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燾創

《塘醫話》~ (2)

回本書目錄

(2)

1. 煙煤舌

若舌無苔而有如煙煤隱隱者,不渴肢寒,知挾陰病,如口渴煩熱,平時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潤者甘溫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無也。

白話文:

如果舌頭上沒有舌苔,但隱隱有像煙煤一樣的黑點,且不渴但四肢發冷,說明同時患有陰虛和寒證。

如果口渴發熱,平時胃熱,舌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不能用瀉下攻伐的方法治療。

如果舌頭乾燥,應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陰潤肺;如果舌頭濕潤,應使用甘溫的藥物來扶助脾胃。

為什麼舌頭外在表現如此,而內在卻沒有相應的病症呢?

2. 舌黑

若舌黑而滑者,水來克火為陰症,當溫之。若見短縮,此腎氣竭也,為難治。急救之。

白話文:

如果舌頭呈黑色且濕滑,這是水氣剋制火氣的陰證表現,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如果舌頭出現縮短的情況,這表示腎氣已經耗盡,屬於難以治療的情形,需要立即搶救。

加人參、五味,勉希萬一。舌黑而乾者,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若燥而中心濃 者,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

白話文:

加入人參和五味子,略微有助於治療。舌頭發黑而乾燥,是津液枯竭火氣旺盛,應快速瀉去南方之火,補強北方之水。如果舌頭乾燥而舌中間發紅,是土壤乾燥水分耗盡,應立即用鹹苦的藥物瀉下。

3. 舌淡紅無色

舌淡紅無色者,或乾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白話文:

舌頭顏色淡紅,沒有光澤;或者乾燥沒有血色。這是因為胃液受傷,不能生成津液。應該用炙甘草湯治療,不能用寒涼的藥物。

4. 舌白如粉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溫疫者初入募原,未歸胃腑。急急透解,莫待傳陷而入為險惡之病。且見此舌者,病必見凶,須要小心。凡斑疹初見,須用紙捻照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 ,或雲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少而不宜見多,按方書謂 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然亦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斷之。

白話文:

如果舌頭又白又滑,四邊呈現紫紅色,這是溫熱型瘟疫剛剛進入胸中,還未蔓延到胃腸。必須趕緊疏解,不要等到傳到更深層變成兇險的疾病。如果看到這樣的舌象,病情一定很嚴重,需要小心謹慎。

一般來說,斑疹初見時,可以用紙捻輕輕按壓胸背兩側和脇下,如果出現比較大的紅疹在皮膚表面,就是疹。或者像雲朵般隱隱約約,或是星星點點的小顆粒,就是疹。而且應該見到較少,不宜見到太多。根據醫書記載,紅色的疹子屬於胃熱,紫色的疹子屬於熱性極重,黑色的疹子屬於胃爛。但是,也必須根據外在症狀綜合判斷,才能下確診。

然而春夏之間,溫病俱發疹為甚,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非虛 即陰 。或胸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陰盛格陽於上而見,當溫之。若 色紫小點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黑 而光亮者,熱勝毒盛,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根據法治之,尚可救。

白話文:

在春夏季之間,溫病往往會生長疹子,非常嚴重。這些疹子多為淡紅色,四肢清爽,口不十分乾渴,脈象不洪大而數,表示身體不是虛弱就是陰盛。有的人胸部會出現幾點疹子,臉色發紅,腳卻很冷,或者大便清稀,這是陰盛阻隔陽氣所致,應溫補治療。如果疹子呈紫紅色的小點,是心包發熱所致。如果疹子較大且呈紫色,是胃中發熱所致。如果疹子呈黑色且光亮,表示熱氣過盛,毒性嚴重,雖然屬於不治之症,但如果患者氣血充盈,還是可以根據病情進行治療,或許還能救治。

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鬱內伏,大且清涼透發,間有轉紅,或可救者。若夾 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然 屬血者多,疹屬氣者不少, 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之意。如 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

白話文:

黑色的舌苔很暗的話,一定是會死。如果黑色的舌苔比較不明顯,四邊環繞著紅色,表示體內有悶燒的火毒,舌苔整體而言又濕潤涼爽,偶爾會轉為紅色,可能還有救。如果舌苔上同時伴有疹子,表示邪氣不純,要看疹子在哪個部位而定治療方法,但大部分都是血液問題,也有不少是氣的問題。疹子都是邪氣外露的現象,發疹子時精神應該感到清爽,這是外邪排出、內部協調的跡象。如果發疹子時卻感到昏沉,表示正氣不敵邪氣,邪氣入侵而造成問題,或是胃液太少所致。

再有一種白 ,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或未至久延,傷及氣液,乃濕傷衛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或白枯如骨者多凶,為氣液

白話文:

還有一種痰液,顆粒小如水晶,這是濕熱損傷肺部,邪氣雖然排出,但氣液已枯竭,必須用甘い藥物來補充。或者還沒拖延很久,但已經損傷了氣液,這是濕氣損傷表氣,汗出不暢的原因,應該調理表氣的邪氣。或者痰液枯白如骨頭,則多為兇險,這是氣液

5. 驗齒

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齒為骨之餘,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動血,結瓣於上。陽血者,色必紫,紫如乾漆。陰血者,色必黃,黃如醬瓣。陽血若見,安胃為主;陰血若見,救腎為要。然豆瓣色者多險,若症還不逆者,尚可治,否則難治矣。何以故耶?蓋陰液竭,陽上厥也。

白話文:

治療溫熱病症時,除了觀察舌苔,還要仔細檢查牙齒。牙齒是骨頭的延伸,牙齦是胃經的絡脈。如果熱邪沒有乾燥胃液,就會消耗腎液,而胃經和腎經的血氣都流經牙齦。病症深入,就會傷及血液,凝結在牙齦上。陽血呈現紫色,像乾漆顏色;陰血呈現黃色,像醬瓣顏色。如果看到陽血,就要以安胃為主;如果看到陰血,就要以救腎為要。但如果牙齦呈現醬瓣顏色,病情就比較危險。如果症狀還沒有逆轉,還有救治的可能,否則就難以治癒了。這是因為陰液枯竭,陽氣上逆的緣故。

白話文:

對於體溫高的疾病,在檢查舌頭後,還需要檢查牙齒。牙齒是骨頭的餘氣,牙齦是胃經的絡脈。熱邪如果沒有損傷胃部津液,一定會耗損腎液,而且胃經和腎經的血脈都經過牙齒。如果病情嚴重,就會動血液,導致牙齦上面長出結塊。陽血(熱血)表現為紫紅色,顏色像乾掉的漆。陰血表現為黃色,顏色像醬瓣。如果出現陽血,治療重點是安撫胃部。如果出現陰血,治療重點是救治腎臟。但牙齦上出現黑色豆瓣狀結塊的情況很危險。如果症狀沒有惡化,還有治療的機會。否則,很難治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液已經耗盡,陽氣上沖了。

齒若光燥如石者,衛熱甚也。若無汗惡寒,衛偏勝也,辛涼泄胃透汗為要。若如枯骨色者,腎液竭也,為難治。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急急清水救水,俟枯處轉潤為妥。若切牙嚼齒者,濕熱化風痙病。但切牙者,胃熱氣走其絡也。若切牙而脈症皆衰者,胃虛無谷以為榮,亦切牙也。

白話文:

如果牙齒光滑乾燥如石頭,說明衛氣熱盛。如果沒有汗液且畏寒,則衛氣偏勝,需要辛涼藥物洩胃氣,發出汗液。如果牙齒顏色像枯骨,說明腎液耗竭,不易治療。如果牙齒上半截潤澤,說明津液不能滋潤上部,是心火過旺所致,需要迅速用清涼之物滋陰降火,等到乾燥處轉為潤澤時算痊癒。如果咬牙切齒,說明濕熱化風導致痙攣病。如果只有咬牙切齒,說明胃熱之氣循經上行。如果咬牙切齒且脈搏和症狀都衰弱,說明胃氣虛弱,沒有穀物精氣滋養,也會咬牙切齒。

何以故耶?虛則喜實也。舌本不縮而硬,而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症,用酸物擦之即開。酸走筋,木來泄土故也。

白話文:

為什麼會這樣呢?體虛的人會喜歡實證。舌頭本身不收縮卻僵硬,而且牙關緊閉難以張開,這不是因為風痰阻塞經絡,就是要發作為痙癇,用酸性物質擦拭牙關就會張開。因為酸味能夠走入筋脈,肝木可以克制脾土的原因。

白話文: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虛證喜歡實證。舌根沒有萎縮但很僵硬,牙關緊咬難以打開,這不是風痰阻滯,就是痙攣症的前兆,用酸性物質擦拭就能打開。酸性走筋脈,木元素洩瀉土元素所以這樣。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而重多死。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衝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東垣之久病不知饑飽,不見皮枯毛瘁,乃痰飲為患。

白話文:

如果牙垢像灰糕一樣,表示胃氣虛弱,津液流失,濕濁堆積,容易導致死亡。而剛開始生病時,牙縫流出清血並感到疼痛,是胃火上衝引起的;如果沒有疼痛,則是內熱灼傷牙齒。牙齒焦黑無垢者將會死亡;牙齒焦黑有垢者,是腎熱侵犯胃氣,應該稍微瀉下,或者服用玉女煎來清胃。東垣書中記載,久病之人如果沒有飢餓感,也沒有皮膚乾枯、毛髮枯萎的現象,往往是因為痰飲積聚所致。

白話文:

  • 如果牙垢像灰糕一樣,表示胃氣虛弱,津液枯竭,濕濁過多而嚴重影響口腔衛生,可能導致死亡。
  • 如果牙縫一開始流鮮血且疼痛,是胃火衝擊所致;如果沒有疼痛,是心火內熱灼傷所致。
  • 牙齒焦黑無牙垢,表示會死亡;牙齒焦黑有牙垢,表示腎臟有熱,胃氣被劫奪,需要適度瀉下,或者服用玉女煎來清胃。
  • 東垣說,有長期的疾病卻不知飢餓飽脹,而且沒有皮膚枯萎、毛髮稀疏的症狀,可能是痰飲作祟。

葉案中風門,用人參必於病勢已退後,用以培元養氣。當病甚時,亦與於驅風之藥同用,其分兩亦不過幾分至錢,無不中度。餘病用參可類推。(肝風)火盛者,葉先生用羚羊角、山梔、連翹、花粉、元參、鮮生地、丹皮、桑葉,以清泄上焦竅絡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薑汁、菖蒲、橘紅、二陳湯之類,中虛則用人參,外台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攝之治是也。

白話文:

針對中風這種病,張景嶽提出在病情好轉後使用人參來補益元氣。在病情嚴重時,也可以與驅風藥一起服用,用量從幾分到幾錢不等即可,不用過量。其他疾病使用人參也可以類推。

對於肝風火旺的人,張景嶽使用羚羊角、山梔、連翹、花粉、元參、鮮生地、丹皮、桑葉等藥材來清熱泄火,這是因為肝膽相應,先調理肝膽。

痰多的人,一定要調理脾胃,化痰的藥材如竹瀝、薑汁、菖蒲、橘紅、二陳湯等。如果身體虛弱,也可以加入人參,如外臺茯苓飲。

下焦虛弱的人,一定要調理肝腎,補腎滋肝,滋陰潛陽,以達到鎮靜安神的效果。

久嗽而用建中湯諸法,治中宮之虛,乃補母之義,真古聖相傳之正法。若陰火虛勞之嗽,與建中正相反,此老用此得手,而誤施於虛勞,亦辨之不審耳。

白話文:

長時間咳嗽如果使用建中湯等方法來治療,這是因為這些方法可以治療中焦的虛弱,補充身體的不足,是古代聖人傳下來的正確療法。但是如果是因為陰虛火旺導致的咳嗽,這就和建中湯的適用情況完全相反,有的人用這種方法非常熟練,但是錯誤地應用在虛損勞病上,就是因為沒有仔細辨別清楚。

白話文:

長期咳嗽而使用建中湯等方法調理,目的是治療身體中心的虛弱,這是補益身體根基的道理,是真正的古聖相傳的正法。但是對於陰火虛弱引起的咳嗽,與建中湯的適應症正好相反。老醫生使用建中湯見效可能是因為誤診為虛勞,也可能是辨別不準確造成的。

凡上實者下必虛,薄味清其上焦,正以安下,令其藏納也。(吐血)凡咳血之脈,右堅者,治,乃肝腎陰傷所致,宜地黃、阿膠、枸杞、五味等類。脈弦肋痛者,宜蘇子、桃仁、降香、鬱金等類。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一症而條分縷晰,從此再加分別,則於症自有據矣。

凡屬有病必有留邪,須放出路,方不成痼疾。惟氣血欲脫,一時急救,不在此例,稍定即當思治病之去矣。

白話文:

凡是上焦實證的人,下焦必然虛弱。 因此,我們應該用清淡的食物來調理上焦,讓它恢復正常,這樣才能安撫下焦,讓它能夠正常地儲藏和吸收。

(關於吐血)凡是咳嗽咳血的患者,脈象右側沉實堅硬的, 這是肝腎陰虛所導致的,可以用生地黃、阿膠、枸杞、五味子等藥物治療。

脈象弦緊,伴隨肋骨疼痛的, 應該使用蘇子、桃仁、降香、鬱金等藥物治療。

如果吐血量很多,像盆子一樣滿了,或者像碗一樣多, 可以使用葛可久的花蕊石散或者仲景的大黃黃連瀉心湯。

對於一種症狀,我們要條分縷析, 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區別治療,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凡是上焦有實症的,下焦必定有虛症。用清淡的食物來調理上焦,目的是為了穩固下焦,讓它能儲藏和運化。

針對吐血的治療:

如果脈象右關堅實,說明是肝腎陰虛導致的吐血,宜服用地黃、阿膠、枸杞、五味子等補陰的中藥。

如果脈象弦緊,伴有肋部疼痛,宜服用蘇子、桃仁、降香、鬱金等疏肝理氣的藥物。

如果吐血量大,呈盆盂狀或碗狀,宜服用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等止血消炎的藥物。

同一個疾病但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從這些症狀中可以推斷出疾病的根源。

白話文:

所有患病都是因為身體裡有邪氣停留,必須想辦法讓邪氣排出體外,這樣纔不會變成難以根治的慢性疾病。只有當氣血嚴重衰竭,需要緊急搶救的時候,纔可以暫時不管邪氣的排出。病情稍有好轉之後,就應該考慮治療疾病將邪氣排出體外。

諸項失音,皆有可愈之理,惟用麥冬、五味、熟地、桔梗等藥,補住肺家痰火,以致失音,則百無一生,獨不言及何也?又麥冬、五味,是失音之靈丹。

白話文:

各種失音,都有可能痊癒。但是只用麥冬、五味子、熟地、桔梗等藥,來補益肺部,治癒痰火導致的失音,卻忽略其他原因,這就無法完全解決問題。況且麥冬、五味子,也並非治療失音的靈丹妙藥。

白話文:

各種失聲,都可以醫治。使用麥冬、五味子、熟地、貝母等藥物,滋潤肺部,預防失聲。但是這些藥物獨獨沒有提及何首烏,這是為什麼呢?麥冬和五味子是失聲的靈丹妙藥。

大凡內損精血形氣,其胃旺納食者,務在滋填。如食減不納,後天生氣不振,濃濃填補,於理難進,當用生脈四君子湯。脾腎雙顧,清邪在上,必用輕清氣藥。如苦寒治中下,上結更閉。

白話文:

大抵上,如果體內損傷了精血和形氣,但是胃的功能旺盛能正常飲食的話,應該注重滋補填充。如果出現食慾減少不能正常飲食的情況,後天的生氣就會衰弱,在這種情況下大量補充難以吸收,應該使用生脈四君子湯。同時要兼顧脾和腎的調理,當清邪影響到上部時,必須使用性質輕清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中下部位的問題,會導致上部更加閉塞。

白話文:

一般來說,內部損傷精血、形體和氣息,同時胃氣旺盛、食慾好的,治療重點在於滋養和填補。如果食慾減退或沒有食慾,後天元氣不足,此時強行填補,不合乎道理。應該使用生脈四君子湯。脾和腎臟兩方面都要照顧到,病邪在上面,必須使用輕清的氣藥。如果使用苦寒藥物治療中焦和下焦,容易導致上焦閉塞。

濕無陽氣不發,陽伸之極,濕發亦重。

凡久患虛損之弱體,吸受溫邪,脘悶渴飲,氣機阻塞,不敢照平人逕行開泄(如杏仁、桔梗、蔻仁、牛蒡子之類。)應清揚涌上,淡以和氣,庶上焦得行,可進養胃等法。

白話文:

濕氣如果没有阳气的推动就不会显现,阳气到达极点时,湿气也会更加严重。凡是长期患病导致体虚的人,吸入温热邪气后,会出现胸闷口渴,气机阻塞的症状,不能像健康人一样直接使用辛辣开泄的药物(例如杏仁、桔梗、蔻仁、牛蒡子等)。应该选择清淡、平和的药物,帮助湿气上行,使上焦通畅,然后才能进行养胃等治疗。

白話文:

對於已經虛弱很久的人,如果受到溫熱邪氣的侵襲,就會出現胃部悶脹、口渴、氣機堵塞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不能直接使用像杏仁、桔梗、蔻仁、牛蒡子等藥物來開泄。應該採用清淡、平和的藥物,通過幫助上焦氣機運行,再逐步進補養胃等措施。

大凡六氣傷人,因人而化。陰虛者火旺,邪歸營分為多。陽虛者濕勝,邪傷氣分為多,一則耐清,一則耐溫,膩性之陰陽,從可知也。瘦人之病,慮涸其陰。肥人之病,慮虛其陽。

白話文:

大抵上六氣對人的傷害,會隨著人的體質而變化。體質偏陰虛的人容易火氣旺盛,邪氣多會影響到營血。體質偏陽虛的人則濕氣較重,邪氣多會損害氣機。前者能承受清涼,後者能承受溫暖,由此可見體質的陰陽特性。對於瘦弱的人患病時,要擔心會耗損其體內的陰液。對於體型肥胖的人患病時,要考慮可能會虛弱其體內的陽氣。

白話文:

通常,外界的六種病氣侵襲人體後,症狀會因人而異。體質陰虛的人容易火氣旺盛,病邪容易進入營分(人體血液運行系統)。體質陽虛的人容易濕氣過重,病邪容易損傷氣分(人體氣血運行系統)。體質陰虛的人適合服清熱藥物,體質陽虛的人適合服溫補藥物。從這些特徵,可以看出陰陽對應著肥瘦體型。瘦人容易耗盡陰液,肥人容易損傷陽氣。

古人論病,必究寢食。今食未加餐難寐,神識未清,為病傷元氣。而熱病必消爍真陰,議用三才湯意。

凡衛氣攻痛,從背而上者,系督脈主病,治在少陰。從腹而上者,治在厥陰,系沖任主病;或填補陽明,此治病之宗旨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醫生診斷疾病,一定會詳細詢問病人的起居飲食。現在你吃東西沒有食慾,睡覺也不安穩,精神不振,這是因為疾病損傷了你的元氣。而熱病必定會損耗人體的陰氣,所以才要考慮使用三才湯。

一般來說,如果病痛是從背部向上蔓延的,就是督脈受阻,屬於少陰經的病症,就應該治療少陰經。如果病痛是從腹部向上蔓延的,就是沖脈和任脈受阻,屬於厥陰經的病症,就應該治療厥陰經。也可能需要補益陽明經,這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白話文:

凡是外邪入侵人體,引起衛氣閉阻不通而導致疼痛的疾病,如果疼痛從背部向上發展,是督脈的病症,治療重點在少陰經。如果疼痛從腹部向上發展,治療重點在厥陰經,是衝脈和任脈的病症。或者補充陽明的氣血,這是治療此類疾病的根本原則。

大凡津液結而為患者,必佐辛通之氣味。精血竭而為患者,必藉血肉以滋填。大凡邪在陽可散,入陰之邪,必溫經可托出留邪,為解之化之不同法也。

白話文:

大抵上,如果體內的津液凝結造成了病狀,一定要用辛辣且能疏通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因為精血枯竭導致的疾病,則必須借助有營養的食物來滋補填充。一般來說,邪氣在體表時可以通過散邪來治療,但如果邪氣已經深入體內,就必須通過溫暖經絡來幫助排出體內的邪氣,這是因為化解邪氣的方法會根據邪氣所在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區別。

白話文:

凡是津液凝結而生病的,必須輔助以辛辣通暢的藥物。精血虧虛而生病的,必須靠滋補血肉來填補。通常邪氣在身體表面可以發散,邪氣進入身體內部的,必須溫暖經絡才能引發出體外。祛除邪氣的治療方法不同,是由於邪氣的性質和部位不同決定的。

上實下虛,醫為腎虛,萸、地填陰原不為過。但腎水內寓真火宜溫,肝木相火宜涼。凡益腎取乎溫養,必佐涼肝以鹽制,方無偏黨(如肉蓯蓉、巴戟肉、枸杞子加白芍之類。)(腫脹)經雲∶從上之下者,治其上。又雲∶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後治其下。

白話文:

如果病人表現為上半身實證,下半身虛證,醫生判斷是腎虛,用山茱萸、地黃來滋補腎陰,並無不妥。但腎水之中蘊藏著真火,需要溫補,而肝木所藏的相火則需要清涼。因此,補腎藥物應以溫補為主,必須佐以清肝降火藥物,才能達到平衡,避免偏頗。例如,使用肉蓯蓉、巴戟肉、枸杞子補腎,就要加上白芍等清肝降火的藥物。

經典醫書記載:從上半身到下半身的病症,要治療上半身。還說,從上半身到下半身,症狀在下半身更嚴重,就必須先治療上半身,然後再治療下半身。

白話文:

上半身有實症,下半身有虛症,醫生認為是腎臟虛弱,用茱萸、生地來補陰是不會過度的。但是腎臟屬水,裡面藏著陽氣,因此需要溫補;而肝臟屬木,容易產生虛火,因此需要清涼降火。凡是補腎的方法都要以溫養為主,但一定要同時清涼肝臟,用鹽來壓制,才能避免偏向某一方(例如肉蓯蓉、巴戟肉、枸杞子搭配白芍等)。《黃帝內經》中說:病從上面往下發展的,要治療上面。又說:病從上面往下發展且很嚴重時,一定要先治療上面,再治療下面。

《內經》肝病,不越三法。辛散以理肝,酸泄以體肝,甘緩以益肝,宜辛甘潤溫之補。

蓋肝為剛臟,必柔以濟之,自臻效驗耳。

虛勞之脈必數,而有浮大細小之別。浮大而數,陰虛甚也。細小而數,陰中之陽絕矣。

又有一種陽虛者,脈不數,但緩而大不收,奄奄無力。

白話文:

《內經》提到肝病,治療方法不超過三種。辛味可以散肝氣,酸味可以收斂肝氣,甘味可以滋養肝氣,因此宜用辛甘潤溫的藥物來補肝。

因為肝屬剛臟,所以需要柔性藥物來調治,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虛勞患者的脈搏必定很快,而且浮大、細小各有不同。浮大而數,代表陰虛嚴重;細小而數,代表陰中之陽氣已絕。

還有一種陽虛患者,脈搏不快,但緩慢而大,不收斂,無力。

土為五行之本,土無定位,分發四季寄體中宮。火藉之而不焰,水藉之而不泛,金藉之而能生,木藉之而不凋,故脾神為黃婆,心神為嬰兒,腎神為 女。修煉家升坎填離,欲男女交妒,須賴黃婆牽合,以脾胃為後天之根本也,然非專以補脾胃而言也。仲景因胃實致心腎不交,用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而不用

用和因脾虛,致心腎不交,制歸脾湯補之,皆是黃婆牽合之義。心肺為一身之主宰,六經之綱領。凡病皆以氣血為主持,氣血若足,即邪犯六經,亦無所害;氣血不足,則君憂臣辱,君辱臣危矣。故初病之時,氣血未傷,猶兵多糧足國固,用軍之得其宜,則賊自散。若因循苟且,坐失機宜,則姑息養姦,賊勢自盛,正氣日哀,再思背城一戰,縱得賊去,而國未有不俱敗者也。所以過經壞病,或補正逐邪,或養陰退熱,其法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因為過度勞累或憂思過度,導致心神失調,可以服用補氣血的歸芍湯來調理,這與醫聖張仲景所提出的「黃婆湯合」的原理是一致的。

心肺是人體重要的樞紐,統管全身氣血的運作。所有的疾病都離不開氣血的影響。氣血充沛,即使邪氣侵犯身體,也不會有太大的危害;如果氣血不足,則身體就像國家缺乏了君主和臣子,搖搖欲墜。

因此,在疾病初期,氣血尚未受損嚴重時,如同一支兵力充足的軍隊駐守堅固的國土,只要運用得當,就能夠順利擊退敵人。但如果因循拖延,錯失良機,就猶如姑息養奸,讓敵人勢力逐漸壯大,而己方正氣則日漸衰弱。到頭來即便想背水一戰,也難以挽回敗局,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家滅亡。

所以,對於久經不愈的疾病,可以採用補益正氣、驅逐邪氣的方法,也可以滋養陰分、退熱解毒。具體的治療方式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而定。

凡用藥治病,當因人而施。如皮膚嬌嫩,氣虛多痰者,宜用溫燥。色蒼體燥,血虛多火者,是宜清涼。皮濃肉堅,則表必實,解肌應施。胃強脾健,則內多堅,通里當用。素生瘡癤,胎毒必盛,攻毒須投。此皆因人治症之良法,不獨痘科為然。

白話文:

凡是使用藥物治療疾病,都應該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症而施治。例如:

  • 皮膚嬌嫩,體質虛弱,容易痰多的人,應該使用溫燥的藥物。
  • 面色蒼白,身體乾燥,血虛容易上火的人,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
  • 皮膚厚實,肉體堅硬,則說明表證較重,應該使用解肌的藥物。
  • 胃腸功能強健,脾氣旺盛,則說明內部較為堅實,應該使用通里的藥物。
  • 本身容易生瘡癤,體內胎毒較盛的人,應該使用攻毒的藥物。

這些都是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症而施治的良方,不僅適用於痘瘡科,也適用於其他疾病。

白話文:

在使用藥物治療疾病時,應根據不同的人的體質來選擇。例如:

  • 皮膚嬌嫩,氣虛多痰的人,應使用溫熱、乾燥的藥物。
  • 臉色蒼白、身體乾燥,血虛多火的人,應使用清涼的藥物。
  • 皮膚厚實、肌肉堅韌的人,表皮一定很強,應使用解肌的藥物。
  • 胃強脾健的人,內部多有堅實的物質,應使用通裡的藥物。
  • 從小就長瘡癤的人,胎毒必定較重,應使用攻毒的藥物。

這些都是根據人的體質來治療疾病的好方法,不僅適用於痘科疾病。

兩腎為氣血之本,腎火為氣之原,腎水為血之海。火足始能生土生金,水足始能生木生火也。蓋凡人具一太極,若陰陽和平則無病。如腎中陰虛,則肝心之病起。腎中陽虛,則脾肺之症生。至於陽盛陰涸,陰盛陽衰之症,皆造極中極之候也。一宜救陰以抑陽,一宜扶陽以制陰。

若平治之法,滋陰可以降火,補火即可生氣,悟得此中理,方是醫中傑。不獨痘科為然,即百病莫不知是。

白話文:

腎臟是氣血的根本,腎臟的火氣是氣的根源,腎臟的水液是血的海洋。火氣充足才能滋養脾胃,滋養肺金;水液充足才能滋養肝木,滋養心火。一個人體內具備一個太極,如果陰陽平衡則不會生病。如果腎臟陰虛,則肝臟和心臟的疾病會產生。如果腎臟陽虛,則脾臟和肺臟的疾病會產生。至於陽氣過剩、陰氣枯竭,陰氣過剩、陽氣衰弱的疾病,都是陰陽失調極端的表現。一種情況應該扶助陰氣來抑制陽氣,一種情況應該扶助陽氣來抑制陰氣。

白話文:

如果要平穩治療,滋陰可以降火,補火可以生氣;領悟其中的道理,才能成為傑出的醫生。不只痘科是如此,所有疾病都是如此。

老人少氣少血,宜陰陽並補,(如八味丸、右歸飲丸之類。)小兒為嫩陽,又為稚陽。本是無陰,賴此一點稚陽,以生陰血。寒涼之劑,最伐真陽,若因病致熱,自當涼解,非謂小兒純陽,素應涼寒也。

白話文:

老年人容易氣血不足,需要同時調補陰陽,像是八味丸、右歸飲這種藥方就很適合。而小兒體質屬於陽氣旺盛,但陽氣稚嫩,尚未形成陰氣,需要靠著這點陽氣來滋養陰血。寒涼的藥物最容易傷損陽氣,如果孩子生病發熱,當然需要用涼藥來退熱,但這不代表孩子天生就應該吃寒涼的藥物。

白話文:

對於老人氣血不足的情況,適宜同時補陰和陽氣(如使用八味丸、右歸飲丸等藥物)。小兒的體質屬於溫熱的嫩陽或稚陽。本質上並不陰虛,而是依賴這一點稚陽來滋生陰血。寒涼的藥物會嚴重損傷真正的陽氣,如果因為疾病導致發燒,當然要使用涼性的藥物來解熱,但這並非意味著小兒陽氣過盛,平時就應該用寒涼藥物。

經言誤汗亡陽,必先亡離家之陰,再亡坎中之陽,陰虛陽無所附也。誤下亡陰,必先亡胃家之陽,再亡脾中之陰,陽亡陰不獨存也(四損不可正治)。實症誤服桂、麻,得經妙手,尚可輓回。損症誤服硝、黃,雖有明醫,不可救藥。治虛損六症,可不慎歟?故孔以立用人參雲∶雖能固邪,然氣虛不能傳化者,非人參何以砥柱中流;地黃雖膩膈,然陰虛不能作汗者,非地黃何以澤枯潤燥。

白話文:

古書中記載,誤發汗會導致陽氣衰竭,首先會損失遠離家的陰氣,然後是失去體內水中的陽氣,因為陰氣虛弱,陽氣就沒有依附的根基。誤瀉下會導致陰氣衰竭,首先會損失胃部的陽氣,然後是脾臟的陰氣,因為陽氣衰竭,陰氣就不能獨立存在(這四種損害不可治癒)。

對於實症來說,如果誤服桂枝和麻黃,在遇到名醫妙手的情況下,還有挽回的餘地。對於虛症來說,如果誤服硝石和黃連,即使遇到神醫,也難以醫治。治療虛損的六種證型,難道可以不小心嗎?所以孔子使用人參治病時說:雖然人參可以固住邪氣,但氣虛不能運化,沒有人參怎麼能支撐體內運作;地黃雖然容易滯胸,但陰虛不能發汗,沒有地黃怎麼能滋潤乾燥?

倘執祛邪存正說,擅用攻瀉,不知正氣衰微,必不能敷布津液,坐令虛人多致暴脫,亦必毒邪沉匿,終至不救。所以程芝田先生治實熱之症,議用逐邪存正之法。虛損之症,議用補正祛邪之法。其氣虛者,於祛邪解毒中,倍加人參以補氣托邪,貧者以黨參、沙參代之。其血虛者,於祛邪解毒中,倍用地黃以養血作汗。

白話文:

如果執著於祛除邪氣存留正氣的說法,擅自使用攻伐瀉下之法,卻不知道正氣已經衰微,必定無法敷布津液,導致虛弱的人迅速死亡。而且也會讓邪毒潛伏,最終無法救治。因此,程芝田先生治療實熱症狀時,主張使用驅除邪氣存留正氣的方法;治療虛損症狀時,主張使用補益正氣祛除邪氣的方法。如果患者氣虛,則在驅邪解毒的藥方中,加倍使用人參以補益氣血,託舉邪氣。經濟條件不好的人,可以使用黨參、沙參代替。如果患者血虛,則在驅邪解毒的藥方中,加倍使用地黃以滋養血液,發揮汗出作用。

但疫症之中,惟陰血虛者居多。因疫症多屬熱病,熱邪最傷陰血。故餘治陰虛熱甚者,惟玉女煎諸養榮湯之輩。陽盛而熱甚者,惟三黃解毒犀角地黃之類。間有陽虛者,惟參麥四君輩,桂、附究不輕投(因論疫症。)即有過服寒涼者,暫與一劑,陰氣潛消,即止後服,仍以養陰為主。

白話文:

在疫情流行期間,以陰血虛弱的人居多。因為疫情多半是熱性疾病,熱邪最能損傷陰血。因此,針對治療陰虛熱盛的人,主要使用玉女煎、諸養榮湯等補養陰血的藥方。針對陽氣過盛而導致熱盛的人,主要使用三黃解毒飲、犀角地黃湯等藥方。偶爾會遇到陽氣虛弱的人,主要使用四君子湯、桂枝附子等補陽藥方,但並不會輕易使用(因為針對的是疫情)。如果有人過量服用寒涼藥物,暫時給予一劑藥方,讓潛藏的陰氣消散後,隨即停止服藥,仍然以補養陰血為主。

固不可以實症,而報虛損之方,更不可以虛症,而用實熱之法。虛實一差,毫釐千里,未有不夭枉民命者也。故臨症時,務宜於虛實上細心求之。

白話文:

不能因為疾病的症狀表現為實證,就使用滋補損耗的治療方法;也不能因為疾病的症狀表現為虛證,就使用治療實熱的方法。實證和虛證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如果不仔細分辨,很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診療疾病時,務必在辨別實證上仔細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