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3)

1. 附諸方

加味二陳湯,治停痰,氣結而嘔。

半夏(泡),陳皮(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砂仁(一兩),丁香(五錢),生薑(三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白話文:

附諸方:

加味二陳湯,用於治療痰飲停滯、氣機阻滯而引起的嘔吐。

處方:半夏(經過炮製),陳皮(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甘草,一兩半),砂仁(一兩),丁香(五錢),生薑(三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兩藥末,用水煎服。

2. 附:膈噎

3. 膈噎方論

能飲食而能便下,無斯病矣,飲食不下而便稍秘,則膈噎成焉。皆由恚憂氣結,思慮傷脾,以致津液枯澀而飲食不能下,下則便秘不通,復而上行也。《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子和云: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

結謂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澀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此陽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故經又曰:少陽所致,為嘔湧,溢食不下,此理明矣。嚴氏曰:五噎五膈者,由喜怒不常,七情傷於脾胃,鬱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飲食不下。蓋氣留於咽嗌者,則成五噎,結於胸膈者,為五膈。

五噎之名,憂、思、勞、食、氣也。五膈之名,憂、恚、寒、熱、氣也。其病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夫喜怒憂鬱,內傷脾肺,肝氣愈盛,痰火上升,血液俱耗,胃脘干槅,其槅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槅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又曰翻胃。

所因不同,病出一體。其病始有吞酸、吐酸、吐痰、出沫、痞塞、嘈雜等證,醫者不察病原,妄投峻劑,愈耗真元,久則脾胃漸虛,血液枯澀,以致傳道失常,便秘不通,治尤難矣,良可嘆哉!治法宜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氣補脾,抑肝開鬱。治宜枳朮二陳湯。降火以炒黃芩、黃連;清痰以竹瀝、薑汁;開鬱以神麯、香附;潤氣以杏子、麻仁;燥以白蜜、乳汁;血虛以當歸、地黃之類。其間倘服燥熱過多,津液枯澀,腸胃燥結,屎如羊矢者不治。

丹溪云:年高者不治,無血故也。不守戒忌,厚味房勞之人,亦不可治。張雞峰曰: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治,此一言深中病情,可不信哉!

秘傳枳朮二陳湯,治痰氣食膈,嘔吐痰涎,翻胃嘈雜。

白朮(泔洗,銼,土炒一錢),黑枳實(麩炒),陳皮(去白。各八分),茯苓(去粗皮),香附子(童便浸,炒),半夏(湯泡七次。各一錢),黃連(薑汁炒),檳榔(雞心者),白豆蔻(各五分)青皮(麩炒),吳茱萸,生甘草(各三分)

上㕮咀。用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氣虛者加人參、黃耆;血虛者加當歸、地黃;郁加神麯、撫芎。

秘傳半夏樸湯,治翻胃吐痰,胸滿肋痛,嘈雜吐涎。

半夏(湯泡七次),厚朴(薑汁製),山梔(去皮,炒黑),川黃連(薑汁炒。各一錢),廣陳皮(去白,八分),茯苓(去粗皮,八分,),甘草(生用,三分),黑枳實(麩炒,一錢),蒼朮(泔浸,炒,八分),澤瀉,香附子,青皮(各五分),當歸,白豆蔻(各六分)

上㕮咀。用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栝蔞實丸(《和劑方》)治膈噎,胸膈痞,痛徹背脅,喘急妨悶。

栝蔞實(去殼,別研),枳殼(去瓤,麩炒),半夏(湯泡七次),桔梗(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送下。

人參利膈丸(東垣方),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當歸,藿香,甘草,枳實(麩炒黃。各一兩),大黃(酒浸,蒸熟),厚朴(薑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五膈寬中散,治七氣留滯,飲食不下,谷脹、氣脹通用。

撞氣阿魏丸,治五種噎疾,九般心痛,痃癖氣塊,冷氣攻刺。(並見諸氣門。)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不能運化。

白朮和胃丸

八珍湯,治證同前。

寬中進食丸,滋形氣,美飲食。(以上並見調理脾胃門。)

保和丸,消食開胃。(方見積聚門。)

橘杏麻仁丸,治噎膈,大便燥結。

橘皮(炙),杏仁(去皮尖),麻仁(去殼。各三兩),郁李仁(去殼,五錢)

下除陳皮為末,三仁俱搗成膏,用棗仁去核,以石臼內三味,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煎枳實湯送下,食前服。

謹按:膈噎翻胃之證,皆由七情太過,而動五臟之火,熏蒸津液,而痰火益盛,脾胃漸衰,飲食不得流利,為膈、為噎、為翻胃也矣。丹溪云:年高者不治。蓋年少之人,氣血未虛,用藥劫去痰火,調其脾胃,病不復矣。年老之人,氣血已虛,用藥劫去痰火,雖得暫愈,其病立復,所以然者,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也。又云:此證切不可用香燥之藥而厚滋味。

蓋證屬熱燥,固不用香燥之藥。香能散氣,燥能耗血,而滋味助火而生痰也。有等庸工,但見斯疾,不察病因,便以峻劑投入而取刻效,圖以厚賄,不思病危,復而不救,可不嘆哉!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關於膈噎病症的討論]

內容翻譯如下:

能夠正常飲食且排便順暢的人,就不會有這種疾病。若出現飲食困難且排便逐漸便祕的情況,就可能形成了膈噎病症。這通常是由情緒壓抑、憂慮導致氣結,過度思考傷害了脾臟功能,使得體內津液乾燥,從而無法順利進食。進食時,食物會停留在胃部,無法往下通過,反而會上行至喉嚨。《內經》提到:當三陽經絡發生堵塞,就會形成膈噎。子和認爲,三陽指的是小腸、大腸和膀胱。

熱結是指這些器官受到熱邪侵襲,導致內部環境乾燥。小腸熱結使血脈乾澀,大腸熱結則導致排便困難,膀胱熱結則使津液減少。一旦三陽經絡都出現熱結,前後消化道就會閉塞不通,食物只能反向上行,因此吞嚥困難,即使勉強吞下也會再次吐出。這是陽火上炎,迫使食物上行,因此《內經》又說:少陽引起嘔吐,食物難以進入胃部,這個道理很明確。嚴氏指出:五種類型的噎與膈,都是由於情緒波動頻繁,七情傷及脾胃,導致痰溼生成,與氣搏鬥,只上升不下降,造成飲食困難。氣滯留在咽喉,形成五噎;氣結於胸膈,形成五膈。

五噎分別是憂、思、勞、食、氣;五膈則是憂、恚、寒、熱、氣。這些疾病會使人感到胸膈悶脹,嘔吐,噎塞,影響飲食。喜怒無常,內心憂慮,傷害了脾肺,肝氣旺盛,痰火上升,血液消耗,胃部乾澀,上部靠近咽喉的地方變得狹窄,水分可以通過,但食物難以進入。即便偶爾可以進入,量也很少,這種情況稱爲噎。狹窄發生在下方,接近胃部,食物雖然可以進入,但很難完全進入胃部,過一段時間後會再吐出,這種情況稱爲膈,也叫翻胃。

不同的原因可能導致相同的症狀。起初可能表現爲吞酸、吐酸、吐痰、泡沫、痞塞、嘈雜等症狀,醫生如果沒有準確判斷病因,隨意使用強力藥物,可能會進一步消耗人體正氣,時間久了,脾胃功能逐漸減弱,血液乾燥,導致排便困難,治療起來更加困難,真是令人嘆息啊!治療方法應包括滋養血液、生津止渴、清痰降火、潤肺補脾、抑制肝臟、舒緩抑鬱。推薦使用枳朮二陳湯。黃芩、黃連用於降火;竹瀝、薑汁用於清痰;神麯、香附用於舒緩抑鬱;杏子、麻仁用於潤肺;白蜜、乳汁用於乾燥;當歸、地黃用於血虛。如果服用過多燥熱藥物,導致津液乾燥,腸道乾燥,大便如羊糞,這種情況難以治癒。

丹溪認爲:年紀大的人難以治癒,因爲他們的血液已經不足。如果不遵守禁忌,過度食用油膩食物或過度勞累的人,也無法治療。張雞峯說:噎是精神上的疾病,只有通過內在修養才能治療,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病情的本質,我們怎能不相信呢!

接下來是一些具體的藥方,用於治療膈噎、嘔吐、痰涎、翻胃、嘈雜等症狀。這裏就不詳細列出藥材和劑量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原文。

總的來說,膈噎翻胃等疾病通常是由情緒波動、過度思考、飲食不當等因素引起的。治療的關鍵在於調節身體內部環境,改善脾胃功能,同時也要避免使用過於燥熱的藥物。遵循正確的治療方法,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大多數患者可以獲得緩解甚至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