆不可為訓,不知至實膏主風熱,三生飲主風寒,兩方正相反照,用昏有當能以意為愛憎。又張石頑以三生飲為中風破的之方,與續命湯為犄角。愚則謂三生治臟,續命治經治絡,至寶治經治府,三生熱而至寶寒,續命則寒熱兼有。錄此三方,中風大意已見。拙擬

本集分部極嚴,此風有寒熱,而隸於一門者,以病名中風,雖有寒熱,一風字概之。不能隱綱而揚目,非自亂其例也。余類此者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