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

《六氣感證要義》~ 凡例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凡例

醫不明傷寒,不可以治百病。以百病不離乎六經,而六經之證,惟傷寒傳變出入,最易混淆,最宜詳審,能洞徹於傷寒,尚有何證之不易知。然南陽《傷寒論》,淵微精奧,必得將全書熟讀深求,方有悟入,遇病不至迷惑。若撮其大略,聊備一類,不徒贅如懸瘤,抑且誤人祈向。故本集不列傷寒一門,欲學者以全書究傷寒,誠重之也。

外感之證,不出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曰傷寒者,對雜證而言之。若對內傷而言,則傷寒亦同為外感。傷寒之方,多可施於六氣,六氣之病,亦可統於傷寒。(《難經》傷寒有五。)是故欲明傷寒,當先詳六氣。六氣者,傷寒之先河也。

傷寒一經訣治,變狀遂多,且有合病並病與兩感諸下同之證。外感雖一至如是,然病隨藥變,感以時增,或爽有內傷,或勾起風疾,無始終不易之情,無一法可該之理。本集但為學者喤引,故止就六氣之初感者辨論之。余則概不暇及。

六氣而止感一氣,則有一氣之病,為風,為寒,為暑,為濕,為燥,為火。復以兩氣,則有兩氣之病,為風溫,為風濕,為濕溫,此即以六氣之名為病名者。其他雖感六氣,而別有病名,不純屬外感,如痙,如痹,如疸,如痿躄,如霍亂,如痎瘧,如咳嗽瀉痢之類。若一律編入,反致六氣之本病亦滋眩惑,則非愚著是集之意矣。茲故從略。

中風中寒,中字非病因,而稱名特重,故別列之。不以隸風寒兩門,庶學者知其為大證而謗之於心也。

暑火二氣之病最夥,然後世稱名取雜,其中不過稍分微甚,或竟名異而實不異。本集於外感伏氣之溫熱病,詳列暑火兩門外。其寒疫冬溫,與燥熱濕熱之疫癘,但熱無寒之溫瘧,病因各異,並附見於暑火濕溫三門。學者但就此數證,潛心參究,渠矱已具,隅反不難。故如溫毒溫疫時行大頭諸名目,概棄之以省枝節,非掛漏也。

凡集中義理,有愚所創護,用以質海內名賢者,皆末注拙似二字。若無關切要,雖拙似不注。

凡說解出自前賢者,醫所共知,概不加註。其或於文內提明某氏云者,以義有所擊,勢不得略也。

凡集中有敘入《黃帝內經》《神農本經》《名醫別錄》《傷寒論》《金匱要略》,及前人醫集等語,而不曰某書云者,亦以醫家習見,且冀免於繁蕪,絕非有臆造也。

藥名不用本字,而以他字代者,或取省筆,或取易識,相衍已久,今亦從欲,不復改正。

白話文:

[凡例]

  1. 如果醫生不懂得傷寒病的治療,那麼就無法妥善處理各種疾病。因為各種疾病都與六經有關,而六經的症狀,在傷寒的轉化和變化中最容易混淆,需要詳細審視。如果能夠透徹理解傷寒,那麼其他疾病的症狀也就容易理解了。然而,《傷寒論》由南陽所著,內容深奧,必須全面深入研讀,纔能有所領悟,遇到疾病時纔不會困惑。如果只摘取一些主要的理論,僅作為一種類型來學習,不僅會像懸瘤一樣累贅,而且可能會誤導他人。因此,本書不單獨列出傷寒這一主題,希望學者全面研究《傷寒論》,這是對傷寒的重視。

  2. 外感的疾病,主要來自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候。所謂傷寒,是相對於雜病來說的。如果相對於內傷來說,傷寒也是外感的一種。傷寒的治療方法,大多可以應用在這六種氣候引起的疾病上,而由六種氣候引起的疾病,也可以歸納在傷寒的範疇中。因此,要理解傷寒,應先詳細瞭解六種氣候。六種氣候,是傷寒的基礎。

  3. 傷寒一種經絡的治療,隨著病情的變化,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症狀,並且還有合病、並病以及兩感等情況。外感雖然只有一種,但是病情會隨著藥物的使用而變化,感受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可能開始時只有內傷,後來可能引起風病,病情並非一成不變,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概括所有的情況。本書只是為了引導學者,所以只討論六種氣候初次感染的情況,其他的就不再涉及。

  4. 如果只受到一種氣候的影響,就會產生一種氣候相關的疾病,例如風、寒、暑、濕、燥、火等。如果同時受到兩種氣候的影響,就會產生兩種氣候相關的疾病,例如風溫、風濕、濕溫等,這些就是以六種氣候命名的疾病。其他的雖然也受到六種氣候的影響,但是有其他的病名,並不完全屬於外感,例如痙、痹、疸、痿躄、霍亂、痎瘧、咳嗽瀉痢等。如果把所有的疾病都編入,反而會讓人混淆六種氣候的基本疾病,這不是本書的目的。所以,本書只簡略地提及這些疾病。

  5. 中風和中寒,「中」字並不是病因,但是它在病名中的重要性很強,所以特別列出。不將其歸類在風寒兩門之下,希望學者知道這是大病,應該用心去研究。

  6. 暑火兩種氣候的疾病最多,但是後世的命名方式混亂,其中只不過是稍微區分了病情的輕重,或者名稱不同,實際上並無差異。本書在討論外感伏氣的溫熱病時,詳細列出了暑火兩個門類。對於寒疫、冬溫,以及燥熱、濕熱的疫癘,只發熱無寒的溫瘧,病因各不相同,並附見於暑火、濕溫三個門類。學者只要對這些疾病進行深入的研究,就可以掌握其基本特徵,進一步理解和推廣並不困難。因此,像溫毒、溫疫、時行大頭等名稱,都被簡略掉了,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枝節,並非遺漏。

  7. 在本書中,所有理論,如果是我個人的創見,都以「拙似」二字標記,以供海內的名醫評論。如果理論無關緊要,即使拙劣也不會標記。

  8. 所有的解釋,如果出自前賢,醫生都應該知道,就不會再做注釋。如果在文章中提到某人的觀點,那是因為這種觀點很重要,不能省略。

  9. 本書中提及《黃帝內經》、《神農本經》、《名醫別錄》、《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前人的醫學著作,但未提及具體書籍名稱,那是因為這些都是醫學家常見的,希望避免過多的文字,並非憑空捏造。

  10. 藥名不用原本的字,而用其他字代替,可能是為了簡化,或者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這種現象已經存在很久了,現在也不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