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總論 (5)

回本書目錄

總論 (5)

1. 三陰經寒病論

仲景深慮三陰經有傷寒傳入之熱病,有直中三陰之寒病,二條關係甚大。故作《傷寒論》註明如是者乃傳經之熱病,如是者乃直中陰經之寒病,並立篇中,互相發明,相得益彰。奈後人見同在篇中,不究何者為陰,何者為陽。不知傷寒熱症,不獨北方。南方亦有;中寒之症,惟北方有之,南方甚少。

故仲景以不發熱,神氣清,小便白,六脈遲,口中和,不消水,定為三陰寒症,再無差誤也。例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湯輩,少陰病下利脈微,與白通湯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者,厥陰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俱用四逆湯。凡此皆三陰寒症也。

白話文:

《陰經寒病論》

張仲景深刻考慮到三陰經的病症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傷寒傳變而來的熱性疾病,另一類則是寒邪直接侵襲三陰經所致的寒性疾病,這兩者的區分極為重要。因此他在《傷寒論》中特別標註說明,哪些是屬於傳經的熱病,哪些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的寒病,並將這兩類病症並列論述,使它們能夠相互對照闡釋,達到更好的理解效果。

可惜後世醫家看到這些病症都被收錄在同一篇章中,卻不去深究哪些屬於陰證,哪些屬於陽證。他們不知道傷寒熱症不只北方會出現,南方同樣存在;而真正的中寒證候,則主要發生在北方,南方較為罕見。

因此張仲景提出以下判斷三陰寒症的標準:患者不發熱、神志清醒、小便顏色清白、脈搏遲緩、口中無異常感覺、不口渴,符合這些症狀即可確診為三陰寒症,絕不會出錯。具體例證包括:

  • 腹瀉而不渴的,屬於太陰病,這是因為臟腑有寒,應當溫補,適合使用四逆湯之類的方劑;
  • 少陰病出現腹瀉、脈象微弱時,可用白通湯治療;
  • 出現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內寒外熱、手腳冰冷的症狀;
  • 厥陰病表現為手腳極度寒冷、脈搏細弱幾乎摸不到;
  • 腹瀉同時伴隨手腳冰冷、脈搏消失等情況,這些都可使用四逆湯治療。以上這些都屬於三陰寒症的典型表現。

2. 陰症似陽論

陰症者,不從陽經傳入,寒邪直中三陰之症也。夫陰症而見陰象,人人知之;設陰症而反見陽熱之象,人則惑之矣。例如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面赤色,或咽痛者;厥陰傷寒六七日,不下利便發熱而利者;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者;與夫陰極發燥,欲坐泥水井中者。凡此皆是陰症似陽之症。

然究其實,則大有分別者也。按下利清穀,手足厥逆,已是陰症;且得脈微欲絕,則陰症更有確據。此之不惡寒,面赤色,乃是真陽外脫;此之咽痛,乃是虛陽上浮。又按三陽合病下利,初起即發熱而利。今不發熱,不下利,即初起不發熱之互詞。直至六七日後發熱下利,則發熱乃真陽外越,下利乃是真陰下竭矣。

再按陽邪之症,若大汗出,熱必去;若大汗出,不拘急,四肢不疼。今大汗出,熱反不去,反拘急,四肢反痛,則此之大汗出,非表邪之汗,乃是亡陽之汗;此之熱不去,非陽邪之熱,乃是虛陽外脫之熱;此之拘急身痛,非表症之候,乃是亡陽身痛之候矣。

白話文:

陰症似陽論

陰症是指寒邪直接侵襲三陰經(少陰、太陰、厥陰),而非從陽經傳入的病症。若陰症表現出典型的陰寒徵象,人們容易辨識;但若陰症反而顯現出陽熱的假象,則容易令人困惑。

舉例來說:

  1. 少陰病出現腹瀉完全不消化食物、裡寒外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消失,卻不覺怕冷、面色發紅,或伴有喉嚨痛的狀況。
  2. 厥陰傷寒病程六七天後,未腹瀉卻突然發熱並腹瀉。
  3. 大量出汗但熱不退,體內拘急不適,四肢疼痛。
  4. 陰寒極盛時出現煩躁,甚至想坐在泥水或井中降躁的現象。

這些都是「陰症似陽」的表現,看似陽熱,實則本源為陰寒。

深入分析:

  • 腹瀉完全不消化食物、手腳冰冷已是陰症;若加上脈搏微弱欲絕,更是陰症的明確證據。此時的「不怕冷、面色發紅」,實際是真陽外脫;「喉嚨痛」則是虛陽上浮所致。
  • 三陽合病的下利,初期便會發熱並腹瀉;但此處初期不發熱、不腹瀉,直到六七天後才出現發熱與腹瀉,說明發熱是真陽外越的表現,腹瀉則反映真陰虧竭。
  • 陽症若有大量出汗,熱勢理應消退,且不應有拘急或四肢疼痛。但此處大汗後熱不退,反而拘急、身痛,說明出汗非表邪所致,而是亡陽之汗;熱不退也非實熱,而是虛陽外脫;拘急身痛更非表症,而是陽氣衰竭的表現。

3. 陽症似陰論

陽症者,即《內經》傷寒之熱病也。使陽症而見熱象,人所易知。陽症而反見陰寒之象,則人惑之矣。例如太陰病,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當去故也;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而用大承氣湯者;厥陰病手足厥冷,用吐之者;厥陰先發熱而發厥冷,用四逆散者。凡此皆是陽症似陰之症。

又如原病式云:陰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陰症,身涼不渴,神志清爽,脈遲而微,未嘗見一些陽症者也;陽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陽症,忽爾厥冷,煩渴昏沉,脈雖細而沉數,此是陽症似陰也。

白話文:

陽症似陰論

陽症就是《內經》中所說的傷寒熱病。如果陽症表現出熱象,人們容易辨識;但如果陽症反而出現陰寒的症狀,就容易讓人困惑。

例如:

  • 太陰病患者一天腹瀉十多次,但腹瀉會自行停止,這是因為脾氣充實,體內的穢濁之物排出所致。
  • 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的人,可能伴有咳嗽或心悸,可用四逆散治療。
  • 少陰病腹瀉排出純青色水樣便,卻使用大承氣湯的情況。
  • 厥陰病手足冰冷,使用吐法的案例。
  • 厥陰病先發熱後轉為四肢冰冷,使用四逆散的例子。

這些都是陽症表現出類似陰症的狀況。

又如《原病式》所說:

  • 陰厥:原本的症狀和脈象都是陰症的表現,身體發涼不渴,神志清醒,脈搏緩慢微弱,完全沒有陽症的跡象。
  • 陽厥:本來症狀和脈象都屬陽症,突然出現四肢冰冷,煩躁口渴、神志昏沈,脈搏雖細但沈而數,這就是陽症表現出類似陰症的現象。

4. 宜發表論

宜發表者,邪在肌表,鬱而發熱,故用發汗散邪之法。症在太陽者,羌獨敗毒散煎湯連飲;里有熱者,羌活沖和湯。此二方,即以麻黃、桂枝辛溫湯中,化立辛涼散表,以治南方傷寒發汗解肌之法。症見陽明,則從乾葛湯中去麻黃桂枝,更名升麻乾葛湯,平淡輕清之味。惟少陽一症,仍照小柴胡湯;但以寒多者,倍加羌活、防風減黃芩治之。

若三陽俱見症者,三經合參用藥。故曰惡寒身痛者,宜發表。支節煩疼者,宜發表。頭痛項強者,宜發表。四肢常冷者,宜發表。四肢拘緊不能轉側者,宜發表。面赤身熱,兩足常冷,或脈沉伏者,宜發表。時刻呻吟,語言不足,無汗煩躁者,宜發表。身體乍輕乍重,轉側或難或易,宜發表。

身痛乍在四肢,乍在胸背,到底無定者,宜發表。洒洒惡風,皮膚大熱,宜發表。以上三陽經表邪之症,故用發表之法。

白話文:

宜發表論

適合使用發散表邪療法的情況,是指邪氣停留在肌膚表面,鬱積而導致發熱,因此採用發汗驅散邪氣的方法。

若症狀屬於太陽經(表證),可用羌獨敗毒散煎湯連續服用;若體內有熱,則使用羌活沖和湯。這兩種方劑是從辛溫的麻黃、桂枝湯中變化而來,轉為辛涼解表的方藥,用於治療南方傷寒、發汗解肌的病症。

如果症狀出現在陽明經,則從乾葛湯中去掉麻黃、桂枝,改名為升麻乾葛湯,性質平和、輕清。至於少陽經的症狀,仍依照小柴胡湯治療;但若寒象較重,則增加羌活、防風的用量,並減少黃芩。

若是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的症狀同時出現,則需綜合三經的用藥原則來治療。

因此,有下列情況者宜發散表邪:

  • 怕冷、身體疼痛者
  • 四肢關節痠痛煩疼者
  • 頭痛、頸部僵硬者
  • 四肢經常冰冷者
  • 四肢緊繃、難以活動者
  • 面紅身熱,但雙腳常冷,或脈搏沈伏者
  • 不斷呻吟、說話無力,且無汗、煩躁者
  • 身體時輕時重,翻身或易或難者
  • 疼痛忽在四肢、忽在胸背,游走不定者
  • 怕風、皮膚灼熱者

以上皆屬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的表證,故適用發汗解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