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總論 (4)
總論 (4)
1. 南北方宜清裡相同論
仲景清裡方法,以里有結熱,即當清裡。故立五苓散以清太陽裡熱,立白虎湯以清陽明裡熱,立黃芩湯以清少陽裡熱。若熱結大腸、下症悉具者,有承氣湯以下之。又有三黃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黃連瀉心湯,通治三焦裡熱之症。蓋因裡熱煎熬,津液有立盡之勢,故清之以存津液。
然則清裡之法,不特南方應如此,夏秋應如此,即冬月,即北方亦如此者。陶氏云:發表之藥,三時不得與冬月正傷寒同治,為清裡可與冬月正傷寒同治。陶氏分別時令,今余更分南北方宜。夫北方寒涼之地,又加之冬月傷寒,時令方宜,皆宜辛溫散表,故立桂枝麻黃主治;若南離已午之地,發表之藥不與北方同治,惟清裡之藥南北可同者。
白話文:
南北方宜清裡相同論
張仲景的清裡方法,認為只要體內有熱結在裡頭,就應該清裡。所以他用五苓散來清太陽經的裡熱,用白虎湯來清陽明經的裡熱,用黃芩湯來清少陽經的裡熱。如果熱結在大腸,出現下痢等症狀,則用承氣湯來治療。此外,三黃湯、涼膈散、導赤散、黃連瀉心湯等,都能通治三焦裡的熱症。因為裡熱煎熬,體液快要耗盡了,所以要用清熱的方法來保存體液。
然而,清裡的方法,不只是南方、夏季和秋季要這樣做,即使是冬季、北方也應該如此。陶弘景說:發散的藥物,在春夏秋三季不能與冬季的正傷寒同治,但清裡的方法卻可以與冬季的正傷寒同治。陶弘景區分了季節,我現在進一步區分南北方適用情況。北方寒冷的地方,再加上冬季傷寒,此時應該用辛溫散表的藥物,所以桂枝湯、麻黃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如果在南方炎熱的地方,發散的藥物與北方不同,只有清裡的藥物在南北都可以通用。
2. 三陰經熱病論
三陽經有陽症,無陰症;三陰經有陰症,有虛症。人多知之。三陰經陽症,則有不知者。仲景深恐後人惑此,故詳註從陽經先發熱,後傳至三陰者,乃是傳經之熱病,名曰傷寒,此即《內經》所謂熱病之條;若初起不發熱,乃是直中陰經之寒病,名曰陰症。後人因見陰症陽症同在篇中,認誤熱病傳入三陰亦是陰症;又誤認初起雖有熱病,今日久手足皆冷,六脈沉細已變陰病。
不知初起發熱已是熱病根源,或失於散表而表邪內陷,或失於清裡而裡熱內伏,傳入陰經而手足反冷,經雖屬陰,症則陽症,此乃是陰經熱病,非變陰症。例如太陰病手足自溫,當發身黃者,少陰病但厥無汗,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者,少陰病下利咽痛心煩者,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心煩不得眠者,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者,厥陰病下利脈數而渴者,厥陰下利脈數有微熱者,厥陰下利慾飲水者,厥陰嘔而發熱下利譫語者,凡此乃是陰經之熱病,多用承氣湯主治者。夫熱既傳於陰經,則熱深厥亦深,身反無熱,脈反沉細。
不知手足厥冷,原能舉動,不比陰寒厥冷,手足冷而不得動移者。身雖不熱,唇口必乾而焦,不比陰症之口中和而有水者。脈沉細重,按必細而帶數,不比陰寒之脈沉細而遲者。更有大分別者,三陰寒病神志清爽,三陰熱病神識昏迷;三陰寒病即口乾不能飲水,三陰熱病口乾必然消水;三陰寒病二便清利,三陰熱病二便赤澀。一陰一陽,天壞各別者也。
白話文:
三陰經熱病論
三陽經的病症表現為陽性症狀,沒有陰性症狀;三陰經則既有陰性症狀,也有虛弱症狀,這點大多數人都知道。但三陰經出現陽性症狀,則很多人不明白。張仲景擔心後人因此迷惑,所以詳細闡述:從陽經先發熱,然後傳到三陰經的,是經絡傳播的熱病,叫做傷寒,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熱病;如果一開始沒有發熱,則是直接侵犯陰經的寒病,叫做陰症。後人因為看到陰症和陽症都在同一個篇章中,就誤以為熱病傳入三陰經也是陰症;又誤以為即使一開始有熱病,但時間久了手腳都冰冷,脈象沉細,就變成了陰病。
其實不知道,一開始發熱就是熱病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因為疏忽了疏散表邪,導致表邪內陷,或者疏忽了清裡熱,導致裡熱內伏,傳入陰經,所以手腳反而冰冷。雖然經絡屬陰,但症狀卻是陽性症狀,這是陰經的熱病,並不是變成了陰症。例如,太陰病手腳溫暖,將要發黃;少陰病只是厥逆無汗;少陰病心中煩躁不能臥床;少陰病腹瀉咽喉痛心煩;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心煩不能入睡;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厥陰病腹瀉脈象數而口渴;厥陰病腹瀉脈象數且有微熱;厥陰病腹瀉想喝水;厥陰病嘔吐並發熱腹瀉神志不清,凡此都是陰經的熱病,大多數都用承氣湯治療。因為熱邪已經傳到陰經,所以熱邪深在,厥逆也深,身體反而不發熱,脈象反而沉細。
要知道,手腳厥冷,但還能活動,這與陰寒厥冷不同,陰寒厥冷手腳冰冷而且不能活動。雖然身體不發熱,但嘴唇一定是乾燥焦裂,這與陰症口中濕潤有津液不同。脈象沉細有力,按壓必細而數,這與陰寒的脈象沉細而遲不同。還有更大的區別是,三陰寒病神志清醒,三陰熱病神志昏迷;三陰寒病口乾但不能喝水,三陰熱病口乾卻能喝水;三陰寒病大小便清利,三陰熱病大小便赤澀。陰陽二氣,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