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虛勞心傳》~ 選方 (8)
選方 (8)
1. 歸脾湯
崩漏加地芍、麥冬、五味、萸肉、龜甲、血餘。本方加柴胡、山梔,是加味歸脾湯也。
此方補氣養血安神,乃心脾肝三經之藥,宋·嚴用和所創。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者也。胃足陽明與大腸手陽明為二陽,蓋人之情欲,本以傷心,母傷則病及其子。勞倦本以傷脾,臟傷則病連於腑。故凡內而傷精,外而傷形,皆能病及於胃。此二陽之病,所以發心脾也。
不得隱曲,陽道病也。夫胃為水穀之海,主化營衛而潤宗筋。如經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陽陽明之所合也。胃病則失生化精血之原,故為陽衰少精,其在女子則為不月。又云: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胃家受病,久而傳變,則肝木勝土,風淫而肌體消削,胃病則肺失所養,故氣息奔急,氣竭於上,由精虧於下,敗及五臟,故死不治。所以病才見端,即為療治。
原方無遠志、當歸,薛氏加入以治血虛,又加丹皮、山梔,以治血熱,而陽生陰長之理乃奮。隨手變化,通於各症,無不神應。趙氏謂凡治血症,須按三經用藥。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歸脾湯一方,從肝補心,從心補脾,率所藏所生,而從所統,所謂隔二之治,其意蓋歸血分藥一邊。
後人不解,妄為加減,盡失其義,即有稍知者,亦只謂治血從脾,雜入溫中香燥劫陰之劑,而嚴薛二家之旨益晦。高鼓峰熟於趙氏之論,獨悟其微,謂木香一味,香先入脾,縱欲使血歸於脾,此噓血歸經之法,然嫌其香燥,反動肝火而干精液,故其用每去木香而加白芍,以追已散之陰。且心血衰少,火必刑金,白朮燥烈,恐增咳嗽,得芍藥則太陰為養營之用。
惟脾虛泄瀉者,方留木香以醒脾,脾挾虛寒者,方加桂附以補陽。而外此者,出入心肝脾三經,甘平清潤之藥。愚謂經期不準,閉絕崩漏及便血等症,本方加減,多所相宜。若嘔吐諸血,果屬氣虛不能統攝,必面色黃白而無神,言語輕微而倦怠,脾胃虛薄而不調,六脈微弱而不數者,亦可用本方。
然患氣虛失血者甚少,即思慮傷心,勞將成未成之界,未見腎陰虛諸症,而兼脾虛症候,或大便溏泄者,則宜是方。若內熱骨蒸已成虛勞,又宜壯水滋陰為要,縱食少便泄,非參、耆、白朮助陽之品所宜矣。若勞役而兼勞心者,是心脾俱傷,具前列之症,未見肺腎陰虛諸病者,可用本方加減。
然勞倦傷脾,乃脾之陰分受傷者多。故經云:陰虛生內熱,因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上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是宜補脾胃之陰。此勞役太過,陽和之氣,亢極化火,火旺則陰虛內熱,但非色欲傷腎,真陰虛而生內熱之難療。又云: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
白話文:
歸脾湯
若遇到崩漏(指女性不正常的出血),可以在歸脾湯的基礎上,加入地黃、芍藥、麥冬、五味子、山茱萸、龜甲和血餘炭。如果原方再加入柴胡和山梔子,就成為加味歸脾湯。
這個方子主要功效是補氣、養血、安神,是同時調理心、脾、肝三條經脈的藥方,由宋朝的嚴用和所創立。《內經》中說,二陽經(胃經和大腸經)的病變會影響到心和脾,如果無法隱藏壓抑,就會導致女性月經不調。胃經屬足陽明,大腸經屬手陽明,兩者皆為陽經。人的情慾原本就會傷害心,母親(指心)受到傷害,就會影響到孩子(指脾)。過度勞累原本就會傷害脾,臟腑受到傷害,就會影響到其他腑。因此,凡是內在傷到精氣,外在傷到形體,都可能影響到胃。這就是二陽經的病變,會影響到心和脾的原因。
所謂「不得隱曲」,指的是陽道方面的疾病。胃是水穀之海,負責將飲食轉化為營養物質並滋養宗筋。如同經典所說:「前陰(生殖器)是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太陽經和陽明經交會的地方。」胃功能失常,就會失去產生精血的來源,導致陽氣衰弱、精液減少。如果發生在女性身上,就會出現月經不調。又說:「如果病邪傳到風消(指肌肉消瘦),或傳到息賁(指氣喘),就屬於不治之症。」胃病如果拖延太久,就會傳變,導致肝木克制脾土,風邪過盛而使肌肉消瘦。胃病也會導致肺失養分,所以會出現呼吸急促,這是因為氣往上衝,精虧損在下,最終影響到五臟,屬於不治之症。所以,一旦發現疾病的苗頭,就應該立即治療。
歸脾湯原方並沒有遠志和當歸,薛氏加入了這兩味藥,用來治療血虛。又加入了丹皮和山梔子,用來治療血熱,進而促進陽氣生長和陰液滋長。能夠根據情況靈活變通,應對各種病症,效果都非常顯著。趙氏認為,治療血症必須根據心、脾、肝三條經脈來用藥。心產生血,脾統攝血,肝儲藏血。歸脾湯這個方子,從肝來補心,從心來補脾,調節所藏、所生之血,進而達到統攝的作用。這屬於「隔二治一」的方法,主要是針對血分的藥方。
後人不理解這個道理,隨意增減藥物,完全失去了原方的意義。即使有些人稍有了解,也只知道治療血症要從脾入手,卻加入溫燥香竄的藥物,反而損傷陰液,使得嚴氏和薛氏的宗旨更加模糊不清。高鼓峰熟知趙氏的理論,獨自領悟了其中的奧妙,認為木香這味藥,香氣先入脾,即使想要讓血歸於脾,也屬於促使血歸經的方法,但是木香的香燥之性,反而會擾動肝火而損耗精液。因此,他通常會去除木香,而加入白芍,來追回已經散失的陰液。而且,心血衰少,火必定會克制金(指肺),白朮性燥烈,恐怕會加重咳嗽,加入芍藥則可使太陰經(脾經)得到滋養。
只有在脾虛導致腹瀉的情況下,才保留木香來醒脾;如果脾虛兼有虛寒,才加入桂附來補陽。除此之外,歸脾湯的藥物都應當選擇出入心、肝、脾三條經脈的,性質甘平、清潤的藥物。我認為,像月經不規律、閉經、崩漏以及便血等病症,使用這個方子加減藥物,大多都適合。如果嘔吐各種血,確實是因為氣虛不能統攝,必定會面色黃白而無光澤、說話聲音輕微無力、感到疲倦、脾胃虛弱而不協調、脈象微弱而不數(脈搏次數正常),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然而,氣虛導致失血的患者很少,即使是思慮過度而傷到心,或勞累將成未成的階段,還沒出現腎陰虛的症狀,卻有脾虛的症狀,或者大便稀溏的患者,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如果已經出現內熱骨蒸等虛勞症狀,就應該以滋養腎陰為重點。即使出現食慾不振、大便稀溏,也不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等助陽的藥物。如果是勞累過度又加上勞心,導致心脾兩傷,出現前面列舉的症狀,但沒有出現肺腎陰虛的疾病,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加減。
勞累過度導致脾傷,多半是脾的陰分受到損傷。所以經典說:「陰虛會產生內熱,因為勞累過度,形體和氣血衰少,穀氣不足,上焦運行不暢,上脘不通,導致胃熱,熱氣熏蒸胸中,所以產生內熱。」這種情況應該補脾胃的陰液。這是因為勞累過度,陽氣過盛而化火,火旺則陰虛而產生內熱。但這並非因色慾傷腎,所導致的真陰虛內熱,難以治療的。又說:「如果遠行勞累,又遇到高溫而感到口渴,口渴則陽氣內耗,內耗則熱邪會停留在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