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21)
卷二 (21)
1. 身重
傷寒門,有身痛,有身重;中寒門,有身痛,無身重。可知身重皆是陽邪為患,非虛寒之謂。按身重有風濕、有風溫、有風寒、有火逆、有中暍。如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羌活勝濕湯重加防風。如風溫身熱,發汗猶灼熱,身重多眠,防葛石膏湯。如風寒身重者,即作傷寒施治。
若無汗脈浮,惡寒發熱,手足或冷,即是表邪,急宜汗之,羌活湯、敗毒散、羌活勝濕湯。若表邪已解,里有結熱,惡熱不惡寒,脈沉而數,口渴便赤,宜清裡石膏湯。邪在半表半裡,宜和解,小柴胡湯。如火邪身重者,表汗未出,誤用火;熏腰下重痹者,宜解火邪。如中暍發熱,身重身痛,手足常冷,時時汗出,口渴齒燥,宜人參白虎湯。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條詳註惡寒。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宜發汗解肌者,失解表,誤以火灸,兩陽相熏灼,邪無從泄,腰以下必火閉無汗,故必重痹,名曰火逆。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甚重,不能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下後變症,仲景立小柴胡湯,加桂枝治身重;加大黃治譫語;又加龍骨牡蠣,斂神收攝,制使大黃清裡熱而不下脫,制柴胡、桂枝散表邪而不外越,以下後危症,外越不脫,又所當慎。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言但重、乍有輕時,的是太陽表邪攻注症。乍重者,寒傷營也;乍輕者,風傷衛也。言無少陰症,以明太陽症也,故用大青龍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汗多,微發熱惡寒,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此章詳註潮熱。泛視之,似乎身重之症,治宜攻裡。細玩之,深言身重,宜發汗,未可攻裡。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此條詳註自汗。
羌活勝濕湯
羌活,防風,蒼朮,黃柏,澤瀉,茯苓,廣皮,甘草
身重風濕居多,此方用三味以祛風,又以澤瀉,茯苓利小便去濕。風濕兼寒,去黃柏,加桂枝。
防風葛根石膏湯
防風,乾葛,知母,石膏,甘草
陽明風濕身重。家秘用此方。
羌活敗毒散,見惡寒。
石膏湯
石膏,白芍藥,柴胡,升麻,黃芩,甘草,白朮,茯苓,附子
此治陽虛寒濕之眩暈。
苓桂白朮甘草湯
桂枝,茯苓,白朮,甘草
此治上虛不能制水,水飲上衝眩暈之症。
白話文:
身重
在傷寒相關疾病中,會出現身體疼痛或沈重的症狀;而在中寒相關疾病中,雖有身體疼痛,但不會有身體沈重的現象。由此可知,身體沈重多由熱邪引起,而非虛寒所致。身體沈重的原因包括:風濕、風溫、風寒、火逆、以及中暑等。
- 風濕:若風濕相搏,導致身體疼痛且難以轉動,可用羌活勝濕湯並增加防風的劑量。
- 風溫:若身體發熱,即使發汗後仍感灼熱,並伴隨身體沈重、嗜睡,可用防風葛根石膏湯。
- 風寒:風寒引起的身重,可按傷寒治療。若無汗、脈浮、惡寒發熱、手足發冷,屬表邪未解,應緊急發汗,可用羌活湯、敗毒散、羌活勝濕湯。若表邪已解,但體內有熱結,表現為怕熱不怕寒、脈沈數、口渴、小便赤,宜用石膏湯清熱。若邪在半表半裡,則可用小柴胡湯和解。
- 火逆:若因火療誤治導致身體沈重,尤其下半身沈滯痹痛,應解除火邪影響。
- 中暑:若因暑熱而發熱、身重身痛、手足發冷、多汗、口渴、齒燥,可用人參白虎湯。
太陽病(傷寒初期),無論是否發熱,必定會有惡寒、身體沈重、嘔吐、脈象緊繃的症狀,稱為「傷寒」。
若脈浮本應發汗,誤用火灸,邪氣無法外散,反而因火更盛,導致下半身沈重痹痛,稱為「火逆」。
若傷寒病程已八九日,誤用攻下後出現胸悶、煩躁、驚悸、小便不暢、譫語、全身沈重、無法轉動,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此方調整小柴胡湯,加桂枝治身重、加大黃治譫語,再加龍骨、牡蠣以斂神固攝。
若傷寒脈浮緩,身體不痛但沈重,偶爾減輕,且無少陰症,可用大青龍湯發汗解表。
陽明病(腸胃熱證)若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體沈重、氣短腹脹、潮熱,可用大承氣湯攻下。但若仍有微熱惡寒,則表邪未解,不宜用承氣湯。
三陽合病(太陽、陽明、少陽同時發病)若腹脹身重、口舌不清、面垢譫語、遺尿,自汗者可用白虎湯清熱,但不可發汗或攻下。
方劑組成:
- 羌活勝濕湯:羌活、防風、蒼朮、黃柏、澤瀉、茯苓、廣皮、甘草(風濕熱重時去黃柏加桂枝)。
- 防風葛根石膏湯:防風、葛根、知母、石膏、甘草(適用於陽明風熱身重)。
- 石膏湯:石膏、白芍、柴胡、升麻、黃芩、甘草、白朮、茯苓、附子(治寒濕眩暈)。
- 苓桂白朮甘草湯: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治水飲上衝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