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總論 (3)

回本書目錄

總論 (3)

1. 驗二便論

醫者欲知病人臟腑,必要問其從內走出者,故凡病當驗二便。仲景以小便不利,小便赤,定傷寒裡熱;以小便利,小便白,定里無熱。以大便不通,大便硬,定其裡熱;自下利,下利厥冷,定其裡寒。故治病以二便定人寒熱,以二便定人燥濕,以二便定人虛實,再無差誤。然論二便亦宜細詳。

例如大便乾結,知其熱矣;然大便滑泄,黃色為熱,人多忽之矣。小便黃赤,知其熱矣;然小便色白而混濁,亦為熱,人多忽之矣。又如大便乾結,知其熱矣;亦有血枯津竭,用不得苦寒者。又如小便黃赤,知其熱矣;亦有食滯中焦,黃赤混濁,用寒涼反不清,用香燥辛溫而清利者。

白話文:

驗二便論

醫生要了解病人臟腑的狀況,必須詢問病人從體內排出的東西,因此所有疾病都應該觀察大小便。張仲景認為,小便不通暢、顏色發紅,就判斷為傷寒裡熱;小便通暢、顏色潔白,就判斷為裡無熱。大便不通、乾燥堅硬,就判斷為裡熱;大便稀溏、而且伴隨厥冷的症狀,就判斷為裡寒。所以,治療疾病可以根據大小便判斷寒熱虛實、燥濕等情況,這樣就不會出錯了。但是,觀察大小便也要仔細分析。

例如,大便乾燥結實,就知道是裡熱;但是,大便稀軟滑泄,如果顏色發黃也是裡熱,很多人卻忽略了這一點。小便黃赤,就知道是裡熱;但是,小便顏色潔白但混濁,也是裡熱,很多人也忽略了這一點。再比如,大便乾燥結實,就知道是裡熱;但也有可能是血枯津液耗竭的情況,就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同樣,小便黃赤,就知道是裡熱;但也有可能是食物停滯中焦,導致黃赤混濁的情況,此時使用寒涼藥物反而不能清除,應該用芳香辛溫的藥物來清利。

2. 辨脈論

傷寒,症有表裡陰陽四大關節,脈有浮沉遲數四大分別。夫浮則為表,沉則為里,遲則為寒,數則為熱,此以浮沉分表裡,遲數分寒熱者也。夫傷寒,熱病也,其脈必數;中寒,陰症也,其脈必遲。若見數脈,即症在陰經,亦是陽邪傳入之熱病;若見數脈,即手足厥冷,亦是熱深厥深、陽症似陰之假像。故治傷寒,一見浮數,此是表有邪熱,當照三陽發表治之。

若一見沉數,此是里有熱邪,即表症急者,雖先治表,然亦禁辛溫而用辛涼雙解之法;苟表症一解,即當清裡。此以脈之發現二條而論也。若沉伏之脈,有三條分別。有陽症脈沉伏,非陰症裡寒也,陽邪內伏,不得作汗外出,禁用寒涼,只宜升散表邪,則汗出而脈亦出。又有陽症脈微,此正氣虛微,不得作汗,用發表之藥,以散陽邪,加人參少許,助正氣虛微,則散表之藥,得人參愈能散表,雖陽症陰脈之死症,如此治之,亦有得生者。又有臟氣虛寒,脈見沉遲,此陰症中寒也,急宜溫經救里。

此以沉脈中,別出伏邪、正虛、陰寒三條者也。夫陰症脈沉者,沉而遲漫分明者也。伏邪脈沉者,沉而伏匿,急數模糊者也。正虛脈微者,不拘浮沉,脈來衰微,按久無力者也。故凡遲漫分明者,裡寒也。沉伏不出者,表邪不得發越也。陽症脈微者,邪盛正虛也。今有陽邪之症,而見沉伏之脈,誤認陰症而用溫熱,陽邪內發,死不旋踵。

若見煩躁不寧,誤用寒涼,則表汗抑遏。故切脈之道,先分症是何症,然後以脈消息者也。夫脈沉當下,若表症急者,仍先散表。脈浮當汗,若里有熱者又不得不和解表裡;下症急者,又不得不雙解表裡。

白話文:

辨脈論

傷寒的症狀有表、裡、陰、陽四大關節,脈象則有浮、沉、遲、數四大分別。浮脈屬於表證,沉脈屬於裡證;遲脈屬於寒證,數脈屬於熱證。這是用浮沉來區分表裡,用遲數來區分寒熱的方法。傷寒是熱病,脈象必定數;中寒是陰證,脈象必定遲。如果見到數脈,但症狀卻在陰經,這也是陽邪入侵導致的熱病;如果見到數脈,同時手足厥冷,這是熱邪深入、厥逆深入,陽證表現得像陰證的假象。因此治療傷寒,如果見到浮數脈,這是表證有邪熱,應該按照三陽經的原則發表治療。

如果見到沉數脈,這是裡證有熱邪,即使表證急迫,雖然要先治表,但也要避免使用辛溫藥物,而採用辛涼雙解的方法;一旦表證解除,就要立即清裡。這是根據脈象的兩種表現來論述的。至於沉伏的脈象,則有三個不同的情況。一種是陽證的脈象沉伏,並不是陰證裡寒,而是陽邪內伏,不能通過汗液排出體外,禁止使用寒涼藥物,只宜升散表邪,這樣汗液排出,脈象也會好轉。還有一種是陽症脈微弱,這是正氣虛弱,不能發汗,要用發表藥物來散解陽邪,再加少量人參,以增強虛弱的正氣,這樣發表藥物就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即使是陽證陰脈的危急症狀,如此治療,也能有救活的機會。還有一種是臟腑氣血虛寒,脈象表現為沉遲,這是陰證中寒,應該立即溫經救裡。

這是從沉脈中,區分出陽邪內伏、正氣虛弱、陰寒這三種情況。陰證的沉脈,是沉而遲緩、脈象清晰的;陽邪內伏的沉脈,是沉而隱匿,脈象急促而模糊的;正氣虛弱的脈微脈,不論是浮脈還是沉脈,脈象都衰弱無力,按壓很久也沒有力量。因此,凡是遲緩清晰的脈象,都是裡寒;沉伏不顯的脈象,是表邪不能發散;陽證脈微弱,是邪盛正虛。現在如果出現陽邪的症狀,卻見到沉伏的脈象,誤認為是陰證而使用溫熱藥物,陽邪內發,很快就會死亡。

如果見到患者煩躁不安,而誤用寒涼藥物,就會抑制表汗。因此,切脈的方法,首先要區分是什麼症狀,然後再根據脈象的變化來治療。如果脈象沉而應當下利,但表證急迫,仍然要先散表。如果脈象浮而應當發汗,但裡證有熱,又不得不兼顧表裡;如果裡證急迫,又不得不雙解表裡。

3. 南北方宜發表不同論

仲景以太陽冬月司令之傷寒,酌以麻黃湯治寒邪傷營,無汗發熱之表症,以桂枝湯治風邪傷衛,有汗發熱之表症。然此按北方方宜,分經絡,立規矩,為後世指南者也,施治三時,施之江浙則不合。賴陶氏發明仲景麻黃、桂枝二湯,此治冬月正傷寒之方,非治春夏秋三時之熱病,易以羌活沖和湯,實為至當。

但失注麻桂二湯,乃是北方治法,江浙東南,即冬月亦不宜用;即或內無積熱,偶冒暴寒,未經鬱熱者,暫亦用之,然不可為常法。如此分別,後人判然,不以仲景麻黃、桂枝藉口。然羌活沖和湯,解表清裡和解三陽之方,但可治三時表裡兼見之症;若純是表邪外束,則生地、黃芩,原非發散寒邪之藥。

今余以羌活敗毒散發散三時太陽純表之症,以羌活沖和湯和解太陽表裡俱見之症,次以葛根湯以治陽明純表之症,以乾葛石膏湯為陽明和解之方,再以柴葛解肌湯治少陽陽明表裡居多之症,又以小柴胡湯為少陽和解之方,如此雖變仲景之方,以合江浙方宜,實遵仲景之旨也。

白話文:

南北方宜發表不同論

張仲景用麻黃湯治療太陽病,也就是冬季傷寒導致寒邪侵犯營氣,出現無汗發熱的表證;用桂枝湯治療風邪侵犯衛氣,出現有汗發熱的表證。 這是根據北方的氣候特點,制定出的經絡辨證、治療規範,是後世的指南。但是,這種方法應用於江浙地區的三個季節就不合適了。陶弘景指出了張仲景麻黃湯、桂枝湯只適用於冬季正邪的傷寒,不適用於春夏秋三季的熱病,改用羌活沖和湯更為適宜。

然而,麻黃湯和桂枝湯是北方地區的治療方法,江浙等南方地區即使在冬天也不宜使用;即使體內沒有積熱,偶爾受寒,沒有鬱熱的情況下,可以暫時使用,但不能作為常規療法。 這樣區分開來,後人就能夠清楚地理解,不會濫用張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羌活沖和湯雖然可以解表清裡,調和三陽經的邪氣,治療三季表裡同時存在的病症;但如果只是單純的表邪外束,生地黃、黃芩這些藥材,本來就不是發散寒邪的藥物。

現在我用羌活敗毒散治療三季太陽經的單純表證;用羌活沖和湯治療太陽經表裡同時存在的病證;用葛根湯治療陽明經的單純表證;用乾葛石膏湯治療陽明經表裡同病;用柴葛解肌湯治療少陽、陽明經表裡兼有的病症;用小柴胡湯治療少陽經表裡同病。 這樣雖然改變了張仲景的方劑,使其符合江浙地區的氣候特點,但實際上仍然遵從了張仲景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