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總論 (6)
總論 (6)
1. 忌發表論
忌發表者,表邪已解,身汗已多,無表症,不必再用升提發散。故曰手足多汗,惡熱不惡寒者,忌發表。口渴唇焦,熱而消水者,忌發表。口燥咽乾,脈沉而數,忌發表。潮熱譫語,舌赤生刺,忌發表。心腹脹滿,二便赤澀,忌發表。又有汗出太過,後反惡寒身痛,脈大而空,此是陽虛亡陽之症,宜溫補真陽,更忌發表。
若汗出太多,津液消耗,時或惡寒,時或身痛,脈細而數,似表症實非表症,此是陰虛生內熱,宜養陰生津液,亦忌發表。又惡寒身痛,頭痛項強,脈沉而細,此痙病血虛也,忌發表。
白話文:
忌發表是指表邪已解,身體出汗很多,沒有表證的情況下,就不需要再使用升提發散的藥物。例如:手腳多汗、怕熱不怕冷的人,就應該避免使用發表藥物。口渴嘴唇乾裂,感到熱且喝很多水的人,也應忌用發表藥。口乾舌燥,脈搏沉而快的人,也不宜發表。發熱神志不清、舌頭紅腫有刺的人,更要忌用發表藥物。心腹部脹滿,大小便困難灼熱的人,也應避免使用發表藥物。
此外,如果出汗太多,體液消耗過度,之後又出現怕冷、身體疼痛,脈搏有力但虛弱,這是陽氣虛衰的症狀,應該溫補真陽,更要避免發表。
如果出汗太多,津液消耗,時而怕冷時而身體疼痛,脈搏細而快,看似表證卻不是表證,這是陰虛導致內熱,應該滋陰生津,同樣也忌用發表藥物。還有,如果怕冷、身體疼痛、頭痛、脖子僵硬,脈搏沉而細弱,這是痙攣性疾病伴隨血虛,也應該避免使用發表藥物。
2. 宜清裡論
表邪已解,表汗已多,熱邪傳裡,里有結熱,宜清裡。故心煩多汗不得臥者,宜用黃連阿膠湯。惡熱多汗,唇焦消水者,宜人參白虎湯。神志不清,脈沉數大者,宜陶氏導赤各半湯。口渴舌刺,潮熱便閉者,宜涼膈散。赤癍已透,多汗煩熱者,宜化癍湯。腸胃熱結,大便不通,宜調胃承氣湯。欲便而不得便,時轉臭氣,小腹脹滿,下症悉具,宜三乙承氣湯。
白話文:
宜清裡論
外感風邪已解除,出汗也很多了,但熱邪已經深入內裡,體內積聚了內熱,需要清裡治療。
所以,如果患者心煩意亂、出汗多到睡不著覺,應該服用黃連阿膠湯。如果患者怕熱、出汗多、嘴唇乾燥、口乾舌燥,應該服用人參白虎湯。如果患者神志不清、脈象沉而數且有力,應該服用陶氏導赤散加半量白虎湯。如果患者口渴、舌頭紅腫乾燥、發潮熱、便秘,應該服用涼膈散。如果紅疹已經消退,但仍然出汗多、煩熱,應該服用化癍湯。如果腸胃積熱、大便秘結,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想大便但排不出,伴隨臭氣排出,小腹脹滿,其他下焦症狀都齊全,應該服用三乙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