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喘逆

喘者,促促氣急。《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河間云: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諸經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經者多。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嘔惡者,胃也。《內經》論喘不一,皆雜症之條。若《傷寒論》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裡而喘,有水氣痰火而喘。

若在表者,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者宜發汗。冬月西北方,麻黃三拗湯;若內有熱者,越婢湯;南方三時羌活湯。若熱邪入里而喘者,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時汗出,法當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有表邪有下症者,大柴胡湯;有下症無表症者,三乙承氣選用;水氣而喘者,先渴後嘔,動而有聲,宜祛水飲,小半夏湯;水寒射肺,風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龍湯;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脈滑數,梔連二陳湯,加枳、桔、竹茹。總之,頭痛身痛,惡寒身熱而喘者,此太陽風寒表邪,宜散表。

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此暑熱喘逆,宜清暑湯調益元散。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氣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蔞根湯。食滯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臥,平胃保和散。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風肺熱之喘,詳註咳嗽門。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太陽表邪之喘,詳註頭痛發熱門。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胸滿多帶表症,故曰不可下,宜散表。互注胸滿條。

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

詳註咳嗽條。言外邪不解,內伏水飲,當散表散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知心下有水氣,故以小青龍湯。今服此湯已後見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龍。詳註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太陽風傷衛,當服桂枝湯。今兼喘,則加厚朴理胃氣,杏仁理肺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太陽病誤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湯,當加平肺胃之藥,故曰喘家用桂枝加厚朴、杏仁乃佳。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節,言發汗後不可再行桂枝;下半節,言下後不可再行桂枝湯。汗下雖殊,同是表邪未盡,同是汗出而喘,身無大熱,故以此方雙解太陽。此從太陽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雙解下焦表裡法中,化出雙解太陽上焦熱結之法也。詳註自汗條,宜互看。

白話文:

喘逆

喘是指呼吸急促、氣不順暢。《正傳》說:哮是以聲音響亮得名,喘是以氣息急促而言。劉河間說:受寒則氣虛而呼吸微弱,受熱則氣盛而呼吸粗重。各經絡都可能引發喘症,但以肺經和胃經較為常見。大致而言,喘而伴有咳嗽的屬肺病,喘而伴有嘔吐惡心的屬胃病。《內經》中對喘的論述不一,多屬雜症範疇。《傷寒論》則提到:因表邪而喘、因裏邪而喘,以及因水氣或痰火而喘。

表邪喘症:若喘因表邪所致,心腹無脹滿疼痛,脈浮且無汗,應發汗解表。冬季或北方地區可用麻黃三拗湯;若體內有熱,用越婢湯;南方三季可用羌活湯。

裏熱喘症:若熱邪入裏而喘,表現為心腹脹滿,無惡寒發熱,手足時有汗出,應清熱瀉火,可用瀉心湯或涼膈散;若兼有表邪且需下法的,用大柴胡湯;只需瀉下無表證的,選用三乙承氣湯。

水氣喘症:若因水氣而喘,先口渴後嘔吐,活動時有聲響,宜祛除水飲,用小半夏湯;若水寒射肺又受風寒束縛而喘,用小青龍湯。

痰火喘症:痰火引發的喘時發時止,脈象滑數,宜梔連二陳湯加枳殼、桔梗、竹茹。

總之,若頭痛身痛、惡寒發熱而喘,屬太陽風寒表證,應解表散邪。

暑熱喘逆:身熱多汗、心煩胸悶、氣喘口渴,靜時多言,屬暑熱喘症,宜清暑湯加益元散。

燥火喘逆: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乾、喘息氣逆,屬燥火喘症,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或栝蔞根湯。

食滯喘症:若因飲食停滯中焦,胸悶氣喘,難以平臥,宜平胃保和散。

若喘伴有咳嗽,屬肺風或肺熱喘症,詳見咳嗽篇。

傷寒喘症治法

  1.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用麻黃湯(屬表邪喘症,詳見頭痛發熱篇)。
  2.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攻下,仍用麻黃湯(胸滿多屬表證,應解表)。
  3. 心下水氣致乾嘔發熱、咳嗽或喘,用小青龍湯(散表兼化飲)。若服藥後反口渴,表示寒飲已去,病將癒。
  4. 太陽病誤下致微喘,表邪未解,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兼調肺胃之氣)。
  5. 發汗後不可再用桂枝湯,若汗出而喘、身無大熱,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飲水過多或冷水澆身也可能致喘。
  6. 攻下後若汗出而喘、無大熱,亦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此方雙解太陽上焦熱結)。

(其餘互見咳嗽、自汗等條文)