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19)
卷二 (19)
1. 喘逆
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此條誤下太陽,不成結胸,而成挾熱下利,喘而汗出。詳註自汗門。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麻黃湯主之。
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太陽表邪。若誤下之,則腹滿而小便難。麻黃湯主之句,在脈浮而緊之下。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而愈,宜麻黃湯。
脈浮無汗而喘,即從太陽表邪而治,不必拘執陽明病,故曰發汗則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白虎湯,五苓散。
上條言脈浮而緊,當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滿,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又當用白虎湯治咽燥,五苓散治脈浮而緊,腹滿身重。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裡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而喘,宜清裡熱,反發其汗,津液外亡。大便枯滯,此表無邪里有熱,故久則譫語。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仲景每以小便利,驗屎定硬。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小便利,驗屎已定硬,故可下。小便不利,驗熱已入里,故可下。大便乍難乍易,大腸有火之徵。故可下。時有微熱,潮熱互詞,故可下。喘冒不得臥,陽明胃實,故可下。
傷寒吐下後,不大便,潮熱。若劇,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症急,惟以脈定生死。脈弦,陰未絕,故生;脈澀,陰已竭,故死。
羌活湯,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太陽純表邪見喘,則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裡熱,則用此方。
瀉心湯,見譫語。
涼膈散,見發狂。
裡熱作喘當分肺胃心三經主治。前方瀉心下之熱,此方兼肺胃治之。
大柴胡湯,見潮熱。
三承氣湯,見大便結。
小半夏湯
熟半夏,廣皮,生薑
喘逆,有痰火、水飲之分,此方治水飲喘逆而無火者。
小青龍湯,見咳逆。
此方治內伏水飲,外冒風寒而喘者。詳註咳逆條。
梔連二陳湯
梔子,川連,半夏,廣皮,白茯苓,甘草
前小半夏湯,治無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清暑湯
川連,香薷,厚朴,甘草
香薷性溫,世傳清暑,不知與黃連同用,一冷一熱,故能清暑邪。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滾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清燥湯
桑葉,石膏,人參,麥門冬,枇杷葉,杏仁,阿膠,黃芩,知母
天花粉
此方以石膏、黃芩、知母、花粉,清潤上焦,桑葉、杏仁、引入肺中;人參、門冬、阿膠,潤肺生津。同一治熱,治濕熱,用苦燥;治燥熱,用涼潤。按燥濕分於二分,然春分應濕而未濕,至穀雨而始濕;秋分應燥而未燥,至霜降而始燥。故曰逢霜始燥,逢雨始濕,此言時令之正也。亦有濕時反燥,燥時反濕,又當從權變而治也。
白話文:
【喘逆】
-
太陽病出現桂枝湯證,醫生誤用瀉下法,導致腹瀉不止。若脈象急促,表示表證未解,兼有喘息、出汗的症狀,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
(此條論述誤治太陽病後未形成結胸,反而出現熱性腹瀉與喘汗的狀況,詳細解釋參見「自汗」章節。) -
陽明中風時,患者口苦咽乾、腹脹微喘、發熱怕冷、脈浮緊。若誤用瀉下法,會加重腹脹並導致小便困難,此時應以麻黃湯為主方。
(發熱惡寒、脈浮緊仍屬太陽表邪,誤下後才需用麻黃湯,原文語序應為脈浮緊在前。) -
陽明病若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即可痊癒,宜用麻黃湯。
(脈浮無汗而喘屬太陽表邪,不必拘泥於陽明病名,故發汗可解。) -
陽明病脈浮緊、咽乾口苦、腹脹喘息、發熱汗出、不怕冷反怕熱、身體沈重,可選用白虎湯或五苓散。
(前段脈浮緊應解表;後段咽乾口苦等症狀屬裏熱,白虎湯清熱,五苓散解表並治腹脹身重。) -
傷寒四五日,脈沈且喘息腹脹。脈沈主裏熱,若誤發汗,津液耗損會導致便秘,表裏虛實夾雜,久則出現譫語。
(脈沈而喘應清裏熱,誤汗致津虧便難,裏熱未解終成譫妄。) -
患者小便不利、大便時難時易、偶有低熱、喘息昏眩無法平臥,此為燥屎內結,宜用大承氣湯。
(仲景以小便狀況判斷燥屎:小便通利示燥屎已成,小便不利示熱已入裏;大便不暢為腸熱,喘息不臥為胃實,均為下證。) -
傷寒吐下後,便秘潮熱,嚴重時會神昏、手足躁擾、微喘直視,脈弦者可生,脈澀者難治。
(危急時憑脈斷預後:弦脈示陰氣未竭可生,澀脈示陰液耗盡必危。)
——
方劑簡述
- 羌活湯(見「惡寒」條):適用於單純太陽表邪致喘。
- 羌活沖和湯:表邪兼裏熱時使用。
- 瀉心湯(見「譫語」條)、涼膈散(見「發狂」條):裏熱致喘分治心肺胃三經,涼膈散兼顧肺胃。
- 大柴胡湯(見「潮熱」條)、三承氣湯(見「大便結」條)。
- 小半夏湯(半夏、陳皮、生薑):治水飲所致無火之喘。
- 小青龍湯(見「咳逆」條):治外感風寒內有停飲之喘。
- 梔連二陳湯(梔子、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治痰火之喘(與小半夏湯的純水飲區別)。
- 清暑湯(黃連、香薷、厚朴、甘草):黃連配香薷,寒熱並用以解暑邪(如六一散需熱服方能散暑)。
- 清燥湯(桑葉、石膏、人參、麥冬、枇杷葉、杏仁、阿膠、黃芩、知母、天花粉):清潤上焦,養肺生津,專治燥熱(與濕熱苦燥治法不同)。
(末段補充:濕燥二氣隨節氣變化,但亦有反常現象,臨證需靈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