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0)

1. 喘逆

知母石膏湯

知母,石膏,半夏,竹葉,麥門冬,甘草

火喘無痰者,用石膏、知母;火喘有痰,又要加半夏。夫石膏寒涼,同半夏亦能辛散痰涎;半夏辛熱,同石膏亦能清熱和胃。此潤燥方中,化出辛散痰涎定喘之法,兼可化治痰火嘔吐、痰火咳嗽等症。

栝蔞根湯

栝蔞根,半夏,竹茹,枳殼,桔梗

前清燥湯,治肺燥喘逆者,知母石膏湯,治胃熱喘逆者;栝蔞根湯,治肺胃二經痰多喘逆者。

平胃保和散,見胸滿。

此治食滯中焦,喘滿不得臥者,用枳殼湯調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四味。

此方因汗下後,汗出而喘,身無大熱,表症已減,桂枝湯不可用,故以麻黃加入杏仁石膏清肺湯中,雙解上焦之餘邪,而治喘逆。

乾葛黃芩黃連湯,三味。

仲景喘而汗出有三條。其一,以太陽汗後,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其二,以太陽下後,喘而汗出,身無大熱。汗下不同。而同禁桂枝,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三,以桂枝湯症,反用承氣誤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則用葛根、芩、連主治。

按第一、第二條,汗下不同,以其病症同在太陽上焦,故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第二與第三條,同是下後,同是喘而汗出,反不同方主治者,以其病在陽明下焦,協熱下利,故用乾葛芩連湯。

白話文:

知母石膏湯

藥材:知母、石膏、半夏、竹葉、麥門冬、甘草

對於沒有痰的火熱喘息,用石膏和知母;若有痰,則要加入半夏。石膏性寒涼,和半夏一起使用也能夠散開痰液;半夏性辛熱,和石膏一起使用也能夠清熱和胃。這個滋潤乾燥的方子,能化出辛散痰液、平定喘息的方法,還能治療痰火引起的嘔吐、咳嗽等症狀。

栝蔞根湯

藥材:栝蔞根、半夏、竹茹、枳殼、桔梗

之前提到的清燥湯,是用來治療肺燥引起的喘息;知母石膏湯,是用來治療胃熱引起的喘息;栝蔞根湯,是用來治療肺和胃都有痰引起的喘息。

平胃保和散,用來治療胸悶。

此方是用來治療因食物積滯在中焦,導致喘滿而無法躺臥的情況,用枳殼湯送服。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只有這四味藥。

這個方子適用於因為發汗或瀉下後,出現汗出且喘息,但身上沒有明顯發熱的情況,表示表證已經減輕,不適合使用桂枝湯,所以將麻黃加入到杏仁石膏清肺湯中,用來同時解除上焦殘餘的邪氣,並治療喘息。

乾葛黃芩黃連湯,只有這三味藥。

《傷寒論》中提到喘息且汗出的情況有三種:第一種,是太陽病發汗後,出現喘息且汗出,但身上沒有明顯發熱;第二種,是太陽病瀉下後,出現喘息且汗出,但身上沒有明顯發熱。雖然發汗和瀉下方式不同,但都不能使用桂枝湯,都適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第三種,原本是桂枝湯證,卻誤用承氣湯瀉下,導致腹瀉不止、脈搏加快,且表證未解,出現喘息且汗出的情況,則要用葛根、黃芩、黃連來治療。

總結來說,第一和第二種情況,雖然發汗和瀉下方式不同,但因為病症都在太陽上焦,所以都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第二和第三種情況,都是瀉下後出現喘息且汗出,卻使用不同的方子來治療,是因為第三種情況的病症在陽明下焦,伴隨熱邪引起的腹瀉,所以要用乾葛黃芩黃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