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18)
卷二 (18)
1. 喘逆
喘者,促促氣急。《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河間云: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諸經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經者多。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嘔惡者,胃也。《內經》論喘不一,皆雜症之條。若《傷寒論》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裡而喘,有水氣痰火而喘。
若在表者,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者宜發汗。冬月西北方,麻黃三拗湯;若內有熱者,越婢湯;南方三時羌活湯。若熱邪入里而喘者,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時汗出,法當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有表邪有下症者,大柴胡湯;有下症無表症者,三乙承氣選用;水氣而喘者,先渴後嘔,動而有聲,宜祛水飲,小半夏湯;水寒射肺,風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龍湯;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脈滑數,梔連二陳湯,加枳、桔、竹茹。總之,頭痛身痛,惡寒身熱而喘者,此太陽風寒表邪,宜散表。
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此暑熱喘逆,宜清暑湯調益元散。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氣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蔞根湯。食滯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臥,平胃保和散。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風肺熱之喘,詳註咳嗽門。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太陽表邪之喘,詳註頭痛發熱門。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胸滿多帶表症,故曰不可下,宜散表。互注胸滿條。
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
詳註咳嗽條。言外邪不解,內伏水飲,當散表散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知心下有水氣,故以小青龍湯。今服此湯已後見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龍。詳註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太陽風傷衛,當服桂枝湯。今兼喘,則加厚朴理胃氣,杏仁理肺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太陽病誤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湯,當加平肺胃之藥,故曰喘家用桂枝加厚朴、杏仁乃佳。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節,言發汗後不可再行桂枝;下半節,言下後不可再行桂枝湯。汗下雖殊,同是表邪未盡,同是汗出而喘,身無大熱,故以此方雙解太陽。此從太陽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雙解下焦表裡法中,化出雙解太陽上焦熱結之法也。詳註自汗條,宜互看。
白話文:
喘逆
喘息,是指呼吸急促、氣短。古籍記載,哮喘以聲音來辨別,喘息則以呼吸的狀態來判斷。寒症導致氣虛,呼吸微弱;熱症則氣盛,呼吸粗重。許多經脈病變都會引起喘息,但以肺經和胃經最為常見。一般來說,喘息伴隨咳嗽的是肺部問題,喘息伴隨嘔吐噁心的是胃部問題。《內經》中對喘息的論述很多,多與其他症狀夾雜在一起。而《傷寒論》則將喘息歸納為外邪在表、外邪在裡、以及水氣、痰火等因素導致。
若外邪在表,則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宜發汗治療。冬季西北風盛行時,可用麻黃三拗湯;若體內有熱,則用越婢湯;南方春夏秋冬三時可用羌活湯。若熱邪入侵,則心腹脹滿,無寒熱感,手足時時出汗,宜用清熱瀉心湯、涼膈散;若同時有表邪和裡症,則用大柴胡湯;若只有裡症而無表症,則選用三乙承氣湯;若因水氣導致喘息,則先渴後嘔,活動時聲音增大,宜利水消腫,用小半夏湯;若因寒邪侵襲肺部,且外有風寒束表而喘息,則用小青龍湯;若因痰火導致喘息,則呼吸時有時無,脈象滑數,宜用梔子連翹二陳湯,並加枳實、桔梗、竹茹。總而言之,頭痛、身痛、惡寒、發熱伴隨喘息,這是太陽經風寒表邪,應當散表邪。
身熱多汗,煩悶口渴,靜止時也多言,這是暑熱引起的喘息,宜用清暑湯和益元散。口渴、身熱、面紅多汗、嘴唇乾燥、咳嗽氣逆,這是燥熱引起的喘息,宜用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蔞根湯。飲食停滯中焦,胸前飽脹,喘息滿悶,不能安睡,宜用平胃保和散。若喘息伴隨咳嗽,這是肺風肺熱引起的喘息,詳見咳嗽部分。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息,用麻黃湯。
這是太陽經表邪引起的喘息,詳見頭痛發熱部分。
太陽與陽明經合病,喘息且胸悶,不可攻下,用麻黃湯。
胸悶多伴有表症,故不可攻下,宜散表邪,詳見胸悶部分。
傷寒未愈,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或喘息,用小青龍湯。
詳見咳嗽部分。外邪未解,內有水飲,應當散表邪和利水。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輕微喘息,發熱不渴,服藥後渴了,這是寒邪已去將要痊癒,用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知道心下有水氣,故用小青龍湯。服用此湯後感到口渴,說明寒邪已去,病情將要痊癒,不必再服用小青龍湯。詳見咳嗽部分。
喘息且出汗,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湯。
太陽經風邪傷及衛氣,當服桂枝湯。現在又兼喘息,則加厚朴理氣和胃,加杏仁理肺氣。
太陽病,下瀉後輕微喘息,是表邪未解,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湯。喘息患者服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效果最佳。
太陽病誤用下瀉法,表邪未解而喘息,用桂枝湯,應該加入平復肺胃之藥,所以喘息患者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最好。
發汗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汗出而喘息,無大熱,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發汗後,飲水過多必然喘息,灌水也會喘息。下瀉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若汗出而喘息,無大熱,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段說發汗後不可再用桂枝湯;下半段說下瀉後不可再用桂枝湯。雖然汗下不同,但都是表邪未盡,都是汗出而喘息,身體無大熱,所以用這個方子都能治療太陽經的病症。這是從治療太陽經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同時治療下焦表裡的方法中,變化而來的治療太陽經上焦熱結的方法。詳見自汗部分,宜互相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