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發熱

發熱有翕翕發熱,蒸蒸發熱。翕翕發熱者,身熱無汗,惡寒拘緊,如鳥羽之合而不發舒,此邪傷於表,鬱於肌膚,表熱而里未熱,治宜發散表邪。蒸蒸發熱者,手足遍身漐漐多汗,熱而潤澤,此表邪已散,熱鬱於裡,蒸汗時時外出也,治宜清熱。若便結腹脹,有下症者,下之。

此以表熱裡熱分兩大法也。若發熱無汗,脈浮緊,此太陽傷營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用麻黃。餘三時用羌活沖和湯、羌活敗毒散。若發熱有汗,脈浮緩,此太陽風傷衛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用桂枝。餘三時用加減防風湯。若脈浮,外發熱,內煩躁,作渴飲水,小便不利者,此太陽熱結膀胱之裡症也,仲景以五苓散。清利膀胱。

余今廣推羌活木通湯,雙解太陽表裡。若頭痛額痛,目痛,鼻乾,發汗無汗,微惡寒,脈浮而長,此陽明表症也,治以乾葛解肌湯。若發熱有汗,口渴引飲,六脈洪數,不惡寒反惡熱,此陽明經症也,白虎湯葛根。若發熱煩躁,口渴唇焦,小便閉結,手足時時汗出,六脈沉數,此陽明裡症也,宜三黃巨勝湯導赤各半湯涼膈散。若口乾舌刺,小腹硬滿,欲大便而不得便,脈沉數者,此陽明之下症,宜承氣湯下之。

若時寒時熱,頭側作痛,兩耳常聾,嘔而口苦,此少陽經症也,脈弦而緊無汗者,柴胡防風湯散表;脈弦而數有汗者,小柴胡湯和解。若身雖寒熱,大便閉結,腹痛脹滿,脈見沉數,時時汗出者,此少陽裡熱下症也,宜大柴胡湯下之。按三陽發熱之症,要分別有汗無汗,汗多汗少。

夫無汗發熱,為表熱,易知者也。亦有汗出未多,而發熱不減,人多誤為裡熱矣。汗出未多而熱不減,猶易知其表熱也;至汗出多而發熱不減,尚是表邪,則難分別矣。例如太陽中風症,自汗出而熱不愈,此表熱症也。若但以汗多妄用清裡,則礙表邪矣。又如風溫症,自汗出而熱不退,此三陽經表熱症也。

若誤以中風症,用桂枝湯解肌,是犯辛溫誤治風溫矣。若以汗多身熱,陽明裡熱治之,是犯失散在表之風溫矣。夫太陽自汗出發熱之中風,極似風溫症。不知太陽中風惡風寒,風溫症則不惡風寒;太陽症口不渴,風溫症口多渴;太陽症鼻不塞,風溫症鼻塞多眠睡,此症之各別者也。太陽症脈浮緩,風溫症脈浮數,此脈之各別者也。

夫陽明裡熱,自汗出熱不退之症,又與太陽中風、三時風溫症亦相似。然中風風溫症,必帶惡寒惡風、身痛頭痛之表症;若陽明裡熱,自汗出熱不退,則無惡寒身痛之表症,反有惡熱口渴裡熱之症,此症之分別者也。中風、風溫之症,脈必浮數;若陽明裡熱之症,脈必洪大沉數。

夫發熱而分無汗脈浮以別表熱,有汗脈沉以別裡熱,此經之常、理之正也。然亦有有汗發熱脈沉而見表症,但坐以汗出不徹,仍用發汗退熱者。夫無汗發熱脈浮,人人知其表熱,然有火閉無汗之症,其脈亦浮數,連服發表之藥,汗不出,後服清裡之藥,汗出熱減而愈者。又如三陽經有表復有里之症,先服散表之藥,汗不出熱不退,復服和解藥,而汗出熱退者。

總之,發熱無汗,表散不得外泄者,宜發汗解表。發熱有汗,裡熱蒸汗自出者,宜清裡退熱。又汗出身熱,微惡風寒,脈見浮大者,此汗出邪不出,尚宜發表。又發熱無汗,時或汗出,則熱暫退,少頃汗乾,或停一日半日,又復發熱,仲景但坐以汗出不徹,宜再發汗。更有發熱無汗,不惡風寒,脈見沉數者,此裡熱火閉,不能作汗外解,清其裡熱,則汗出身涼。

另有痰飲積熱,鬱結腸胃,外冒表邪而發熱,用散表之藥,汗出而發熱不減,用清裡而裡熱不除,此熱而有滯之症,又宜消痰化滯,疏散腸胃鬱熱,則胃氣宣揚敷布,裡熱從上而汗解。

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詳註前章。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名中風,桂枝湯主之。

此條明風傷衛,汗出惡風,脈浮緩者,用桂枝湯也。

桂枝本為解肌,若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申桂枝湯,治不得寒傷營、脈浮緊、汗不出症。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此申發熱汗出之症,營血無邪而弱,衛氣有邪而強,故宜用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按發熱自汗有三症:有太陽風傷衛之症,用桂枝湯以解肌;有陽明發熱自汗之裡熱症,用白虎湯以清裡;有春三月發熱自汗之風溫症,用防風石膏湯以和解。前章無時發熱之句,此章有時發熱之症,故立先其未發熱之時,服桂枝湯以發其汗。推而廣之,則時寒時熱之柴胡症,發作有準之似瘧症,皆宜先其時而服藥者。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則愈。

言中風發熱至六七日,有表裡症,飲水不得消水,而水逆上吐,此膀胱熱結,不通調水道下行,以五苓散散太陽表邪,利膀胱結熱,多服暖水,上潤皮毛助汗出,下潤膀胱宣水道。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此條辨太陽病如此症象,乃寒傷營,宜麻黃湯者。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瀉心湯。詳註結胸門。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發熱惡寒,肢節煩疼,宜麻黃桂枝湯,今因微嘔,心下交結,又兼少陽症,故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

身黃髮熱,有從表發散之治。今裡熱蒸黃,故用此方。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太陽中風,又惡寒身痛,汗不出而煩躁,名營衛兩傷。脈浮緊,用大青龍湯。若脈微而弱,汗出惡風寒,不可服大青龍湯。若誤用,則手足厥冷,筋惕肉瞤,故以真武湯救之。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邪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詳註似瘧。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發熱惡寒,理宜發汗。然脈微者,陽津不足,故不可發汗。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太陽症,脈似少陰之條。太陽症,故發熱。正氣衰微,故脈沉。今以四逆湯溫里逐邪,以代麻黃湯,非陰症溫經也。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傷寒發熱,本非肺病,今洒洒惡寒,大渴飲水,此肺熱不能通調水道,其腹必滿。若自汗出,小便利,則肺病得解。設汗不出,小便不利,此肝膽熱邪,乘侮肺金,急刺期門。

太陽病,發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風溫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多,絕似桂枝湯症;但無惡寒頭痛,而有多眠鼻鼾,此風溫也,切不可用桂枝湯。

發熱汗出,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者,可更發汗。

發熱汗出,止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則表邪仍在,故更發汗。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利者,大柴胡湯。

發熱汗出熱不解,心下痞硬,已是下症,但嘔不宜下,故用大柴胡湯。

瘥後,更發熱,脈浮數者,以汗解之;脈沉數者,以下解。

此示人不論初病久病,惟見症治症,憑脈用藥。

發熱未有汗者,不可與白虎湯。若大渴引飲無表症者,仍與白虎湯。

發熱未有汗,表邪未解,故不可用白虎湯。大渴引飲無表症者,故仍與白虎湯。互相告戒,有一定之理。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心下素有水氣,又得寒邪相搏,故用小青龍湯,外散表邪,內散水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此申明上文,服小青龍湯已,渴者,此水寒已去,不可再服小青龍湯。小青龍湯句,當在發熱不渴句下看。

陽明病,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言陽明病,汗雖多,仍見微發熱惡寒,則表邪尚在,況無潮熱,故未可與承氣湯。即腹大滿,大便不通,亦只用小承氣湯。

陽明中風,若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似傳裡矣。若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陽明太陽表症。若反下之,則邪從內陷而腹愈滿,小便不利矣。

傷寒發熱無汗,嘔而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本太陽表症。今嘔而不能食,反汗出濈濈然,故為轉屬陽明也。以其有嘔吐無下症,故不立下法。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較上章多蒸蒸有汗,且無嘔吐,故用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汗多發熱,津液有立盡之勢,故急下之。三章次第,詳註後自汗門,以為下法的訣。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頭痛發熱,本是太陽汗症。但脈弦而細,此是少陽也,故誤用麻黃、桂枝,則譫語。此症全賴胃氣衝和可愈,若胃氣不和,則煩而悸矣。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兩條詳註熱入血室,皆不立方,但曰無犯胃氣,此禁汗吐互詞。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

此即少陰症似太陽也。少陰經表有寒邪,理當散表,但不同太陽方法,故以麻黃、附子溫經散邪。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少陰變熱,乃為回陽,故曰不死。然脈不至,尚是危兆,故灸少陰。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本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此章言陰厥回陽太過,必發癰膿。詳註厥利。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先厥後熱,即陰厥回陽,故曰利必自止。若後復見厥,則必複利矣。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

此條詳註咽痛。

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自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此條詳註便膿血。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此章重申厥少熱多,熱不除,必便膿血。可見熱病回陰,陰症回陽,均怕過與不及。

麻黃湯,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羌活,防風白芷黃芩蒼朮,生地,川芎細辛,廣皮,甘草

此和解太陽表裡之方。燥熱令,去蒼朮、川芎、細辛;兩足冷,加獨活;少陽見症,加柴胡;夏秋加知母天花粉石膏、乾葛;胸前飽悶,去生地,加枳殼厚朴。汗多,加白芍藥。如濕氣勝,去生地。

羌活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防風,荊芥,廣皮,甘草

此方太陽經發汗解肌者。余以此代仲景麻黃湯,治四時太陽表症。口渴,去川芎;胸前飽悶,加枳殼、厚朴;陽明見症,加乾葛;里有熱,加黃芩、山梔、石膏。

加減防風湯,見身痛。

冬令北方,有汗發熱,用桂枝。南方三時,家秘用此方加減。詳身痛。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按太陽有汗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症,故仲景以此方治之。加減詳小便不利、口渴門。

羌活木通湯

羌活,獨活,木通車前子

熱結膀胱,脈數口渴症,用五苓散者,變立此方,雙解太陽表裡。

乾葛解肌湯

乾葛,升麻,防風,荊芥

此方散陽明表邪,發陽明伏癍不出。若惡寒頭痛。加羌活;時寒時熱,加柴胡;腰痛足冷,加獨活。

乾葛白虎湯,見口渴。

陽明表邪發熱,用前方乾葛解肌。若表裡皆熱,用乾葛散表,石膏清裡。

三黃巨勝湯,見譫語。

導赤各半湯,見腹痛。

表熱宜散表,裡熱宜清裡。此方以瀉心湯合導赤散,清熱之力專,利小便之功大。

涼膈散,見發狂。

此方治熱結上焦,肺胃發熱之症,加減詳發狂。

大承氣湯,見大便結。

小柴胡湯,見寒熱。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此方即小柴胡加桂枝,去陳皮,易棗肉。三時忌桂枝,易羌活。口渴,去半夏、生薑,加天花粉;症兼陽明,加乾葛知母;無汗,加防風。

梔子柏皮湯,見發黃。

先發熱,後發黃,此因熱而蒸黃,故用此方,不比食滯發黃而用消滯者。

大青龍湯,見煩躁。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白芍藥,杏仁,甘草,生薑,大棗

麻黃湯,加石膏、薑、棗,更名大青龍,以石膏制辛熱,加薑、棗和中氣,是變辛熱而為辛涼矣。此方同加薑、棗和中,而加白芍藥養陰斂陰,是變汗劑而為和劑矣。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白芍藥,麻黃,甘草,石膏,大棗,生薑

麻黃湯原方,加薑、棗、石膏,名大青龍湯;加白芍藥,名曰各半湯。今此方又以桂枝湯輕劑,加石膏制辛溫,白芍藥斂陰血,此從輕化輕,故曰越婢,形容不跋扈。

大柴胡湯,見寒熱。

白虎湯,見口渴。

小青龍湯,見咳逆。

此湯內散水氣,外散表邪,詳咳逆門。

小承氣湯,見大便結。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

此少陰外冒傷寒發熱,不可用太陽治法,故用此方溫經散寒邪,從里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