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總論 (2)

回本書目錄

總論 (2)

1. 驗二便論

醫者欲知病人臟腑,必要問其從內走出者,故凡病當驗二便。仲景以小便不利,小便赤,定傷寒裡熱;以小便利,小便白,定里無熱。以大便不通,大便硬,定其裡熱;自下利,下利厥冷,定其裡寒。故治病以二便定人寒熱,以二便定人燥濕,以二便定人虛實,再無差誤。然論二便亦宜細詳。

白話文:

醫師想要了解病人的內臟狀況,一定要詢問病人排泄物方面的資訊。因此,看病時必須檢查小便和大便。仲景認為如果小便不利或小便發紅,就表示體內有熱;如果小便通暢且顏色清白,就表示體內沒有熱。如果大便不通或大便乾燥,就表示體內有熱;如果腹瀉且四肢冰冷,就表示體內有寒。因此,治療疾病時,可以根據小便和大便來判斷病人的寒熱虛實,不會有差錯。但是,在判斷小便和大便時,也要仔細觀察。

例如大便乾結,知其熱矣;然大便滑泄,黃色為熱,人多忽之矣。小便黃赤,知其熱矣;然小便色白而混濁,亦為熱,人多忽之矣。又如大便乾結,知其熱矣;亦有血枯津竭,用不得苦寒者。又如小便黃赤,知其熱矣;亦有食滯中焦,黃赤混濁,用寒涼反不清,用香燥辛溫而清利者。

白話文:

  • 大便乾結,表示有熱;但大便溏瀉,呈黃色也可能是熱證,很多人卻忽略了。
  • 小便黃赤,表示有熱;但小便色白而混濁,也是熱證,很多人卻忽略了。
  • 大便乾結,表示有熱;但也有可能是血枯津竭,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
  • 小便黃赤,表示有熱;但也有可能是食物停滯在中焦,導致黃赤混濁,使用寒涼藥物反而不清利,可以用辛溫芳香的藥物清利。

2. 辨脈論

傷寒,症有表裡陰陽四大關節,脈有浮沉遲數四大分別。夫浮則為表,沉則為里,遲則為寒,數則為熱,此以浮沉分表裡,遲數分寒熱者也。夫傷寒,熱病也,其脈必數;中寒,陰症也,其脈必遲。若見數脈,即症在陰經,亦是陽邪傳入之熱病;若見數脈,即手足厥冷,亦是熱深厥深、陽症似陰之假像。故治傷寒,一見浮數,此是表有邪熱,當照三陽發表治之。

白話文:

傷寒病症包含表裡、陰陽四種主要症候羣,而脈象也有浮、沉、遲、數四種不同表現。浮脈代表表症,沉脈代表裡症,遲脈代表寒症,數脈代表熱症。這些脈象可以幫助我們區分表裡和寒熱。

傷寒是一種熱性疾病,所以脈象通常會偏數;中寒是一種陰性疾病,所以脈象通常會偏遲。如果看到數脈,但症狀在陰經部位,表示這是陽邪入侵所致的熱病;如果看到數脈,但手腳卻冰冷,表示熱症較深,陽症表現得像陰症。因此,在治療傷寒時,只要發現浮數脈,就表示表有邪熱,應該根據三陽經的表證進行發汗治療。

若一見沉數,此是里有熱邪,即表症急者,雖先治表,然亦禁辛溫而用辛涼雙解之法;苟表症一解,即當清裡。此以脈之發現二條而論也。若沉伏之脈,有三條分別。有陽症脈沉伏,非陰症裡寒也,陽邪內伏,不得作汗外出,禁用寒涼,只宜升散表邪,則汗出而脈亦出。又有陽症脈微,此正氣虛微,不得作汗,用發表之藥,以散陽邪,加人參少許,助正氣虛微,則散表之藥,得人參愈能散表,雖陽症陰脈之死症,如此治之,亦有得生者。又有臟氣虛寒,脈見沉遲,此陰症中寒也,急宜溫經救里。

白話文:

如果只發現沉脈,說明體內有熱邪,如果是表症急性的,即使先治療表症,也禁止使用辛溫藥,而應使用辛涼雙解的方法;只要表症一緩解,就應該清裡。這是根據脈象發現兩條沉脈而論。

如果脈象沉伏,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一種是陽症脈沉伏,並非陰症裡寒,而是陽邪內伏,不能發汗而出,不能使用寒涼藥,只宜升散表邪,這樣汗液就會排出,脈象也會顯現出來。

第二種是陽症脈微,這是正氣虛微,不能發汗,使用發表的藥物,以散陽邪,加入少量人參,幫助正氣虛微,這樣發表的藥物,得到人參的幫助,就能更好地發表,即使是陽症陰脈的死症,這樣治療,也有人能痊癒。

第三種是臟氣虛寒,脈象沉遲,這是陰症中寒,需要緊急溫經救裡。

此以沉脈中,別出伏邪、正虛、陰寒三條者也。夫陰症脈沉者,沉而遲漫分明者也。伏邪脈沉者,沉而伏匿,急數模糊者也。正虛脈微者,不拘浮沉,脈來衰微,按久無力者也。故凡遲漫分明者,裡寒也。沉伏不出者,表邪不得發越也。陽症脈微者,邪盛正虛也。今有陽邪之症,而見沉伏之脈,誤認陰症而用溫熱,陽邪內發,死不旋踵。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了脈象沉穩的情況下,如何辨別潛伏的邪氣、正氣虛弱和陰寒這三種情況。

陰寒

  • 脈象沉穩,但緩慢而清晰。

潛伏的邪氣

  • 脈象沉穩,但隱藏不明顯,急促模糊。

正氣虛弱

  • 脈象微弱,不分浮脈或沉脈,脈搏衰弱,按壓時間長也無力。

因此,脈象緩慢清晰表明內有寒氣。脈象沉穩不出表明表層邪氣無法發散。

陽症脈象微弱表明邪氣旺盛而正氣虛弱。如果此時出現沉穩的脈象,誤認為是陰症而使用溫熱治療,則陽邪內發,會導致迅速死亡。

若見煩躁不寧,誤用寒涼,則表汗抑遏。故切脈之道,先分症是何症,然後以脈消息者也。夫脈沉當下,若表症急者,仍先散表。脈浮當汗,若里有熱者又不得不和解表裡;下症急者,又不得不雙解表裡。

白話文:

如果看到病人煩躁不安,誤用寒涼藥物,就會抑制出汗。因此,切脈診斷的關鍵,是要先分辨病症為何,再根據脈象來判斷。脈沉應瀉,如果是表症急重,仍應先發散表邪。脈浮應發汗,如果內有熱邪,也必須同時調理表裡;下症急重,也必須同時發散表邪和治療裡證。

3. 南北方宜發表不同論

仲景以太陽冬月司令之傷寒,酌以麻黃治寒邪傷營,無汗發熱之表症,以桂枝治風邪傷衛,有汗發熱之表症。然此按北方方宜,分經絡,立規矩,為後世指南者也,施治三時,施之江浙則不合。賴陶氏發明仲景麻黃、桂枝二湯,此治冬月正傷寒之方,非治春夏秋三時之熱病,易以羌活沖和湯,實為至當。

白話文: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冬天由太陽經統治的傷寒,用麻黃湯治療寒邪侵犯營衛,無汗發熱的表證;用桂枝湯治療風邪侵犯衛氣,有汗發熱的表證。但這僅限於北方地區,具體治療時要根據經絡分型,制定規矩,作為後世醫生的指南。如果用於春夏秋三季,就不合適了。多虧陶華發明瞭仲景的麻黃湯和桂枝湯這兩個湯劑。它們是治療冬天真正的傷寒之方,不適用於春夏秋三季的熱病。對於春夏秋三季的熱病,可用羌活沖和湯治療,這是最合適的。

但失注麻桂二湯,乃是北方治法,江浙東南,即冬月亦不宜用;即或內無積熱,偶冒暴寒,未經鬱熱者,暫亦用之,然不可為常法。如此分別,後人判然,不以仲景麻黃、桂枝藉口。然羌活沖和湯,解表清裡和解三陽之方,但可治三時表裡兼見之症;若純是表邪外束,則生地、黃芩,原非發散寒邪之藥。

白話文:

不過,失去註釋的麻桂二湯,那是北方治療方法,江浙和東南沿海地區,即使是冬月也不適宜使用;即使體內沒有積熱,偶遇嚴寒,沒有鬱熱症狀的,暫時可以用,但不能當作常規治療方法。如此區分,後人一目瞭然,不能拿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做藉口。然而,羌活沖和湯,能解表清裏,調和三陽之證,只可以治療三時表裡俱見的症狀;如果單純是外邪束表,那麼生地和黃芩原本不是發散寒邪的藥物。

今余以羌活敗毒散發散三時太陽純表之症,以羌活沖和湯和解太陽表裡俱見之症,次以葛根湯以治陽明純表之症,以乾葛石膏湯為陽明和解之方,再以柴葛解肌湯治少陽陽明表裡居多之症,又以小柴胡湯為少陽和解之方,如此雖變仲景之方,以合江浙方宜,實遵仲景之旨也。

白話文:

目前我使用羌活敗毒散治療太陽純表證,羌活沖和湯治療太陽表裡證,葛根湯治療陽明純表證,乾葛石膏湯為陽明和解方,柴葛解肌湯治療少陽、陽明表裡證,小柴胡湯作為少陽和解方。雖然改變了仲景的方劑,但符合江浙地區的病情,仍遵循仲景的治療原則。

4. 南北方宜清裡相同論

仲景清裡方法,以里有結熱,即當清裡。故立五苓散以清太陽裡熱,立白虎湯以清陽明裡熱,立黃芩湯以清少陽裡熱。若熱結大腸、下症悉具者,有承氣湯以下之。又有三黃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黃連瀉心湯,通治三焦裡熱之症。蓋因裡熱煎熬,津液有立盡之勢,故清之以存津液。

白話文:

張仲景「清裡」療法,是基於體內有熱邪結聚,需要清除體內積熱。因此,他制定了「五苓散」清太陽經裡熱,「白虎湯」清陽明經裡熱,「黃芩湯」清少陽經裡熱。如果熱邪結聚在大腸,且出現了下痢等症狀,則使用「承氣湯」瀉下。此外,還有「三黃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黃連瀉心湯」,這些方劑都用於治療三焦裡熱。因為裡熱蒸灼會耗盡體內津液,所以要清除裡熱以保全津液。

然則清裡之法,不特南方應如此,夏秋應如此,即冬月,即北方亦如此者。陶氏云:發表之藥,三時不得與冬月正傷寒同治,為清裡可與冬月正傷寒同治。陶氏分別時令,今余更分南北方宜。夫北方寒涼之地,又加之冬月傷寒,時令方宜,皆宜辛溫散表,故立桂枝麻黃主治;若南離已午之地,發表之藥不與北方同治,惟清裡之藥南北可同者。

白話文:

然而,清熱利肺的方法,不僅南方應當這樣,夏季和秋季應當這樣,即便是在冬季,即便是北方也應當這樣。陶華說:發散外表的藥物,在春、夏、秋三季不能與冬季的正傷寒同時治療,而清熱利肺的藥物可以與冬季的正傷寒同時治療。陶華區分了季節,現在我進一步區分南北的適用性。北方氣候寒冷,再加上冬季傷寒,根據時令和適應性,都應當使用辛溫散表法,所以確立了桂枝麻黃湯作為主治方法。如果是在南方的離午之地,發散外表的藥物不能像北方那樣治療,只有清熱利肺的藥物可以南北通用。

5. 三陰經熱病論

三陽經有陽症,無陰症;三陰經有陰症,有虛症。人多知之。三陰經陽症,則有不知者。仲景深恐後人惑此,故詳註從陽經先發熱,後傳至三陰者,乃是傳經之熱病,名曰傷寒,此即《內經》所謂熱病之條;若初起不發熱,乃是直中陰經之寒病,名曰陰症。後人因見陰症陽症同在篇中,認誤熱病傳入三陰亦是陰症;又誤認初起雖有熱病,今日久手足皆冷,六脈沉細已變陰病。

白話文:

陽經出現症狀時一定是陽症,不會有陰症;陰經出現症狀時既有陰症,也有虛症。這是很多人知道的。但是,陰經出現陽症的情況,有些人卻不知道。張仲景非常擔心後人會對此產生疑惑,所以詳細寫道:從陽經先發燒,之後傳到陰經的,這是傳經的熱病,稱為傷寒,也就是《內經》中提到的熱病條例;如果一開始不發燒,那就是直接侵襲陰經的寒病,稱為陰症。後人看到陰症和陽症同在一部書中,就誤認為熱病傳入三陰也是陰症;還誤認為雖然一開始有熱病,但現在手腳都變冷,六脈沉細,已經變成陰病了。

不知初起發熱已是熱病根源,或失於散表而表邪內陷,或失於清裡而裡熱內伏,傳入陰經而手足反冷,經雖屬陰,症則陽症,此乃是陰經熱病,非變陰症。例如太陰病手足自溫,當發身黃者,少陰病但厥無汗,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者,少陰病下利咽痛心煩者,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心煩不得眠者,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者,厥陰病下利脈數而渴者,厥陰下利脈數有微熱者,厥陰下利慾飲水者,厥陰嘔而發熱下利譫語者,凡此乃是陰經之熱病,多用承氣湯主治者。夫熱既傳於陰經,則熱深厥亦深,身反無熱,脈反沉細。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一開始發燒是熱病的根源,或者沒有及時驅散表邪導致邪氣內陷,或者沒有清熱泄下導致內熱潛伏,熱氣傳入陰經,就會出現手足發冷的現象。儘管這種脈象屬於陰脈,但症狀卻是陽症,這其實是陰經的熱病,並不是變成了陰症。

例如:

  • 太陰病手足發熱,應該出現皮膚發黃的症狀。
  • 少陰病只有手腳冰涼沒有汗,心中煩悶不能入睡。
  • 少陰病腹瀉、咽喉疼痛、心中煩悶。
  • 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心中煩悶不能入睡。
  • 少陰病自發腹瀉清水,腹中必定疼痛。
  • 厥陰病腹瀉、脈搏快而口渴。
  • 厥陰病腹瀉、脈搏快、微熱。
  • 厥陰病腹瀉、想喝水。
  • 厥陰病嘔吐、發燒、腹瀉、胡言亂語。

凡是這些都是陰經的熱病,大多可以用承氣湯治療。因為熱氣已經傳播到陰經,熱氣越深,厥逆也越嚴重,身體反而沒有發熱,脈搏反而細弱。

不知手足厥冷,原能舉動,不比陰寒厥冷,手足冷而不得動移者。身雖不熱,唇口必乾而焦,不比陰症之口中和而有水者。脈沉細重,按必細而帶數,不比陰寒之脈沉細而遲者。更有大分別者,三陰寒病神志清爽,三陰熱病神識昏迷;三陰寒病即口乾不能飲水,三陰熱病口乾必然消水;三陰寒病二便清利,三陰熱病二便赤澀。一陰一陽,天壞各別者也。

白話文:

和一般的陰寒導致手腳冰冷不同,熱症導致的手腳冰冷依然能夠活動。雖然身體不熱,但嘴脣和口腔肯定會乾澀,與陰症患者口中濕潤不同。脈搏沉細有力,按壓時既細又略快,與陰寒脈沉細緩不同。

另外一個重要區別是,三陰寒症患者神志清醒,而三陰熱症患者神識昏迷;三陰寒症患者口乾但不能喝水,而三陰熱症患者口乾必然消渴;三陰寒症患者大小便清利,而三陰熱症患者大小便赤澀。陰陽各異,症狀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