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總論 (4)

回本書目錄

總論 (4)

1. 忌清裡論

清裡之藥,但能解裡熱,不能解表熱。故凡身熱無汗,頭痛身痛,忌清裡。手足逆冷,身熱脈伏,忌清裡。脈浮身熱,忌清裡。癍痧未透,忌清裡。口乾不渴,渴不消水,忌清裡。二便清利,里無熱結,忌清裡。舌苔而滑,身熱足冷,忌清裡。身熱面赤,表汗未徹,忌清裡。

白話文:

清除內熱的藥物,只能解除裡面的熱,不能解除表面的熱。

因此,凡是:

  • 身體發熱但沒有出汗,頭疼身痛,忌用清熱藥。
  • 手腳冰冷,身熱但脈搏微弱,忌用清熱藥。
  • 脈搏浮起,身熱,忌用清熱藥。
  • 痧症未透發,忌用清熱藥。
  • 口乾但不渴,或渴了喝水也解不了渴,忌用清熱藥。
  • 大小便清利,沒有內熱積結,忌用清熱藥。
  • 舌苔較厚而滑,身熱但腳冷,忌用清熱藥。
  • 身熱面紅,表面的汗液未透發出來,忌用清熱藥。

譫語狂言,渴不消水,嘔吐噁心,脈滑不數,痰食滯於中焦者,忌清裡。癍紫不化,口反不渴,脈反不數者,陽明濕毒,非血熱也,忌清裡。血蓄上焦,漱水不咽者,忌清裡。脅痛乾嘔,口反不渴,水飲內停者,忌清裡。陰極發燥,不能消水,脈遲下利,面赤戴陽者,陰症也,忌清裡。

白話文:

1. 譫語狂言,渴不消水,嘔吐噁心,脈滑不數,痰食滯於中焦者,忌清裡。 胡言亂語,口渴喝水不解,嘔吐反胃,脈搏流利而不急促,胃中滯留有痰液和食物,應避免清熱瀉下的藥物。

2. 癍紫不化,口反不渴,脈反不數者,陽明濕毒,非血熱也,忌清裡。 淋巴結腫大發紫不消,口不乾渴,脈搏反而不急促,說明是陽明經濕熱毒邪,而非血熱,應避免清熱瀉下的藥物。

3. 血蓄上焦,漱水不咽者,忌清裡。 血液鬱積在上焦(胸腔以上),漱口不吞嚥,應避免清熱瀉下的藥物。

4. 脅痛乾嘔,口反不渴,水飲內停者,忌清裡。 脅肋疼痛,乾嘔,口不乾渴,體內有水液停滯,應避免清熱瀉下的藥物。

5. 陰極發燥,不能消水,脈遲下利,面赤戴陽者,陰症也,忌清裡。 陰氣極度虛衰,口乾舌燥不解渴,脈搏遲緩,腹瀉,面部發紅,眼角發黃,是陰虛的證候,應避免清熱瀉下的藥物。

2. 宜和解論

病在表則發汗;病在裡則清下;病在半表半裡則宜和解;病有表復有里則宜和解。和解之法,視某經有某邪,用某經發表藥一二味以散邪。視某經有裡熱者,用某經退熱之藥一二味以清裡,和解表裡,內外分消而病愈矣。仲景以桂枝五苓散,和解太陽里多表少之症;越婢湯,和解太陽表多里少之症。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身體表面,就要發汗治療;如果疾病在身體內部,就要清熱解熱治療;如果疾病介於身體表面和內部之間,則宜使用和解治療法;如果疾病既有表證又有裡證,則宜使用和解治療法。和解治療法要根據某個經絡有某種邪氣,使用該經絡發表藥一兩種來驅散邪氣。如果某個經絡有裡熱,就用該經絡的清熱藥一兩種來清除裡熱,這樣既和解了表裡,又讓疾病由內而外消除,從而治癒疾病。張仲景用桂枝五苓散治療太陽病裡證少而表證多的症狀;用越婢湯治療太陽病表證多而裡證少的症狀。

乾葛湯,和解陽明表多里少之症;乾葛石膏湯,和解陽明裡多表少之症。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半表半裡之症。推而廣之,二陽合病有表復有里者,二味表藥以解表,二味涼藥以清裡;三陽合病有表復有里者,三味以解表,三味以清裡。大凡和解之法,散表清裡又加和中之藥,助其胃氣,和其表裡。

白話文:

乾葛湯適合治療陽明經表症多、裡症少的病症,乾葛石膏湯則適用於陽明經裡症多、表症少的病症。小柴胡湯則用於治療少陽經半表半裡症狀。以此類推,如果同時出現二陽經表裡症狀,就用兩種表藥解表,兩種涼藥清裡;若同時出現三陽經表裡症狀,就用三種藥解表,三種藥清裡。總之,和解的方法就是要散表、清裡,並加入和中藥,幫助胃氣,調和表裡。

例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症,以柴胡散表邪而治惡寒,以黃芩清裡熱而治發熱,再加人參,甘草、廣皮以和中氣,而和解之義始彰,和解之名始稱耳。

白話文:

小柴胡湯,調和少陽之症,用柴胡散去中焦的邪氣,治療惡寒,用黃芩清除裡熱,治療發熱,再加入人參、甘草、廣皮來調和中氣,這樣調和之理才會明顯,調和之名才會名副其實。

3. 忌和解論

忌和解者,以和解之藥發表清裡,雜合互用者也。若表邪未散,誤用和解,內有一半寒藥,恐表汗不出。若熱邪在裡,誤用和解,內有一半辛散之藥,裡熱不宜。即遇一半表一半里之症,仲景未嘗概以和解施治。故曰表症急者,先發其表,後攻其里。與夫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痛之症,即當從太陽施治。

白話文:

「忌諱使用和解藥物」的意思是,在使用和解藥物發汗解表、清熱解毒時,不要將不同性質的藥物混合使用。如果表邪沒有散盡,而誤用了和解藥物,其中含有寒涼藥物,可能會導致發汗不出來。如果熱邪在裡,誤用了和解藥物,其中含有辛溫發散藥物,會加重裡熱。即便遇到表證和裡證同時並存的疾病,張仲景也不會一概使用和解藥物治療。因此,他說:「表證急重,首先發散表邪,再攻治裡證。」即使是裡證明顯,如果同時有惡寒、頭痛等表證,也應當從太陽經的治療入手。

故仲景於太陽症中,雖立和解之方而不明言和解,惟少陽症中,乃明言和解治法,深恐太陽表症居多,難於和解耳。少陽經絡,已具半表半裡,故宜和解,然亦必始太陽而後傳少陽乃可。若初起即見少陽,又兼太陽惡寒者,即為太陽少陽症,尚從太陽施治,亦不從少陽和解,方中惟加柴胡耳。

白話文:

因此,張仲景在太陽病的階段,儘管設定了和解的治療方法,但並沒有明確說明和解,而在少陽病的階段,才明確提出和解的治療方法。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擔心太陽病的表證較多,難以和解。少陽經絡介於半表半裡之間,因此適合和解,但必須先由太陽病傳變到少陽病才能進行。如果一開始就出現少陽症狀,同時伴有太陽病的惡寒,那就屬於太陽少陽病,治療時仍應從太陽病著手,而不是從少陽病的和解入手,方劑中只需加入柴胡即可。

4. 宜吐法論

宜吐法者,邪結中脘,食填太倉,痰飲內伏。胸前作痛,右關脈大,或反沉,或下部有脈,上部無脈,皆宜吐法。故曰病在膈上,病在胸中,宜吐之。食在上脘,胸滿多痰,宜吐之,華佗云:傷寒三四日,邪在胸中,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鹽湯,或溫茶湯,弱者用人參蘆。

白話文:

適合使用催吐方法的情況:

  • 邪氣鬱結在中腹部
  • 食物堆積在胃裡
  • 痰液在體內積聚

症狀包括:

  • 胸部疼痛
  • 右關脈搏強勁,或反常地沉細
  • 下腹部有脈搏,上腹部沒有脈搏

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催吐方法。

因此,古籍中說,如果疾病在橫膈膜以上,或在胸腔內,可以使用催吐方法。

當食物停留在上腹部,胸部滿悶,多痰時,也適合催吐。華佗認為,傷寒病發後三、四天,邪氣在胸中,應該催吐。

催吐時,可以使用以下藥物:

  • 瓜蒂散
  • 淡鹽湯
  • 溫茶湯
  • 體質虛弱者可以使用人參蘆

然終不若家秘吐法,欲散風只用防風一味,欲散結只用枳殼一味,欲解煩用山梔一味,身痛用羌活一味,頭痛用川芎一味,煎湯溫服,少頃,即以鳥羽探吐,不傷胃氣。

白話文:

但這些方法都不如家傳的吐法有效,想散風邪只用防風就可以了;想化解鬱結只用枳殼就可以了;想解除煩躁只用山梔就可以了;身體痠痛用羌活就可以了;頭痛用川芎就可以了。把這些藥材煎成湯熱喝,過一會兒,再用鳥毛來探吐,這樣就不會損傷胃氣了。

5. 忌吐法論

忌吐法者,病不在上,胸無凝滯,不必吐之。仲景云:關上脈細,以醫吐之過也。太陽病吐之,反不惡寒,不欲近食者,此醫吐之內煩也。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故凡老弱虛人,忌吐法。久病虛弱,忌吐法。內傷本元,忌吐法。六脈空大,忌吐法。

白話文:

不宜使用催吐法的患者

  • 疾病不在上焦,胸中沒有鬱結,不需要催吐。仲景說:「關上脈細,是因為過度催吐所致。」
  • 太陽病後催吐,反而不惡寒,不想進食,這是醫生催吐導致的內部煩躁。
  • 少陽中風,兩耳失聰,眼睛發紅,胸中滿悶煩躁,不能催吐或瀉下。
  • 因此,年老體弱的人,不宜使用催吐法。
  • 久病虛弱的人,不宜使用催吐法。
  • 內傷元氣的人,不宜使用催吐法。
  • 六脈空大無力的人,不宜使用催吐法。

脈細無神,忌吐法。胃虛食少,忌吐法。時時眩冒,忌吐法。胎前產後,忌吐法。癰疽潰後,金瘡失血,忌吐法。古人雖以汗吐下三法,以治外感,然吐下二法,亦要小心者也。

白話文:

脈象細弱無力,不宜採用催吐療法。胃氣虛弱、食慾不振,不宜採用催吐療法。經常頭昏目眩,不宜採用催吐療法。懷孕和產後期間,不宜採用催吐療法。膿包破裂後或金創出血,不宜採用催吐療法。古代醫家雖用「汗、吐、下」三種療法來治療外感疾病,但催吐和瀉下兩種療法的使用時必須謹慎。

6. 宜溫經論

仲景於三陰篇,詳註溫經救里之法。曰:太陰自利不渴,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下利脈微者,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者。通脈四逆湯。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急溫之。

白話文:

《傷寒論》的「三陰篇」裡,張仲景詳細說明瞭溫熱經絡、拯救內臟的方法。他表示:

  • 太陰病(脾胃虛寒)會自發性地腹瀉而不感到口渴,這是因為臟腑有寒氣造成的,應該溫暖它。
  • 少陰病(心腎虛寒)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瀕臨死亡,可以使用吳茱萸湯治療。
  • 少陰病腹瀉、脈搏微弱,這是少陰病清氣下瀉,內寒外熱的現象。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
  • 少陰病脈搏深沉,需要緊急溫熱,可以使用四逆湯。
  •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如果膈上有寒氣、乾嘔的,不要讓它吐出來,需要緊急溫熱它。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之。厥陰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又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以上皆是三陰經中寒之陰症,故宜溫經救里。

白話文:

如果患有少陰病,出現腹瀉、脈搏微弱而澀,嘔吐後又出汗,必須多次更換衣服,反而出汗減少,這是身體虛寒的徵兆,需要溫補。

如果患有厥陰病,手腳冰涼,脈搏微弱到幾乎消失,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

另外,如果傷寒時出現脈搏急促,手腳逆冷的情況,可以使用灸法來治療。

以上這些都是三陰經受寒造成的寒證,因此需要溫暖經絡,搶救身體虛弱的狀態。

7. 忌溫經論

溫經一法,但治直中陰經之中寒症,仲景同論《傷寒論》者,原以陰陽並立,互相查考,故同列一論,正所以分別傷寒陽症中寒陰症也。後人不達本意,見同在《傷寒論》中將謂傷寒中亦有中寒者,則誤甚矣。故傷寒表邪發熱多惡寒,絕似中寒,忌溫經。傷寒協熱下利,洞泄水穀,絕似寒利,忌溫經。

白話文:

溫經療法只用於治療直中陰經的寒證,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這種療法。因為陰陽是對立的,相互影響,所以將它們放在一起討論,目的是區別傷寒的陽證和陰證。後人沒有理解這個本意,看到《傷寒論》中一起討論,就以為傷寒中也有屬於寒證的,這就錯了。

其實傷寒外邪導致發熱,伴隨惡寒,看起來很像寒證,但不能用溫經療法。傷寒合併發熱和下痢,排出大量水穀,看起來很像寒利,也不能用溫經療法。

傷寒熱深厥深,四肢厥冷,絕似陰症,忌溫經。傷寒陽邪脈伏,絕似陰症,脈伏,忌溫經。夏秋暑瀉,身冷脈伏,絕似裡寒,忌溫經。

白話文:

  1. 傷寒*發熱嚴重,四肢冰冷,非常像陰證,忌諱溫補經脈。
  2. 傷寒陽氣內伏,脈搏隱匿,非常像陰證,脈伏,忌諱溫補經脈。
  3. 夏秋時期因暑熱引起的洩瀉,身體發冷,脈搏隱匿,非常像體內寒症,忌諱溫補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