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感證要義》~ 風 (6)
風 (6)
1. 中寒
2. 集說
中寒與傷寒,猶中風與傷風,有輕重緩急之分。魏玉璜謂中寒者,直中三陰。喻氏以外寒直入少陰腎臟為中寒。愚按直中寒邪,手足必厥逆。《傷寒論》太陰無厥逆。魏說未允,喻氏專屬之少陰,則其義有可思者。厥陰篇專詳厥逆,是厥逆為肝病矣。而通脈四逆湯,治手足厥逆,脈微欲絕。
吳茱萸湯,治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則皆以為少陰病。其故何也?蓋少陰水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寒至而腎即應之。腎病者肝亦病,肝病故厥逆,以乙癸同源,母子同氣也。是故治中寒之道,當審陰陽,權標本,有宜治肝,有不宜治肝。拙擬
厥病甚多,厥名不一,不特三陰有厥,即三陽亦有厥。然《傷寒論》之厥,與靈素之言諸厥,有同有異。中寒之厥,即《傷寒論》之寒厥。中寒而厥者,病發之勢暑,寒為陰邪,少陰內寓君火,中之為逆,故發之暴,且連肝而手足逆冷。太陰濕土,純陰之臟,中之為順,但能腹痛下利而已。故寒邪直中之卒病,肝腎有之,太陰所必無也。拙擬
少陰中寒而厥,必兼厥陰,而藥之治腎治肝,則有專屬。按吳茱萸一物,後人以為肝藥,仲景亦非不謂肝藥。少陰病多陰盛格陽,陽格則以回陽為要,惟薑、附克任。厥陰病多陰盛郁陽,陽鬱則以伸陽為急,非吳茱萸莫屬,二者之不侔如是,用吳茱萸而曰少陰病者,以厥陰之為兼證也。拙擬
治少陰病之吳茱萸,固肝藥,治乾嘔吐涎沫頭痛之隸於厥陰,則更為肝藥,乃又以治陽明之食谷欲嘔,則又為胃藥歟?夫吳茱萸之用,為疏土以伸木,施力在土,愈病在肝,故陽明厥陰兩經,皆得奏績。然則吳茱萸為肝藥,為胃藥,何少陰病而亦以胃藥治歟?不知中寒者少陰,相率而為病者,為肝與胃,經之論寒厥也。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
觀於此,而少陰病有肝胃之兼證,與仲景以治胃病治肝病之吳茱萸,並治少陰,皆可以無惑。拙擬
吳茱萸為肝胃之藥,故治陽明則標陽明,治厥陰則隸厥陰,治厥陰而為少陰兼證者,則標少陰,不標厥陰,然則少陰之可據者何在?吐利手足逆冷,與煩躁欲死,皆不得便謂之少陰,惟吐利手足逆冷,寒象已大著矣。且無表邪,無火劫,何所激而煩躁欲死。其所以煩躁欲死者,腎中真陽,寒邪直入而逼之。
受之不甘,拒之不可,舍少陰無此象也。仲景標病名之不苟也如是。拙擬
少陰病至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不可謂非寒邪直中,而吳茱萸湯之治,與四逆湯絕異,其故何歟?按四逆湯證,絕無煩躁,治不四逆而煩躁,則為茯苓四逆湯。茯苓是伐腎邪之物,乃為煩躁而設,如非陰陽相爭,何事伐腎以降逆,非腎尚有權,何敢再伐其腎。今煩躁欲死,則爭尤甚。
白話文:
[集說]
中寒和傷寒,就像中風和傷風一樣,有輕重緩急的區別。魏玉璜認為中寒是寒邪直接侵入三陰經脈。喻嘉言認為外來的寒邪直接進入少陰腎臟,才算是中寒。我認為,寒邪直接侵入,手腳一定會冰冷厥逆。《傷寒論》中太陰病不會出現厥逆的症狀,所以魏玉璜的說法不太恰當。喻嘉言專指少陰經,這其中或許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厥陰篇詳細闡述了厥逆的症狀,可見厥逆是肝病。而通脈四逆湯,是治療手腳厥逆、脈象微弱、快要斷絕的症狀;吳茱萸湯,是治療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快要死亡的症狀,這些都被歸為少陰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少陰對應水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所以寒邪來了,腎臟就會立即有所反應。腎臟生病,肝臟也會跟著生病,肝臟生病就會出現厥逆,這是因為乙癸同源,母子同氣的緣故。因此,治療中寒的方法,應當仔細辨別陰陽,權衡標本,有的適合治療肝,有的不適合治療肝。我認為,
厥的病症有很多種,名稱也不一樣,不只有三陰經脈有厥,三陽經脈也會有厥。《傷寒論》所說的厥,與《靈樞》、《素問》中談到的厥,有相同也有不同。中寒引起的厥,就是《傷寒論》中的寒厥。中寒而出現厥逆,病發的勢頭很急,寒邪是陰邪,少陰內藏君火,中寒為逆,所以發病很快,並且會連累到肝臟,導致手腳冰冷。太陰對應濕土,是純陰的臟器,中寒為順,只會引起腹痛、下痢而已。所以,寒邪直接侵入而導致的急病,肝腎會有,太陰則一定不會有。我認為,
少陰中寒而出現厥逆,一定會兼有厥陰的症狀,而藥物治療腎臟和肝臟,又有各自的專屬。按照吳茱萸這一味藥,後人認為是肝藥,張仲景也並非不認為它是肝藥。少陰病多為陰盛格陽,陽氣被格拒在外,此時回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薑、附子才能勝任。厥陰病多為陰盛鬱陽,陽氣被鬱積,此時伸張陽氣最為緊迫,除了吳茱萸別無他選。這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就是這樣。用吳茱萸來治療卻說是少陰病,是因為厥陰只是兼證。我認為,
治療少陰病的吳茱萸,固然是肝藥;治療乾嘔、吐涎沫、頭痛等屬於厥陰的病症,更是肝藥;然而用它來治療陽明經的食入穀物後想嘔吐,又成了胃藥嗎?吳茱萸的功效,是疏通脾土以伸展肝木,施力的重點在脾土,而治癒的關鍵在於肝,所以陽明、厥陰兩經都能見效。既然吳茱萸是肝藥,又是胃藥,為什麼少陰病也用胃藥治療呢?其實,中寒是少陰受病,而同時發病的是肝和胃,這才是經脈論述寒厥的重點。經文說:「前陰是宗筋匯聚的地方,是太陰和陽明交會的所在。」
由此可見,少陰病會兼有肝和胃的症狀,而且張仲景用來治療胃病和肝病的吳茱萸,都能治療少陰病,這就沒有什麼可疑惑的了。我認為,
吳茱萸是肝胃的藥物,所以治療陽明病就歸屬於陽明,治療厥陰病就歸屬於厥陰。治療厥陰病而兼有少陰症狀,就歸屬於少陰,而不歸屬於厥陰。那麼少陰病有什麼依據呢?吐利、手腳冰冷、煩躁欲死,不能簡單地都認為是少陰病。只有吐利、手腳冰冷,寒象已經非常明顯了,而且沒有表邪,也沒有火劫,為什麼會煩躁欲死呢?之所以會煩躁欲死,是因為腎中真陽,被寒邪直接侵入而逼迫。腎臟既不甘心承受,又無法拒絕,除了少陰經,其他經脈不會有這樣的症狀。張仲景標注病名是很嚴謹的。我認為,
少陰病到了吐利、手腳冰冷、煩躁欲死的程度,可以說是寒邪直接侵入,而吳茱萸湯的治療,與四逆湯卻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四逆湯的證候,絕對不會有煩躁的症狀。治療不是四逆卻有煩躁的,要用茯苓四逆湯。茯苓是消除腎邪的藥物,是為煩躁而設。如果不是陰陽相爭,為什麼要消除腎邪來降逆呢?如果腎臟沒有權力,又怎麼敢再消除腎邪呢?現在出現煩躁欲死,說明陰陽相爭更加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