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5)

1. 附諸方

加味二陳湯,治停痰,氣結而嘔。

白話文:

加味二陳湯

治痰氣停結,引起嘔吐症狀。

半夏(泡),陳皮(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砂仁(一兩),丁香(五錢),生薑(三兩)

白話文:

  1. 半夏(泡過):半斤

  2. 陳皮:半斤

  3. 白茯苓:三兩

  4. 甘草(炙過的):一兩半

  5. 砂仁:一兩

  6. 丁香:五錢

  7. 生薑:三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白話文:

每服用一兩藥量,以水煎煮後服用。

2. 膈噎方論

能飲食而能便下,無斯病矣,飲食不下而便稍秘,則膈噎成焉。皆由恚憂氣結,思慮傷脾,以致津液枯澀而飲食不能下,下則便秘不通,復而上行也。《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子和云: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

白話文:

能夠吃喝並且能正常排便,就不會有這些疾病了。吃喝不能下去大便也有些許不通暢,那麼就會產生隔噎。這些都由憤怒憂慮引起氣結、思慮傷害脾臟,最後導致體內津液枯澀而吃喝不能下去,下去以後則出現大便不通暢的情況,然後又會逆向往上升。《黃帝內經》說:三陽聚結,就叫做膈。和子說:三陽是指大腸、小腸和膀胱。

結謂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澀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此陽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故經又曰:少陽所致,為嘔湧,溢食不下,此理明矣。嚴氏曰:五噎五膈者,由喜怒不常,七情傷於脾胃,鬱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飲食不下。蓋氣留於咽嗌者,則成五噎,結於胸膈者,為五膈。

白話文:

結謂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大便,膀胱熱結則津液枯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澀不通,症狀必定反而向上發展,所以食物無法吞嚥下去,縱使勉強吞下去,也會再吐出來,這是因為陽火不下降,反而向上發展的緣故,所以《內經》又說:少陽所致,為嘔吐嘔湧,食物無法吞嚥下去,這個道理很明顯。

嚴氏說:五噎五膈,是由於喜怒不常,七情傷於脾胃,鬱而生痰,痰與氣搏結,使氣無法下降,飲食無法吞嚥。氣滯留在咽嗌者,則成為五噎,結在胸膈者,則成為五膈。

五噎之名,憂、思、勞、食、氣也。五膈之名,憂、恚、寒、熱、氣也。其病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夫喜怒憂鬱,內傷脾肺,肝氣愈盛,痰火上升,血液俱耗,胃脘干槅,其槅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槅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又曰翻胃。

白話文:

五噎的病因是憂心、思慮過度、勞累、飲食失調和情緒激動。五膈的病因是憂心、怨恨、受寒、受熱和情緒激動。這兩種病都會導致胸膈脹滿憋悶,嘔吐、噎住妨礙飲食。喜怒憂鬱等情緒會損傷脾肺,使肝氣過旺,痰火上升,體內血液消耗殆盡,胃部乾枯。乾枯的部位在胃脘上部,靠近咽喉,水液可以通過,食物難以進入,偶爾能進入,但數量不多,這種情況稱為噎。乾枯的部位在胃脘下部,靠近胃,食物雖然能進入,但難以全部進入胃中,長時間之後又吐出來,這種情況稱為膈,也稱為翻胃。

所因不同,病出一體。其病始有吞酸、吐酸、吐痰、出沫、痞塞、嘈雜等證,醫者不察病原,妄投峻劑,愈耗真元,久則脾胃漸虛,血液枯澀,以致傳道失常,便秘不通,治尤難矣,良可嘆哉!治法宜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氣補脾,抑肝開鬱。治宜枳朮二陳湯。降火以炒黃芩黃連;清痰以竹瀝、薑汁;開鬱以神麯、香附;潤氣以杏子、麻仁;燥以白蜜、乳汁;血虛以當歸、地黃之類。其間倘服燥熱過多,津液枯澀,腸胃燥結,屎如羊矢者不治。

白話文:

不同的原因導致的同一類疾病。疾病一開始的症狀有:吐酸水、嘔吐酸水、吐痰、吐沫、消化不良、胸悶腹脹、嘈雜等。醫生不查明病因,亂用猛藥,更加耗損人體的元氣,時間久了,脾胃虛弱,血液枯竭,導致傳導系統失常,大便祕結,難以治療。真是令人嘆息!治療方法應以滋養血液、生津、清痰、降火、潤氣補脾、抑肝解鬱為原則。治宜枳朮二陳湯。降火以炒黃芩、黃連;清痰以竹瀝、薑汁;開鬱以神麯、香附;潤氣以杏子、麻仁;燥以白蜜、乳汁;血虛以當歸、地黃之類。如果服用過多燥熱藥物,導致津液枯竭,腸胃乾燥,大便如羊糞,這不治之症。

丹溪云:年高者不治,無血故也。不守戒忌,厚味房勞之人,亦不可治。張雞峰曰: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治,此一言深中病情,可不信哉!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

丹溪子說:年紀大的人不要治療,因為他們的血氣已經耗盡了。不遵守戒律、喜好肥甘醇厚、縱慾過度的人,也不宜治療。

張機峯說:噎食是精神鬱結所致,只有內觀自身、調理養生才能治癒。這句話深入把握了病情的核心,怎麼能不信呢!

秘傳枳朮二陳湯,治痰氣食膈,嘔吐痰涎,翻胃嘈雜。

白話文:

祕傳枳朮二陳湯

治療痰氣阻滯於食道,導致嘔吐痰液,胃氣翻騰,嘈雜不安。

白朮(泔洗,銼,土炒一錢),黑枳實(麩炒),陳皮(去白。各八分),茯苓(去粗皮),香附子(童便浸,炒),半夏(湯泡七次。各一錢),黃連(薑汁炒),檳榔(雞心者),白豆蔻(各五分)青皮(麩炒),吳茱萸,生甘草(各三分)

白話文:

白朮(用米泔水洗淨、切片、土炒至一錢重),黑枳實(用麩皮炒香),陳皮(去掉白色的內皮,各取八分),茯苓(去掉粗糙的外皮),香附子(用童便浸泡後炒熟),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各取一錢),黃連(用薑汁炒香),檳榔(取雞心型的檳榔),白豆蔻(各取五分),青皮(用麩皮炒香),吳茱萸,生甘草(各取三分)。

上㕮咀。用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氣虛者加人參黃耆;血虛者加當歸、地黃;郁加神麯、撫芎。

白話文:

藥方名稱:上㕮咀

配方:

水一鍾

姜三片

棗一枚

製法:

將上述材料加水煎煮,至液體減少八分之一,即可服用。

服法:

空腹服用。

適應症:

氣虛、血虛、鬱證。

功效:

補氣、養血、解鬱。

加味:

氣虛者可加人參、黃耆;

血虛者可加當歸、地黃;

鬱證者可加神麯、撫芎。

秘傳半夏樸湯,治翻胃吐痰,胸滿肋痛,嘈雜吐涎。

白話文:

祕傳半夏樸湯

主治:

  • 翻胃嘔吐
  • 胸悶肋痛
  • 嘈雜噁心,吐出唾液

藥方:

  • 半夏
  • 樸硝
  • 生薑
  • 炙甘草
  • 生棗仁
  • 紫蘇子

半夏(湯泡七次),厚朴(薑汁製),山梔(去皮,炒黑),川黃連(薑汁炒。各一錢),廣陳皮(去白,八分),茯苓(去粗皮,八分,),甘草(生用,三分),黑枳實(麩炒,一錢),蒼朮(泔浸,炒,八分),澤瀉,香附子,青皮(各五分),當歸,白豆蔻(各六分)

白話文:

半夏(用沸水浸泡七次),厚朴(用薑汁製成),山梔(去皮,炒至發黑),川黃連(用薑汁炒製。每樣一錢),廣陳皮(去白色內膜,八分),茯苓(去粗皮,八分),甘草(生用,三分),黑枳實(用麩皮炒製,一錢),蒼朮(用淘米水浸泡,炒製,八分),澤瀉,香附子,青皮(各五分),當歸,白豆蔻(各六分)。

上㕮咀。用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栝蔞實丸(《和劑方》)治膈噎,胸膈痞,痛徹背脅,喘急妨悶。

白話文:

取一碗半的水,加入三片生薑,煮沸後再煮約 8 分鐘,不拘時間服用。

栝蔞實丸(《和劑局方》)

治療胸膈噎塞、胸中痞塞、疼痛徹及背部和脅部,喘促且妨礙呼吸而感到胸悶。

栝蔞實(去殼,別研),枳殼(去瓤,麩炒),半夏(湯泡七次),桔梗(炒。各一兩)

白話文:

  • 栝蔞仁(去除外殼,另外研磨)。

  • 枳殼(去除果瓤,用麩皮炒)。

  • 半夏(用沸水浸泡七次)。

  • 桔梗(炒製。每種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送下。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薑汁和米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人參利膈丸(東垣方),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白話文:

人參利膈丸(東垣方),治療膈肌痙攣、氣體阻滯、胸悶不適、大便乾燥、痰多咳嗽、呼吸困難、脾胃氣滯、促進新陳代謝。是治療膈氣的良藥。

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當歸,藿香,甘草,枳實(麩炒黃。各一兩),大黃(酒浸,蒸熟),厚朴(薑製。各二兩)

白話文:

木香、檳榔(各七錢五分),人參、當歸、藿香、甘草、枳實(用麩皮炒黃。各一兩),大黃(用酒浸泡,蒸熟),厚朴(用生薑炮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五膈寬中散,治七氣留滯,飲食不下,谷脹、氣脹通用。

白話文:

五膈寬中散:治療七氣鬱結,食物無法消化,腹部脹滿、氣體脹滿等問題。

使用方法:將藥物研磨成細粉,加水調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水送服。

撞氣阿魏丸,治五種噎疾,九般心痛,痃癖氣塊,冷氣攻刺。(並見諸氣門。)

白話文:

撞氣阿魏丸,治療五種噎堵疾病,九種心痛,腹脹積聚氣塊,寒氣侵襲刺痛。(詳細內容請參考相關氣門)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不能運化。

白朮和胃丸

八珍湯,治證同前。

寬中進食丸,滋形氣,美飲食。(以上並見調理脾胃門。)

保和丸,消食開胃。(方見積聚門。)

橘杏麻仁丸,治噎膈,大便燥結。

白話文:

白朮散

調理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

白朮和胃丸

與白朮散同治。

八珍湯

調理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

寬中進食丸

增強體質,促進食慾。

保和丸

消食開胃。

橘杏麻仁丸

治療噎膈、大便乾燥。

橘皮(炙),杏仁(去皮尖),麻仁(去殼。各三兩),郁李仁(去殼,五錢)

白話文:

橘皮(烤焦),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麻仁(去殼。各三兩),郁李仁(去殼,五錢)

下除陳皮為末,三仁俱搗成膏,用棗仁去核,以石臼內三味,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煎枳實湯送下,食前服。

白話文:

把陳皮切碎研磨成末,三種仁都搗成膏,用棗仁去掉核,在石臼內將三種材料搗勻,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五六十粒,煎枳實湯送服,在飯前服用。

謹按:膈噎翻胃之證,皆由七情太過,而動五臟之火,熏蒸津液,而痰火益盛,脾胃漸衰,飲食不得流利,為膈、為噎、為翻胃也矣。丹溪云:年高者不治。蓋年少之人,氣血未虛,用藥劫去痰火,調其脾胃,病不復矣。年老之人,氣血已虛,用藥劫去痰火,雖得暫愈,其病立復,所以然者,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也。又云:此證切不可用香燥之藥而厚滋味。

白話文:

根據我的看法,胃口堵塞和胃部反酸的症狀,都是因為情緒過於激動,導致五臟之火上升,燻蒸津液,痰火更加旺盛,脾胃逐漸衰弱,飲食不能順利消化,因而出現胃部堵塞、胃口反酸和胃部反酸的症狀。丹溪說:年紀大的人不應該治療。因為年輕人氣血未虛,用藥物去除痰火,調理脾胃,疾病可以痊癒。老年人氣血已經虛弱,用藥物去除痰火,雖然可以暫時治癒,但疾病會立即復發。原因是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丹溪又說:這種病症絕對不能使用芳香燥烈之藥和濃鬱的滋補品。

蓋證屬熱燥,固不用香燥之藥。香能散氣,燥能耗血,而滋味助火而生痰也。有等庸工,但見斯疾,不察病因,便以峻劑投入而取刻效,圖以厚賄,不思病危,復而不救,可不嘆哉!

白話文:

這類型的疾病屬於熱燥的體質,自然不能用香燥類的藥物。香能使氣散熱,燥能耗損血液,這些都是助火生痰的滋味。有些庸碌的醫生,一旦看到這種疾病,不仔細地瞭解病因,便使用峻烈的藥劑以求快速的效果,藉此獲得厚厚的賄賂,卻沒想到病危後無法救治,豈不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