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五 (1)
卷十五 (1)
1. 卷十五
2. 汗
竇材治一人,額上時時汗出,乃腎氣虛也。陽明熱,則額上出汗,常人多有此症,未可即斷為腎虛也。凡病虛實,無不對待,未可執一,不治則成癆瘵。先灸臍下百壯,服金液丹而愈。
一人夜多虛汗,亦腎氣虛也,服全真丹、黃耆建中湯而愈。
一人每日四五遍出汗,灸關元穴亦不止。乃房事後,飲冷傷脾氣,復灸右命門,百壯而愈。
常東軒挺,晚苦陰汗,有教之用牡蠣粉撲之者,始雖少減,久之至潰腐,見其睪丸焉,豈非殺之以藥乎?(《志雅堂雜抄》。)
琇按:陰汗必由下部濕熱而成,以牡蠣收澀之,故郁瘀而潰爛也。
宋懷州知州李治,與一武臣同官,怪其年七十而輕健,面如渥丹,能飲食。叩其術,則服首烏丸也。乃傳其方,後治得病,盛暑中半體無汗已半年。竊自憂之,造丸服至年餘,汗遂浹體。其治血治風之功,大有補益。方用赤白何首烏各半斤,米泔浸三夜,竹刀刮去皮,切焙,石臼搗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五十丸。亦可末服。(《本草綱目》。)
滑伯仁治一人,暑月病身冷自汗,口乾煩躁,坐臥欲於泥水中,脈浮而數,按之豁然空散。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為陰甚格陽,得之飲食生冷,坐臥當風所致。以真武湯(附、朮、苓、芍。)冷飲,一進汗止,再進躁去,三飲而安。
琇按:江案暑門,滑治一人,汗出如雨,身熱煩躁,醫誤用朮、附,乃以黃連、人參白虎,三進愈之,宜參看。
薛立齋治一婦,盜汗不止,遂致廢寢,神思疲甚,口乾引飲,作血虛有熱,用當歸補血湯代茶:炙耆一兩,當歸三錢。又以六黃湯加人參、五味子,二劑而愈。
陳三農治一人感寒,用麻黃髮汗,汗遂不止。用建中湯汗出愈多,痰喘有聲。此傷寒損血,兼用藥之過,陰虛而陽無所附,遂用川芎三分,白芍、生地各二錢,當歸一錢,(雄按:芎、歸尚有可議。)元胡索、香附各三分,再服而愈。(四物是矣。加香附、元胡,是所不解。)
一少年人汗出三年不愈,用棉子炒黑,入湯一滾服,四五日腳腿能立,後以歸脾、補中等湯而安。
楊乘六治朱氏子,年二十外,勞倦發熱,上半身自汗如雨,三晝夜不止。一切斂汗方法無效。脈之,浮細沉洪,軟弱無力,面白無神,舌胖而軟且白滑,意此必肺氣大虛,而腠理不固也。以黃耆湯加五味、附子各二錢,自子至卯,連進三劑,其汗如故。思之良久,乃用蜜炙黃耆二兩,人參五錢,白朮一兩,蜜炙升麻、柴胡、陳皮各一錢。
上半身有汗,下半身無汗,明是陽氣不能內斂,(琇按:柴胡、升麻,究竟無謂。)歸身、炙草、炒黑乾薑各二錢,白芍、五味、附子各三錢,大棗五枚,一劑而斂。此症本以勞力,傷其脾肺,中臟之陽,陷而不升,衛外之陽,虛而不固,以致陰氣不肯下降,乘虛外溢。故特用升麻以升提下陷之氣,用黑姜以收固衛外之陽,使在外而為陰之衛,在內而為陽之內守。後用清金滋水等劑而愈。
白話文:
汗
竇材治療一人,額頭經常出汗,這是腎氣虛弱的表現。陽明經熱盛也會導致額頭出汗,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情況,不能直接斷定是腎虛。任何疾病的虛實,都要辨證論治,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否則會導致病情加重,形成癆瘵。先在肚臍下艾灸一百壯,服用金液丹後痊癒。
一人夜間經常出虛汗,也是腎氣虛弱,服用全真丹、黃耆建中湯後痊癒。
一人每天出汗四五次,即使灸關元穴也止不住。這是因為房事後飲用冷飲損傷脾氣所致,再次灸右命門穴一百壯後痊癒。
常東軒,晚上經常出陰汗,有人建議他用牡蠣粉塗抹,雖然一開始有所減輕,但時間久了卻潰爛腐敗,甚至露出了睪丸,這豈不是用藥殺死了它?(《志雅堂雜抄》)
(註解)陰汗一定是下部濕熱引起,用牡蠣收斂,反而導致鬱積瘀阻而潰爛。
宋朝懷州知州李治,與一位武官同僚,奇怪他七十歲了還身體輕健,面色紅潤,能吃能喝。詢問他的養生方法,原來是服用首烏丸。於是李知州便得到了這個方子,後來他得了病,盛夏時節半身不汗已有半年,自己非常擔心,於是製作首烏丸服用一年多,汗液終於遍布全身。此方治療血虛風證的功效,非常顯著。方劑:赤白何首烏各半斤,用米泔水浸泡三夜,用竹刀刮去外皮,切片烘乾,用石臼搗碎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用溫酒送服五十丸。也可以研磨成粉服用。(《本草綱目》)
滑伯仁治療一人,夏天患病,身體發冷自汗,口乾煩躁,喜歡坐臥在泥水中,脈象浮數,按之則豁然空虛。他說:脈搏雖有力,但按之不充實,諸陽之氣皆衰弱。這是陰氣過盛克伐陽氣,是因飲食生冷、坐臥當風所致。用真武湯(附子、白朮、茯苓、白芍)冷飲服下,第一次服用汗止,第二次服用煩躁消失,第三次服用後痊癒。
(註解)江案暑門記載,滑伯仁治療一人,汗出如雨,身熱煩躁,醫生誤用白朮、附子,後來用黃連、人參白虎湯,三次服用後痊癒,值得參考。
薛立齋治療一位婦女,盜汗不止,導致無法睡眠,精神疲憊,口乾引飲,診斷為血虛有熱,用當歸補血湯代茶飲用:炙甘草一兩,當歸三錢。又用六黃湯加人參、五味子,兩劑後痊癒。
陳三農治療一人受寒,用麻黃發汗,結果汗出不止。用建中湯後汗出更多,並出現痰喘。這是傷寒損傷血液,又用藥過度,陰虛陽無所附,於是用川芎三分,白芍、生地各二錢,當歸一錢(註:川芎、當歸用量尚有疑問),元胡索、香附各三分,再次服用後痊癒。(四物湯加上香附、元胡,這一點我不太理解。)
一位少年人出汗三年不愈,用棉籽炒黑後煎湯服用,四五天後就能站立行走,之後服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調理後痊癒。
楊乘六治療朱氏之子,二十多歲,勞累發熱,上半身汗出如雨,持續三天三夜不止。所有斂汗方法都無效。診脈後發現脈象浮細沉洪,軟弱無力,面色蒼白無神,舌胖而軟且白滑,認為這是肺氣大虛,腠理不固。用黃耆湯加五味子、附子各二錢,從子時到卯時,連服三劑,汗出如故。經過深思熟慮,改用蜜炙黃耆二兩,人參五錢,白朮一兩,蜜炙升麻、柴胡、陳皮各一錢。
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這是陽氣不能內斂。(註:柴胡、升麻,到底有沒有必要?)用炙甘草、炒黑乾薑各二錢,白芍、五味子、附子各三錢,大棗五枚,一劑就止汗。此病是因為勞累傷及脾肺,臟腑之陽氣下陷不升,衛外之陽虛弱不固,導致陰氣不能下降,乘虛外溢。因此特意用升麻提升下陷之氣,用黑薑收斂衛外之陽氣,使外為陰之衛,內為陽之內守。之後再用清金滋水等方劑治療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