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總論 (7)
總論 (7)
1. 忌清裡論
清裡之藥,但能解裡熱,不能解表熱。故凡身熱無汗,頭痛身痛,忌清裡。手足逆冷,身熱脈伏,忌清裡。脈浮身熱,忌清裡。癍痧未透,忌清裡。口乾不渴,渴不消水,忌清裡。二便清利,里無熱結,忌清裡。舌苔而滑,身熱足冷,忌清裡。身熱面赤,表汗未徹,忌清裡。
譫語狂言,渴不消水,嘔吐噁心,脈滑不數,痰食滯於中焦者,忌清裡。癍紫不化,口反不渴,脈反不數者,陽明濕毒,非血熱也,忌清裡。血蓄上焦,漱水不咽者,忌清裡。脅痛乾嘔,口反不渴,水飲內停者,忌清裡。陰極發燥,不能消水,脈遲下利,面赤戴陽者,陰症也,忌清裡。
白話文:
《忌清裡論》
清熱藥只能解除體內熱症,無法緩解體表熱症。因此,以下情況忌用清裡藥物:
- 身體發熱卻不出汗,伴有頭痛、全身疼痛時。
- 手腳冰冷,身體發熱但脈搏沈伏時。
- 脈象浮而身體發熱時。
- 斑疹尚未透發時。
- 口乾卻不覺口渴,或口渴卻不想喝水時。
- 大小便通暢、體內無熱結時。
- 舌苔厚滑,身體發熱但雙腳冰冷時。
- 身體發熱臉部潮紅,表汗未排透時。
此外:
- 出現神智錯亂、胡言亂語,口渴卻不大量飲水,伴隨嘔吐噁心,脈滑但不快時(中焦有痰食積滯)。
- 斑疹呈紫色未消退,反而不覺口渴,脈搏不快的(屬陽明濕毒而非血熱)。
- 瘀血積聚上焦,想漱口卻不願吞嚥時。
- 脅肋疼痛、乾嘔不渴(體內水濕停滯)。
- 陰寒至極出現煩躁、無法飲水,脈搏遲緩伴隨腹瀉,面紅如妝(陰盛格陽的假熱症狀)。
以上均屬禁忌使用清裡藥的情況。
2. 宜和解論
病在表則發汗;病在裡則清下;病在半表半裡則宜和解;病有表復有里則宜和解。和解之法,視某經有某邪,用某經發表藥一二味以散邪。視某經有裡熱者,用某經退熱之藥一二味以清裡,和解表裡,內外分消而病愈矣。仲景以桂枝五苓散,和解太陽里多表少之症;越婢湯,和解太陽表多里少之症。
乾葛湯,和解陽明表多里少之症;乾葛石膏湯,和解陽明裡多表少之症。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半表半裡之症。推而廣之,二陽合病有表復有里者,二味表藥以解表,二味涼藥以清裡;三陽合病有表復有里者,三味以解表,三味以清裡。大凡和解之法,散表清裡又加和中之藥,助其胃氣,和其表裡。
例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症,以柴胡散表邪而治惡寒,以黃芩清裡熱而治發熱,再加人參,甘草、廣皮以和中氣,而和解之義始彰,和解之名始稱耳。
白話文:
宜和解論
當病症在體表時,應以發汗治療;在體內時,則需清熱或瀉下;若病症處於半表半裡之間,則適合採用和解之法。若病症同時有表證與裡證,也應以和解方式處理。
和解的方法,需觀察哪條經絡受到何種邪氣影響,選用該經絡的一兩味發散藥物來驅散表邪;若某經絡有內熱,則用該經絡的一兩味清熱藥物來清除裡熱。透過調和表裡、內外兼治,使病症逐漸消除而痊癒。
例如張仲景以「桂枝五苓散」調和太陽經裡證多於表證的情況;以「越婢湯」調和太陽經表證多於裡證的症狀。「乾葛湯」用於陽明經表證多於裡證;「乾葛石膏湯」則適用於陽明經裡證多於表證。「小柴胡湯」則專門調和少陽經半表半裡的病徵。
進一步推展,若兩陽經同時發病(兼有表裡證),可用兩味解表藥散表邪,兩味涼藥清裡熱;若三陽經合病(表裡證並存),則以三味解表、三味清裡的方式處理。總體而言,和解法的核心在於發散表邪、清除內熱,同時加入調和中氣的藥物,以增強胃氣、平衡表裡。
例如「小柴胡湯」用於調和少陽證:以柴胡疏散表邪、緩解惡寒,黃芩清裡熱、退燒,再加入人參、甘草、廣皮以調和中氣,如此才能真正體現和解的意義,也才配得上「和解」之名。
3. 忌和解論
忌和解者,以和解之藥發表清裡,雜合互用者也。若表邪未散,誤用和解,內有一半寒藥,恐表汗不出。若熱邪在裡,誤用和解,內有一半辛散之藥,裡熱不宜。即遇一半表一半里之症,仲景未嘗概以和解施治。故曰表症急者,先發其表,後攻其里。與夫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痛之症,即當從太陽施治。
故仲景於太陽症中,雖立和解之方而不明言和解,惟少陽症中,乃明言和解治法,深恐太陽表症居多,難於和解耳。少陽經絡,已具半表半裡,故宜和解,然亦必始太陽而後傳少陽乃可。若初起即見少陽,又兼太陽惡寒者,即為太陽少陽症,尚從太陽施治,亦不從少陽和解,方中惟加柴胡耳。
白話文:
[忌和解論]
所謂「忌用和解法」,是指將和解藥物用於發表或清裡,使得不同性質的藥物混雜使用的情況。若表邪尚未消散,錯誤使用和解法,因其中一半為寒性藥物,可能導致表汗無法順利發出;若熱邪在體內,誤用和解法,因其中一半為辛散藥物,反而助長裡熱而不適宜。
即使遇到半表半裡的病症,張仲景也未全面以和解法治療。因此說:表症嚴重者,應先解表,再攻裡;若裡症明顯,但仍有一點惡寒或頭痛等表症,仍應從太陽經著手治療。
張仲景在太陽病症中,雖設立和解的方劑,但不明確稱之為和解,僅在少陽病症中才明確提出和解治法。這是因為太陽病症多以表症為主,難以用和解法處理。少陽經絡本身已屬半表半裡,故適合和解,但仍須先由太陽傳至少陽才能用此法。若病症初起即見少陽症狀,同時又伴隨太陽惡寒,則屬太陽少陽合病,此時仍從太陽經治療,而非直接以少陽和解法治療,僅在方劑中加入柴胡即可。
4. 宜吐法論
宜吐法者,邪結中脘,食填太倉,痰飲內伏。胸前作痛,右關脈大,或反沉,或下部有脈,上部無脈,皆宜吐法。故曰病在膈上,病在胸中,宜吐之。食在上脘,胸滿多痰,宜吐之,華佗云:傷寒三四日,邪在胸中,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鹽湯,或溫茶湯,弱者用人參蘆。
然終不若家秘吐法,欲散風只用防風一味,欲散結只用枳殼一味,欲解煩用山梔一味,身痛用羌活一味,頭痛用川芎一味,煎湯溫服,少頃,即以鳥羽探吐,不傷胃氣。
白話文:
宜吐法論
適合使用吐法的情況包括:邪氣停聚在中脘部位,食物積滯在胃中,痰飲內伏於體內。如果出現胸前疼痛,右關脈搏明顯浮大,或反而沈伏,或下部有脈搏而上部無脈,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吐法。因此說,疾病位於橫膈以上的胸腔部位時,宜用吐法治療。食物積滯在上脘,胸腔脹滿且痰多,也適合使用吐法。華佗曾說:「傷寒病三四天後,邪氣仍在胸腔,宜用吐法。」
一般吐法可使用瓜蒂散,或淡鹽湯,或溫茶湯催吐。體質虛弱的人則可服用人參蘆催吐。
然而,最好的方法仍是家傳的吐法秘方:
- 若要散風邪,只需用防風一味藥;
- 若要散結滯,只需用枳殼一味藥;
- 若要解煩熱,只需用山梔一味藥;
- 若有身體疼痛,只需用羌活一味藥;
- 若有頭痛,只需用川芎一味藥。
將藥煎煮成湯後溫服,稍待片刻,再以鳥羽輕探咽喉催吐,如此可避免損傷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