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

《六氣感證要義》~ 風 (21)

回本書目錄

風 (21)

1. 集說

發汗固宜微矣,即利小便,亦所當慎。仲景於小便利者,必於方中去桂,以桂枝能入膀胱通小便,不獨走表驅風也。拙擬

凡春夏之交,病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側難,小便不利,即屬風濕。由陰雨濕蒸,或引飲過多所致,切勿誤認為傷寒。治之宜五苓散加羌活。昔羅謙甫以五苓散治此疫,救活甚多,加羌活則張石頑之法也。

白話文:

出汗本來就應該微微發汗就好,即使是使用利尿的方法,也應該謹慎。張仲景在方劑中,如果遇到小便不順暢的情況,一定會把桂枝拿掉,因為桂枝能夠進入膀胱幫助排尿,不只是單純地發散體表、驅逐風邪而已。我認為,

每當春夏交替之際,病人如果出現自己出汗、四肢沉重疼痛、翻身困難、小便不順暢的症狀,這就屬於風濕。這種情況是由於陰雨潮濕悶熱,或者喝水太多所導致的,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傷寒。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五苓散再加入羌活。以前羅謙甫用五苓散治療這種瘟疫,救活了很多人,而加入羌活則是張石頑的方法。

2. 方解

麻黃加朮湯,證見前說。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白朮(四兩),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此與麻黃湯所以不同處,在有濕無濕,彼無濕,用術則有劫液之虞,此有濕,則當以除濕為主,故用術獨多。喻氏云:麻黃得術,則雖發汗不止多汗,則術得麻黃,並可以行表裡之濕,二物同用之妙有如此,至證與麻黃類者,治亦無二致也。拙擬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名曰風濕。

麻黃(五錢,去節),杏仁(十個,去皮尖),薏苡(五錢),甘草(一兩,炙)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當風取冷,非夏不爾。方用麻黃,其汗必閉。故知喻氏夏月當風,取涼過久而閉其汗之說,為確不可易。日晡所尷者,即在陽明也。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外合肌肉,汗閉則肌肉痹矣,身疼發熱,皆所必至。

麻黃湯去桂枝,意蓋獨重開痹,無事調其營衛,製劑本輕,亦無藉於監製。易以薏苡者,痹久則濕將化熱,薏苡除久風濕痹,而又能入陽明清熱。此豈桂枝克勝厥任者,用甘草獨多,不特緩麻黃之散,且以汗出身熱而氣必虛,非補中不可,又其在夏月之一證也。拙擬

防己黃耆湯,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炙),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二錢半)

上銼麻豆大,每抄七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桂枝湯治汗出惡風,與此同。而彼為有風無濕,此則濕重於風,彼為營衛不和,此則衛虛絡痹。衛虛故風隨汗行,而不煩不疼,絡痹故脈雖浮而身則重,術甘培脾土,所以清風濕之原,黃耆助衛陽,所以化風濕之氣。然濕即獨重,自非防己宣通經絡,大逐其邪,濕何由去。不以汗解者,衛已虛也。

服後如蟲行,腰以下如冰,是濕已不行,即防己利大小便之驗也。拙擬

桂枝附子湯,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若大便艱小便自利者,於本方去桂枝加白朮。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擘)

白話文:

麻黃加朮湯:這個方子的適用情況和之前說的一樣。

組成:麻黃(三兩,去掉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烤過),白朮(四兩),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做法:將以上五種藥材,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少二升時,撈出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半,去除藥渣,溫熱服用八合,蓋被子取微汗。

這個方子和麻黃湯的不同之處,在於有無濕氣。麻黃湯沒有濕氣,如果用白朮,可能會耗傷津液;而這個方子有濕氣,所以應該以去除濕氣為主,因此白朮的用量特別多。喻氏認為:麻黃和白朮一起用,即使發汗也不會過多出汗;而白朮和麻黃一起用,也能夠同時去除體表和體內的濕氣,這兩種藥一起用有這樣巧妙的作用。至於症狀和麻黃湯相似的,治療方法也大致相同。這是我個人的見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汗出時吹到風,或長期受寒,導致全身疼痛發熱,到下午更嚴重的,這種情況稱為風濕。

組成:麻黃(五錢,去掉節),杏仁(十個,去皮尖),薏苡仁(五錢),甘草(一兩,炙烤過)。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每次用四錢,加水一碗半,煎到剩八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服用後會有微微出汗的感覺,要注意避風,避免再受寒。不是夏天不會這樣。如果用了麻黃,汗肯定會被抑制住。所以說喻氏認為夏天吹風,受涼太久導致汗閉的說法,確實沒有錯。下午加重的原因,是因為病位在陽明經。陽明經和太陰經是表裡的關係,陽明經外合肌肉,汗液被抑制,肌肉就會麻痹,所以會出現身體疼痛發熱這些症狀。

這個方子去掉了桂枝,大概是為了更專注於開通痹阻,沒有必要去調和營衛。這個方子劑量很輕,也不需要其他藥物來輔助。用薏苡仁代替桂枝,是因為痹阻久了,濕氣會轉化為熱,薏苡仁可以去除長期的風濕痹痛,而且能夠進入陽明經清除熱邪。這不是桂枝所能勝任的,而且這個方子用甘草的量特別多,不僅可以緩解麻黃的發散作用,也是因為出汗發熱會使體內正氣虛弱,需要補益中氣,而且這個方子是夏天病症的治法。這是我個人的見解。

防己黃耆湯:治療風濕導致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的症狀。

組成: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炙烤過),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二錢半)。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每次用七錢,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水一碗半,煎到剩八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如果喘氣加麻黃半兩,胃不舒服加芍藥三分,氣往上衝加桂枝三分,下焦有陳寒加細辛三分。服藥後,應該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中爬行,從腰部以下感覺像冰一樣涼,然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床被子圍住腰部以下,保持溫暖使其微微出汗,病就會好轉。

桂枝湯也是治療出汗怕風的,和這個方子的不同之處是,桂枝湯是有風沒有濕,這個方子是濕氣重於風,桂枝湯是營衛不和,這個方子是衛氣虛弱導致經絡痹阻。衛氣虛弱所以風邪隨著汗液而行,但是不會煩躁和疼痛;經絡痹阻所以脈象雖然浮,但是身體沉重。白朮和甘草可以培補脾土,從根源上清除風濕;黃耆可以幫助衛陽,化解風濕之氣。然而濕氣實在太重,如果不用防己來宣通經絡,大力驅除邪氣,濕氣是沒辦法去除的。這個方子不用發汗來解決問題,是因為衛氣已經虛弱了。

服藥後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中爬行,腰部以下感覺像冰一樣涼,這是因為濕氣已經不再流通,也驗證了防己能夠利小便的功效。這是我個人的見解。

桂枝附子湯:治療風濕交困,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己轉動身體,不噁心不口渴,脈象虛浮而澀的症狀。如果大便困難,小便正常,就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去掉桂枝,加入白朮。

組成: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製過,去掉皮,切成八片),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烤過),大棗(十二枚,掰開)。

做法:將以上五種藥材,用水六升,煮到剩二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白朮附子湯

組成: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製過,去皮),甘草(一兩,炙烤過),生薑(一兩半,切片),大棗(六枚,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