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1. 嘔吐
2. 嘔吐方論
嘔吐出於胃氣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水、有宿食、有膿血、有氣攻,又有所謂風邪入胃,凡是數者,可不究其所自來哉?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悽清,法當以剛壯溫之;熱而嘔吐,則喜冷惡熱,煩躁口乾,法當以溫涼解之。
痰水證者,唾沫,怔忪,先渴後嘔,與之消痰逐水輩;宿食證者,胸腹脹滿,醋悶吞酸,與之消食去積輩,腥氣、燥氣、熏炙、噁心,此膿血之聚,經所謂嘔家有癰膿,不須治膿儘自愈是爾。七情內郁,關格不平,此氣攻之證,經所謂諸郁干胃則嘔吐是爾。若夫風邪入胃,人多不審,率用參朮助之,攔住寒邪,於此尤關利害。
其或惡聞食臭,湯水不下,粥藥不納,此則翻胃之垂絕者也,辨之不早,其何以為對治乎?雖然,足陽明之經,胃之絡脈也,陽明之氣下行則順,今逆而上行,謹不可泄,固也。然嘔吐者,每每大便秘結,上下壅遏,氣不流行,盍思所以區劃而利導之?他如汗後水藥不入口者,逆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微熱而手足厥者,虛寒之極也,識者憂焉。
白話文:
嘔吐方論
嘔吐是因為胃氣不和造成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嘔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胃寒、胃熱、痰水、宿食、膿血、氣鬱,還有風邪入侵胃部。不論嘔吐的原因為何,我們都需要仔細辨別。
如果因為胃寒而嘔吐,患者會怕冷喜暖,四肢冰冷,治療方法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身體。如果因為胃熱而嘔吐,患者會怕熱喜冷,煩躁口乾,治療方法要用溫涼的藥物來瀉熱。
痰水導致的嘔吐,患者會有唾液增多、神志恍惚、先渴後嘔的症狀,治療方法要用能消痰利水的藥物。宿食導致的嘔吐,患者會有胸腹脹滿、呃逆、吞酸的症狀,治療方法要用能消食去積的藥物。如果嘔吐物有腥臭味或乾燥、以及噁心等症狀,這是膿血積聚的表現,《經方》上說:「嘔吐的病人如果有癰膿,不需要治療膿瘍,它會自己痊癒」。七情鬱結,導致氣機阻滯不通暢,這是氣鬱攻心的表現,《經方》上說:「各種鬱結之氣衝擊胃部就會引起嘔吐」。至於風邪入侵胃部,很多人辨證不清,往往使用人參、白朮等溫補藥物,反而阻滯寒邪,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
如果患者聞到食物就噁心,喝不下湯水,吃不下粥藥,這是胃氣翻騰,快要危及生命的徵兆,如果不能及時辨別治療,將無計可施。此外,足陽明經是胃經的絡脈,陽明之氣應該向下運行,現在卻逆行向上,治療時一定要注意固護陽氣,不可泄瀉。然而,嘔吐的病人常常便秘,上下氣機都堵塞,氣機不能流通,應該考慮如何疏通導滯。其他情況,例如汗後不願喝水,嘔吐且脈象虛弱、小便頻繁、身體微熱但手腳冰冷,這是虛寒到了極點,懂行的人都會感到憂慮。
3. 嘔吐證治
附子理中湯,治寒證嘔吐。(方見寒類。)
二薑湯,治寒證嘔吐。
良薑,生白姜(各半兩),木香,丁香(各二錢半),甘草(炙,一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盞半,煎半,食前服。
吳茱萸湯,治冷涎嘔吐,陰證乾嘔通用。
吳茱萸(沸湯泡洗三次,焙炒),生薑(各一兩半),人參(三分),大棗(五個)
上銼細。每服四錢,水盞半,煎半,食前服。
小柴胡湯,多加生薑,治熱證嘔吐。(方見血類。)人參鬚依分兩用,或加烏梅亦得。
大半夏湯,治痰證嘔吐。
半夏(制,銼,二兩),人參(四錢,切片)
上每四錢,姜七片,蜜少許,熟煎服。
小半夏茯苓湯,治水氣嘔吐。(方見水飲門。)
《金匱》云: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則嘔止。
治中湯,治食證嘔吐。
人參,白朮,乾薑(炒),甘草(炙),青皮,橘紅(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棗一枚煎服。積聚,大便秘者,加大黃二棋子許。
二陳湯(方見瘧門。),加縮砂、丁香,治宿食嘔吐。
地黃湯,治膿血嘔吐。
生地黃(洗,焙),川芎(各一兩),半夏(制),甘草(炙。各三分),南星(蕩洗七次),芍藥,白芷,茯苓,北梗,前胡,知母,人參(各半兩)
上銼。每服三錢半,姜五片,烏梅一個,煎服。
加減七氣湯,治氣鬱嘔吐。
半夏(制,二兩半),人參,辣桂,厚朴(制。各一兩),茯苓(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三錢半,姜七片,棗一枚煎服,加木香亦得。
藿香正氣散,治風邪入胃嘔吐。
半夏曲,川厚朴(制。各三兩),藿香葉,橘紅(各一兩),甘草(炙,七錢)
上銼散。每三錢,姜七片,棗一枚,食前煎服。又養胃湯(方見寒類)通用。
木香豆蔻散,治翻胃嘔吐。
人參,木香,肉豆蔻(麵裹煨。各半兩),白豆蔻仁(一分),甘草(炒,一錢半)
上粗末。每三錢,薑棗煎服。
參橘湯,治翻胃。
人參,真橘紅,石蓮肉(各半兩),透明乳香(一錢半)
上末。每一錢,薑湯點服。
丁香煮散,治翻胃嘔逆。
丁香,石蓮肉(各十四枚),北棗(七枚,截碎),生薑(七片),黃秫米(半合,洗)
上水碗半,煮稀粥,去藥,取粥食之。
附子散,治弱證翻胃。
大附子(一枚,作兩截,中心各剜小孔,入丁香四十九粒塞滿,以竹針插合,置磚上,炭火燲四圍,淬薑汁半碗,再淬再淬,以盡為度,去皮,切,焙)
上並末,每一錢半,粟米一捻,北棗二個,煎,食前服。
養正丹,大治停寒留飲,聚涎翻胃,嘔吐。(方見痼冷門。)添姜煎二陳湯下。
嘔吐家多大便秘結,虛冷者,用靈砂或養正丹溫而利之。又蘇合香丸(方見嗽門)用四分,感應丸(方見脹滿門)用六分,夾研作細丸,薑汁泡,沸湯下,此亦溫利。若大便熱結,用蜜煮凝,捻作指錠,納後部導之。或用獖豬膽一枚,取汁,入法醋少許,以筆蘸,滴灌於後部。
或燒皂角於桶內熏穀道。或用連根蔥白一握,漢椒五十粒,搗細作餅,焙熱,和輕粉掩臍,續以蔥椒煎湯,熏蕩身下。
翻胃方
橘皮湯,治翻胃嘔吐。
真橘皮(用日照西方壁土炒香,取橘皮為末)
上每二錢,薑棗略煎服。
蓮子散,治翻胃。
石蓮子肉為末,入些肉豆蔻末,米湯乘熱調服二方,患痢噤口通用。
溫胃散,治久冷翻胃。
真附子(一個,生,去皮臍,分作四塊,生薑半斤,水一大碗,慢火同煮至半盞,取附子切,焙)
上為末,每一錢,空心溫米湯調下。
白話文:
嘔吐證治
附子理中湯用於治療寒證引起的嘔吐。(方劑詳見寒證篇)
二薑湯用於治療寒證引起的嘔吐。
方劑:生薑、白薑(各半兩)、木香、丁香(各二錢半)、炙甘草(一錢半)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碗水煎成半碗,飯前服用。
吳茱萸湯用於治療冷涎嘔吐,以及陰證引起的乾嘔。(可用於此兩種情況)
方劑:吳茱萸(用沸水泡洗三次,再焙炒)、生薑(各一兩半)、人參(三分)、大棗(五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碗水煎成半碗,飯前服用。
小柴胡湯,加入較多生薑,用於治療熱證引起的嘔吐。(方劑詳見血證篇)可依處方用量添加人參鬚,或加烏梅。
大半夏湯用於治療痰證引起的嘔吐。
方劑:制半夏(研磨,二兩)、人參(四錢,切片)
用法:每次取四錢藥材,加入七片薑片和少許蜂蜜,煎煮後服用。
小半夏茯苓湯用於治療水氣引起的嘔吐。(方劑詳見水飲篇)
《金匱要略》記載:嘔吐者可用半夏來去除體內水分,水去則嘔止。
治中湯用於治療飲食積滯引起的嘔吐。
方劑:人參、白朮、炒乾薑、炙甘草、青皮、橘紅(等量)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一枚大棗煎煮後服用。若為積聚,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二棋子許。
二陳湯(方劑詳見瘧疾篇),加入縮砂仁、丁香,用於治療宿食引起的嘔吐。
地黃湯用於治療膿血嘔吐。
方劑:生地黃(洗淨,焙乾)、川芎(各一兩)、制半夏、炙甘草(各三分)、七次淘洗的南星、芍藥、白芷、茯苓、北沙參、前胡、知母、人參(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半,加五片薑片和一個烏梅煎煮後服用。
加減七氣湯用於治療氣鬱引起的嘔吐。
方劑:制半夏(二兩半)、人參、肉桂、制厚朴(各一兩)、茯苓(一兩半)、炙甘草(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半,加七片薑片和一枚大棗煎煮後服用,也可加木香。
藿香正氣散用於治療風邪入侵胃部引起的嘔吐。
方劑:半夏曲、制川厚朴(各三兩)、藿香葉、橘紅(各一兩)、炙甘草(七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七片薑片和一枚大棗,飯前煎煮後服用。也可參考養胃湯(方劑詳見寒證篇)。
木香豆蔻散用於治療呃逆嘔吐。
方劑:人參、木香、麵裹煨肉豆蔻(各半兩)、白豆蔻仁(一分)、炒甘草(一錢半)
用法:將藥材粗略研磨。每次服用三錢,加薑棗煎煮後服用。
參橘湯用於治療呃逆。
方劑:人參、真橘紅、石蓮肉(各半兩)、透明乳香(一錢半)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湯送服。
丁香煮散用於治療呃逆嘔吐。
方劑:丁香、石蓮肉(各十四枚)、北棗(七枚,切碎)、生薑(七片)、洗淨的黃秫米(半合)
用法:用半碗水煮成稀粥,去渣取粥食用。
附子散用於治療虛弱引起的呃逆。
方劑:大附子(一個,切成兩半,在中心挖出小孔,塞入49粒丁香,用竹針封合,放在磚上用炭火烤炙四周,再用半碗薑汁反覆淬煉至薑汁用盡,去皮切片,焙乾)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半,加少許粟米和兩個北棗煎煮,飯前服用。
養正丹主要治療寒邪停滯、留飲、涎液聚積、呃逆嘔吐。(方劑詳見痼冷篇)可加薑煎煮二陳湯後服用。
嘔吐患者常伴有大便秘結,虛寒者,可用靈砂或養正丹溫和通便。也可取蘇合香丸(方劑詳見咳嗽篇)四分,感應丸(方劑詳見脹滿篇)六分,研磨成細丸,用薑汁泡開,用沸水送服,此法溫和通便。若大便秘結,可用蜂蜜煮凝,搓成指狀,放入肛門導便。或取豬膽一個,取汁,加少許米醋,用筆蘸取,滴入肛門。
或在桶內燒皂角熏穀道。或取連根蔥白一把,花椒五十粒,搗碎成餅,焙熱,與輕粉一起敷貼臍部,同時用蔥椒煎湯熏蒸下身。
翻胃方
橘皮湯用於治療呃逆嘔吐。
方劑:真橘皮(用日照西方壁土炒香,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二錢,加薑棗略煎服用。
蓮子散用於治療呃逆。
方劑:石蓮子肉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肉豆蔻粉末,用熱米湯調服。此二方也可用于治療痢疾伴口噤的情況。
溫胃散用於治療久寒引起的呃逆。
方劑:生附子(一個,去皮臍,切成四塊)、生薑(半斤),加一大碗水,小火慢煮至半碗,取出附子切片,焙乾。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空腹用溫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