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回本書目錄

1. 總論

2. 傷寒熱病總論

黃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岐伯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背強;陽明受之,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受之,胸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此言三陽經表症未入於裡,故可發汗而已者。又曰:太陰受之,腹滿而咽乾;少陰受之,口燥舌乾而渴;厥陰受之,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此言陽邪傳入三陰經而不愈者。

又曰:未滿三日,可汗之;其滿三日者,可泄之。言未滿三日者,非拘日數,言表症在前也:言滿三日者,亦不拘日數,言里症在後也。按此乃是傷寒傳經之陽症,非言寒中三陰不發熱之純陰症也。仲景於是補《內經》之缺,作《傷寒論》,闡發寒邪能傷陽經,而為傳經熱病;豈寒邪反不能傷陰經。

而為直中陰經之陰症乎?於是詳列六經,其各條下注明證形脈治,分別某者為表,某者為里,某者為傳經之熱病,某者為直中陰經之寒病,而同以傷寒論命名。故將冬月及令之正傷寒立論,而主發表用,麻黃湯、桂枝湯,攻裡用三乙承氣湯,其表裡兼見之症,用小柴胡湯雙解和解。惟有冬月正傷寒治法,而不及春夏秋三時之症。

然其中默示,據寒悟熱,據冬悟夏,據長沙之地以悟南方。其發表攻裡,各因其症,寒熱溫涼,各隨其時,察老少,辨強弱,分別方宜,比例推詳,以冬月傷寒,未始不可廣推春溫夏熱之症。不明此旨者,因見《傷寒論》以陰症陽症同卷,遂以陰症陽症混而施治。即明識陰陽者,又以仲景冬月北方之麻黃、桂枝湯,妄治春夏秋三時南方之,人以致熱病誤用溫熱,變症百出。或以表邪不散,邪汗未出,煩躁不寧,誤認裡熱煩躁,反用寒涼,遂至表邪不出。

幸陶節庵、王宇泰發明仲景陰症陽症各是一條。然於《傷寒論》原注中差誤諸條,尚未改註明白。又於麻黃、桂枝湯下,不詳註此方乃是治河北長沙等處者,江浙地方即冬月亦宜詳審。又不註明直中陰經之寒症,惟北方冬月有之,江浙東南,患此絕少。今東南所患之病,皆是早晚感冒風露,鬱而發熱,無汗惡寒,此乃是非時暴感之傷寒,從外而得,未有裡熱之寒熱病也。故用敗毒散、羌活防風湯辛溫散表,不宜驟用苦寒。

另有積熱在內,外被寒邪所束,新寒而凝故熱,遂發有表復有里之症。是以外見發熱汗出,內兼喘嘔作渴者,在春謂之風溫,夏秋謂之暑熱,此乃是熱令時靜而得之,有表邪之中暑寒熱病也。宜用雙解散、羌活沖和湯等散表清熱。兼有食滯中焦,用保和平胃散消食和胃。

又有積熱在內,不冒寒邪外束,並無惡寒身痛、頭痛腰痛、足冷拘緊、不能轉側之表症、但見唇焦口渴、煩躁引飲、多汗惡熱、譫語便閉、裡熱之證,此乃是熱令時動而得之,無表邪之中熱癉熱病也。宜用白虎湯、涼膈散、三黃巨勝湯、導赤各半湯:有下症者,三乙承氣湯。

明此三條,則治表邪之熱病,治里邪之熱病,治有表邪復有里邪之熱病,井井不亂矣。

白話文:

傷寒熱病總論

黃帝認為,各種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岐伯則說,人體受寒邪侵襲就會導致熱病。寒邪侵入巨陽經,則頭項疼痛、腰背酸痛;侵入陽明經,則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腔乾燥、無法平臥;侵入少陽經,則胸痛且耳聾。這三陽經絡都受到病邪侵襲,但尚未深入臟腑,所以只要發汗即可治療。這指的是三陽經的表證,尚未深入裡層,因此只要發汗即可。

太陰經受寒邪侵襲,則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少陰經受寒邪侵襲,則口乾舌燥、感到口渴;厥陰經受寒邪侵襲,則煩悶、小便困難。如果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到病邪侵襲,氣血運行受阻,臟腑功能失調,就會危及生命。這指的是陽邪侵入三陰經且未得到治療的情況。

發病未滿三日的,可以使用發汗法;發病已滿三日的,可以使用瀉下法。這裡說的「未滿三日」和「滿三日」,並不是指嚴格的時間限制,而是指表證在前和裡證在後。這指的是傷寒傳經的陽證,並非指寒邪侵犯三陰經而無發熱的純陰證。

張仲景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內經》的不足,撰寫了《傷寒論》,闡明寒邪可以侵犯陽經,導致傳經熱病;寒邪當然也可以侵犯陰經,導致直接侵犯陰經的陰證。因此,他詳細列出了六經辨證,在每一條下都說明了證候、脈象和治療方法,區分了哪些是表證、哪些是裡證、哪些是傳經熱病、哪些是直中陰經的寒病,並將其都歸類於傷寒。所以《傷寒論》以冬月正傷寒為例,闡述了發表和攻裡的方法,例如麻黃湯、桂枝湯用於發表,三承氣湯用於攻裡,對於表裡兼見的證候,則使用小柴胡湯進行雙解和解。但《傷寒論》主要論述的是冬月正傷寒的治療方法,並沒有涵蓋春夏秋三季的病症。

然而,《傷寒論》中也暗含了由寒證推及熱證,由冬季推及夏季,由長沙地區推及南方地區的道理。其發表、攻裡的方法,要根據具體的證候;寒、熱、溫、涼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季節;要仔細觀察患者的年齡、體質強弱,據此選擇適宜的方劑,並推而廣之。其實,冬月傷寒的治療方法,也可以推及到春溫、夏熱等其他季節的病症。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由於看到《傷寒論》中陰證陽證都收錄其中,就將陰證陽證混淆起來治療。即使是明白陰陽的人,也可能錯誤地將仲景在北方冬季使用的麻黃湯、桂枝湯,妄加應用於春夏秋三季南方的病症,導致熱病誤用溫熱藥物,出現各種併發症。或者因為表邪未散,汗液未出,患者煩躁不安,誤認為是裡熱煩躁,反而使用寒涼藥物,導致表邪無法外出。

幸虧陶節庵、王宇泰闡明了仲景的陰證陽證各有其義。但《傷寒論》原注中一些錯誤的條文,尚未得到正確的修改。而且,在麻黃湯、桂枝湯的注釋中,沒有詳細說明此方是治療河北、長沙等地區的方劑,即使在江浙地區的冬季,也應該謹慎使用。也沒有說明直中陰經的寒證,只有北方冬天才會有,江浙東南地區很少見到這種病症。東南地區常見的疾病,大多是早晚受寒邪侵襲,導致鬱熱發熱,無汗惡寒,這是季節不當的暴感傷寒,由外感引起,並非有裡熱的寒熱病。因此,應該使用敗毒散、羌活防風湯等辛溫解表藥物,不宜驟用苦寒藥物。

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積熱,又被外界的寒邪所束縛,新的寒邪凝滯了體內的熱邪,從而出現表裡兼證的症狀。表現為外見發熱、出汗,內兼喘息、嘔吐、口渴,春天稱為風溫,夏秋稱為暑熱,這是熱邪盛行的季節,體內陽氣靜止時感受外邪而引起的寒熱病。應該使用雙解散、羌活沖和湯等散表清熱藥物。如果兼有食滯中焦,則使用保和丸消食和胃。

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積熱,沒有受到寒邪的束縛,沒有惡寒、身痛、頭痛、腰痛、足冷、拘緊、不能翻身等表證,但表現為口唇乾燥、口渴、煩躁、引飲、多汗、惡熱、譫語、便秘等裡熱證候,這是熱邪盛行的季節,體內陽氣活動時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無表邪的中熱、癉熱病。應該使用白虎湯、涼膈散、三黃瀉心湯、導赤散等藥物,如果出現下利,則使用三承氣湯。

明白了這三種情況,就可以有條不紊地治療表邪熱病、裡邪熱病和表裡兼證的熱病了。

3. 驗舌色論

傷寒表裡輕重,驗舌色亦得大半。杜青碧有三十六法,反覺太繁。今余分立白苔、黑苔、黃苔、燥苔、滑苔、五者以為要。舌色如常,身雖大熱,是表熱里未有熱也,但治其表。如見白苔而滑,邪在半表半裡、未入於裡也,但宜和解。若見黃苔者,熱在胃家;苔黃而乾裂者,熱已入里,宜清裡熱。

若有下症者,可以下之。若見黑苔者,有二條分別:黑而焦裂硬刺者,裡熱已極,火極似炭之苔也;黑而有水、軟潤而滑者,裡寒已甚,水來剋火之寒苔也。以上五者,驗舌之大節目也,然仍要看症切脈以參定之。如舌上黑苔,燥裂有刺,此裡熱無疑矣,然或身痛,或足冷,或無汗,或脈浮,或脈伏,仍從表症治之。雖不可用辛溫之藥,必宜辛涼散表,然後清裡。

若過用清熱,則表汗不出,表邪不解。又如舌上生苔,口渴不能消水,脈浮大不數,服清熱之藥,反加譫妄神昏,此症多見不治。以舌苔主裡熱,渴宜消水,脈宜沉數,數症脈相反故耳。然余以渴不消水,脈滑不數,擬以食滯,用消導治之,亦有生者。自此則知表邪夾食之症,亦有舌苔生刺者也。

大凡察病人之舌,沿邊缺陷如鋸齒口者,此不治之症也。

白話文:

驗舌色論

傷寒病情的表裡輕重,從舌頭的顏色就能看出大半。雖然杜青碧有三十六種辨舌方法,但我覺得太複雜了。我將舌苔分為白苔、黑苔、黃苔、燥苔、滑苔五種來判斷病情。

如果舌頭顏色正常,即使身體很熱,也只是表層發熱,裡頭沒有熱,只要治療表證即可。如果看到白苔且濕潤,邪氣停留在表裡之間,還沒有深入裡層,只要使用和解的藥物即可。如果看到黃苔,說明熱在胃部;如果苔黃且乾燥裂開,說明熱已經深入裡層,需要清裡熱。

如果有下瀉的症狀,可以服用瀉藥。如果看到黑苔,則需區分兩種情況:黑而焦裂、堅硬有刺,說明裡熱已經到了極點,如同炭火般的舌苔;黑而濕潤、柔軟光滑,說明裡寒已經很嚴重,寒邪導致水液來剋制火熱,這是寒苔。以上五種舌苔是診斷的重要依據,但仍需結合其他症狀和脈象來綜合判斷。例如,舌苔發黑、乾燥、有刺,這毫無疑問是裡熱,但如果同時伴有身體疼痛、腳冷、無汗、脈浮或脈沉等表證,還是要從表證治療。雖然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但必須先用辛涼的藥物疏散表邪,然後再清裡熱。

如果過度使用清熱藥物,則表邪無法排出,表證也無法消除。又例如,舌苔生長,口渴但喝水也不能解渴,脈象浮大而脈搏不快,服用清熱藥物反而加重譫妄神昏,這種情況多見於不治之症。這是因為舌苔顯示裡熱,口渴應該喝水解渴,脈象應該沉而快,但實際情況卻相反。然而,如果口渴喝水不解渴,脈象滑利而不快,我則會判斷為食滯,用消導藥物治療,也曾治癒。由此可知,表邪夾雜食滯的症狀,也可能出現舌苔生刺的情況。

總之,觀察病人舌頭,如果舌邊緣缺損像鋸齒一樣,這是難以治癒的症狀。

4. 驗口唇論

傷寒驗口中乾濕,可以定其症之表裡輕重,然驗口更當驗唇。口唇關手足陽明腸胃二經,又關手足太陰脾肺二臟。故驗唇色紅潤,里未有熱,但宜辛溫散表。唇色乾枯,里已有熱,宜清裡。唇色焦黑,煩渴消水,裡熱已極,當用涼膈散等。又有譫語發狂,唇色乾焦,服寒涼而熱不減,此食滯中焦,胃中蘊蓄,發黃發熱。

是以用涼藥。則食滯不消,用辛散則礙裡熱,宜以保和散沖竹瀝、蘆卜汁,或梔子豆豉湯加陳枳實治之。上唇屬肺與大腸,上唇焦而消渴飲水,熱在上,主肺;上唇焦而不消渴飲水,熱在下,主大腸有燥糞。下唇屬脾與胃,下唇焦而消渴飲水,熱在陽明胃;下唇焦而不消渴飲水,熱在太陰脾。

余今發明裡熱唇焦,食滯唇焦,積熱伏於血分而唇焦,惟以渴不渴、消水不消水分別。然食滯唇焦,又有食滯已久,蒸釀發熱,亦能作渴消水,又當參脈象若何。脈若滑大不數,食未蒸熱,口亦不渴;若滑大沉數,食已發熱,口亦作渴。故凡譫語發狂;脈滑不數,渴不消水者,亦以食滯治之;若以寒涼抑遏,則譫語發狂愈甚,甚則口噤不語也。

白話文:

驗口唇論

觀察患者口唇的乾濕,可以判斷傷寒病情的表裡輕重。但診斷時,更應仔細觀察嘴唇。口唇與手足陽明經(腸胃經)以及手足太陰經(脾肺經)相關聯。因此,如果嘴唇紅潤,內裡沒有熱症,只需用辛溫的藥物來疏散表邪即可。如果嘴唇乾燥枯萎,內裡已有熱症,則應服用清熱的藥物。如果嘴唇焦黑,患者感到煩渴,大量喝水,表示裡熱已達極點,應使用涼膈散等藥物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譫語、發狂,嘴唇乾燥焦黑,服用寒涼藥物後熱症仍未減輕,這是因為食物停滯在中焦(脾胃),胃中積蓄了熱邪,導致發黃發熱。此時,使用涼藥,食物停滯會無法消解;使用辛溫散寒藥,則會加重裡熱。應當使用保和散沖服竹瀝、蘆根汁,或服用梔子豆豉湯加陳皮、枳實治療。

上嘴唇與肺和大腸相關聯。如果上嘴唇焦黑且感到消渴(口渴想喝水),熱在上面,則主要病在肺;如果上嘴唇焦黑但不感到消渴,熱在下面,則主要病在大腸有燥熱糞便積滯。下嘴唇與脾和胃相關聯。如果下嘴唇焦黑且感到消渴,熱在陽明經(胃),則主要病在胃;如果下嘴唇焦黑但不感到消渴,熱在太陰經(脾),則主要病在脾。

我現在進一步說明:裡熱導致嘴唇焦黑,食物停滯導致嘴唇焦黑,積熱伏於血分也導致嘴唇焦黑,這幾種情況主要通過患者是否口渴、是否大量喝水來區分。然而,食物停滯導致的嘴唇焦黑,如果食物停滯時間較長,導致熱邪加重,也會出現口渴想喝水的症狀。這時,還需要參考脈象。如果脈象滑大而脈搏不數,表示食物尚未化熱,也不口渴;如果脈象滑大而沉數,表示食物已化熱,就會口渴。因此,凡是出現譫語、發狂,脈象滑利而不數,口渴但不大量喝水的情況,也應以治療食物停滯的方法治療;如果使用寒涼藥物抑制,則譫語、發狂的症狀會加重,嚴重者甚至會張口不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