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總論 (3)

回本書目錄

總論 (3)

1. 三陰經寒病論

仲景深慮三陰經有傷寒傳入之熱病,有直中三陰之寒病,二條關係甚大。故作《傷寒論》註明如是者乃傳經之熱病,如是者乃直中陰經之寒病,並立篇中,互相發明,相得益彰。奈後人見同在篇中,不究何者為陰,何者為陽。不知傷寒熱症,不獨北方。南方亦有;中寒之症,惟北方有之,南方甚少。

白話文:

仲景深入思考三陰經有傳入熱病的傷寒,以及直接侵入三陰經的寒病,這兩種疾病關係密切。因此,他寫了《傷寒論》來說明:像這樣的疾病是傳經的熱病,像那樣的疾病是直接侵入陰經的寒病。並將二者著書立篇,互相說明,相輔相成。可惜後人見到同在篇中,不仔細探究哪一種是寒(陰),哪一種是熱(陽)。不知道傷寒熱證,並非只有北方纔有,南方也有;而中寒之證,只有北方纔有,南方很少。

故仲景以不發熱,神氣清,小便白,六脈遲,口中和,不消水,定為三陰寒症,再無差誤也。例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湯輩,少陰病下利脈微,與白通湯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者,厥陰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俱用四逆湯。凡此皆三陰寒症也。

白話文:

因此,仲景認為:不發熱、神智清醒、小便發白、六脈遲緩、口腔不乾燥、不小便,就可以確定為三陰寒證,不會有錯。比如自發性腹瀉不口渴,屬於太陰證,因為身體內部有寒,所以應該溫陽,適用四逆湯一類的藥方;少陰證腹瀉,脈象微弱,可以配用白通湯;腹瀉清澈、內寒外熱、手腳冰涼的;厥陰證手腳冰涼、脈象細弱欲絕的;腹瀉、手腳冰涼、沒有脈搏的,都使用四逆湯。這些都是三陰寒證。

2. 陰症似陽論

陰症者,不從陽經傳入,寒邪直中三陰之症也。夫陰症而見陰象,人人知之;設陰症而反見陽熱之象,人則惑之矣。例如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面赤色,或咽痛者;厥陰傷寒六七日,不下利便發熱而利者;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者;與夫陰極發燥,欲坐泥水井中者。凡此皆是陰症似陽之症。

白話文:

陰性證候是由寒邪直接侵入三條陰經所引起,不屬於陽經傳入。對於陰性證候表現出陰性徵候,大家都知道;但如果陰性證候反而表現出陽熱徵候,大家就會感到迷惑。

例如:少陰證,下痢清白食物,體內寒冷,體外發熱,手腳冰冷逆轉,脈搏微弱欲絕,身體反而不畏寒,面色發紅,或咽喉疼痛;厥陰傷寒六七天,沒有下痢腹瀉,突然發熱出汗;大汗淋漓,發熱不退,內部拘緊,四肢疼痛;以及陰性到了極致,發熱乾燥,想要坐在泥水井裡。這些都是陰性證候類似陽性證候的表現。

然究其實,則大有分別者也。按下利清穀,手足厥逆,已是陰症;且得脈微欲絕,則陰症更有確據。此之不惡寒,面赤色,乃是真陽外脫;此之咽痛,乃是虛陽上浮。又按三陽合病下利,初起即發熱而利。今不發熱,不下利,即初起不發熱之互詞。直至六七日後發熱下利,則發熱乃真陽外越,下利乃是真陰下竭矣。

白話文:

然而仔細考究,則大有區別。按說便祕清熱,手腳冰冷,已是陰證;而且脈象微弱欲絕,則陰證更加確鑿。這種情況下不畏寒、面部發紅,乃是真陽外脫;咽喉疼痛,乃是虛陽上浮。再按三陽合病導致腹瀉,初起時就會發熱和腹瀉。現在不發熱,也不腹瀉,即初起時不發熱的相反說法。直到五六天後才發熱腹瀉,那麼發熱是真陽外越,腹瀉是真陰下竭。

再按陽邪之症,若大汗出,熱必去;若大汗出,不拘急,四肢不疼。今大汗出,熱反不去,反拘急,四肢反痛,則此之大汗出,非表邪之汗,乃是亡陽之汗;此之熱不去,非陽邪之熱,乃是虛陽外脫之熱;此之拘急身痛,非表症之候,乃是亡陽身痛之候矣。

白話文:

根據陽性疾病的症狀,如果出大量汗,熱度一定會消退;如果出大量汗,但沒有緊繃感,四肢不疼痛。現在出大量汗,熱度反而不退,還出現緊繃感,四肢反而疼痛,那麼這種大量出汗,不是外邪導致的汗,而是陽氣耗損的汗;這種熱度不退,不是陽性疾病的熱度,而是虛弱的陽氣外泄的熱度;這種緊繃的身體疼痛,不是外症的症狀,而是陽氣耗損的身體疼痛。

3. 陽症似陰論

陽症者,即《內經》傷寒之熱病也。使陽症而見熱象,人所易知。陽症而反見陰寒之象,則人惑之矣。例如太陰病,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當去故也;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而用大承氣湯者;厥陰病手足厥冷,用吐之者;厥陰先發熱而發厥冷,用四逆散者。凡此皆是陽症似陰之症。

白話文:

所謂的陽症,就是《內經》中所說的傷寒的熱性疾病。如果陽症出現了發熱的症狀,人們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是,如果陽症反而出現了陰寒的症狀,那麼人們就會感到疑惑。例如:

  • 太陰病,每天拉肚子十幾次,到了最後會自然停止,這是因為脾部積留了大量大便,需要排出體外。
  • 少陰病四肢逆冷,患者可能會有咳嗽或心悸的症狀,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
  • 少陰病患者自發排便,大便呈清水狀且顏色很深,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 厥陰病手腳冰冷,可以使用嘔吐法來治療。
  • 厥陰病先發熱,然後再發冷,可以使用四逆散來治療。

以上這些都是陽症類似於陰症的例子。

又如原病式云:陰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陰症,身涼不渴,神志清爽,脈遲而微,未嘗見一些陽症者也;陽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陽症,忽爾厥冷,煩渴昏沉,脈雖細而沉數,此是陽症似陰也。

白話文:

另外,就像《原病式》中所說:

  • 陰厥:原先的疾病症狀都是陰症,身體發涼不口渴,神志清楚,脈搏緩慢而微弱,從未出現過任何陽症。
  • 陽厥:原先的疾病症狀都是陽症,突然感到寒冷,煩躁口渴,精神昏沉,脈搏雖然細弱但沉數,這是陽症類似於陰症的表現。

4. 宜發表論

宜發表者,邪在肌表,鬱而發熱,故用發汗散邪之法。症在太陽者,羌獨敗毒散煎湯連飲;里有熱者,羌活沖和湯。此二方,即以麻黃、桂枝辛溫湯中,化立辛涼散表,以治南方傷寒發汗解肌之法。症見陽明,則從乾葛湯中去麻黃桂枝,更名升麻乾葛湯,平淡輕清之味。惟少陽一症,仍照小柴胡湯;但以寒多者,倍加羌活、防風減黃芩治之。

白話文:

如果病情適合發汗治療,說明邪氣在皮膚表面,鬱積引起發熱。因此,採用發汗散邪的方法。

如果症狀屬於太陽病的類型,可以使用羌獨敗毒散煎湯連續服用。如果有熱在體內,可以使用羌活沖和湯。

這兩種方劑都是從麻黃、桂枝辛溫湯中化裁出來的,用辛涼之藥散表,用於治療南方傷寒發汗解肌。

如果症狀屬於陽明病,則從乾葛湯中去除麻黃和桂枝,改名為升麻乾葛湯,具有平和淡清的味道。

只有少陽病一種症狀,仍然按照小柴胡湯的配方來治療。但如果寒症較多,可以加倍使用羌活和防風,減少黃芩的用量來治療。

若三陽俱見症者,三經合參用藥。故曰惡寒身痛者,宜發表。支節煩疼者,宜發表。頭痛項強者,宜發表。四肢常冷者,宜發表。四肢拘緊不能轉側者,宜發表。面赤身熱,兩足常冷,或脈沉伏者,宜發表。時刻呻吟,語言不足,無汗煩躁者,宜發表。身體乍輕乍重,轉側或難或易,宜發表。

白話文:

如果同時出現三陽經的症狀,則要結合三經用藥。因此,遇到以下情況,應使用發表法:

  • 惡寒、身體疼痛
  • 四肢痠痛
  • 頭痛、脖子僵硬
  • 四肢經常寒冷
  • 四肢僵硬,無法轉身
  • 面色潮紅、身體發熱,但雙腳總是寒冷,或脈搏沉隱
  • 時常呻吟、言語不清、無汗煩躁
  • 身體忽輕忽重,轉身有時容易有時困難

身痛乍在四肢,乍在胸背,到底無定者,宜發表。洒洒惡風,皮膚大熱,宜發表。以上三陽經表邪之症,故用發表之法。

白話文:

  • 身體疼痛時而在四肢,時而在胸背,沒有固定位置的,適合使用發散表邪的方法。
  • 身體畏寒,皮膚很熱的,適合使用發散表邪的方法。
  • 以上三陽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的表邪證狀,因此使用發散表邪的方法治療。

5. 忌發表論

忌發表者,表邪已解,身汗已多,無表症,不必再用升提發散。故曰手足多汗,惡熱不惡寒者,忌發表。口渴唇焦,熱而消水者,忌發表。口燥咽乾,脈沉而數,忌發表。潮熱譫語,舌赤生刺,忌發表。心腹脹滿,二便赤澀,忌發表。又有汗出太過,後反惡寒身痛,脈大而空,此是陽虛亡陽之症,宜溫補真陽,更忌發表。

白話文:

不適合採用發散的方法治療的是:

  • 外感風寒的邪氣已經解除,出汗較多,沒有外感症狀,不需要再使用升提發散的藥物。
  • 手足出汗多,惡熱不惡寒,禁止發散。
  • 口渴、嘴脣乾裂,發熱而小便減少,禁止發散。
  • 口乾、咽喉乾澀,脈搏細數,禁止發散。
  • 潮熱、譫語,舌頭發紅有刺,禁止發散。
  • 心腹脹滿,大便和小便發紅發黑,禁止發散。
  • 出汗過多,後來反而惡寒、身體痠痛,脈搏大而空,這是陽虛失去陽氣的症狀,應該溫補真陽,更禁止發散。

若汗出太多,津液消耗,時或惡寒,時或身痛,脈細而數,似表症實非表症,此是陰虛生內熱,宜養陰生津液,亦忌發表。又惡寒身痛,頭痛項強,脈沉而細,此痙病血虛也,忌發表。

白話文:

如果出汗過多,導致體液流失,有時會感覺惡寒,有時會感到身體疼痛,脈搏細小而快速,看起來像是表證(風寒侵襲表層),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是由於陰虛內熱所致,應該滋養陰液,生津液,同時避免發散表邪。

另外,如果出現惡寒、身體疼痛、頭痛、脖子僵硬,脈搏沉細,這是痙病血虛所致,也應該避免發散表邪。

6. 宜清裡論

表邪已解,表汗已多,熱邪傳裡,里有結熱,宜清裡。故心煩多汗不得臥者,宜用黃連阿膠湯。惡熱多汗,唇焦消水者,宜人參白虎湯。神志不清,脈沉數大者,宜陶氏導赤各半湯。口渴舌刺,潮熱便閉者,宜涼膈散。赤癍已透,多汗煩熱者,宜化癍湯。腸胃熱結,大便不通,宜調胃承氣湯。欲便而不得便,時轉臭氣,小腹脹滿,下症悉具,宜三乙承氣湯。

白話文:

表邪已解,熱邪傳裡 外部的邪氣已經解除,熱邪已傳入體內。

心煩多汗不得臥者,宜用黃連阿膠湯 如果心煩多汗,無法入睡,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

惡熱多汗,脣焦消水者,宜人參白虎湯 如果惡熱多汗,嘴脣乾裂,身體缺水,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

神志不清,脈沉數大者,宜陶氏導赤各半湯 如果神志不清,脈搏沉細、數且大,可以使用陶氏導赤各半湯。

口渴舌刺,潮熱便閉者,宜涼膈散 如果口渴、舌頭刺痛,潮熱、大便不通,可以使用涼膈散。

赤癍已透,多汗煩熱者,宜化癍湯 如果丹毒已經發出膿水,多汗、煩熱,可以使用化癍湯。

腸胃熱結,大便不通,宜調胃承氣湯 如果腸胃有熱結,大便不通,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

欲便而不得便,時轉臭氣,小腹脹滿,下症悉具,宜三乙承氣湯 如果想要大便但卻解不出,有時出現臭氣,小腹脹滿,下痢的症狀全部出現,可以使用三乙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