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醫話》~ 正文 (1)
正文 (1)
1. 正文
餘年十七,患瘧幾及半年,通議公恐其勞心,不令讀經史,習詩文。因授以醫書數種,令於,固病者所宜習也。受而讀之,頗有會心。未幾先慈勞嗽,百治不痊。次年棄養,痛天命之不留,憾時醫之無識,因是愈加研究,徒以舉業相牽,終未深造,迨三十外,間為人治病,輒應手取效。或他醫誤治已危者,亦多輓救。
然久而愈不敢自信也,蓋醫之為道,廣大精微,實無涯 。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嘗博採諸家之說,參以管見,著述數卷,悉遭兵火,盪焉無遺。偶錄數條,苦於無書可徵,幸精於斯道者賜教焉。
手足十二經脈,配合陰陽表裡,猶河圖洛書之數,出於天然。蓋五腑屬陽,五臟屬陰,手太陽為小腸丙火,陽明為大腸庚金,足太陽為膀胱壬水,陽明為胃戊土,少陽為膽甲木,此五臟也。手太陰為肺辛金,少陰為心丁火,足太陰為脾己土,少陰為腎癸水,厥陰為肝乙木,此五藏也。
手少陽三焦,厥陰心包,雖無所主,實與足經之肝膽相通,乃知腎與膀胱為表裡,與心小腸固相通也。脾與胃為表裡,與肺大腸亦相通也。手足之氣,上下相應,有如此者,昔人乃雲,傷寒傳足不傳手,真瞽說也十二脈相為表裡,分發十乾,人皆知之。而不知合五行者,亦應八卦,肺屬金,應乎乾天。
屬火,應乎離,離主南方,心居中宮,離之象也。腎屬水,應乎坎,坎主北方,腎居系闕,坎之象也。是故肺金喜涼潤,脾土應溫燥,治肺病者,欲其下通乎脾,無取過潤。治脾病者,欲其上通乎肺,無取過燥,有子母相生之義焉,則地天交泰象也。心火宜下降,腎水宜上滋。
治心病者,欲其下交乎腎,勿使上炎。治腎病者,欲其上交乎心,勿使下竭,有嬰 相根據之義焉,則水火既濟象也。善治者,必令相資相濟;不善治者,每至相剋相傷。深於易理若夫肝膽屬木,應乎震巽;膽陽主震,先於離位,故膽能生火。肝陰居巽,巽木屬風,故肝能生風。
治肝膽病較難著手,仍不外從脾肺心腎四經治之。
東垣專重脾胃,有十二經脾胃病之說。縱橫博辨,自成一家。但自乾嘉之交,至於今日,天下男婦多患肝氣病,隨人賦稟之陰陽寒熱各有所受,其症變幻百出,醫家率無把握,餘即謂脾胃病之變相,而要不能以東垣法治之者也。夫脾胃為後天根本,人皆藉以生養,豈能為他經作祟,其病皆肝為之耳。
肝為五臟之長,而屬木,一有病,則先克脾胃之土。脾胃受克,無所生施,而諸經之病蜂起矣。約略數之,則有如胸腹脹滿,左脅牽痛上連頭頂眉棱等處,易驚易怒,煩躁不寐,寒熱往來,晡後潮熱,喘促燥渴,乾咳痰嗽,吞酸嘔吐,小便淋閉,大便或硬或溏而瀉,吐血遺精,腰膝酸疼,皮毛灑淅,肌膚枯瘦,筋骨拘攣各症,分屬十二經,而一一皆系肝氣之所變也。餘著有《肝氣論》一帙,似較之東垣《脾胃論》,更為確當。
白話文:
[正文]
我十七歲時患瘧疾,差不多半年。大家都擔心我操勞傷神,不讓我讀經史、學習詩文,反而給我幾種醫書讓我學習,認為這對病情有益。我讀了之後,頗有心得。不久,母親患了咳嗽,各種治療都不見效。次年母親去世,我痛心於天命的無情,也怨恨當時醫生的無能,因此更加努力鑽研醫術。雖然一直被科舉考試牽絆,未能深入鑽研,但到了三十歲以後,偶爾替人治病,往往都能藥到病除。甚至有些被其他醫生誤治,病情危急的病人,我也能挽回他們的性命。
然而,時間久了,我越來越不敢自信了。因為醫學之道博大精深,實在是無邊無際。淺顯的人只能看到淺顯的道理,深奧的人才能看到深奧的道理。我曾經廣泛學習各家醫學理論,並結合自己的見解,寫成幾卷醫書,可惜都遭遇兵災火患,全部損失殆盡。現在只能記下幾條,苦於沒有書籍可以參考,希望精通醫術的人能指點一二。
手足十二經脈,配合陰陽表裡,如同河圖洛書的數字一樣,來自於自然。五腑屬陽,五臟屬陰:手太陽經是小腸(丙火),陽明經是大腸(庚金),足太陽經是膀胱(壬水),陽明經是胃(戊土),少陽經是膽(甲木),這五個是腑。手太陰經是肺(辛金),少陰經是心(丁火),足太陰經是脾(己土),少陰經是腎(癸水),厥陰經是肝(乙木),這五個是臟。
手少陽三焦經和厥陰心包經,雖然沒有特定的臟腑主司,但實際上與足經的肝膽經相通。由此可知,腎與膀胱是表裡關係,與心和小腸也互相溝通。脾與胃是表裡關係,與肺和大腸也互相溝通。手足的經氣,上下互相應照,正是如此。古人說「傷寒傳足不傳手」,真是錯誤的說法!十二經脈互相為表裡,分佈於十個天干,這人人都知道。但是不知道它們與五行相合,也符合八卦的道理。肺屬金,應於乾天;心屬火,應於離,離主南方,心位於胸腔中央,是離的象徵;腎屬水,應於坎,坎主北方,腎位於腰部,是坎的象徵。所以,肺金喜涼潤,脾土喜溫燥。治療肺病,要使肺氣下通於脾,不要過於滋潤;治療脾病,要使脾氣上通於肺,不要過於乾燥。這就是子母相生的道理,也是天地交泰的象徵。心火宜下降,腎水宜上升滋潤。
治療心病,要使心火下降與腎水相通,不要讓心火上炎;治療腎病,要使腎水上濟於心火,不要讓腎水枯竭。這就是陰陽相應的道理,也是水火既濟的象徵。善於治病的人,一定會讓它們互相資助、互相調劑;不善於治病的人,往往會導致它們互相克制、互相傷害。深明易理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至於肝膽屬木,應於震巽;膽陽主震,先於離位,所以膽能生火;肝陰居巽,巽木屬風,所以肝能生風。
治療肝膽疾病比較棘手,仍然不外乎從脾、肺、心、腎四經治療。
李東垣(李杲)特別重視脾胃,有「十二經脾胃病」的說法,他的學說縱橫博大,自成一家。但是從乾嘉時期到現在,天下男女大多患有肝氣病,由於個人的體質陰陽寒熱各有不同,症狀變化多端,醫生們往往拿不準。我認為這是脾胃病的變相,但不能用李東垣的方法治療。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人都依靠它來生存,怎麼能成為其他經脈作祟的原因呢?其病都是肝臟引起的。
肝臟是五臟之首,屬木,一旦有病,就會先克制脾胃之土。脾胃受克,無法滋生其他臟腑,於是其他經脈的疾病就會相繼發生。簡單來說,就會有胸腹脹滿,左脅疼痛向上連及頭頂眉稜等處,容易驚恐發怒,煩躁失眠,寒熱往來,午後潮熱,呼吸急促口渴,乾咳痰嗽,吞酸嘔吐,小便不利,大便或硬或溏瀉,吐血遺精,腰膝酸痛,皮膚搔癢,肌膚消瘦,筋骨拘攣等症狀。這些症狀分屬十二經脈,但都跟肝氣的變化有關。我寫了一本《肝氣論》,似乎比李東垣的《脾胃論》更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