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總論 (7)
總論 (7)
1. 忌清裡論
清裡之藥,但能解裡熱,不能解表熱。故凡身熱無汗,頭痛身痛,忌清裡。手足逆冷,身熱脈伏,忌清裡。脈浮身熱,忌清裡。癍痧未透,忌清裡。口乾不渴,渴不消水,忌清裡。二便清利,里無熱結,忌清裡。舌苔而滑,身熱足冷,忌清裡。身熱面赤,表汗未徹,忌清裡。
譫語狂言,渴不消水,嘔吐噁心,脈滑不數,痰食滯於中焦者,忌清裡。癍紫不化,口反不渴,脈反不數者,陽明濕毒,非血熱也,忌清裡。血蓄上焦,漱水不咽者,忌清裡。脅痛乾嘔,口反不渴,水飲內停者,忌清裡。陰極發燥,不能消水,脈遲下利,面赤戴陽者,陰症也,忌清裡。
白話文:
忌清裡論
清熱解裡的中藥,只能治療裡熱,不能治療表熱。所以,凡是身體發熱但不出汗、頭痛身痛的,都禁忌使用清裡藥物。手腳冰冷、身體發熱但脈象隱弱的,也忌用清裡藥。脈象浮而身體發熱的,也忌用清裡藥。斑疹尚未透發的,也忌用清裡藥。口乾但不渴,或喝水不解渴的,也忌用清裡藥。大小便通暢,內裡沒有熱結的,也忌用清裡藥。舌苔光滑,身體發熱但腳冷的,也忌用清裡藥。身體發熱臉紅,表邪尚未完全發散的,也忌用清裡藥。
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口渴但喝水不解渴,嘔吐噁心,脈象滑利但不快速,痰飲或食積停留在中焦的,也忌用清裡藥。斑疹顏色紫暗不消退,反而不口渴,脈象也不快速,這是陽明經濕熱蘊結,而非血熱,也忌用清裡藥。血液瘀滯在上焦,漱口卻不吞咽的,也忌用清裡藥。脅肋疼痛、乾嘔,反而不口渴,體內有水飲停滯的,也忌用清裡藥。陰氣極度虛弱導致燥熱,不能喝水,脈象遲緩而腹瀉,臉色紅潤但屬於虛熱的,這是陰虛症,也忌用清裡藥。
2. 宜和解論
病在表則發汗;病在裡則清下;病在半表半裡則宜和解;病有表復有里則宜和解。和解之法,視某經有某邪,用某經發表藥一二味以散邪。視某經有裡熱者,用某經退熱之藥一二味以清裡,和解表裡,內外分消而病愈矣。仲景以桂枝五苓散,和解太陽里多表少之症;越婢湯,和解太陽表多里少之症。
乾葛湯,和解陽明表多里少之症;乾葛石膏湯,和解陽明裡多表少之症。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半表半裡之症。推而廣之,二陽合病有表復有里者,二味表藥以解表,二味涼藥以清裡;三陽合病有表復有里者,三味以解表,三味以清裡。大凡和解之法,散表清裡又加和中之藥,助其胃氣,和其表裡。
例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症,以柴胡散表邪而治惡寒,以黃芩清裡熱而治發熱,再加人參,甘草、廣皮以和中氣,而和解之義始彰,和解之名始稱耳。
白話文:
宜和解論
疾病表淺就發汗;疾病深入就清熱瀉下;疾病在表裡之間就應該採取調和解表的方法;疾病既有表證又有裡證也應該採取調和解表的方法。調和解表的方法,要根據哪個經脈有邪氣,就用該經脈的發表藥一到兩味來疏散邪氣。根據哪個經脈有裡熱,就用該經脈的退熱藥一到兩味來清裡熱,這樣就能調和表裡,裡外同時消退而疾病痊癒。張仲景用桂枝五苓散來調和太陽經裡證較多、表證較少的症狀;用越婢湯來調和太陽經表證較多、裡證較少的症狀。
乾葛湯用於調和陽明經表證較多、裡證較少的症狀;乾葛石膏湯用於調和陽明經裡證較多、表證較少的症狀。小柴胡湯用於調和少陽經表裡兼證的症狀。以此類推,太陽和陽明二經合病,既有表證又有裡證的,就用兩味發表藥來解表,兩味清熱藥來清裡;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合病,既有表證又有裡證的,就用三味發表藥來解表,三味清熱藥來清裡。總之,調和解表的方法,除了發表、清裡,還要加入和中藥,以增強胃氣,調和表裡。
例如小柴胡湯,用於調和少陽經的症狀,用柴胡疏散表邪來治療惡寒,用黃芩清裡熱來治療發熱,再加入人參、甘草、廣皮來和胃氣,這樣調和解表的意義才能充分體現,調和解表這個名稱才能名副其實。
3. 忌和解論
忌和解者,以和解之藥發表清裡,雜合互用者也。若表邪未散,誤用和解,內有一半寒藥,恐表汗不出。若熱邪在裡,誤用和解,內有一半辛散之藥,裡熱不宜。即遇一半表一半里之症,仲景未嘗概以和解施治。故曰表症急者,先發其表,後攻其里。與夫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痛之症,即當從太陽施治。
故仲景於太陽症中,雖立和解之方而不明言和解,惟少陽症中,乃明言和解治法,深恐太陽表症居多,難於和解耳。少陽經絡,已具半表半裡,故宜和解,然亦必始太陽而後傳少陽乃可。若初起即見少陽,又兼太陽惡寒者,即為太陽少陽症,尚從太陽施治,亦不從少陽和解,方中惟加柴胡耳。
白話文:
忌和解論:
所謂忌用和解法的藥物,是因為和解藥物既要發表(疏散表邪),又要清裡(清除裡邪),藥物性質複雜且相互作用。如果表邪(外感風邪)還沒有散去,就錯誤地使用和解藥,而和解藥中又含有寒涼性質的藥物,恐導致表邪汗液排不出。如果熱邪已經深入內裡,又錯誤地使用和解藥,而和解藥中又含有辛溫發散的藥物,則會加重裡熱,反而不利。也就是說,遇到一半是表症、一半是裡症的情況,張仲景從來沒有籠統地使用和解法治療。因此說,如果是表症急迫的,應該先疏散表邪,然後再攻治裡邪。如果裡症已經完全顯現,但還伴有一些惡寒頭痛的症狀,就應該從太陽經(經絡循行部位)入手治療。
所以,張仲景在治療太陽經病症時,雖然也設立了和解的方劑,但並沒有明確說明是和解法,只有在治療少陽經病症時,才明確說明使用和解法。這是因為他擔心太陽經病症多屬表證,不容易用和解法治療。少陽經絡,兼具表裡兩方面的症狀,所以適合用和解法,但必須先治好太陽經的病症,然後再治療少陽經的病症才有效。如果疾病剛開始就出現少陽經的症狀,又同時伴有太陽經的惡寒症狀,這就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病變,仍然應該從太陽經入手治療,而不是從少陽經用和解法,方劑中只加柴胡即可。
4. 宜吐法論
宜吐法者,邪結中脘,食填太倉,痰飲內伏。胸前作痛,右關脈大,或反沉,或下部有脈,上部無脈,皆宜吐法。故曰病在膈上,病在胸中,宜吐之。食在上脘,胸滿多痰,宜吐之,華佗云:傷寒三四日,邪在胸中,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鹽湯,或溫茶湯,弱者用人參蘆。
然終不若家秘吐法,欲散風只用防風一味,欲散結只用枳殼一味,欲解煩用山梔一味,身痛用羌活一味,頭痛用川芎一味,煎湯溫服,少頃,即以鳥羽探吐,不傷胃氣。
白話文:
宜吐法適用於邪氣積聚在中脘穴(胃部),食物堵塞在太倉穴(胃部),痰飲停滯在體內的情況。症狀包括胸前疼痛,右關脈搏動有力或反而沉弱,或下部有脈搏而上部沒有脈搏,這些都適合使用吐法。因此,古人說,疾病在膈肌以上,或在胸中,都應該採用吐法。如果食物停留在上脘穴(胃部上端),胸部滿悶且痰多,也宜用吐法。華佗也說:傷寒病三四天,邪氣在胸中,就應該用吐法。
常用的吐法藥物有瓜蒂散、淡鹽水或溫茶水,體弱者可用人參蘆根。
但是,最終還是不如家傳的秘方吐法有效。想要散風,只用防風;想要散結,只用枳殼;想要解煩,只用山梔子;身體疼痛,用羌活;頭痛,用川芎。將這些藥材煎湯溫服,過一會兒,用鳥羽刺激咽喉催吐,這樣就不會傷到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