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總論 (3)
總論 (3)
1. 驗二便論
醫者欲知病人臟腑,必要問其從內走出者,故凡病當驗二便。仲景以小便不利,小便赤,定傷寒裡熱;以小便利,小便白,定里無熱。以大便不通,大便硬,定其裡熱;自下利,下利厥冷,定其裡寒。故治病以二便定人寒熱,以二便定人燥濕,以二便定人虛實,再無差誤。然論二便亦宜細詳。
例如大便乾結,知其熱矣;然大便滑泄,黃色為熱,人多忽之矣。小便黃赤,知其熱矣;然小便色白而混濁,亦為熱,人多忽之矣。又如大便乾結,知其熱矣;亦有血枯津竭,用不得苦寒者。又如小便黃赤,知其熱矣;亦有食滯中焦,黃赤混濁,用寒涼反不清,用香燥辛溫而清利者。
白話文:
醫生若要瞭解病人的臟腑狀況,必須詢問其體內的排泄物,所以診斷疾病時應檢查大小便。張仲景根據小便不順暢或顏色偏紅,判定為傷寒內熱;若小便通暢且顏色清白,則判斷體內無熱。若便秘或大便乾硬,可確定體內有熱;若腹瀉或腹瀉伴隨手腳冰冷,則判定體內有寒。因此,透過觀察大小便能判斷患者的寒熱、燥濕與虛實,這樣診斷就不易出錯。但討論大小便時仍需細緻分析。
例如大便乾硬,可知有熱;但若腹瀉且糞便呈黃色,其實也是熱症,卻常被忽略。小便黃紅,可知有熱;但若小便色白卻混濁,同樣是熱症,也易被忽視。又如大便乾結雖顯示有熱,但也有因血虛津液枯竭所致,此時不可用苦寒藥治療。再如小便黃紅雖表明有熱,但若是因飲食停滯中焦,導致小便黃紅混濁,用寒涼藥反而無效,改用辛溫香燥藥物才能清熱利尿。
2. 辨脈論
傷寒,症有表裡陰陽四大關節,脈有浮沉遲數四大分別。夫浮則為表,沉則為里,遲則為寒,數則為熱,此以浮沉分表裡,遲數分寒熱者也。夫傷寒,熱病也,其脈必數;中寒,陰症也,其脈必遲。若見數脈,即症在陰經,亦是陽邪傳入之熱病;若見數脈,即手足厥冷,亦是熱深厥深、陽症似陰之假像。故治傷寒,一見浮數,此是表有邪熱,當照三陽發表治之。
若一見沉數,此是里有熱邪,即表症急者,雖先治表,然亦禁辛溫而用辛涼雙解之法;苟表症一解,即當清裡。此以脈之發現二條而論也。若沉伏之脈,有三條分別。有陽症脈沉伏,非陰症裡寒也,陽邪內伏,不得作汗外出,禁用寒涼,只宜升散表邪,則汗出而脈亦出。又有陽症脈微,此正氣虛微,不得作汗,用發表之藥,以散陽邪,加人參少許,助正氣虛微,則散表之藥,得人參愈能散表,雖陽症陰脈之死症,如此治之,亦有得生者。又有臟氣虛寒,脈見沉遲,此陰症中寒也,急宜溫經救里。
此以沉脈中,別出伏邪、正虛、陰寒三條者也。夫陰症脈沉者,沉而遲漫分明者也。伏邪脈沉者,沉而伏匿,急數模糊者也。正虛脈微者,不拘浮沉,脈來衰微,按久無力者也。故凡遲漫分明者,裡寒也。沉伏不出者,表邪不得發越也。陽症脈微者,邪盛正虛也。今有陽邪之症,而見沉伏之脈,誤認陰症而用溫熱,陽邪內發,死不旋踵。
若見煩躁不寧,誤用寒涼,則表汗抑遏。故切脈之道,先分症是何症,然後以脈消息者也。夫脈沉當下,若表症急者,仍先散表。脈浮當汗,若里有熱者又不得不和解表裡;下症急者,又不得不雙解表裡。
白話文:
【辨脈論】
傷寒病症可分為表證、裡證、陰證、陽證四大關鍵,脈象則有浮、沈、遲、數四種主要區別。浮脈主表證,沈脈主裡證;遲脈代表寒證,數脈則表示熱證。此即以浮沈區分表裡,以遲數辨別寒熱。
傷寒本屬熱病,其脈象多見數脈;中寒則屬陰證,脈象必現遲脈。若見到數脈,即使病位在陰經,亦屬陽邪傳入所致的熱病;即使患者手足冰冷,也僅是「熱深厥深」、陽證似陰的假象。因此,治療傷寒時,若見浮數脈,表示表有邪熱,應按三陽經治法發散表邪。
若見沈數脈,則為裡有熱邪。即使表證較急,需先解表,也禁用辛溫藥物,應以辛涼雙解之法處理;一旦表證解除,便當清裡熱。此為脈象兩大類的治法。
沈伏脈象則有三種不同情況:
- 陽證脈沈伏:非陰寒裡證,而是陽邪內伏、不得發汗外透。此時不可用寒涼藥,只宜升散表邪,待汗出則脈象自現。
- 陽證脈微:因正氣虛弱無法發汗,可在解表藥中加入少許人參輔助正氣,使解表藥力更有效。即使陽證見陰脈(通常屬危症),此法仍有輓救之機。
- 臟腑虛寒:脈沈遲屬陰證中寒,必須急溫經救裡。
簡言之:
- 陰證沈脈:沈而遲緩分明。
- 伏邪沈脈:沈而緊急模糊。
- 正虛脈微:無論浮沈,脈象微弱無力。
關鍵在於:
- 遲緩分明者,主裡寒;
- 沈伏不出者,因表邪鬱閉;
- 陽證脈微者,為邪盛正虛。
若見陽證卻現沈伏脈,誤判為陰證而用溫熱藥,恐致陽邪內攻,迅速致命;若患者煩躁卻誤用寒涼,則會抑制汗出。
總之,診脈須先辨明症狀性質,再依脈象調整治法:
- 沈脈本應攻裡,但若表證急迫,仍需先解表;
- 浮脈雖宜發汗,若裡有鬱熱,則需和解表裡;
- 若裡證危急,更須表裡雙解。
3. 南北方宜發表不同論
仲景以太陽冬月司令之傷寒,酌以麻黃湯治寒邪傷營,無汗發熱之表症,以桂枝湯治風邪傷衛,有汗發熱之表症。然此按北方方宜,分經絡,立規矩,為後世指南者也,施治三時,施之江浙則不合。賴陶氏發明仲景麻黃、桂枝二湯,此治冬月正傷寒之方,非治春夏秋三時之熱病,易以羌活沖和湯,實為至當。
但失注麻桂二湯,乃是北方治法,江浙東南,即冬月亦不宜用;即或內無積熱,偶冒暴寒,未經鬱熱者,暫亦用之,然不可為常法。如此分別,後人判然,不以仲景麻黃、桂枝藉口。然羌活沖和湯,解表清裡和解三陽之方,但可治三時表裡兼見之症;若純是表邪外束,則生地、黃芩,原非發散寒邪之藥。
今余以羌活敗毒散發散三時太陽純表之症,以羌活沖和湯和解太陽表裡俱見之症,次以葛根湯以治陽明純表之症,以乾葛石膏湯為陽明和解之方,再以柴葛解肌湯治少陽陽明表裡居多之症,又以小柴胡湯為少陽和解之方,如此雖變仲景之方,以合江浙方宜,實遵仲景之旨也。
白話文:
南北方宜發表不同論
張仲景針對冬季太陽經所主的傷寒,創立麻黃湯治療寒邪侵襲營分、無汗發熱的表證,以及桂枝湯治療風邪侵襲衛分、有汗發熱的表證。然而,這套方法是根據北方氣候特點,區分經絡、確立規矩,成為後世準則;但若直接應用於春夏秋三季,或在江浙地區,則未必適宜。
陶氏指出,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專治冬季正傷寒,而非春夏秋三季的熱病,建議改用羌活沖和湯更為恰當。然而需注意,麻黃湯與桂枝湯本為北方治法,江浙及東南地區即使冬季也不宜使用;除非患者體內無積熱,偶感嚴寒而尚未化熱,方可暫用,但絕非常規療法。如此區分,後人才不致誤用仲景方劑。
羌活沖和湯能解表清裡、調和三陽經病症,但僅適用於三季表裡兼有的證候;若純粹是表寒外束,方中的生地、黃芩並非散寒之藥。
因此,我以羌活敗毒散治療三季太陽經純表證,羌活沖和湯治太陽經表裡兼見證;陽明經純表證用葛根湯,表裡和解則用乾葛石膏湯;少陽陽明經偏表裡證用柴葛解肌湯,單純少陽證用小柴胡湯。如此調整雖改變仲景原方,卻是為了適應江浙風土,實質仍遵循仲景的治療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