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惡寒

秦子曰:惡寒惡風,以一症而分輕重。惡風者,見風則惡,無風即止;惡寒者,即無風亦惡寒。惡寒、惡風、發熱皆是表邪,雖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疼、身痛、手足冷,即是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裡攻下。然惡寒有陰症陽症分別,不發熱,脈沉遲,口不幹,神清便清,陰症惡寒,治宜溫經。

白話文:

秦子說:怕冷和怕風,依照症狀可以分為輕重。怕風的人,遇到風才會怕,沒有風就不怕;怕冷的人,即使沒有風也會怕冷。怕冷、怕風、發燒都是表證,即使裡證的症狀都具備了,只要還有點怕冷、頭疼、身體疼痛、手腳冰冷,就是表證,應該先解表,不宜攻下清裡。但是怕冷分為陰證和陽證,不發燒、脈搏沉細緩慢、口不乾、精神好、大便清,是陰證怕冷,治療應該溫經。

發熱脈數,頭痛心煩,陽症惡寒,治宜散表。然溫經散表各有分別,太陽症,無汗惡寒,發熱脈浮緊,為表邪傷營,宜發汗,西北冬月,用麻黃,南方三時,用加減羌活湯、十味芎蘇散。有汗惡風發熱,脈浮緩,為表邪傷衛,宜解肌,西北冬月,桂枝,南方三時,加減防風湯。陽明症,目痛,脈浮大,無汗惡寒發熱,宜發汗,葛根湯。

白話文:

發熱、脈搏加速,頭痛、心煩。陽證(表證)惡寒。治療原則:散表解邪。

但溫經散表法有所不同:

  • **太陽症:**無汗惡寒,發熱脈搏浮緊。為外邪侵襲營衛,宜發汗。西北地區冬季,用麻黃湯;南方全年,可用加減羌活湯、十味芎蘇散。
  • **少陽症:**有汗惡風發熱,脈搏浮緩。為外邪侵襲衛氣,宜解肌。西北地區冬季,用桂枝湯;南方全年,可用加減防風湯。
  • **陽明症:**目痛,脈搏浮大,無汗惡寒發熱。宜發汗,用葛根湯。

有汗惡寒發熱,宜解肌,防風乾葛湯、升麻葛根湯。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少陽寒熱,無汗惡寒,脈浮弦緊,宜發汗,柴胡防風湯。有汗惡寒,脈浮弦數,宜小柴胡湯。以上三陽表症惡寒也。又有太陽病,重發其汗,不發熱而惡寒;又有脈微人,不應發汗,誤汗之,亦惡寒;更有衛氣不足,表氣虛,誤汗之,亦惡寒。以上乃過汗亡陽而惡寒也,治宜黃耆建中湯、玉屏散。

白話文:

  • 有出汗、怕冷和發燒者:
  • 適合解表藥,如:防風乾葛湯、升麻葛根湯。
  • 如果口渴、消瘦,加入知母、石膏。
  • 少陽經寒熱,無出汗、怕冷,脈象浮而緊:
  • 適合發汗藥,如:柴胡防風湯。
  • 有出汗、怕冷,脈象浮而數:
  • 適合小柴胡湯。
  • 上述三種陽證表症都怕冷。

  • 太陽病,汗出後又停止,不發熱而怕冷;

  • 脈象微弱,不應發汗,卻誤發汗,也會怕冷;

  • 衛氣不足,表氣虛,誤發汗,也會怕冷。

  • 以上都是過度出汗導致陽氣不足而怕冷,

  • 適合治療藥,如:黃耆建中湯、玉屏散。

例如熱病胃寒人,多服寒涼,反變裡寒而用溫里者也。另有陰症惡寒,治宜溫經,又各不同,此直中三陰中寒惡寒也。

白話文:

那些發熱的病人胃部受寒的,許多人服用寒涼的藥物,反而導致體內更寒涼,就需要使用溫暖胃部的藥物。另外,有一些陰虛的症狀,伴有畏寒,治療應該溫暖經絡,但具體情況又各不相同。這裡所提到的,正是三陰中寒而導致的畏寒。

仲景云: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分別太陽病,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

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病,脈象浮,頭頸部強痛並且怕冷。

這是區分太陽病的特徵,必定是脈象浮,頭頸部強痛並且怕冷。

太陽病,有的發燒且怕冷,這是屬於陽性的表現。如果沒有發燒只怕冷,這是屬於陰性的表現。

此分別太陽病,若初起惡寒時即發熱者,為風傷衛氣,發於陽也。若起初惡寒,未即發熱,停一二日發熱者,為傷營血,發於陰也。舊注發熱惡寒為陽症,無熱惡寒為陰症,誤也。

白話文:

這是在區分太陽病的症狀:

  • 如果一開始就出現惡寒和發熱,那是風邪傷了人體的衛氣,發病於陽經。

  • 如果一開始只有惡寒,一兩天后才發熱,那是邪氣傷了血營,發病於陰經。

過去的注釋認為發熱伴有惡寒是陽症,沒有發熱只有惡寒是陰症,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分別頭痛惡風,發熱汗出,乃是風傷衛之中風症,宜用解肌者。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燒、出汗且怕風的情況,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這種情況下的頭痛、怕風、發燒和出汗,是因為風邪侵犯了表層防禦系統所引起的中風症狀,適合使用能夠疏散肌表的藥物。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青黃,膚瞤者,難治。色微黃,手足溫者,可治。

白話文:

太陽病患者,醫生給發了​​汗,結果患者發熱惡寒加重。隨後又給用了瀉下的藥物,導致胸腹痞悶,表裡虛弱,陰陽兩虧。陽氣耗盡,陰氣獨存。如果再用針灸,就會導致胸中煩悶,面色青黃,膚色枯槁,難以治癒。如果面色微黃,手腳溫暖,則有望治癒。

此重言太陽中風症,不應用麻黃湯。若誤汗之,則發熱惡寒,又復誤下,心下痞滿,陰陽兩傷而惡寒。妄加燒針,因胸滿煩,面青黃,肌肉瞤而難治。惟面色微黃,手足尚溫,或可治之。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白話文:

原先談論的太陽中風症,不適合使用麻黃湯。如果錯誤地使用麻黃湯發汗,患者會出現發熱和畏寒的症狀。如果再錯誤地下瀉,患者會出現心下痞滿,陰陽兩傷,更加畏寒。如果再亂用燒針治療,會導致胸悶煩躁,面色青黃,肌肉僵硬,難以治療。只有患者面色微黃,手足還有溫度,纔有可能治癒。

此申明發熱惡寒、無熱惡寒之症,一起病,或即發熱未發熱,若惡寒體重嘔逆,六脈皆浮而緊急,此名傷寒而非中風。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這句話說明瞭發燒怕冷和不發燒怕冷的癥狀:發病時,可能發燒或不發燒,但如果出現怕冷、身體沉重、嘔吐、六脈都浮起而緊促,這種情況叫做傷寒,而不是中風。

此申上章寒傷營之傷寒,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當用發汗者。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這個申上章所說的寒氣傷害營氣的傷寒,一定會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但是沒有出汗反而喘氣的症狀,應該使用發汗的藥物治療。如果發汗後病情沒有改善,反而怕冷,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可以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

未發汗而惡寒,表邪也;既發汗後反惡寒,此誤汗亡血中之陽,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不比亡氣中之陽,用四逆湯者。

白話文:

如果沒有發汗就感到怕冷,是表邪(外感風寒)在作祟;如果已經發汗後反而怕冷,這是因為誤發汗而耗損了血中的陽氣,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組成的藥湯治療。這和亡氣中的陽氣不同,亡氣中的陽氣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到了五六、七天,發燒,微微怕冷,四肢關節疼痛,輕微嘔吐,心窩部脹悶,外感症狀還沒有完全去除的,可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

此申明傷寒不拘日數,但以微惡寒骨節煩疼,心下支結,外症未去。當以桂枝柴胡等,散太陽少陽表邪,不用桂枝柴胡湯,用柴胡桂枝湯,以少陽症多於太陽耳。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治療傷寒不以發病時間為依據,而是看是否有輕微怕冷、關節疼痛、胸悶等症狀,以及外在症狀是否沒有消除。此時應該使用桂枝和柴胡等藥物,祛除太陽和少陽經的表邪。不用桂枝柴胡湯,而改用柴胡桂枝湯,因為少陽經的症狀多於太陽經的症狀。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當攻痞,當先解表,乃可攻裡。解表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發作傷寒後大吐大瀉後,又發作盜汗,感到心口堵悶不適,而且怕冷,這表示外邪尚未完全解除,不應急著攻下心口堵悶的症狀,而應該先解表邪,然後再攻裡邪。解表邪可用桂枝湯,攻下心口堵悶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申明汗下後,痞滿若惡寒,為表邪未解,故先用桂枝湯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不比惡熱之痞氣,即用瀉心湯攻裡者。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這種情況下,指的是出汗或瀉下後,腹部脹滿不適,並伴有怕冷的感覺。是因為表面的邪氣沒有被完全解除,所以先用桂枝湯來解表,然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攻裡面的痞氣。這種情況不同於因為體內有熱氣而導致的痞氣,這種情況就直接用瀉心湯攻裡。

陽明病,汗出多,本不惡寒;陽明脈,汗出多,本不遲。今本陽明病,尚見浮遲浮緩之脈,汗雖多,仍微惡寒,尚是太陽風傷衛表症,故重申解肌散表之治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白話文:

陽明熱病,出汗多,本來不會怕冷;陽明經絡脈象,出汗多,本來不會遲緩。現在的陽明熱病,還見到浮脈、脈搏遲緩的徵兆,汗雖多,仍會感到微寒,這還是太陽風邪傷害體表導致的症狀,所以要再次用祛風解表的方法治療。

陽明病,脈本不浮,陽明病,本有汗。今陽明病,見浮緊太陽脈,又見無汗而喘,太陽寒傷營之症,故重申發汗散表之治也。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脈象原本不浮,陽明病原本有汗。現在陽明病患者,出現浮緊的太陽經脈脈象,而且不流汗且有喘氣的症狀,這是太陽寒邪損傷了營氣的症狀,因此再次強調要發散表氣來治療。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以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此太陽病,因發汗出不徹,以致轉入陽明。若汗雖多,尚微發熱惡寒,外邪未解,且未見潮熱,未可用承氣湯。

若腹大滿,又見大便不通,亦止可以小承氣湯,略微和胃氣,勿令其大泄,以起初汗不透徹故耳。

白話文:

得了太陽病,一開始出汗,但汗出得不能暢快,就會轉變成陽明病。如果汗很多,還有點發熱惡寒,說明外邪未除,而且熱度不波動,不能馬上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稍微溫和一下胃氣,但不要大瀉。這種太陽病,是因為發汗不暢快,導致轉變成陽明病。即使汗很多,但還有點發熱惡寒,說明外邪未除,而且還沒有潮熱,不能用承氣湯。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口苦咽乾,腹滿陽明症也。但微喘發熱惡寒,又見浮緊太陽脈,則不可下,若誤下,則表邪內陷,腹滿而小便不利。

白話文:

在陽明經發作中風時,會出現口苦咽乾、腹脹輕微喘氣的症狀,同時伴有發熱惡寒。脈象浮而緊。如果此時使用瀉法治療,會導致腹脹加重,小便困難。口苦咽乾、腹脹這些症狀屬於陽明經證。但如果患者同時出現輕微喘氣、發熱惡寒,且脈象浮緊,則代表太陽經也有邪氣。這時不能使用瀉法,否則會導致表邪內陷,加重腹脹和小便不利。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可與小柴胡湯。

白話文:

患了傷寒五六天,頭部出汗,感到輕微的寒意,手腳冰涼,胸腹部脹悶,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結,脈搏細弱,這是陽氣微弱,表證未解、裏證已生的情況,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五六日,少陽時也。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少陽症也。大便硬,陽明結也。但脈細,此少陽微結,非陽明實結,故用小柴胡湯。

白話文:

傷寒持續了五六天,已經到了少陽階段。頭部出汗,但仍有點怕冷,手腳冰冷,心下感覺脹滿,不想吃東西,這是少陽症狀。大便乾燥堅硬,這是陽明經氣積滯。但是脈搏細弱,說明是少陽經氣微結,而不是陽明經氣實結,所以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此條以下,皆中寒陰症也。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

同一背惡寒,若口乾而渴,以別陽明,口中和而不渴,以別少陰。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白話文:

如果患了少陰症,出現腹瀉的症狀,但腹瀉自行停止,並且伴隨怕冷、蜷縮臥床,手腳溫暖,是可以治療的。

接下來要講的都是寒邪入侵體內的症狀。

如果患了少陰症,怕冷、身體蜷縮,並且感到心煩意亂,想要脫掉衣服被子,是可以治療的。

如果患了少陰症,怕冷、身體蜷縮,並且伴隨腹瀉,手腳冰冷,則無法治療。

如果患了少陰症,出現四肢厥逆、怕冷、身體蜷縮,脈搏微弱摸不到,不感到心煩但躁動不安,就會死亡。

如果患了少陰症,發病一兩天,嘴巴裡感覺清爽,但背部卻怕冷,應該灸艾治療,服用附子湯。

同樣是背部怕冷,如果嘴巴乾燥口渴,屬於陽明經病變,如果嘴巴清爽不口渴,屬於少陰經病變。

麻黃湯的藥方: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仲景治北方冬令,太陽經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無汗之症,以麻黃、桂枝發營衛之邪,從皮毛外出。又恐肺得風寒而閉郁,故用杏仁潤肺以開泄皮毛。然未可概治江浙溫熱之地,三時溫熱之時,故陶氏有加減法:里有熱,加石膏、黃芩;少陽見症,加柴胡;陽明見症,加乾葛;小便不利,加木通、車前子。夏秋用羌活、獨活,易去麻黃、桂枝。

加減羌活湯

白話文:

在北方寒冷的冬天,仲景治療太陽經感受風寒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無汗的症狀,使用麻黃和桂枝,發散營衛之邪,從皮毛排出體外。但擔心肺受到風寒而閉塞鬱積,所以使用杏仁潤肺,以疏散皮毛。然而,這種治療方法不能廣泛適用於江浙一帶溫熱的地區和季節。因此,陶氏有加減法:

  • 如果有熱,添加石膏和黃芩;
  • 少陽經有症狀,添加柴胡;
  • 陽明經有症狀,添加乾葛;
  • 小便不利,添加木通和車前子。
  • 在夏季和秋季,使用羌活和獨活,去掉麻黃和桂枝。

羌活,獨活,防風,荊芥,柴胡,乾葛,廣皮,甘草

白話文:

羌活、獨活、防風、荊芥、柴胡、葛根、廣皮、甘草

北方、長沙等地,冬月允宜麻黃湯。若南方溫熱之時,則麻、桂辛熱,故家秘用此方,臨症加減。里有熱或火令,加黃芩、石膏、知母;胸前飽悶,加枳殼、厚朴、桔梗;脅肋刺痛,加青皮、山梔、木通、蘇梗;嘔吐,加半夏;食滯,加山楂、麥芽、萊菔子;頭痛,加川芎。

白話文:

在北方和長沙等地,冬季特別適合服用麻黃湯。但是,在南方溫暖的時候,麻黃和桂枝等藥材辛熱,因此醫傢俬下使用此方,並根據症狀增減藥物:

  • **有熱或上火:**加入黃芩、石膏、知母。
  • **胸前脹悶:**加入枳殼、厚朴、桔梗。
  • **脅肋刺痛:**加入青皮、山梔、木通、蘇梗。
  • **嘔吐:**加入半夏。
  • **食滯:**加入山楂、麥芽、萊菔子。
  • **頭痛:**加入川芎。

十味芎蘇散

川芎,紫蘇,乾葛,柴胡,枳殼,桔梗,半夏,茯苓,廣皮,甘草

白話文:

川芎、紫蘇、乾葛、柴胡、枳殼、桔梗、半夏、茯苓、廣皮、甘草。

少陽陽明,惡寒發熱,兼胸次不寬,用此方散二經表邪,解在裡凝滯。惡寒無汗,脈浮,加羌活、防風;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里有積熱,加梔連;唇焦口燥,去川芎、半夏,加天花粉、知母。

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患有少陽陽明證,症狀包括怕冷、發燒、胸悶氣短,可使用此方藥散來驅散兩經絡表面的邪氣,化解身體內部的積滯之氣。

加減用藥:

  • 如果有怕冷但不出汗,脈象浮動,加羌活、防風。
  • 如果口渴消渴,加知母、石膏。
  • 如果體內有積熱,加梔子、連翹。
  • 如果嘴脣乾裂、口乾舌燥,去掉川芎、半夏,加天花粉、知母。

桂枝,白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白話文:

桂枝:一種中藥,具有溫通經脈、解肌退熱的作用。

白芍藥:一種中藥,具有養血和營、柔肝止痛的作用。

甘草:一種中藥,具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的作用。

生薑:一種中藥,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的作用。

大棗:一種中藥,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

傷寒無汗,發熱惡寒,仲景已立麻黃湯。今有汗發熱惡風症,立桂枝湯。以症輕於前症,方亦輕於前,故不用麻黃、杏仁開毛竅,而用白芍藥斂津血,薑棗調中氣,惟以桂枝一味,以治汗出邪不解之症。

白話文:

對於傷寒不發汗、發熱惡寒的症狀,仲景已經制定了麻黃湯。現在出現發汗、發熱、惡風的症狀,就制定了桂枝湯。由於這個症狀比之前的症狀輕,藥方也比之前的輕。所以不再使用麻黃、杏仁來疏通毛孔,而是用白芍藥來斂聚津液和血液,用薑棗來調和中氣,只用桂枝這一味藥,來治療發汗卻無法祛除邪氣的症狀。

然治南方熱令,亦犯辛溫,故立加減於後:春加石膏、黃芩;熱令用防風易桂枝;里有熱者,不用此方;惡寒身痛,加羌活;足冷,加獨活;時寒時熱,加柴胡;陽明有邪,加乾葛。

白話文:

在治療南方炎熱的傳染病時,如果使用辛溫藥物,也會犯下錯誤,因此制定以下加減方法:

  • 春季:加入石膏、黃芩
  • 炎熱傳染病:使用防風代替桂枝
  • 體內有熱氣者:不使用此方
  • 惡寒身痛:加入羌活
  • 足冷:加入獨活
  • 時冷時熱:加入柴胡
  • 陽明經有邪氣:加入乾葛

加減防風湯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白話文: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芍,甘草,生薑,大棗

北方冬令,發熱有汗,脈浮緩,用桂枝湯。若南方溫熱之時,或內有積熱之人,家秘化立此方代之。因陶氏加減沖和湯,未合仲景之旨耳。症兼陽明,加乾葛;兼少陽,加柴胡;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里有積熱,加梔連;胸前飽滿,加枳殼廣皮。

葛根湯

葛根,麻黃,桂枝,白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白話文:

在北方冬季,出現發燒出汗、脈搏浮緩的症狀,可以使用桂枝湯治療。但是,在南方溫暖的季節,或本身就有積熱的人,則可以使用家傳方化立方代替桂枝湯。這是因為陶氏在沖和湯中增加了一些藥材,與仲景的原意不太相符。

如果症狀同時涉及陽明經,可以添加乾葛;如果涉及少陽經,可以添加柴胡;如果口渴、消水,可以添加石膏和知母;如果體內有積熱,可以添加梔子和連翹;如果胸前發脹,可以添加枳殼和廣皮。

太陽無汗惡寒,未鬱熱者,北方冬月用麻黃湯。陽明無汗惡寒,北方用此方。三時南方人,或里有熱者,以羌活、獨活易麻、桂;無汗而喘,脈浮而緊,以杏仁易去芍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桂枝葛根湯

葛根,白芍藥,桂枝,甘草,生薑,大棗

白話文:

太陽經證(風寒表證)沒有汗、惡寒,沒有內熱者,在北方冬天可用麻黃湯。陽明經證(風寒表證)沒有汗、惡寒,在北方可用麻黃湯。在一年中其他季節,如果是南方人,或有內熱者,可用羌活、獨活代替麻黃、桂枝;沒有汗且喘,脈浮緊,可用杏仁代替芍藥,口渴小便不利,加知母、石膏。

陽明無汗而惡寒,用前方葛根湯;若有汗惡寒,用此方主治。然此亦冬令治法,南方人里有熱,以防風、羌活易去桂枝。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積熱重者,加梔、連。

葛根解肌湯

白話文:

陽明熱症沒有出汗,卻發抖,可用前面葛根湯的方子。如果出汗但發抖,則使用這個方子治療。不過,這也是冬天的治療方法,南方炎熱的地方,可以用防風、羌活代替桂枝。口渴消水,可以加入石膏、知母;熱症嚴重者,可以加梔子、連翹。

葛根,白芷,防風,蒼朮,蔥白

白話文:

  1. 葛根:解熱、解毒、生津、止瀉
  2. 白芷:祛寒、止痛、化膿、止血
  3. 防風:祛風、解表、止痛
  4. 蒼朮:健脾、燥濕、化痰
  5. 蔥白:散寒、通竅、解毒

前二方,仲景一以治陽明無汗惡風寒,一以治陽明有汗惡風寒。但治冬令則可,南方溫熱,家秘用此方。胸前飽悶、加枳樸;嘔吐,加半夏;口渴,去蒼朮,加栝蔞根。

白話文:

前兩個方劑,張仲景一個用於治療陽明熱盛無汗卻畏寒怕風,一個用於治療陽明熱盛有汗卻畏寒怕風。但是隻適用於冬季,南方天氣溫暖,家傳祕方使用這個方劑。如果胸中飽滿悶脹,加入枳殼;嘔吐,加入半夏;口渴,去掉蒼朮,加入栝蔞根。

升麻乾葛湯

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生薑,棗肉

白話文:

升麻乾葛湯的成分包括: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前方葛根解肌湯,治陽明發熱無汗惡寒者。此方治陽明有汗發熱惡寒者,蓋汗出而熱不減,不重在發汗。此方妙在但散邪不發汗者。

防葛石膏湯

防風,葛根,石膏,知母,廣皮,甘草

白話文:

以下是葛根解肌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發熱無汗且怕冷的症狀。這個處方也可用於治療陽明經有汗發熱怕冷的症狀,因為出汗後熱度沒有減輕,並不著重於發汗。這個處方的妙處在於只驅散邪氣而不發汗。

葛根解肌湯,治陽明無汗發熱惡寒。升麻乾葛湯,治陽明有汗發熱惡寒。若口渴消水,表裡俱見,立此方和解。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人參,半夏,甘草

白話文:

葛根解肌湯 用於陽明經無汗發熱惡寒。

升麻乾葛湯 用於陽明經有汗發熱惡寒。

和解 如果出現口渴、消水等表裡並見症狀,立即使用此方和解。

太陽惡寒,陽明惡寒,前已分別各條治法。今少陽寒熱,通以小柴胡湯加減,以應變化。惡寒無汗,加防風;頭痛身痛,加川芎、羌活;目痛額痛,加乾葛、白芷;惡寒足冷,腰痛腳痛,加獨活;惡寒發熱,脅肋痛,加青皮、山梔、枳殼、木通、蘇梗;有汗,加白芍藥,助柴胡,同止寒熱;血不足而惡寒,倍加當歸、白芍藥;胸前飽悶,去人參加枳樸;大便閉結,小腹脹痛,加大黃;小便不利,加木通;喘咳,加枳、桔、杏仁;里有積熱,加梔、連;嘔吐,倍半夏,加竹茹、厚朴;口燥痰多,去半夏易栝蔞霜、貝母;口渴唇焦,加石膏、知母、竹葉。小柴胡湯,有人參,無大黃,治中氣虛邪,在半表半裡者。

白話文:

陽明病出現惡寒症狀,前文已分別列出了各自的治法。現在少陽病寒熱交替,一般用小柴胡湯酌情加減來應對身體變化。

  • **惡寒無汗:**加防風。
  • **頭痛身痛:**加川芎、羌活。
  • **目痛額痛:**加乾葛、白芷。
  • **惡寒足冷,腰痛腳痛:**加獨活。
  • **惡寒發熱,脅肋痛:**加青皮、山梔、枳殼、木通、蘇梗。
  • **有汗:**加白芍藥,輔助小柴胡,共同止住寒熱。
  • **血不足導致惡寒:**倍加當歸、白芍藥。
  • **胸前飽悶:**去掉人參,加入枳樸。
  • **大便閉結,小腹脹痛:**加大黃。
  • **小便不利:**加木通。
  • **喘咳:**加枳實、桔梗、杏仁。
  • **裏有積熱:**加梔子、連翹。
  • **嘔吐:**倍加半夏,加竹茹、厚朴。
  • **口燥痰多:**去掉半夏,換成栝樓霜、貝母。
  • **口渴脣焦:**加石膏、知母、竹葉。

小柴胡湯,有人參但沒有大黃,用於治療中氣虛弱,病邪位於半表半裡的病症。

大柴胡湯,有大黃,無人參,治腸胃實熱,大便秘結者。柴胡飲子,有人參,有大黃,治中氣虛,大便結熱,有潮熱者。

白話文:

大柴胡湯: 含有大黃,不含人參,治療腸胃有熱,大便祕結的情況。

柴胡飲子: 含有大黃和人參,治療中氣虛弱,大便熱結,伴有潮熱的情況。

柴胡桂枝湯,見發熱。

少陽症,又見太陽惡寒,以柴胡湯加羌、獨,散太陽表邪。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見陽明症,加葛根。

黃耆建中湯

黃耆,桂枝,白芍藥,甘草,大棗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服用柴胡桂枝湯後出現發熱,且屬於少陽症,又伴隨太陽症的惡寒,就應該在柴胡湯中添加羌活、獨活,以散解太陽表面的邪氣。如果病人沒有出汗,還伴有惡寒,則應該添加羌活、防風。如果病人出現陽明症,則應該添加葛根。

另外,黃耆建中湯的組成藥物包括黃耆、桂枝、白芍藥、甘草、大棗。

中氣虛寒而惡寒,以建中湯加入黃耆,實營衛;胸前凝滯,加砂仁、廣皮;元氣虛,加參、術;血虛,加當歸;真陽虛,加桂、附,去桂枝。

玉屏散

黃耆,防風,甘草

白話文:

中氣虛寒,怕冷,用建中湯加入黃耆,增加氣血防衛力;胸口有痰滯,加砂仁和廣皮;元氣不足,加人參和白朮;血虛,加當歸;真陽虛弱,加桂皮和附子,去掉桂枝。

中氣虛,則用黃耆建中湯;表氣虛而惡寒,則用玉屏散。本草云: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非言補氣之功,言固表之功。元氣虛,加參朮;陰血虛,加歸芍。

白話文:

如果中氣虛,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

如果表氣虛且怕冷,可以使用玉屏散。

《本草》中記載:黃耆搭配防風,效果會更好,這裡不是指補充氣血的效果,而是指固表的功效。

如果元氣虛,可以添加黨參和白朮。

如果陰血虛,可以添加當歸和芍藥。

吳茱萸湯

吳茱萸,生薑,人參,大棗

白話文:

吳茱萸湯的成分包括:吳茱萸、生薑、人參、大棗。

以下皆陰症惡寒之方。厥陰乾嘔,吐涎沫,惡寒,故以此方主治。痰多,加半夏;氣逆,加廣皮、藿香、砂仁。

白話文:

以下皆為治療陰性寒證的藥方。厥陰證見乾嘔、吐涎沫、惡寒,因此使用此方治療。痰多時,加入半夏;氣逆時,加入廣皮、藿香、砂仁。

通脈四逆湯

乾薑,熟附子,甘草,蔥白

白話文:

乾薑、熟附子、甘草、蔥白,這幾味藥材組成通脈四逆湯。

不發熱而手足厥冷,三陰經陰症寒厥惡寒也,仲景以此方治之。家秘加廣皮和中州,助蔥白以行陽氣;加黃耆協薑、附而達表。方書用黃耆同防風,助黃耆實腠理。此以用薑、附加黃耆,助薑、附外固皮毛。

白話文:

如果沒有發燒,但是手腳冰冷,屬於三陰經陰症寒厥惡寒,仲景用這個方子治療。家裡祕傳的方子加了廣皮和中州,幫助蔥白運行陽氣;加了黃耆配合生薑和附子,讓藥效到達體表。方書裡用黃耆和防風一起使用,幫助黃耆固實皮膚腠理。這個方子用生薑和附子加在黃耆裡面,幫助生薑和附子在外固守皮膚。

當歸四逆湯

當歸,白芍藥,桂枝,通草,細辛,大棗,甘草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的成分包括:當歸、白芍藥、桂枝、通草、細辛、大棗和甘草。

此方治血虛傷寒發表者也。傷寒氣血充足,略一惡寒,即發熱作汗。若氣血虛,不能發熱作汗,故惡寒厥冷,脈細欲絕,宛似陰症。仲景以當歸、芍藥,與桂枝、細辛同用,全在養血散表,實非陰症溫經治法。家秘加川芎、蔥白,助其通陽和陰,作汗外解。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白芍藥,甘草,附子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氣血虛弱而引發的傷寒,卻無法發熱出汗的患者。

對於傷寒氣血充足的人,稍有寒意就會發熱出汗。但如果氣血虛弱,就無法發熱出汗,因此會出現怕冷、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欲絕的症狀,看起來就像陰症。

仲景用當歸、芍藥,與桂枝、細辛一起使用,主要是養血驅寒,並非用溫經治陰症的方法。家傳祕方中加入川芎、蔥白,幫助其暢通陽氣和陰氣,使汗液排出而解除外感。

未發汗而發熱惡寒,宜發汗。既發汗而表症仍在者,尚宜再汗。今因發汗後反惡寒,此因汗而亡陽惡寒也。然亡氣中之陽,用四逆湯;亡血中之陽,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附子湯

附子,白朮,白芍藥,人參,茯苓

白話文:

當一個人沒有出汗卻感到發熱惡寒時,應該幫助出汗。已經出汗但是表症仍然存在的,還需要繼續發汗。現在因為出汗後反而惡寒,這是因為出汗耗損了陽氣而導致的惡寒。如果耗損的是氣中的陽氣,可以使用四逆湯;如果耗損的是血中的陽氣,可以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此方即真武湯加人參,仲景治少陰背惡寒,口中和者。因此悟得仲景用八味腎氣丸,補水中之火,補天一生水。用真武湯,補土中之火,補地二成之也。

白話文:

這個方劑就是真武湯加上人參,張仲景用來治療少陰證(症狀:背部發冷,口中有白苔)中口舌和緩的證型。因此我理解張仲景使用「八味腎氣丸」來補充水中的虛火,以此補充「天一生水」的腎水。而他使用真武湯,則是為了補充土中的虛火,以此補充「地二成之」的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