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感證要義》~ 風 (2)
風 (2)
1. 方解
自汗之邪,何能不去,而正復之汗,何能不生。人參亦非發汗之藥,故仲景發汗方中,絕不一用。然脈沉遲則用之,脈不出則用之。桂枝湯證為自汗,故施以桂芍,此證為無汗,故宜於蘇葛,因脈弱而測知其中虛,汗為心液,人參補心液而生脈,非加人參,則汗亦不出。此用止汗之藥以發汗,與桂枝湯隱有同揆。
然而桂枝湯,尤微妙不可思議矣。拙擬
以上三方,皆《內經》所謂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者。柯韻伯以桂枝湯證,為中鼓動之陽風,吳鞠通駮之甚是。然以辛溫為治風之變法,不知辛溫與辛涼,皆本《內經》,用各有當。汪訒庵又誤以桂枝湯為辛涼,皆由不曉《內經》邪氣反勝之義。
(說詳後燥門。)蓋感風而惡寒者,挾太陽寒水之氣而來,所謂清反勝之也。(金為次寒,而肺與膀胱皆主身之外,衛病每相因,故清勝亦即寒勝。)偏主寒涼家,盍即《內經》與古方之去取,反覆思之。拙擬
白話文:
自汗的邪氣,為什麼不能去除,反而會產生正常的汗液?人參也不是發汗的藥物,所以張仲景的發汗方劑中,從來不使用人參。然而,如果脈象沉而遲緩就使用它,脈象不明顯也使用它。桂枝湯證的病症是自汗,所以使用桂枝、芍藥;這個病症是無汗,所以適合使用紫蘇、葛根,因為脈象虛弱而判斷出體內虛弱,汗是心臟的液體,人參可以補充心液而使脈搏有力,如果沒有加入人參,汗液也無法正常排出。這種使用止汗藥來發汗的方式,與桂枝湯有著隱含的相同道理。
然而,桂枝湯的奧妙之處,更加深遠不可思議。我所擬定的這三張方子,都符合《黃帝內經》所說的,風邪侵襲人體後,清冷的氣反而會壓過陽氣。治療的方法是使用酸味溫性的藥物,輔以苦味甘味的藥物,再用辛味平性的藥物。柯韻伯認為桂枝湯證是體內鼓動的陽氣風,吳鞠通反駁的很有道理。然而,將辛溫作為治療風邪的變通方法,卻不知道辛溫和辛涼,都源自《黃帝內經》,只是使用的時機各有不同。汪訒庵又錯誤地認為桂枝湯是辛涼的藥方,都是因為不了解《黃帝內經》所說的邪氣反勝的道理。
(詳細說明在後面的燥門篇。)因為感受風邪而怕冷的人,是挾帶太陽寒水之氣而來的,也就是所謂的清冷反而壓過陽氣。(金屬性屬次寒,而肺與膀胱都主宰身體的外部,衛氣的疾病常常互相影響,所以清冷勝過陽氣也等於寒氣勝過陽氣。)偏好使用寒涼藥物的人,為何不仔細思考《黃帝內經》與古代藥方的取捨,反覆思索呢?我所擬定的看法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