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發熱

發熱有翕翕發熱,蒸蒸發熱。翕翕發熱者,身熱無汗,惡寒拘緊,如鳥羽之合而不發舒,此邪傷於表,鬱於肌膚,表熱而里未熱,治宜發散表邪。蒸蒸發熱者,手足遍身漐漐多汗,熱而潤澤,此表邪已散,熱鬱於裡,蒸汗時時外出也,治宜清熱。若便結腹脹,有下症者,下之。

白話文:

發熱

發熱有以下兩種情況:

  • **翕翕發熱:**身體發熱但不出汗,畏寒、身體僵硬,就像鳥的羽毛合攏而不能舒展。這是因為邪氣傷及體表,鬱積在皮膚之間,體表發熱而體內未熱。治療方法應該發散表邪。
  • **蒸蒸發熱:**手腳和全身都出汗,感覺濕潤。這是因為表邪已經散去,熱氣鬱積在體內,所以時不時出汗。治療方法應該清熱。

若腹脹便祕,有下半身病症者,則瀉之。

此以表熱裡熱分兩大法也。若發熱無汗,脈浮緊,此太陽傷營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用麻黃。餘三時用羌活沖和湯、羌活敗毒散。若發熱有汗,脈浮緩,此太陽風傷衛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用桂枝。餘三時用加減防風湯。若脈浮,外發熱,內煩躁,作渴飲水,小便不利者,此太陽熱結膀胱之裡症也,仲景以五苓散。清利膀胱。

白話文:

這段文字說明瞭中醫中「表熱」和「裡熱」兩種不同的發熱症狀及其治療方法。

表熱

  • 發熱沒有出汗,脈象浮緊。這是太陽經傷及榮衛的表證。
  • 冬季西北地區患者,使用麻黃。其他季節,使用羌活沖和湯或羌活敗毒散。

裡熱

  • 發熱有出汗,脈象浮緩。這是太陽經風邪傷及衛氣的表證。
  • 冬季西北地區患者,使用桂枝。其他季節,使用加減防風湯。

裡熱結膀胱

  • 脈象浮,外部發熱,內部煩躁,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是太陽熱結膀胱的裡證。仲景使用五苓散來清利膀胱。

余今廣推羌活木通湯,雙解太陽表裡。若頭痛額痛,目痛,鼻乾,發汗無汗,微惡寒,脈浮而長,此陽明表症也,治以乾葛解肌湯。若發熱有汗,口渴引飲,六脈洪數,不惡寒反惡熱,此陽明經症也,白虎湯加葛根。若發熱煩躁,口渴唇焦,小便閉結,手足時時汗出,六脈沉數,此陽明裡症也,宜三黃巨勝湯、導赤各半湯、涼膈散。若口乾舌刺,小腹硬滿,欲大便而不得便,脈沉數者,此陽明之下症,宜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我現在廣泛推薦羌活木通湯,用於同時緩解太陽經的表證和裡證。

如果出現頭痛、眉骨痛、眼睛痛、鼻子乾、出不了汗、微微怕冷、脈象浮而有力,這些是陽明經的表證,可以使用乾葛解肌湯治療。

如果發熱出汗、口渴想喝水、六脈洪大且快、不怕冷反而怕熱,這些是陽明經的經證,可以在白虎湯中加入葛根治療。

如果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嘴脣乾裂、小便不通、手腳時不時出汗、六脈沉而有力,這些是陽明經的裡證,適合用三黃巨勝湯、導赤各半湯、涼膈散治療。

如果口乾舌燥、小腹發硬發脹、想大便但便不出來、脈象沉而有力,這些是陽明經的下證,建議使用承氣湯瀉下治療。

若時寒時熱,頭側作痛,兩耳常聾,嘔而口苦,此少陽經症也,脈弦而緊無汗者,柴胡防風湯散表;脈弦而數有汗者,小柴胡湯和解。若身雖寒熱,大便閉結,腹痛脹滿,脈見沉數,時時汗出者,此少陽裡熱下症也,宜大柴胡湯下之。按三陽發熱之症,要分別有汗無汗,汗多汗少。

白話文:

如果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頭部側面疼痛,雙耳經常耳鳴,嘔吐且口中發苦的症狀,這是少陽經的病症。脈象緊而有力,沒有出汗的,使用柴胡防風湯驅散表證;脈象快而有力,有出汗的,使用小柴胡湯調和解表。如果身體發冷發熱,大便不暢,腹部脹痛,脈象沉而有力,時不時出汗的,這是少陽經裡面發熱導致的裏症,適合使用大柴胡湯來瀉下。對於三陽發熱的病症,要區分有無出汗,出汗多還是少。

夫無汗發熱,為表熱,易知者也。亦有汗出未多,而發熱不減,人多誤為裡熱矣。汗出未多而熱不減,猶易知其表熱也;至汗出多而發熱不減,尚是表邪,則難分別矣。例如太陽中風症,自汗出而熱不愈,此表熱症也。若但以汗多妄用清裡,則礙表邪矣。又如風溫症,自汗出而熱不退,此三陽經表熱症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出汗但發燒,這是表熱,很容易知道。也有出汗不多,但發燒不減的情況,人們通常會誤認為是裡熱。汗出不多而發熱不減,這時還容易知道是表熱;如果是汗出很多而發熱不減,仍然是表邪,就比較難區分了。例如太陽中風症,雖然出汗了但發熱沒有好轉,這屬於表熱證。如果因為汗多而錯誤使用清熱瀉裡的藥物,就會妨礙表邪的排出。同樣,風溫症也屬於三陽經表熱證,如果出汗了但發熱沒退。

若誤以中風症,用桂枝湯解肌,是犯辛溫誤治風溫矣。若以汗多身熱,陽明裡熱治之,是犯失散在表之風溫矣。夫太陽自汗出發熱之中風,極似風溫症。不知太陽中風惡風寒,風溫症則不惡風寒;太陽症口不渴,風溫症口多渴;太陽症鼻不塞,風溫症鼻塞多眠睡,此症之各別者也。太陽症脈浮緩,風溫症脈浮數,此脈之各別者也。

白話文:

如果誤以為中風而使用桂枝湯來解肌表邪,這是犯了使用辛溫藥物誤治風溫症的錯誤。如果因為出汗多、身體發熱而使用陽明經裡熱的治療方法,這是犯了將表證散失的錯誤,也就是該疏散表邪,卻使用了裡熱的治療。

太陽病自汗而發熱的中風,非常類似風溫症。但是,如果不瞭解,就會誤認太陽病的中風惡寒,而風溫症不惡寒;太陽病口不渴,而風溫症口多渴;太陽病鼻不塞,而風溫症鼻塞並容易嗜睡,這些是它們的特徵區別。太陽病的脈浮緩,而風溫症的脈浮數,這是脈象的區別。

夫陽明裡熱,自汗出熱不退之症,又與太陽中風、三時風溫症亦相似。然中風風溫症,必帶惡寒惡風、身痛頭痛之表症;若陽明裡熱,自汗出熱不退,則無惡寒身痛之表症,反有惡熱口渴裡熱之症,此症之分別者也。中風、風溫之症,脈必浮數;若陽明裡熱之症,脈必洪大沉數。

白話文:

陽明經裡面有熱,自發出汗卻熱度不退的症狀,與太陽經中風、三時風溫熱症狀很像。不過,中風風溫症狀一定會有惡寒惡風、身體疼痛、頭痛等表證;而陽明經裡面有熱,自發出汗卻熱度不退,則沒有惡寒身痛的表證,反而有惡熱口渴裡熱的症狀,這是區分這兩個症狀的地方。中風、風溫的症狀,脈搏一定浮數;而陽明經裡面有熱的症狀,脈搏一定洪大沉數。

夫發熱而分無汗脈浮以別表熱,有汗脈沉以別裡熱,此經之常、理之正也。然亦有有汗發熱脈沉而見表症,但坐以汗出不徹,仍用發汗退熱者。夫無汗發熱脈浮,人人知其表熱,然有火閉無汗之症,其脈亦浮數,連服發表之藥,汗不出,後服清裡之藥,汗出熱減而愈者。又如三陽經有表復有里之症,先服散表之藥,汗不出熱不退,復服和解藥,而汗出熱退者。

白話文:

發熱時,如果沒有出汗,脈象浮,說明是表熱;如果出汗,脈象沉,說明是裡熱。這是經脈的常態,理法的準則。但是,也有些出汗發熱、脈象沉,卻出現表症的,這只是因為汗出不暢,仍然使用發汗藥退熱的緣故。

沒有出汗發熱,脈象浮,大家都知道是表熱,但有火閉不出汗的病症,其脈象也會浮數。連服發散的藥物,汗不出,後來服用清裡熱的藥物,汗出熱減而治癒的。

又如三陽經的病症既有表證,又有裡證,先服用疏散表邪的藥物,汗不出熱不退,再服用調和表裡之藥,汗出熱退的。

總之,發熱無汗,表散不得外泄者,宜發汗解表。發熱有汗,裡熱蒸汗自出者,宜清裡退熱。又汗出身熱,微惡風寒,脈見浮大者,此汗出邪不出,尚宜發表。又發熱無汗,時或汗出,則熱暫退,少頃汗乾,或停一日半日,又復發熱,仲景但坐以汗出不徹,宜再發汗。更有發熱無汗,不惡風寒,脈見沉數者,此裡熱火閉,不能作汗外解,清其裡熱,則汗出身涼。

白話文:

總之,發燒沒有出汗,表邪不能從體外散發出來的,應該發汗以疏通體表。發燒有出汗,是內熱蒸發出汗的,應該清熱退燒。如果出汗後身體還發熱,略微怕冷怕風,脈象浮大,說明邪氣沒有排出,仍應該發汗。另外,發燒沒有出汗,有時會出汗,然後發熱暫時退卻,過一會兒汗水乾了,或者過了一天半,又開始發燒了,仲景認為這是汗水沒有出徹底,應該再次發汗。還有一種發燒沒有出汗,不怕冷不怕風,脈象沉數的,這是內熱火氣鬱積,無法向外化為汗液排出,清解內熱,汗液就會涼爽地從體內滲出。

另有痰飲積熱,鬱結腸胃,外冒表邪而發熱,用散表之藥,汗出而發熱不減,用清裡而裡熱不除,此熱而有滯之症,又宜消痰化滯,疏散腸胃鬱熱,則胃氣宣揚敷布,裡熱從上而汗解。

白話文:

如果痰飲堆積化熱,鬱結在腸胃,外邪侵犯表層而發熱,服用驅散外邪的藥物,雖然發汗,但發熱仍然不減;服用清熱藥物,雖然清除了裡熱,但裡熱依然不除。這種熱證兼有氣滯,適合化痰、行氣、疏散腸胃鬱熱。這樣一來,胃氣得以運化宣暢,裡熱從上而下通過發汗得以解除。

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詳註前章。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名中風,桂枝湯主之。

此條明風傷衛,汗出惡風,脈浮緩者,用桂枝湯也。

桂枝本為解肌,若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申桂枝湯,治不得寒傷營、脈浮緊、汗不出症。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此申發熱汗出之症,營血無邪而弱,衛氣有邪而強,故宜用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患者發燒又怕冷,這是陽氣受損;如果沒有發燒卻怕冷,則是陰氣受損。

詳解前章內容。

太陽病,患者頭疼發燒,出汗怕風,脈象浮而緩,叫做中風,用桂枝湯治療。

這一條說明風邪侵襲了衛氣,患者出汗怕風,脈象浮而緩,可以用桂枝湯治療。

桂枝原本是解表藥,如果患者脈象浮緊,發燒不出汗,就不能用桂枝湯。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誤用藥物。

這段文字強調桂枝湯不能治療寒邪侵襲營氣、脈象浮緊、不出汗的症狀。

太陽病,患者發燒出汗,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衛氣強盛,所以才會出汗。想要驅散外邪,應該用桂枝湯治療。

這段文字進一步解釋發燒出汗的症狀,說明營血沒有外邪入侵而虛弱,衛氣有外邪入侵而強盛,所以適合用桂枝湯。

患者內臟沒有其他病症,經常發燒自汗,而且久治不愈,這是因為衛氣不調。只要及時發汗就能痊癒,可以用桂枝湯治療。

按發熱自汗有三症:有太陽風傷衛之症,用桂枝湯以解肌;有陽明發熱自汗之裡熱症,用白虎湯以清裡;有春三月發熱自汗之風溫症,用防風石膏湯以和解。前章無時發熱之句,此章有時發熱之症,故立先其未發熱之時,服桂枝湯以發其汗。推而廣之,則時寒時熱之柴胡症,發作有準之似瘧症,皆宜先其時而服藥者。

白話文:

根據發熱出汗的情況,有以下三種症狀:

  1. 太陽風傷衛症:特徵是發熱自汗,使用桂枝湯來解表。
  2. 陽明裡熱症:特徵是發熱自汗,伴有口渴、舌苔黃等裡熱症狀,使用白虎湯來清熱。
  3. 春季風溫症:特徵是春季發熱自汗,使用防風石膏湯來調和。

前面一篇提到「無時發熱」,而這一段則提到了「有時發熱」,因此在發熱之前,可以先服用桂枝湯來發汗。進一步推廣這個概念,對於時寒時熱的柴胡症,以及發作時間規律的瘧疾症狀,都可以考慮在症狀發作前先服藥。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則愈。

白話文:

中風後發燒,持續六、七天不退燒,且煩躁不安,同時有表症和裡症,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後就會嘔吐。這種情況稱為「水逆」,可用五苓散治療。多喝熱水,出汗後就能痊癒。

言中風發熱至六七日,有表裡症,飲水不得消水,而水逆上吐,此膀胱熱結,不通調水道下行,以五苓散散太陽表邪,利膀胱結熱,多服暖水,上潤皮毛助汗出,下潤膀胱宣水道。

白話文:

中風發燒超過六七天,表裡都有症狀,喝水無法解渴,反而將喝進的水吐出來。這是因為膀胱裡有熱氣積結,導致水道不通暢,無法向下運行。使用五苓散來驅散表面的太陽邪氣,並解除膀胱裡的熱氣凝結。多喝溫水,既能滋潤皮膚,幫助排汗,又能滋潤膀胱,暢通水道。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此條辨太陽病如此症象,乃寒傷營,宜麻黃湯者。

白話文:

太陽病,會有頭痛、發燒、身體酸痛、腰部疼痛、骨頭關節疼痛、怕風、沒有出汗而且會喘,這種情況應該用麻黃湯來治療。

這條描述的是太陽病的這些症狀,是因為寒氣侵犯了營血,所以適合使用麻黃湯。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瀉心湯。詳註結胸門。

白話文:

傷寒到了五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熱的症狀,這應該是柴胡證,但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後。柴胡證的症狀依然存在,再使用柴胡湯治療。這種情況雖然已經使用其他藥物治療,但並不會產生不良反應,反而會出現發汗、熱退而痊癒。

如果出現心窩部位脹滿、疼痛的症狀,則為結胸,應使用大陷胸湯治療。但是如果只有脹滿而沒有疼痛,則為痞證,不宜使用柴胡湯治療,而應使用瀉心湯。具體詳情請參閱結胸相關章節。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發燒超過一星期,發熱症狀減緩,但仍有輕微畏寒、四肢痠痛、噁心嘔吐,並且心中鬱結不暢,其他症狀仍未消失者,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

發熱惡寒,肢節煩疼,宜麻黃桂枝湯,今因微嘔,心下交結,又兼少陽症,故用柴胡桂枝湯。

白話文:

發燒畏寒,身體關節疼痛難受,應當服用麻黃桂枝湯。但現在因為輕微嘔吐,胸腹部脹滿不順暢,同時又有少陽證(膽經鬱熱)的症狀,所以改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

身黃髮熱,有從表發散之治。今裡熱蒸黃,故用此方。

白話文:

得了傷寒,身體發黃並且發燒的人,可以使用梔子柏皮湯。

身體發黃並且發燒,有時候需要從表面發散治療。但是現在是因為體內的熱毒導致的黃疸,所以使用這個藥方。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白話文: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

  • 因外感太陽之邪所致的中風,表現為脈搏浮而緊,發燒、怕冷,全身疼痛,不出汗而煩躁不安。

大青龍湯主之

  • 此時應服用大青龍湯治療。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 但若脈象微弱,出汗怕風,則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否則會導致厥逆(虛脫)、筋惕肉瞤(肌肉抽搐),這是陽虛的表現,應改用真武湯搶救。

太陽中風,又惡寒身痛,汗不出而煩躁,名營衛兩傷。脈浮緊,用大青龍湯。若脈微而弱,汗出惡風寒,不可服大青龍湯。若誤用,則手足厥冷,筋惕肉瞤,故以真武湯救之。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白話文:

太陽中風,合併惡寒、身體疼痛、不出汗卻煩躁不安,稱為營衛兩傷。脈象浮緊,可以使用大青龍湯。如果脈象微弱無力,出汗卻怕風寒,不適合服大青龍湯。如果誤用,會導致手腳冰冷,筋脈顫動,肌肉僵硬,所以要使用真武湯來解救。

太陽病,患病八九天後,表現出像瘧疾一樣的症狀,發燒惡寒,發熱時間長,畏寒時間短,患者不嘔吐,大便清稀且通暢,每天發作兩三次,脈象微弱緩慢,表示病情將要好轉。脈象微弱而畏寒,表示陰陽兩虛,不適合再發汗、瀉下或催吐治療。

面色反有熱色者,邪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詳註似瘧。

白話文:

面色還有發熱的情況,表示邪氣尚未祛除乾淨,因為無法讓邪氣透過微微出汗發散出來,身體必定會發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白話文:

發熱同時畏寒的太陽病,身體熱多於寒,而且脈搏微弱,這是陽氣不足,不能再進行發汗治療,應該服用桂枝二錢、越婢一錢熬成的湯藥。

發熱惡寒,理宜發汗。然脈微者,陽津不足,故不可發汗。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白話文:

發燒怕冷,按道理應該出汗。但是脈搏微弱的話,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所以不能出汗。

太陽病,有發燒頭痛的症狀,脈搏反而沈緩,如果病情沒有好轉,並且身體酸痛,這時候應該治療內部,適合用四逆湯。

此太陽症,脈似少陰之條。太陽症,故發熱。正氣衰微,故脈沉。今以四逆湯溫里逐邪,以代麻黃湯,非陰症溫經也。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白話文:

這種太陽病(外感風熱),脈象表現得像少陰病(虛寒內熱)。由於是太陽病,患者會發熱。正氣衰弱,因此脈象沉細。現在用四逆湯溫暖身體,驅逐邪氣,來替代麻黃湯,並不是要溫經治療陰症。

傷寒發熱,本非肺病,今洒洒惡寒,大渴飲水,此肺熱不能通調水道,其腹必滿。若自汗出,小便利,則肺病得解。設汗不出,小便不利,此肝膽熱邪,乘侮肺金,急刺期門。

太陽病,發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風溫也。

白話文:

傷寒發燒本來不是肺部疾病,但現在畏寒怕冷,又很口渴一直喝水,這是肺部熱氣不通暢,導致水液不能正常運作,所以肚子一定會脹滿。如果自己出汗、小便通暢,表示肺熱已經解除。但如果一直出不了汗,小便也不通暢,說明肝膽有熱邪,侵犯了肺部的金氣,這時應立即針灸期門穴。

太陽病,發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多,絕似桂枝湯症;但無惡寒頭痛,而有多眠鼻鼾,此風溫也,切不可用桂枝湯。

白話文:

發燒出汗,但身體仍很燙,脈搏浮動,汗很多,很像桂枝湯證狀。但是沒有怕冷頭痛,反而嗜睡打呼,這是風溫造成的,千萬不能用桂枝湯。

發熱汗出,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者,可更發汗。

發熱汗出,止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則表邪仍在,故更發汗。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利者,大柴胡湯。

發熱汗出熱不解,心下痞硬,已是下症,但嘔不宜下,故用大柴胡湯。

瘥後,更發熱,脈浮數者,以汗解之;脈沉數者,以下解。

此示人不論初病久病,惟見症治症,憑脈用藥。

發熱未有汗者,不可與白虎湯。若大渴引飲無表症者,仍與白虎湯。

發熱未有汗,表邪未解,故不可用白虎湯。大渴引飲無表症者,故仍與白虎湯。互相告戒,有一定之理。

白話文:

發燒出汗,退燒半日左右又開始煩躁,脈象浮大,可以再次發汗。

發燒出汗,退燒半日左右又開始煩躁,脈象浮大,表示外邪還在,所以要再次發汗。

發燒出汗卻不退燒,心口悶脹,嘔吐又腹瀉,可以用大柴胡湯。

發燒出汗熱度不退,心口悶脹,已經是往下走的症狀,但嘔吐不宜用下瀉藥,所以用大柴胡湯。

病癒後,又發燒,脈象浮數可以用發汗法治療;脈象沉數,則要用下瀉法。

這表示無論是初次生病還是久病,只要對症下藥,憑脈象用藥就可以了。

發燒但沒有出汗,不能用白虎湯。如果口渴大量喝水,但沒有外感症狀,就可以用白虎湯。

發燒沒有出汗,表示外邪沒有解除,所以不能用白虎湯。口渴大量喝水,但沒有外感症狀,所以仍然可以用白虎湯。互相提醒,是有道理的。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症如果表證沒有解除,病人心中出現水氣,導致乾嘔、發熱和咳嗽,或有口渴、腹瀉、咽喉堵塞、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或氣喘等症狀,應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心下素有水氣,又得寒邪相搏,故用小青龍湯,外散表邪,內散水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此申明上文,服小青龍湯已,渴者,此水寒已去,不可再服小青龍湯。小青龍湯句,當在發熱不渴句下看。

白話文:

如果身體裡有水氣,又遇上了寒氣,就可以用小青龍湯,讓寒氣從表面散發出去,水氣也跟著排除。

傷寒症狀包括身體裡有水氣,咳嗽伴隨輕微喘息,發燒但不渴,喝完湯後才感到渴,這表示寒氣已經要消散了,小青龍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這段話是說明前面內容,喝了小青龍湯後感到渴,代表水氣和寒氣已經散去,就不要再喝小青龍湯了。關於小青龍湯的用法,應該結合「發燒但不渴」這句話來看。

陽明病,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白話文:

對於陽明症,如果出汗很多,有輕微發熱和畏寒的症狀,表示外邪沒有完全解除,此時熱度並不會持續上升,不可使用承氣湯。如果腹脹大便不通,可以服用小承氣湯,幫助緩和胃氣,不要過度大便。

言陽明病,汗雖多,仍見微發熱惡寒,則表邪尚在,況無潮熱,故未可與承氣湯。即腹大滿,大便不通,亦只用小承氣湯。

陽明中風,若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白話文:

當陽明經絡有病時,即使出汗很多,但仍有微微發熱和怕冷的感覺,表示表面的邪氣仍然存在,而且沒有潮熱,因此不能使用承氣湯。即使肚子脹滿,大便不通,也只能使用小承氣湯。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似傳裡矣。若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陽明太陽表症。若反下之,則邪從內陷而腹愈滿,小便不利矣。

傷寒發熱無汗,嘔而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白話文:

陽明經中風,口乾舌燥,腹部脹滿,好像要傳變為裡症了。如果發燒怕冷,脈象浮起而緊,這還是陽明經和太陽經的表症。如果反過來瀉下,那麼邪氣就會從內部侵入,腹部會更加脹滿,小便也會不利。

傷寒發熱無汗,本太陽表症。今嘔而不能食,反汗出濈濈然,故為轉屬陽明也。以其有嘔吐無下症,故不立下法。

白話文:

傷寒發作時發燒但不流汗,這是屬於太陽經的表證。現在患者嘔吐不能吃東西,卻又汗出不止,因此病症轉為屬陽明經。因為患者有嘔吐的症狀,但沒有腹瀉的症狀,所以不採用針對下焦的治療方法。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較上章多蒸蒸有汗,且無嘔吐,故用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汗多發熱,津液有立盡之勢,故急下之。三章次第,詳註後自汗門,以為下法的訣。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發燒三天了,仍然出汗,而且身體一直發熱,屬於胃病,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相比上一章,這次病人除了發熱出汗,還伴隨有持續發熱出汗,而且沒有嘔吐,因此用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如果發燒出汗很多,應該馬上用下瀉的方法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因為出汗太多,發燒厲害,體液快要耗盡了,所以要馬上用下瀉的方法治療。這三章的內容是按照順序排列的,在後面「自汗」這一章會有更詳細的註解,可以當作運用下瀉方法的訣竅。

傷寒病如果脈象弦細,伴隨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發汗會導致病人神志不清。這屬於胃病,胃氣和順就會痊癒,胃氣不和就會心煩意亂,心跳加速。

頭痛發熱,本是太陽汗症。但脈弦而細,此是少陽也,故誤用麻黃、桂枝,則譫語。此症全賴胃氣衝和可愈,若胃氣不和,則煩而悸矣。

白話文:

頭痛發燒,一般是太陽病的症狀。但如果脈搏細小而有力,這是少陽病的表現,所以如果誤用麻黃、桂枝這些發汗藥,就會導致譫妄。這種病完全要依靠胃氣調和才能痊癒,如果胃氣不調和,就會煩悶驚悸。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白話文:

一位婦女中風後發熱又怕冷,月經才剛來,持續了七八天後熱退了但脈搏變慢,身體覺得冷,胸脅以下的地方感到脹滿,像是得了結胸病,並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因為熱氣已經侵入血室所致。此時應針刺期門穴,並根據實際情況放出適量的血。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兩條詳註熱入血室,皆不立方,但曰無犯胃氣,此禁汗吐互詞。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

白話文:

婦女得了傷寒發燒,恰逢月經來潮,白天神志清醒,晚上卻胡言亂語,像是看到鬼一樣,這是熱氣侵入血室,沒有犯到胃氣和上焦,自然會痊癒。

兩條醫書都詳細記載了熱氣侵入血室的情況,都沒有開藥方,只說不要犯到胃氣,這是禁止汗法和吐法的意思。

少陰病初期,反复发热,脉沉的,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此即少陰症似太陽也。少陰經表有寒邪,理當散表,但不同太陽方法,故以麻黃、附子溫經散邪。

白話文:

這是一種類似太陽症的少陰症。少陰經的表層有寒邪,按照道理應該驅散表層的寒邪,但與太陽症的不同,因此用麻黃、附子來溫暖經絡、驅散寒邪。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少陰變熱,乃為回陽,故曰不死。然脈不至,尚是危兆,故灸少陰。

白話文:

少陰病症狀包括嘔吐和腹瀉,如果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那麼病人不會死亡。但如果脈象消失,應該對少陰穴位進行七次艾灸。

當少陰病症狀轉為發熱時,表示陽氣正在恢復,所以說病人不會死。然而,如果脈象消失,仍然是一個危險的徵兆,因此需要艾灸少陰穴位。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本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白話文:

傷寒發病後六天發熱,後來發作九天又停止出汗。凡是出汗停止的,原本不能進食,現在卻可以進食,恐怕是邪氣從體內除去了。進食普通餅乾不發熱的話,說明胃氣尚存,一定會痊癒。但擔心邪氣突然發作,熱氣從體內排出又回去。過後三天再切脈,如果熱度仍然持續,預計在第二天半夜痊癒。之所以這樣判斷,是因為最初發熱六天,又停止出汗九天,再發作三天,加上前面的六天也為九天,與停止出汗的時間相符,所以預計在第二天半夜痊癒。過後三天再切脈,如果脈搏跳動快,熱度沒有消退,說明邪熱過多,必定會化膿生瘡。

此章言陰厥回陽太過,必發癰膿。詳註厥利。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先厥後熱,即陰厥回陽,故曰利必自止。若後復見厥,則必複利矣。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

此條詳註咽痛。

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自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此條詳註便膿血。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此章重申厥少熱多,熱不除,必便膿血。可見熱病回陰,陰症回陽,均怕過與不及。

麻黃湯,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白話文:

這一章講的是陰厥回陽太過,就容易生瘡化膿。詳細解釋一下厥利。

傷寒一開始是厥,之後才發熱,而且拉肚子的人一定會自己止住。如果出現厥,又拉肚子了,那一定會再次拉肚子。

一開始是厥,之後才發熱,就是陰厥回陽,所以拉肚子一定會自己止住。如果之後又出現厥,那一定會再次拉肚子。

傷寒一開始是厥,之後才發熱,拉肚子一定會自己止住,反而出汗,咽喉痛的人,喉嚨就可能被痹了。

這一條詳細解釋咽喉痛。

發熱不出汗,而且拉肚子一定會自己止住。如果自己止住,就一定會拉出膿血。拉出膿血的人,喉嚨就不會被痹了。

這一條詳細解釋拉出膿血。

傷寒發熱,第四天,厥,然後三天又發熱,之後又發熱四天,厥少熱多,病就會好了。如果四天到七天熱還沒退,就一定會拉出膿血。

這一章再次強調厥少熱多,熱不退,就一定會拉出膿血。可以看出,熱病回陰,陰症回陽,都怕過與不及。

麻黃湯用於出現惡寒。

羌活沖和湯

羌活,防風,白芷,黃芩,蒼朮,生地,川芎,細辛,廣皮,甘草

白話文:

羌活、防風、白芷、黃芩、蒼朮、生地黃、川芎、細辛、廣皮、甘草

此和解太陽表裡之方。燥熱令,去蒼朮、川芎、細辛;兩足冷,加獨活;少陽見症,加柴胡;夏秋加知母、天花粉、石膏、乾葛;胸前飽悶,去生地,加枳殼、厚朴。汗多,加白芍藥。如濕氣勝,去生地。

羌活敗毒散

白話文:

這是治療太陽經表裡病症的方劑。

如果燥熱嚴重,去掉蒼朮、川芎和細辛; 如果兩腳寒冷,加入獨活; 如果少陽經出現症狀,加入柴胡; 在夏秋季節,加入知母、天花粉、石膏和乾葛; 如果胸前脹悶,去掉生地,加入枳殼和厚朴; 如果出汗過多,加入白芍藥。 如果濕氣較重,去掉生地。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防風,荊芥,廣皮,甘草

白話文:

羌活:驅風止痛,活血化瘀。

獨活: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柴胡: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前胡:化痰止咳,寬胸利氣。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防風:解表散寒,驅風除濕。

荊芥:疏風清熱,解表消腫。

廣皮:祛風通絡,舒筋活血。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此方太陽經發汗解肌者。余以此代仲景麻黃湯,治四時太陽表症。口渴,去川芎;胸前飽悶,加枳殼、厚朴;陽明見症,加乾葛;里有熱,加黃芩、山梔、石膏。

白話文:

這個方劑主要用於太陽經發汗解表。我用這個方劑代替仲景的麻黃湯,來治療四時太陽表證。如果病人口渴,就去掉川芎;如果病人胸前有脹悶感,就加枳殼和厚朴;如果陽明經有症狀,就加乾葛;如果病人體內有熱,就加黃芩、山梔和石膏。

加減防風湯,見身痛。

冬令北方,有汗發熱,用桂枝。南方三時,家秘用此方加減。詳身痛。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按太陽有汗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症,故仲景以此方治之。加減詳小便不利、口渴門。

羌活木通湯

羌活,獨活,木通,車前子

熱結膀胱,脈數口渴症,用五苓散者,變立此方,雙解太陽表裡。

乾葛解肌湯

乾葛,升麻,防風,荊芥

此方散陽明表邪,發陽明伏癍不出。若惡寒頭痛。加羌活;時寒時熱,加柴胡;腰痛足冷,加獨活。

乾葛白虎湯,見口渴。

白話文:

「加減防風湯」,如果患者出現身體疼痛,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冬季北方,患者有汗發熱,可以用桂枝。南方地區一年四季,家中秘方可以用這個方子加減。詳情請參考「身痛」部分。

「五苓散」,如果患者出現小便不利,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根據醫書記載,太陽病患者有汗發熱口渴,小便不利,這是熱結膀胱的症狀,因此仲景用這個方子治療。加減方法請參考「小便不利、口渴」部分。

「羌活木通湯」

方子包含羌活、獨活、木通、車前子。

對於熱結膀胱、脈數口渴的患者,可以用五苓散治療,但如果患者病情變化,可以採用這個方子,雙解太陽表裡。

「乾葛解肌湯」

方子包含乾葛、升麻、防風、荊芥。

這個方子可以散解陽明表邪,使陽明伏癍發出。如果患者出現惡寒頭痛,可以加羌活;如果患者時寒時熱,可以加柴胡;如果患者腰痛足冷,可以加獨活。

「乾葛白虎湯」,如果患者出現口渴,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陽明表邪發熱,用前方乾葛解肌。若表裡皆熱,用乾葛散表,石膏清裡。

三黃巨勝湯,見譫語。

導赤各半湯,見腹痛。

白話文:

陽明經的表層受到邪氣侵襲發燒,用乾葛湯來解表。如果表裡都發熱,用乾葛散來解表,石膏來清裡熱。

表熱宜散表,裡熱宜清裡。此方以瀉心湯合導赤散,清熱之力專,利小便之功大。

白話文:

如果身體表面有熱,應該散熱;如果身體內部有熱,應該清熱。這個方劑使用瀉心湯結合導赤散,可以專門清熱,還有利尿的功效。

涼膈散,見發狂。

此方治熱結上焦,肺胃發熱之症,加減詳發狂。

大承氣湯,見大便結。

小柴胡湯,見寒熱。

柴胡桂枝湯

白話文:

涼膈散,用於治療精神錯亂。

這個處方用於治療上焦熱結,肺胃有熱的症狀,根據具體情況可以調整用藥,特別是對於出現精神錯亂的情況。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大便乾燥困難。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交替出現的寒冷與發熱。

柴胡桂枝湯,用於治療寒熱交作。

柴胡,桂枝,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白話文:

  • 柴胡:解熱退燒,疏肝解鬱
  • 桂枝:驅寒溫陽,溫通經絡
  • 黃芩:清熱瀉火,抗炎解毒
  • 半夏:化痰止嘔,消脹散痞
  • 人參:補氣益血,強健體質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生薑:溫胃散寒,解表發汗
  • 大棗:補益脾胃,養血安神

此方即小柴胡加桂枝,去陳皮,易棗肉。三時忌桂枝,易羌活。口渴,去半夏、生薑,加天花粉;症兼陽明,加乾葛知母;無汗,加防風。

白話文:

這個方子就是小柴胡湯加上桂枝,去掉陳皮,換成大棗肉。三餐時不要吃桂枝,改成羌活。口渴的話,去掉半夏和生薑,加上天花粉;症狀合併陽明經的話,加上乾葛和知母;沒有出汗的話,加上防風。

梔子柏皮湯,見發黃。

先發熱,後發黃,此因熱而蒸黃,故用此方,不比食滯發黃而用消滯者。

大青龍湯,見煩躁。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白芍藥,杏仁,甘草,生薑,大棗

白話文:

梔子柏皮湯,看到發黃。

先發燒,後來才發黃,這是因為熱氣蒸騰導致發黃,所以用這個藥方,不像食物積滯導致發黃要用消滯藥方。

大青龍湯,看到煩躁。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白芍藥,杏仁,甘草,生薑,大棗

麻黃湯,加石膏、薑、棗,更名大青龍,以石膏制辛熱,加薑、棗和中氣,是變辛熱而為辛涼矣。此方同加薑、棗和中,而加白芍藥養陰斂陰,是變汗劑而為和劑矣。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白芍藥,麻黃,甘草,石膏,大棗,生薑

白話文:

麻黃湯加上石膏、薑、棗,改名為大青龍湯。用石膏來剋制辛熱的性質,加入薑、棗來調和中氣,這樣就將辛熱的性質轉化為辛涼的性質。大青龍湯與麻黃湯一樣加入薑、棗來調和中氣,但同時加入能養陰收陰的白芍藥,這樣就將發汗劑轉化為調和劑了。

麻黃湯原方,加薑、棗、石膏,名大青龍湯;加白芍藥,名曰各半湯。今此方又以桂枝湯輕劑,加石膏制辛溫,白芍藥斂陰血,此從輕化輕,故曰越婢,形容不跋扈。

白話文:

麻黃湯的原始配方加上生薑、紅棗和石膏,稱為大青龍湯;加上芍藥,稱為各半湯。而現在這個方子又用桂枝湯的輕微劑量,加上石膏來調和辛溫,芍藥來收斂陰血,這樣的做法使得原本較為輕微的處方變得更加緩和,所以稱為「越婢湯」,比喻一種溫和不霸道的藥方。

大柴胡湯,見寒熱。

白虎湯,見口渴。

小青龍湯,見咳逆。

此湯內散水氣,外散表邪,詳咳逆門。

小承氣湯,見大便結。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

此少陰外冒傷寒發熱,不可用太陽治法,故用此方溫經散寒邪,從里出表。

白話文: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寒熱症狀,白虎湯用於治療口渴,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咳嗽逆氣。這些湯劑可以散去水氣、驅散外邪,並針對咳嗽逆氣進行詳細治療。小承氣湯用於治療大便便秘,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少陰外冒傷寒發熱,由於不適用於太陽病的治療方法,因此使用此方溫經散寒邪,從內部驅散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