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五 (2)
卷十五 (2)
1. 汗
薛立齋治一婦人,盜汗自汗,遍身痠疼,五心發熱,夜間益甚,或咳嗽咽乾,月經兩三月一至,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兼服,臨臥又服陳術丸,(陳皮、白朮。)三月餘,諸症悉愈。其經乃兩月一至,又服兩月而痊。
一婦人患前症,食少倦怠,肌肉消瘦,日晡發熱,至夜益甚,月水過期,漸至不通,(猶奪汗者無血也。)時發渴燥,(汗多而津液涸。)誤用通經之劑,熱倦愈重,飲食愈少。乃用八珍加升麻、丹皮、山梔、柴胡治之,熱漸退。又用八珍、丹皮、軟柴胡,調理而愈。
羅謙甫曰:齊大兄因感寒邪,頭項強,身體痛,自用酒服靈砂丹四五粒,遂大汗出,汗後身輕。至夜前病復發,以前藥復汗,其病不愈。復以通聖散發汗,病添身體沉重,足脛冷而惡寒。
是日方命醫,醫者不究前治,又以五積散汗之,翌日身重如石,不能反側,足胻如冰,冷及腰背,頭汗如貫珠,出而不流,心胸躁熱,煩亂不安,喜飲西瓜、梨、柿、冰水之物,常置左右。病至於此,命診之,六脈如蛛絲,微微欲絕,乃以死決之。主家曰:得汗多矣,焉能為害?曰:夫寒邪中人者,陽氣不足之所致也。
而感之有輕重,治之豈可失其宜哉?仲景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汗者助陽退陰之意也,且寒邪不能自汗,必待陽氣泄乃能出也。今以時月論之,大法夏月宜汗,然亦以太過為戒。況冬三月閉藏之時,無擾乎陽,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為養臟之道也。逆之則少陰不藏,此冬氣之應也。
凡有觸冒,宜微汗之,以平為期。邪退乃已,急當衣暖衣,居密室,服實表補衛氣之劑,雖有寒邪勿能為害,此從權之治也。今非其時,而發其汗,乃謂之逆。仲景有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本傷而並汗,汗而復傷,傷而復汗,汗出數四,使氣亟奪,衛氣無守,陽泄於外,陰乘於內,故經云獨陽不生,獨陰不長,不死何待?雖盧扁不能治活也。是日至夜將半,項強身體不仁,手足搐急,爪甲青而死矣。
《金匱要略》云:不當汗而妄汗之,奪其津液,枯槁而死。今當汗之症,一過中亦絕其命,況不當汗而強汗者乎!
華佗傳,縣吏尹世,苦四肢煩,口中乾,不欲聞人聲,小便不利。佗曰:試作熱食,得汗則愈,不汗後三日死。即作熱食,而不汗出。佗曰:臟氣已絕於內,當啼泣而絕。果如佗言。(此亦臟氣傷燥之病。《三國志》。)
馬元儀治沈康生夫人,病經一月,兩脈浮虛,自汗惡風,此衛虛而陽弱也。與黃耆建中湯,一劑汗遂止。夫人身之表,衛氣主之,凡所以溫分肉、實腠理、司開闔者,皆此衛氣之用,故《內經》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今衛氣一虛,則分肉不溫,腠理不密,周身毛竅,有開無闔,由是風之外入,汗之內出,其孰從而拒之?故用黃耆建中湯,以建立中氣,而溫衛實表也。越一日,病者叉手自冒心間,脈之虛濡特甚,此汗出過多,而心陽受傷也。
白話文:
汗
薛立齋治療一位婦女,患有盜汗和自汗,全身痠痛,五心煩熱,晚上症狀加重,有時還會咳嗽咽喉乾燥,月經兩個月或三個月才來一次。他使用加味逍遙散和六味地黃丸同時服用,睡前再服用用陳皮和白術製成的陳術丸。三個月後,所有症狀都痊癒了。她的月經週期恢復成兩個月一次,又服用兩個月的藥後,月經也完全正常了。
另一位婦女患有相同的症狀,還有食慾不振、倦怠、肌肉消瘦、午後發熱,晚上症狀加重,月經推遲,最終閉經(這如同因出汗太多而導致血虛)。她時常感到口渴乾燥(因為汗多導致津液不足)。她誤服了通經的藥物,導致熱症和倦怠加重,食慾更差。於是醫生使用了八珍湯加升麻、丹皮、山梔子和柴胡治療,熱症逐漸減退。之後又使用八珍湯加丹皮和軟柴胡調理,最終痊癒。
羅謙甫說:齊大兄因為受寒邪侵襲,頸項僵硬,身體疼痛,自己服用酒和靈砂丹四五粒,於是大量出汗,出汗後身體輕鬆了。但到了晚上,舊病復發,他又用之前的藥物再次出汗,病情卻沒有好轉。接著他又用通聖散發汗,病情反而加重,身體沉重,小腿冰冷惡寒。
當天他請醫生診治,醫生沒有仔細詢問之前的治療過程,又用五積散讓他發汗。第二天,他覺得身體沉重得像塊石頭,無法翻身,腳踝冰冷,寒冷蔓延到腰背,頭上汗珠像串珠一樣不斷冒出卻流不下來,心胸煩躁不安,喜歡喝西瓜、梨、柿子等涼性的食物和冰水,這些東西總是放在他身邊。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醫生診脈後發現,六脈微弱如蛛絲,幾乎要斷氣了,醫生判斷他將要死了。家屬說:他已經出很多汗了,怎麼還會這樣呢?醫生說:寒邪入侵身體,是因為陽氣不足造成的。
寒邪入侵的程度有輕重之分,治療又怎能不注意適宜的方法呢?張仲景說:陰盛陽虛,發汗就能痊癒。發汗是幫助陽氣恢復、驅散陰邪的意思,而且寒邪不能自行排出汗液,必須依靠陽氣外泄才能排出。如果按照季節來講,盛夏適宜發汗,但也要注意不可過度。更何況冬三月是閉藏的季節,不要擾亂陽氣,不要讓汗液大量排出,使氣血大量流失,應當養護臟腑。違背這個道理,就會導致少陰之氣不能收藏,這是違反冬季氣候規律的。
凡是有外感風寒,應該稍微發汗,以平和為度。邪氣退去就可以了,要立刻穿上暖和的衣服,待在溫暖的房間裡,服用溫和的補氣藥物,即使有寒邪也不會造成傷害,這是權宜之計。現在不是適宜發汗的季節,卻強行發汗,這就是逆天而行。張仲景說:一次逆行尚可延遲死亡時間,兩次逆行就會加速死亡。現在病人本來就受傷了,又發汗,發汗後又受傷,受傷後又發汗,反覆發汗幾次,導致氣血大量流失,衛氣不能守護肌表,陽氣外泄,陰邪內侵,所以經書上說:單獨的陽氣不能生長,單獨的陰邪不能滋長,不死又等什麼呢?即使是扁鵲、盧醫也無法治好。當天晚上將近半夜,病人頸項僵硬,身體麻木,手足抽搐,指甲青紫而死。
《金匱要略》說:不應該發汗卻妄圖發汗,就會奪取人體的津液,導致身體枯竭而死。即使是應該發汗的情況下,過度也會致命,何況是不應該發汗卻強行發汗呢?
華佗的傳記中記載:縣吏尹世患有四肢煩躁、口乾舌燥、不願聽人說話、小便不利。華佗說:讓他吃熱食,能出汗就能痊癒,出不了汗三天後就會死。於是讓他吃熱食,但他沒有出汗。華佗說:他的臟腑之氣已經衰竭了,很快就會哭泣著死去。果然如華佗所言。(這也是臟腑之氣受損乾燥的病症。《三國志》)
馬元儀治療沈康生夫人,她生病已經一個月了,脈象浮虛,自汗惡風,這是衛氣虛弱、陽氣不足。馬元儀給她服用黃耆建中湯,一劑藥後汗就止住了。人體的肌表,是由衛氣所主,凡是溫暖肌膚、充實腠理、開闔毛竅的,都是衛氣的作用,所以《內經》說:陽氣是衛護體表,使之堅固的。現在衛氣虛弱,就會導致肌膚不溫暖,腠理不緻密,周身毛竅開合失常,風寒就會從外侵入,汗液就會從內排出,哪裡還能抵禦外邪?所以用黃耆建中湯,來補益中氣,溫暖衛氣,充實肌表。第二天,病人用手捂住心口,脈象虛弱而濡滑,這是因為出汗太多,傷到了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