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總論 (4)
總論 (4)
1. 南北方宜清裡相同論
仲景清裡方法,以里有結熱,即當清裡。故立五苓散以清太陽裡熱,立白虎湯以清陽明裡熱,立黃芩湯以清少陽裡熱。若熱結大腸、下症悉具者,有承氣湯以下之。又有三黃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黃連瀉心湯,通治三焦裡熱之症。蓋因裡熱煎熬,津液有立盡之勢,故清之以存津液。
然則清裡之法,不特南方應如此,夏秋應如此,即冬月,即北方亦如此者。陶氏云:發表之藥,三時不得與冬月正傷寒同治,為清裡可與冬月正傷寒同治。陶氏分別時令,今余更分南北方宜。夫北方寒涼之地,又加之冬月傷寒,時令方宜,皆宜辛溫散表,故立桂枝麻黃主治;若南離已午之地,發表之藥不與北方同治,惟清裡之藥南北可同者。
白話文:
《南北地區適用清熱法之相同原則》
張仲景的清熱方法,是針對內部有熱結積聚時立即清除內熱而設立的。因此創立了五苓散來清除太陽經的內熱,白虎湯清除陽明經的內熱,黃芩湯清除少陽經的內熱。若熱邪積聚在大腸且出現各種下焦症狀時,則用承氣湯來瀉下熱結。另有適用於三焦內熱證的三黃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黃連瀉心湯等方劑。這是因為內熱熾盛會迅速耗傷津液,所以用清熱法來保存津液。
然而清熱法不僅適用於南方或夏秋季節,即使在冬季或北方也同樣適用。陶節庵曾說:解表藥物在春夏秋三季不能與冬季正傷寒同樣使用,但清熱藥物卻可與冬季正傷寒同樣應用。陶氏從時令角度區分用藥,我則要進一步從地域角度說明。北方氣候嚴寒,加上冬季傷寒,時令和地方特性都適合用辛溫藥物發散表寒,因此確立桂枝湯、麻黃湯為主治方劑;而南方炎熱地區,解表藥物與北方用法不同,唯獨清熱藥物可以南北通用。
2. 三陰經熱病論
三陽經有陽症,無陰症;三陰經有陰症,有虛症。人多知之。三陰經陽症,則有不知者。仲景深恐後人惑此,故詳註從陽經先發熱,後傳至三陰者,乃是傳經之熱病,名曰傷寒,此即《內經》所謂熱病之條;若初起不發熱,乃是直中陰經之寒病,名曰陰症。後人因見陰症陽症同在篇中,認誤熱病傳入三陰亦是陰症;又誤認初起雖有熱病,今日久手足皆冷,六脈沉細已變陰病。
不知初起發熱已是熱病根源,或失於散表而表邪內陷,或失於清裡而裡熱內伏,傳入陰經而手足反冷,經雖屬陰,症則陽症,此乃是陰經熱病,非變陰症。例如太陰病手足自溫,當發身黃者,少陰病但厥無汗,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者,少陰病下利咽痛心煩者,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心煩不得眠者,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者,厥陰病下利脈數而渴者,厥陰下利脈數有微熱者,厥陰下利慾飲水者,厥陰嘔而發熱下利譫語者,凡此乃是陰經之熱病,多用承氣湯主治者。夫熱既傳於陰經,則熱深厥亦深,身反無熱,脈反沉細。
不知手足厥冷,原能舉動,不比陰寒厥冷,手足冷而不得動移者。身雖不熱,唇口必乾而焦,不比陰症之口中和而有水者。脈沉細重,按必細而帶數,不比陰寒之脈沉細而遲者。更有大分別者,三陰寒病神志清爽,三陰熱病神識昏迷;三陰寒病即口乾不能飲水,三陰熱病口乾必然消水;三陰寒病二便清利,三陰熱病二便赤澀。一陰一陽,天壞各別者也。
白話文:
《三陰經熱病論》
三陽經的病症屬於陽症,沒有陰症;三陰經的病症有陰症和虛症,這是多數人知道的。然而,三陰經也可能出現陽症,這一點卻較少人瞭解。張仲景擔心後人對此產生混淆,因此詳細註解:如果病從陽經先發熱,再傳至三陰經,屬於傳經的熱病,稱為"傷寒",也就是《內經》所說的熱病類型;如果一開始不發熱,則是直接侵襲陰經的寒病,稱為"陰症"。後人因為看見陰症與陽症記載在同一篇章中,誤以為熱病傳入三陰經也是陰症,更誤認為初期雖是熱病,但若時間久了出現手足冰冷、六脈沈細,便是轉變為陰症。
實際上,初期發熱已表明是熱病的本質,可能因未能及時解表導致表邪內陷,或因未清除里熱而使熱邪潛伏體內,傳入陰經後反而手足冰冷。此時經脈雖屬陰,病症仍是陽症,這就是"陰經熱病",並非轉為陰症。例如:
- 太陰病手足溫暖、身體發黃;
- 少陰病手足冰冷但無汗、心煩失眠、下利咽痛、或下利多日仍心煩難眠、或瀉下清水伴心痛;
- 厥陰病下利而脈數口渴、或脈數微熱、或渴欲飲水、或嘔吐發熱兼下利譫語等。
這類陰經熱病多用承氣湯治療。當熱邪深入陰經,會出現"熱深厥深"現象:體表無熱、脈象沈細,但手足冰冷仍可活動(不同於陰寒所致的僵冷不動);雖身不熱,卻唇焦口乾(不同於陰症的口中濕潤);脈沈細卻帶數(不同於陰寒的沈細遲緩)。更關鍵的區別在於:
- 三陰寒病:神志清醒、口乾不欲飲水、二便清利;
- 三陰熱病:神識昏沈、口乾多飲、二便赤澀。
二者一陰一陽,性質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