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回本書目錄

1. 附:嘈雜

2. 嘈雜方論

丹溪云: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薑汁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嘈雜,此乃食鬱有熱,炒山梔、姜炒黃連不可無。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嘈雜,若濕痰、氣鬱、不喜食,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

醫按:蔣氏子條云:心嘈索食,白朮、黃連、陳皮作丸,白湯下七八十丸,數服而止。又云:眩暈嘈雜是火動其痰,二陳湯加梔子、芩、連之類。戴云:此則俗謂之心嘈也。

二陳湯(方見痰類)

三補丸(方見補損門)

白話文:

嘈雜方論

張景岳說:嘈雜症是痰火互擾引起的,治療應先治痰。可用薑汁炒黃連配伍其他化痰藥,以炒山梔子、黃芩為主藥,南星、半夏、陳皮為輔藥,若熱證明顯則加青黛。嘈雜症是飲食積滯化熱導致的,炒山梔子、薑汁炒黃連是必不可少的藥物。肥胖者患嘈雜症,可用二陳湯加減,少加川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嘈雜症如果伴有濕痰、氣鬱、食慾不振,則可在三補丸的基礎上加蒼朮、加倍的香附子。

醫案記載:蔣氏的治療方法是:心煩嘈雜、想吃東西,用白朮、黃連、陳皮製成丸劑,用白開水送服,每次七八十丸,服用幾次即可見效。另有記載:眩暈伴嘈雜症是痰火擾動所致,可用二陳湯加減梔子、黃芩、黃連等藥物。戴氏認為: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心嘈。

(二陳湯、三補丸的組成請參考痰證、補損章節)

3. 附:吞酸

4. 吞酸方論

《內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少陽之勝嘔酸。《原病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勝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是以肝熱則口酸也。或言為寒者,但謂傷生冷硬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蓋傷寒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為熱,故傷寒熱在表,以麻黃湯熱藥發表,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搏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亦有內傷冷物反病熱,得汗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吐,為中酸,俗謂醋心,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

若久喜酸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謂能令氣鬱不通暢也。宜食糲食菜蔬,能令氣通利也。

丹溪云:或曰吐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言為寒,何也?予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鬱積之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

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濕熱鬱結之法,為未合經意。予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炒,隨時令選其佐使,蒼朮、茯苓為輔各佐,湯浸炊餅為小丸吞之,仍告以糲食蔬菜自養,則病易安。

藿香安胃散(方見脾胃門。)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入生薑三片,煎服。

曲術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蒼朮(泔浸,炒,一兩半),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麯為丸。每七十丸,薑湯下。

黃連清化丸

黃連(一兩),吳茱萸(浸炒,一錢),桃仁(二十四個,研),陳皮(半兩),半夏(一兩半)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下。

丹溪經驗方

茱萸(一兩,去枝梗,煮少時頃,半日曬乾),陳皮,蒼朮(米泔浸),黃連(陳壁土炒,去土,秤),黃芩(如上土炒),桔梗,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時時津液下,食後服。

白話文:

吞酸方論

《內經》說,各種嘔吐帶酸味的症狀,都屬於熱證。又說,少陽過盛也會導致嘔吐酸水。《原病式》說,酸味是肝木的特性。由於火性過盛克制金性,不能平抑木性,則肝木自行亢盛,所以出現酸味。如果飲食過熱,就容易導致胃酸。因此,肝熱就會導致口酸。有些人認為這是寒證,只是因為吃了生冷硬物而喜歡打嗝、吞口水,於是民間醫生多著重溫和脾胃,卻不知道人體受寒也會導致熱證。

因為傷寒侵犯皮膚毛髮,則毛孔閉塞,陽氣鬱結而化為熱,所以傷寒的熱在表層,用麻黃湯等溫熱藥物發汗,使毛孔暢通,汗液排出熱邪而痊癒。凡是內傷寒邪的,可能是陰勝於陽而致病,或是寒熱相搏導致腸胃陽氣鬱結而化熱,也有內傷寒邪反而是熱證,通過發汗使身體涼快而痊癒的。如果輕微嘔吐,為胃中酸痛,俗稱「醋心」,宜用溫和的藥物散寒,這也如同解表一樣。

如果長期喜歡酸味而不停止,就不宜用溫熱的藥物,應該用寒涼的藥物瀉下,然後再用涼性藥物調理,熱邪消除,氣機就能和順。所以胃中酸痛不宜吃黏膩油滑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導致氣機鬱結不通暢,應該吃粗糧蔬菜,能使氣機通暢。

朱丹溪說:有人說吐酸,《素問》明確說是熱證,李東垣又說是寒證,這是為什麼呢?我說:吐酸和吞酸不同,吐酸是指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平時津液隨著上升之氣鬱結而成。鬱結日久,濕氣中生熱,故而從火化,於是產生酸味,怎麼不是熱證呢?如果鬱結日久,不能自行湧出,停滯在肺胃之間,咳不出,咽不下。肌膚表層受風寒,則內熱更加鬱結,酸味刺心,肌膚表層溫暖,毛孔開泄,或者服用溫熱的湯劑或丸藥,津液得以運行,也可以暫時緩解,怎麼不是寒證呢?《素問》說它是熱證,指的是它的本質;李東垣說它是寒證,指的是它的末期表現。

但是李東垣沒有提到外受風寒,而是從收斂氣機的角度立論,想要瀉掉肺金的實邪,又說寒涼藥物不能治療酸證,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都使用了丁香,而且沒有治療濕熱鬱結的方法,這是不符合經義的。我曾經治療吞酸,使用黃連、吳茱萸炒制,根據季節選擇佐藥,以蒼朮、茯苓為輔助藥,做成湯劑浸泡炊餅製成小丸吞服,並告誡病人食用粗糧蔬菜自行調理,這樣病情就容易好轉。

(以下列出文中提到的幾個方劑,方劑組成不再贅述)

藿香安胃散(方見脾胃門)

加減二陳湯

曲術丸

黃連清化丸

丹溪經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