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總論 (1)
總論 (1)
1. 總論
2. 傷寒熱病總論
黃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岐伯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背強;陽明受之,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受之,胸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此言三陽經表症未入於裡,故可發汗而已者。又曰:太陰受之,腹滿而咽乾;少陰受之,口燥舌乾而渴;厥陰受之,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此言陽邪傳入三陰經而不愈者。
又曰:未滿三日,可汗之;其滿三日者,可泄之。言未滿三日者,非拘日數,言表症在前也:言滿三日者,亦不拘日數,言里症在後也。按此乃是傷寒傳經之陽症,非言寒中三陰不發熱之純陰症也。仲景於是補《內經》之缺,作《傷寒論》,闡發寒邪能傷陽經,而為傳經熱病;豈寒邪反不能傷陰經。
而為直中陰經之陰症乎?於是詳列六經,其各條下注明證形脈治,分別某者為表,某者為里,某者為傳經之熱病,某者為直中陰經之寒病,而同以傷寒論命名。故將冬月及令之正傷寒立論,而主發表用,麻黃湯、桂枝湯,攻裡用三乙承氣湯,其表裡兼見之症,用小柴胡湯雙解和解。惟有冬月正傷寒治法,而不及春夏秋三時之症。
然其中默示,據寒悟熱,據冬悟夏,據長沙之地以悟南方。其發表攻裡,各因其症,寒熱溫涼,各隨其時,察老少,辨強弱,分別方宜,比例推詳,以冬月傷寒,未始不可廣推春溫夏熱之症。不明此旨者,因見《傷寒論》以陰症陽症同卷,遂以陰症陽症混而施治。即明識陰陽者,又以仲景冬月北方之麻黃、桂枝湯,妄治春夏秋三時南方之,人以致熱病誤用溫熱,變症百出。或以表邪不散,邪汗未出,煩躁不寧,誤認裡熱煩躁,反用寒涼,遂至表邪不出。
幸陶節庵、王宇泰發明仲景陰症陽症各是一條。然於《傷寒論》原注中差誤諸條,尚未改註明白。又於麻黃、桂枝湯下,不詳註此方乃是治河北長沙等處者,江浙地方即冬月亦宜詳審。又不註明直中陰經之寒症,惟北方冬月有之,江浙東南,患此絕少。今東南所患之病,皆是早晚感冒風露,鬱而發熱,無汗惡寒,此乃是非時暴感之傷寒,從外而得,未有裡熱之寒熱病也。故用敗毒散、羌活防風湯辛溫散表,不宜驟用苦寒。
另有積熱在內,外被寒邪所束,新寒而凝故熱,遂發有表復有里之症。是以外見發熱汗出,內兼喘嘔作渴者,在春謂之風溫,夏秋謂之暑熱,此乃是熱令時靜而得之,有表邪之中暑寒熱病也。宜用雙解散、羌活沖和湯等散表清熱。兼有食滯中焦,用保和平胃散消食和胃。
又有積熱在內,不冒寒邪外束,並無惡寒身痛、頭痛腰痛、足冷拘緊、不能轉側之表症、但見唇焦口渴、煩躁引飲、多汗惡熱、譫語便閉、裡熱之證,此乃是熱令時動而得之,無表邪之中熱癉熱病也。宜用白虎湯、涼膈散、三黃巨勝湯、導赤各半湯:有下症者,三乙承氣湯。
白話文:
傷寒熱病總論
黃帝認為,各種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岐伯則說,人體受寒邪侵襲就會導致熱病。寒邪侵入巨陽經,則頭項疼痛、腰背酸痛;侵入陽明經,則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腔乾燥、無法平臥;侵入少陽經,則胸痛且耳聾。這三陽經絡都受到病邪侵襲,但尚未深入臟腑,所以只要發汗即可治療。這指的是三陽經的表證,尚未深入裡層,因此只要發汗即可。
太陰經受寒邪侵襲,則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少陰經受寒邪侵襲,則口乾舌燥、感到口渴;厥陰經受寒邪侵襲,則煩悶、小便困難。如果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到病邪侵襲,氣血運行受阻,臟腑功能失調,就會危及生命。這指的是陽邪侵入三陰經且未得到治療的情況。
發病未滿三日的,可以使用發汗法;發病已滿三日的,可以使用瀉下法。這裡說的「未滿三日」和「滿三日」,並不是指嚴格的時間限制,而是指表證在前和裡證在後。這指的是傷寒傳經的陽證,並非指寒邪侵犯三陰經而無發熱的純陰證。
張仲景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內經》的不足,撰寫了《傷寒論》,闡明寒邪可以侵犯陽經,導致傳經熱病;寒邪當然也可以侵犯陰經,導致直接侵犯陰經的陰證。因此,他詳細列出了六經辨證,在每一條下都說明了證候、脈象和治療方法,區分了哪些是表證、哪些是裡證、哪些是傳經熱病、哪些是直中陰經的寒病,並將其都歸類於傷寒。所以《傷寒論》以冬月正傷寒為例,闡述了發表和攻裡的方法,例如麻黃湯、桂枝湯用於發表,三承氣湯用於攻裡,對於表裡兼見的證候,則使用小柴胡湯進行雙解和解。但《傷寒論》主要論述的是冬月正傷寒的治療方法,並沒有涵蓋春夏秋三季的病症。
然而,《傷寒論》中也暗含了由寒證推及熱證,由冬季推及夏季,由長沙地區推及南方地區的道理。其發表、攻裡的方法,要根據具體的證候;寒、熱、溫、涼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季節;要仔細觀察患者的年齡、體質強弱,據此選擇適宜的方劑,並推而廣之。其實,冬月傷寒的治療方法,也可以推及到春溫、夏熱等其他季節的病症。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由於看到《傷寒論》中陰證陽證都收錄其中,就將陰證陽證混淆起來治療。即使是明白陰陽的人,也可能錯誤地將仲景在北方冬季使用的麻黃湯、桂枝湯,妄加應用於春夏秋三季南方的病症,導致熱病誤用溫熱藥物,出現各種併發症。或者因為表邪未散,汗液未出,患者煩躁不安,誤認為是裡熱煩躁,反而使用寒涼藥物,導致表邪無法外出。
幸虧陶節庵、王宇泰闡明了仲景的陰證陽證各有其義。但《傷寒論》原注中一些錯誤的條文,尚未得到正確的修改。而且,在麻黃湯、桂枝湯的注釋中,沒有詳細說明此方是治療河北、長沙等地區的方劑,即使在江浙地區的冬季,也應該謹慎使用。也沒有說明直中陰經的寒證,只有北方冬天才會有,江浙東南地區很少見到這種病症。東南地區常見的疾病,大多是早晚受寒邪侵襲,導致鬱熱發熱,無汗惡寒,這是季節不當的暴感傷寒,由外感引起,並非有裡熱的寒熱病。因此,應該使用敗毒散、羌活防風湯等辛溫解表藥物,不宜驟用苦寒藥物。
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積熱,又被外界的寒邪所束縛,新的寒邪凝滯了體內的熱邪,從而出現表裡兼證的症狀。表現為外見發熱、出汗,內兼喘息、嘔吐、口渴,春天稱為風溫,夏秋稱為暑熱,這是熱邪盛行的季節,體內陽氣靜止時感受外邪而引起的寒熱病。應該使用雙解散、羌活沖和湯等散表清熱藥物。如果兼有食滯中焦,則使用保和丸消食和胃。
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積熱,沒有受到寒邪的束縛,沒有惡寒、身痛、頭痛、腰痛、足冷、拘緊、不能翻身等表證,但表現為口唇乾燥、口渴、煩躁、引飲、多汗、惡熱、譫語、便秘等裡熱證候,這是熱邪盛行的季節,體內陽氣活動時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無表邪的中熱、癉熱病。應該使用白虎湯、涼膈散、三黃瀉心湯、導赤散等藥物,如果出現下利,則使用三承氣湯。
明白了這三種情況,就可以有條不紊地治療表邪熱病、裡邪熱病和表裡兼證的熱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