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序

回本書目錄

1.

天時有寒暑,地氣有燥濕,人生其間,服食起居一不得其中,不能無病,病思醫醫則欲其必生。雖然余謂醫能生人,亦能傷人。何則?蓋醫與孺一理也,儒理未明,則拘掌陳跡,無論未讀古人之書,即取諸名家書而盡讀之,不能融洽其理,輒昧昧焉虛實未審,攻補亂投,雖耆、苓、參、術不善用之亦為鴆毒。夫醫之為道,理甚微,旨甚奧,非殫其精思,搜其體要,不可以嘗試也。

白話文:

自然界有寒冷暑熱,土地環境有乾燥濕潤,人生活在其中,飲食起居若沒有適應好,難免會生病。一人生病就會想到看醫生,但醫生卻希望患者永遠不要生病。儘管如此,我認為醫生既能救人,也能傷人。為什麼呢?因為醫學和儒家思想是一樣的,儒家理論不明確,就會拘泥於舊規。不管有沒有讀過古人的著作,即使讀遍了名醫的書,也不一定能通曉其中道理,往往會糊裏糊塗地分不清虛實,用藥亂投,就算人參、蓮子、茯苓、白朮這些名貴藥材,使用不當也會變成毒藥。醫學之道,道理很精細,意旨很深奧,如果不竭力思考,探究其要點,是不能隨意嘗試的。

醫,仁術也,亦危機也。精其道可以活人,不精而嘗試之,盛盛虛虛,致人夭折者多矣。古之聖人,竭耳目心思之用,著書立說以詔後世,憂之至深而慮之至遠也。然六氣皆足以傷人,而寒之入人為最毒,人之受之者為最酷。仲景以一人之智,闡千載不傳之秘,亦既方法並存常變兼舉矣。

白話文:

醫學是一門仁慈的技術,但也潛藏著危機。精通醫道可以救人,但如果技術不熟練就貿然嘗試,往往會弄巧成拙,導致傷人致死。古代的聖人,傾盡耳目心思,著書立說教導後世,憂慮之深遠慮之長久。然而,六種致病因素都能夠傷害人體,而寒氣入侵人體是最致命的,人承受它也是最痛苦的。張仲景以一人之智,闡述了千百年來不曾流傳的祕方,既有既定方法,又兼顧不斷變化的情況。

粵稽上古,未有儒先有醫。蓋天生蒸民,未生后稷教稼,周公、孔子教學;先生黃帝、神農岐伯嘗百草,療疾病。良以人免夭折,始得眾庶;既庶矣,然後教稼以富之,講學以教之。則知醫者救生之本,耕者養生之源,教者人倫之道也。若是則保民莫先調養民病,然後富之教之者也。

白話文:

在遙遠的古代,沒有儒家的聖賢,而有醫家先賢。因為上天創造了人類,當時還沒有後稷教導人們種植莊稼,周公、孔子教授人們倫理道德,而黃帝、神農和岐伯這些醫家先賢品嘗各種草藥,用於治療疾病。救人於夭折,使人口得以繁衍;人口繁衍後,再教導人們種植莊稼以富庶,講解倫理道德以教化。因此,可以知道醫者是救治生靈的根本,農夫是養育生靈的源泉,儒家先賢是指導人們倫理道德的。這樣看來,保民之本,首先是要調養百姓的疾病,然後才能富裕他們,教導他們。

云間向多明醫,余幼時即知有秦景明先生為一代神手,年來余以胸膈之證久未能痊,每思安得若人與之同時,必有善治之法。今秋得與其從侄皇士之交,接膝而談,言言探本,聞其論議,便覺躍躍欲起。因知皇士先於儒理精通,故合之於醫,洞若觀火,真非俗下所能窺見一斑者也。

白話文:

過去的雲間各地有許多傑出的醫生。我小時候就知道有位秦景明先生,是醫中的神手。多年來,我的胸膈疾病一直無法痊癒。我常常想,如果能同時遇到像秦景明先生這樣的人,一定有很好的治療方法。今年秋天,我認識了他的侄子秦皇士。我們促膝而談,他對醫理的探討入木三分。聽他講述醫學理論,我感到心潮澎湃。我瞭解到,秦皇士先生在儒家經典上造詣很深,他把儒家思想運用到醫學中,對疾病的認識非常透徹。這可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

後之學者,不能致察於精微,形症弗辨,經絡不分,冥心膠固,執成法以施之,無能為功,反以得咎,而仲景之旨亦因以晦。皇士秦先生,云間奇士,早負宿慧,學儒者之學,貫通百家,有心濟世,不以醫名而業日以精,迎浮雲,窺深淵,怡神消息,瞭然心手之間,辨乎陰陽,分乎內外,驗氣運之推遷,因時度宜,以不失乎人情。

白話文:

後世的醫學家,不能深入地觀察精微之處,不能辨別不同的症狀和體徵,不懂得經絡,死守固定的方法而不靈活變通,這樣做是沒有效果的,反而會招致過錯,而仲景的精妙醫術也會因此而矇蔽。皇士秦先生,是松江府的奇人,自幼就有過人的智慧,學習儒家的學說,貫通百家之長,立志濟世救人,雖然沒有以醫術聞名,但每天都在鑽研醫學,像面對浮雲般洞察細微,像探究深淵般理解透徹,能夠運用精神意念來體察病情,對陰陽、內外的情況一目瞭然,善於觀察氣運的變化,順應時令和病情,從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不會違揹人的情理。

於是留心醫學,時切探討。余原籍奉天,先大夫參政京華,遂居輦轂下。四方醫士雲集京邸,因聞天下明醫出在松江。然多高隱,未得來京,未獲親逢考究。自辛卯春遷任吳閶,得見云間秦子皇士之書,名曰:《症因脈治》,施子宇瞻昆季所刻也。症分外感內傷,治分經絡表裡,就症以審因,就因以審脈、審治。

白話文:

從此我專心研究醫學,經常與人探討。我的祖籍是奉天,父親擔任京城的官員,因此我們就住在京城裡。各地的醫生都聚集在京城,我聽說天下最好的醫生在松江。不過他們大多隱居,沒有來京城,所以我沒有機會拜訪他們。從辛卯年春天被調到吳地的職位以來,我得以看到雲間人秦子皇士的著作《症因脈治》,這是施子宇瞻兄弟刻印的。這本書把疾病分為外感和內傷,治療方法分為經絡和表裡,根據疾病症狀來探究病因,根據病因來診斷脈象和制定治療方案。

夫秦子挾活人之技,而四方交書走幣迎謁者踵相接,使遨遊南北之間,晉接王公之第,聲價可與良相等。乃閉門謝客,立意著書,焚膏繼晷,徒自苦何為者?秦子曰:醫,濟人者也。濟人而不能療一時之病,余心歉然;濟人而不能療天下後世人之病,余心亦歉然。寧以求名,寧以市利哉!於是彙集群書,闡發症因診治,施子宇瞻昆季鐫刻公世。

白話文:

這個秦子深藏著救世濟人的本領,來自四方求醫的書信和禮品紛至沓來,使他得以遊歷南北各地,拜訪王公大臣,聲譽之高堪比賢良宰相。但是,他卻關起門謝絕訪客,決心著書立說,廢寢忘食地鑽研醫術,自討苦吃,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秦子說:「醫學是用來救治病人的。如果只能治療眼前的疾病,我的內心會感到愧疚;如果不能救治天下後世的病人,我的內心也會感到愧疚。我難道要為了求取名譽或財利嗎!」於是,他收集了大量的醫學書籍,闡述了疾病的成因、診斷和治療方法,並委託宇瞻昆仲將其雕刻出版,讓世人受益。

故其所至,癃罷以起,夭傷以愈,求治於門者屢常滿;而先生閉戶謝客,以數十年經歷,神合百世之上,潛心考證,筆之於書。癸巳秋,余以痰得交先生,因盡讀枕中秘,微言寓論追蹤往哲。《症因脈治》而外,尚有《傷寒大白》一書未經行世,亟請先生付梓以傳,庶幾仲景之學復明,而先生之道日及於遠,是亦生民之大幸也。

白話文:

因此,人們生病時,來到他這裏治病,疾病消除了,傷痛也痊癒了,經常是門庭若市。但是,先生關門謝客,憑藉著幾十年的經驗,超凡脫俗,他潛心考證,將心得寫成書。癸巳年的秋天,我因為痰症拜見了先生,於是他讓我拜讀了《枕中祕》,細細體會其中深奧的道理,追隨前賢的步伐。除了《症因脈治》之外,還有一本《傷寒大白》沒有問世,我懇請先生付梓印刷出版,讓仲景的學說重新發揚光大,而先生的思想能傳播更遠更廣,這也是天下蒼生的福氣。

因嘆向聞松郡多明醫,是書果為壽世。但因遠署虞山,先生又杜門卻軌,不得相朝夕。癸巳歲,開濬東江,未得告竣,各工官會詳申憲,奉此按松,而著書之秦子世居河上,遂講論旬日。公餘稍暇,怡息其家,見架頭有《傷寒大白》、《女科切要》,詞句分明,治法中病,果然大白也,切要也。此先生格致之餘,晚年之悟,加以不二之心,不已之功,始得如此。

白話文:

因為聽聞松郡有很多著名的醫生,這本書確實是為世人延年益壽所寫。但是因為松郡離虞山太遠,而且秦先生又閉門謝客,無法經常請教。癸巳年,疏通東江的工程還沒有完工,各個工務官共同呈報給巡撫,巡撫奉命巡視松郡,而秦先生世居河上,於是討論了十幾天。公務之餘稍微有空閒,在秦先生家裡休息,看到書架上有《傷寒大白》、《女科切要》,文字明確,治療方法切中病症,確實是把複雜的醫理講解得很清楚,也很有實用性。這是秦先生在研究醫學之餘,晚年悟出的道理,再加上專一的心志,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達到如此成就。

今又融貫外感之原委,神明其用藥之精微,補先輩所未足,辨前注所偶訛,名曰《傷寒大白》,復得敬敷陳子付之剞劂,此真不朽之盛事矣。余遂歷覽諸刻,不特景明先生有其真傳,並岐軒以下諸名家無不賴以大白矣。是書行,雖天有寒暑,地有燥濕,人或為戾氣所感,亦可以調和而無恙。

時康熙歲次甲午夏現任蘇州府督理蘇松水師船政海防同知年通家弟高鉁重南氏序

白話文:

如今,我又融會貫通了外感病的成因,詳細說明瞭用藥的妙處,補充了前輩們的不足,分辨了前人註解中偶爾的錯誤,取名為《傷寒大白》。我又得到敬敷陳先生的幫助,付諸印刷,這真是不朽的盛事啊。於是我仔細閱讀了各個版本,不僅景明先生得到了這本著作的真傳,而且岐軒以下的諸多名家都依靠它來大白於天下。這本書流傳開來,無論天氣冷熱,土地乾燥濕潤,人們如果受到戾氣的影響,也可以用它來調理,而不會生病。

越明年,會新安陳子敬敷昆季捐貲壽梓,囑余為序。余念秦先生著作,真大功也,實能生死人免夭折者也。陳君捐金付梓,非細德也,實與施昆季保民生、濟眾庶者也。余故樂為之敘。

時康熙五十三年歲次甲午夏月新安陳懋寬書於珠溪別業

白話文:

第二年,新安的陳子敬和陳敷兩兄弟捐出錢財為秦先生的著作《壽梓》印刷,並請我寫序。我認為秦先生的著作是一項巨大的功績,它能夠救活瀕死的人,延長他們的壽命。陳家兄弟捐資印刷,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與秦先生一起保全百姓的生命、救濟黎民百姓的善舉。所以我樂意為他們寫這篇序文。

醫必若是,而始能生人,能生世世之人,豈儒理不明拘牽陳跡可以嘗試乎!然而秦子之心苦矣,秦子之功大矣。樂而為之序。

時康熙五十三年歲次甲午秋九月望賜進士出身年家眷弟程珣白山氏序

白話文:

好的醫生必定如此,才能救活人,救活世世代代的人。難道是儒家的道理不夠明瞭,拘泥於傳統陳規,才這樣嘗試嗎?然而,秦子(作者的稱呼)的用心良苦,秦子的功勞很大。很高興能為他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