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6)

1. 痞滿方論

丹溪云:痞者,有食積兼濕。東垣有法有方。心下痞須用枳實、炒黃連。如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而心下痞者,枳實、黃連、青皮、陳皮、枳殼;如稟受素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朮、山楂、神麯、麥芽、陳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有實痰,宜蒼朮、半夏、砂仁、茯苓、滑石;瘦人心下痞,乃是鬱熱在中焦,宜枳實、黃連、葛根、升麻;如食後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仁;痞挾血成巢囊,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

白話文:

丹溪說:痞症,是由於食物積滯同時伴有濕氣所造成的。東垣有治療痞症的方法和方劑。針對心下痞症,需要使用枳實與炒黃連。若是先天稟賦強壯的人,面容蒼白且骨骼明顯,身體強壯,卻有心下痞症,可以使用枳實、黃連、青皮、陳皮和枳殼。若是先天稟賦虛弱,運化失常,飲食不消化而導致心下痞症,則應使用白朮、山楂、神麯、麥芽和陳皮。如果是肥胖的人出現心下痞症,那是因為體內有實痰,應該使用蒼朮、半夏、砂仁、茯苓和滑石。瘦弱的人出現心下痞症,乃是因為中焦中有鬱熱,應當使用枳實、黃連、葛根和升麻。若是在進食後遇到寒冷,食物消化不良而導致心下痞症,則應該使用藿香、草豆蔻、吳茱萸和砂仁。如果痞症夾雜瘀血形成巢囊,則應使用桃仁、紅花、香附和大黃等藥物進行治療。

《難知》云:傷寒痞者,從血中來,從外之內,從無形;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從內之外,從有形。故無形以苦泄之,有形以辛散之。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秘,厚朴、枳實主之;虛痞,大便利,芍藥、陳皮主之。飲食所傷而為痞滿者,當用藥消導。其胸中窒塞欲吐者,則宜吐之之。

白話文:

《難知》中說:傷寒痞證,是從血中而來的,從外向內發展,從無形而有形;雜病痞證,也是從血中而來的,從內向外發展,從有形而無形。所以,無形的痞證可以用苦泄之法治療,有形的痞證可以用辛散之法治療。此外,痞證還有虛實之分,如實痞,大便祕結,要用厚朴、枳實來治療;虛痞,大便利瀉,要用芍藥、陳皮來治療。飲食所傷而引起的痞滿,應該用藥物來消導。如果胸中窒塞,有嘔吐的慾望,就應該用吐法來治療。

有氣不運化及陰虛損血者,以補虛之劑調之。但世俗不明此理,往往例用峻快藥,下之復痞,或致危篤者,多矣。

白話文:

對於氣血運行不暢或陰虛血虧的人,應該使用補虛的中藥來調理。但是,世人往往不明此理,常常用峻烈快速的瀉下藥,結果病情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人很多。

活人桔梗枳殼湯,治傷寒痞氣,胸滿欲絕。

桔梗,枳殼(去瓤,炒。各三兩)

上銼。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作二服。

半夏瀉心湯,治汗下後身寒,痞滿而嘔,飲食不下。

白話文:

桔梗枳殼湯

治療傷寒引起的胸腹脹滿,胸悶欲絕等症狀。

藥物:

  • 桔梗 三兩
  • 枳殼 三兩(去除內瓤,炒過)

用法:

以上藥物切碎,加入兩碗水煎煮,煎至一碗,去除藥渣,分兩次服用。

半夏瀉心湯

治療汗下後出現身體發寒、胸腹脹滿、嘔吐、飲食困難等症狀。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炙)

白話文:

半夏(半升,洗淨),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炙烤過)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心下痞。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銼。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黃連消痞丸(《拔粹》方)

白話文:

七味,用一斗水煮成六升,去除渣滓,再煮成三升,溫服一升,每天服三次。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心下痞悶。

大黃(四錢),黃連(二錢)

以上藥材切碎,用二升沸水浸泡一會兒,絞去渣滓,分次溫服。

【黃連消痞丸】(《拔萃》方)

黃連(炒,一兩半),黃芩(炒,三兩),枳實(一兩一錢),乾生薑(三錢),茯苓,白朮(炒),甘草(炙。各五錢),片薑黃(一錢半),陳皮(七錢半),澤瀉(一錢),半夏(泡,一兩三錢半)豬苓(五錢),砂仁(三錢半),厚朴(制,五錢)

白話文:

黃連炒一兩半,黃芩炒三兩,枳實一兩一錢,乾薑三錢,茯苓、白朮炒、甘草炙各五錢,薑黃一錢半,陳皮七錢半,澤瀉一錢,半夏泡一兩三錢半,豬苓五錢,砂仁三錢半,厚朴制五錢。

上為末,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溫白湯送下。

消痞丸(《拔粹方》)

白話文:

末後,將「蒸餅」丸做得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溫熱的白開水送服。(出自《拔粹方》)

黃連(六錢,炒),神麯(炒,五錢),黃芩(刮黃色,六錢),薑黃,白朮(各一兩),人參(四錢),甘草(炙,二錢),縮砂仁(三錢),橘皮(四錢),乾生薑(二錢),枳實(麩炒黃色,五錢),豬苓(二錢半),一方加澤瀉、厚朴(各三錢,),半夏(湯泡七次,五錢)

白話文:

  • 黃連(炒):6錢

  • 神麯(炒):5錢

  • 黃芩(颳去黃色表面):6錢

  • 薑黃:1兩

  • 白朮:1兩

  • 人參:4錢

  • 甘草(炙):2錢

  • 縮砂仁:3錢

  • 橘皮:4錢

  • 乾生薑:2錢

  • 枳實(麩炒至黃色):5錢

  • 豬苓:2錢5分

  • 另加方:澤瀉、厚朴(各3錢)

  • 半夏(用熱水浸泡7次):5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枳實消痞丸

白話文:

【枳實消痞丸】

將細小的枳實浸泡在湯汁中,蒸熟後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粒,用白開水送服。

枳實,黃連(各五錢),乾生薑(二錢),半夏曲(三錢),厚朴(四錢),人參(三錢),甘草(炙,二錢),白朮(三錢),茯苓,麥芽(各二錢)

白話文:

枳實、黃連各五錢,乾生薑二錢,半夏曲三錢,厚朴四錢,人參三錢,甘草炙二錢,白朮三錢,茯苓、麥芽各二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丸,溫水下。

橘連枳朮丸

白朮(三兩,去梗),枳實(一兩,去瓤麩炒),陳皮,黃連(酒浸,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煮湯,打米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服。

白話文:

橘連枳朮丸

材料: 白朮(150克,去除根莖) 枳實(50克,去除果肉和麩皮,炒過) 陳皮(50克) 黃連(浸泡於酒中,炒過,50克)

作法: 將上述材料磨成細粉,用荷葉水煮成的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用 35 丸,以溫水送服。

橘皮枳朮丸(《脾胃論》),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白話文:

橘皮枳朮丸(出自《脾胃論》),用於治療老年人和幼兒元氣虛弱、飲食不消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枳朮丸(《脾胃論》),治痞,消食強胃。(並見內傷門。)

栝蔞實丸(《濟生方》),治胸痞,痛徹背脅,喘急妨悶。(方見膈噎門。)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內傷心下痞。(方見內傷門。)

白話文:

枳朮丸(《脾胃論》) 治療痞症,消食強健胃部。(詳情請參閱內傷科)

栝蔞實丸(《濟生方》) 治療胸痞,疼痛徹及背部和脅部,並有喘急和胸悶。(詳情請參閱膈噎科)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療內傷導致心下痞症。(詳情請參閱內傷科)

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四肢滿閉,便艱而心下痞,加柴胡、黃連、甘草;大便秘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砂仁、芍藥;嘔逆者,加黃連、生薑、陳皮。冬月加黃連、丁香、藿香。食已心下痞,別服橘皮枳朮丸;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止服本方主之。

白話文:

如果有痰液阻塞,症狀是胸悶腹脹,加半夏、黃連。四肢關節痠痛,大便困難,還有胸悶腹脹,加柴胡、黃連、甘草。大便乾燥,加黃連、桃仁,輕微情況可以加點大黃、當歸。心窩悶脹、腹部發脹,加五味子、砂仁、芍藥。嘔吐、噁心,加黃連、生薑、陳皮。冬季加黃連、丁香、藿香。吃飽飯後,發生胸悶腹脹,服用橘皮枳朮丸。如果無法進食,發生胸悶腹脹,不要加藥,只服用原來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