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序 (1)

回本書目錄

序 (1)

1.

粵稽上古,未有儒先有醫。蓋天生蒸民,未生后稷教稼,周公、孔子教學;先生黃帝、神農岐伯嘗百草,療疾病。良以人免夭折,始得眾庶;既庶矣,然後教稼以富之,講學以教之。則知醫者救生之本,耕者養生之源,教者人倫之道也。若是則保民莫先調養民病,然後富之教之者也。

於是留心醫學,時切探討。余原籍奉天,先大夫參政京華,遂居輦轂下。四方醫士雲集京邸,因聞天下明醫出在松江。然多高隱,未得來京,未獲親逢考究。自辛卯春遷任吳閶,得見云間秦子皇士之書,名曰:《症因脈治》,施子宇瞻昆季所刻也。症分外感內傷,治分經絡表裡,就症以審因,就因以審脈、審治。

因嘆向聞松郡多明醫,是書果為壽世。但因遠署虞山,先生又杜門卻軌,不得相朝夕。癸巳歲,開濬東江,未得告竣,各工官會詳申憲,奉此按松,而著書之秦子世居河上,遂講論旬日。公餘稍暇,怡息其家,見架頭有《傷寒大白》、《女科切要》,詞句分明,治法中病,果然大白也,切要也。此先生格致之餘,晚年之悟,加以不二之心,不已之功,始得如此。

越明年,會新安陳子敬敷昆季捐貲壽梓,囑余為序。余念秦先生著作,真大功也,實能生死人免夭折者也。陳君捐金付梓,非細德也,實與施昆季保民生、濟眾庶者也。余故樂為之敘。

時康熙歲次甲午夏現任蘇州府督理蘇松水師船政海防同知年通家弟高鉁重南氏序

白話文:

追溯上古時代,尚未出現儒家學者之前,已有醫者的存在。上天生育百姓,在後稷教導耕種、周公與孔子傳授學問之前,先有黃帝、神農、岐伯親自嘗試百草,治療疾病。正因為醫術使人免於早夭,人口得以繁盛;人口興旺後,才進一步教導農耕以富足民生,講授學問以教化倫理。由此可知,醫術是拯救生命的根本,農耕是養育生計的來源,而教育則是維繫人倫之道。因此,若要安定百姓,必先調治其疾病,之後才能談富足與教化。

我因而潛心鑽研醫學,時常探究醫理。原本籍貫奉天,因先父於京城任職,遂定居於此。當時四方醫者匯聚京師,聽聞天下醫術高明者多出於松江,然而這些名醫多隱居鄉野,未能親赴京城,使我不曾得緣深入請益。直到辛卯年春天調任吳閶,才有幸讀到雲間秦皇士所著之書,名為《症因脈治》,由施宇瞻兄弟刊印。此書將病症區分為外感與內傷,治療則依經絡表裡辨別,從症狀推究病因,再由病因審察脈象與治法。

我不禁感嘆:昔日聞說松江多名醫,此書確實可濟世延壽。但當時因遠駐虞山,而秦先生閉門謝客,未能朝夕請教。至癸巳年,督辦東江疏濬工程期間,因公務需呈報上級,奉命巡察松江,恰知秦先生世居河畔,遂與他深談十日。公務之餘稍得閒暇,便常至其家中休憩,見書架上尚有《傷寒大白》、《女科切要》等著作,文辭清晰、治法精準,確實當得起「大白」與「切要」之名。此乃先生窮究醫理後,晚年所悟之精華,加上一心專注、孜孜不倦,方能成就如此佳作。

隔年,新安陳敬敷兄弟慷慨出資刊刻秦先生著作,囑我撰寫序文。我深感秦先生之書實為濟世鉅獻,真能救人性命、免其早夭;而陳君兄弟捐資刻印,亦非小善,實與施氏兄弟同樣懷抱保民濟眾之心。我因此欣然為序。

時康熙甲午年夏,現任蘇州府督理蘇松水師船政海防同知,年通家弟高鉁(字重南)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